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靠道德
『壹』 治理國家主要依靠法律還是道德
治理國家還是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以下為觀點:
1.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是大家都接受的,但請注意,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線。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用來規范每個人的大部分行為的靠的是道德,而不是法律。可以這樣說,社會生活中的所有人的95%以上的行為都是在道德觀念約束下的自主決定,而不是靠滿腦子裝的法律條文,事實上,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絕大部分人是不熟悉具體法律條文的。人們是在社會道德體系中生活,只有超越道德底線時才要用到法律,所以,我說,道德是抓老鼠的實體的活貓,法律只是嚇唬老鼠的貓的畫像,而我們很多同學正好顛倒了這一關系。
2.法律需要道德來維持。對於這一點,我只想請大家看看近些年中國出現的一些法院高丶官犯法(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案件)和最近重慶打黑運動中全國著名辯護律師李庄等律師被逮捕等等現實的事件,你就會明白:法律不是萬能的。不要「唯法律至上」,不要崇拜法律(當然也不可不要法律),法律自己只不是一個被人制定、參照和執行的工具。任何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和人發丶生丶關丶系,都存在一個道德倫理的問題,正如一把刀,作為工具,本身無所謂對人有利還是有害,但不同的人把他用在不同的場合,就會出現刀子切菜或者殺人的問題,有人因此而怪罪刀子是不道德的,是一個有害的東西,這是對刀子的冤枉。對待法律,我們不能貶低它的作用,也不可認為其是萬能的。當法官和律師喪失道德約束時,再多的法律對他們也沒有用,難道法官和律師還不懂法?也許有人會說,這些人最終還是靠法律來制裁的,是的,但前提是最終審判制裁這些人的另一些法官和律師必須是道德的,是有正義和良知的,否則徇私枉法還會無限循環。
3.法律永遠不可能是完善的。任何法律都是對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和某一方面的規定,但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何其多也,法律能對所有方面作出規定嗎?法律需要對所有方面去作出規定嗎?你上車要給老人孩子孕婦讓座,法律要做出規定嗎?你該怎麼讓座?你每天的一舉一動都需要法律來規定嗎?那法律專家非累死不可,而且即使累死他們也不可能讓法律完善起來,任何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線,法律只對人類生活中的極少一部分內容作出規定和約束,任何法律條文都存在司法解釋權和自由裁量空間。我們怎麼能夠主要依靠法律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呢?
4.道德是內因,法律是外因。這一點也是公認的,法律是一種外在的強制約束力,道德是內在的自律,是內因(實際上道德也是來自外界而非天生的規范,但是道德素質一旦在人身上具備,就與自身溶於一體)。任何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法律的公平正義必須通過道德才能真正得以維護,所謂用權力制約權力,用法律維護丶法律,都只能說是片面的正確。
5.歷史證明:完善的道德體系比完善的法律體系更重要。中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幾千年的封建秩序,漢唐宋元明清等等朝代一般都存在幾百年的政權,統治者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見得有今天的現代化管理這么先進,但是在當時完善的道德體系下,政權和社會秩序能夠長期維持,不能不令我們深思。即便是朝代更替,後一朝代一般也會沿襲前朝的倫理道德體系,即我們所說的封建道德孔孟之道,哪怕是元代的蒙古人和清朝的滿族人也會學習漢丶人的道德倫理,至於今天的韓國、日丶本、新加坡,多少也是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影響的國家(當然這些國家也接受了大量西方道德倫理和價值觀)。
6.我們不可以只靠法制就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是我們今天必須深刻認識並加以澄清的觀點。很多人已經被陷入「唯法律才能治國」的誤區。試想,如果我們只對每個孩子從小進行法制教育,放棄對他們的道德教育,舉全國之力去進行立法、執法和司法建設,我們的國家會治理好嗎?何況依靠法律來處理好一件事情,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其費用、成本和代價是很高的(既包括請律師的費用成本,也包括從立案、取證、審判和執行的時間成本等等);而如果依靠道德來治理國家,協調社會秩序,不需要老百姓訴諸法律,是最為直接、便捷和低成本的。
只有法律和道德互相輔助緊密結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社會才能夠真正和諧穩定。
『貳』 權利的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
一般說來,正如法律規則通常表示道德規則那樣,法定權利通常可以看作道德權利在法律上的體現。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身體、貞操應該享有不被專橫侵犯的權利首先是一種道德原則,然後才由法律規定,以便藉助國家的強制力來支持和保護。法律規則、法定權利通過國家意志來表現,但其背後的主要是道德原則、道德權利,而不能看作主要是統治者的任意安排。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道德觀念不同,法律規則和權利配置也不同。
不過,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之間的許多差別也值得注意。一個人可能享有做某事的法定權利,但做某事是不道德的;反之,一個人可能享有某種道德權利,但該權利卻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此,有些權利是道德的,而非法定的;有些權利是法定的,而非道德的;有些權利則既是道德的,又是法定的。法定權利由於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因而也可以通過立法來改變或取消,道德權利則不僅不可能為國家權力和立法所取消,而且還是確證或批判國家權力和法定權利的根據。盡管一個處於不利境況中的人或者訴訟中的人所關心的、所需要的是法定權利,而不是寬泛的道德權利,但法定權利並不像某些現代法律理論甚至道德理論所希望的那樣能夠自證其身,它必須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尤其明顯的是,法官在遇到疑難案件時常常要求助於道德原理或道德權利概念。
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區別還體現在效力上。「甲對乙享有一項法定權利」,這意味著乙對甲負有一項可以依靠法庭來履行的義務,甲對乙享有一項由實在法所確認的要求權。所以,某人享有法定權利就是享有對特定的法律個人(legal person)提出要求並由法律保障實施的權利。「甲對乙享有一項道德權利」,雖然也意味著乙對甲負有某種義務,但這種義務不是必然具有法律效力的義務。如,在道德上甲有權要求乙講真話,乙對甲負有講真話的義務,但除了法律規定的特殊場合(如訂立契約)之外,甲無權藉助國家強制力迫使乙講真話。
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劃分與法的應然與實然的區分是相適應的。深入研究兩者的關系,對於理解法律的原則和規則、立法者和法官的角色和任務,以及人權等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人權與公民權利的關系與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關系同理。人權是人之作為人所享有的權利。「人之作為人」是一個道德判斷,不是一個法律判斷,因此,人權在本質上是道德權利。也就是說,人權並不依賴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即便法律剝奪公民權利,也不可能剝奪人權。因為每個人之享有人權是憑據人之作為人的道德資格,而不是憑據公民資格。沒有公民資格的人(如無國籍的人)不享有公民權利但享有人權。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公民權利與人權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權利是依賴主權國家的法律而存在的。當然,在迄今為止的世界政治里,絕大多數人在身份上都是歸屬於某一國家的公民,國家主權仍然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因此,人權在一個國家裡得到尊重和實施應主要通過對公民權利的保護。
公民權利按根據的不同,又可分為法律權利和憲法權利。法律權利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設定的權利,可由立法機關根據一般法律程序創設、制和廢止。憲法權利乃是由制憲會議制定的憲法所創設的權利,是限制和制約國家立法機關的權利。立法機關不得侵犯此種權利。憲法權利是公民提起違憲審查的根據,是有限政府的保障,體現了公民和國家的對峙。
應有權利、法有權利和實有權利,是按照權利的存在形態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的意義在於揭示理想的、道德的權利對於實在法權利的指導和限定作用,尤其是揭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權利的實際享有構成了權利的一種獨立存在形態。
基本權利與派生權利、憲法性權利與非憲法性權利,是按照權利的種屬關系和效力層次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對於規設權利體系,規制立法機關的許可權,以及在處理立法和司法過程中不同權利發生沖突時決定哪一種權利應占據優勢,都有著重要意義。
個人權利與群體權利、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利或社會權利是按照權利主體所作的劃分,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公民和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則是按照權利的具體內容所作的劃分,這些劃分的意義主要在於立法和教育。
根據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紛繁復雜的關系,還可以作更多的分類。分類的價值,不在於敘述事實,而在於分類所支持的理論預設。權利的定義和分類都只是相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只具有語詞上的意義。究竟如何解釋權利和義務,權利從何而來,如何能夠享有權利,有哪些權利,哪些義務,權利與權利、義務與義務發生沖突後如何解決,不同的權利理論有著不盡相同的回答。
『叄』 權力制約與道德制約哪個會更好啊!
我認為兩種制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道德制約更好。
理由:
1. 權力制約,顧名思義是值利用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對人民的行為進行約束;
道德制約是指利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及其行為所產生的准則和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2. 權力制約其實是一種強制措施,雖有時能立即奏效,但容易產生社會的抵觸情緒,有時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況且,權力制約首先須基於權力的所有,擁有權力的主體畢竟占社會主體的小部分,況且,權力及權力擁有者本身靠什麼來制約呢?權力濫用靠什麼來制約?權力不行使那又靠什麼來維權呢?
道德制約其實是一種社會的自覺行為,雖然制約力度不及權力制約,但能「治本」。道德來源於社會共同生活生產的規則的提煉,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道德制約的主體比權力制約的主體廣泛,且制約的程序相對比較簡單。道德制約產生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制約,這有時比冷冰冰的權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審判中,法官就案件的處理都有一個調解程序,基於的很多是社會的公序良俗;在監獄執行中,現在很多監獄推出了「親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這兩者並不絕對排斥:道德制約是基礎,權力制約是提高;權力制約來源於道德制約,道德制約有時需要權力制約做補充。創造和諧社會,應當以道德制約為主,以權力制約為輔。
『肆』 道德能制約權力嗎
在中國法律都不能約束權力了,還靠道德那是更不可能的。
中國人都喜歡遊走於法律邊緣。
『伍』 誰知道"權力受道德約束的意義"
權力的實施者,監督者,相對人均有各自的道德觀念
並貫穿於自身與權力發生關系的過程
『陸』 權利與道德
權利制約只對那些在職或工作在此權利之下的人有效。對其它人無效。比如:公務員職業犯罪,或找小姐會開除公職。但老百姓找小姐,只是罰款而已。
道德制約是對所有人都有效。不管什麼人去找小姐,都會受到道德的遣責。
『柒』 政治權利而言,權利制約與道德制約哪個會更好
我想題目中的「政治權利」應該是「政治權力」吧? 就權利而言,人生來自有權利,但是在政治場合中,往往是政治的產兒(就像說法律是政治的婢女一樣)政治上的權力,是在維護人生基本的權利(自然法)的同時,也在維護政治的統治秩序(社會的管理,社會的穩定、人類的有序發展)。《權利制約理論》菅從著 當中很明確的提到以權利來制約權力昰一個好的方法,但是也並沒有忽視道德的力量。 政治權力是一種集中權利,昰人們的讓渡,人們部分讓渡自己上帝賦予的權利來保證自己享有森下純的那一部分自由,而這讓渡的權利,就自然而言的形成了集中的權利,這需要一個保管者、運用者,也就自然而言的產生了政府(或者是君權),也就形成了政治上的權力。政治權力的運用,必須以民眾的意願,也就是最初讓渡時的「契約」作保證,這時候就明顯的表現為權利制約的作用。如果那是一個不安分的政府,那麼就可能超越最初的「契約」,進而霸佔人們剩餘的僅有的苟延殘喘的自由,這時候道德的力量也就顯現出來了,上帝的制約永遠是有效的,就像我們昰相信善良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美德一樣。 道德的力量應該是一種信仰,而不應該是一種教條,道德的制約,是從人的本性出發的,在權利制約的情況下,道德的信仰是輔助的作用,但是在權利被破壞的時候,就需要道德來調和。 所以,就二者關系而言,是相輔相成的,只是在每個階段各自的作用體現的不同而已。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讀者慎重。
『捌』 你答為對政治權力而言,權力制約與道德制約哪個會更好 ,如何制約政治權力
當然是權力制約。道德制約很不靠譜,很不穩定。權利制約中的權利主要應指人民的監督權版、權罷免權等。那麼如何制約政治權利呢?多黨制、選舉制都不是根本,根本在於建立民主監督制,官員應該對下負責而不是對上負責。這需要憲法明文規定。一句話,要讓政治權利懼怕人民的監督。
『玖』 權力結構的理論
二是將權力運作處結果的價值評價同道德分離,即不是從主體的道德屬性作為評價它的行為與結果的依據,而是將權力主體的行為及其結果看作權力結構的輸出。權力結構不同則自然其輸出也不同,這與掌握權力的人的道德無關,或起碼是沒有多大的關系。通過這一視角轉換,權力結構理論最終將權力的善惡問題轉換成一個權力結構問題。當然,這不是說權力行為和結果與權力主體的道德無關,而是說決定權力主體行為的主要力量不是權力主體的道德屬性,而是權力結構本身,將權力的合道德性運用寄託在主體的道德良心上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險的。人的行為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道德的作用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制度的作用是更為基本的。由於權力是可以控制他人與外部世界的社會力量,一個主要依靠道德力量來防止權力濫用的制度是脆弱的,只有依靠剛性的、客觀的制度這一外部力量,使不道德的權力主體不能作惡、不敢作惡,這才能有效防止權力主體反仆為主,才能使權力主體的行為服從於權力的終極所有者——人民——所確立的目標,並服務於人民的利益。既然權力的輸出與權力的結構相關,不同的權力結構產生不同的權力行為與權力行為結果;那麼,權力正常作用的發揮、權力濫用的防止等現實的權力難題就轉化為一個權力結構的合理性問題。
『拾』 你認為對政治權利而言,權力制約與道德制約哪個會更好如何制約政治權利
權力制約更好。因為人性是貪婪的,只能用強力的約束手段,道德方面的沒有太多的約束力。約束權利最好的辦法是民/主,讓人民可以用選票決定任何一個官員上台和下台,決定任何一個襠派上台和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