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明
① 封神演義的問題
多寶道人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之首,代理師傅設立誅仙陣,
在截教中,可謂一人之下。廣成子三闖碧游宮的時候,多寶道人面對十二
弟子中最強大法寶——翻天印,僅僅被打一個跟頭,須知一般仙家早就被
打死,十二弟子中各位都無一人敢當。此寶要聚集老子、元始、接引、王
母四把寶旗才得以收復,可見多寶道術之高深。多寶道人與老子對陣,不
幸被捉,多寶道人後來被接引等西方教主等人挖走,足見其實力。孔宣被
准提道人降伏後到了西方,只做得准提道人的手下,而多寶道人可獨得一
席,多寶道人法術地位當在孔宣之上。
看過封神都知道,接引准提來參加封神之戰是為了收西方有緣之人,書中明言他們收了如孔宣等很多人。但有一人,他們並沒有收去,就是多寶道人。在接引准提未來之前,老子已將多寶拿下,送入玄都。接引准提後來才到,他們不知多寶這個人,書中也未寫他們將多寶帶走。可見,多寶道人並未跟隨接引准提去西方。但書中明寫多寶後入釋成佛,可見是老君安排的。原書廣成對戰多寶時有詩,「一個是廣成不老神仙體,一個是多寶西方拜釋迦」,這個「拜」字作「作為,稱作,授官」解釋,如官拜大將軍等。如此可猜想多寶道人即是後來的釋迦牟尼,即如來佛。而本就有多寶如來這個說法,可見多寶是老君選中,安排為中央佛界的治世之尊。但這是高級機密,孔宣並不知曉。他見輩分較低的新人多寶竟和兩位老教主並世為尊,心中不爽,欲強替主人出頭。於是便上演了西遊中如來所說的吞佛事件。如來從孔雀腹中出後,本欲殺之,眾佛求情,又考慮到他是准提前輩的人,打雀也要看主人,於是將計就計給個面子,封了孔雀大明王菩薩,於是皆大歡喜。且安定了人心,賺足了民望。所以後來再無人反對了。
既然論證了老君化胡為佛,創立西方教,以及多寶即如來的事實,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封神中的燃燈,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等道門中人會改入佛門。而且此也解釋了燃燈為古佛的原因,燃燈晚老子半輩,高文殊等半輩,所以待多寶即位後,燃燈成為上古佛,理所當然。文殊等入釋看來也是受老子的影響和安排。
② 五教有哪些
五教——賢首五教:(出自《華嚴經疏》)
賢首國師,唐則天時,於王宮講《華嚴經》,感五色雲凝空,四色華垂地,因賜以「賢首」之號。賢首國師以如來所說法有淺深不同,乃約義立此五種之教。以《華嚴》一經,是佛稱性宣揚圓融法界性,判為一乘圓教。余經、律、論,判屬小、始、終、頓四教,故名「賢首五教」。
一、小教:
此教以隨機故,但說人空,不明法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貪、嗔、痴)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未盡法源,唯論小乘,名為「小教」。
二、始教(亦名分教):
此教未盡大乘法理,名為「始」。不言定性聲聞,無性闡提作佛,故亦名「分」。於中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決擇分明,是大乘之初,名為「始教」。
(定性聲聞,指:其性決定不樂大乘。闡提: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三、終教(亦名實教):
此教言定性聲聞,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名為「終」;以稱實理,亦名為「實」。於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雖說法相,亦會歸性,是大乘終極,名為「終教」。
四、頓教:
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名為「頓」。於中不說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名為「頓教」。
五、圓教:
此教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帝網珠,重重無盡,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滿心,即成正覺,名為「圓教」。
(帝網珠,是指:帝釋殿前千珠寶網,光相交映,互攝無礙也。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願心。)
FROM:【三藏法數】
③ 求《道德經》3000讀後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是說不清楚的,能描述得清楚就不叫「道」。老子也只能說個大概
④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第一任師傅到底去了哪裡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觀世音菩薩」,誰貴誰輕呢?答:觀世音菩薩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而觀世音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觀世音菩薩,皆要誠心禮拜,叩頭頂禮。(你不信的話,去找陰律無情書上查,可是寫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尚未跳脫三界,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無倫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墮入這地獄,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佛、菩薩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佛、菩薩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極貴無比,又不會造作任何罪業,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觀世音菩薩比天帝命貴的,連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薩,皆都比天帝命貴的。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薩,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⑤ 太上老君與如來佛祖
西遊中如來曾說西牛賀洲無上真者,而恰好菩提就在西牛賀洲,如來法力廣大,他曾自言能識周天之物,能知周天之事,菩提如何能瞞過如來的法眼呢?只有兩種可能,其一,菩提只是暫住西牛賀洲,只為教導孫悟空而來;其二,菩提的法力與如來相當,甚至超過如來。再看看菩提祖師出場時的介紹,「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師。」我們來看第一句「大覺金仙沒垢姿」,既然點明是仙,可見是道家無疑,再看第二句「西方妙法祖菩提」,可見是西方之祖,再看最後「與天同壽」,可見是開天劈地時存在的人物。那麼兩書中,究竟哪個人物在開天劈地時即存在,既是大覺金仙,又是西方之祖呢?答案就是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各位朋友看到此處定會大吃一驚,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老君是大覺金仙毫無疑問,其次開天劈地存在也是書中原話,那麼他怎麼是西方之祖呢?
一,從老子化胡說起
雖然,網上對此異議否定者甚多,但那都是從歷史或佛道經典中反駁的。我們就書論書,只談兩部小說。且看原文,封神演義中老子出場時有三首詩,「玄黃世兮拜明師,混沌時兮任我為;五行兮在我掌握,大道兮渡進群賢。清凈兮修成金塔,閑游兮曾出關西;兩手包羅天地外,腹安五嶽共須彌。」 ,「混元初判道如先,常有常無得自然;紫氣東來三萬里,函關初度五千年。」,「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彌山倒性還存。」此處明言「渡進群賢」,可見老子曾經授徒傳道甚多。又言「曾出關西」,「函關初度」,可見老子曾去函谷關外。又言「一統華夷」,可見老子確曾西出化胡。「五嶽」,「昆侖」暗指華,道,「須彌」指代胡,佛。
再看西遊,當老君和觀音觀看二郎斗悟空時,老君曾對觀音介紹金剛琢時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請注意這句話的重要性!老君說這話的對象是佛門要人,既然他說了「化胡為佛」,觀音又沒有異議,可見此確為事實。太上老君確為佛門之祖,他本身又是道祖,如此即合菩提之詩,「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此為太上老君即為菩提老祖的論據。
二,老子和西方教的關系
大家都知道,在封神演義中,誅仙陣和萬仙陣時,有西方教兩位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出場。此二人究竟什麼身份,西方教又是什麼教。從後來故事與書中對此教的描寫看,此為西遊中的佛門無疑。
從上文可知,老子曾經西出函谷化胡為佛。可見在封神之前,老子就已經化胡過。既然西方教即後來的佛門,可見老子所化之人即是接引准提等西方教眾。這也解釋了為何元始通天教眾眾多,老子教眾僅玄都大法師一人,而他又說「渡進群賢」,可見西方教其實就是老子點化開創之教。但在封神中,接引准提與老子並不認識,可見點化西方教時,老子也是像教孫悟空一樣化身進行的。
三,老君和孫悟空的師徒之情
既然我們認為菩提祖師即是太上老君,我們來看看老君和悟空之間的師徒感情。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曾進入老君府里偷吃仙丹,憑老君的法力不可能算不到,這明顯是故意讓悟空偷的。後來悟空曾和二郎神不分勝負,當觀音對老君說她的瓶子可能將悟空砸死,欲要出手時,急忙被老君攔住,老君用他的鐲子「救」了悟空一命。而後老君主動要求鍛燒悟空,實際是在秘授他銅頭鐵背,火眼金睛之術。試想老君如果故意要殺他的話,何須如此費力。這可以由悟空後來的話得知,他每每自稱被老君鍛煉,有感激之意,可見悟空明白老君並無殺他之意,即使悟空並不知道老君是他的恩師菩提祖師,也明白老君是在幫他。試想紅孩兒的火都可以讓悟空幾乎殞命,更何況是老君,大家不會認為道祖比不過一個小毛孩吧。更何況悟空的金箍棒本就是老君所煉。
再接著看後文,在收金角銀角時,老君現身後,原文描寫「悟空慌的進身行禮」。試想一個曾對你痛下殺手的人,你會如此嗎?氣憤鄙視還來不及,怎會如此謙卑,更何況是一向自大目中無人的悟空,可見悟空明白,老君當年是為他好。
再看後文,至烏雞國時,悟空為救一凡人向老君求丹。假如老君不是西方之祖,不是悟空的師父,一個和己毫不相干且為佛門辦事的人,老君作為道祖干嗎給他珍貴的九轉還魂丹。由此可見老君對孫悟空的疼愛之情。
四,老子和幾個神秘人物的關系
既然前文已論證了老子化胡為佛,且為孫悟空師父的這一事實,下面揭開幾個神秘人物的身份。封神中的西方教是老子點化創立之教,即西遊中的佛教。西方教主接引已有高人論證是西方極樂世界之尊阿彌陀佛,在此不再重復。佛門共分三大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尊,即為接引道人。東方凈琉璃世界以葯師佛為尊,縱觀封神,准提甚與東方有緣,加上他在西方教二教主的地位,在東方佛界為尊,亦是合理。中央娑婆世界以釋迦牟尼為尊,即為西遊中的如來佛。如來佛究竟是誰呢?
看過封神都知道,接引准提來參加封神之戰是為了收西方有緣之人,書中明言他們收了如孔宣等很多人。但有一人,他們並沒有收去,就是多寶道人。在接引准提未來之前,老子已將多寶拿下,送入玄都。接引准提後來才到,他們不知多寶這個人,書中也未寫他們將多寶帶走。可見,多寶道人並未跟隨接引准提去西方。但書中明寫多寶後入釋成佛,可見是老君安排的。原書廣成對戰多寶時有詩,「一個是廣成不老神仙體,一個是多寶西方拜釋迦」,這個「拜」字作「作為,稱作」解釋,如官拜大將軍等。如此可猜想多寶道人即是後來的釋迦牟尼,即如來佛。而本就有多寶如來這個說法,可見多寶是老君選中,安排為中央佛界的治世之尊。
既然論證了老君化胡為佛,創立西方教,以及多寶即如來的事實,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封神中的燃燈,文殊,普賢,慈航,懼留孫等道門中人會改入佛門。而且此也解釋了燃燈為古佛的原因,燃燈晚老子半輩,高文殊等半輩,所以待多寶即位後,燃燈成為上古佛,理所當然。文殊等入釋看來也是受老子的影響和安排。
五,老君為何讓孫悟空取經
老子點化創立西方教後,便功成身退,無為而治,不問世事。後來他發現一塊靈石,即為悟空。西遊中曾提到,「老君解化女媧,煉石補天」,又因悟空是女媧補天剩下的靈石,故老君知道悟空的來歷,乃天地靈氣所化。老君心喜,故而到凡間教導悟空一番,並將自己煉就曾送於大禹的金箍棒冥冥之中贈於悟空。老君想要鍛煉悟空成正果,因而讓他參與取經。
說到此事,就不得不提一個配合老君安排此事的重要人物,即封神中的燃燈道人,後入釋成佛,西遊中的燃燈古佛。此人在西遊中僅提到兩次,一次在書之開頭,一次在書之結尾。當悟空誤入兜率宮時,書中明言老君在外和燃燈古佛商議要事。我們可以猜到,燃燈告訴老君,如來將要在中土傳經,功成後取經之人將成正果,老君即向燃燈推薦自己心愛的小徒弟孫悟空。燃燈第二次提到是在書的結尾,即派人幫助悟空他們發現無字經書。
還有兩個明顯的證據,其一,佛門眾佛菩薩眾多,但書中與取經有關的卻都是觀音,文殊,普賢等人,這很明顯,這些都是老君故意安排的,他們都是老君的師侄,是熟人;其二,在取經途中,悟空多次殺傷人命,論年紀修為資歷都還尚淺,如何能封為佛,這顯然是老君的安排。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佛教與其前身西方教的創立者就是太上老君,也即是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孫悟空取經也是太上老君的安排。
⑥ 請教一部佛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一時佛與五百沙門俱。游於越只。到鼓車城外樹下坐。比聚有豪賢梵志。名費迦沙。明曉經書星宿運度。所問皆答。有五百弟子。弟子中第一者。名阿颰。阿颰問師言。今有佛來。人稱其德。名蓋天地。不識斯何人也。費迦沙言。吾聞是釋種。國王太子。厥興無師自著經化。阿颰言。若無師者。名譽何美。又國王子。多憍淫好樂。安肯塗行降志乞食。誨人不倦。將是真人乎。願師可行觀其道德。費迦沙言不然。我世豪賢。聰睿多才。彼為新出。義當來謁。吾不宜往。阿颰言。我聞天帝釋。與第七梵。皆下事之。所教弟子。悉得五通。輕舉能飛。達視洞聽。知人意志。及生所從來。死所趣向。此蓋天師。何肯來謁。費迦沙言。經說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立即當為飛行皇帝。王四天下。自然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玉女寶。五神珠寶。六理家寶。七賢將寶。當有千子。皆才明勇武。一人當千。兵杖不用。其世泰平。若棄天下。當為自然佛。以無為為化。度人得道。彼豈是耶。汝且往觀。有此相者。其審是佛。吾當事之。阿颰言。願與同志共行。師言大善。即與五百弟子。俱到皆下車揖讓佛。佛使就座。五百人盡坐。獨阿颰左右彷徨。微觀佛相。佛知其意。亦起並行。阿颰住佛亦住。阿颰坐佛亦坐。阿颰乃問佛言。本事何等道。除須發披袈裟。持缽何應。佛言。吾求道已來。歷世久遠。不可稱紀。常奉諸佛。行菩薩道。所事師友。無復央數。除須發者。為終身戒。捐棄貪愛。無復飾好。使人不欲己。己亦不欲人。袈裟法服。古聖旌表。解釋垢結。無復世念。缽為應器。宜道人用。節身約省。非義不受也。斯皆無為清凈之像。今我作佛。為天下師。自恣汝意。欲問勿難。阿颰言。我等所事師。費迦沙。世世聰明。名升遐遠。又是梵種。特勝餘人。天下雖貴為王。亦有不仁。而我種者。獨不好殺。佛言。吾本用惡殺故。求佛無上正真之道。汝梵志種。但口貴仁。雖手不殺。心皆有殺。今我為佛身口意凈。一切不殺。用天下人皆好殺故。教以仁義。阿颰問言。今佛棄捐妻子。自絕種嗣。殆不若我師。世世繼嗣也。佛言。天下人狀。本末各異。眾人前世。曾為我子。吾亦曾為一切人子。會輒有離。種姓無常。或時冤讎相從為親。或時親屬復為冤讎。因緣離合。一切如幻。父母妻子本非我親。吾亦非彼有。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為罪惡。為後受苦。昔我古世時。曾為剎利王。名為鼓摩床。有四子。一名郁鉗。二名虔尼。三名度。四名淳。王尚未崩。四子爭位。王聞愁憂。念四子爭。當殺人民。即委國東去。行行自念。人生無幾。無憂乃長。今我為王。欲得子姓。既已有子。還欲相伐。有嗣如是。何益於人。吾不忍見。恐殺無辜。但當舍家作沙門耳。即北入山。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廬。又有道人摩離。王問其本。何緣學道。摩離自說。娶妻無子。顏慚諸家。故作沙門。王言異哉。吾為國王。有子四人。身尚未死。而子國亂。不忍見之。故為道耳。摩離意解。乃遂精進。如是阿颰。正使子賢。父老病亡。子不能卻。生時為惡。死入地獄。子不能代。用是故。我常以慈心救濟人物。道成得佛。度脫天下。阿颰言。佛為難及。今天下有四種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獨我梵種。為真且貴。其餘三輩。皆事我種。佛言。假使汝種為真貴者。儻婦無子。婢而生男。當舉之不。曰當舉之。今汝祖母。現取婢子為後。可為真貴耶。阿颰默然。五百弟子。皆起住言。瞿曇沙門。何毀我種。阿颰才智。亦能相難。佛言。皆默然若其才智。當自辯之。佛問其祖。至三無對。金剛力士。舉大杵言。佛重問汝。何故不對。阿颰懼曰。實如佛言。五百人言。佛聖智明。阿颰母者。信釋家婢。我等從今。請不復敬。佛言不然。世或母賤。而子賢貴。阿颰賢人。不可毀也。若使梵種娶剎利女。生子長大。當學父家。學母家耶。皆曰當學父家。佛言。如是母賤何損。若子長大。明經行高。逾於父者。汝加敬之。若梵志女。為剎利婦。生子長大。知外家賢。而不肯學。自效父家。射獵殺生。汝當敬不。皆曰不敬。佛言。如是用為問母。若使阿颰有子復賢。才秀絕世。汝當奈何。皆曰當著上坐。設父母俱是梵種。生子不肖。無所中直。汝當奈何。皆曰當著下坐。佛言。如是貴是有常耶。若梵志子。殺盜犯法。吏當捕不。曰當捕之。汝何不拒言我種貴不應收捕。曰現有罪。何得言種。佛言。今我為佛師民仁孝告之正言。去欲怒痴。有常之態。諸為惡者。我輒教令。不殺盜淫妄語飲酒祠祀事邪。人宿為惡。身當受罪。烹殺祠天。為過滋甚。無所補也。且夫天意清仁。豈食人食乎。有德致佑。非殺為福。是以天下賢智世主。聞佛經戒。皆自割絕。願不為惡。其持戒死。精神上天。若能至心清凈。即得沙門四道。一曰溝港。二曰頻來。三曰不還。四曰應真。又天下君王。雖行政欲平。亦責民租稅。貪意不除。今我為佛。都使天下無復情慾。得無為道。我求道以來。其劫無數。每生有願。願棄愛欲。修沙門行。無適無莫。於天下人賢明君子。聞佛經戒。靡不奉行。其不承者後皆有悔。能制意志。無復貪欲。便斷生死憂哭之道。不追相戀。焉得離苦痛。天下無常。人如水泡。一成一壞。莫能自存。佛問阿颰。汝師以何教戒。對曰師戒不得殺人殺牛。不得盜金銀。不淫師家及弟子婦。不得飲酒。年四十八。乃得娶妻。我師教人。盡此八戒。未知佛戒。復何義也。佛言。樂聞者聽。若族姓子來。自陳說貪樂佛戒。我隨其能而授與戒。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當持五戒。一不好殺禽獸蠕動之類。無所克傷以己。況彼不加刀杖。心念為仁。口不及殺。二不偷盜。貪殆人財。欺斗秤尺。如圭銖分。不得侵人。心存於義。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婦女。不觀華色。不聽好音樂。心修禮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語。譖入人罪。時而後言。言必誠信。心不漏慢。口無毀譽。五不飲酒。縱情酗醟。心不好嗜。口無味嘗。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勸人。是名為我清信士之戒也。佛言。我不呼人。人自來。請敬受戒轉敷教。去惡就善。天下賢智。欲作沙門。我每先問。何緣覺悟。夫為人子。當以孝敬。安養為務。而欲為道。當報父母。父母聽許。然後為說沙門之戒。有二百五十。終身清凈。得無不能中道而廢。失供養恩。若人故請。信意不轉。堪奉法律。爾乃與戒。沙門之戒。慈仁為本。不得殘殺蠕動之類。哀念人物。逾於赤子。亦不怨訟。求直於人。常念所生及師友恩。精進求道。欲度父母。沙門不得貪欺妄取人財。見諸寶貨。當如糞土。人與不受。受者不留。轉周窮乏。常為人說不貪之德。沙門不得有婦繼嗣。防遠女人。禁閉情態。行見好色。目不逆送。老者比母。次如姊妹。若心不止。當觀惡露以卻淫行。行起生死。皆由痴愛。沙門不得妄言綺語譖入人罪。見聞如實。非義勿傳。和解諍者。兩說其善。徐言惟正。無宣人私。沙門不得吟詠歌曲弄舞調戲及論倡優。當勤精思溫故知新。沙門所說。言必法師。其所不聞。不得意造。晨夜誦經。不得謬誤。精行道要。以除眾穢。為人說法。思合義意。沙門不得安卧好床。衣不文彩。食不著味。不用金銀朱漆之器。但應瓦鐵之缽。沙門不得飲酒嗜肉思嘗氣味。不得服葯酒及詣酒家。沙門不得以諸華香塗身燒熏衣服。思念持戒。沙門不得買使奴婢借賃僮客。或人進與。一不得受。沙門不得畜養六畜車輿騎乘快心恣意。沙門不得儲貯米穀。朝朝乞食。不過七家。一家不得。乃到二家。匝七家不得。應但飲水。沙門入聚。當如鳥食。飽而棄去。不顧其餘。若不得食。心亦不恨。沙門舍家。止不懷安。不慕好舍。其唯山澤樹下而已。沙門不得裨販求利思念此彼何貴何賤。沙門不得田盧園圃墾殖苗稼思樂種作。沙門不得論說樂地水香華。一心惟道。不應念余。沙門不得議道國邑墟。聚好惡有所高下。沙門不得評論同道基業田宅谷糧衣食彼有此無。沙門不得卧談食語。不得豫知國家政事治軍行師攻奪可否。沙門不得說其衣服飲食精美及粗泉水好惡。沙門不得說諸畜生形態好惡。此愚人談。非道法語。沙門不得自稱解經說彼不通自伐作賢。不當貢高。沙門講法。不得言我經利汝經礙。我戒行凈汝戒行穢。不得言我師明汝師不明。佛經一統其歸無二。壯志自抗。不容毀譽。不得言我世大姓汝種孤窶。不得自說曾與某講已不如我。沙門不得轉自相平某好床機被枕卧具某有弊疏不得照鏡摩須念著細滑。不得觀長者斗諸賤人及畜生斗。不得效以手拳相加。不得摴蒱博奕觀效諸戲懈卧謀食。不得念到某方某郡從彼還此計其道里。不得作男女醫及牛馬醫。不得教人當吐下莫吐下。不得習弄兵仗彈丸擲戲。不得學相男女貧富貴賤有相無相。及相六畜儀形之狀。不得考占水旱災變歲之豐儉。沙門不得仰觀歷數。推步日月。盈虛薄蝕。星殞變見。山崩地動。歲中風雨一不得知沙門過日中不得食。衣食粗疏。心不以怨。缽常[佩-一]左脅下。其所行處。不憂飢寒。身常與缽俱。如鳥有翅。口不妄食。六情常端。恥志不升不恨身苦。願在經戒目不眄色。耳鼻口身所更好惡。其心不動。節食將身不飢不飽。卧趣息體。假寐不久。抗志清邈。恆在泥洹。譬如孝子早喪父母。哀號思慕。無須臾忘。斯我沙門。守志行道。坐即禪思。興則諷詠。寤寐精進。匪遑戒行。是為佛弟子。佛告阿颰。如此戒者。有二百五十。今粗說耳。沙門攝意。不使放逸。閑居靜處。去淫怒痴。以趣智慧。常用慈心。愍傷天下。捐棄眠卧貪欲之態。一心信法。不復疑惑。乃得羅漢。羅漢者為已應真。譬如人居常貧負債治生。獲利歸畢歡喜。復有罪人久系獄中。有好長者方便得出。亦如奴婢免為良民。及病連年。醫療得愈。又如商人從澀難道得重貨歸。此五譬喻。人皆歡喜。而我沙門。亦猶若此。自念生死久系五陰。更苦無量。今得解脫。何謂五陰。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覆人。令不見道。沙門自思。覺知無常。身非其身。愚痴意解。心無所著。色陰已除。是第一喜。沙門思念。自見身中五藏不凈。貪欲意解。善惡無二。痛陰已除。是第二喜。沙門精思。見恩愛苦。不為漏習。無更樂意。想陰已除。是第三喜。沙門思惟。身口意凈。無復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為。行陰已除。是第四喜。沙門自念。得佛清化。斷諸緣起。痴愛盡滅。識陰已除。是第五歡喜也。
佛告阿颰。我沙門捐棄諸欲。奉行經戒。以斷生死。則於今世。無復憂哭相戀之意。吾不貪人。人亦不貪我。而吾以道慈念一切。欲使度脫。夫人為道。一世苦耳。不為道者。其苦彌長。如人沐浴。但可外凈。心垢不除。得應真者。眾惡都除。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漬不釋。風吹不動。出其凡俗得成至道。心意已冷無復熱淫。譬如蓮華出於污泥。根葉常冷。塵水不著。沙門自念。父母養子。恩極一世。佛開天下。使人得道。自見本末五道生死。知人壽命。意志已正。所為自恣。欲上天即上。入海即入。譬如以香盥浴死人。不能使香。教惡人善。不能必善。人心惡者。身口俱惡。外學家言。但恣則耳無有真道。道人聞此。終不應答。知凡人意。想見皆倒。愚不解道。以正為邪。不別真偽。聖人愍之故加慈愛。沙門持意。如人衣新衣。坐起慎護。不欲點污。故持戒者。常與心爭。使百惡來。終不聽受。父母生子。幼化以道。長犯罪死。不可怨親。譬如踞床有木無繩。不能得坐。子無明師亦不得道。如此儒士。吾前世時。多事賢聖。所受非凡皆無為師也。得羅漢者。能自陳說。於某處得溝港。於某處得頻來及不還至應真。為都解脫。不復生死。具知闊狹。如觀好畫分別五彩。見天下人。皆有三毒憍慢放逸貪味之態。自知已解。不復貪天上生。亦不樂人中。但念眾生。欲令解脫。凡人未聞。宜諦受學。如持彩絲貫琉璃珠五色悉現。道眼見人魂神生所從來死趣何道。知某人死神墮地獄。某墮畜生。某墮鬼神。某入人形。某死上天。道成自知。斷此五處。已得所願。視身如土。聽取我身。破碎亦可。以明真偽。如入清水沙礫珠寶所有悉見。豫知天下。一人為百。百人為一。所以然者。一人生子。轉至玄孫。興盛為百。或時百人死亡空[浿*昜]。更余有一沙門得道。具見好惡。知何人死當生善道。亦知何人當墮惡道。自見身中四氣分數。知人壽命苦樂長短。本從不明。心識為行。行受名色。但因緣寄託。生母腹中。更相憂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轉皆不自識。宿命善者。復生為人。則富貴長壽。其不善者。則苦短命。各由本業。天地人物。一仰四氣。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人之身中。強者為地。和淖為水。溫熱為火。氣息為風。生借用此。死則歸本。計其本末。各自為他。凡人不覺。天地之間。生者如夢。命祿至短。擾擾而死。譬如風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來無休。沙門得道。悉知天地成敗終始一劫中事。身所更來。亦知久遠無數劫事。乃知天下得道神仙。無及佛者。自知意志。本有萬端。今事成一。常悲眾人。為貪欲迷淫怒痴醉。交亂胸中。或作恩愛。不知此要。得道達視。如人鑒鏡。飛行無礙。石璧皆過。能上須彌。手捫日月。能令身中別出水火。能沒地下從一方出。能行空中坐卧自在。能使魔王梵釋諸天。無不傾側。譬如陶家燒作瓦器盛水不漏。凡人如坯。得道如瓦。可燥可濕。潛漬不碎。如鍛金師在作何器。得神足者。亦復如是。在所變化。陶冶之家。鬱火盛器。我沙門。亦郁意成道。如干牛皮卷之有聲舒亦有聲。濕以脂膏。卷舒皆軟。道意如是。一切柔軟。無復剛強。譬於高樓見聞下人歌舞鍾鼓諸六畜聲。道耳如是。亦聞天上音樂。亦聞餓鬼地獄飢渴痛聲。具見人心。有欲態者。無欲態者。有諸喜怒憎愛。愚智強弱。易化難化。好道不好道。皆分別知之。如人喜沐浴摩身不遍復更熟摩。道眼觀知可度者。即持佛經。開解授與。意志善者。復得為人。行小高者。死得上天。若持戒凈。便得沙門四道。其得道者。皆知一世十世百世無數世事。亦知天地終始劫成敗時知無數劫。身所從生彼彼。時生父母姓字彼彼。時異壽數多少。知彼時從人道上作天。從天道下作人。或從人入地獄。從地獄作畜生作餓鬼。從餓鬼作人。或從人復作鬼神。從鬼神入地獄上作天。悉分別知自思惟。如人遠客憶念故鄉。具識所有觀見五道。自知已解。道力自在。欲壽百歲千歲萬歲至無數劫。皆能欲不食。十日百日一歲百歲。可至無數。欲食即食。如登高樓聽視下人東西南北坐立語聲。一切聞見。道人自知。意志已凈。善惡皆棄。如人好過誤犯法吏以死狗掛頸徇令。其人羞慚。欲疾免離。得羅漢者。羞身如是。羅漢有二輩。一輩為滅。一輩為護。所謂滅者。自憂得道。即取泥洹。護者憂人。度脫天下。譬如水清其中沙石魚鱉自現。道意已凈。悉見天下。心識所有。沙門如是。汝師教誡寧能爾不。阿颰對曰。此實難及。佛言。我見世間。亦有道士。不知佛法。隱居藪澤。食於果蓏。言不用師。當得自然。此得道乎。對曰不得。佛言。道從心得。當有師法。是為痴妄信道一也。復有道士。採取百草枝葉華實。服食方葯。自用可仙。汝師弟子。亦信此乎。對曰不信。是為痴妄信道二也。或有道士。委棄父母。著鹿皮衣。卧止草蓐。被發不食。拜天求道。徒自困苦。無所成獲。汝效此乎。對曰不效。是為痴妄信道三也。亦有道士。深居閑處。題門有道。祭事水火日月五星。烹殺祠天。博頰求福。汝為此乎。對曰不為。是謂為痴妄信道四也。
佛告阿颰。天地開辟已來。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名為耆屠。留耗。盡陀。迦夷。阿柔。迦晨。[言*零]夷。頞超。炎毛。巴蜜。監化。阿倫。裘曇。耆顙。[言*零]淚。迦葉。暴伏。阿般。[打-丁+奚]履。優察。波利。僥頸。陂佉。天下城郭。皆是此二十三人。共所造也。今費迦沙。何如此輩人。對曰不及。佛言。汝師何長能為帝王作師。令帝王得道耶。對曰不能。汝等能為太子大臣長吏作師。使得道耶。對曰不能。汝師能教士農工商長中少年男子姤女。及令汝等皆得道乎。對曰不能。汝師先祖。頗得道乎。對曰不聞師教。汝等趣何等道。曰。師言持八戒者死上梵天。寧見汝輩。持是八戒。升梵天耶。曰聞師言耳。佛告阿颰。我沙門得應真者。知劫中生死。分別眾人。彼時為某從某作某。知天下人及天上事。飛行在所至到。能在能亡。能動天地。移須彌山出入無間。變化恣意。父母死亡。知墮何道。追求開導。能令解脫。子得道者。父母皆度。又我沙門。持一正意行。二百五十戒。就無為道。佛告阿颰。我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憂斷生死。今得自然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道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佑。都為天上天下作師。其持我經戒。無不得道者。我常慈心。教化天下。去惡就善。善可常行。惡不可久。苦可長處。樂不可保。樂者當時快意。久後受苦。罪至而悔。無所及矣。於是阿颰。熟視佛身。心念佛相。有三十二。我殊不見一相何也。佛知其意。即為出舌。先舐左耳。卻舐右耳。復舐發際。以舌覆面。徐引舌下。阿颰嘆曰。如佛者難值萬世時。有舌相乃爾。安得不知。佛言。汝等來久。歸謝汝師。五百人皆前接佛足而去。
費迦沙乘車而出。見諸弟子來。即住待之。諸弟子至。下車作禮。師言。瞿曇沙門。名聞天下。有其相乎。住何以久。盡說何事。阿颰言。朝來所語。無有一失。還舍飯已。徐當說之。師言。佛不能讓留汝飯乎。對曰。佛坐樹下。了無所有。知可飯時。故遣我還。即俱歸飯已。阿颰向師。具說佛語。師言。汝道佛語。得無增減。欲使我事之耶。阿颰言。聽佛所語。勝我梵志。但恐我種不能事耳。師即怒踏地曰。我累世為師。何用不如。阿颰言。師試自往。觀其智能。師言。然當自請佛與共談語。暮即施床席。作五百人供具。雞鳴師自行。至通姓名。佛請相見。作禮畢一面坐。叉手言。今設微食。願佛與眾沙門俱屈威神。佛以嘿然可之。費迦沙歡喜。辭歸辦食。日未中。又遣阿颰行迎佛與五百沙門俱就舍。坐已定施飯食。行澡水畢。費迦沙問佛言。昨阿颰還道說佛語。不審諦願重聞之。佛言。皆是無所增減。便復為說昨時所語。聞佛語喜。即自稽首言。我昨無故。嗔阿颰所語。佛言。汝雖怒者是賢弟子。譬如善馬知人心意。佛咒願阿颰言。使汝壽身無病。於是師贊佛言。
火能照於冥 江海百穀王
聖人廣教授 如國有明君
摩尼寶第一 月為星中明
如日照天下 三界唯佛尊
佛知其心軟正無邪。為說偈言。
人當仁義 布施作福
覺識非當 守行經戒
世間危險 樂少苦多
當自憂身 不宜懈怠
務斷貪欲 致畏之習
生老病死 憂哭之痛
恩愛別離 一切皆苦
是故聖人 求無為道
費迦沙意解。起禮佛足。垂淚言曰。念我先祖。皆無有知佛者。願佛愍傷。我有昆弟妻子諸家。今欲將來使受佛法。佛言可。即皆來禮佛足。受三自歸。與阿颰等。俱持五戒。後費迦沙。以其命終。弟子問佛。是師死者。趣何道乎。佛言。已得第三不還。生十九天阿那含中。當於彼般泥洹。阿颰等五百人。欲作沙門。佛言。各自歸家。善持五戒。意志已固。乃可舍罪。佛說經已。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⑦ 我和吾有什麼區別嗎
「我」和「吾」,人們自然會說,一個是文言詞,一個是現代詞。其實 「我」這個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了,只是用法似有不同。 《論語》雲:「吾 日三省吾身。」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同為古代聖賢經典,同是一句 中用兩個第一人稱的代詞,時代地域的差異都不大,為何有這種現象出現,令人 匪夷所思。 《說文解字》雲:「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施,給也。給 予自身的自稱詞。所以「我」可以解釋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一般 沒有這樣的意思。 宋代趙悳《四書箋義》雲:「吾我二字,學者多以為一義,殊不知就己而言 曰則曰吾, 因人而言則曰我。 考其用法, 動詞之後用我, 不用吾, 用吾則前置。 」 即對自己講就用「吾」, 對別人講就用「我」。這里「就己」「因人」是就使用 習慣來說的, 後面的「用法」則是從語法角度來講的。 這段話把詞語的使用方法, 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現試就以上兩個方面的不同,分項探討於下: 一、語法功能不同: 魏晉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作主語,「我」既可以作 主語,也可以作賓語,還可以作定語;但「吾」還可用作定語,卻很少放在動詞 或介詞後面作賓語。如: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 )意謂, 現在我已經忘記了自己, 處於忘我的至高無上的境界中。 不能說成「今 者吾喪吾」或「今者我喪吾」。 只有在否定句中,賓語放在了動詞前面,才可以用「吾」作賓語,而在肯定 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 )魏晉以後,「吾」字就可以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面了。如: 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先主傳》) 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 )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 「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並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果與人交談中明 確的自稱「我」,會被人認為缺乏修養。 二、使用習慣不同,語氣有細微差別: 「我」字,常有自高自傲,自誇自大的意思,多強調不由於外力,並且關系 密切,非常熟悉時,才可以用「我」相稱。如下列一組成語及例句: 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相愛的男女十分親昵。 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樣說,仍舊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我黼子佩,指夫妻同享榮華。 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 )言萬事萬物都為我所具備,指世上的一切完全為我所有。這口氣也夠大了, 只一個「我」字了得。 「吾」字則是平常用法,甚至帶有自謙或貶義色彩,常伴有失意時的哀嘆、 牢騷,自我寬慰、解嘲,起碼也是平常心態下用的。如下列另一組成語: 吾膝如鐵,比喻剛強不屈。 吾自有處:我自有辦法對付。 吾誰與歸,不吾知也。二者的不同再如: 鄒忌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而復問其妾曰:「吾 孰與徐公美?」(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由此可以看出, 「我」與「吾」的使用, 與對話者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有關。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查我自己,是就自己來說的,「我善 養吾浩然之氣」,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是對別人講的,因而兩句中分別 用了不同的代詞。 「我」與「吾」的這種分野,與老子的觀點,以及他在文章中的示範用法, 不無關系。如下面兩段文字: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意思是說,聖人沒有成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 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這樣可 使人人守信。這里的「吾」,是一個有血有肉,善待百姓,相信百姓,親近百姓 的凡人。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道德經〃第 二十章》 )意思是說,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 這樣淳厚寬宏。 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 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一個高高在上,不把俗人放在眼裡的超人。 在 《道德經》 「吾」與「我」不是同一個概念。 中, 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 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 的成果。 這樣就更印證了上面的結論, 「吾」與「我」的意味區分就更加明顯了。 我們再來理解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和黃遵憲「我手寫吾口」中 「我」字的用法,就可以看到充滿自信和浩然之氣的文人,理直氣壯,當仁不讓 的氣勢,真是氣壯山河。而從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吾」字的用法,似乎可 以想見一位低頭沉思,閉門思過,反省自己的賢士形象。古人在說「我」時想必 是大聲吼出來的,說「吾」時大概是小聲吐出來的,從這兩個字的發音上,似乎 還能看出這種跡象。 總之,「我」和「吾」在古漢語中雖都是第一人稱代詞,但語法功能和語氣 語義以及使用習慣上,都有一定差異,須仔細辨析,方可准確領會把握。
⑧ 要不要學習面相、易經之類的學科它對我們的企業、職場有什麼樣的幫助
由於《易經》是由先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明人事而得,所以《易經》是大自然的代表,生活在大自然中生命體都無可避免的受到大自然的影響,也就是說「天人合一」。
《易經》把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為陰陽五行,萬事萬物的不斷發展變化皆由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而發,人當然也不可獨善其身。而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又有其規律可循,所以《易經》便有它科學的一面,人為何有命運之說,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大量實踐表明,人的命運客觀存在,毋容置疑。那麼究竟《易經》的預測對指導人生和決策能起多大作用,還是讓我們用人所共知,且不爭的事實來說話吧。
李嘉誠,全球華人首富,出生於1928年7月29日亥時,
梟 印 日 官
四柱命局: 戊 己 庚 丁
辰 未 午 亥
梟 印 殺 傷
大運: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始於: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下面我們用「四柱命理」來分析一下李嘉誠的創業史。
通過李嘉誠的個人簡介和《李嘉誠傳》,我們得知李嘉誠青少年時期是非常辛苦,壬戌運略有起色。而真正發跡是在進入1971年後的甲子運,到1981年後的乙丑運其事業才如日中天,達到高峰。本命局為從弱格,正偏印戊己土為忌神(對己不利之五行),代表事業。
1971年行甲子大運,偏財甲木克制戊土偏印忌神,所以本運必因偏財而應偏印之吉。
1972年壬子年,李嘉誠的「長實」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因為流年壬水生大運天干甲木,甲木克制戊土忌神有力,股票發行十分順利,被超額認購65倍,實收資本為8400萬港元,本年巨資的引入,成為李嘉誠事業上的重大轉折點。
1974年甲寅年,兩個甲木製戊土忌神,命主是更上一層樓。「長實」公司相繼在英國的倫敦和加拿大的溫哥華掛牌上市,同年5月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怡東財務有限公司」。據資料顯示,1974至1975年兩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集資約1。8億港元。所以只有大運用神(對己有利之五行)到位時才會有此輝煌的業績。
1972年,李嘉誠的「長實」公司上市時,擁有物業為35萬平方英尺,年租純利為390萬港元。到1976年,這一年的租金收入就達到了2192萬港元,是上市前一年租金收入的54倍。公司盈利從1973年的0。47億港元增至1981年13。85億港元,8年增長了30倍,全港矚目,由此可見甲木偏財用神到位的應吉程度。
1981年行乙丑大運,乙木克制戊土的力小,再難有大的意外之財,但乙木生丁火正官用神,說明本運中在經營思想上會更加穩健成熟,其外在形象也會更加優良。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副董事長。
1986年被列為香港首富。
因篇幅所限,無法引用更多例證,也無法對術語及預測的科學性進行詮釋。但這一例證,足以有力的回答了人的事業與命運的關系問題。也充分說明「四柱命理」這一戰略性預測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時間性、方向性、目標性、選擇性等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下面我就從易學的角度,闡述如何運用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的「四柱命理」,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進行有效指導。
一、通過四柱中「十神」旺弱,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並據其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1、正官:因表現為忠誠、關注公眾、認真、品行端正、團結、重德、守紀,但有時守舊、刻板、、壓抑、的性格特點,故宜政界、公職、公務員、機關、行政、管理、領導、公司主管、薪水階層等職業。
2偏官:因表現為敢想敢幹、冒險、進取、果斷威嚴、有魄力、有感召力、有行動力、嚴肅機敏。但有時專制、霸道、、嚴厲、傷害、爭斗、侵犯、、暴力等性格特點。故宜軍警、軍人、警察、外科醫生、司法、特技、開礦、、將帥、、武術、具有挑戰、冒險等職業。
3、正印:因表現為仁慈、愛心、安靜、文雅、專一、執著、沉穩、不急燥。但有時守舊、消極、、依賴、空想、虛榮、。故宜文教、學術、文學、教育、慈善、房產、信息、車輛等職業。
4、偏印:因表現為悟性、創新、多才多藝、智慧聰明、領悟力強、頭腦靈活而獨特。
但有時敏感、空想、憂慮、不專、多學少成、缺少人情味。故宜發明、設計、、科技、醫葯、藝術、研究、廣告、裝飾、企劃等職業。
5、比肩:因表現為公平、信義、助人、團結、自尊、穩健、理智。但有時同流合污、兄弟反目、損人利己、逞強好鬥、浪費、結派。故宜合夥事業、自由業、中介、等職業。
6、劫財:因表現為熱情坦直、豪爽仗義、團結合群、重義輕財、身體力行、善操作、競爭上進不服輸。但有時魯莽、偏激、貪玩、感情用事、原則性差、沖撞領導、不服管理等性格特點。故宜外交、外貿、接待、交易、檢查、租賃、酒巴、舞廳、美容院、旅館、販賣、競爭業等。
7、正財:因表現為務實、節儉、實干、專一、惜財、穩定、重情、勤快。但有時自私、吝嗇、縱欲、見利忘義、斤斤計較。故宜金融、財政、財務、工商、正業經營、上班族、固定收入等職業。
8、偏財:因表現為思想敏銳、敢說敢幹、開拓進取、慷慨大方、有魄力、。但有時浪費、弄巧、貪圖享受、好吃。故宜經商、貿易、工廠投資、企業、股票、證券、買賣、投機性等職業。
9、食神:因表現為含蓄、溫和、聰明、優雅、健康、口才好、動腦、創造、發明、計較。但有時幻想、散漫、放縱、消極、恃才傲物、原則性差、等性格特點。故宜業務、觀光、技術、才藝、發明、銷售、產品、書畫、文教等職業。
10、傷官:因表現為進取、求新、聰慧、大膽、想像豐富、善辯。但有時任性、喜新厭舊、有始無終、多動難安、脫離實際、喜自由等性格特點。故宜律師、演講、記者、廣播、翻譯、護士、教師、演藝等職業。
二、通過四柱中有利事業的「五行」,確定有利自己事業的方位和行業。
1、金宜西方、西北方。屬金的行業:五金、機械、金融、珠寶、汽車、電子商務、工具、交通、科研、通訊等;
2、水宜北方。屬水的行業:洗浴、貿易、經營、維修、管理、百貨、運輸、漁業、水利、水產、廣告、設計、旅遊、中介、醫生、記者、酒水飲品等;
3、木宜東方、東南方。屬木的行業:木器、木材、傢俱、裝潢、服飾、家紡、針織、花草、樹木、文學、文藝、作家、寫作、書店、出版社、公務、葯物等。
4、火宜南方。屬火的行業:高熱性、放光、照明、油品、化工、電器、加工、作家、演說、文化事業等;
5、土宜本地、西南、東北方。屬土的行業:土地、房地產、建築、建材、古董、土產、農牧、農產品、飼料、管理、企業顧問、設計、防水業、喪葬業、石器、瓷器等。
三、通過四柱「大運」和「十神」確定自己是否具備自主創業的內在素質和外部環境。
1、適合自主創業的內在素質
大量的實踐表明,絕大多數的私營業主都有以下幾點共性:一是幾乎所有老闆都是營銷高手;二是頭腦靈活、敢想敢幹;三是喜歡自由職業、說話做事雷厲風行,拿得起放得下。如:四柱「十神」中,食神、傷官、偏財旺者,都具備以上這些特點。
2、適合自主創業的外部環境
若干私營業主的四柱表明,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必須有好的「大運」作支撐,一步大運反映十年的總體運勢,大運得力,事業順遂,大運不濟,勞而無獲,甚至慘敗。
所以,四柱中對事業起關鍵作用的五行,又稱「太極點」,要得大運五行之助,這個稱為「太極點」的五行和大運五行就代表事業的外部環境。
3、何時為自主創業的最佳時期
人的一生幾十年,具有創業能力的就是20—60歲這四十年,在這個時間段,有的人都是好運,有的人則沒有好運,有的人有一段時間是好運。
所以當走到大運好,且在這十年裡,又遇年運之助益的,一定是錦上添花事業好運。我們說這個時候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期。在大運不濟的時間段里,最好不宜自主創業,有的人這幾年事業上紅紅火火,再過兩年卻又一無所有,這是典型的大運不濟的結果。
運用《易經》的預測方法,對自己作一些全面了解,尤其是對未來要有所了解,就會避免職業規劃的盲目性,實現起來會比較輕松,會大大減少在職場中的煩惱。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於盲目的自主創業而帶來的具大壓力。
總之,運用《易經》來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作指導,科學、輕松、有的放矢。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學習和研究這門學問,對自己的人生把握有益無害,沒有興趣的同學在作規劃前,最好要做一次高水準的戰略性預測,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科學規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