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教育國際化立法問題

我國教育國際化立法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5-27 22:38:13

1. 什麼是教育國際化定義是什麼

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相互交流、研討、協作,解決教育上共同問題的發展趨勢。

國內外學術界對教育國際化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對教育國際化的理解是: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置於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這個定義是從管理的角度給出的。

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因此,還應該明確提出國際化的操作性定義,以便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一個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和目標實現程度。

(1)我國教育國際化立法問題擴展閱讀:

教育國際化的特點:

1、國際教育組織出現與發展。1948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成立,宗旨是推動各國在教育、科學、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後,國際教育局、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等亦相繼成立,開始研討共同關心的教育問題,並派遣專家進行國際援助。

2、國際合作加強。各國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頻繁,教師、研究人員交往增多,留學生增加,教材交流與協作增強。

3、各國均在改革學制的封閉與孤立狀況,使本國與國際上的各級各類學校發展趨向一致。未來各國教育在對象、制度、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點將日益增多,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強。

2.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兩會提到了中國教育教學要國際化的問題以及從小學到大學全免費的問題了嗎

關鍵詞:校劃片 今全兩召前教育部發《關於做二0一陸城市義務教育招入工作通知》明確今目前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擇校沖強烈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校劃片全兩期間校劃片記者關注焦點教育部部袁貴仁列席全政協十二屆四議表示教育部前發文建議全推廣校劃片意味著都要劃片建議各結合實際採取合適辦廣東省教育廳廳羅偉其應表示校劃片刀切透露廣州要採取政策仍制定研究沒報給省 教育副、廣東省校聯合吳穎民認擇校熱反映城市教育資源配置均衡難滿足家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於緩解擇校熱校劃片權宜計相於目前固定『號入座』近掛鉤模式補充校劃片明顯處片區校共享資源校幫扶較弱校使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均衡數市民言都利希望百姓角度看待校劃片 吳穎民說 廣州市第八十六校胡革新認校劃片短期內能擇校熱帶定降溫總體言指標治本式要解決問題重要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化辦家門口校廣州硬體問題關鍵師資及管理隊伍、校隊伍及辦理念胡革新說 關鍵詞二:制改革 全政協委員、諾貝爾文獎獲者莫言組討論發言建議前教育研究教育二5太基礎教育佔比太建議制由一二改一0取消升初初升高兩統考讓坐直通車連讀制校輕松愉快習環境健康加前媒體報道越秀區或十三五規劃期間試行5+四制間制改革引起教育界熱議 基礎一二三段升評價評價備考增加負擔些甚至花量間做重復練習發確浪費青春吳穎民說廣州市南海校謝虎表示贊同莫言所提倡縮短制說定意義按照目前制言應試往往拿甚至更間復習實質浪費些間某程度壓制創新能力 吳穎民認盡管莫言發點目前仍缺乏行性表示十貫制難滿足教育元發展需求十期間難流職業教育系統且要考慮一陸歲能否准確判斷未職業發展向及目前高等教育資源現狀更行辦更九貫制校取消陸+三折騰吳穎民說胡革新認教必需尊重孩規律目前陸三三制科、整體言孩用制改革需要考慮口、及做風險防控 關鍵詞三:義務教育限 今全兩關於延義務教育限呼聲越越高全代表李光宇建議修改《義務教育》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免除公辦幼園讀前三幼保教費民辦幼園讀前三幼由政府按照同級同類公辦幼園保教費標准購買服務全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史書娥建議現行九義務教育延十二義務教育推行高階段(含普通高等職業校)全免費教育 教育部部袁貴仁應十三五期我仍堅持九義務教育 全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廳羅偉其表示前教育能能納入義務教育涉及《義務教育》規定簡單事情家要義務教育限延伸非慎重調研基礎進行修改家關注義務教育免費性質其性質要留意比義務教育強迫性家孩都違家現教育精準幫扶搞水漫灌困難應該給予資助沒困難、非義務教育階段廣東今困難家庭幼園補助三00元升一000元說些困難要適幫扶 一二義務教育我贊提高家公民素質處吳穎民說教育制度實現更限義務教育兩種形式種往種往義務教育同於免費教育關鍵於兩問題第沒足夠資源辦第二義務教育具強迫性需要考慮律能否落實處認目前我實現十二義務教育尚早現階段要扎實辦九義務教育條件提供免費前教育 >>>相關文章:二0一陸兩教育熱點解讀:九免費義務教育延 關鍵詞四:校園暴力 全政協委員鞏漢林透露自今提案關注校園暴力鞏漢林提三面建議:凡採取暴力手段教師必須清除教師隊伍;強調監管些炫耀打完傳視頻中國未必須強制教育監護要些必要措施;校教育主管部門問責全代表劉曉翠發言關注校園暴力並建議制定反校園暴力即便未要觸犯刑律並達定應依追究刑事責任 教育部副部劉利民表示預防校園暴力確保未健康需要教育部高度重視我進步加強治教育理健康教育現校園暴力事件要依依規及進行處理要加強校管理切實落實校責任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推完善律規加懲戒力度 總說現反面典型傳播渠道更校園暴力現象未必越越嚴重隨著教師素質校園管理力度加種情況應該趨於減少才我發現情況都發留守童身要解決問題根本言要讓孩受教育環境變更吳穎民說廣州師表示我應盡快台反校園暴力校園暴力案件進行嚴懲校園數青少其犯罪性質別於其完善律規面借鑒外反校園暴力制定針性律保障現校園暴力事件依 關鍵詞五:傳統文化教育 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建設重要內涵全兩吧二歲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繼續呼籲關注青少傳統文化素質培養通讓孩練毛筆字、習繁體字、聽唱京劇等式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青少田;全政協委、書家協主席蘇士澍建議:課程設置案藝術科加入書科每周至少課 廣州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課程並非新鮮事廣州市南海作首批粵劇傳統教育特色校校謝虎介紹興趣同選修粵劇校本選修課程每周安排一-二課外校與廣州市粵劇院等展粵劇教合作聘請專業粵劇員給校粵劇教作指導外校粵劇基本作編排套粵韻操藉助新形式推廣粵

3. 基礎教育如何應對教育國際化的理性思考

程玄(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國際化是當今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和趨勢。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時代和社會對教育提出了要適應國際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礎教育應對教育國際化要「深入國際理解教育,建立價值信念」;「加強基礎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真實經驗」和「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培養育人精英」。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基礎教育;應對策略;理性思考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鄧小平同志1983 年為北京景山中學題詞時就明確提出的教育國際化的理念。時隔27 年,伴隨著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國際化」再一次在中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思考。人們在欣賞人類文明成果,分享各國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深刻的體會到了「國際化」的來勢洶涌。 而在教育領域,「教育國際化」正在悄然起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也是時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這種需求就站在每位家長。學生選擇教育的背後。面對悄然起步的教育國際化,基礎教育該如何應對與思考? 一、何謂教育國際化 所謂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在知識經濟日益凸顯的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因此,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於本土,放眼於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二、教育國際化的需要 文化和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社會變化而變化的。孔夫子時代的教育滿足於「述而不作」;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提出「班級授課」法,培養專門人才;19 世紀德國學者提出「教學與科研統一」的辦學思想;20世紀初美國提出「大學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思想。這些教育觀念的變化都是立足於本國地域上時代、社會的變化。 中國的經濟正在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融入世界經濟和社會大潮之中。經濟的全球化,貿易的自由化導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盪,相互交融。而近年來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大事更是把中國推向了風口浪尖,國際社會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去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與感召力。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時代和社會對教育提出了要適應國際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要求。這不僅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師、科研、學術等方面必須走出國門,加強國際交流,發揮各國高校間合作的職能,與之緊密聯系的基礎教育也一樣擔負著重要責任。 三、基礎教育的應對 1.深入國際理解教育,建立價值信念 國際化不僅僅是建設好一個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而且要讓人們有能力在全球生活,能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變化,成為有挑戰能力的世界公民。這就要求首先把國際理解教育深入到中小學的教育體系中。 在世界大家庭中生活的人有著許多共性和共識,面臨著諸如環境、能源、民族等共同問題,這是國界所無法劃清的,也並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可以單獨解決的。要與一個國家打交道,就須先了解該國的政治、文化、歷史;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否則就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誤會。因此編寫中小學階段的國際關系學、國際問題研究、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國際文化研究等國際理解教育的讀本在上海、北京等易得風氣之先的城市已經開始。中國未來的政府公務員、教師、工程師,企業家等需要具備的融入主流經濟的素質、國際文化知識和國際社會公共價值理念等,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該長遠規劃,逐步培養。 現階段基礎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雖未達到普及的水平,但不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在一些二類三類城市,一批有一定辦學實力、國際交流意識到位的中學已經積極開展探索,並呈現出持續不斷和愈加深入的態勢。很多學校都經歷了從「走走看看,開開眼界」到有目的、有意識的向海外學習的時期。教師的出訪都帶有了解海外教育體制、課程、教法的任務,回來之後也有義務向全體教師匯報學習心得。對於學生出訪,學校也有禮儀、民俗方面的培訓,回來之後也有寫感受、案例的任務。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很多學校從單純的「看世界」過渡到也向海外傳播經驗,從單純的向海外學習過渡到反觀民族文化,樹立愛國情懷。國際合作與交流既拓寬了視野,也強化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從表面上的你來我往,擴展到深層次的課程的整合融合;從屈指可數的國際訪問項目到形成校與校,城市與城市之間廣泛和穩定的國際教育網路交流平台,交流的層次也在不斷的提升。這種合作與交流的質量還需斷提升,范圍也要從一些校史悠久、實力強大的名校向普通學校擴展,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 3.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培養育人精英 聘用國際優秀人才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引進外籍教師進入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課堂,這種引進速度和規模正在不斷加大。同時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問、講學、搞合作研究,也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地方政府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去」,建設境外教師培訓基地,加大選派重點課程教師和骨幹教師出境培訓的力度。知識是無限的,但每位教師的知識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地域內的。因此,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相互促進提高。近年來,我國許多學校派出大批教師到國外訪問、進修、講學,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水平。如學習和吸取了大量學科前沿知識,了解和接觸了當代最新的實驗設備,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從外國學校學到許多新的教學觀點和教學方法,也提高了外語水平。但教師的受訓面還需進一步擴大,需要完善的培訓制度和資助政策,需要了解教師的培訓需求。教育國際化的實現和教師國際意識的提升、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關。 四、教育國際化的思考 1.國際交流是否越多越好 國際交流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展當中,必須要有有效的載體,要有落腳點,學校拓展的課程,開設的專題都應該與之相互整合。國際交流的過程也需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心的研究和設計。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順暢,學生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但不是說交流越多越好,也不是交流後學生馬上就能得到提升。有的學生在國外看到相對寬松的教育環境,回來以後對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環境不滿意,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另外國際交流需要一定的資金,不論是相關機構資助還是學生自行出資,對於沒有機會出去交流的學生也需做好思想工作,減小學生的思想波動。總之,如果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准備,對於思想上還不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國際交流越多,反而適得其反。 2.國際化不能變成「某國化」 教育的國際化不等於教育的一體化、統一化、趨同化,更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西方化。教育國際化首先是用一種國際視野的理念,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民風的認同、理解、包容和接納。教育國際化並不是要將國內孩子的思維方式納入國外軌道,而是要培養他們自己的想法,同時了解還有其他不同思維方式、價值觀的存在。正是那些特色鮮明的、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構成了多樣的世界。 五、小結魯迅曾說: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教育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它在促進全面國際交流與合作、傳播新技術、提高人民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會對一個國家的主權和當地傳統文化形成一種侵蝕和影響,並容易在意識形態、政治、宗教、文化和社會諸方面帶來問題。因此我們應把基礎教育國際化看作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機遇,只有認清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應對才能從挑戰中獲勝。 當中國的教育拿來了西方有用的東西,而且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並最終成為教育理念與方法的輸出國時,當文化交流真正變成雙向時,才算真正達到了教育的國際化。

4. 面對教育全球化的挑戰,職業教育應採取怎樣的對策



教育全球化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重要契機。如果積極順應教育全球化趨勢,可以促使辦學理念更新,加快專業調整和培養模式創新的步伐,彌補我國職業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從而使我國職業教育融入教育全球化的進程,與國際教育接軌。同時,要把握好教育全球化這一機遇,必須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對的種種挑戰有深刻而又清醒的認識,這是我們能否把握住這一歷史機遇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

(一)發達國家教育機構和投資者對我國職教市場的挑戰

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市場的開放。盡管從長遠看,我國開放職業教育市場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發展,但因為我國職業教育走向市場的時間比較短,優質資源匱乏,經驗不足,質量低下,因此開放職業教育市場會面臨諸多來自市場方面的挑戰,集中體現在生源市場和人才市場上。這種挑戰主要是發達國家教育機構和投資者對我國職業教育市場的沖擊,具體表現為:第一,國外教育機構搶占我國生源市場,吸引留學生,獲取職業教育資源。由於我國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足,基礎薄弱,層次不高,品牌效益不突出,社會聲譽不佳,因此國外發達國家相關機構會很容易藉助其強大資源優勢,以比較好的就業出路、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以及其他優惠條件吸引我國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出國留學。第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入我國辦學市場,擴大境內辦學。這是對生源市場的另一種爭奪形式。憑借其經濟和文化等優勢,和我國條件較好的相關院校或機構合作辦學將是國外相關機構一個重要選擇。同樣,隨著辦學規模擴大和社會認可度逐漸提高,這些院校或機構將會成為學生的優先選擇,從而極大地威脅到我國職業院校以及職業培訓市場的生存和發展。在辦學市場上,對我國職業教育沖擊最大的可能是培訓市場。因為從各國間開展教育合作的經驗來看,成人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等將是各國提供教育服務的最主要領域。因為受到計劃經濟形態影響以及我國職業培訓市場本身的不成熟,它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薄弱環節。第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全球人才市場,吸引高素質人才。對人才的爭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舉措。全球性的人才流動將形成一個全球化的人才市場。一方面,一些跨國公司及其設在境內的加工製造業等對一些相對優秀的職業教育畢業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境外教育機構和投資者必然會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勢力和出國培訓學習等條件吸引我國職業教育優質師資。第四,基於遠程教育已成為教育服務貿易的一種重要形式,越益顯示出優勢,專家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網路而佔領中國的教育市場將會成為國外教育打進中國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國政府在這方面的緊迫感還不強,政府投資的力度不大,技術手段及其相關基礎設施還相對落後。

(二)市場導向的教育服務貿易理念對我國政府集權的職教體制的挑戰

視提供教育服務為貿易活動,視凡收取學費、帶商業性質的教育活動為教育服務貿易,不僅是WTO的規定,而且也將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基本導向。教育全球化植根於經濟全球化,它也必須體現經濟全球化的一些基本原則。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制度載體所倡導的核心規則是:資本在自由貿易下的無差別待遇和市場的不容干預,比如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逐步自由以及加強透明度等。為此,參與教育全球化活動的相關機構和組織將會與各國政府力求通過談判與協商,消除彼此分歧,促使各國政府下放辦學權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政策法規,以市場為導向,開放教育市場,最終在全球范圍內形成自由開放的教育市場。

然而,從體制上,我們的准備還非常不充分。特別是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場導向的教育服務理念對我國職業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峻挑戰。從比較廣義的層面來理解,它主要體現在管理體制、辦學體制、運行機制以及投入體制等方面。從管理體制來看,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要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但是從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來說,我們一直以來實行的基本上還是政府統一管理的集權型管理模式,職業教育實踐中的許多環節還具有濃厚的政府主導或參與色彩,比如招生、專業和課程設置、職稱評定以及師資聘用等方面,政府對職業教育管得過多、過死,而真正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又沒有管理好,出現常說的管理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職業教育機構缺乏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的意識和能力也很弱。在這種體制下代表政府管理職業教育的是教育行政部門、勞動保障部門和部分行業主管部門,而且各個部門之間又缺乏協調。這種集權型的管理體制必將極大地阻礙我國職業教育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的進程。從辦學體制來看,由於多種原因特別是受到相關政策制約,我國職業教育所追求的多元辦學體制一直未能形成,基本上還是政府單一舉辦職業教育。就當前來說,因為企業改制等原因,企業職業教育極為薄弱;因為政策缺位等原因,民辦職業教育還是新生事物,進行資源有效整合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才剛剛起步;因為動力不足以及缺乏政策保障等原因,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和指導乏力。特別是在教育全球化日益推進的今天,這種傳統的單一辦學體制將會一沖即垮。從運行機制來看,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基本上是一種行政模式,政府是辦學主體,實施權威的行政管理模式,呈現學校職業教育形態,是一種相對封閉的辦學模式,社會與企業參與的力度不大,學校缺乏自主辦學的權力,對市場反應不敏感。和日本、英國等國家基本上由市場控制的市場模式以及德國和瑞士等國家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的這種運行機制是最為落後的,其弊端尤為突出,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的需求,與市場結合不緊密,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強,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從投資體制來看,投資渠道單一、相關投資政策未能落實以及投資嚴重不足一直是困撓我國職業教育做大做強的痼疾所在。面對國外職業教育機構對我國職業教育市場的挑戰,面對經濟全球化對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如何激活職業教育的投入體制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難題。

(三)經濟全球化引發的人才需求變化對我國職教培養模式的挑戰

教育全球化發展的深層次動因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教育全球化,反過來,教育全球化又推動經濟全球化,兩者相互依賴。全球化生產方式日漸興盛,跨國企業日漸增多,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強勁增長,經濟全球化呈加速發展態勢。「全球生產方式能提高外國直接投資

(IDE)的流量,它的興起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了新的增長和產業化機會。現在有65000個左右的跨國企業,連同與它們配合合作的另外大約850000家其它類型公司,是這些全球生產系統的主角」。因此,人才的培養、配置、流動和使用必將日益呈現出全球化特徵,包括用人標准也將會國際化。隨著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強勁增長,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回升為648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美國仍然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其次為英國和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企業會大量湧入我國,不僅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提出了新要求,而且隨著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化活動日漸增多,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會大量增加。特別是在加入

WTO後,我國有了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正式會員身份,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地做出調整、改變,隨之導致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推測,1998—2010年農業勞動力有966萬將轉移到其他部門,汽車業將減少49.8萬人,機械業將減少58.2人。因入世而增加就業的行業包括:食品加工業16.8萬人、紡織業282.5人、服裝加工業261萬人、建築業92.8萬人、服務業266.4萬人。可以看出,入世會帶來各行業就業結構的變化,原有某些崗位會大批消失,同時又會新增大批的職業崗位,其中,紡織業、服務業和服裝加工業將是就業崗位增加最多的領域。另外,由於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變化往往也伴隨著技術結構及職業崗位的技術含量發生變化。總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技術進步、職業崗位變化以及人才使用的國際化標准都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然而,從培養模式層面看,我國職業教育中很多弊端就體現在其中。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比較封閉,缺乏市場敏感性,與社會和企業的需求相脫節,缺乏社會和企業的強力參與;培養目標沒能反映勞動力市場及職業崗位的需求;課程的學科形態嚴重,學術性傾向太濃,職業性傾向不足,沒有根據工作實踐的邏輯來開發和實施課程;人才的標准及其資格認定沒有國際視野,未與國際接軌;學制缺乏彈性,沒有更多地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沒有更多地提供給學生邊工作邊學習的機會。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完全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亟須轉變。

(四)遵循國際慣例的要求對當前我國教育政策法規的挑戰

我國職業教育要融入教育全球化進程,就必須按照市場機制運作,遵循教育服務的國際慣例。然而,由於市場化的進程較短、對教育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認識不足、依法治教的觀念比較淡薄以及其他原因,我國職業教育對全球化准備明顯不足,特別是相關立法明顯滯後。作為我國第一部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的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頒布表明了國家對中外合作辦學的鼓勵和支持,標志著我國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規范和管理正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國職業教育對教育全球化的准備不足也就集中體現在《條例》上。它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其一,它只對「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第二條)」適用,也只是為了「致力於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第五條)」,而沒有對我國教育機構如何搶灘國際生源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作出相應規定,也就是說,它著眼點在於如何保護自身,相對比較保守,前瞻性不夠,不具備全球視野。其二,由於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諸多差異,也由於職業教育已成為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優先領域,因此,在中外教育合作乃至參與教育全球化進程方面應該區別對待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但是《條例》沒有充分顧及到這一點,僅僅提及要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性的中外合作舉辦的培訓機構另行規定(第六十條)。其三,在利益回報上,現行政策是不予鼓勵的。《條例》規定「中外合作辦學屬於公益性事業,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第三條)」,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更明確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第二十八條)」。這非常不利於吸引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也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參與教育全球化進程。因為從外方合作辦學的動因來看,他們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而來,是一種趨利行為。其四,《辦法》中提出「國家鼓勵在中國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地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第三條)」,但沒有制定在中國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地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優惠政策。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陷。也因此,我國東西部職業教育發展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此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校長或者主要行政負責人,應當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第二十五條)」、「外國教育機構、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單獨設立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第六十二條)」等規定也是與職業教育的市場化運作理念相悖的。總體來看,我國政府關於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規定體現了強烈的政府主導意識,沒有充分考慮到職業教育的產業屬性和基於市場運作的國際教育服務理念,亟須從全球化視角並按照相關國際慣例要求制定、修訂、廢止和完善相關教育政策法規。
此外,教育全球化對我國教育主權、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功能、職業教育機構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區域發展差距、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以及職業教育評價等的挑戰,也要引起高度重視。



正如「全球趨勢—2005項目」預言,「全球化意味著我們整個社會所有機構包括我們的學校、工作崗位、信仰和政府在內的全面社會性大轉型」。面對教育全球化挑戰,我國職業教育何去何從。這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一項關涉到諸多方面改革的系統工程,需要針對上述諸多挑戰綜合採取應對措施。這里僅就其中若干主要挑戰提出對策。

(一)積極引進優質資源的同時,加大政府投入,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組建職教集團,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搶占教育市場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要搶占國內職業教育市場,而且要積極力爭國際職業教育市場份額。為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是一種高成本教育類型,落實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在積極引進優質資源的同時,採取如下措施:

首先,必須加大政府投入,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我國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總量一直嚴重不足,而且國家對於職業教育投入的各項政策沒有得到認真落實,從而導致總體上我國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不高,整體水平偏弱,不具備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競爭優勢。我國職業教育投入亟須在如下方面得到加強:一是加大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職業教育經費在整個國家教育經費比例中的配額,採用按生均數進行撥款的方式;二是認真落實各項財政投入政策,建立專項制度,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進行監察;三是繼續加大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力度,並以此推動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四是把教育經費的投入重點放在對教學儀器設備的購置和更新、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以及及骨幹師資的培養培訓等事關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上;五是要在提升職業教育整體實力的基礎上,採取優惠的貸款政策等措施有所側重地加大對參與教育市場國際競爭的職業教育機構提供金融扶持。

其次,有效整合現有職業教育資源,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職業教育集團是指在職業教育機構和職業教育機構、職業教育機構和行業企業、國內職業教育機構和相關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利益相關組織之間形成的一種有機聯合體。實現職業教育的集團化發展,具有有效整合資源、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加強管理以及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等優勢。從國際來看,這也是一條成功的經驗,比如約翰·拉爾森注冊成立的職業生涯教育公司、新加坡英華美咨詢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印度NI-IT集團公司等。這些以開展跨國職業教育和培訓為主要業務的教育集團公司已把業務擴展到許多國家和地區,以其雄厚的實力和獨有的特色以及靈活的運營機制佔領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市場。由於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較短,特別是面向市場辦學的經驗不足,總體基礎能力建設薄弱,體制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後,職業教育機構大多規模較小,資源分散,因此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現資源整合,提高規模效益,走品牌發展之路,就成了必然的選擇。為此,必須突破體制障礙,轉變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堅持以完善職業教育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基本前提,以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為出發點,以辦學質量和規模效益的提高和國際職業教育品牌的創建為目標,以國內外職業教育市場為導向,以實現行業企業、職業教育機構以及其他利益群體的多元化參與為重要途徑,以相關政策法規的調整完善和職業教育基礎能力的提高為基本保障。

(二)重新定位政府、市場和職教機構的職能和角色,調整國家、市場與職教的關系,擴大辦學自主權,重建職教體制

首先,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以市場調節為主。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上,任何國家的教育要想融入教育全球化進程,其政府行為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職業教育機構的運行要以市場調節為主,依靠職業教育機構自主面對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市場、資金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等,主要通過競爭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同時在職業教育機構內部引入市場機制及其調節模式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增強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活動的市場調節功能,促使職業教育機構對社會需求反應和適應更為敏捷,加快革新力度,從而增強國際競爭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市場調節本身存在盲目性和過度逐利性等弊端,因此它必須和政府的參與和干預相結合。

其次,重視發揮政府的直接參與和干預作用。教育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已經顯示出由政府直接參與和多邊協調組織的國際性教育活動在不斷增加。為此,要切實解決好全球化進程中我國政府管理的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實現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政府要盡可能地減少管理過程中的行政手段,從包攬所有或大多數事務的全面直接管理向有選擇的有限管理轉變,教育市場主體要以政府為中心轉向政府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達到政府與市場主體的積極互動。它表現為:政府應該著重締結政府間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相互承認和認可學歷、文憑、教師或教授資格以及其他職業資格證書;掌握和傳播各國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動態、趨勢等信息;積極參加世界教育發展論壇和世界教育發展的決策過程,引導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向國際社會宣傳和推銷我國職業教育的優勢,爭取國際職業教育市場的主動權;爭取本國各級政府以及國際社會對我國職業教育參與教育全球化的經費投入,從而為我國職業教育參與教育全球化進程創造條件;根據經濟全球化以及職業崗位變化的特點,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及採取相關措施督促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力度;根據國際慣例,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我國職業教育開展中外合作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再次,擴大職業教育機構的辦學自主權。這既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應對教育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職業教育機構是參與教育全球化進程的主體和獨立法人實體。在合作對象選擇、合作協議簽署、專業及課程設置、日常管理及證書發放等諸多方面,它們應被賦予充分的辦學自主權,使之能靈活面對國內外職業教育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搞活機制,增強自主辦學的能力。同時,各職業教育機構還要增強依法辦學的責任感,提高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決策和管理水平,善於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引入國際通行的職業教育發展的市場模式。此外,基於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職業教育主體成分日趨復雜和職業教育市場化程度日趨明顯的現實,在職業教育機構內部管理上,還需要通過完善其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適度分離,建立基於所有權的決策參與和對經營權的監管機制,規范其內部運營機制。

(三)立足全球視野,遵循相關國際標准,加大企業參與的力度,真正推行工學結合、校企緊密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從培養目標來看,對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職業教育抱持什麼樣的價值取向,並進而確定什麼樣的培養目標,就成了首先要關注的問題。美國作為推動教育全球化進程的領頭羊,其國際教育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政策與制度,這些可以為我們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示。2002年5月美國教育理事會在向聯邦政府提交的《跨越「9·11」:國際教育的綜合國際政策》這一份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把培養具有全球能力的公民與勞動力作為美國開展國際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以實現從國際教育到全球教育的價值轉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向前推進和日趨深入、大量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存在以及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生參與國際勞動力市場競爭的迫切要求,所有這些也都同樣要求我國的職業教育立足全球視野,培養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而且還應具有跨文化適應能力、國際理解能力以及外語能力等。另一方面,這種能力要基於個體的真正需求並從其終身發展著眼。

其次,從實踐規范來看,要用國際化標准來引導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特別是在人才培養質量上要遵循相關國際標准。借鑒其他國家開展國際教育服務的經驗,不僅要開展時間較長、學制具有一定彈性的學歷教育,更要積極發展時間較短的非學歷職業資格證書教育,並最終使非學歷教育從邊緣走向核心;發展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使我國職業教育逐步向本科、研究生層次轉移,從而形成上下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以滿足國內外勞動力市場的現實需求。在機構及專業設置標准、運行標准、課程教學評價標准、人才評價的規格標准以及證書採用標准等方面也要與國際接軌。比如在專業設置上不僅要開設一些新興產業的專業和涉外專業,而且專業設置標准要採用國際通行標准;在課程教材上不僅要增加國際理解和外語等方面的內容,而且也需要適當引進、合編、改編國外先進的課程教材;在專業和課程設置模式上,要借鑒國際經驗,使之能靈活適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職業崗位及其科技含量變化並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同時,在以國際標准改造我國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育行政管理組織和中介機構的作用,通過檢查、督導、評估和發布信息等方式,依照國際標准對各種職業教育機構的辦學行為加以引導。然而,採用國際化標准,與國際接軌,並不意味著我國的職業教育要一味地照搬國際標准,我們也可以在引進的同時,促使我國職業教育某些優勢方面(比如一些資格證書和課程)為國際上所認可。

再次,從企業參與來說,由於企業將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技術發展和轉移的進程加快,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將會導致新的職業崗位不斷產生,一些傳統職業將不復存在,同時一些傳統職業崗位的科技含量也將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對職業教育機構及其所培養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要密切與企業的聯系,與經濟發展同步。為此,政府要充分發揮參與和干預的職能,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依法治教,力促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計劃、實習實訓、師資隊伍建設以及督導評估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真正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遵循教育全球化的規則及相關國際慣例,建立健全與教育全球化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

要融入教育全球化進程,意味著我國的相關教育政策法規應與國際通行的服務貿易規則相一致,與教育全球化進程的國際慣例接軌,為國內外不同投資主體營造出一種相對寬松、透明、公平的競爭環境,促使我國職業教育在全球化活動中逐步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運行機制。為此,相關教育政策法規的制定、修訂、廢止和完善應該本著如下原則:

首先,要善於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制定的經驗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的慣例,體現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其次,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當前教育政策法規中存在的、與教育全球化不適應的突出問題(比如營利問題、開拓國外市場問題、教育主權維護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質量評估與認證問題、職業教育標准制定問題、辦學體制問題、職業教育區域發展差距問題、審批許可權問題、企業參與問題、職業教育辦學功能問題、經費投入機制問題、辦學自主權問題、專業及課程設置問題、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國家、市場和職業教育機構的關系問題等)組織專家分類開展專題研究,並制定、修訂、廢止和完善一系列相關教育政策法規,最終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能適應教育全球化要求的政策法規體系。

再次,不僅要依法行政,而且教育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都要做到公開、透明,採取決策公開、結果公開、建立聽證制度、信息查詢、咨詢和公開發布制度等具體措施。這不僅能增強我國教育政策法規的透明度,而且其本身也是我國職業教育融入全球化進程的重要環節。

5. 中國的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提到中國教育,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本能地認為根源在於中國的應試制度。很少有人會思考,這種制度又是由誰來推動、形成的呢?這會不會跟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有關系呢?這篇文章作者正是從這個角度思考,他認為:中國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出在我們的學生,家長,老師上,出在我們的功利主義的文化上。

文;|魯白;清華大學教授,神經科學家,《知識分子》主編

我們一直在努力倡導——人生不僅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還應該有第四種生活:智識生活。今天我想從智識生活的角度,從三個方面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

一、中國的教育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對於中國教育,一直有很多批評聲。大家有很多抱怨,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會發出批評的聲音。

有的說望子(女)成龍(鳳)的風氣,是造成我們教育出現問題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有些家長覺得自己這一輩子不行了,就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他們傾其所有,把全部資源和精力都用在下一代上,對其子女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有的說學生的課業負擔太重,要減負;有的說我們的教育太重知識,不重能力培養;還有人說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落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要通過各種先進的手段來進行教育;最後,大家的批評可能都集中在一個共同點——應試教育是我們教育的大問題。

最後,科學技術革命也對我們的教育,對人才培養產生了深刻的挑戰。首先,先進的教育技術不斷涌現,沖擊了現在已有的教學方式。其次,創新創業已經變成了全民口號。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需要的是頂尖的科技人才,需要有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要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迅速成長型人才。而這樣的人才需求,一般現有的教學方式能夠適應嗎?這對家長、學生和老師,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6. 怎樣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挑戰

我們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深化綜合改革。

首先把國際化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全校辦學實踐之中,給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打算出國的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和國際理解的機會,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國際競爭意識,培養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讓學生突破狹窄學習環境的定式,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成功經驗,抓好學校的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發展公平優質的教育,滿足社會公眾願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其次,通過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聯合培養與合作研究,訪學、游學與國際會議,結成友好學校與構建中外辦學機構的方式,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尤其提高教師指導學生規劃學習生涯與進行課題探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跨文化學術交流合作以及語言應用的能力,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第三,將外國文化的本土化與本土文化的國際化相結合。全球化、國際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盡其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質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雅的審美情趣。要重視優秀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優質教育資源拓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教育的獨到經驗。為推進教育國際化,做出中國的貢獻。

第四,保持敏銳目光,密切跟蹤,主動應對高考改革,互聯網教學,STEAM教育等帶來的新挑戰。要轉變教育資源觀念,積極探索教學組織調整,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要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學校,特別是高中學校要構建選課制走班教學的教學新常態。中小學校和高等學校要協調改革、協同創新,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攜起手來,努力培養國際化人才。

7. . 如何正確理解教育與法律的關系

隨著教育由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如何以法律介入教育是當今世界普遍關心的共同問題。本書以中國教育關系的變革為主題,嘗試教育學與法學雙重聚焦教育關系,從法律規范到法律關系再到法律實現的整個法律調整過程,對各種教育法律關系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從中不僅可以了解中國教育法治建設的進程,探索中國教育法治發展的背景,也對今天中國教育法治實踐和理論探索,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我國同類研究中,理論上有一定的開拓性與創新性。
正確理解教育與法律的關系表現如下:
教育法律關系隨著劇烈的社會轉型正發生著嬗變,從玉苓案中有關公民受教育權性質的大討論,到海南數千名考生抗議高考移民的公共教育事件的發生,近年來頻發的教育爭訟與法治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極大關注。這些問題已關涉中國當下法治方略與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亟待研究解決。從法理上看,教育關系屬於教育法的主要調整對象的范疇,是指一切參與教育活動的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教育法律關系則屬於教育法調整結果的范疇,是指受教育法調整的教育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

教育關系作為一種事實關系而存在,教育法律關系則作為一種價值關系而存在。在邏輯上,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二者具有直接的相關度。傳統教育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嬗變的表徵和規律,已成為現代教育法變遷的重要依據和現實基礎。社會變革使教育關系逐漸分化為「教育基礎關系」和「教育隨附關系」兩大類。①而教育立法也不斷地將這些新的教育關系納入教育法的價值體系之中,使多元的事實教育關系得以轉化為教育法律關系,從而使現階段教育法的內容和體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其次,社會轉型亦表現為教育關系客體的民事化(或稱為商品化)。作為教育關系的客體,教育行為不同於一般的社會行為,它具有公益性特徵。這也是教育行為區別於其他任何民事行為的基本屬性。教育行為的公益性特徵決定了教育應當主要通過公共選擇機制來實現其功能。但在我國現階段,由於教育運行在一個強大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教育領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力量的主導性調節作用的影響,從而凸現出諸多市場化的屬性。

而教育一旦通過市場機制向社會提供,教育這種公共物品就會轉化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就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可分性和競爭性,從而使教育變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具有營利性質的領域。宏觀教育管理的前提下向市場和學校放權,這一趨勢實際上是重塑政府與學校的關系。由於獲得了相當大的辦學自主權,各類學校等教育機構更加註重學生受教育權的保障和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體制改革意味著政府將改變以往對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和使用的做法,放鬆規制以鼓勵各種非政府組織包括盈利性組織介入教育領域,為社會提供教育產品和服務。但與之相伴隨的是教育尋租以及由此滋生的各種教育腐敗現象。

具體表現在:我國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些人為了經濟目的而背離教育宗旨,模糊甚至拋棄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變公共教育資源為私人資源,變公益為私益。諸如學校買賣文憑、負有義務教育責任的學校擅自收取高額的擇校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任意調節招生計劃,學校基建工程、設備采購、幹部任免調動等有關制度下的尋租行為,等等。這些表現各異的教育腐敗現象,消耗了教育資源,加大了教育活動的交易成本,直接導致了教育的「異化」,從而在客觀上阻礙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進程。

公民受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的「單一性」和「非程序化」問題.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機制包括國家和各類教育機構設置的有關教育的管理、決策、監督和權利救濟等各種體制的總和,其中尤以糾紛解決機制最為關鍵。然而,我國現行的教育糾紛解決機制較為單一,主要是申訴與訴訟,並且行政訴訟通常被認為是最主要的訴訟方式。即便如此,現行教育法律法規有關教育申訴和訴訟的規定亦失之粗略,既沒有設置專門負責受理學生申訴的機構和人員,也沒有規定時效,還沒有將申訴與其他救濟渠道有機地聯系起來,「非程序化」的特徵十分明顯。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將是一項十分脆弱的權利。

教育問題的解決手段很多,包括經濟手段、倫理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等等。各種解決手段在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上各具獨特的功能。在現代法治國家,運用法治手段解決教育問題,其實質就是用最有效的方法來解決最復雜的問題。利用法治對策有效地規制教育活動是我國現階段教育體制改革的應然選擇。樹立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教育法治理念堅持公平優先,首先應保障作為受教育者的個人和群體在教育利益和負擔分配過程中能合理地獲得其應得的份額。

此外,還應堅守社會主義教育的「公益性」,使「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與之相對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規律還表明,將市場化的公平競爭機制和自由選擇機制引入教育領域有利於提高教育的「績效」,因此,兼顧效率理應成為我國現階段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思路。總之,學校的目標相對於企業而言具有多重性和外在性,它不僅要實現經濟效益,還要實現社會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尤以社會公共利益最為根本。

圍繞教育法的社會法屬性重構教育法律體系隸屬於行政法的傳統的教育法正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立地位的「社會法」,這是國家與社會融合的結果。現代教育法作為典型的社會法,是公法與私法的兼容,是教育保護法和教聲管理法的統一,是教育關系協調法和教育強執法的結合,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配套。從《教育法》的頒布到《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台,我國教育立法經歷了教育體制從一元到多元的立法模式的轉換,傳統的教育法律體系亟待優化和重構。

8. 根據教育學分析我國教育制度還存在哪些問題

一、當前中國教育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教育體制上我國實行自上而下高度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國家教育部制定全國的教育制度、教學大綱以及相關管理制度。國家頒布《教師法》、《義務教育法》來指導規范全國的教師任用、教師工資水平、教育收費和對教育的投入。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實行統一的管理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實行從小學到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全國80%以上學校由政府舉辦,近九成的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但是幼兒園及非普高的職業學校以社會力量辦學較多。目前義務教育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基本上可以按照經濟發展水平程度劃分。從橫向上看,東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差距越來越大;從縱向上看,城鄉教育兩極化發展,各地區市、縣和鄉鎮的教育實力又存在巨大的差異。一方面中西部地區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沒有標準的教育設施;另一方面東部地區教育資源過剩,通過奧數競賽、文體特長生等手段削尖腦袋往名校裡面鑽。城鄉二元化的存在限制了教育的均衡發展。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存在著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問題,但是卻都沒有中國如此嚴重。
(二)教育經費來源單一且不足
我國實行"誰舉辦,誰出錢"的教育運行機制,教育部辦的學校由中央財政安排經費,各省和各地政府舉辦的學校由各自承擔辦學費用。義務教育的實施主要由縣級政府承擔。2011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費用經費最高的北京市達到5836.99元,最低的貴州省僅僅為579.26元,前者大約是後者的十倍。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教育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例還不足4%,直到2012年我國政府才首次實現財政性教育投入佔GDP的4%,這也是相當低的水平。
(三)教育理念陳舊腐化
教育觀念的落後是教育體制的悲哀。政府的手伸得過長,地方政府嚴格得將學校劃分成重點與非重點。從小學到高中,教育部門對學校考核的標准唯分數論,衡量的尺寸是初中考入了多少重點高中,高中考入了多少重點大學,通過這種"激勵機制"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來給教師發獎金,到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學生沒有掌握學習的技能,沒有學會獨立思考的方法,自然出現不了傑出的人才。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進入大學,他們會發現書本上的知識與社會現實大相徑庭,造成他們對金錢、對社會現實畸形的認識。如今,大學里陳舊的教學大綱啟發學生的是功利主義,灌輸的是僵硬的意識形態,根本不能培育學生健康、獨立的人格。
二、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對策措施
(一)改變教育理念,培養多元化人才
我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從小學開始一直強調語數外物化,甚至在高中大部分優秀的學生都是理科生,往往成績不夠理想的後進生都選擇文科,大大忽視了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以及人文素養的培育。
我們應該將強調的"不讓一個孩子輟學"轉變到美國教育提出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思路。①因此,首先應該從教育觀念上改變,思想上樹立新的教學目的。先成人後成才,以培養高素質,人格獨立的學生為目標,認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只有上大學這一條路,而應該讓學生了解生活的意義,讓每個人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政府承擔更多的義務,完善教育管理體制
政府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能定位。在義務教育階段投入大量的財政支持,保障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明晰省政府、市政府、縣政府之間的職權范圍,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而在高等教育部分,政府則應該將更多的經歷投入到引導,監督方面,去行政化,讓內行領導內行,實行校長治校。對於出現不規范的地方加以懲罰或者補救,以類似於社區大學作為輔助功能,放開教育的管制。
(三)改變教育的非均衡發展
在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中,利用羅爾斯的觀點解釋更加有利:當各方不知道他在社會中的地位、階級出身、天生資質、自然能力、理智和力量等情形的時候,也沒人知道其關於善的觀念,其合理生活計劃和心理特徵,各方也不知道這一社會的經濟或政治狀況。

9. 教育國際化思潮的內容是什麼

國內外學術界對教育國際化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對教育國際化的理解是: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置於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

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因此,還應該明確提出國際化的操作性定義,以便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一個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和目標實現程度。

教育國際化存在有利於社會綜合發展的積極方面:

(1)教育國際化可以彌補第三世界國家智力資源的匱乏,因而有利於提高其教育水平,促進其教育事業的發展。

(2)教育的國際化有利於第三世界國家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經驗和教學技術,這也有利於提高第三世界國家的教育水平。

(3)在教育國際化過程中,一些國際教育援助項目的確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教育發展急需資金投入的情況下,為這些國家的教育發展注入了寶貴的教育發展資金。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