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之巨子

法學之巨子

發布時間: 2022-05-28 05:19:37

Ⅰ 墨家學派的歷史地位如何墨家法律思想在後來傳統中國社會消亡了嗎

墨家學派曾有過輝煌的時光。韓非子曾說: 「世之顯學,儒墨也。」 (《韓非子·顯學》)將儒學與墨學相提並論。 莊子也較為客觀地評說墨子道:「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楊朱學說,專家認為是早期的道家學說)則歸墨」,可見當時最盛行的只有儒墨道三種學說,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刻薄的語言非難墨家,從反面證明了墨子作為儒家最大的反對派已獲得與孔子並駕齊驅的顯赫地位。近世哲學史大家馮友蘭先生在《原儒墨補》中說:「在先秦及漢初孔墨並稱,蓋二人所代表之學派皆具有甚深的社會背景,及甚大的社會勢力也。……與孔子抗衡之武聖人之稱,實則惟墨子足以當之。」
秦漢之際,墨家學派已經衰微。到了西漢,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體兼容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傳統文化。但墨家卻銷聲匿跡,從此淡出歷史舞台。

Ⅱ 墨家的親信弟子領袖被稱為什麼

「鉅子」或「巨子」。

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最高的領袖被稱為「鉅子」或「巨子」,巨子有絕對的權威。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

墨家思想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儒家和墨家為「世之顯學」,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

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近年來經過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中的一些有益觀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Ⅲ 鉅子的創建者

由墨子一手創建
《淮南子·泰族訓》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並且在墨子死後一直存在,直到墨家的衰亡。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鉅子),禽滑釐是第二任巨子,巨子是墨家組織的領袖,《莊子·天下篇》言:「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絕。」墨家巨子在墨家學派內有絕對的權威。並且後世的巨子為前世的巨子所指定,梁啟超說「其制度與基督教之羅馬法王相類。」「又頗似禪宗之傳衣缽也。」(《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家思想三)因墨家主張尚賢,巨子被認為史天下最賢能聖智辯慧之人。墨子因墨家學派的宗旨是「為義」,而制定了一套具體、富彈性又切合各種需要的計劃。墨家弟子依能力而分工,《耕柱篇》記:治徒娛、縣子碩問子墨子,為義孰為大務?墨子說:「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成也。」墨子根據弟子的傾向與能力,把他們分為談辯、說書和從事三組,加以訓練。而訓練的目標,墨子要求其墨家弟子必去心中六種怪癖的情緒,做到「默者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御,必為聖人,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手足口鼻耳,從事於義。」

Ⅳ 儒家大師荀子,為何培養出了兩位法家巨子

在很多人印象中,儒家與法家可以說是「勢同水火」。荀子與孔子、孟子並稱「先秦儒家三巨子」,是儒家思想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大師之一。而韓非子則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兩人之間應該是對立關系。

所以,可以大膽推測,他在傳授韓非子和李斯知識時,並未讓他們學習儒家學說,而是更偏向於法家學說和帝王之術,所以李斯和韓非子才成為法家思想的實踐者。

Ⅳ 一個歷史問題~什麼是巨子制度

巨子即是墨家掌門人。墨學,在先秦時代和儒學同稱顯學,可惜在秦以後逐漸寢寂了,但一直有很少的人在做墨子的研究,但是直到清朝中期墨學的中興才開始。
墨家有著嚴密的組織,其領袖也就是巨子(鉅子),巨子由上代指定,代代相傳,在團體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墨子有沒有當過巨子,這個無法考證,但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禽滑厘是第二任巨子,這也只是一家之言,從先秦典籍中可考證的墨家巨子只有三人:孟勝,田襄子,腹黃享(兩字合為一字)

Ⅵ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是什麼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簡介如下:

1、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2、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由孔子創立,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3、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

4、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5、兵家

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諸子百家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今有兵家著作《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吳子》、 《六韜》、《尉繚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6)法學之巨子擴展閱讀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學術流派的見解,司馬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家

網路—儒家

網路—法家

網路—墨家

網路—兵家

Ⅶ 當魏國因為李悝變法在改變的時候,秦國在做什麼

談起商鞅變法,相信大家都多少了解一些。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進而一統天下。在我們學習的途中,最朗朗上口的變法也就是商鞅變法了,而歷史課本就有詳細講過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讓秦國在後期快速並強大起來,成為戰國最有競爭力的國家,並且為後期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條件。

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商鞅變法明明很成功,而且其他六國也是看到此舉的優勢所在的,為什麼就是沒有去效仿學習呢?想要清楚其中緣由,就得從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出發了。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即天性殘忍少恩。"商鞅變法這一舉措可謂是改變了我國很多年的歷史進程,商鞅的一生,是奮斗者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雖是身體慘遭車裂,可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還是敬佩著這位歷史的巨人的。商鞅變法,不愧為法學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而我們後世也應該同商鞅變法中學習到一些知識。不要思謀陳舊觀念一定要圖謀改變才會有發展。

Ⅷ 儒法道墨四家思想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 韓非子,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 呂不韋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十一、兵家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十二、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 扁鵲[2]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Ⅸ 法家創始人是誰

在百家之中法家很特殊,法家沒有什麼明確的創始人,更沒有開門立派,四方講學。法家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潮流,法家人物也多是政治活動家。公認的最早走法家路線的是春秋前期齊國的管仲。法家的歷史哲學觀是革命性的觀點。這是法家最令我敬佩的一點。他相信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反對守舊復古,「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這與儒道墨三家明顯不同,這三家在本質上是要求歷史倒退的,退回那個誰也不知道有沒有的,更不知道什麼樣的「三皇五帝」的時代。同時法家也是最現實的,法家摒棄了道家的玄虛、儒家的迂腐及墨家的不合時宜,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提出法、術、勢三足鼎立的統治理論和一套系統的國家與法的理論,以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以法治國的君主專制國家為目的。法家將道德與政治完全分離,將政治看成是玩弄權術與施展謀略,在這一點上其意義比起《君主論》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韓非子》對於權術寫得更詳細更露骨。法家強調以法治國,強調法律的准確性(如星辰四季一樣的精確)、公正性(「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與儒家的「刑不上大夫」形成鮮明對比)、公開性,同時法家遵從重刑主義,認為只有法律嚴厲,如烈火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國人才能不犯法。以下是法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春秋齊國的管仲,春秋鄭國的子產,戰國李悝,「戰國法家三巨子」商鞅(法)、慎到(勢)、申不害(術),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參考資料:網路:http://ke..com/view/22147.html?wtp=tt

Ⅹ 儒家,墨家思想對我國法律思想的影響

墨家法律觀的核心價值

墨子,活動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另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20年左右。墨家是先秦時期最早反對儒家的一個學派,同時也是戰國初期代表小生產者利益和唯一一個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學派。創始人是墨翟。墨家著作僅存《墨子》一書,是研究墨家思想的重要材料。相傳墨子原為宋國人。在公元前5世紀初,據相關考證可能是出出生在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後長期住在魯國。由於當時技藝世襲的傳統,因此從小就承襲了木匠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而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成語「墨守成規」反映的就是墨子反對兼並戰爭的事例。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作為墨家學派創始人的墨子,其法律觀主要集中在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墨子主張「以天為法」的「天志」法律觀。其在《法儀篇》中強調以「交相利」為內容的「天志」,乃至於天之的權力都要受到「天義」限制。墨子認為在現實的禮法之上有一個有意志、有權威的「天」。其最公正無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並且毫無偏袒。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監督,服從其制裁;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 《墨子·天志》],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天志」是衡量天下萬物乃至人們言行的唯一標准。一切國家制度都應依「天志」而成。天志與法律的關系是源與流,體與用的關系。它是法律的來源與基礎,同時也確定了「國王之上還有法律」的法學理念。

尚同,尚賢思想是墨子在有關於國家行政政治制度和選拔人才制度方面的核心理念。尚同是一種強調統一的政治管理方法。要保證中央權力的絕對領導,並逐級的建立起一個從中央至地方的有效管理體制,才能實現國家統一和統治者權力約束的目的。墨子一方面,通過「天志」的至高無上之「義」來約束天子,防止獨斷專行。同時認為下一級人有權對上一級統治者進行監督和提出建議。另一方面,在戰國特定的動盪歷史條件下,通過 「天」來反映人民對穩定統一的嚮往和呼聲。而尚賢制度主要討論的是國家官員派任和優秀人才的選用,其體現的核心價值在於打破傳統宗法貴族的世襲,實現人才的「唯才是舉」。墨子認為,如果不能 「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智辯彗之人,立以為天子,立以為三公、萬國諸侯,以至左右將軍、大夫和鄉里之長。」否則「天災尤未止也」。[ 《墨子·尚賢》]只要是有才之人,哪怕是平民,都能參與國家的政治運行,合理的分享國家權力。

巨子制度是極具典型墨家色彩的獨特製度。這是一個有嚴格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其成員叫「墨者」,他們大多為自耕農和手工業者中的知識分子。多數成員出身小生產者,特別是小手工業者,經常過著極端刻苦的生活,節儉自勵;一般又都有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自我犧牲精神,被儒家罵為「役夫之道」。 墨家將 「墨家之法」定為紀律,以「兼愛」和「非攻」為基本精神,以「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為主要原則。「墨家之法」還規定:墨家弟子如果到其他諸侯國做官,應當將其所得俸祿的一部分貢獻給墨家團體;弟子在外必須宣傳墨家學說,遵守墨家紀律,如果背棄墨家基本精神,墨家領袖有權隨時把他招回。這種墨家之法與當今社會團體章程有諸多相似之處。

墨子認為,社會的動盪和頻繁的戰亂源於人們彼此不相愛,同時他發現「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樂上》]故而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政治主張。最早提出了維護勞動者基本生存權的法律准則。與此同時,「兼相愛」還包含著一種樸素的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並藉助兼愛理論闡述了「保護私有財產」的政治主張。墨子主張:「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祥焉。」[《墨子·法儀》]

針對人民在戰亂中痛苦不堪的狀況,墨子又提出了「交相利」的和諧共處觀念。這一思想主要是反對新興封建主為了爭奪土地和財富而相互頻繁發動戰爭,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共處,通過相互交往從而相互得利。這與當代求和平謀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

墨子死後,墨家學派分化成三派,亦稱「三墨」。《韓非子·顯學》說:「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秦漢以後,墨學本身日漸式微,幾乎成為「絕學」。但墨學的許多珍貴思想,卻為儒、法各家所吸收,融進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華夏傳統文化之中。
儒家法律觀的核心價值

西周以來,一些政治家、思想家的主張和學說雖然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日趨重視人、重視人事。對天命鬼神雖然仍有重視,但作為統治手段不再像以往那樣重要。所以,無論前驅階段的「禮治」、「法治」,以至老子的「無為而治」,無不是從人事角度,即都是從加強對人的統治著眼的。孔子在《禮記·中庸》中論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強調的就是人對於政治生活的重要意義。 孔子則更進一步把人的地位、人的活動、人與人間的關系,強調到前所未有的階段。他把德提高到包括仁、禮、忠、孝、智、勇、信等一整套社會倫理道德的理論體系,並使之與政刑緊密結合又高於政刑的治國方略。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德是一個總括,仁、禮、忠、孝等則是德的內容和體現。 具體而言,儒家法律觀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首先,禮是立法司法的指導思想。如同孔子對仁的態度一樣。孔子也十分重視「禮」的功用與作用。孔子之 「仁」與「禮」學說共同構成了其人道思想的兩條主要脈絡。西周未年以來,禮治遭到破壞,「禮崩樂壞」,要挽救「禮治」,就要求統治階級成員確定以身作則按周禮行事,以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論語•子路》)]在管理方面,則主張「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孔子認為禮治的關鍵在於「正名」。要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正名」在現代多解釋為端正名份,或名物相符。 「正名」指向應有兩個,一個要「正」的「名」。首先是倫理的,即正倫理規范,如仁義之名。另一個要「正」的「名」,才是政治的,即政治規則,如天子、諸侯、陪臣、庶民的行為規范(禮),使君臣父子各居其位各符其名各行其事。季康子問政,孔子也說:「政者正也。」孔子也認為應該對周禮有所揚棄,於是提出 「舉賢才」以擴大選拔統治人才的范圍,主張實行德治教化和政令刑罰相結合,主張對民「齊之以禮」, 使禮下到庶人,以及提出「仁」作為禮的基礎和內容,使已經流於形式的禮重新發揮作用等都是孔子對禮治的修正、補充和發展。其次,儒家提倡德治。 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孔子主張德治,把禮讓和正名作為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只要對勞動者實行寬惠,也是實行德政的表現。德政既包括經濟上實行惠民政策,也包括政治上對民寬刑罰而重教化。經濟上需要惠民,使人民豐足。反對統治者無節制地剝削人民,認為過分的剝削會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國有家者」的大患。政治需要上寬民,即反對實行「不教而殺」的純任刑罰的苛政,認為德化禮教能禁止犯罪於末萌,比行政命令和法律制度更具有效力。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之以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統治者要推行輕徭薄賦,省法輕刑,寬惠使民的政策,二是為人民樹立道德榜樣,啟發民眾的心理自覺。「齊之以禮」也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統治者通過遵守禮法從而感化和影響群眾;二是所有的人都應該用禮來規范自己,用禮來約束道德。這樣,德化與孔教的結合就能防止犯罪和反叛。孔子並不否認刑罰的作用,他視重德與刑為為政治德兩手,兩手都要重視。他認為政治寬厚百姓就會怠慢,怠慢了就要用嚴厲後來糾正;政治嚴歷百姓就會受傷殘,傷殘了就要用寬厚的政策。孔子認為犯罪可以通過德化和教化來預防,罪犯可以通過仁德和禮義來教化。教化與刑罰相比,首先教化可以保持人善的本性,其次教化可以預防犯罪,再次犯罪之後,教化可以讓罪犯良心發現,從而達到「以德去刑」的目的。這與現代刑法理論中利用道德教育達到預防犯罪的思想異曲同工。

第三,儒家主張「人治」。孔子和孟子從道德與政治的關系入手,認為政治就是道德的擴大,因此注重並強調執政者在治國中的決定作用,認為「其人存則政舉,其人亡則政息」。「人治」實際上是「禮治」和「德治」所派生出來的,並且以「禮治」和「德治」為其主要內容。這是因為:宗法等級是「禮治」的原則和特徵,級別愈高,特權越大,權力越大,則統治者的個人作用越大,所以「禮治」必然導出「人治」。同時,統治者越有德行,越能夠使人「心悅誠服」而且「德治」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實行(真正的實行),所以「德治」必然導致「人治」。孔子主張「聖賢決定禮法」。孔子說:「禮樂征伐自君子出,只有天子才能制祀作樂,才有立法的權力。」因此,天子維護著國家的命運,既一言興邦,一言廢國。」當魯哀公問政時,孔子回答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故為政在人。因此,孔子主張天子要用其德行來維系國家的生存。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認為在用人上要親貴又要讓非貴族出身的賢才直接參與政事。提倡「近不失親,」「遠不失舉」的原則選賢納才。

孔子的倫理道德體系,寬猛相濟,一張一弛、文武並用的統治方法,德刑相輔,刑罰適中,先教後誅的法治思想是完全適應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統治的需要的。孔子的法制思想占據歷史舞台統治地位長達兩千年之久。
現代法學視野下墨家儒家法律觀的揚棄

當代法學的特點是法律追求秩序、平等、人權、自由、效率和正義,在現代法學視野下審視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墨家儒家法律思想,無疑對今天社會具有積極意義。我們社會當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兩個突出問題,即道德的普遍缺失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正確認識傳統學說中的積極因素,辨別消極不利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墨子的思想中,社會的和諧穩定是最為重要的價值核心。,盡管當前社會狀況與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有著很大不同,但是穩定仍然是我們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需的至關重要的條件。我們國家建設的頭等大事仍然是要保證社會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在當今提倡建立科學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觀點,反對鋪張浪費和保護環境資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墨子在尚同篇中就說「上同而不下比」就是說要為大家的共同利益著想,而不能為小集團的利益損害公共利益。墨子時代氏族經濟的生產力逐步發展,共同財富增長也助長了小集團的貪欲,為了醫治這種思想墨子提出了上同的主張,如果大家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墨子的尚同其實就是大家都以公共利益為重從而保障個人利益。

儒家的加強道德教化力量的思想,對當前社會上普遍道德感缺失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強調的是法對國家的治理,但是社會的調整光靠法律時無法實現的,正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許多青少年犯罪和重大經濟性犯罪都不是簡單的法律漏洞所導致的,而是道德的缺失造成了守法意識的淡薄。

然而即便是被並稱為先秦兩大「顯學」的墨家儒家思想中,也存在若干消極因素。拿墨學為例,墨家在反對儒家敬祖觀點是,仍然堅持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這樣的法律觀顯然與現代法律思想觀念不符合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的精神。但他們的「非攻」思想也有一定的問題:第一,不懂得戰爭產生的社會階級根源,而只是歸罪於人與人之間不相愛;第二,沒有看到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第三,沒有看到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中國的統一隻有通過兼並戰爭才能實現。同時,一味的提倡國家與國家之間無條件的互親互愛,而不以國際法和國際習慣以及利益平衡為法則,也是與當今國際交往規則相違背的。

儒家學說在經過千年傳承後,雖然在今天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主推手,但是也同樣存在著若幹缺陷。首先儒家文化在經歷了千年「一家獨大」的優厚地位後,無法擺脫僵化的命運,特別在以「親親」「尊尊」的禮制思想極端化以後,「三綱五常」的思想和等級差別已經不適合當今「由身份到契約」的時代了。其次,盡管墨家思想在漢朝後取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位,其自身也在對道家,佛教的思想保持著兼收並蓄的態度,但是其自身並不能完全代表中華文化的全部特點。對許多墨家思想仍然保持著抵觸態度,而這些墨家思想往往與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特點相切合。第三,人治和德治的思想中盡管具有某些政府管理的積極因素,比如說要加強領導個人素養,強調社會治理中不能缺乏道德介入。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與現代社會法治理念中依法治理存在著沖突。現代社會法治追求的最高目的是自由,其實現方式是通過效率和公平,單純的精英政治和道德教育不能解決我們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結論,在當今經濟發展迅速和矛盾需求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今天,不論是墨學還是儒學,其觀點都不能拿來以偏概全的認定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墨學盡管其許多觀點和看法被認為與現今社會有極大切合,但是仍然存在著缺陷。儒家學說盡管作為千年正統觀念需要傳承,但是也必須認清其中許多不合時宜的內容並不能完全代表中華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對傳統理論進行分析的過程,就是一個對傳統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升華過程。研究比較墨學儒學法律思想,就是探求法學基本規律和基本脈絡,探求和諧社會發展本質要求的重大意義所在。

熱點內容
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 發布:2025-01-13 02:53:22 瀏覽:469
法院進家 發布:2025-01-13 02:51:46 瀏覽:239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