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共情和道德

共情和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28 19:33:33

❶ 過強的共情能力會使人逐漸冷漠,這是為什麼

擁有此類天賦的人,除非人生非常美滿,不然一般來說都要經歷一次大的三觀或者精神崩潰然後重塑的過程,這個時候如果找不到一個能夠支撐自己的東西,在此之後可能會很喜歡利用自己的天賦攪亂池水。

尤其是如果這個人同時又是個表演型人格或有此類傾向,那麼操縱他人真的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那些所謂的人心慾望,那些在他人眼中看不到分析不明白的東西,在這些人眼中就是打眼一瞧,幾秒鍾就能基本得到正確答案的十以內加減法。

想像一下你參加算數比賽,然後你的對手是一個輸入數字就能直接出答案的人形計算機,真的很可怕。

沒有人會願意總是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吃飯逛街的,因為沒有人會受得了身邊的人會分析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對自己進行心理側寫,尤其是你們甚至根本不需要進行分析,你們根本就是能直接得到答案。

而且過度展現自己這一能力的結果就是,日常生活中,對於不負能量的人,他們想躲。對於負能量的人,你就像是個肉包子,而本身的高敏感性決定了你會輕易被他人的負能量同化。

❷ 一個人的道德感低是因為共情能力強還是弱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那麼在人與人交流之間也是有一定學問的。那麼當一個人的道德感低是因為共情能力強還是弱,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跟這個人的情商高還是低是有很大的聯系的,因為共情能力可以給人帶來很強的敏銳力以及感受周圍人的情緒。可以對自己與人相處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時它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負擔以及痛苦,但是對於道德感低是因為共情能力強還是弱我想說的應該是弱。

所以說一個人只有很好的共情能力他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與人相處,只有這樣在工作中你才能更好的跟客戶交流,只有這樣你的工作才能夠更加的有意義,更加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情景,讓自己擁有一個好的社交能力,對自己在以後道路上的行走也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共情能力,他並不是一味地對別人進行同情,要根據事情的狀況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感情,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的美好。

❸ 如何看待面對空難部分公眾陷入悲痛焦慮情緒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如何緩解

東航空難的發生,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是132條生命的消逝,也是132個家庭的苦難。在看到這個新聞熱搜時,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心驚,不敢置信,總忍不住去關注相關消息。而當看到相關新聞時,卻又總能感覺到壓抑和一種難以言喻的恐懼。


四、總結

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曲終人散,活著的人有回憶,離開的人有眷戀。這場災難更加讓我們認識到當下的生活是多麼珍貴,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遭受苦難,希望我們能夠平安度過每一天。

❹ 心理學中"共情"是什麼意思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羅傑斯認為良好的咨詢與治療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之一。

對於共情,許多學者有著精闢的闡述。Mayeroff(1971)認為,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

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裡,並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羅傑斯 Rogers 對共情的解釋是「咨詢員能夠正確地了解當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並且能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當事人。明了或察覺到當事人蘊涵著的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沒有喪失這『好像』的特質。」

EGAN將共情分為初級兩個水平,即初級共情和高級共情。初級共情跟上面的定義基本

一致。高級共[1]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態度,影響來訪者等。

近些年來,最新的觀念強調,共情遠遠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概念或技能(S. Cormier, 1998)

❺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以共情的狀態去和他人交流


如果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們首先需要從自我的主觀上面去提升自己意識。我們首先需要假裝自己懂得共情。


這是我們進入共情狀態的關鍵。假設我們對自己的愛人聊天,我們首先提醒自己去共情, 先進入愛人的狀態和心思,了解她所思所想。


心理學發現,當我們假設自己進入那個狀態的時候,這個步驟往往會激活我們前額葉大腦皮層,會讓你完全正視自己目前的局面。


明白自己想要干什麼,提升與移情能力相關的神經網路優先順序,同時我們頭腦的邊緣系統也會提前預熱,從而讓你整個大腦指向移情能力帶來的獎勵。


我們最重要是學會放鬆自己的身體,學會空下來,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心扉,對待他就像對待你一樣,我們還需要明白,對方的想法是對方的想法,你是你的想法,彼此是分開的,你只是保持對對方的關注,和他建立連接,當你察覺這一點的時候,就會深入了解對方。


共情能力需要我們一定要隨時放下自己內在的想法,不要帶有自己的頭腦去批判他人,而是真實的關注對方,深入看到對方,你才會和對方在一起。



學會觀察對方的行為‍


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們還需要仔細去仔細觀察對方的行為方式。我們需要認真看對方的動作,姿態,還有手勢等各種各樣的行為。


當你在觀察對方的時候,你需要想像下自己在做這些動作會有什麼感受。有時我們往往不太理解別人,往往是因為我們從未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對方。


我們需要想像下對方做出這些手勢,動作行為具體是什麼含義,我們就能更好理解對方。



如果可以,你甚至可以進行演練操作,模仿對方的行為,去感受他人的內在思想是什麼,感受他人的狀態是什麼,這些行為會給我們帶來很強大的共情能力。


心理學發現,當你在和對方溝通中,如果做出和對方一樣的動作行為,往往也容易拉近你和對方的距離,這種距離來自我們心和心靠近。


建立共情能力,不僅是從語言上的,也需要從動作和行為方面去加強,當你懂得這樣做的時候,你和別人建立的連接就越緊密,自然你也會說出對方共鳴的話語,贏得對方的心。


❻ 開展家園共情提高幼兒品德教育課題,那麼大家認為我們應該和家長一起怎樣合理

多和家長溝通
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讓家長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合作夥伴。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引導家長認識並理解家園間的教育夥伴關系,通過家園合力促進幼兒發展,是此項課題的研究意義所在。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通過沙龍、一對一溝通、微課等形式引導家長,逐步提升其在教育過程中的共情能力。

❼ 共情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重要嗎

共情,我想,如果你對孩子教育非常關心,都是應該知道的。可是,依然有朋友問我,到底應該怎麼做呀,我做的怎麼好像沒有什麼效果?其實,這還是大家沒有完全明白,過多的關注自己「行為」效果,有時候太不自然了。另外,大家也太期望「一招仙」了,我井中月說,大家有時是做的非常好的,只是沒有堅持下來,結果反而前功盡棄了。我們假設一下,你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會不會先批評教育,耐心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實際上,這種「教育」效果往往是,孩子並不知錯也不認錯,下次還會再犯,他們對你的「管教」並不服氣,外在的壓力可能暫時平息了孩子的脾氣,但卻加劇了他們內心的沖突與困惑,因為你的道理並沒有讓孩子心服口服,他們不認為自己「錯」了。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我井中月看來,這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加上你往往認為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導的。所以,你沒有採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與感受。這就是我要說的「共情」。共情,也可以說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同時也是讓孩子的情緒有了宣洩的機會和出口。有時候,孩子跟你傾訴,他們只想要理解和認同,而並不是要你謀劃策或是批評。所以,你要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這不僅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也促進了孩子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當你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缺乏共情,則你的孩子會感到失望和受到傷害,認為對自己不理解、不關心,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同時,還會造成你對孩子的自我探索不加註意,影響孩子的自我了解。甚至你可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共情,我井中月告訴你,它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你要同時扮演三種角色:演員角色、觀眾角色、導演角色。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與孩子進行共情。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共情的。第一,如何做一個好演員?

其核心是家長藉助孩子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這也就是說,家長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處境,來嘗試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對此感受越准確,越深入,共情的層次就越高。1、放棄自己的想法,進入孩子的世界中

要想具備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學會關心別人。家長要不時的提醒自己,是否主觀性很強、對孩子完全接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換位思考,能從孩子角度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並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發孩子。想做好換位思考,我井中月說一個簡單的方法,你可以假設你的孩子總是愛哭,盡可能多角度尋找孩子「哭」背後的原因。2、共情時,你要善於使用肢體語言

人際互動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語形式傳遞的。共情的時候,你可以使用大量的非言語行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動作變化等等,也可以適當使用擁抱、撫摸、親吻孩子。這些非言語行為,有時候不僅比言語表達更簡便而有效,讓孩子感知你的認同和理解,同時還不會干擾孩子的持續表達。第二,如何做一個好觀眾?

其核心是家長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孩子的體驗與他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能力,以及對他人觀念的尊重。所以,當一個好觀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家長必須學會傾聽

要想理解別人,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你能全身心地聆聽孩子的表達。對於這點,我已經有一篇文章重點說了,請參閱我井中月寫的《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傾聽開始》,這里就不再贅述了。2、家長必須對孩子表達尊重

你不能憑自己的感情用事,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及能力,同時接納孩子的信念和所作所為,而不是簡單採取排斥的態度。在善意理解他們觀點及行為的基礎上,不做評論或道德判斷。評判最容易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理解,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敵意。想做到這點,我井中月介紹一個想方法,你可以設身處地地為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做的一件事,找出5個以上你能認同這樣做的理由。3、共情時應該適時適度

你不宜在溝通中間隨意插入共情,否則容易破壞孩子的情緒。同時,共情的程度應與孩子的問題程度相適應。過度,會讓孩子感到你小題大做。不足,又會讓孩子覺得你理解不夠。這些都是妨礙孩子進行「扮演」的,你也就不是一個好「觀眾」了。大家有必要通過對他人情緒的觀察與體驗,來提高對孩子情緒的敏感。4、培養自己非言語信息的觀察敏感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次嘴角的牽動、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觀察孩子的非言語信息,增加對孩子的了解。

❽ 道德是什麼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難有清楚的解釋。我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不妨把「道德」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為幾個成分:
1、道德感
2、道德判斷
3、道德實踐
道德感:(Moral feelings)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范來評價社會行為時所體驗到的情感。這句話說明了幾個問題。
首先,情感也許是我們道德的基礎。孟子就有過很好的論述: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顴顴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看到小孩子掉到井裡,難免就為他難過心痛,並不是和孩子的父母有什麼交情,或是要什麼榮譽。我們只是有一種惻隱之心,否則我們就不是人了。
所謂的」惻隱之心「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共情(Empathy,有些人譯為同理心,哎,還不如惻隱心呢)。每個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別人的痛苦,常常能讓我們掩泣,別人的快樂,也能讓我們開心。正是因為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懼,我們才會用道德來對待別人。
其次,道德也是社會性的。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不存在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了。而因為道德具有社會性,所以古今中外、各個民族,他們的道德就會存在區別。比如,中國古代有裹小腳的傳統,歐洲人販賣黑奴,在那個時代可以被接受,在我們現在就不行,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價值發生了改變。
道德判斷:道德就是人們對社會行為來進行價值判斷,形成道德觀念。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對道德判斷及道德發展做了很好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關於道德判斷的一些分類。
科爾伯格用兩難故事發來考察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然後得出了他的結論。兩難故事的例子如下:

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葯劑師最近發明的鐳。製造這種葯要花很多錢,葯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製造鐳,而這點葯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葯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葯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葯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葯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葯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葯。
請問海因茲應該這么做嗎?為什麼?
根據兒童的回答,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推理存在三個層次,每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前習俗層次,年齡在4-10歲左右
第一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完全依賴於是否受到懲罰。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就是,「海因茲是不對的,因為警察會抓他。」
第二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依賴於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比如,孩子們會說,」海因茲的老婆要是對他好,就應該去偷,對他不好,就別偷。「這種道德,是互惠型的,而非有什麼原則。
(2)習俗層次,年齡在10-13歲。
第三階段:這個時候道德是一種習俗,如果行為能得到表揚,那麼就是好的。孩子們會說,」他偷葯會讓家人蒙羞,她其中也不一定要吃,他不應該去偷。「
第四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是強調權威的,就是說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遵從權威。」他偷東西是不對的,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他妻子的情況就變得合法。「或者,」偷東西是不對的,但是不這么做,他又沒有盡到做丈夫的義務。「
(3)後習俗層次。年齡在13歲以後
第五階段:道德是一種社會契約。規范的存在,是為了集體的利益。因此規范是可以質疑的,也可以進行理性分析、進行協商。孩子們會說,」他不應該偷葯,丈夫沒有偷葯救妻子的義務。葯劑師雖然不對,但是這畢竟是他的權利。「,」法律禁止偷竊,但是沒有考慮為了救人而偷竊的情況,這說明法律存在問題。海因茲是對的,錯的是法律不夠完善。「
第六階段:道德是基於普遍的倫理原則,比如平等、尊嚴、自由、生命等。這個時候的道德往往成為一種體系,會根據個人所選擇的某些倫理原則而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道德體系。這個時候的回答就會變成,「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尊重其他生命,這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海因茲的偷盜即使受到懲罰,那也是值得的。」「海因茲這么做是不對的,也許城裡還有其他人得病,他們本來可以買到,但是因為他的偷竊他們卻得死去。他的偷盜是自私的表現,對別人不公平。」
科爾伯格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最後的道德階段,有的人一生都停留在權威階段。因為最後的階段,人的道德水平是基於他的理性認識才產生的。他必須認識到道德的相對性,然後懂得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倫理原則是要取捨的。

熱點內容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都適用勞動法調整 發布:2025-01-13 13:40:31 瀏覽:716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
民法典刪除的法律 發布:2025-01-13 12:44:02 瀏覽:711
刑法人員 發布:2025-01-13 12:36:07 瀏覽:865
法院沒給票據 發布:2025-01-13 12:33:17 瀏覽:995
什麼是職業道德含義 發布:2025-01-13 12:32:26 瀏覽:147
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3 12:31:05 瀏覽:978
上海達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13 11:48:29 瀏覽:506
法學會如何 發布:2025-01-13 11:35:25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