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濟學
Ⅰ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Ⅱ 《易經》《詩經》《道德經》《論語》四者之間怎樣的關系
我試著回答您。
第一,中華思想源頭,不應當是「一源說」,而應當是「多源發生」。
第二,問《易經》《道德經》《論語》哪個更基礎,哪個是高端?是不恰當的提問。同樣,也不能僅僅把《易經》歸為發現宇宙和人生奧妙的唯一寶典。
第三,《易經》和《道德經》當然有對應的,但不能等同。如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又如,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第四,《易經》乃是「中國自然科學」的源頭,《詩經》乃是「中國社會科學」的源頭。
在其下面,《道德經》是「中國經濟學」的源頭。《論語》則是對「三源頭」的學科梳理與規范,是為「中國邏輯」和「中國方法」的總綱講義。
————歸結起來說,把它們和馬克思《資本論》聯系起來,是講的「事的科學」。實際上,
中華典籍就是把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嚴格地區分開的科學,這個道理很深刻呦!!有興趣,可看《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這是一本比《21世紀資本論》還要好的書,是國學馬克思主義版本的歷史經濟著作!
Ⅲ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
單看老子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彷彿老子的意圖就是使人民愚昧無知的愚民統治,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是整篇聯系起來看呢?情況截然相反,這是一段典型的「無為而制」的經典論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而蕭何提前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法律如此細致苛刻,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採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這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遠、意義非常重大。
而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崇尚賢人必然會尊崇某一種思想觀點,那麼持另一種觀點的人就會被反對、甚至被鎮壓,這樣社會就會出現爭執。同時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會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貴重稀世珍寶造就了無數虛高無用之物,社會各個階層欺騙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加大,以致人們互相搶購、欺騙、爭奪、搶掠、盜竊等等。
可欲之物有著巨大誘惑力,而大多數人的意志無法之抗衡。金錢、色慾、毒品、賭博等等這些慾望幾乎亂了所有人的心。慾望只有得到滿足,人心才會安定,然而社會太崇尚奢華的話,中下層人民慾望難以滿足的時候,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人的內心本來就有著無限的志向、無盡的慾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志向,那麼急功近利的人就會大大增多,欺詐、巧取豪奪、吹牛拍馬成為常態,浪費地球有限資源,社會不公、動亂等等就會頻繁發生。
所以聖人的治理,就是要讓人們對慾望有正確認識。以使人們擺脫慾望的控制:
虛其心,實其腹。使人們能夠虛心的聽勸,剔除內心的雜念、邪欲,認識自身的愚蠢,以及慾望帶來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讓社會的每個人都吃的上飯、都吃的飽肚子。
弱其志,強其骨。勸戒人們,使人們的志向不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同時要讓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強健的身體,畢竟身體才是事業的本錢。
知識、慾望、智謀都是雙刃劍。它們都可以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但違背社會客觀規律的濫用知識和智謀、以及不加節制的慾望都會斷掉人類的未來。
所以聖人要永遠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淺顯(無知),經常使人們徹底遠離無法擺脫的慾望誘惑,同時使那些耍計謀的人不敢胡作非為,造就公平社會。那麼社會就會回到質朴純厚的狀態。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違背客觀規律,不恣意妄為,天下就能大治。
Ⅳ 老子道德經中道的含義什麼,如何將道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
它的道德經無為而又無不為的管理理念,在西漢初年被拿來治國,效果顯著,回短期即恢復民間生產,與答民休息,穩定社會秩序。對企業管理也有同樣的借鑒作用。管理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行事,給予員工更大的自主權,符現代經濟學推崇的「看不見的手」的要求。這是古典道家哲學和現在經濟學的完美結合,國-學-大-師-李-冠-論的道德經理論讓企業家們對內的管理,對外的市場,有一個良好的把握
Ⅳ 《道德經》和《資本論》之間有聯系嗎
都是經典著作!!
經濟學的源頭是《道德經》,之所以選擇《道德經》為工作開局:
一、《道德經》研究的兩個基本范疇「道」「德」,是經濟形態社會理論的總綱。
二、《道德經》總覽了《資本論》的邏輯。
把二者聯系起來,意義重大!!
一方面,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終其一生。中國人不懂什麼是資本主義,在市場經濟中剛剛接觸資本主義成分,短短年份,在理論上成熟是不可能的。在這一點上,必須以馬克思諸先賢為師。
另一方面,中國人生活在傳統文化中。
看來,國學和《資本論》同時學習,花上幾十年,中國經濟學可望成功。
——進行「國學馬克思主義」普及教育。把國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研究,倡導《道德經》是經濟學的源頭更是具有獨創性,值得提倡!
Ⅵ 《道德經》與《資本論》關系簡說
1.從《道德經》到《資本論》是術語的傳承和革命,是思想領域發生的一次次回重大變革,延續了歷史的生生不答息。
2.《道德經》釋解了《資本論》架構之謎,顯露發生學工作邏輯規定性。
3.在歷史探究中銜接「農業史的經典」和「工業史的經典」(邏輯),可以找到《資本論》傳承《道德經》的具體學科工作路徑。
4.探索「中華定義」特殊方式,以中國經濟學之「思維」和「語言」切入,鎖定中國本質概念架構:道+德。可見從方法論看,《道德經》乃是中國經濟學的思想源頭。啟發我們:必須把《資本論》之學術保衛內涵確定為「重新研究全部歷史」,建立整全歷史域的范疇的生產與批判,據之,可創造性提出學科方法論的思想。發生的,同時是批判的(規定),由此可確立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與工作方法的統一。
(你可以看一下許光偉的道德經與資本論的關系)
Ⅶ 《道德經》中有沒有相關政治學與經濟學的記載是怎樣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話很有意思,它概括出了《道德經》的主旨:何為道?
用最直白的話,來解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如果我們去菜市場買肉,聽到有人說肉又漲價了,那此時我們心中大概就知道,對方聊的是豬肉了。
換一個角度,我們用虛表示“無”,實表示“有”,無是我們尚未認知的事物虛無的一面,有是我們已經劃定邊界事物具體的一面。
在老子的觀念中,無和有,其實只是事物的兩面,也就是源同而名稱各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老子認為,宇宙是非常玄妙之物,我們要認識世界,就要藉助“無”和“有”,來從可名可道之物理解不可道、不可名之物。
Ⅷ 通過講師培訓,談談你對道德經的傳道授業解惑理解
摘要 你好,道德經培訓心得體會篇一:學習道德經心得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蔡國花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學完後心靈的觸動是挺多的。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
Ⅸ 道德經裡面講述的內容大概是什麼意思
今天回答了兩個類似的問題:我想,簡單的說,《道德經》闡述了老子最基本的思想內「慈、儉、不爭」.復雜的說,借用麥容小舟老師的話說《道德經》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倫理學說:植根於無私與慈愛的大德境界之上,體系完整,而且境界高遠.二、民本思想:老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愛民、為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孤家寡人的公僕意識,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人道的民主理念;在世襲與民選關系的課題方面:老子在2800年前就主張民選官,而反對世襲的家天下.三、國際關系:老子在2800年前就提出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扶持、和諧共處的國際關系准則.四、戰爭與和平:高舉起反戰的大旗,提出了「不以兵強於天下」和不打第一槍的反戰名言.他還作出了侵略者、稱霸者最後必定失敗的預言.五、人與自然關系:提出了友好大自然的環保思想.此外,老子在文學、軍事學、教育學、經濟學、環保生態學、生命學、養生學以及空間理論學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在人類歷史上,老子是提出民本思想、公僕意識、民主文化的第一人,是高舉反戰大旗的第一人,是提出和諧共處國際關系准則的第一人,是提出環保生態觀的第一人,是提出空間理論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