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務院2014立法計劃

國務院2014立法計劃

發布時間: 2022-05-28 13:32:23

① 國務院本年立法計劃本年提交全國人大通過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9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的草案說明

航道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我國現有內河航道通航里程近13萬公里,沿海航道通航里程8000多公里,作為水路運輸的基礎,這些航道承載著約占社會貨運總量11%和貨物周轉總量47%的貨運量。但是相比於美國、德國等航運發達國家,我國航道的利用率還比較低,水路運輸的效能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實踐中,我國航道保護和利用面臨著航道規劃科學化水平不足,航道建設等級和網路化程度較低,以及建設攔、跨、臨航道建築和進行非法采砂取土等活動造成礙航、斷航等突出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航道事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示,要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梯度發展,推動產業轉移,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強航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將有限的航道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對於促進具有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優勢的水路運輸業發展,進而帶動相關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1987年制定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對航道的保護和利用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一些規定過於原則、約束力不強,對一些新問題、新情況缺乏規范,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航道保護和利用的要求,有必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相關制度,並與公路、鐵路、機場、管道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專門法律相配套,制定航道法。2011年1月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2號)中明確提出了「加快出台航道法」的意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抓緊制定航道法的建議或提案。全國人大常委會2011年選擇航道法進行了立法項目論證,並將該項目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
2006年9月,原交通部向國務院報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送審稿)》。法制辦收到此件後,多次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企業和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實地調研,召開了座談會、論證會,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會同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對送審稿進行了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已經2014年4月2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一)完善了航道規劃的規定。航道規劃是航道保護、利用的具體依據。草案一是規定航道規劃分為全國航道規劃、流域航道規劃、區域航道規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航道規劃(第六條第一款)。二是按照利用的需要,明確了航道規劃應當包括的具體內容(第六條第二款)。三是注重航道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銜接,要求航道規劃應當符合依法制定的流域、區域綜合規劃,水資源規劃、防洪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並與涉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專業規劃以及依法制定的其他相關規劃和軍事設施保護區劃相協調(第六條第三款)。
(二)充實了航道建設、養護的規定。航道建設質量安全和規范的養護作業是保障航道安全、暢通的基礎。草案一是針對保障航道建設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和主要問題,設專章對航道建設作了規定,要求航道工程建設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規定,符合航道規劃,執行有關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明確了航道建設各參與方的質量安全責任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第三章)。二是從強化政府和航道管理部門責任著手充實了航道養護的相關規定,要求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制定航道養護技術規范;負責航道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航道養護技術規范進行航道養護,保證航道處於良好技術狀態;並對航道的巡查、維修、搶修等主要養護制度以及疏浚、清障等養護作業的相關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第四章)。
(三)強化了航道保護制度。針對攔、跨、臨航道建築物選址和建設對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保障不夠,導致航道通航條件惡化的問題,草案明確和強化了航道保護的相關制度:一是建設跨越、穿越航道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對通航凈高、凈寬、埋設深度等通航條件的要求(第二十四條)。二是在通航河流上建設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建設通航建築物,並實現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五同步」(第二十五條)。三是在航道保護范圍內建設臨河、臨湖建築物或者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第二十六條)。四是對在航道內和航道保護范圍內破壞航道通航條件的一些行為作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
草案還對違反本法行為的法律責任作了規定。(第六章) 實踐中,攔、跨、臨航道工程造成礙航、斷航的問題較為突出。據交通運輸部統計,建國初期全國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約為17萬公里,由於一些攔截航道的工程沒有相應建設過船設施,造成航道中斷4萬余公里。在我國現有的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中,三級及以上航道(可通航1000噸級以上船舶)僅佔7.9%,與美國佔61%、德國佔68%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同時,有關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航道上的攔河建築物共4186座,其中建有過船設施的僅有908座,能正常使用過船設施的僅621座;橋梁共40972座,其中不滿足通航標準的佔70%。
現行航道管理條例規定,修建與通航有關的設施或者治理河道、引水灌溉應當事先徵求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但是,由於徵求意見制度約束力較弱,航道保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對不符合通航標準的攔、跨、臨航道工程,如果沒有必要的事前預防把關制度,一旦建成,事後再要拆除或改建,必然代價巨大。為了解決這方面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和一些地方開始對橋梁等與通航有關的工程建設探索實施航道影響審查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國外經驗看,美國、俄羅斯、德國等航運發達國家也都設定了獨立的通航條件論證、審查制度,有效促進和保障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和航道的發展。根據航道保護的實際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並徵求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草案設定了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制度。
根據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精神,草案將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作為工程項目審批、核準的條件,並最大限度縮小了需要進行航道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的范圍。草案規定: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建設單位應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建設項目對航道通航條件的影響作出評價,並送有審核權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審核。通過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進行的審核是建設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條件,未進行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或者審核認為建設項目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負責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部門不予批准、核准,建設單位不得建設。同時,明確了不需要進行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的法定范圍。(第二十八條)

③ 請問法律專業人士:國務院發布的條例和各部委發布的規定之間是什麼關系

屬於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3)國務院2014立法計劃擴展閱讀:

立法的相關要求規定:

1、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2、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④ 求中國立法大事年表,急

牽一法,動全局——全面聚焦《電信法》

(2004-08-30 14:04:22)

隨著《電信法(草案)》提交國務院審議的時間日益臨近,業內外人士對於《電信法》的關注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中國電信業的飛速發展,在2000年頒布的《電信條例》已經日益體現出諸多不適應,在解決問題方面也開始捉襟見肘。另外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對參與國際競爭的需求也更為迫切。諸多因素都使得出台《電信法》的呼聲漸高。記者還了解到,現在《電信法(草案)》已經基本上到了定稿階段,不久就將提交國務院審議。所有一切都在預示著出台《電信法》的時間正一步步臨近。

鑒於目前《電信法》備受關注以及其對於中國電信業發展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期「新電信沙龍」特邀信息產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李國斌、作為《電信法》起草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周漢華以及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等幾位權威人士,分別就電信立法的緊迫性、必要性、針對性以及特殊性等話題展開深入分析與探討。

主持人:郭小紅《中國電信業》主編
時 間:2004年7月

本期嘉賓:

李國斌 信息產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
周漢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陳金橋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長

二十四年磨成一劍

通信產業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隨著電信改革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整個行業對依法經營、依法管制的需求日益增強。回顧我國電信立法也可以發現,早在1980年起草出台《電信法》就被提上立法日程。然而由於產業發展不成熟、缺乏必要市場環境、管制實踐存在欠缺等諸多因素,使得電信立法一直沒有實質性突破。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規范電信市場秩序,調整電信活動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已然成為國家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的、緊迫的任務。電信活動和電信監管中的社會關系迫切需要上升為法律關系,通過具有較高權威性的法律來規范。

李國斌:無論從產業發展、市場變化、政府管制還是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出台《電信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都日益突出。

首先,制訂出台《電信法》是電信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電信業已經實現了由小到大的轉變,現在需要逐步推進由大到強的轉變。回顧電信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過去電信業發展更多的是依賴於需求、政策扶持等。目前電信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機製作支撐。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由大到強,電信立法的需求就顯得更為明顯和強烈。

其次,制訂出台《電信法》是在電信市場新格局形成後規范市場的需求。在原來電信業由國家統一經營的情況下,對電信立法的需求並不明顯。然而隨著通信技術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加速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得電信業的自然壟斷被打破,進而使得產業提供者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在主體多元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要規范市場單靠原有的行政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制訂法律來對其進行約束和規范。

再者,從政府管制來看,也需要強調電信立法。在政企合一的情況下,政府擁有很大的權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主張弱政府,政企也逐漸分離,政府管制將成為以必須和必要為前提的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面臨角色轉換,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成為擺在政府眼前的重大課題。尤其是在目前提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管理的大前提下,必須通過制訂規則明確政府的管制。對於電信業而言,因為其網路型經濟和規模產業的特性,使得政府管制更為必要,不能完全靠自由競爭來推動產業的發展,因而尤其需要通過立法明確政府的權責,以保證依法行政和依法監管。

最後,在中國加入WTO之後,要求我們通過立法來營造一個公開、公平、透明的電信發展環境,從而可以統一對待國內企業和國外投資者在電信市場上的競爭。通過制訂出台《電信法》,一方面要保障國外電信投資者在國內市場的投資利益,同時也要約束其經營行為。除此之外,電信業在新時期的發展中也在不斷出現新問題,這些不斷激化的新問題和新矛盾的解決有待於《電信法》的制訂出台。《電信法》可以說是解決這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新問題的有力措施。

周漢華:從目前電信業發展來看,制訂出台電信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從信息社會需求的角度來說,制訂《電信法》顯然是必須的。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其增長率遠遠高出國民經濟平均增長水平。信息產業實際上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引擎。隨著社會向信息化進一步的轉變,作為提供基礎通信設施的信息產業,是信息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解決目前國內電信業發展中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制訂《電信法》作為支撐。雖然在2000年制訂了《電信條例》,但是其在法律效力上還不夠高,而且也只能解決電信業發展中的某些問題。《電信條例》中沒有涉及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通過《電信法》來加以解決。比如電信市場准入問題,由於在中國加入WTO之後,電信業面臨全新的市場和競爭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能否營造一個科學、有效、有利於充分競爭的電信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夠通過制訂《電信法》進一步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在互聯互通問題上,《電信條例》中雖然作了專門、詳盡的規定,但是在解決處罰力度上的規定還存在欠缺,還有待在《電信法》中進一步完善。另外在電信業未來的發展中,還要進一步推動電信、廣電、計算機網路三網融合,完善監管職能並有效促進監管機構建設。從這些方面來看,制訂電信法的必要性十分突出。

最後,在目前全球電信業的新一輪競爭和立法浪潮中,制訂出台《電信法》才能確保我們與全球同步而不落伍。從國際環境來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在內的各個國家紛紛制訂或者是修改各自的電信法。其根本原因就是要適應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適應電信業進一步放開競爭的趨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明顯看出全球電信業又展開了新一輪的競爭,而且電信法也出現了新的立法浪潮,中國同樣不能在這個競爭當中落伍。通過制訂電信法,以進一步鞏固我國電信大國的地位。而且作為電信大國,除了在網路、業務總量等方面占據優勢外,在電信立法上打造優勢同樣必不可少。

陳金橋: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下,我們必須要出台一部權威性的、指導性的綱領性法律文件,來推動我們電信市場的有序競爭、依法監管。

雖然現在我們已有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從我國已經頒布的電信法律制度的名稱和內容來看,我國電信法律制度體系遠未形成,法律法規存在諸多缺陷。1. 數量少:面對幾千億元產值、佔GDP比例3%左右的基礎性產業,管理電信運營、電信建設和電信設備三大市場,過去6年中我國在電信法律法規制度建設領域只有上述成果令人憂慮;2. 覆蓋面窄:從法律制度的內容來看,雖然現有法律涵蓋了三大市場領域,但在針對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還有待完善;3. 層級低:目前僅有一部針對互聯網安全的法律,由中央政府頒布的行政法規的數量也不多,而信息產業部以部令方式發布的部門規章和其餘內部司局下發的規範文件較多,造成法律適用性較小、權威不足,容易受到地方性法規的制約干擾;4. 體系弱:從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和內容來看,各層級法律法規沒有形成相互依賴支持的體系。在電信業發展中,法律法規種類和數量偏少、層級和權威性不高、滯後性明顯、適應性不強,同時面臨目前我國多運營商的競爭環境,種種因素都使得我們對《電信法》的需求顯得非常迫切。

另外在電信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監管的重要性會日益突出。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通信市場,維護正常、有序的市場競爭必須要做到依法監管。但是如果法律法規不健全,管制機構沒有辦法管,依法監管也就無從談起。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僅制訂出台《電信法》具有相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時也要求我們要圍繞《電信法》為核心,制訂出台一些相應的操作性法規,建立一整套系統的、適應新時期要求的電信法律制度,這樣才為我們監管機構提高它的執法權和執法能力奠定一個基礎。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含義比法律條文更加豐富。與此同時,《電信法》的出台也有助於維護電信運營商和消費者的權益,使得電信市場的競爭、經營和消費等真正能夠做到有法可依。

《電信法》:鋒出磨礪

從我國當前的電信立法體系來看,已出台的《電信條例》、《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電信事業的發展。由此不難看出,依法經營和依法監管在當前和今後電信業發展中相當重要,會對電信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產業發展不斷成熟和法制實踐不斷積累的前提下,《電信法》的出台必將為中國電信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全面維護電信廠商和用戶的合法權益,促進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盡快與國際發展接軌。

李國斌:我們要起草一個面向21世紀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電信法,以實現在保障市場化的情況下來進行電信業的發展與監管。

制訂出台《電信法》是與其出台的主客觀背景和條件息息相關的。從目前電信業發展來看,其對《電信法》的現實需求也更明顯,目前制訂出台《電信法》的時機相對比較成熟。一方面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已對出台的《電信條例》進行了總結;另一方面對一些新問題的認識也更加成熟。從目前來看,《電信法》應主要體現以下四大立法指導思想:

首先,《電信法》應該是國家基本電信政策的綜合性反映。一方面,《電信法》一定要對電信領域中最基本的、基礎性的和具有電信業基本特徵的問題進行規范,重在基本制度設計和安排,使電信法發揮電信業憲法的作用。

其次,在《電信法》具體規范的設計上,既要考慮其是否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我國加入WTO的基本承諾以及WTO的相關規則。又要在保證整個產業發展趨於市場化的同時滿足必須的管制的需要。

再者,《電信法》要對整個通信行業最近幾年發展改革的實踐有所反映,對行業發展改革的成果要有所體現。與此同時,《電信法》還要體現出前瞻性的特點,能夠對行業發展、技術進步以及政府管制的趨勢具有較好的預判,為未來發展留有空間。

最後,《電信法》既要立足中國國情,同時又要做到與國際接軌。在電信立法當中,諸如普遍服務、互聯互通、市場准入等問題都帶有普遍性的特點,因此在這些問題上我國《電信法》可以吸收、借鑒國外電信法的相關內容,並賦予其中國特色。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電信法》既能解決中國特有的問題,同時又具有國際化的特點。

周漢華:《電信法》作為一個法律,它和電信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屬於法律和社會相互關系的范疇,兩者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我們應力求實現一個平衡。

制訂出台《電信法》必定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因為它涉及到太多技術問題、經濟利益問題、市場問題以及政府管制問題。而且從立法的指導思想來說,慎重一些,多聽一些不同的意見,才能把法律制訂得更完善一些。尤其面臨當前政資分離、政府職能轉換調整等新形勢,更應該慎之又慎。通過制訂《電信法》,一定要解決一些現實的根本性問題和制約我們電信業發展的問題,通過立法推動改革進行,提升法律的實際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電信法》制訂出台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在三網融合中體制方面的融合,如何保證電信監管機構獨立而有效地監管的問題,目前對於市場結構認識不統一的現狀,以及在反壟斷法上的欠缺等問題都使得制訂出台《電信法》成為一個重大的考驗。

因此在制訂出台《電信法》的實踐中,需要克服這些制約因素,力求實現與電信業發展的相互促進,實現對電信業發展的保障作用。通過制訂法律,有助於在電信市場上形成規范而有序的競爭,推進電信業的進一步發展。比如在市場准入政策上,可以通過進一步放開而引入更多的市場競爭;在互聯互通問題上也能夠減少爭議;在網路融合方面,能夠充分發揮技術融合帶來的巨大效益和作用,推動社會信息化進程;在政府監管方面,可以促進監管能力的提升,間接推動反壟斷制度的出台。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電信法》的制訂顯然會對我國電信業的進一步發展和騰飛,實現電信強國的目標,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反之亦然,《電信法》要實現順利的實施,也有賴於社會的經濟基礎,有賴於電信業的進一步發展。只有通過電信業的進一步發展,把矛盾和問題都暴露出來,才能為《電信法》的制訂提供條件。與法和社會的關系一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目前電信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電信法》的具體內容和未來走向,不可能脫離中國電信業實際情況而去照搬國外電信法。

陳金橋:《電信法》出台可為實現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首先,有助於形成有序、規范的競爭。信息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制度作保障。《電信法》一旦出台,將會迅速形成以其為核心的一整套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這對眾多電信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和競爭行為能夠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企業該干什麼、能夠干什麼、不能幹什麼等都會變得十分明確。

其次,有助於培育良好的消費環境。沒有一個很好的市場消費環境,沒有很好的需求成長,信息產業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電信法》里通過規定對電信用戶的權益保護,以及對電信市場資源的配置,有助於促進電信市場需求的培養,刺激通信消費增長。

再者,有助於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因為要實現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面臨人與自然資源協調發展的問題。《電信法》所強調的資源有償使用,對於引導包括電信資源在內的全社會的資源合理配置,能夠起到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促進行業增長模式的轉變。

最後,有助於推動企業自身的發展。落實到企業這一微觀主體層面上,如果有了《電信法》和一系列相關制度體系,電信企業就可以沿著正確的軌道,而不是依賴政府而發展。相對健全、穩定的制度有助於形成較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環境,能有效促進企業自身競爭能力的較快提升,企業做大做強的主動性也會大大提高,進而整個產業也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彈性法」力求自適應

面臨日新月異的電信業發展環境,同時隨著中國加入WTO後市場開放的逐步深入及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電信法》也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從最近國外許多國家紛紛修改電信法以適應電信業發展新格局的實例我們也可以看出,《電信法》在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要做到及時更新,甚至是前瞻式的更新。要以電信業發展市場化、電信市場主體多元化、必須引入競爭和市場機制等為基本判斷點,持續確保其活力。

李國斌:《電信法》要實現現實性和前瞻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完美融合。

如果用時間來對《電信法》進行一下細分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對過去的總結、對現實的反映和對未來的安排三部分。《電信法》不但要能夠解決已經發生了的和正在發生的行業問題,還要對可以預見到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提前量,部署出相應的對策。也就是說,《電信法》要在保障現實性的同時,還要能夠提出前瞻性、指導性的措施。

另外從電信立法本身而言,因為它所反映的都是電信行業最基礎性的問題,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由於整個電信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因此《電信法》本身還要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以做到能夠積極、有效地應對一些新問題。同時在某些特定時候還需要及時進行修訂,做到與行業發展同步甚至超前。

與國外電信法相比,我國《電信法》將會體現出一些中國特色。例如國外電信法大都屬於管製法,而我國《電信法》則是以管製法為主同時兼有企業法的內容。而且在一些具體的制度方面,也充分體現了目前我國的國情。例如在市場准入方面,現在國外普遍對涉及資源和網路設施建設的領域採取許可制度,增值電信領域則完全放開。然而鑒於我國電信行業目前的發展特點,我國《電信法》中除了體現在涉及資源和網路設施建設領域的市場准入要採取嚴格條件的許可制度外,也對增值電信領域採取相對寬松條件的許可制度。

周漢華:實際上在每一個問題上,我國《電信法》都既要體現中國特色,又要體現電信法的時代特點,要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對於電信立法而言,要做到「宜粗則粗,宜細則細」。

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角度來看,《電信法》要考慮中國的國情,不能脫離電信業的發展現狀,不能脫離現有的管制機構,不能脫離我們的法律體制和政治現實等。因此我們的《電信法》一定要成為一部有中國特色的電信法。反過來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也有反作用,《電信法》反過來也能夠推動電信業的發展,因此《電信法》又要體現國際發展的趨勢,體現世界各國法律文明的成果。通過《電信法》的制訂,要使我國電信業進一步規范化、國際化、市場化。

因此《電信法》一定要保持某種彈性和張力,它既要考慮到我國的現狀與國情,又要考慮到技術發展和市場全球化的趨勢,考慮政府監管市場競爭之間的互動關系。要做到跟國際接軌,符合電信業發展的時代潮流,《電信法》面臨巨大挑戰。尤其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國外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是遲早的事情。在技術發展、融合的趨勢下,傳統的電信業的特徵已經不再有了,整個電信業的競爭將變成一個全球性的競爭,電信業的發展也必然要符合國際化的潮流。因而在市場准入、資費政策、普通服務機制、信息安全、互聯互通等問題上,都要實現在國際化和本地化之間的一個平衡。《電信法》還要確保相對穩定性和可操作性,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制度設計當中要體現出穩定性和靈活性的融合。

而且《電信法》不同於實施細則,也不是操作規則、行業標准或技術標准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電信法》應該對大的制度性的問題和原則性的問題予以規范,為改革實踐提供指引。而不能陷入到過於細的技術規定當中,最後出現技術鎖定,反倒由於法律修改不及時而阻礙電信業的發展。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電信法》同樣要做到宜細則細,不能過於粗泛。過於強調宜粗不宜細,會使得《電信法》沒有可操作性,在實踐當中造成法律不確定性過大,很難給人一個合理的預期。因而《電信法》對一些應該細的問題也要細,比如對於資費問題,就要明確哪些可以市場調節,哪些屬於政府定價,否則對《電信法》的實施以及電信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陳金橋:面對電信業日新月異的發展環境,《電信法》應該做到與時俱進。

首先,應立足於體系建設。應該以《電信法》為核心,針對電信市場的類型、主體和利益關系,分別制訂和完善系統的法律、法規、規章和管理辦法。《電信法》要做到與時俱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外圍的制度來補充根本制度。《電信法》不是網路全書,因此應該通過必要的授權性規定,允許監管機構根據市場情況對某些問題進行進一步處理,這可以保持《電信法》的生機和活力。

其次,要適應階段要求。隨著電信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狀況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利益關系和矛盾要有所區別,電信法律制度應當適應這種變化,及時總結經驗,按照先試行、後完備的立法思路不斷推出各項制度規則,保障電信監管依法有序進行,促使電信競爭納入法律治理的軌道。《電信法》需要不斷修正與完善。在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例如NGN融合、監管機構調整、資費變化等,要適時地對《電信法》進行修訂。

再者,須加強監管協調。《電信法》能夠保持較好的彈性與監管機構的執法行為也有很大關系。監管部門在電信監管中要及時總結經驗,把電信改革和電信監管中的經驗和案例積累起來,特別是區域市場監管的特點,以作為《電信法》下一步調整的依據。

最後,重與國際接軌。我們要加強電信法的專項研究和跟蹤研究,要充分借鑒世界各國在電信立法和國際規則上面的進展和經驗,對中國的電信法律制度進行定期評估,把相應的有活力的內容以及適應中國國情的內容吸納進來,這樣才可以做到與國際接軌,保持其內容方面的豐富性。

* * * * * * * *

相關一:中國電信立法大事年表

·1980年《電信法》被提上立法日程,開始最初起草《電信法》;

·1988年《電信法》開始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

·1993年《電信法》開始列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

·2000年9月《電信條例》出台,被業內稱為「小電信法」;

·1998年《電信法》被列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之中,為第一類

立法項目;

·2001年4月信息產業部成立《電信法》起草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以及專家

咨詢委員會,立法工作從程序上實質啟動;

·2003年《電信法》列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之中,同樣為第一

類立法項目;

·2004年《電信法》被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

相關二:聚焦國際電信立法熱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後,鑒於全球電信業的飛速發展和激烈競爭,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在內的各個國家紛紛制訂或者修改各自的電信法,掀起新一輪的電信立法熱潮,以全面適應日新月異的全球電信業的發展。

·美國1996年頒布新電信法,以鼓勵競爭,鼓勵各部門融合發展,進一步開放電信市場,放寬外資外商進入美國電信市場的限制,更鼓勵美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其在互聯互通、本地市場的開放以及長途電話市場的開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標志著美國電信與信息業進入全面競爭時代。隨後在2003年FCC對電信法規則又作出調整,以適應通信環境的新變化。

·作為日本最重要的電信法律,《電信事業法》自1984年出台後經歷了多次修改,以適應電信市場的需要。1997年增加互聯互通基本規則內容,同時取消外商投資限制。2001年的法律變更推進了國內倡導的信息技術革命。2002年通過提交新競爭框架,更充分體現了其以用戶利益最大化、促進公平競爭為管制原則從而轉變其管制思路。

·2003年7月17日,英國議會批准了通信法草案,從而產生了2003年通信法。該法共分為六大部分:OFCOM的職能、網路業務和無線頻率、電視和電台業務、電視接收的許可、通信市場的競爭、雜則。新法確立了OFCOM這個電信管制機構的法律地位,並依據歐盟的管制框架新指令對英國的電信監管體制進行了其它重大革新。

·在1996年頒布電信法之後,德國政府在2003年10月提出一份新的電信法草案,以促進以德國電信為主導運營商的電信市場向競爭者開放。新的法律旨在改善這個歐洲最大的電信市場的競爭環境,其目標是在電信業保持競爭,最終在不同的利益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新的電信法在2004年提交國會,並於2004年頒布實施。
http://www.cnii.com.cn/20040423/ca257426.htm

⑤ 立法法的具體內容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根據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第二章
法律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五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六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第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一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二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三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四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六條 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第二十九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三十一條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四條 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五條 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六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三十七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九條 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一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委員長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四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三條 對多部法律中涉及同類事項的個別條款進行修改,一並提出法律案的,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合並表決,也可以分別表決。
第四十四條 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節法律解釋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四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四十八條 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
第四十九條 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節其他規定
第五十一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第五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五十四條 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第五十五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五十六條 交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其中,未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案,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第五十七條 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
第五十八條 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五十九條 法律的修改和廢止程序,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法律被修改的,應當公布新的法律文本。
法律被廢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規定廢止該法律的以外,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六十條 法律草案與其他法律相關規定不一致的,提案人應當予以說明並提出處理意見,必要時應當同時提出修改或者廢止其他法律相關規定的議案。
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認為需要修改或者廢止其他法律相關規定的,應當提出處理意見。
第六十一條 法律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編、章、節、條、款、項、目。
編、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法律標題的題注應當載明制定機關、通過日期。經過修改的法律,應當依次載明修改機關、修改日期。
第六十二條 法律規定明確要求有關國家機關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作出規定,法律對配套的具體規定製定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有關國家機關未能在期限內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說明情況。
第六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對有關法律或者法律中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評估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六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有關具體問題的法律詢問進行研究予以答復,並報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三章
行政法規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六十六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六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第六十八條 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九條 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七十條 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有關國防建設的行政法規,可以由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同簽署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公布。
第七十一條 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

⑥ 新政法規是誰規定的

新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新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1、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2、法律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新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法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相關條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新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六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第六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⑦ 國務院本年立法計劃本年提交全國人大通過嗎

⑧ 國務院立法計劃與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的區別在哪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上述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⑨ 國家什麼時候在室內禁煙立法

這個其實是利益沖突,每年煙草公司給國家交那麼多稅,唉

⑩ 國務院制訂行政法規立法經過哪四個程序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需要經歷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程序。
具體:
(一)立項
立項是決定進行行政法規制定工作的程序,它解決國務院是否應當就特定行政管理事務制定行政法規的問題,是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的第一個環節。行政事務復雜多變,哪些事情需要制定行政法規,在什麼時間制定行政法規,需要對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及時性作出判斷,這就是立項要解決的問題。
立項由國務院依職權決定,在程序上表現為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和調整。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
(二)起草
起草是提出行政法規初期方案和草稿的程序,它是審查和決定程序的基礎。
起草工作機構。起草工作由國務院組織,可以通過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為國務院的一個或者幾個部門承擔具體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三)審查
負責審查的機構是國務院法制機構。國務院法制機構的審查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和國家的方針政策;(2)是否符合起草要求;(3)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接;(4)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5)其他需要審查的內容。
(四)決定與公布
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1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熱點內容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 發布:2025-01-13 04:28:41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