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體的道德素養
㈠ 道德素質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道德素質,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內在基礎,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人的道德素質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從道德領域看,則包含:戀愛、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
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要實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離不開人的道德素質力量所迸發的巨大精神動力,換言之,人的道德素質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道德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讓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道德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人的道德素質的社會作用。提出「德者,國家之基也」,「有才無德,其行不遠」。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胡錦濤強調「要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准」。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道德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性。社會發展需要人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的理想抱負,這是調節個人的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關系的必需,沒有人的道德素質,就沒有社會和諧,也就沒有全面小康社會;沒有人的道德素質的提升就沒有社會的進步。 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夠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和諧社會必須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協調的社會,一定是社會經濟秩序運轉良好並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觀念或符合某種道德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也不能例外。
道德素質的提升是市場經濟資源合理配置、速度與效率並重,可持續高速運行,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教授曾說過,自由市場制度本身並不能保證效率,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如果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普遍自私,既不信任對方,又不真誠合作,互相欺騙,這種條件下的經濟形式很難發育良好。
因此對市場經濟主體,誠信、合作、恪守道德比相互欺詐更有利於自我發展。 良好的道德素質有利於保持社會和諧團結穩定,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鄧小平曾多次闡明社會主義道德對現代化建設、對改革開放的導向、動力和保障作用。他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偷盜、賄賂橫行的世界。」
市場經濟是靠人來建設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途、命運和發展。沒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和規范的社會經濟秩序,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和發展。 道德素質的提高將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賽,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的競爭,同時也是國家之間精神力量的較量,民族精神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和道德風貌的競爭。
20世紀後期,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思想文化領域的競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戰爭」概念。物質資料的生產,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是有形的,是硬體,而精神資料的生產狀況則是無形的,是軟體,但起主導作用,處於支配地位。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實現人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都可以轉化為生產力,成為增強綜合國力的巨大動力。
回望人類歷史,道德的光輝伴隨社會前進的每一個腳步。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社會每個分子的參與,公民道德進步能夠促進社會進步。作為「社會人」,我們對自身道德素質的追求應該是永無止境的,國家也應該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力度,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㈡ 德育主體的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學校道德素養、家庭道德素養、工作單位的道德素養、社會道德教育以及個體自我道德體系。
㈢ 根據德育主體的素養結構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覺得做一個合格德藝工作者一定有愛崗敬業,同時對待這個職業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㈣ 德育者應具備什麼素質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德育就被放在教育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代英才,是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作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應清楚地看到,當代青年是開創二十一世紀中國大業和進一步振興中華民族的
一,育人為先,人人有責
孔子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何為上?我認為「上」首先指的是家長。家長是
孩子的第一任和最重要的老師。孩子來到人世的那一刻,首先聽到的和看到的都來源於父母和家庭。父母的習慣很直接地影響著孩子的習慣養成。古人雲「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上」還指師長。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後,就會走入學校,接觸到老師,老師作為在校的直接教育者,會傳遞給孩子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逐漸成為孩子的精神生活的引領人,所以老師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是非常重大的,為了民族的未來,老師必須身正為范 ,育人為先。再者,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們會時時刻刻接觸到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他們會看到社會上的種種好的或壞的現象,他們會通過接觸的人群了解到或學習很多東西,他們還會通過書籍以及各種媒體了解和思考這個世界,於是,社會也同時成為了孩子所仿效的的對象。社會是什麼?社會是人群和文化的結合體。那麼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對孩子們的成長負責,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創造向善向美的文化主流,為民族的繁榮和未來做出自己的努力。
然而,在我們身邊,總有些人意識不到這一點。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就以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情;有的老師認為小孩的習慣不好是家教不嚴,管不了。凡此種種,是對自己的育人責任認識不夠。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我們不推卸,不找借口,責無旁貸,它是每個人的責任,它比教知識更重要.
二,真愛讓老師更智慧
1,很多擔任班主任的老師,為學生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然而,卻得不到學生的喜歡和敬愛,這是為什麼呢?"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在我看來,尊重學生是真愛學生的具體體現之一.
記得有一位英國作家曾說過: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當今社會的發展,對每一位育人者——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種素質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它包括較高的文化層次,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身體,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上的進取精神,勇於修正錯誤的勇氣等等。尤其在今天,文化水平作為一個硬指標,已經成為一名教師的最基本的要求,那麼性格,氣質,能力,品質等就成為體現教師素質,展示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內容。其實,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標准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課講得怎麼樣」,而是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尊重是人的高層次的心理需要。這不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們的心理需要,而成年人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這一不亞於穿衣吃飯甚至比穿衣吃飯還重要的需要。從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說孩子會自己努力用完善的人格來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被人尊重的孩子也會去尊重別人,如果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那麼我們整個民族的自尊感就會提高。你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你就會尊重孩子。可我們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怎麼樣,一味希望孩子能聽我們成年人的話,常常忽視孩子的需要,不考慮孩子在想什麼,不體諒孩子的處境,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惱和心理上的障礙,只憑著我們想像的情況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為出乎我們的意料,或者沒有按我們的要求去做,我們就可能對孩子不滿意,甚至批評或採用其他方法來懲罰。這樣,很難進行師生情感交流和心靈的溝通,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極大。教師尊重學生,不是一個方法問題,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2,真愛學生的第二個具體體現是用心教育..所謂"用心"即"用技巧用大腦",而不是用班主任的身份和權威.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生思維、認識的發展也是有規律的。教師、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沒有研究就沒有教育,我們應該以調查,家訪,懇談,問卷等多種方式,研究我們的教育對象,要確定不同年級、不同學齡段學生教育的重點,不能搞形式主義的「一刀切」。育人,是一門教育的藝術。教師、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好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等知識,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指導工作。懂得並遵循規律,這樣才能做好工作。例如,拿青春期教育中最棘手的問題早戀來說吧。我們首先要研究的是十八歲以下的孩子的特點:好奇心強,辨別是非能力弱,模仿力強。青春期是人生理和心理產生巨變的時期,當中學生早戀時,我們老師首先自己有了這個研究規律在心中,就不會認為這種情感是錯誤的,是可怕的,必須馬上把它扼殺在搖籃狀態中;而是在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展的各種可能,需要時還須替孩子保守秘密,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抉擇。我們於其讓他們跌跌撞撞地走在現在,不如讓他們結結實實地走在未來。當我們放手時,我們會發現,現在的孩子們依然是堅強的一代,是有能力的一代。
3,真愛學生,永遠保持一顆童心。老師放下身段,放下年齡,方可理解現在的小孩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以及所犯的錯誤。教育的成人化,實際上大大地扼殺了孩子的自信和創造力。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件事,那晚我帶著兒子到小區花園里玩,看到一個女人帶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那個女人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月亮,問孩子們「天上的月亮像什麼呀?」大的說「像小船。」那個女人高興地說,「到底是讀了書的。」這時小的說「不對,像我咬了一口的餅干。」女人斥責道「你就知道好吃!」其實那天的月亮真的想小的說的那樣,離圓月還缺一點。小的只不過說出了他的真實的想法,卻被大人以為是貪嘴好吃。女人把自己對事情的理解強加於小孩,簡單地判斷後加以指責,無疑是在打擊小孩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小孩的成長是不利的。我們老師如果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問題,就能很好地理解學生,就能發現學生的需要,從而加以引導和幫助。我們成年人姑且需要傾聽,我們的孩子更需要人去傾聽,有的時候,我們真地需要用我們的耳朵去教育孩子。真愛學生,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對待孩子的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我們沒必要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沒有往孩子本是純潔的心靈田野上種莊稼,就不該責備孩子的心裡會長草。當我們沒有給孩子搭建成長的階梯時,小孩即使犯了錯誤,該自責的是我們成年人。
一周的學習轉眼即逝。它留給我的思考很多,遠不是以上文字所能說得全面的。我在欽佩專家們的經典概述,同時,又為他們的敬業精神所感動。尤其是六十六歲的朱小蔓老師的偉大的鑽研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令我折服,她在講座中曾三次落淚,我也多次熱淚盈眶。與之相比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渺小,我之前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應該說,這次學習讓我在做好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好子女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它對我產生的影響是長久的,它將催促我去學習,去研究,去思考,去用心愛我們的下一代。
㈤ 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1、經常開展大學生道德認知教育活動,逐漸提高道德水平。加強道德認知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有關的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應本著科學、認真的態度建立起一個系統、科學、有效的現代德育課程體系,搞好德育教材建設,保證德育教育,內容目標化、系統化、有序化;加強德育師資隊伍建設,沒有合格優秀的教師,教育是不會取得成功的。開展課內外教育活動,保證有序進行。注重運用和發揮其他的學科產生的道德內容的教育成果,向德育課堂要質量,使道德認知通過有益的教學活動變成大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提高道德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應向教育者強調指出的是道德認知教育內容和方式的確定要與大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平時要注重開發和調動他們的心理潛能,以便更好的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延展性,從而實現德育效果內化為大學生的個性品質,良好的道德習慣。教育者應鼓勵受教育者對現實道德原則以及一些相關的問題進行准確的道德評價,引導他們實事求是地看待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著眼於社會的發展主流,使大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道德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另外教育者在設計教育程序和教育內容、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其他學科和一些學校開展的全員活動中包含有道德認識教育成分在德育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有效的調整道德養成要素之間的和諧、統一、有序的關系,避免重復無效教育,使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主動自覺地增強道德認識能力,提高道德認識水平,提高道德認識能力是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2、培養大學生在道德認知教育活動中增強道德自我完善意識,在實踐中提高道德責任感。一方面開展各種各樣有益的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立、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提高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體驗主人翁的自豪感。這樣就能比較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崇高品質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通過學習和活動自主尋找自身道德品質的惡源,幫助他們確立有效克服自身缺點的方式和方法,從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應充分信任學生們,讓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不能事事必躬,包辦代替。增強道德責任感是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基礎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責任感是調節著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的關系。道德責任感具有超越功利動機的先天目的性,使履行道德責任感的行為具有神聖高尚的價值。所以,必須教育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責任的自律性,以此來體現行為主體的自由選擇和高尚意識。也就是說,當現實生活中人們陷入道德與不道德,正義與非正義的兩種境地時,就需要我們大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選擇更高一層次的道德責任,如犧牲局部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保存集體利益等,以此增強對集體、對民族、對國家的道德責任感,推進整個社會文明進程。3、必須堅持教育和管理兩手抓,要把道德規范轉變為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把他律變成自律。學生就必須在「內化」和「外化」兩個方面下功夫。「內化」就是通過學習、教育,解決道德的思想認識問題。「外化」就是通過養成、管理,解決道德的行為實踐問題。管理者不僅要著眼於大學生本身道德素質的養成,而且要著眼於建立一個有一定免疫力的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為大學生道德素質養成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教育滲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把教育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機制,如教育培養機制、輿論導向機制、風習熏陶機制、行政獎懲機制、法律強制機制等,形成一個良性教育互動系統。4、在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中通過這條主線,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優化德育養成環境,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有效地進行協調,形成一股合力,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作為「三位一體」的連續教育,這是現代德育發展的一種必然,也是道德素質養成教育實現的一條重要途徑。
㈥ 如何在德育中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首先要提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二要突出養成教育的主導作用;三要在語文學科側重傳統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
小學階段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極強的思想性和針對性,而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對小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
1.上好思想品德課,即要立足於課文,又不能局限於課文。因為課文里講的人物、事例、歷史事件大都比較簡單,有的故事內容離學生的認識范圍比較遠,學生是看不見,摸不著。這就需要拓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學生能經常見到或經常聽說過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實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2.深入學習課文,講清課文的道理和觀點了。這是教學過程的核心。教師要本著「講清一個故事,學懂一個道理或明確一觀點」的原則,正確地、科學地向學生闡明課文中的道理和觀點,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樂於接受。
3.要本著從感性到理性的原則,圍繞課文重點,啟發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使學生獲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進一步深化,從理性上進一步升華。使學生對課文中的道理和觀點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徹。
二、突出養成教育的主導作用
1.校園文化建設。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畫,都是為一種思想的傳遞,一種文化的表達,優美的校園環境總能以「無聲勝有聲」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著師生,豐富凈化著師生的靈魂,建設一個和諧優雅的校園環境,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厚重文化底蘊的一部分,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全體師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讓校園文化建設與時俱進、優化提升。
2.養成有益終身並能感染他人的行為習慣
只有加強養成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習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促進其終生發展。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小學生養成了不良習慣後再來改造將付出太多的代價。因此養成教育要抓住關鍵期,以貫徹「守則」、「規范」為依託,嚴格要求,正確引導,強化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抓早、抓細、抓實。有的放矢的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1.隨著現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我國傳統文化逐漸出現了衰微。我國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禮貌、缺乏毅力等問題。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我國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這嚴重影響了當前我國文化教育發展和進步,只有不斷的加強傳統文化建設,培養傳統文化學習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語文課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內涵,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是語文教學當仁不讓責任。
2.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我國古詩詞的歷史悠久,而且在古詩詞中蘊含著大量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可以藉助古詩詞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因為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學習,可使學生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多層次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時,我向學生滲透博愛思想,教育學生要尊老愛幼,並講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尊老愛幼小故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種美德發揚光大;在教學「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時,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要做到誠實,守信用,並通過一些誠信小故事讓學生體會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從小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同時向他們滲透傳統文化知識。
我所倡導的三個方面,是個人的一點感悟,覺得這三個方面是培養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渠道,這與其他方面並不排斥。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數學的計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優良習慣;體育在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各學科都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平台。
關於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才剛剛開始,需要我們不斷研究與探索。
㈦ 德育過程本質是造就德育主體或在生產德育主體 這兒的道德主體指什麼
德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由此,德育的造就對象和生產對象(客體)也是主體,因為德育目標達成,離不開主體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㈧ 德育主體的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身體素質,文化涵養,個人情操,主觀意識,客觀思索
㈨ 教育心理學:論述 結合德育相關理論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㈩ 道德素養怎樣認識德育主體的道德素養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話題之一。要徹底解決幼教領域中德育低效的問題,必須從幼兒德育內容、幼兒德育方法兩方面去探本尋源,並以此為依託,探尋解決幼兒德育低效的對策。
一、幼兒德育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幼兒德育內容的構成
不同時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標、社會的性質以及社會現實狀況等,決定著幼兒德育的內容。在現時,我國幼兒德育內容的構成如何呢?
「思想道德教育,就其廣義來說,包含了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意識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等。可見,我國傳統的德育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理論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長期來,我們就是以這三項內容為核心進行德育工作的。普通教育學領域中的德育內容投射到幼兒教育德育領域中,即為「幼兒德育即品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文明習慣和性格」;幼兒教育是「用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對幼兒進行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的教育」。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教育學范疇中,道德品質教育甚至是思想意識教育構成了幼兒德育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