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孝順父母
① 關於孝順父母的法律
《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中國《婚姻法》也規定:專子女對父母有屬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贍養扶助的主要內容是指在現有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子女在經濟上應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費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對父母應尊敬、關心和照顧。
有經濟負擔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贍養時,都應依法盡力履行這一義務直至父母死亡。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發生在婚生子女與父母間,而且也發生在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間,養子女與養父母間和繼子女與履行了扶養教育義務的繼父母之間。
為保障受贍養人的合法權益,《婚姻法》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對拒不履行者,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情節惡劣構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② 立法孝順父母能實現嗎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絕大多數夫妻都有自己的孩子,上行下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則。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麼這個人的人品一定不怎麼樣,這個人也一定成不了什麼大氣。
每個人都會老,在作為父母子女的同時,絕大多數都可能成為孩子的父母,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孝順父母,孩子長大後能孝順自己嗎?然而這么簡單的道理說起來很容易,說起來誰都懂,但是做起來確實非常困難的。
當然,這其中,國家沒有很好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是最大的難題。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大,收入不穩定,物價急劇上漲等因素是罪魁禍首之一。由此造成的心裡不安定因素迫使人們不敢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
還有就是,最近幾十年一直抓經濟建設,國家忽視了最根本的道德教育。雖然從小學課本上已經出現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幫助別人等道德教育內容,但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人們一切向錢看的心裡無法擺脫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誘惑,包括老師和家長都是這樣。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送禮和收禮是司空見慣的。這些行為無形中影響到從小接受教育的孩子們:書本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和壓力,總想少承擔一些責任。而受害者往往是自己的父母而非自己的孩子。
再說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沒有愛心和孝心,即使是立法也是無法滿足父母的需要的。因為孝順本是愛,如果沒有了對父母的愛,那麼這個被子女拋棄的父母又怎能會得到真正的孝順呢?
所以,要想使更多的父母得到子女的孝順和真正的愛,國家的對經濟發展和做人方面的教育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孝順自己的父母!也願我們每一個人年老體弱時都能被自己的孩子孝順!
③ 孝順父母非要立法嗎
他希望四川省能為孝立法,讓子女盡社會主義親情孝敬、奉養義務,要求國家、社會繼續弘揚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維護父母不受子女不敬、暴力行為的侵犯。根據這部《孝法》建議稿,對於謾罵、凍餓、凌辱、毆打、遺棄父母的,將終身不得錄用和晉升。已改正並表現優秀的,需父母推薦,方可予以考慮錄用、晉升,但不得優先錄用、晉升。 [爭論] ■中國青年報 「孝法」繞不過三陷阱 在日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經濟卻尚欠發達的我國現階段,討論這個問題——或乾脆說,延續或重振孝道——是極其急迫而現實的。然而,這是否就意味著需要立法呢?筆者認為不妥。該設想即便有一定的道理,只怕也繞不過下面三個可能的誤區——甚至是陷阱。 首先,設立《孝法》可能導致法律的低質化。不難看出,當今「孝」的內容更多隻是屬於禮儀方面的內容。即便一些好的風俗習慣正在逝去,而正如孟德斯鳩所言:要改變風俗和習慣,不應當用法律去改變。而且,假如真的設立了「孝法」,由於孝與不孝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有言道「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自古無孝子」,「孝法」肯定會經常面臨難以判斷、無法表態的窘境。如此,或將使法律失卻其精準性,最終走向低質化。 其次會導致公民權利受損,甚至導致社會文明的退步。舊禮教之中將孝道與法律融為一體,因其操作性上的天然難度,實際上經常會混淆私權和公權的界限,不符合現代法治文明的精神。 再次,設立「孝法」,有可能掩蓋住真實的社會問題。總體上分析當前的「孝道」衰落問題,除了禮教影響日漸式微以外,毋庸諱言,也與經濟發展的模式、水平和分配製度等有一定關系———為「孝」立法,有可能掩蓋這些迴避不了的矛盾。 ■燕趙都市報不失為有益的探索 我國目前的法律中對「不孝」有一些規定,但往往只有性質特別惡劣的才構成犯罪,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實際上很難得到現有法律的有效保障,需要專門的法律進行強制保護。公務員的言行對公眾具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公務員錄用、晉升以「孝」為先,對保證公務員以及帶動社會恪守孝道無疑是非常必要的。 有鑒於當前子女不孝行為的增多,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老年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國家尚無統一的法律強制解決的情況下,建議為孝進行地方立法,並將重點放在公務員這樣特殊的職業,對弘揚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不但必要,而且可行,不失為一種非常有益的探索。 ■北京青年報 法律萬能的誤區 主張為孝道立法者過高地估計了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法律完全應該在孝道問題上管得更多、更嚴,或者退而求其次,哪怕只是把這些散見於多項法律的規定集中起來,他們也希望能「組成」一部新的法律,以顯示國家和社會對孝道的高度重視。 一遇到問題就條件反射似的想到要立法,要通過法律手段加以防範和懲罰,這是典型的法律萬能主義的邏輯。法治是一種進步的制度文明,但同時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本該由道德規范解決的問題,不宜動不動就用法律手段取而代之,那樣做往往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解放日報 拿陳腐當新鮮 在筆者看來,這個為孝立法的「立法草案」,看似憂國憂民,實則會誤導民眾,看似新鮮,實則陳腐。因為以孝作為選拔官員的標准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實行,如漢代的「舉孝廉」制度。但孝廉制並不能改變漢朝腐敗盛行的狀況。如今,又有人提議以孝為先來錄用公務員,顯然是不了解歷史,拿「新瓶」裝「舊葯」。 一個小家中的大孝子,未必會是一個大家中的好公僕,為斂聚在小家中「盡孝」的本錢而不惜損公肥私的,古今均大有人在。比如,狂貪國庫白銀九億兩的清朝大貪官和 在當時就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當今,大貪官胡長清在家裡也是一個大孝子;還有安徽省阜陽市原市長肖作新「口碑」也極好,是一個出名的「大孝子」。
④ 關於孝敬父母的法律條約內容
一、《憲法》第四十九條
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二、《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一)虐待家庭成員,被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二)遺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扶養人的。
四、《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虐待罪】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一條【遺棄罪】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立法孝順父母擴展閱讀:
案例:老人因疏於照料獨死家中四子女因遺棄罪獲刑
2016年3月份以來,業友誼老人一直身體不好,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四名子女因為種種事情都不太去照顧老人,一直照顧老人的是他的一位「花友」王先生。5月的一天,當王先生去業友誼老人家看望老人時,發現老人已經死亡了,去世時77歲。經法醫鑒定,業友誼老人系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016年3月份老人曾去當地醫院看過病,但因子女很少去看望老人並不知道。王先生說:「自從3月份以來,業友誼老人的身體狀況很不好,有時候摔倒了自己都起不來,他的家人都不管他,因為我們是朋友,我就每天中午都去他家裡給他做飯吃。」
業友誼老人有4個子女,大女兒業學梅是繼子女,以老人也不需要她去贍養為由很少去看老人。三女兒業學竹因為和二哥業學民在分房子的事上有矛盾,曾被業學民威脅不能去看父親,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不再去照顧老人。
二兒子業學民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妻子在2016年正月初十後就沒有再去看望老人。小女兒業學娟偶爾去家裡照顧父親,但在老人去世前的十幾天都沒有去過老人家中。為了能讓子女們照顧業友誼老人,王先生曾經找過律師、電視台,當地村委也曾協調過,但最終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淄博檢察機關以遺棄罪對4名子女提起公訴,最終法院以遺棄罪分別判處業學民、業學梅、業學竹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業學娟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
⑤ 中國法律中有沒有要求子女孝順父母
關於子女孝敬父母的問題,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關於子女孝敬父母的問題,屬於親子關系的范疇,而在這方面道德約束的力量大於法律的約束力量。更多的屬於道德范疇。
在《繼承法》里,對未盡贍養義務的子女,可不分或少分遺產。盡了大部分贍養義務的子女可多分遺產。這是法律在經濟上對盡贍養義務的子女的保護,或者說是獎勵傾向。
關於孝順不孝順,就算上了法庭上,舉證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由父母舉證的話並沒有確實可靠的書面證據,子女舉證的話也沒有很過硬的證據。證據站不住,就無法認定事實,即使法官再偏袒也沒法維護其權益,也沒有可以援引的法條做依據。結果要不是法官居間調解,要不就撤訴,再不然就駁回起訴。況且中國人的思想就是不到撕破臉皮的那一步,堅決不上法庭。
孝敬這個詞的詮釋,每個人都不同,所以法律上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所以也無法立法。光給付金錢而不給予精神關懷不一定就算孝敬;給予精神關懷,但經濟實力不允許,也不能算不孝敬。再說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不在父母身邊,怎麼界定孝敬不孝敬。
孝敬還更多的是靠社會輿論的力量,道德約束的力量來調整的。
法律上規定更多的是父母對子女的養育義務。
⑥ 只有中國法律才規定子女有義務贍養父母
不是只有中國法律才規定子女有義務贍養父母,國外很多國家均有立法,但相對來說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加側重於精神贍養老人。
法國的現行法律不僅規定成年子女必須給無經濟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資助,還必須「尊敬和關懷」老人。
不僅法國如此,對於歐洲而言,「精神贍養老人」都成為主要義務。在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保證老人們晚年的幸福。
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日本的子女應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的問題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時凸顯的。日本是一個較典型的「男子中心主義」社會,婦女一直是贍養照顧老人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迅猛沖擊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了家門,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使家庭的護理、贍養功能弱化。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日本制定的《老年人福祉法》、《老年人保健法》、《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等,更多地強調國家、地方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的養老責任,很少見到家庭養老的內容。
近年來,由於社會養老成本過高,以及難於解決精神慰藉問題,政府開始強調家庭養老的價值,並對家庭養老給予政府補貼。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現象十分嚴重,倫理學家提出了「一碗湯距離」的概念,即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准。這樣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夠方便照顧長輩。
2007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一個火葬場的工人正准備焚燒一具屍體時,屍體竟然「活」了過來!此人被救後哭著說:「我不想活了,為什麼要救我?!」此人已75歲,來自當地一個殷實家庭,但身患癌症後,子女不願付醫療費,於是他絕望地走向火葬場。
面對這一不斷嚴重的社會現象,印度立法「出手挽救」。印度立法文件中寫道:「大家庭系統消退,老年人目前正在被拋棄。」這部法律規定,如果孩子不照顧父母,將被關上三個月。
印度媒體大多認為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義在於將來。
印度是個「年輕」國家,11億總人口中51%低於25歲,2/3人口低於35歲。但與此同時,老齡人口也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估計會增加到1.13億,到2026年這一數字會攀升到1.79億。
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贍養父母法》,規定在新加坡,如果發現子女確實未遵守該法,法院將判決對其罰款一萬新加坡元或判處一年有期徒刑。
1996年6月根據該法,新加坡又設立了贍養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師、社會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等組成,地方法官擔任主審,若調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開庭審理並進行裁決。
韓國建設交通部2006年9月發布的《住房認購制度改革方案》規定,那些贍養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將獲得優先購房權。這項規定一方面緩解了孝順子女的購房壓力,另一方面也鼓勵了贍養老人的良好風氣。
⑦ 孝道該不該受法律保護
日前,成都市律師李宗發向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系規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希望為「孝」立法,讓子女盡親情孝敬、奉養義務,要求國家、社會繼續弘揚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10月6日《成都晚報》)
呼籲為孝道立法的聲音,李宗發顯然不是第一個發出的。一個多月前,江蘇一個人大代表就疾呼懲治不孝順父母者。再往前推,早在兩千年前,人們就意識到孝道的重要性,並在選拔官吏時考查個人的盡孝情況。封建社會更有《二十四孝圖》,以那個時代的「孝道」標准苛求時人遵守。「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的道理被李宗發律師搬出來作為孝道立法奔走呼號,這樣的理由沒錯。不過,筆者覺得為孝道立法既沒必要也不可行。
孝道算得上道德王國中的「大哥大」了。任何時代,誰要是拿父母不當人,這人保准多行不義必自斃。自斃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懲罰,用我導師的一篇小說名字說,就是《良心有牙》,虐待父母的人遲早會被良心這根牙齒咬得痛苦不堪的。古人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既然幾千年來包括孝道在內的道德規范一直在扮演社會警察的角色,無形中維系著「社會治安」,並且只要有人類文明存在,所有被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都將繼續起作用,那麼,還有必要為孝道以及道德立法嗎?
孝道不僅不需要立法,更重要的是,它很難以立法形式面世。孝道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東西,是通過社會輿論形成的某些行為准則。這些行為准則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不過,它卻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我老家一個農民,幼時喪父,母親改嫁並和繼父將其養大,長大後他拒絕贍養母親和繼父。然而,鄉村巨大的輿論壓力,讓他在村子裡很難抬得起頭來。後來,他不得不肩負起贍養的義務。這樣的輿論懲罰,遠比復雜、漫長的法庭審理、判決更奏效。既然輿論的力量可以自行糾正一般的不孝道行為,又何必要給立法增加負擔?要知道,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拿法律解決問題。換言之,法律不是萬能的。
孝道也很難變成具體的法律條文。之所以這樣說,孝順與否,法庭很難取證(特別出格的有婚姻法、刑法伺候)。有人說過這樣一句精闢的話:「論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天下無孝子;論色,辨行莫辨心,辨心天下無完人。」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孝順,是否盡孝,只能看其內心裡有沒有孝道觀念。如果對號入座,普天下是難以找到一個真正的孝子的。道理很簡單,孝與不孝沒有絕對的標准,每個父母只能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給子女的行為打分。標準的主觀意志過強,反而使立法者望而卻步,總不能強行劃一,把孝道具體到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吧。不能具體量化,如何確定哪些行為是違反《孝道法》的——假如真有這么一部法律的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孝道標准,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孝道標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盡孝理念,要求司法機關將千差萬別的孝道標准統一化,太不現實了。即使成文,絕大多數父母也未必願意看到自己的子女因為自己而受到法律的審判。倘若他們當庭翻供或者撤訴,尷尬的何止是法官,更是那部量刑難、定罪難、執行更難的《孝道法》啊。
觀點撞擊:呼籲孝道立法的現實意義(紅網:陸志堅)
一個四川,一個南京,發出同樣的呼聲,提出同樣的見解,目的就是讓「孝」走上法制化軌道,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用法律手段保護傳統美德,懲治不孝之徒、忤逆子女,這也說明了為「孝」立法已迫在眉睫,為公眾所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子女對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為衡量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孔子在《論語》中就這樣說道:「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承傳了千年的家庭倫理道德。韓愈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今仍為我們所遵循的道德准則。
然而經濟的發展,對利益的狂熱追求正猛烈地沖擊著、撕咬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美德正漸漸地被人遺忘和遭蹂躪、踐踏,一些人的道德底線喪失殆盡,社會出現了嚴重的道德危機。子女遺棄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毆打父母的現象屢屢發生。以至於有人感慨,如今社會的人際關系就是一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什麼親情、友情、感情,都已打上了金錢的烙印。可見,為「孝」立法,是挽救社會道德的一種需要。
我國目前正逐步進入老年型社會,老年人日益增多已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甚至是嚴重滯後,「老有所養」還不盡人意,養老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必須以家庭為主,這就需要用法律約束子女的行為,強制他們恪守孝道,而不僅僅是道德規范。
同時,李宗發律師在建議稿中還鄭重提出,「招收、聘用、晉升公務員、領導幹部,必須審查其孝敬、贍養父母情況,並以此作為衡量審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將「孝」作為公務員錄用的重要標准,是對幹部人事管理制度的豐富和發展。《菜根譚》中曰:「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梁宇堅之者。」作為公務員,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自己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何以能情為民所系?這就將為官者在家盡孝、在位盡職有機地結合起來,培育其高尚的官德。
呼籲為「孝道」立法,希望傳統美德能得到法律保障,使其發揚光大,從而提升全社會的文明道德水準,這是對公民道德建設的一種新探索、新理念、新創造、新要求,必定會得到社會的歡迎。
來源:http://news.qq.com/a/20041007/000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