王爺道德經
⑴ 百科上說約期焚經,為什麼道德經沒有燒壞
這是佛教寫的謠言,不要信
⑵ 歷史人物
晁錯(上)
內容簡介:
晁錯是西漢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學貫儒法,知識淵博。深受文、景兩帝的器重和寵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漢景帝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聽從了晁錯的建議,開始了「削藩」。但是就在晁錯的政治理想就要實現之時,他卻被腰斬於長安東市。他的蒙冤而死與文帝時代青年政治家賈誼的夭折,成為文、景時代最著名的兩大政治悲劇!晁錯蒙冤而死是因為朝廷大臣給他擬定的罪名是無臣之禮,大逆不道。朝廷大臣給晁錯擬定的罪名雖然很重,但並不是晁錯被殺的真實原因,那麼晁錯被殺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七國之亂」爆發後,朝廷的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濞首先決定起兵反叛,用晁錯的觀點來說,他提出《削藩策》是因為吳王必反。因為當時的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富饒之國,魚米之鄉,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富甲一方,勢可敵國,這樣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勢,成為中央政權的隱患,因此必須削減其勢力。當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時,吳王劉濞跳起造反,這再次肯定了晁錯的削藩政策。對於削藩策,文景時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採納。很多人都意識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勢。問題是當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對,而到了最後,當提出要誅殺晁錯時,朝廷幾乎是一片喊殺。那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全文)
大漢這個王朝嚴格地說,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因為在它之前的秦,持續的時間很短,而漢王朝強大、持久、影響深遠,比方說我們現在是漢人,漢族,我們說的是漢語,都是以這個王朝為標記的。這個王朝持續了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當然由於王莽篡漢,這個王朝被一分為二,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歷史上稱為前漢和後漢,又叫西漢和東漢。那麼漢王朝四百多年,應該說最精彩的是在西漢,而西漢王朝兩百多年,最精彩的是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這一段,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轟轟烈烈。在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人才輩出,英雄輩出,人物輩出。遺憾的是,這些英雄人物和風流人物,並不是都有一個好的歷史結局。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兼名裂,甚至死於非命,今天我們要講的晁錯,就是其中的一個。
晁錯的死,是西漢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漢這個王朝應該說冤案還是不少,比方說晁錯之前的韓信,韓信的死是一個冤案,晁錯之後的竇嬰,竇嬰的死也是一個冤案,但是比較而言,晁錯死得最冤,為什麼呢?晁錯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而死,而他的這個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後實現的,而且是正在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的時候,被冤殺了,所以他死得特別冤,這個冤呢,也不是我們現在人看他是冤的,當時就有人說他冤。
當時有一個叫鄧公的人就跟漢景帝說過,晁錯死得太冤了。鄧公是一個什麼人呢?鄧公當時的官職叫做「謁者僕射」,「謁者僕射」它的級別是叫做秩比千石,那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相當於副部級。
吳、楚之亂的時候,漢景帝派「謁者僕射」鄧公到前線去打仗,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漢景帝匯報軍情,漢景帝就問了他一個問題:說這個晁錯已經被朕殺了,吳、楚兩國應該退兵了吧?漢景帝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我們如果看過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大家都應該知道,所謂吳、楚之亂,就是當時一個叫吳的王國,還有一個楚的王國,聯合了另外的五個王國,組成七國聯軍,浩浩盪盪地殺向京師。他們當時打出的口號叫做「誅晁錯,清君側」,什麼叫做清君側呢?就是皇帝身邊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誰?晁錯。所以漢景帝就說:既然你們的口號是「清君側」,說我身邊有小人,小人是晁錯,我把晁錯殺了,你們應該退兵了吧?鄧公說:怎麼會退兵呢?吳王為反數十年矣。吳王想造反,已經准備了幾十年了,好容易逮一個機會,你殺了晁錯就退兵了,不可能。鄧公還說了一句話,他說,反倒是我認為天底下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嘴巴閉起來,漢景帝就問他說:為什麼呢?鄧公說:陛下想一想,晁錯是為什麼死的?晁錯是主張削藩,也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中央政權,這是我們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但是他的計劃剛剛實行的時候,自己卻被冤殺了,以後還有人說話嗎?還有人說真話嗎?還有人願意向你們提建議嗎?漢景帝聽了這個話以後呢,漠然良久,呆了很長時間,然後嘆了一口氣說:朕也是後悔莫及呀。
那麼現在看起來漢景帝的後悔,我估計還是真的,為了表示這個漢景帝殺晁錯是出於萬不得已。我們看到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安排了一場漢景帝和晁錯兩個人喝酒話別的這么一個場面。這個情節在歷史上恐怕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晁錯被殺的時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被殺的,而且被殺的也不是晁錯一個人,是他們全家,而且誅殺晁錯,是朝廷的大臣正式打了報告的,牽頭打這份報告的是三個人,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這個張歐就是歐洲的歐,但是根據古書的記載,這個歐字應該念(qu),應該叫張區。他們三個人是正式向漢景帝打了一份報告的,擬定的罪名也很重的。
這三個人是什麼人呢?我們要知道,漢代的中央政府它實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三個宰相,九個部長,三公:首先第一個是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第二個叫太尉,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最高軍事長官;第三個叫做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監察,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兼監察部長。那現在好了,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一個司法部長,三個人聯名彈劾晁錯,這個分量那是很重的,擬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禮,大逆不道」。所以當時擬定的處分是晁錯腰斬。腰斬就是一刀從這兒切下去,腰斬是一種很殘忍的刑罰,腰斬以後人沒有馬上死,他還會動,非常慘,所以這個刑罰一直到雍正的時候才廢掉,因為雍正皇帝殺了一個人,腰斬,看了以後他覺得非常慘,他自己用手蘸著血寫了三個字,慘、慘、慘,把這個刑罰廢掉了,晁錯是腰斬。另外他的父母、妻子、家人,凡是沒有分家的統統殺頭,所以是判得非常重。在當時這個報告打上去,漢景帝馬上批了一個字「可」。
我們現在讀史書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制曰可」,皇帝批示同意了。而且晁錯的死,是他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馬遷在給晁錯做傳的時候,用的是這樣一句話:「上令錯衣朝衣斬東市」。那麼從這個字面上看呢,我們好像覺得漢景帝給晁錯一個面子,就穿著上朝的衣服,上刑場。實際上不是,如果我們讀《漢書》,我們就會發現《漢書》上晁錯傳裡面寫得很清楚,叫做「紿載行市」,這四個字從哪裡來的,從《史記》來的,《史記》也寫了這四個字。但是問題是司馬遷他沒有寫在晁錯傳裡面,他寫在哪兒呢?他寫在《吳王劉濞列傳》裡面,叫做「紿載行市」,紿是什麼意思呢?騙,也就是說當時這三個人打一個報告給漢景帝,漢景帝批了可以後,馬上就派中尉陳嘉,就是那個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駕了一輛馬車,找到晁錯,就是說皇上叫你,晁錯以為叫他開會呢,穿上朝服,興沖沖地上了車,上了車以後,一車拉到「東市」立即腰斬。我們現在不知道,在殺晁錯之前,是否向他宣讀了判決書,但是肯定有一條,沒有給他自我辯護的機會,當然也沒有給他請律師,所以他死得慘,死得冤,死得窩囊。
是主張削藩,晁錯是非常堅決地主張削藩,而且一有機會就跟漢景帝說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說削藩這個事兒是晁錯一手鼓搗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晁錯是不是死得冤,我們來把削藩這個事兒來交代一下,而我們要弄清楚削藩是怎麼回事兒,我們要大致地講一下中國國家制度的演變。
秦漢時期,是中國國家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秦漢之前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呢?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這個概念,但和我們現在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那不是一個概念。當時人們講到的中國是什麼?是中央之國,當中的那個國,而中央這個國外面周邊呢,還有很多的國,我們現在中國的這塊地方,當時叫做天下,也就是說當時的人認為,天底下也就這么大塊地方,也就這么多人,天下這塊地方,要有一個領袖,這個領袖就是天的兒子,叫天子,這是一個概念。
然後在天下當中有很多的國,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當中的這個天,最正中的這個地方,這個叫中國,周邊最遠的少數民族東邊的叫夷,南邊的叫蠻,西邊的叫戎,北邊的叫狄。另外還有一些華夏族的國家,很多的國家,他們叫做什麼呢?他們叫做國,每個國都有自己的元首,這個元首叫做諸侯。那麼天子和諸侯是一個什麼關系呢?我們現在反過來看,我們覺得當時就是秦以前的那個狀況,應該叫做國家聯盟,他們共同擁戴一個天子,就是國家聯盟的盟主,當時稱為天下共主,但是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天下共主是名義上的,雖然周代就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我們要清楚,這個「莫非」是名義上的,天子呢,它名義上所謂天的兒子,擁有了上天授予他的這塊土地,然後他把這個土地封分下去,這個就叫做封建。封,是什麼意思呢?封是劃定疆域,封的辦法,是國與國之間有個國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裡犁一條溝,把這個溝里邊的土翻上來,然後在這個土上面種樹,這個叫做封,把這一片劃給你了。建,是什麼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國君,不但給你封了一塊土地,然後還給你指定一個國家元首,這個叫做建,合起來就叫做封建。這個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封建諸侯國,諸侯得了這塊領土以後,怎麼辦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分給誰呢?分給大夫,那麼大夫擁有的那塊地方叫什麼呢?叫家,所以這個時候是三個層次的機構,就是天下、國、家,國和家是分開的,這個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個天下,許多國家,一個天子,許多國君。
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就把這個制度給廢除了,代之以郡縣制,什麼叫郡縣制呢?就是原來諸侯的國,現在我把它改成郡,原來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縣,郡管縣,郡和縣都直屬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個政府,一個主權,一個領袖,一個國家,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那麼秦始皇實行這個制度大概十幾年。
秦始皇死了以後,這個王朝實際上就已經滅亡了,取而代之是漢王朝,那麼漢滅秦以後,是實行原來周代的封建制呢?還是實行秦的郡縣制呢?這就是兩條路線的斗爭,最後漢高祖劉邦採取了一個妥協的方式,一個中間路線,就是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京師周圍這個地區,實行郡縣制,就是實行秦的制度,在邊遠一點的地方呢,實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我們不妨稱之為一朝兩制。那麼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就稱做藩國,為什麼叫藩呢?藩是什麼呢?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地,在周圍保衛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稱之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王國去,叫做「歸藩」,也叫「之國」,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是有主權的,也是有財源的。
不過漢高祖劉邦雖然實行一朝兩制的這樣一個方案,他還是留了一手,做了一個規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異姓王,就是只有我們姓劉的,你可以封他一個國王,不姓劉的,姓呂的或者姓別的,那你只能封一個侯,所以你看漢代的貴族,王侯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劉的,其他人就可以封侯,衛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你可以封侯,留了這一手。那麼後來劉邦去世以後,呂後執政,就破壞這個規矩了,她就封姓呂的做王,所以在歷史上就被視為亂政。最後呂後死了以後,大臣們就起來商量說要把這個事,我們要把他擺平,那麼請誰來擺平呢?太尉周勃,因為周勃手上有軍權,於是找到周勃,說周勃出來,你看把這個事情擺平吧。周勃擺平了以後,所以周勃是一個大功臣。周勃是誰呢?周勃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看到的,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嗎?現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說吳王劉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吳王劉濞是什麼人?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是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古人這個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劉邦的哥哥叫劉仲,就是劉二,這個劉二,他是個沒用的,劉邦當時也封了一塊地方給他,他守不住,他兒子劉濞很能幹,也很勇敢,會打仗。剛好那個時候吳楚那個地方剛剛收歸中央,劉邦一想,吳楚這地方也不能不派個能乾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劉濞你去吧,就把劉濞封了吳王,封完了以後,劉邦就後悔,他說,劉濞這個人,我怎麼看他有「反相」,這小子將來是要造反的,但是君無戲言,你封都封了,你怎麼能收回來呢?劉邦只好摸著劉濞的背說:「孩子五十年以後,東南有人作亂,那不會是你吧,咱們天下姓劉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別干這個事」,劉濞馬上跪下來說:「臣不敢」。
那麼事實證明,劉濞是造反的,但是劉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還是叫晁錯逼出來的呢?晁錯的理論是認為必反。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藩國,它是獨立王國,它是有獨立主權的,有自己的財稅,有稅收,有軍隊,有領土,有政府,這么一個東西,你說它在這個中央政府外面,說它能保衛中央,這個事情不大靠得住,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辦法就是削減它的領地,不要讓它這么大,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後天再切一點,一點一點把它的地方切小,這個就叫做削藩。
那我們想了,這個削藩,這些藩王們會願意嗎?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願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么多既得利益,誰甘心情願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貓,阿狗嘴巴里一條魚,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一個王爺,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錯提出削藩策以後,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情搞不成。漢景帝也很擔心,說你看這個事情弄下去是不是會造反,晁錯回答的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現在削,他反得快,他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將來削,他反得是要晚一點,但是危害大,為什麼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來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豐滿了,他等著你打他,哪有這么好的事。那麼這句話說下去以後,漢景帝就下了削藩的決心,這就惹出了吳楚之亂,或者說七國之亂。
現在看起來,晁錯提出削藩策有一個前提,就是吳王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還不如去削,吳王真的造反嗎?現在從史書上,我們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證據,後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政府軍在吳楚兩國也沒有找到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證據,只有這個鄧公說了「吳王為反數十年矣」。那也就是說想當然了,當然有一些蛛絲馬跡,比方說吳王干什麼事呢?他幹了這么件事,因為他不是自己會鑄錢嘛,他不是自己要產鹽嘛,他不是很有錢嘛,於是他就把這筆錢,抵了老百姓的賦稅,就是他吳國老百姓是不要上稅的,這個上繳給中央政府的稅收,我劉某人給你交了,這是叫收買人心;第二個證據就是他專門收買亡命之徒,就是哪個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吳國逃,逃去以後他都收容下來,就像後來《水滸傳》裡面的小旋風柴進似的,一個大庄園,誰犯罪都躲我這兒來,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嘛,幹了這些事。
但是實際上你說抓他這個謀反的證據,這個是證據不足的。當然晁錯也抓了他們一些岔子,比方說楚王,這個我們在電視具體裡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說楚王,你在太後喪期內亂搞男女關系,罪大惡極,抓起來了,說實在的,一個王爺搞了兩個女人,恐怕算小節吧,不能算是謀反的證據吧。另外還有膠西王,賣了官,賣官這個事是從秦始皇就開始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賣官,我就不能賣官,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證據。
但是反過來我們如果站在後人的立場,站在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晁錯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吳王劉濞不反,不等於他兒子不反,吳王劉濞今天不反,不等於他明天、後天不反。你看曹操沒有反,曹操兒子反了吧,還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孫子,因為他的皇太子,是已經先死了,皇太孫建文帝繼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號剛好就是吳楚之亂的旗號:「清君側」,反了嘛,所以這個藩國太強大,對於中央政權是個危害,這一點肯定是對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因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證明劉濞是反的,我們不能這樣反推,但是應該說晁錯這個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深謀遠慮,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專揀軟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確實應該拿吳國這個最強大的藩國開刀,就是吳王劉濞,我們不管他是反,還是不反,都要拿他開刀,這個冤大頭他當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何況吳王劉濞最後一削他,他就跳起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證了他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至少有謀反的條件。那麼在那樣一個時代,你具備謀反的條件,是可以視為謀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晁錯對於鞏固那樣一種國家制度,鞏固漢代的中央政權,他是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且對於這個觀點,實際上是很多人有共識的。晁錯之前的賈誼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賈誼向漢文帝提出削藩,沒有被漢文帝採納,漢文帝覺得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條件,也不到這個時機,所以漢文帝接見賈誼的時候,就問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談政治,所以後來有詩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覺得這個事情他做不成。另外晁錯的死都是因為袁盎,也是主張削藩的。所以你要說整個漢代朝廷當中只有晁錯一個人清楚,這個也不是事實,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問題在於晁錯一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一片反對,挑頭反對的是竇嬰,竇嬰是公開反對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對的,而到了最後提出來要誅殺晁錯的時候,朝廷是一片喊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於漢王朝的治國理念。我們知道,一個統一的國家,它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法家的學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是道家學說,漢武帝以後是儒家學說,漢文帝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後就是一個篤信黃老的人。竇太後有個規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准讀老子,只准讀老子的《道德經》,不準讀別的,所以整個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態度比較溫和,竇太後態度比較強硬。
有一天,漢景帝主持一個學術討論會,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湯武革命是否合法,什麼叫湯武革命呢?湯就是商湯起兵打敗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說這個事情對不對。道家說不對,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黃生,一個姓黃的先生,黃先生,黃先生說:他說,這個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腳下,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壞,殷紂王再無道,他也是君,所以湯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叫轅固,轅固先生說,照你這么說,我們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這個事情就不好講了,你如果贊成這個黃生,那意味著我大漢政權是來路不明,如果我贊成轅固,那意味著我大漢王朝也可以被別的王朝取代,這漢景帝怎麼表態呢?漢景帝說:好了,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馬肝是什麼?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們還是喝排骨湯吧,漢景帝他是比較溫和,竇太後就很厲害了,竇太後就把轅固叫過來,說你讀讀老子的書,轅固嘴巴一撇,什麼老子的書,那是奴才的書,竇太後勃然大怒,你怎麼說本太後讀的是奴才的書,那你到野豬圈裡去,你跟野豬斗一斗,就把他扔野豬圈裡頭,最後還是漢景帝趕快塞給他一把好刀給轅固,轅固一刀把野豬殺了,保了一條性命。所以這個時候整個朝廷人的思想,他是傾向於道家的。
那麼道家的治國理念是什麼呢?用老子的話說叫「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什麼叫做小鮮呢?就是這個小魚,小蝦要怎麼做呢?拿一個盤子,放一點油,不要多了,把小魚,小蝦放在裡面,弄點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後再反個面再烤,烤得酥的骨頭都能吃,得這樣,你這個如果是小魚,小蝦在鍋裡面,你不能拿個鍋鏟不停地炒,最後成什麼,成渣子,所以老子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做小魚,小蝦一樣,你不要折騰,不要搞運動,你安靜一點,安安靜靜地等它慢慢地走,所以削藩那是要削的,不能像你晁錯這樣急吼吼,你得一點一點來,慢慢地做,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大家認為,這個吳楚之亂完全是晁錯惹出來的禍,本來人家也沒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規矩嘛,該繳的稅也都繳了嘛,該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的不合禮節的是吳王沒有來朝見嘛,那吳王沒有來朝見,那是有原因的嘛。是因為當年吳王的太子進京的時候,和文帝的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兩個人下棋,下棋兩個孩子下棋怎麼下火了,漢景帝拿起棋盤砸過去,把吳王的太子砸死了,砸死了以後呢,這個文帝就把吳王太子的屍體就弄車運到吳國去,給你拿回去埋葬,吳王就發脾氣了,什麼意思嘛,在那兒死的,為什麼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給我送回來,他又把他送回去,這么兩家就翻臉了,吳王說:我生病了,我病了,我氣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後來漢文帝也很後悔,就賜了吳王一個幾杖,一個拐棍,說兄弟你既然年紀大了,就不來了吧,那沒事了嘛,那你要去削人家的地,惹的人家造反,那你要擔當這個責任,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那就歸結到晁錯的為人了,晁錯這一回為什麼一片喊殺呢?我認為,不但因為他這次犯了眾怒,而且因為他平時就不得人心,這就牽涉到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晁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且聽下回分解,謝謝。
⑶ 天王老子指什麼
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天王老子,漢語成語,拼音是tiān wáng lǎo zǐ,意思是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出自洪深《五奎橋》第一幕:「今天不要說是周鄉紳,就是你們請出天王老子來,也不中用了。」
成語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權力極大的人物。
示例:
天王老子也擋不住改霞到生寶的草棚屋做媳婦去!
⑷ 天王老子地王爺什麼意思
老子,爺都是長輩,天王老子和地王爺都是讓人信服的長輩。至於其他人嘛,就不一定讓人那麼信服了。
⑸ 《道德經》「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應作如何解
這句話的核心就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永恆和持續,力量越大毀壞的也越快。風,雨來自於天地,天地對於人類來說,這是無上的存在。就算像天地這樣無上的存在,卻也無法維持風,雨的持久的存在。
所以老子後來接了一句話: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連天地都做不到的事情,人能做到嗎?
這個帶給我們的啟發是很多的
那我們該怎麼做?
不要用「爭」的方式,因為力量強大,或者堅持自己就是對的,就是一種「爭「,「爭」的結果就是因為你的力量盡了最終失敗。
比如你拚命往上爬,終有一天會掉下來的,因為你的力量最終會比不上位置的高度。一個很會爬樹的人也不可能爬上天下。郭子儀說你把我王府造的牢固一些,工匠說我只看過王府不變,但沒有見過王爺是永恆不變的。
力量會讓你迷信,因為力量的確可以帶來很多好處。這個「力量」指的是你身上的優勢。
你的力量不是用來「爭」,而是用來善利萬物的。這才是「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這句話,老子想表達的觀點。
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突然消失了
在中國古代歷史,由於種種原因,總會有一些被現代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莫名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比如徐福,又如老子。當然,除去這兩人之外,古代歷史上突然消失的神秘人物還有很多,他們的消失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人們也因此紛紛猜測他們的最終去處。
老子
老子最出名的作品當屬《道德經》。
《道德經》是老子在到達函谷關時意外所得。
當老子到達關門時,守關的將領正好看到關谷之中有一團紫氣升起,將領認為,這是有大智慧的人即將抵達的一個信號,於是他就趕忙熱情相迎。隨後老子便在此處住下,並寫下了《道德經》。
中國歷史的魅力就在於這些未解之謎,因為這些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與我們之間隔著漫長的歲月,所以我們在探索這些歷史之時,就不可避免地會添加了一些人為的合理猜測,也正是這一步步探解謎題的過程,才讓我們對於國家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興趣和研究。
或許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神秘人物都有了自己的歸宿,事情也許並不像我們這些後世之人所猜測地那樣復雜而又驚險,就目前技術而言,這些神秘人物的蹤跡只能留給後代去繼續破解了。
⑺ 郡主在她老子面前如何自稱王爺的庶子,平民和皇族是怎麼稱呼他的
皇子稱上一輩的王爺叫王叔,一般還要加上封號,比如秦王叔,寧王叔。
已封王的大多稱某王殿下,私下裡關系比較近的話也可以按排行叫幾哥,幾妹之類的。
王爺的爵位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庶子沒份,除非朝廷另行封賞。
大臣在王爺,郡主,貝勒面前一般自稱下官,稱臣只能對皇帝,不然就是僭越。
郡主在皇帝他們面前也自稱兒臣。
⑻ 找好看的小說
鏈接:https://pan..com/s/1ro167kzU8XFzY19yE8uakw
提取碼:muu1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8的分享
小說簡介:女人先追求,有時男人被寵壞了,總愛耍性子;男人在追求,女人常常被寵上天,自許是公主!向御承,難得一見的有為青年總裁,多金俊逸,唯一缺點,就是少了那麼一點點情緒,冷酷的他,永遠是一張古板臉,配上沉思的眼眸,教人不敢接近,也不敢造次。
⑼ 天王老子近義詞
【成語】: 天王老子
【拼音】: tiān wáng lǎo zǐ
【解釋】: 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出處】: 洪深《五奎橋》第一幕:「今天不要說是周鄉紳,就是你們請出天王老子來,也不中用了。」
【舉例造句】: 天王老子也擋不住改霞到生寶的草棚屋做媳婦去!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五章》
【拼音代碼】: twlz
【近義詞】: 天王老子地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