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區立法
① 設區市 地方立法權 應該從哪些方面做好准備
在全面進入地方立法時代之際,設區市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好准備。
一、讀懂立法初衷。立法權突然降臨地方,尚未被地方所充分了解,不少人認為地方立法將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權力。這種理解,誤讀了地方立法的初衷。地方立法是限制和規范地方政府的權力,讓地方政府在上位法缺位的情況下,在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的框架內行使權力,杜絕地方政府印發紅頭文件自設行政權力的違法現象,從而使地方政府更加規矩。所有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地方政府決策層都要讀懂這一地方立法的初衷,從一開始就杜絕利用地方立法謀求政府擴權部門爭利的念想,讓地方立法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摸清立法需求。根據修正後的《立法法》,設區市立法僅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這些事項如果有上位法規范,就依上位法,如果沒有上位法規范,就應進行地方立法。因此,有必要對這些事項進行梳理,找出需要規范而又沒有上位法的情形,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逐步填補立法空白。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情況,但大氣污染、交通擁堵、泊位緊張已經構成困擾許多地方普遍而突出的問題。地方立法應該在不重復上位法的前提下,優先考慮解決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凸顯地方立法對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的推動促進作用。
三、區分立法主體。地方立法的主體包括設區市的人大、人大常委會和政府,這三個立法主體的立法職能是不一樣的,在區分這三類立法主體的職能時,應明確一點,即對立法起主導作用的是人大,以真正體現權力來自於人民。因此,原則上,能由人大立法的,就不由人大常委會或者政府立法。只有一些次要性的事項才可由人大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只有來不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緊急情況下,才能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施行兩年後要麼制定地方性法規,要麼廢止。地方立法,是一件非常嚴肅和嚴謹的事情,應盡量減少政府立法,以避免政府既當制定者又當執行者;還應盡量減少人大常委會立法,以避免幾個人湊在一起一舉手就通過的粗糙立法。
四、設置立法機構。地方立法是設區市新增的一項重大事項,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承擔。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應由人大常委會的一個專門委員會承擔。目前,設區市人大常委會類似內司委的專門委員會主要從事公檢法三家的協調工作,與司法工作有關,如果再負責立法工作,則容易發生沖突。因此,設區市人大常委會應增設新的專門委員會專司立法職責。人大或者人大常委會立法過程中,應避免涉及事項的政府部門參與,以防止摻雜部門保護主義。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應由政府法制部門承擔,而不應交由涉及事項的政府部門去承擔,以避免產生部門利益法制化的問題。
五、生成立法能力。立法能力關乎立法質量,而設區市的立法能力,有一個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我們要盡量使這一過程更短暫更堅實。一方面,要聚集一批法律、語言文字、環保、城建、城管等方面的技術專家,其中環保、城建、城管方面的技術專家最好是環保部門、城建部門、城管部門之外的獨立學者,可以將他們吸收進立法機構,也可以將他們安排為立法顧問,組成一個獨立於政府部門的立法團隊,依靠這個團隊提高立法技術,做到科學立法。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定的機制,確保社會公眾廣泛深入地參與地方立法,讓社會公眾在地方立法過程中有渠道、有機會表達意見,使地方立法充分體現民意,做到民主立法。地方立法工作是全面賦權、穩步推進,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放開。由此可見,立法質量高是才獲得更多的立法機會的關鍵。
② 十八屆四中全會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嗎
沒有,我國有獨立立法權利的城市分為兩種,副省級城市,較大城市。一般地級市沒有權利立法,需要省人大立法。
③ 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意義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你好,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認為,設區的市全部賦予地方立法的版權力,更有利於公民直接權參與立法,賦予地方立法權更有利於其行使權利。
其次,從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講,人大有四項權利,但其中的立法權,在很多地方大都不能行使。這種立法權的擴大,對這一制度權利的具體化、實際的實施更有積極的意義。
再次,有利於推進法制建設,立法權往地方擴大,可以大大加大立法速度和數量,更重要的是地方立法,有其特點和具體需求,如果能享有立法權,可以從本市實際出發,通過行使立法權,更便於憲法、法律、上位法實施。
④ 黨的哪一次會議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⑤ 如何推進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行使的思考
一、行使地方立法權應堅持的原則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總書記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設區的市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行使地方立法權,至關重要的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更是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持黨的領導,是對過去建設法治中國成功經驗的全面總結,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已經載入憲法,立法工作更必須遵循。
2.必須堅持科學立法。
科學的根本在於尊重客觀規律,立法的基礎在於對實際情況的正確把握。設區的市要把調查研究放在第一位,對經濟社會發展、法治環境、公民法律意識、普法狀況有一個精準把握,打牢立法基礎。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在立法體制、工作程序、制度設計上,都要突出實事求是,以用為本,講求實效。立法的科學性核心是兩點,一個是能操作、好執行,另外一個就是有效果。
3.必須堅持民主立法。
立法民主是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立法機關的成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立法程序民主、公開性,立法監督民主等。在立法決策、立法活動中,最重要的是始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把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真正突顯出來,使我們的立法真正成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良法。另外,堅持民主立法,通過讓更廣泛的人民群眾參與,既能徵求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能直接收集群眾的建議意見,最大程度地提高立法質量。
4.必須堅持依法立法。
行使地方立法權的重要前提是依法來立法,這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依法立法首先要依憲立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法規制定的基礎和依據,行使地方立法權必須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符合憲法的總要求、總方向,不能超越和突破憲法的原則、精神,特別是具體的規定,要做到內容符合憲法規定、程序符合憲法要求。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符合上位法的要求,法律創立的依據是什麼精神、原則、標准,有哪些規矩、程序、要求,創立的法律是否侵犯了人民的權利,是否損害社會的利益?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符合省級地方法的規定。因此,設區的市要立法,其立法的精神和原則要有法律依據,其立法許可權范圍有法律依據,其立法程序規范要有法律依據,立法的合法性要由省級人大進行審查。
二、行使地方立法權應做的准備
1.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備。作為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不能坐等國家立法法的修改,要超前謀劃,積極與上級人大聯系,主動去謀劃立法工作。要組織對本地區法規性文件、政策的清理,對經濟發展、民生等中心工作進行調研,對群眾關注關心的問題進行調查,為下一步立法工作做好准備。
2. 要做好人才上的准備。立法的專業性比較強,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一些。據了解,多數設區市的人大在立法方面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國以才立,業以才興。缺少立法工作知識方面的人才,這是目前設區市人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建議近期可以從政法部門吸收高素質人才充實到立法工作者隊伍中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邀請法律研究人員、律師參與立法。加強對立法者的培訓,全面提升法律素養,提高參與立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要做好制度上的准備。立法是一件非常嚴肅和莊重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學、嚴密的工作制度,重點是立法程序中的審議環節。一是明確人大常委會會議安排審議法規草案的時間,原則上不能少於
4 小時,太短的時間很難討論出結果。二是將法規草案內容提前一定時間發給與會人員,方便這些人提前介入,或調研、或函詢、或徵求群眾意見,保證審議質量。三是充分發揮好統一審議制度。立法法第六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因此要明確統一審議的方式、內容,統一審議必須以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形式進行,並建立表決制度。
4. 要做好公開民主的准備。立法法第五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但是如何具體體現,則沒有法定的程序。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無不要求地方立法體現民意,維護群眾利益。這就要求在行使地方立法權時,必須增強立法的公開性。在確立立法計劃、立法項目時,應首先考慮徵求意見環節,包括相關的行政機關、服務對象和基層群眾。法律法規在整個起草過程中,要注重傾聽基層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意見,使他們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草案定稿後要及時公開,聽取社會的意見和建議。
5.要做好監督的准備。地方立法權的實質,從一定角度上看,也是一種利益或資源的再調整,這里涉及部門利益、群眾利益,必須慎之又慎。作為公權力的一種,地方立法權必須受到限制,特別是要有必要並及時的監督,防止權力被濫用。建議省一級人大在批准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時,應當優先考慮把遵守立法程序、辦理程序作為審查批準的硬性條件、剛性約束。
綜上,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要自覺適應形勢任務的新變化,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實踐中增強地方立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城市的長久繁榮、快速發展架設起法治的快車道。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⑥ 擁有地方立法權的省,自治區 直轄市以及設區的市是立法機關嗎
當然不是。
我們國家是單一制的國家,
我們國家只有一個立法機關。
就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大不叫立法機關。
⑦ 根據我國立法法規定,哪些地級市享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設區的市除直轄市外一般就是指地級市。
2015年《立法法》修改後,282個設區的市擁回有地方立法權(省級以下)答,但有立法范圍限制。《立法法》修改前只有22個省會、5個自治區首府、4個經濟特區、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第二款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⑧ 立法法中"設區的市"指的是哪一級市
設區的市除直轄市外一般就是指地級市。
簡介:
2015年《立法法》修改後,282個設區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省級以下),但有立法范圍限制。《立法法》修改前只有22個省會、5個自治區首府、4個經濟特區、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第二款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⑨ 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
法律分析:在制定的《立法法》進行了首次修改。這次立法法修改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時對其立法許可權范圍予以明確。立法法修改一年多來的實踐表明,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適應了設區的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了地方法治水平,增強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對於設區的市地方立法許可權范圍,理論和實踐中尚存在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法律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 三十一、 將第六十三條改為第七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第三款修改為:「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刪除第四款。增加三款,作為第四款、第五款、第六款:「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