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發揚
❶ 老子的《道德經》幾乎沒有人能夠看得懂,那莊子是怎樣發揚它的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大名如雷貫耳,但他也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就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原本是周朝守藏室史,但後來他不想在仕途中繼續,就准備西出函谷關,去過清靜自由的生活。
莊子對歷史的發展演變,也跟老子一樣,一點都不樂觀,他認為黃帝「使民心一」,堯「使民心親」,舜「使民心競」,禹「使民心變」,導致「天下大駭」,有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但這不是歷史事實。莊子對人和天地的比較,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道盡了人生短暫的慨嘆,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
❷ 老子的《道德經》其主要思想是什麼為何傳播千年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注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里,"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布,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布的憲政下自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 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 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欲,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❸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讓人們知道什麼
《道德經》主要講述了人修道的方法以及其世界觀和方法論。通俗來講的話,《道德經》就是講身為君王要怎麼做才能讓國家,百姓過得更好,而身為百姓又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道德經》是由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即李耳所寫的一本哲學作品,其中包含的思想都是老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感想寫出來的。這裡面思想豐富,文意深奧,包含眾多。
《道德經》作為一本哲學作品,其實這裡面的涵蓋的思想就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並且也很難舉出例子來解釋。但是《道德經》所涵蓋的思想依然對我們現代人是有用的,對我們做事情,對國家的治理依然是有積極作用的,並且《道德經》還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
❹ 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道德經》抄內容涵蓋哲學、倫襲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4)道德經發揚擴展閱讀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❺ 如何把老子的《道德經》發揚光大
通過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實踐。
❻ 你知道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嗎,因為老子願意,這句話什麼意思,在什麼情況下能用到
這是名義橋接。
語言有許多修辭手法,在聯系理論繼承發揚道德經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揭示精神三象具象、表象、抽象之前,精神框架不明顯,所以,修辭手法的分類傾向於具象化。以前的語言系統結構對比現代精神框架結構構築的語言體系,好比以前的房屋有承重牆面,要增加高度一般採取壘加方式,像金字塔,而框架式的房屋通過框架承重,牆面都是裝飾面一樣,這樣房屋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構造出很高的建築。
所以以前的語言系統中,沒有名義橋接的修辭手法,是邏輯結構缺失。
老子,是精神成就大成者,其言行不容反駁,被特徵抽象話,表達一種權威意志,其地位應用在父子關系方面,分為具體的老子,小子,小子要聽老子的,老子說了算,小子要按照老子的意願行事。
老子寫道德經,當然是老子本人願意寫,當原型的特徵意義抽象以後,應用到具體的語境中,表達了我願意不容反駁的意願。
關系是這樣的
老子本人 願意寫道德經,抽象提取老子願意的象徵意義,具有客觀不容反駁,因為道德經是經典,老子本人也就實至名歸成了哲學家,甚至人們把老子本人當作神仙,尊為老子,於是老子的象徵意義包含不可置否的涵義。
具體語境中,我干某件事情,是我的自由,在自己的自由領域中,我說了算,如同老子本人寫道德經的意願一樣高大上,不接受反駁,否定。
其抽象意義的相通性,即象徵意義的復用產生了橋接。不是借代,而是橋接。所以這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以前語言系統中沒有的修辭手法。
總結:橋接的修辭方法是通過對於經典具象的抽象,獲得象徵意義,結合新的具象,提取出相同的表象,以表達本質相同的意思。就好像在兩件具體事情之間架了一座橋梁,讓人從原本不可觸及的高度或角度呈現新的具體事情包含的意義。這也是形而上表述的一種方法,在語文中叫修辭手法。
為什麼說聯系理論特牛,很了不起,正經地說是很偉大,因為運用聯系理論揭示的精神框架,可以框定一切精神現象,可以構築高度無限的形而上層次。雖然人類雙眼也許只能看清數長,但是心念可及九天之外,雖然一口氣只能吹塵咫尺,但是口氣(言外之意)能吞吐(含)整個宇宙。
❼ 《道德經》的主要哲學思想和意義
,《道德經》首先應是抄一部哲學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老子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末期,此時社會正處於奴隸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變革過渡階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經失去統治天下的權勢,出現了不貴而富的新興階級;經濟上賦稅制度改變,刑書、刑鼎等一類反映階級利益的法律隨之出現;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觀念、准則和倫常等也發生變化並開始走向破裂;特別是由於階級斗爭、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大的變動和變革,迫使一些先哲賢達,開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後再認識自己的有利本階級利益的哲學思考。古今中外,哲學的產生發展,大都是從「天道觀」開始,而後「天人合一」,各抒己見,導致各種學派林立,爭斗也十分尖銳。從老子的「天道觀」來看,也客觀說明了萬物起源產生、運動爭斗、變化更新以及萬物相互轉化等一系列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說是沉重打擊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這也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為,老子的「道」和「德」同屬於哲學范疇,
❽ 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嗎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雖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裡面有別具道家特色的治國之道,也有講求「虛心」、「益謙」的修身之學。
因《老子》一書中所展現的「道」,上可治國,下可修身,於此,也有不少人認為《老子》這本書是寫給統治者看的。
是這樣嗎?
這種「道」,絕對不是拘泥於某個群體,而是覆蓋所有「個體」。
因為「道」家的道,從一開始,其立腳點就高。「道」是「萬物之母」、「天地之始」,即「道」從被提出的那一刻,就是覆蓋了整個世界的存在。
一言以概之,《老子》一書中的「道」攘括萬物,是萬事萬物的「道」,而絕非僅限於人世之「治國理政」的道,於此,道家《老子》一書並非是寫給狹義上的「統治者」看的。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❾ 最近比較喜歡看《道德經》,是不是有點老了呢
這個倒有點意思,我說的是這句話存在兩個“沒關系”:第一,讀什麼書與年齡沒有必然的關系;第二,“老”這個詞,與年齡有關系,與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沒關系。
就一般“常規”,年輕人通常讀所謂的“成功學”之類,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正是學習吸收的最佳階段,因此被人們賦予一種特定的與這個年齡段“相關”的東西,比如在讀書學習方面,說到年輕人,似乎就應該學習一些偏重於所謂的“成長類”的讀物,年輕人自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在眾人面前若是拿出自己專業或歷史來的書籍就毫無顧忌,但一旦拿出深層次一些的書籍,就有點不好意思。
這是什麼原因?就是被社會的一些錯誤的理念給誤導了。那種錯誤的觀念是按部就班的程序化造成的,認為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這是很迂腐、很僵化的“八股式”說教。千萬不要有這個觀念。
關於“老”這個字。老,是年齡大的意思,但是老並不意味著衰,衰是精神萎靡,意志衰微的意思。是兩個概念,“未老先衰”指的就是年齡不大就沒有了精氣神了。所以,年齡的大小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不成正比。
因此,年輕人讀《道德經》正是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的展現,應該發揚。
❿ 老子的《道德經》具體可從哪幾個方面來把握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1、從主題思想上把握:
《道德經》主題思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2、從文學特色上把握:
《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大量運用對偶、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和聯珠。這些修辭愛的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讀者的印象;使得文章結構嚴密,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機聯系;語言波瀾,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3、從創作背景上把握: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4、從內容上把握: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