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用立法依據

用立法依據

發布時間: 2022-05-28 20:20:51

立法法的立法依據

《立法法》的立法依據是:中國憲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盡管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但由於憲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導致有些法規規章與法律相抵觸或者法規、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沖突;有些法規、規章的質量不高,存在著起草和制定過程中片面強化、擴大部門的權力,為本部門、本系統帶來不應當有的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有的還超越職權,擅自解釋法律、法規,或者各搞各的規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也嚴重地影響了正確執法。
為了提高立法質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做出統一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❷ 行政處罰的立法依據

行政處罰的立法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由我們國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國家一切法律,包括其他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等制定的依據,當然也是一切行政處罰的法定依據。
任何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都不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相抵觸,如果違背了,就失去了其法定依據的作用。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第十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第十七條 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第二十條 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書面委託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的具體事項、許可權、期限等內容。委託行政機關和受委託組織應當將委託書向社會公布。
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❸ 工會法立法依據

法律分析:根據相關法規,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法律制定的依據,一切法律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憲法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規定了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規定了國有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利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等等,憲法一系列的規定,是制定工會法的依據和基礎。工會法以憲法為依據,對職工結社權利,對工會的組織,對工會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對工會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等作出了全面具體的規定,對保障工人群眾的合法權益,對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重要的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一條 為保障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確定工會的權利與義務,發揮工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❹ 立法原則是什麼,立法需要什麼依據

立法的原則是維護社會秩序,有法可依,立法從實踐出發

❺ 立法以什麼為依據是法律還是憲法

以憲法作為制定<立法法>的依據,以<立法法>作為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將憲法作

為制定的原則.

❻ 國家立法的依據是什麼

國家立法的依據是憲法。

憲法(constitution)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

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明確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5條還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6)用立法依據擴展閱讀

制憲程序是指制憲機關制定憲法時所經過的階段和具體步驟。由於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為了保證制憲工作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制定憲法一般包括如下程序:

1、組織制憲機關,設立憲法起草機構。

2、提出或公布憲法草案。

3、討論、審議並完善憲法草案。

4、通過或批准憲法。

5、頒布憲法及其生效的日期。

❼ 反間諜法立法依據什麼法

反間諜法的立法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反間諜法的意義在於:
1、它對各類的間諜行為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界定;
2、它也為國家安全機關履行職責確立了更為清晰的許可權。給反間諜工作以明確、詳細的指導方針和法律依據,有助於提高反間諜工作的效率與水平。
反間諜法是為了防範、制止和懲治間諜行為,維護國家安全,根據憲法制定的。國家安全機關在反間諜工作中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動員、組織人民防範、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間諜行為。
反間諜工作堅持中央統一領導,堅持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積極防禦、依法懲治的原則。同時,為使公民和組織依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反間諜法還將規定的一些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義務作了具體化規定。包括開展教育防範工作、為國家安全機關提供便利條件和協助、及時報告、提供間諜行為的情況和證據、保守國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國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和使用專用間諜器材等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第二條 反間諜工作堅持中央統一領導,堅持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積極防禦、依法懲治的原則。
第三條 國家安全機關是反間諜工作的主管機關。
公安、保密行政管理等其他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強協調,依法做好有關工作。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及各企業事業組織,都有防範、制止間諜行為,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國家安全機關在反間諜工作中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動員、組織人民防範、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間諜行為。

❽ 行政法規的立法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 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五十七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五十八條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第五十九條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條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十一條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第六十二條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行政法規的具體名稱有條例、規定和辦法
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稱「條例」;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規定,稱「規定」;對某一項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的規定,稱「辦法」。
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在范圍上,條例、規定適用於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辦法僅用於某一項行政工作;在內容上,條例比較全面、系統,規定則集中於某個部分,辦法比條例、規定要具體得多;在名稱使用上,條例僅用於法規,規定和辦法在規章中也常用到。
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
第一,根據憲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憲法、法律沒有作出原則或有關規定的事項,國務院不得制定行政法規;即使憲法、法律對有關事項作了規定,但按民主憲政原則不屬於行政法規的立法許可權范圍的不得以行政法規定之;在立法形式上,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應開宗明義地列明其所依據的憲法條款和有關的法律規定。
第二,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
所謂抵觸應作廣義解釋,即:
一是行政法規不僅不能與憲法、法律的具體條款相矛盾,而且不能與憲法、法律規定的原則、精神及其隱含的要求相矛盾,尤其在規定行政機關權力和涉及公民權利等立法中,應特別注意這點。
二是行政法規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形式,既可以是因與憲法、法律相矛盾的抵觸,也可以是行政法規明顯變更憲法、法律規定或者忽略憲法、法律的要求而造成的抵觸。
第三、行政立法的效力,效力等級。
在中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❾ 啥叫立法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條規定:「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因此我國的立法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任何法律、行政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國家立法的依據是:中國憲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盡管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但由於憲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導致有些法規、規章與法律相抵觸或者法規、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沖突;有些法規、規章的質量不高,存在著起草和制定過程中片面強化、擴大部門的權力,為本部門、本系統帶來不應當有的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有的還超越職權,擅自解釋法律、法規,或者各搞各的規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也嚴重地影響了正確執法。為了提高立法質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做出統一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❿ 法律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法律分析: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三條: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熱點內容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
民法典刪除的法律 發布:2025-01-13 12:44:02 瀏覽:711
刑法人員 發布:2025-01-13 12:36:07 瀏覽:865
法院沒給票據 發布:2025-01-13 12:33:17 瀏覽:995
什麼是職業道德含義 發布:2025-01-13 12:32:26 瀏覽:147
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3 12:31:05 瀏覽:978
上海達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13 11:48:29 瀏覽:506
法學會如何 發布:2025-01-13 11:35:25 瀏覽:11
最新貨車法規 發布:2025-01-13 10:48:54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