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力量讀後感
❶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授獎儀式觀後感
在這個物慾橫流、經濟大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道德的力量帶動了一批又一批人,並將代代相傳,這種力量是勢不可擋的。道德模範為什麼能感動人?因為堅守道德這塊陣地,是人心所向,是社會和時代所需。道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信仰和誠信上的制高點,而法律則是一個底線。人們關注這個典禮,不光是關注典禮的本身,更是關注這個社會的道德制高點,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堅守住這塊陣地。 弘揚時代主旋律,是廣大黨員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普通群眾的眼裡,世風日下和少數黨員幹部的誠信缺失和瀆職腐敗有很大關系。黨員幹部是這個社會正氣的踐行者與模範帶頭者,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只有黨員幹部行動起來了,走在了這個時代的前面,群眾就會自覺的跟上來,社會風氣就會好起來。 現階段,我們要加大對道德模範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讓我們的同齡人,更讓我們的下一代牢記道德之光。正如那14位「美德少年」所說的:「感受人間的溫暖,接過傳遞的火炬」,道德模範讓人們看到了良知的希望,點亮了人們追尋美德的燈塔。相信通過黨的領導、政府的牽引,人民的努力,溫暖會流進每個人的心田,火炬永遠不會熄滅,傳統美德代代相傳,道德模範生生不息。
把人物先說幾個,然後列舉幾個典型的和感動的,再把上面的文字加進去!
❷ 寫一篇儒家理治、德治、人治與法治的讀後感
、"人治"、"禮治"與"德治"(道德規范)
"所謂人治與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那種把"人治"理解為指有權力的人任憑一己的好惡來規定社會上人和人關系,而沒有一定的規范可守,這種"人治"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中國傳統社會中實行的乃是一種"禮治秩序"。當然,那些"開國皇帝"在制定新皇朝的規范時是會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多少會帶有一些"人治"的色彩。但他們也會受到社會傳統規范的束縛,不可能隨心所欲。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實行的是通過紳權來實施的"禮治",並把其與西方社會的"法治"作為相互對立的兩種法律制度。但是,與朝廷官府的"法治"和(社區紳權的)"禮治"相對應的,應當說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還存在著由於民間道德規范約束而在民眾生活中實際發生作用的"德治"(以"積德"為宗旨,以善惡之報為法則),或者說存在著民間的對於一般行為的普遍性的道德規范。當然這一提法(稱之為"德治"並與"法治"、"人治"、"禮治"相並列)還需要進一步的推敲論證,但只講"禮治"並不能完全涵蓋我國民間的全部道德規范。我國傳統社會中的"禮治"是有其特定含義的,"禮義由賢者出"(《孟子·梁惠王下》),"禮"是特定文化中由聖賢制定的行為准則,而不同於民間樸素的倫理規范(民間的"積德")。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治"、"禮治"、"法治"這些列於經傳的、與政治權威相聯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歸類於人類學所說的"大傳統",而一些流行於民間樸素的道德規范(民間的"德治",訓誡人們"不要作孽")也許可以歸類於"小傳統"。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到了"法律"、"禮"和"道德":"禮……顯然是和法律不同的,甚至不同於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部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於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於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禮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於傳統的習慣。"費孝通先生的這段話講明了"法律"、"禮治"和"道德"三者之間的不同。"法律"是朝廷政府制定的刑律,"禮"被傳統社會認為是士大夫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但這是由統治者為維護"三綱五常"和"尊卑有別"社會秩序而倡導並"教化"民眾的正統的、自上而下推行的規范。而民間的道德則源自於民眾中多少帶有些自發性的如"積德"、"從善","惻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樸素的觀念。
所以,"禮治"與"德治"並不完全是一回事。"禮治"的行為規則是維護君權、族權、父權、夫權和鄉紳利益的,根據巴金小說改編的電影《家》非常生動地說明了"禮教"的"吃人"與不道德。在一些社會場景中,"禮治"壓制了民間的樸素道德觀。如"禮"所維護的"三綱五常"推崇"烈婦",年輕寡婦自殺殉夫是會受到家族、社區乃至朝廷的表彰的,要立"貞節牌坊",但老百姓在背後會嘆息落淚,說這是"作孽"。雖然儒家推崇的"守禮"與民間流行的"積德"在某些行為規范上是重合的(如孝敬父母),但同時也有不少事例可以說明兩者之間也存在沖突(如寡婦殉夫),所以"禮治"並不能等於以樸素道德觀念來規范人們行為的"德治"。這里稱"德治"並不是指由統治者推行的"治理之術",而僅僅表示一種行為規范和相應形成的多少帶有自發性的民間的社會秩序。
我國傳統的農村,幾乎村村都有廟宇,其中有佛寺和道觀,但更多的是城隍、土地、龍王和當地"有靈驗"的地方神癨\。人們會到城隍廟里去求簽問卜和哭訴自己的冤屈。民眾對於"作孽會遭天譴"的敬畏形成了他們在思想和行為方面自我約束的某種"德治"的精神基礎和文化氛圍。但是這種民間樸素的"德治"自解放以來,隨著歷次政治運動的滌盪已不復存在。
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以革命的名義"對其他人(包括親戚、同事、鄰居、老師等)進行的關押迫害、人身侮辱、武鬥等等行為,從傳統道德的觀點來看都是"作孽",但是卻成為得到政府提倡和支持的"最革命"的時髦行為。"鬥私批修"可以說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禮",而這種"以革命的名義"實施的"紅色禮治"與封建社會的"禮治"一樣在實踐中同樣有違反基本人性的"作孽"的一面。
同時,解放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舊"運動直接與全面地沖擊了民間宗教,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摧毀了民間關於"積德"和"作孽"會遭報應的信仰體系。除了那些居住在偏遠山區與世隔絕的村落里的人們,現在的祖父母和青年父母們已經不大會對孩子們講"不要作孽"這樣的道德訓誡了,恐怕向孩子們重復頻率最高的是功利主義的訓誡"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掙錢做官,才能有出息"。"孽"這個詞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出現得越來越少了。這標志著社會的發展呢?
還是某種意義上在道德方面的墮落?
在強調法律的同時,社會中關於"孽"的意識的普遍淡化,不考慮做了"缺德事"是否會"遭報應"或者根本否認"報應"的存在,是否是當今人們行為中道德水準下降的原因之一?杜克海姆(E.Durkheim)認為"如果道德力量失去了它的社會權威,那必然是一種強權就是公理的混亂狀態"。
中國民間的傳統道德規范(如"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我國在規范社會行為方面的某種民間鄉土資源而加以改造和利用?在今天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梳理中,在我們對自己文化的再認識與達到"文化自覺"的過程中,這也許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罪與孽:中國的"法治"與"德治"概說
❸ 求一篇道德經的讀後感,10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並不嚴密,前後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後順序也不能准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准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裡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於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雲:「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於儒家學派的觀點。《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後,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於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所謂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於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並不像後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於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於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聖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麼事。
老子的「無為」,由於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徵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願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❹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後感(800—1200)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一個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只有人們的道德意識提高了,才能讓社會變得跟美好。古往今來,「德」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品質,任何時代,只要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使人產生無盡的力量,能夠創造無盡的財富!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以前,在上小學時,我就經常在樓道里追跑。一不注意,就會撞到老師或同學。在升入中學,我要改掉追跑打鬧的毛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不說臟話,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
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多尊敬長輩的事。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
一個人只要活的誠實,守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我對這篇課文里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這句話的感受很深。眾所周知,誠實是人和人之間交往的一把鑰匙。你誠實的對待別人,別人也將會對你多一分信任,也將誠實的對待你;而你對別人說了謊言,別人也不會輕易的相信你,你也就難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狼來了》這個故事我相信誰都聽過,文中放羊的小男孩不就是因為失去了誠信才讓狼把他的羊吃掉了嗎?如果放羊的小男孩不愚弄別人,他的羊也絕對不會被狼吃掉。
讓我們下定決心從現在起,用誠實去待人。
一個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貪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財富。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誠實、守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做一個有道德人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崇尚道德我們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百家爭鳴,道德為大,皇家百姓,道德為首。可見,道德早已深入人心。
言必信,行必果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首先要將誠信。比如,學校一再強調,借錢及還。這,就是要求有誠信。借錢事小,還之為大,這不僅僅是誠信的問題,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從小養成良好的誠信習慣,才能有所作為。
滿招損,謙受益
中國並不缺故作謙虛的君子,缺的是銳意進取、狂瀾突進的勇士.也不缺圓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交際家,缺的是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實幹家.。作為一個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不僅要謙虛學習,還要去展示自己。我校剛舉行的藝術節,就是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故作謙虛,只能慢慢的滋生內心的驕傲自負。謙虛,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發展國家的一部分。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
同學間相處,要寬容,不僅要以禮相待,還要寬容互助,對別人要寬容厚道,善於推功攬過,平等待人,這會有利於同學間關系的進一步友好發展。但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善於約束自己的行為,剋制自己的慾望,解剖自己的靈魂。只有這樣嚴於律己,才能將我們的思想進一步的提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都要不斷學習的。
比如說,在家裡我們給勞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媽媽端上一杯熱茶,在學校里我們幫助同學解決一道難題,在公交車上我們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個座,在上學路上我們扶正一顆被風吹歪了的小樹,在廣場上我們彎腰撿起一片廢紙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從這些小事做起,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長此以往,我們一定能夠成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親愛的同學們,黨和政府在關心著我們的成長,爸爸媽媽在期待著我們成才,我們在為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設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逐漸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長大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響當當的中國人!
9月20日定為「公民道德宣傳日」
我們要立即行動起來,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給你材料,自己寫寫吧!加油!
❺ 道德模範觀後感
道德模範觀後感範文篇一:
我觀看了10月1日晚上播出的全國道德模範頒獎晚會,晚會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個環節。每個章節採用播放電視短片,現場訪談、歌曲舞蹈、朗誦頒獎禮致辭等多種形式交替進行,詮釋了震撼心靈的道德之美,讓我們走進了感人事跡後的他們。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用行動詮釋了「真愛與無私「;高淑珍用單薄而堅強的肩膀挑起了「炕頭小課堂」;天使何玥捐獻器官延續了三個人的生命??他們有著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但平凡的背後,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堅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讓我們認識到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道德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是他們的愛與付出讓奉獻與感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道德的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人間。
曾無數次被感動的落淚。特別是楊小玲老師的事跡讓我久久難以忘懷。做為一名普通殘疾人舞蹈教師,卻培養了那麼多全國頂尖殘疾人藝術人才。而且留下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楊小玲老師從教22年,先後榮獲「全國愛心獎」、「全國特教園丁獎」、「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和「武漢市十大魅力教師」等稱號。並且開創了一套用鼓聲、氣息傳遞節奏的教學法。
在義務指路的老爺爺身上我明白了人要熱心,也知道了為人民服務是快樂的事。在劉子元身上我學會了看見別人有困難就幫助,如果不幫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我還明白了只要別人有需要就要伸出援助的手;在趙國強生身上我明白了看見有讓自己打抱不平的事時,就要拔刀相助,因為自己不是自己的,而是全世界的,我們都應該有幫助別人的一顆心。
願在他們的帶動下,每個人都能夠高舉「道德」這面精神大旗,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踐行,讓道德的力量去溫暖每一個人。
道德模範觀後感範文篇二:
幾個月前,當鎮領導說要評選鎮道德模範時,我覺著好迂闊,認為在現在社會里,這很可笑。現在,我卻改變這一想法。
現代社會是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忙於追求自己的物質生活,往往忽視一些更寶貴的東西,或者說被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蒙蔽了雙眼,扭曲了人生觀、價值觀。
可是,對和諧美好的社會的嚮往是人類恆久的夢想!而再豐富的物質社會如果沒有美好道德的流動,那社會就是一座冰冷的孤城!有時我想,讓整個城市的人都消失,只
留我一人,那會是什麼樣子?讓滿城的人都對你冷臉相對,一言不發,又會如何?想一想簡直不可思議!所以,世界需要溫情、親情、友情、愛情,需要各種各樣的感情,需要責任和擔當,需要規范和約束,需要自律和反省。
道德人物的背後故事是他們用自己的人生書寫的。也許他們很平凡,但是任何有生活經歷的人都能理解他們的偉大所在。有一些很小的事我們從沒做過、從沒想過、從不屑做,這折射出了我們的勢力、市儈、浮躁。
我想偉大的人是不是也應該有一顆朴實的心、平凡的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這樣的名人軼事我可是見了聽了不少,都可算是美談了。作為讀過幾年書的人,教育他人的人,不更應該把人做的更朴實、真誠一些嗎?
葉鵬教授在任校長時圖書館草地圖案是:要把人字寫端正。後來他退了新領導上任,草地圖案是:發展才是硬道理!聽起來意味深長,但都不錯!不過根據現在的時政來看,「做人」追求的是精神文明,「發展」好像更物質化一些。
我很崇敬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不隨波逐流媚俗的人!比如屈原、魯迅等。
❻ 德耀中華的觀後感
「德耀中華——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典禮」觀後感
9月21日晚8時,CCTV-1播出了「德耀中華——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典禮」,漣源市直各單位分別組織幹部職工進行了觀看,圍坐在電視機旁,大家無不熱淚盈眶、感受良多。
「當代雷鋒傳人」郭明義、「板凳媽媽」許月華、「索道醫生」鄧前堆、「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女孩」孟佩傑……一連串平凡而響亮的名字震撼著每一個觀眾的心。以下將廣大幹部職工的觀後感歸納一二。
所感所思之一:在這個物慾橫流、經濟大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道德的力量帶動了一批又一批人,並將代代相傳,這種力量是勢不可擋的。道德模範為什麼能感動人?因為堅守道德這塊陣地,是人心所向,是社會和時代所需。道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信仰和誠信上的制高點,而法律則是一個底線。人們關注這個典禮,不光是關注典禮的本身,更是關注這個社會的道德制高點,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堅守住這塊陣地。
所感所思之二:吳菊萍的一句話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我們拒絕袖手旁觀。」也許我們曾親眼看到身邊的扒竊行為、偷盜行為,也曾遇到他人的緊急求助……但我們又是否曾猶豫不決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亦或擔心自己因此遇到不必要的麻煩?其實,當我們在抱怨社會治安差時,抱怨生活的安全感逐漸缺失時,我們不應將責任一味地歸咎於政府、歸咎於公安、歸咎於社會,匡扶正義、守護平安應該是全社會每一個公民的共同義務。只要你、我、他能齊心協力站出來,肆意的扒手、小偷休想猖狂作案?犯罪分子怎敢目無法紀?其實,守護他人的平安也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平安,幫助他人的一時之需也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善良之門。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弱小,但很多人的力量聚集到一起,將成為一股強大的正氣洪流。
所感所思之三:弘揚時代主旋律,是廣大黨員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普通群眾的眼裡,世風日下和少數黨員幹部的誠信缺失和瀆職腐敗有很大關系。黨員幹部是這個社會正氣的踐行者與模範帶頭者,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只有黨員幹部行動起來了,走在了這個時代的前面,群眾就會自覺的跟上來,社會風氣就會好起來。
所感所思之四:現階段,我們要加大對道德模範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讓我們的同齡人,更讓我們的下一代牢記道德之光。正如那14位「美德少年」所說的:「感受人間的溫暖,接過傳遞的火炬」,道德模範讓人們看到了良知的希望,點亮了人們追尋美德的燈塔。相信通過黨的領導、政府的牽引,人民的努力,溫暖會流進每個人的心田,火炬永遠不會熄滅,傳統美德代代相傳,道德模範生生不息。
❼ 2011年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典禮觀後感小學生400字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觀看全國道德模範頒獎晚會《道德的力量》有感
離9月日全國第五個「公民道德日」已有一個多月了,但那天的全國的道德模範頒獎晚會--<<道德的力量>>仍然是我的內心充滿感動和震撼不已.不僅滌盪了我的心靈,使我備受感動,更使我思緒萬千.
因為,從那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後,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堅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讓無數人為之感動.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職業,也有的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的,但他們都有一顆充滿既勇敢又善良的心,並曾經用這可心在道德—這本中華民族的巨著重重刻下感人的一筆.此次共有53位傑出的模範受到表彰,但是他們僅僅只是一部分代表.從背景新聞中我了解到,參與此次評選的308位正式候選人都是由全國的老百姓通過投票選出的,共分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5個類型。
晚會分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個環節,每個章節採用播放電視短片、現場訪談、歌曲舞蹈或朗誦、頒獎禮、致敬辭等多種形式交錯進行,讓我們走近了感人事跡後的他們.感動無處不在,啟發無時不有.一個個或是平平凡凡,或是轟轟烈烈,或是催人淚下的故事,無不都折射處時代的主旋律,傳遞著時代的感動,讓我深深認識到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道德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是他們愛與付出讓奉獻與感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道德的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人間
善行無疆,是助人為樂者們的愛與付出;舍己為人,是見義勇為者們正直情懷的真實寫照;一諾千金,是誠實守信者們高貴人格的詮釋;恪盡職守,是敬業奉獻者們責任的踐行;大愛無聲,是孝老愛親者們的永恆真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照亮我們的心靈,驅散我們前進中的迷茫,讓我們的人格變得更加高尚,讓我們靈魂的到升華.
願我們能夠高舉「道德」這面精神大旗,向他們看齊,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並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踐行,讓道德的力量去溫暖每一個人,感到每一個人.那麼,道德這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旗終將飄揚在我們的心靈上空!
❽ 道德模範觀後感................................
道德模範觀後感範文篇一:
我觀看了10月1日晚上播出的全國道德模範頒獎晚會,晚會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個環節。每個章節採用播放電視短片,現場訪談、歌曲舞蹈、朗誦頒獎禮致辭等多種形式交替進行,詮釋了震撼心靈的道德之美,讓我們走進了感人事跡後的他們。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用行動詮釋了「真愛與無私「;高淑珍用單薄而堅強的肩膀挑起了「炕頭小課堂」;天使何玥捐獻器官延續了三個人的生命??他們有著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但平凡的背後,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堅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讓我們認識到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道德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是他們的愛與付出讓奉獻與感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讓道德的精神文明之花開遍人間。
曾無數次被感動的落淚。特別是楊小玲老師的事跡讓我久久難以忘懷。做為一名普通殘疾人舞蹈教師,卻培養了那麼多全國頂尖殘疾人藝術人才。而且留下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楊小玲老師從教22年,先後榮獲「全國愛心獎」、「全國特教園丁獎」、「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和「武漢市十大魅力教師」等稱號。並且開創了一套用鼓聲、氣息傳遞節奏的教學法。
在義務指路的老爺爺身上我明白了人要熱心,也知道了為人民服務是快樂的事。在劉子元身上我學會了看見別人有困難就幫助,如果不幫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我還明白了只要別人有需要就要伸出援助的手;在趙國強生身上我明白了看見有讓自己打抱不平的事時,就要拔刀相助,因為自己不是自己的,而是全世界的,我們都應該有幫助別人的一顆心。
願在他們的帶動下,每個人都能夠高舉「道德」這面精神大旗,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踐行,讓道德的力量去溫暖每一個人。
道德模範觀後感範文篇二:
幾個月前,當鎮領導說要評選鎮道德模範時,我覺著好迂闊,認為在現在社會里,這很可笑。現在,我卻改變這一想法。
現代社會是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忙於追求自己的物質生活,往往忽視一些更寶貴的東西,或者說被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蒙蔽了雙眼,扭曲了人生觀、價值觀。
可是,對和諧美好的社會的嚮往是人類恆久的夢想!而再豐富的物質社會如果沒有美好道德的流動,那社會就是一座冰冷的孤城!有時我想,讓整個城市的人都消失,只
留我一人,那會是什麼樣子?讓滿城的人都對你冷臉相對,一言不發,又會如何?想一想簡直不可思議!所以,世界需要溫情、親情、友情、愛情,需要各種各樣的感情,需要責任和擔當,需要規范和約束,需要自律和反省。
道德人物的背後故事是他們用自己的人生書寫的。也許他們很平凡,但是任何有生活經歷的人都能理解他們的偉大所在。有一些很小的事我們從沒做過、從沒想過、從不屑做,這折射出了我們的勢力、市儈、浮躁。
我想偉大的人是不是也應該有一顆朴實的心、平凡的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這樣的名人軼事我可是見了聽了不少,都可算是美談了。作為讀過幾年書的人,教育他人的人,不更應該把人做的更朴實、真誠一些嗎?
葉鵬教授在任校長時圖書館草地圖案是:要把人字寫端正。後來他退了新領導上任,草地圖案是:發展才是硬道理!聽起來意味深長,但都不錯!不過根據現在的時政來看,「做人」追求的是精神文明,「發展」好像更物質化一些。
我很崇敬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不隨波逐流媚俗的人!比如屈原、魯迅等。
❾ 道德模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
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跡,一位位光彩耀人的模範,一段段令人動容的講述!這是愛的海洋,一場心靈的洗禮,我被感動得無以用言語來描述。他們是一群平凡的人,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因為心中有愛,讓他們平凡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經歷。
道德光輝光彩照人,誠信之光、正義之輝光芒閃耀。一段兄終弟及的樸素情懷,一筆生死相托的良心賬單。「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為守住一句堅守20年的承諾,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千里送薪、生死接力,詮釋出「誠信」二字最珍貴的含義。「最美媽媽」吳菊萍不計後果的愛心托舉,給墜樓女童妞妞帶來了生的希望,也激發著全社會的向善力量。
助人為樂,恪盡職守,大愛鑄就天地和諧。「板凳媽媽」許月華用愛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天空;「索道醫生」鄧前堆,不顧生命危險,在怒江上一條約125米長的溜索上來來往往了整整28年,只為恪盡救死扶傷這一白衣天使的神聖職責。楊善洲,何祥美,沈浩……是他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服務人民、安貧樂道,成就閃光的人生。
孝行無疆,演繹人間真情。8歲到市場去買菜,她記住了媽媽編的順口溜:「長的是蔥,圓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薑。」10多年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學生孟佩傑知孝感恩,不離不棄癱瘓的養母。「沒有她,我活不到今天!」靜靜傾聽著孟佩傑的養母講述母女間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我禁不住潸然淚下。
他們不是英雄,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許是我們的同學,或許是我們的朋友,或許是我們的鄰居,每天也衣食住行。他們是英雄,他們大愛天下,用自己的用行動教會了我們做人的准則: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
「我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美好,懂得了勇氣、信念、善良、誠實和真愛。今天,接過你們傳遞的火炬;明天,我們亮出擔當的肩膀。我們宣誓,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這不僅14位「美德少年」代表走上舞台的誓言,也是我們的誓言。作為一名新時代少年、一名少先隊員,我們將秉承先輩的志向,以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嚴格律己,兼愛天下。就像郭明義說的:助人使人快樂,奉獻使人幸福。把自己的生命同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就找到了通向快樂和幸福的道路 。。。。。。。。。。。。。。。。。。。。。。。。。。。可供參考,找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