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道德現象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道德現象

發布時間: 2022-05-28 03:02:24

『壹』 你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道德狀況

道德當然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分,君不見,英國的議員用公款為自家裝了一個燈泡,幾十元錢,修了一個馬桶,二百元錢,最多的也就報銷了兩千元錢,英國人民就小題大作,群起而攻之,一奌也不顧「維穩」的需要,罵得這些高官們灰頭土臉,紛紛賠錢賠禮,辭職謝罪。我們一歺飯就吃掉公款幾千幾萬,曉都不讓你曉得,「三公」消費到底有多少?連當局也分不清,因為,國企、央企的那些開銷,財政部根本不不管的。尼克松總統的手下偷聽了別人的電話,全國報紙、電台電視爭相譴責,尼氏只得黯然下台。毛澤東聽後大為不解,問基辛格:這么點點大的屁亊,怎麼就垮台呢?我當年就干過,我還用錄音機將他們的對話錄了下來,作為他們反對我的罪證。柯林頓「紅杏出?牆」,全國又是一片嘩然,弄得總統在電視上左一次右一次向國民和家庭道歉。搞個女人祘什麼?美國是一個性開放得很的國家,但宂就是不準當宮的亂搞,與我們截然相反。所以,道德是有姓「社」姓「資」之分的。
毒牛奶亊件,當地政府是不公布的,只是「三鹿」的合夥人,紐西蘭的某公司,覺得這不符合西方的商業道德准則,遂在海公布,這才不得不公開。結果是:國內所有的大牛奶製品公司,全部在奶里添加了「蛋白精」,持別是蒙牛,亊犮,後牛根生痛哭流涕,口口聲聲要國民保護民族工業,但他在奶里摻毒時,就沒有想到要保護民族的嬰幼兒么!
瘦肉精、牛肉膏、地溝油、殘留農葯的萊,在西方聞所未聞或幾近絕呴,這不光是法治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問題,世風不古,道德淪喪,根源何在?切聽下回分解。
花崗岩拙筆

『貳』 怎樣評價當今社會的道德水準

目前中國的道復德現狀既非在制「滑坡」(1976年10月之後),亦非在「爬坡」(大張旗鼓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包括道德建設時期),而是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相對應,目前中國處於「道德發展的新常態」。
1、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不道德現象(事件)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發展;可以進行必要的譴責,不必連篇累牘地報道。
各類媒體要多宣傳道德楷模和身邊好人,推動道德進步。
2、青少年要少看網上不道德的奇葩新聞,多看權威媒體及其網站宣傳的道德楷模。從而有利於自己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在報效國家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叄』 當前社會上大量存在榮辱顛倒、把底線當作優點等道德淪喪現象,你如何看待

這是眾生共業感召的環境,我們要承認自己有罪。

『肆』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伍』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個別不良現象1000字

摘要 道德滑坡現象: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里,

『陸』 如何看待當前社會的道德健康淪喪的問題

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習慣於理直氣壯的將自身的社會責任推諉給其他人時,自私自利、道德淪陷、信仰坍塌等問題也就出現了。

文化發展,一定要不斷融入新的思想和觀念,這樣才能更有效的研判和解決新時代下產生的新問題。
說了許多,似乎有些消極,其實不然。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思想狀況之下,我們很欣慰的看到了希望的星火。那就是,在物質的極大刺激甚至迷失之後,我們的社會正在悄然覺醒。雖然這種覺醒更多的尚處於意識層面,但相信在國家的正確引導和文化的影響下,我們一定會再現燦爛的中華文明。

『柒』 如何理性看待當今社會的道德問題

我們現在的許多中國人,對道德的看法很矛盾很微妙:一方面承認人不能無道德,另一方面又認為道德在人生中所佔的比重不太大。能給災區捐些款、公交車上能給老人孕婦讓個座,就證明自己已是個很有愛心的人了,自己是個講道德的人。

這樣想、這樣做,當然沒有錯,只不過跟我們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觀還差了一大截。

中國人說:道,道路,就是人人在此生都應該所走之路,此之謂「人道」。人道從天道而來。德,得也,由於所走人生道路正確而於己有得,如孝弟忠信即是。只有講道德,人類大群才能和睦幸福、長治久安,從而個人幸福也自在其中了。有良好的社會秩序才會有個人自由,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故講道德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本分事。

正因如此,所以中國人視道德為人生第一要務,慾望、財富、享受等都是等而下之之事。具備了起碼的道德修養,才無愧於「人」之稱號,故中國人說「做人難」,一輩子都要努力做人。我們現代人都認為慾望的滿足才是人生第一要務,只有充分地「享受」了人生才算不枉在此世界來一遭,道德只是第二、第三位之事。這和傳統中國人的人生觀大相徑庭。

如三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自己卻清苦終生。其高風亮節為一般人所不及,故歷代中國人瞻仰不盡。今天我們提起此人,仍然發自內心的敬佩不已
。可見,道德來自於人之內心,是天生的,自然的,絕非外力強加。若諸葛亮當時憑借權勢作威作福,以慾望滿足為第一事,誰還會敬仰他呢?

許多人認為他人有難,自己能伸出援手,這才是講道德。實際上講道德並不需任何外在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做了父親,孝敬父母,愛護妻子,教育子女,這就是講道德;工作中,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這就是講道德;生活中,與人言而有信,為人謀而盡忠,這就是講道德。可見,道德是人人可為之事,只需要盡己本分而已。就這么簡單。

問題是,當代社會中的許多人,連自己的本分也不願盡不想盡。做了丈夫,仍然只顧自己在外面吃喝玩樂,不顧愛人,不顧家庭;做妻子的,動輒威脅離婚,甚至紅杏出牆,還美其名曰尋找真愛;做官的不為民服務,做教師的誤人子弟,做醫生的草菅人命,做的警匪一家,﹒﹒﹒﹒﹒﹒大家都認為道德是可有可無之人生末事,慾望享受才是人生頭等大事,可人人都沒有基本道德,人的享受又從何而來呢?

進一步說,道德才是真享受,慾望滿足離享受還隔了一層。你是家,你辦好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發財而是出於社會責任感,當你看到成千上萬員工因為你的出色管理而安居樂業時,你的快樂是無法替代的,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你是教師,當你真正是以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參加工作時,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是你最大的快樂,你會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沉,自己有多麼重要。慾望滿足只是動物性本能,道德修養才是人類所獨具的。只有在此處,才將人類與動物區分了開來。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豈不令人深思?

『捌』 如何理解當前社會的道德問題

在我們的理解中,道德是人與人價值關系的一個領域、一個層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為對於人倫關系的意義,即:在人的一切活動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論行動是否符合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定結構、秩序和規則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它的合理、穩定和發展。如果是這樣,就被人們和社會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則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惡的。這一理解來自對道德實踐的觀察和描述。
按照這種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著客觀基礎和主觀形態兩個層次。從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發展活動和它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產物和表現。本文暫時採取一點操作性的規定,即按照慣例,用「道德」來表示業已通過規范而主觀化、形式化了的道德體系;與之相應,則用「社會倫理」來指稱道德的客觀基礎和,即「人的生存活動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和秩序」本身。

之所以要暫時強調這兩個層次的區分,是因為我看到自古以來的道德思維中,存在著一種將二者混淆或割裂的情況。例如傳統的規范倫,往往只注重於道德規范體系的制定和論證,以為規范就是道德的本質和全部,而不去思考這些規范的客觀來源、基礎和根據;而西方的元倫理學,則把道德前提和基礎問題局限於概念語言的邏輯,使元的批判變成了抽象思辯,同樣不注意道德的現實基礎和根據。康德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道德從人以外的神聖與崇高,正確地還原為人本身的神聖與崇高。但康德並未充分兌現使倫理學完全成為「一種關於人的實踐」的許諾,因為他只把道德歸結為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以人生存發展的實踐說明人的理性。所以他主要是在如何「要求於」人的實踐方面,高揚了道德(作為絕對命令)的權威,而未能從道德如何「來自於」人的實踐方面,闡明這種權威性的保證。結果一旦面對現實,康德也難免陷入種種「二律背反」,難以找到更好的出路。摩爾(G.E.Moore)的價值直覺主義在排除「主義謬誤」時,由於把善認定為「不可分析的」直覺對象,把內在價值說成是「自明的」直覺現象,就在事實上堵塞而不是開通了通往實踐的道路。總之,從現當代最大的兩位學者那裡可以看到,將道德體系與社會倫理現實混淆或割裂,主要表現為將道德僅僅歸結於道德理念,從而視為一種完全觀念化、主觀化的體系。 字串4
脫離實踐即是脫離人、脫離人的現實性和客觀性。其結果,總是導致這樣或那樣地將道德當成外在並高懸於人類現實生活之上的東西,從而造成社會發展與道德完善之間所謂「二律背反」的普遍印象。這種印象已經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在思考社會化的涵義時,人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觀念的困擾和情感的猶豫,這就是「現代化」的倫理意義問題。因為我們所謂的現代化,是和化、市場、理性、民主和秩序等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現代化的進程中,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客觀結構、方式和秩序等也不可避免地發生相應的變化,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演進」。人們對於經濟的、科技的、物質生活的,甚至一般和文化的「現代化」是指什麼,往往能夠有比較具體明確的共識;然而說起倫理道德的「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優是劣、是福是禍,則常常成為歧議的焦點。適逢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和實行市場經濟來加速現代化進程之際,這個問題表現得尤為鮮明。
國內近年討論中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就是將所謂「惡是發展動力」說法普遍化。按照這種觀點,人類在道德上表現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原始。--那時沒有自私、壓迫和剝削,沒有一切向錢看,沒有爾虞我詐,人都很純朴真誠,等等,總之可算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到後來,生產、經濟、技術越是發展,道德也就越是衰落;到如今,人類在物質上進步到了極高程度,在精神、道德上也墮落到了極低的境界……。這種否定人類自身的悲劇道德觀,顯然忘記了一個很淺顯的事實:原始人過的是什麼日子(譬如氏族內部的原始和諧,並不能掩蓋氏族間的血腥沖突,以至於那時曾以人肉為食)。這種觀念出自一種善意的道德理想是無疑的,問題出在它的理想本身是過於主觀化、絕對化的。用孤立、抽象的觀點看待道德,把它當成了不是來自現實生活,而是與整個人類命運不相關,只是從外面或高處要求於人的東西,就不善於給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為什麼不能保持那種標準的原始美德,而去追求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難道人的本性就是反道德的「惡」嗎?道德,難道就是要人們放棄改善生活,不追求經濟科技的發展才能保持的嗎?或者,隨著社會倫理的客觀演進,人們就要把「二律背反」和「道德衰落」的無奈,當成一曲永遠的輓歌繼續唱下去?如果問題尖銳到如此地步,倒能夠使人想起要反問一句「道德究竟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有道德」了。 字串8
2道德是不是發展的?確切地說,是從總體上看,道德本身是否在不斷地進步,進行著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這個問題是關於道德時間形態的理解,屬於「道德是什麼」問題的一個方面。在道德觀念中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難題,歷來思想家對它所作出的回答之間,分歧也是很深刻的。例如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種極端的見解,實質的邏輯都是否認道德本身的發展。
各種道德絕對主義觀點,如道德「天意」說、「神喻」說、「絕對實質」說、「絕對命令」說等認為,真正的道德本身是一套終極的實質、境界、目標和標准,它是超現實的、先驗的、不變的,人們只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達到它,而不是自己在選擇和造就它,改變和發展它。所以,它們雖然並不一般地否認人的現實道德表現有高低進退的差異,但把這種差異僅僅看作是人在道德軌道上的移動、前進或停頓、回歸或偏離,而軌道本身是不變的。在時間特徵上,道德絕對主大體表現為兩種,一種認為終極的道德形態為人類最初所具有,後來日益偏離了它,將來的出路則在於人們「返樸歸真」;另種則認定終極道德形態存在於未來(來世)的最高境界,人類只有在永恆的追求中,猶如必須經歷「滌除原罪」過程之後進入天國一樣,才能有一天進入它的境界。
各種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如道德「情感」說、「情境」說、「循環」說、「標准虛無」說等都認為,道德本質上就是人人各自的主觀選擇,善惡取決於主體的興趣、需要和偏好,並無客觀統一的標准和界限。因此道德必然總是在變,此一時彼一時,象春夏秋冬流轉一樣,一種景象代替另一種景象,只有各不相同的「文明模式」,沒有誰比誰好壞高低之分,因此也就無所謂進步退步。還有的主張「善惡並行論」,就如俗話所說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認為善在發展,惡也就在發展,它們的對立永遠存在,因此除了一個「斗」字以外,道德也無所謂總體上有什麼進步……
在我們談論道德進步問題,不應該忘記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頗有影響的儒家「逆時向思維」傳統。自從孔夫子說「周鑒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起,便開了這樣一種先例。「周」是先朝,它的美好又是來自和繼承了堯舜「二代」(堯舜時代的治世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恢復了更古老的傳統,孔子沒有說),因此要以「克己復禮」為現下的治世之道。雖然孔子實際上並非真的主張保守和復古,他不過是「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磊」,闡述自己的社會理想而已。但是,這種「法先王」、回頭看、以過去為將來立極的表達形式,卻被後人當成了固定的思維方式,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心理定勢:在道德上,一說起美好的時光,就總是想到過去。「人心不古」這個成語流行了幾千年,彷彿道德上的是非得失,主要在於人心的「古」與「不古」,「古」才是善和美的代名詞。當人們面對陌生的現實,而又看不清前途的時候,回憶和懷念過去的好東西,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被這種自發的情緒所左右,忘記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特別是在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這種非批判的習慣心理,即使不造成復古主義傾向,也會給人增加思想上的迷惘、心靈上的痛苦。 字串5
總之,如何看待道德發展的問題,骨子裡首先還是如何理解「道德是什麼」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要防止使道德脫離了人類現實生活的整體,僅僅強調其超現實的、理想化的觀念性質,而忘記了它首先是人的現實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實踐方式之一。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認識道德的歷史,更不可能正確估價道德的現實,不能夠立足現今社會倫理演進的客觀形勢,來找出建設新道德的根基。
3道德「是什麼」和道德「是否進步」的問題,從表層看,是如何描述道德的狀況和以什麼為對象事實;從深層看,則有關於道德評價判斷的標准問題。用什麼來衡量一個時期的道德現象是在進步還是退步?這里實際上有兩個層次的標准:
一是一定道德體系本身的標准,它由具體的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所構成。一套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越充分,即越是得到人們的理解、接受、親近和奉行,這套道德越是能夠影響人們的生活,這個社會在道德上就越是在進步,這叫「社會進步的道德標准」。一般來說,人們都很注意以這樣的方式來評價現實的道德風氣和社會面貌。比如,封建主義道德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按照這種精神,安守本分的人越多,社會上等級次序排列得越嚴整、體現得越充分,人們就越會感到風氣好、進步大,反之則是「綱紀不整,世風日下」;相反,資本主義道德講究的是「個人至上,自由第一」,按照這種精神,越是人人平等自由、各有自己一套,越是個性化、多樣化,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就越是符合道德,這個社會就越是合理,反之則是退步。總之,道德標准解決的是在一個既定的社會和道德形態中如何評價的問題,它是針對道德在一定「質」的范圍內「量變的評價標准,並不回答「質變」如何評價的問題。 字串1
但是,道德發展不僅僅有量變,還有質變。比如從原始時代到文明時代、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道德,都有質的不同。在道德發生這種質變的時候,「道德標准」本身就在改變,或者就有沖突,因此再用舊的道德標准來衡量就行不通了。用封建主義標准來看資本主義就一定會認為它「不道德」,用舊道德來看新事物也會有反感;而反過來看也一樣如此。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於是就得有更高的標准--能夠衡量道德標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進步、是否更科學、更文明的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元標准」。
二是這個「元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它是什麼?在理論上,人們曾有各種各樣的見解。我認為從人類歷史和現實的生活實踐來看,這個標准歸根結底只能是社會歷史和人類生活實踐本身。因為一切道德歸根到底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的生存發展活動狀況的產物,人們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的實際關系、生活方式和發展的需要(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產生並執行自己的道德規范。人類生存發展中連續的、共同普遍的、一貫的方式和條件,產生了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而那些階段性的、具體特殊的方式和條件,則產生各種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的道德。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普遍寓於特殊之中。從整個社會歷史的高度看一套特殊的道德體系、道德標準是否合理,就要從它的「根」上查起,首先看它所依據和維護的「實際關系」是否合理、有生命力;然後看它的實際效果,即是否能夠反映和維護合理先進的「實際關系」。因此,這個「元道德標准」,最終就是指「道德進步的歷史標准」,即:產生和造就具體道德形態的那個根據--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條件和需要等本身,同時也就是衡量道德形態的標准。

『玖』 談談你對當今道德狀況的看法,2000字左右, 別玩兒.只說不做不是好孩兒.俺還等著呢.

在我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日益變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情況.當前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應該怎樣評價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道德狀況,道德總體上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這個問題已經超出單純道德評價的范疇,涉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成就的評價,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評價我國現階段道德狀況的立場和方法論
考察道德現象,離不開具體的價值觀立場、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
1.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這就使得人們容易把道德本體化和獨立化,忘記道德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事實上,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受經濟基礎制約,其獨立性只有相對意義.評價道德的價值是正還是負、性質是善還是惡,總是具有兩方面的維度:一方面,看決定道德發生發展的經濟基礎的性質;一方面,看道德對相應的經濟基礎起作用的性質.從根本上說,建立在進步經濟基礎之上的道德,能夠推動進步經濟基礎發展的道德,其價值為正、性質為善,反之,則價值為負、性質為惡.從這個基本價值觀立場出發,評價當前我國道德狀況的性質,就要放眼廣闊的經濟社會領域:根本標准,只能是生產力的標准,是經濟基礎的標准,是社會進步的標准,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標准.
2.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列寧曾說過:在社會現象領域,「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在道德領域,所謂整體的普遍聯系,就是道德在生產方式以及上層建築歷史變革總進程中的狀況,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於經濟基礎以及同上層建築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總聯系方面.這才是反映本質的道德現象.
3.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從人類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即便是在歷史最黑暗的時期,人類道德進步的總趨勢並沒有根本逆轉.道德發展的這種客觀規律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今天,我們只有在歷史的比較中,才能深刻認識到,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上的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獲得了巨大躍進;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獲得了新的巨大進步.
二、我國社會道德狀況在總體上獲得巨大發展進步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築的變革,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為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道德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
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改革完善的過程中,不斷變革的道德,也給予經濟發展以強有力的助推作用,與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的作用與反作用關系.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拾』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道德現象

當今社會的道德狀況:隨著經濟的發展,道德狀況不斷下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一定要大力加強基層的公民道德教育,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行為規范。

2.一定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建設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道德建設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一定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
4.一定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熱點內容
簽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怎麼寫 發布:2025-01-12 21:56:01 瀏覽:818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