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斌道德經的觀後感
①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哪些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
1、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2、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師益友,伴隨你走遍人生的旅程。這是我對《道德經》膚淺的理解。
3、五千多年的歷史使中國積淀了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不去傳承它們。古人的智慧是偉大的,品讀《道德經》讓我悟出了許多,我願化作一條細流,去追尋,去探索,等待著終有一天流入我們自己匯聚成的大海。
4、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5、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② 道德經的感悟總結簡短怎麼寫
思路: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展開說明。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
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2)鄧斌道德經的觀後感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③ 《道德經》感悟及體會是怎麼樣的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道德經》感悟為題,圍繞《道德經》蘊含的道理種種展開詳細描寫,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
正文:
公司組織學習了曾仕強教授講的《道德經的奧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據我的所學所得,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
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
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朴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合我們公司的發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麼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
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繫到我們公司的情況,在本來優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創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於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
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④ 動畫片道德經觀後感30字
發現自然,觀察自然,體會自然,順應自然,了解自然,學習自然,深入自然.
⑤ 有沒有《道德經》第八章的讀後感
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⑥ 《道德經》的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⑦ 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道德經的感悟:
活在當下的我們,面對經濟發展、物慾橫流,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問「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作為一名剛入路的新職人員,我想我應該做的是,踏踏實實地工作、學技術,盡心盡職地擔起社會責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些,需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態去了解社會,抵禦不良誘惑。
《道德經》中提得最多的是「道」,還數次提到水,「水」成為這「哲學長詩」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開頭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簡介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⑧ 《道德經》這部書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巜道德經》給我人生的啟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話:
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眾所周知,「道」是老子極致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意思是:人世間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恆的真理」。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對一事一物一時的看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譬如生活中,一個家庭的道是什麼,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個公職人員的道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告訴我們,努力做一個豁達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離毛主席所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夠不被世間的紛擾是非所羈絆,看淡人生,笑對人生,暢享人生,不枉活著一生!
⑨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哪些
範文如下: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願的學習。
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⑩ 讀《道德經》的真實感悟是什麼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不僅是簡簡單單的讀和學習,而是一種做人,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檢驗,從學習老子道德經中你會發現自己的一些問題。
就如老子所說言,德善,德信,聖人皆孩之這幾個看似普通的字句,卻能讓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並對你的思想及靈魂都會受到洗禮,使我們每一個學習道德經的人都會感到震撼。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