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中醫手法學

古中醫手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5-29 06:41:44

Ⅰ 真正傳統中醫的學習方法

中醫學習方法
在《黃帝內經》這部我國現存較早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學習中醫學的方法,曾作了精闢的闡述。此即《素問·著至教論》中所謂之「誦、解、別、明、彰」。《太素》卷十六脈論注稱其為習醫之道。我們認為這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學習中醫學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與要求。

(一)誦
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使學員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廣泛和概略的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二是背誦,即對學習內容中的關鍵或重點必須熟讀牢記。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學習中醫學熟讀經典、背誦原文警句的確十分必要,應把背誦當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廢。《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背誦」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准確地臨床辯證。總之背誦的目的是要實用。如果葯物的性能功效、方劑的組成配伍、經絡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讀牢記,那還能學好中醫嗎?當然強調背誦但要有選擇有重點。前人編寫的許多歌賦、口訣等正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同時在背誦中又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謂誦而能解也。附帶說一下許多著名的中醫專家學者,在背誦記憶上都頗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吳考教授雖已年近九旬,但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主要內容至今仍能背誦,令人驚嘆!亦足見吳老早年在背誦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曉悟、理解之謂。學習中醫學,必須深入理解每一門課程的中心內容,對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大多是從直觀和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中上升為理論的,並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作為架購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中醫理論的不少概念較為抽象,且其文辭多古奧、義理頗精深,所以學習時對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應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並對其之難點、疑點作出分析與解釋。

為了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除了必須對教材要勤讀、勤寫、勤思、善思而外,還應從自學是以學生單方面活動為主的特點出發,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和閱讀參考書籍與資料,例如《辭源》、《康熙字典》、《簡明中醫辭典》及有關方面編寫的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藉助於這些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對深入地領會學習內容和《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精神實質,更好地奠定學員的中醫學根底大有助益。另一點是還可以通過社會助學如參加自考輔導班的學習,或求教於師友的指點及相互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與分析鑒別。

(三)別
即分開、區別之意。自學者在對教材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或閱讀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方法,對其主要內容加以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從而使學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們的共性,以利於對該章節中心內容和基本概念的總體認識和全面理解;又能鑒別分析它們各自的個性,以利於抓住某一部分內容的特點。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個性,抓住特點」十六個字來概括。另一方面通過聯系對比,歸類鑒別,就能達到區別異同,以強化記憶的目的。總之須分辨條理,方可區別主次掌握要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正如《內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

(四)明
即在誦、解、別的基礎上,能夠系統掌握、深刻理解學習內容的精微,明確其義理,謂之「明」。自學成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談到他讀書治學的經驗時曾提出,讀書要由「厚」到「薄」。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我們認為這由「厚」到「薄」的變化,正是貫串於從誦、解、別到明的全過程。而所謂「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書本的內容,並加以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的結果和標志。

(五)彰
《著至教論》所謂之明而能彰,是指學員能夠通過誦、解、別而明了的醫學理論,用於臨床醫療實踐,取得顯著的效果,並再進一步有所闡發,此即謂之「彰」。眾所周知,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教導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中醫學既有系統完整的理論,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醫理論的形成與古人的醫療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中醫學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學科,對它的若干較為抽象深奧的理論經,只有結合實際,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不僅能有效地指導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和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且在實踐中又能更進一步豐富充實與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如果脫離實際,崇尚空談,則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於臨床,亦無助於中醫理論的充實與發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這兩種錯誤的傾向。所以學習中醫最忌紙上談兵。正如前人所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有不少人是在職中醫人員,這部分同志必須善於利用自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中醫學知識,特別是臨床實踐的優勢,注意在用中學、學中用,使學用結合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對於未曾涉足於臨床的初學者,即使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亦須注意利用一切機會如隨師抄方、臨床見習等,使理論盡可能多地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

綜上所述,《素問·著至教論》所闡述的習醫之道的「誦、解、別、明、彰」五個方面,又是環環緊扣密切關聯的。如清代醫家張隱�所說:「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曰進之功。」它們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學習中醫一方面要刻苦認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約;另一方面須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認為這一學習方法至今仍是自學中醫者所應當做到的。

Ⅱ 中醫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中醫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滑利關節。《素問·血氣形志篇》中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素問·舉痛論》中說:「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經絡遍布於全身,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和聯結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再通過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組成了整體的聯系。推拿手法作用於體表局部,在局部通經絡、行氣血、濡筋骨,並且由於氣血循著經絡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響到內臟及其他部位。
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開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點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不僅是以痛為輸,而且還必須根據經絡聯系的原則,循經取穴。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區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局部組織發生生理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循環的調節,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調理效果。
當然要學到好的推拿手法要選擇專業的機構學習,杏林大講堂是一個以中醫葯人才及產業為一體的一站式孵化平台,以中醫職業教育為主要核心業務,集團業務范圍涵蓋中醫大健康職業教育、技能提升、 職業認證、中醫職業人力資源服務、中醫大健康創業等。

Ⅲ 中醫治療方法有幾種聽過一個排列順序「砭、針、灸……」,請詳細介紹一下吧

砭是古時候的一種說法,是指利用砭石對穴位進行刺激,是現在針刺的前身。
現在常用的治療方法:
推拿,用一定的手法在一定部位施治,手法比如滾法,推法,拿法,一指禪等。
針灸,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指用針扎刺一定部位(比如腧穴)進行治療;灸法是指用艾絨或艾條對一定部位進行烤灼治療。
中葯治療,就是用一些中葯進行治療。
此外,刮痧甚至現在流行的穴位貼敷等都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

Ⅳ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Ⅳ 古中醫學是什麼

天體打宇宙 人體小宇宙

Ⅵ 《中國古代方術》是什麼

不知道你想問的是這本書還是什麼是中國古代方術 所以有了兩種答案

1.介紹中國古代的方術一書 內容有:引言第一章 從《易》佔到簽佔一 中國占卜術的源頭二 《周易》簽佔三 《易》占的衍變:《易林》和《靈棋經》四 民間諸神系統及求簽場所的發展五 簽占書的問世及其在中國占卜術中的位置六 簽占流變種種第二章 簽佔中所崇拜的神抵第三章 簽占的內容與簽占術批評附錄一 諸葛神算附錄二 呂祖神簽

2. 探秘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神秘方術

中國的文化為神傳文化,蘊含著濃厚的神秘色彩,而這神秘的部分、被今天xx黨無神論破壞的部分,恰恰是其精髓所在。就拿中醫來說,今人繼承的湯頭、葯方等,只不過是一些經驗的積累,針灸也不過是繼承了一些理論與所謂的手法,根本的東西已經不知道了。

基本的理論各學科都有論述,下面主要想就中國神傳文化玄奧神秘的部分,略述自己一孔之見,算是增長大家的見聞,其實這些都是小道、術類的一些東西,就我所知道的一點也已久不染指,現在寫出來,是想一起溫習一下古代人類文化與生活狀態,找回神傳給人類應該有的正統文化,改變一下現代人平常看問題的一些思維觀念。

一、中醫

古代的中醫很發達,也很精深,他研究的課題針對人體、宇宙這個整體體系。醫術一道,多有能人異術,醫術高明之人,也是醫德高超之士,研醫的過程,相當於修煉的過程。

診斷:

今天人大多隻知「望聞問切」,卻不知用什麼「望聞問切」和「望聞問切」什麼。古代醫術高明者都有一定的功能,其理論體系又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合一這樣的整體宇宙觀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他的診斷就不僅僅是針對人所說的病、病灶、症狀等,所以,才會有中醫治病是整體調和人體陰陽、達到陰陽平衡之說。事實上,中醫治病是使用功能查看患者的體內巨系統的運行情況和體外不同空間物質、生命的存在表現情況,以及由此對人所起的干擾與影響,並查看它的來源與因由及其過去現在將來在不同空間的表現情況,再針對不同的病施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就象在診治調理一個國家,平衡與處理不同的因素。其實也沒什麼兩樣。

治療:

古代治療的方法很多,幾乎每一種病就有一種針對治療的方法。過去也有人常說:「一物降一物」,就是每一個事物,都能降伏其針對的另一個事物,這是舊宇宙絕對化的相生相剋的理造成的。

祝由科是其中之一。祝由是用咒語、畫符等一些手法,調動宇宙中的某種能量,驅邪祛魔,一些低層次的、邪門歪道的也有,但其採用的是一些驅使低靈的東西,對人並不好。

針灸是以針或灸或二者結合的方式,從這個空間對另外的空間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作用。從而起到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疏經活絡、開關通竅、舒通經脈等目地。

最有趣的是中醫的處方,開方用葯講究君、臣、佐、使,有君主、有大臣將佐、還有領路的使者,整個一個國家的架構或者是一隻作戰部隊。其實也就是這么回事,那就是中醫大夫有針對性的派出調理疾病的一個生命體系,之所以能起作用,那是因為中草葯本身的性質加上中醫大夫賦予了葯方必要的生命信息……,相信大家多數已明白了,更多的就不需要我細說了吧。

單方是直奔主題,直截了當進行針對治理;大的處方是整體調理,還要在過程中根據情況對處方適當增減。

筆者年少時,鄰村有位中醫大夫,方圓數十里醫術聞名,他一般上午坐診,接待患者;下午巡診,上門診治那些不能去診所的患者。筆者曾親見其為人診治,治療方法也較特殊,一邊診療,或草葯或針灸,一邊歷數患病者的種種劣跡,如同親見,教人改過向善。

體驗:

針灸一術,用的人較多,但有關煉針的一些東西,知之者就不多了。九一年時筆者無意中曾煉過一根銀針,僅煉一兩次,就可以不接觸人體隔空使用。當時有位四、五十歲的婦女,大拇指彎曲不能伸直,多年治療無效,湊巧一試,凌空進針,不過一分鍾,馬上手指伸曲自如,立見神效。

過去有「小醫醫病,中醫醫人,大醫醫國」之說,那麼更大的醫呢?最厲害的口訣和手法呢?不說大家也能猜一二。

二、兵法

現在流傳的兵法只是一些智謀、策略、技巧等,古代行軍布陣是另有內容的。過去沒有現在的汽車火車飛機,因而行軍過程是另有講究的,與現代人的觀念根本不同,有些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那是另外一種狀態,如採用搬運術、五行遁術等超越時空的方法,今天人或斥之為迷信,或覺得高深莫測,其實古代許多有能力的人經常用。張果老、姜子牙的故事相信大家不會陌生。

筆者年幼時,當地有位姓馬的修練者,就曾用紙人鋤地、將村裡數名青年搬運到幾百里以外去看戲,一時鄉鄰轟動,人稱馬神仙,其故事至今尚在流傳。

兵法是用兵之術和陣法的合稱,何謂兵?除了大家熟知的士兵,還有草木皆兵,撒豆成兵,剪紙成物,諸葛亮借東風等等,大家是很熟的了,其間的奧妙就不是紙墨所能描寫的了。當然,這些也要修練才能得。

布陣一法、陣圖,有些早已失傳,只留下一些陣名,如:一字長蛇陣、兩儀陣、三才陣……七星陣、八卦陣、九宮陣、十面埋伏陣、天門陣等等。一般陣法的使用要有布陣、演練的過程,直到演練純熟,陣勢才能發動。陣中有幾個主要的人:布陣發動之人,坐陣鎮守之人等等。一句話,就是布陣者採用陣圖陣法等與不同空間的能量、生命信息溝通、演練,最後發生一定效應。

人世間就是「王者治國,兵爭天下」,有德有道者居之,其實也是神在控制著。關於兵法陣圖的一些故事,史書多有記載,細微之處,恕難筆墨。

三、算卦

算卦是根據卦象、天乾地支等反映出來的信息,推測事物存在、發展變化的前因後果。常用的理論依據是相生相剋、物極必反、陰陽互變、三才、五運六氣、八卦、干支變化等等。

陰陽:表現為天地、男女、虛實、表裡、左右等等;

三才:天地人

五行:金木水火土;

相生相剋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表現為: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兩兩相疊,又可變化為八宮六十四卦,用以反映世間萬事萬物存在、變化、發展的信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配合紀年法就是中國的舊歷。

如:2006年12月13日3時(北京時間)

舊歷:二○○六年十月廿三日寅時

干支:丙戌年庚子月丙子日庚寅時

干支紀年法不僅僅是採用的符號不同,還有著更深的內涵,四柱、六爻術中:干支在年為太歲,在月為月將,在日為日值,掌管當年、當月、當日萬物生殺大權,也就是說,時間是不同空間的神,對不同空間的事物起著相應的制約作用,而且中國的文字是神傳文字,與天上有著對應,那麼干支所代表的紀年法,其意義與內涵也就不是一般人知道的那麼簡單了。如:庚,五行為金,為煞星,稱為七煞庚金。而六丁六甲古人列為天兵天將之數。

四柱算命是典型的天乾地支的應用,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安身立命,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時空存在、變化的定數,從其攜帶的信息與相互作用的關系,可以推斷事物發展變化的結果,就是四柱推命法的應用。實質上一切是神給安排的命運,人是無法逃脫的,唯有修煉,才能改變。

卦象是事物本質象的體現,不是表面事物形的表現,這就是說通過觀察事物象的信息能獲得更准確的符合事物本質的結論。如人常說:天象變化、觀天象、天象變了人必然要跟著變等等。

易經與八卦反映的是銀河系以內的理,是古人順應天命、趨吉避凶理念的應用,其觀察事物、看待事物演變的理念與今天人看待事物的觀念完全不同。

天象、太極、八卦、干支、五行、六氣等等,反映了古人對宇宙、事物的不同的觀察角度與層次,也是宇宙事物內在生命信息的本質體現,它們反映了不同層次、不同空間的生命、物質的存在及狀態。算卦,其實就是藉助這些文字、「語言」、信息等,了解事物在不同空間的存在、變化與結果,說白了,就是能理解這些文字信息的含義並知道其所在層次空間的演變規律,從而做出事物在表面和不同空間變化的推斷結論。

所以因人而異,這裡面的層次、拉開的距離就太大了,小的算人、算事、算物,大的推演世事變化,再大的推演朝代變遷;一般有點能力的算卦人都能通靈(大多是些低靈的東西,對人沒有好處),有道行的預言者都有宿命通功能存在。

古代是有用八卦猜物的游戲,稱為射虎,有用八卦和六爻等測事測物測人的命運及測出行吉凶等。筆者九零年曾有過一段時間研究,相當准確。初時不甚相信,後由測物到測事,而且專找過去已發生的、自己不知道的同事的事來測,結果令人驚嘆,深感古代文化奧妙。後因其只是停留於趨吉避凶,並不能徹底改變人的命運,遂棄而不用。但其觀察探究事物的理念與今天科學造就的人的觀念相比,更具科學性,更接近真理。

Ⅶ 中醫養生之道 古代人有哪些養生秘訣

中醫養生之道其實真的是很深厚的,想要更好的保健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合理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著手的。 一、頭是我們養生的重點,每日梳頭幫你祛除百病。 無論是古代的中醫還是現在的中醫都不得不承認人的頭上是有很多的穴位和經脈的,例如百會、上星薛等,這些穴位對於我們身體的控制真的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代中醫才會用針灸這種很好的方法來治病的,通過針灸這些重要的穴位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血液循環的速度,是我們的神經功能更好,也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古時候的人們總是喜歡用木頭的梳子梳頭,這樣是很養生的,如果可以做到早中晚都梳頭,並且每次都堅持的梳頭60-100次,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會感覺精力變好了,隨眠質量也會變好的。由此看梳頭真的是中醫養生之道的重要一招。 二、足部被成為是第二心臟,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更健康 隨著最近幾年足療的流行,我們了解到了我們的腳上是有很復雜的構造的,腳上的穴位是跟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是有重要的聯系的,也就是腳部有我們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的,所以足療之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很多問題都緩解了,但是因為腳部在我們身體的最下方,所以很多人容易忽略它的保養的,古代中醫認為經常的揉按湧泉穴可以幫助我們滋陰補腎 ,活絡脛骨,控制腎臟的火氣,同時可以幫助排泄我們身體的毒素。其實足部反射去的知識真的是太多了,好好研究並且做到可以讓你的身體更加強壯的。 三、每天咽唾液三百口,可以長壽 我們都知道其實所謂的唾液就是口水,是我們口腔內的重要物質,如果是一個正常人的話每天嘴裡的口水都會有1-1.5升唾液,我們可是不能小瞧它的作用的,它含有很多的水分、酵素、尿素、維生素B、蛋白質物質的,另外還有我們身體需要的各種酶,對我們身體有無窮的好處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說病從口入,我們如果自己的唾液被污染了,可不是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嗎?所以說經常的吞咽自己的唾液是可以有長壽的作用的。 四、早晚叩齒三百下,牙齒更健康 所謂叩齒就是我們的上牙和下牙有規律的撞擊的做法,中醫認為我們的牙齒其實和骨頭是有很緊密的聯系的,經常的叩齒可以增強我們牙齒周邊的組織更加的堅強,也可以幫助我們強健腎臟,平衡陰陽的,我們的牙齒更加健康的話,我們的吃東西才會更加容易的,有了更好的胃口,營養才可以吸收的更快的額。 五、耳朵保養好,經常按拉可以強健身體 中醫認為我們的耳朵跟我們的腎是很有關系的,我們日常要注意耳朵的保養的,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耳朵上有n多個穴位是跟我們的內臟是連寫著的,如果耳朵鍛煉好了,可以幫助我們養腎,還對我們的肝膽是很有益的,也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免疫力的,重要的是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肝臟的抗病能力是有益的。所以經常的做可以長壽的。 六、情侶互相搓背,好處多多 捶背是一種很有效很簡單的健身方法,我們的背部有很多的穴位和經絡,所以很多人現在都會去做背部的刮痧的,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我們的腰背疼痛,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我們的神經機能,經常的搓背可以是心情更加的安靜,對與睡眠是很有利的,更好的一個效果就是額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有抗癌的作用。日常捶背有兩種方法可以選用手掌拍或是敲擊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記得不要用力太大,手法也要更加協調。 七、每天揉肚子一百下,有好的保健作用 我們的肚子上有很多的身體重要器官的,經常的揉按腹部可以有效的緩解便秘人們的痛苦的,也可以幫助我們促進血液循環,是很多人減肥都應該選擇的小妙方,如果經常的可以堅持的話,可以治療便秘、腸胃疾病、失眠、前列腺炎、冠心病等療效的,揉腹方法可以先順時針揉100次,再將中心移到肚臍下邊揉100次,總之這種方法是適合我們早起晚睡錢做的事情,很方便也是很養生的。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伸懶腰是很有用的減肥運動 當人們伸懶腰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些懶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伸懶腰是可以幫助我們伸展很多的器官的,人們在伸懶腰的也會有一次深呼吸的,這個小動作不僅是祛除了我們身體的困意,還幫助我們強健身體,美麗身形的。 中醫養生之道,其實真的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只有堅持才會有成功的,學會不是目的用到才是目的的。

Ⅷ 自古中醫就有針灸救人的方法,但古人是如何練習針灸的

中醫其實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科,白發蒼蒼的醫者代代相傳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是非常令人震驚的。盡管現在出現很多打著中醫旗號招搖撞騙的騙子給中醫抹黑,但我們大部分人依然是相信真正的中醫的可靠性。哪怕是醫學發展越來越高級精密的今天,古代中醫術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所以一個好醫生是非常難得的,需要客服各種困難,才能有資格去救別人。我們華夏文明遠古神話里就有一位發明醫術的神農氏,傳說中神農氏就是把自己當做試驗品,嘗遍百草,才總結出治病救人的方法。

Ⅸ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具體的這四個步驟指的是什麼

望聞問切是中醫上的用語,以前學習歷史的時候了解過,像我們現在身體不舒服去看中醫,其實也一直有這四個步驟的,只是有些人沒注意到。那麼這四個步驟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望聞問切從古到今一直被沿用,說明其在中醫診斷病情上是有著非常好的作用的。

Ⅹ 中醫推拿法

中醫推拿,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

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古代稱推拿為按摩、按喬,是中國起源很早的一種治病防病的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分類 發布:2025-01-14 00:50:06 瀏覽:614
勞動法企業如何辭退職工 發布:2025-01-14 00:42:44 瀏覽:520
政府出具證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3 23:49:18 瀏覽:957
法院馨華園 發布:2025-01-13 23:31:48 瀏覽:389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13 23:06:30 瀏覽:247
計件工資勞動法最新 發布:2025-01-13 22:57:56 瀏覽:945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發布:2025-01-13 21:59:53 瀏覽:403
夢見自己當了法官 發布:2025-01-13 21:29:12 瀏覽:853
根據反補貼條例 發布:2025-01-13 21:17:25 瀏覽:597
酒店總經辦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3 21:06:14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