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三
Ⅰ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深圳市生態公益林條例》的決定(2019)
一、將第五條第一款修改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義務。對破壞生態公益林的行為,有權予以檢舉。」二、將第十五條修改為:「禁止在生態公益林區從事開墾、採石、采砂、采土、采種、采脂、開礦、砍柴、放牧、狩獵、修建墓地以及其他毀林行為。」三、將第二十條第二款修改為:「每年十月一日至次年四月三十日為森林特別防護期。在森林特別防護期內,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禁止在生態公益林內用火。因特殊情況需要用火的,應當經區以上森林防火指揮部或者其授權的機關批准,並嚴格遵守國家、省有關安全用火的規定;
「(二)各級森林防火指揮部、森林公安和當地公安機關應當組織人員,在生態公益林區防火重點山頭、地段實施嚴密監控,對進入林區的人員和機動車輛進行檢查,嚴防一切火種進入林區;
「(三)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應當及時刊播市氣象部門發布的森林火險天氣預報。」
第三款修改為:「法定節假日和民間傳統節日視為森林特別防護期。」四、將第二十六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濫伐生態公益林的,由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砍伐株數五倍的樹木,沒收濫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並處砍伐林木價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盜伐生態公益林的,責令補種砍伐株數十倍的樹木,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並處砍伐林木價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將第二十七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在生態公益林區從事開墾、採石、采砂、采土、采種、采脂、開礦、砍柴、放牧、狩獵、修建墓地以及其他毀林行為的,由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林株數三倍的樹木,並可以處毀壞林木價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六、將第二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未經批准佔用生態公益林地,或者將生態公益林用地改作商品林或其他用地,未造成毀林的,由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並按照非法佔用林地面積每平方米三十元的標准處以罰款;造成毀林的,由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毀壞株數三倍的樹木,並處毀壞林木價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七、將第三十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造成毀林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批准在生態公益林內用火,或者違反國家、省有關安全用火規定的;
「(二)不接受森林管理人員的安全檢查,擅自攜帶火種進入林區的;
「(三)損壞森林防火設備、設施的;
「(四)不服從森林防火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延誤撲火時機,影響撲火救災的。」八、刪去第三十四條。
此外,還按照《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技術規范》的要求對部分文字表述以及條款順序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和調整。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深圳市生態公益林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後,重新公布。
Ⅱ 某日前是否包括當日在內。比如「務必於8月10日前提交報告」,包括8月10日嗎。法律依據呢
某日前不包括當天。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四條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
規定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從規定時開始計算。規定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
期間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天。
期間的最後一天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點。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第一百五十五條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以外」,不包括本數。
(2)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三擴展閱讀:
《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一)》第24條中關於期間的規定如下:
24、以上,以下,以內,不滿,超過
規范年齡、期限、尺度、重量等數量關系,涉及以上、以下、以內、不滿、超過的規定時,「以上、以下、以內」均含本數,「不滿、超過」均不含本數。
示例1:盜竊、作騙、哄搶、搶奪、敲作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示例2:公安機關對吸毒成癮人員決定予以強制隔離戒毒的,應當製作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書,在執行強制隔離戒毒前送達被決定人,並在送達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決定人的家屬、所在單位和戶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被決定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公安機關應當自查清其身份後通知。
示例3: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Ⅲ 法律上4月10之前包括10日嗎
一般是不包括的,除非有另外的明確表示。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五條,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以外」,不包括本數」之規定,法律法規中的「之前」和「之後」,是否包括本數,本部法律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不包括本數。
(3)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三擴展閱讀
《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一)》第24條中關於期間的規定如下:
24、以上,以下,以內,不滿,超過
規范年齡、期限、尺度、重量等數量關系,涉及以上、以下、以內、不滿、超過的規定時,「以上、以下、以內」均含本數,「不滿、超過」均不含本數。
示例:盜竊、作騙、哄搶、搶奪、敲作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Ⅳ 立法技術規范
立法技術規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總結立法工作實踐經驗,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針對立法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有關法律結構、文字等立法技術層面的問題制定的立法規范。
立法技術是指在整個立法過程中產生和利用的經驗、知識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體制確立和運行技術、立法程序形成和進行技術、立法表達技術等。
立法表達技術如下:
1、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稱;
2、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念和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3、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4、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技術,這主要指法律編纂和匯編技術。
立法表達技術要求如下:
1、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2、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3、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1)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2)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3)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法律依據
《立法技術規范(試行)》
第一條 立法技術規范包括法律的結構、形式、文體、修改和廢止的方法等方面的規則,是起草、修改法律需要掌握的具體操作標准。准確地運用立法技術規范,對保證立法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統一性,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立法工作成績卓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在法律體系中主要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已基本制定出來。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除了法律門類齊全外,還要求法律體系內部協調、結構嚴謹,法律之間應當相互銜接。這就要求在立法過程中既需要科學、嚴密的框架設計,又要求條文表述盡量科學嚴謹,用語規范統一。
提高立法質量,始終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統一的立法技術規范,為法律的起草、審議和修改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撐,以利於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法律草案,提高立法質量,也可以為下位法的制定工作提供指導。在本規范的起草過程中,地方人大的同志也多次表達了希望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制定立法技術規范的強烈願望。
Ⅳ 法律上的「以上」「以下」的確切含義
法律條文中的「以上」、「以下」,是常見的表范圍用語,其含義是否包含本數或本級,立法者的意圖、法律文本的表述、受眾的理解,往往是不盡一致的,因此要根據具體法律條款分析。
立法者對「以上」、「以下」用語的含義存在分歧,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八條第二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此「以上」,是否包含本級即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法律文本表達的意思不明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十條規定,外國投資者設立外資企業,應當通過擬設立外資企業所在地的縣級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審批機關提出申請。這里的此「以上」,顯然不包含本級即縣級人民政府。
由此可以看出,盡管這二部法律法規分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制定,但是至少可以說明,立法者對「以上」用語的含義存在分歧,「以下」同理。
「以上」、「以下」之類的詞語,往往關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對它們加以限定或說明,就容易產生歧義。對含義不確定的詞或片語進行限定修飾,有4種方式:准確表述法,括注法,附專門條款解釋法,專門行文解釋法。
這實際上涉及到立法語言技術問題,需要在《立法法》的修訂或實施細則中予以規范,以提高立法技術,保證立法質量。
(5)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三擴展閱讀:
漢語學界對「以上」、「以下」用語的含義同樣存在爭論,應該包括本數或本級以寧夏大學教授王明仁的觀點為代表。他認為,從有文獻可查的古漢語開始,「以上」、「以下」的表意和用法都是非常明確的、始終一貫的。
即它在表達范圍時從來就包括范圍的起點和止點在內,也就是包括一般所說的「本數」、「本級」在內。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逐漸出現混亂,到了七八十年代混亂愈演愈烈,其表現也是多種多樣。
此外,受眾對「以上」、「以下」用語的含義也有不同理解。受眾的文化程度不同,對「以上」、「以下」用語的含義理解不同,受眾因利益或動機左右,導致產生有利於自身的理解。
如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八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醫療機構任用兩名以上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診療活動的,應從重處罰。兩名以上是否包含兩名,因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行政相對人受利益驅使,自然會產生有利於自身利益的理解,引發訴求。
現行法律條文關於「以上」、「以下」用語的含義及表現形式,法律條文作為法律規范的載體,有很強的規范性。如果法律用語含義產生歧義,將喪失法的指引、評價、預測和教育作用。但是目前不同的法律部門,對此用語的含義規定不一,特別是行政法部門。
現行法律條文關於「以上」、「以下」的含義及表現形式如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五條: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包括本數。該法用專門條款,明確了用語的含義。
《刑法》第九十九條:本法所稱以上、以下、以內,包括本數。該法用專門條款,明確了用語的含義。行政法因沒有統一的行政法典,不同的行政法律關於「以上」、「以下」是否包括本數(本級),沒有統一規定,用法上較為混亂。主要表現為未明確用語含義。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工作。
又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八十一條第(一)項:任用兩名以上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診療活動的。「以上」是否包含本級或本數(縣級人民政府或兩名),法律未作說明,容易產生歧義。
Ⅵ 德國民法典的立法技術
德國民法典在立法技術方面的高超的成就,一直是膾炙人口的。這種成就表現在:在大的方面,整個法典的體系十分合理,邏輯性強;在規定方法上,採取適度的概括方法;在用語方面,名目做到精確一致。以下就這三點加以說明,然後指出其優越之處。 德國民法典的體系是五編制,前面已論述了五編分立的理論問題。現在說說邏輯方面的問題。這五編的排列是演繹式的,就是由抽象的概括的原則出發,逐步走向具體。先是總則,這裡面都是抽象的原則性的規定,而後債、物權、親屬、繼承,都是較為具體的法律關系。在編以下分章、由章而節,也是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譬如債編,先由債的普通原則(債的內容)起,最後到各種債務關系。物權編也是一樣,由各種物權都具有的佔有始,而後規定各種物權。親屬編由親屬關系的基礎,即婚姻始,繼之以親屬和監護。各節也是一樣。每節的第一條差不多都是該節所規定的法律關系的總說明,以下再分別規定各種具體事項。在「買賣及互易」(第2編第7章第1節)、「侵權行為」(同上第25節)各節里,這種規定方法最為典型。
這種規定方法不僅條理清楚,而且避免重復。例如關於契約的成立,在第2編第2章里規定了,到規定各種債務關系時,就不再逐一規定。
要在德國民法典中查找某一種事項的規定,只要掌握了這種體系的要領,就很方便。例如關於物的買賣的債的關系,我們應該按著買賣(第2編第7章第1節)、雙務契約(第2編第2章第2節)、契約的一般規定、債的一般規定的順序去查,最後直到總則編。看慣了德國民法典的人去看美國統一商法典,會感到不習慣,就是由於這兩個法典在立法技術上很不相同。 德國民法典在規定某種法律關系或某一事項時,用的是適度概括的方法,而不用羅列的方法。羅列的方法,可以法國民法典第524條、第533條、第534條為例,將法律所欲規定的事物逐一羅列。這樣做的好處是使人一看就明白,無待解釋,但其缺點是不易羅列齊全,有掛一漏萬之慮,又無法預見到將來可能發生的新事物,還有條文冗長等缺點.德國民法典沒有這樣的條文;德國民法典常常用「等」、「其他」字樣,例如第823條規定侵權行為的受害客體,在列舉了「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之後,接著規定「或其他權利」。這種規定為以後法官運用該條留下可以發展的餘地。
在英、美的法律中,常有很長的「定義條文」,德國民法典在這方面用了些巧妙的方式,如第83條中的「以身後處分(即因死亡而發生效力的處分)」,第194條中的「請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實際上都是定義。又如第854條第1款的規定:「取得物之佔有,是由於取得對於物的事實上的支配力」,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定義。德國民法典用「適用」(第342條)、「准用」(第27條)、「不適用」(第173條),等字樣,以表明各個條文間的關系,避免條文的重復,而又盡量不使出現漏洞。 德國民法典以概念的細密精確,用語嚴格准確著稱。每個概念用一個詞去表達,反轉來,每個詞只表達一個概念,不同的詞所表達的概念不同。德國民法典不僅在一些很專門的用語上做到了這一點,就是一些普通的用語,也是如此。例如在條文中常常有「視為」(gilt als)、「有疑義時」(im Zweifel)、「但……不在此限」(es sei denn,dass……)等,也都用得很嚴格,不會讓人曲解,也不會使人誤解。
德國民法典有時也使用一些概括好、抽象的用語去表達一些無法確定的概念,例如「重大事由」(第626條)、「重大過失」(第521條)、「公平的方法」(第315、317條)、「不公平」(第319條)等,不過也都用得恰如其分。
總之,在立法技術方面,德國民法典是「可與任何一部重要的法典相匹敵的。」[32] 當然,在立法技術方面,對德國民法典持批評態度的也不是沒有。一方面,法典的嚴格性使法律的硬性規定過多,僵硬的框框使法律失去靈活性;甚至陷於僵化。另一方面,法典的精確性使法律很深難懂。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聯系德國的法學水平與司法制度來看。德國在民事訴訟中採用強制律師主義,德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都具有較高的水平,這些都足以使德國人民不太重視這部民法典在這方面的缺點。正因如此,在《瑞士民法典》公布之後,這些缺點與瑞士民法典相比之下更形突出,有人甚至要廢除德國民法典[33],但實際上,這種過分偏激的意見,並未能動搖德國民法典的地位。
德國民法典立法技術的優越性在今天看來已完全可以肯定。自1900年德國民法典施行以來,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個期間,德國經歷了幾次極其深刻的社會震盪,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面目大改,而民法典,除親屬法經過大的修改外,其他幾編都沒有大的修改。為什麼一個保守的、守舊的法典,會適用百年之久,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呢?這就要從這部法典本身所固有的優越性去找原因,如果法典本身不具備一定的可以維持它的生命力的優點,它是無法長久延續下去的。有一些與德國民法典同時存在甚至在它之後的民法典在臨到社會變革時都不存在了。這種情況除了許多外部原因和條件外,只有法典本身可以解釋。
一百年來,德國在民事法方面,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去補充、修正、發展民法典,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一是立法,包括修改民法典和在法典之外製定單行法。一是法院的判例。前一種辦法,通常只在後一種辦法無能為力時才採用。而在情況可能時或在問題初發生時,常常只採用後一種辦法。本文只討論後一種辦法。
通過判例以補充、發展甚至糾正、修正民法典的事例,已屢見不鮮。在大陸法國家,特別在德國,法官本來沒有「造法」的權力,德國民法典也沒有如同瑞士民法典第1條第2款那樣賦予法官在必要時「立法」的規定,因而德國法院的法官要這樣做,就必須在民法典中求得一點「基礎」。恰巧德國民法典就為法官備下了這種基礎。這就是德國民法典通過立法技術而備下的。
這種基礎有兩種。一種是德國民法典的概括性的規定。這種規定為「發展」留下了餘地。例如第823條關於侵權行為的規定中,判例利用「其他權利」,使工商經營權(Gewerbebetrieh)及一般人格權也得到保護。又如關於一般契約條款,民法典中並無規定,但隨著壟斷性企業的發達,法院認為有對之加以管制的必要。判例先是以民法第826條為判決基礎,後來改用第242條,後來改用第315條[34]。這些例說明德國民法典在其概括性規定中包含有法官可以據以發展這種規定的餘地。這就是立法技術的優越處。
另一種基礎是民法典中的一般條款,這是較之前一種更使法官馳騁餘地的一種規范。這里特別應提及第242條,即誠實與信用原則。德國有許多對民法典加以發展的判例都是以這一條為判決基礎的。最著名的是解決了第一次大戰後由於德國馬克貶值而引發的債務糾紛案件。此外,德國判例還利用這一條發展了一些新的原則,如「交易基礎消滅」、「濫用權利」等,「從而修正了民法典契約法中最初的個人主義的僵硬性。……第242條的一般條款已證明是契約法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一種重要手段。」[35]
上述兩種基礎顯然是當初民法典的制定者所安排的。它們當時可能沒有想到,這種安排在後世發揮了這么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對於一個重大的法典,其立法精神當然重要,立法技術也是重要的。後者有時甚至可以對前者發揮很大的影響。德國民法典說明了這一點。
Ⅶ 刑法可以和應當的區別
法律中應當和可以之間的區別如下:
1、法律權利不同。法律中「應當」條款規定的法律主體的義務,如果違反將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可以」表述的是法律主體的權利,是否作出一定的法律行為,由法律主體自主決定,不論其最終選擇的是允許范圍內的何種行為,都將得到法律的認可、保護。
2、法律形式不同。在法條中大部分是以法律規則形式出現的,應當與可以實際上就是法理上的強制性規則與授權性規則。 在刑法與行政法上的應當與可以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刑法上的最為突出。 刑法大篇幅的法條規定了應當如何,可以如何。
3、法律效力不同。在法律用語中,應當的效力比可以高。所謂應當,是法定的必須如此,如果不如此就是違法,行為效力會受到影響。所謂可以,是授權性的規定,基本上可以等同於「有權」。
因此,如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應當怎麼樣,那麼法官在具體操作中是可以利用自己的常識進行適當的判斷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決的。
(7)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三擴展閱讀:
法律語言規范示例
和,以及,或者
「和」連接的並列句子成分,其前後成分無主次之分,互換位置後在語法意義上不會發生意思變化,但是在法律表述中應當根據句子成分的重要性、邏輯關系或者用語習慣排序。
示例1: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示例2:較大的車站、機場、港口、高等院校和賓館應當設置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郵政營業場所。
「以及」連接的並列句子成分,其前後成分有主次之分,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前後位置不宜互換。
示例1:開庭應當公開,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以及當事人約定不公開的除外。
示例2: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可以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採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滌劑、化肥、農葯以及限制種植養殖等措施。
「或者」表示一種選擇關系,一般只指其所連接的成分中的某一部分。
示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政府網-《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一)》
法律語言學研究網-關於「應當」一詞的立法建議
Ⅷ 法的制定的立法技術
1、立法技術是指在整個立法過程中產生和利用的經驗、知識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體制確立和運行技術、立法程序形成和進行技術、立法表達技術等。這里主要是指立法表達技術,它包括:
①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②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③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2、立法技術的內容立法技術有立法預測技術、立法調查技術、立法規劃技術、立法決策技術、立法協調技術、立法表達技術以及立法監督技術等。這里僅句立法表達技術要求的重要內容予以敘述。
第一,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②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③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第二,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第三,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Ⅸ 法律中應當和可以之間的區別
法律中應當和可以之間的區別如下:
1、法律權利不同。法律中「應當」條款規定的法律主體的義務,如果違反將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可以」表述的是法律主體的權利,是否作出一定的法律行為,由法律主體自主決定,不論其最終選擇的是允許范圍內的何種行為,都將得到法律的認可、保護。
2、法律形式不同。在法條中大部分是以法律規則形式出現的,應當與可以實際上就是法理上的強制性規則與授權性規則。 在刑法與行政法上的應當與可以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刑法上的最為突出。 刑法大篇幅的法條規定了應當如何,可以如何。
3、法律效力不同。在法律用語中,應當的效力比可以高。所謂應當,是法定的必須如此,如果不如此就是違法,行為效力會受到影響。所謂可以,是授權性的規定,基本上可以等同於「有權」。
因此,如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應當怎麼樣,那麼法官在具體操作中是可以利用自己的常識進行適當的判斷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決的。
(9)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三擴展閱讀:
法律語言規范示例
和,以及,或者
「和」連接的並列句子成分,其前後成分無主次之分,互換位置後在語法意義上不會發生意思變化,但是在法律表述中應當根據句子成分的重要性、邏輯關系或者用語習慣排序。
示例1: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示例2:較大的車站、機場、港口、高等院校和賓館應當設置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郵政營業場所。
「以及」連接的並列句子成分,其前後成分有主次之分,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前後位置不宜互換。
示例1:開庭應當公開,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以及當事人約定不公開的除外。
示例2: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可以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採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滌劑、化肥、農葯以及限制種植養殖等措施。
「或者」表示一種選擇關系,一般只指其所連接的成分中的某一部分。
示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政府網-《立法技術規范(試行)(一)》
法律語言學研究網-關於「應當」一詞的立法建議
Ⅹ 遼寧省政府規章制定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省政府規章行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制定省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
(二)本行政區域具體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規章的;
(三)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規章的。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憲法、法律、法規規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科學合理規范權利和義務、行政職權與責任;
(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符合我省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省政府法制部門(以下簡稱法制部門)負責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編制和立法審查等工作,督促、協調、指導省政府工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法制部門,做好規章的立項申報、調研論證、徵求意見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條制定規章的工作經費列入省財政預算。
承擔規章起草任務的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為其立法工作提供財務保障。第七條建立專家咨詢論證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法制部門應當遴選不同領域的專家,經省政府同意聘任為立法咨詢專家,並設置立法咨詢專家庫;選取有代表性的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等,經省政府同意確定為立法基層聯系點。第八條規章的名稱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對行政管理事項作比較全面、系統規定的,一般稱「辦法」;
(二)為實施法律、法規作具體規定的,一般稱「實施辦法」;
(三)規范的事項比較單一、內容較少的,一般稱「規定」;
(四)規范的事項沒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試行性的,一般稱「暫行辦法」或者「暫行規定」。第九條除調整事項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
規章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條文明晰,用語准確、簡明,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十條規章的表述形式應當遵循下列立法技術規范:
(一)章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二)章內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三)條內分款的,不編序號,另起一行;
(四)條款內設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
(五)項下設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六)條款內容中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述;數目萬以上的,用阿拉伯數字加漢字表述。第二章立項第十一條法制部門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通過官方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規章立法項目建議,並向省政府工作部門印發編制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的時間一般不少於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或者書面信函,向法制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第十二條法制部門應當將公開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對建議的採納情況,可以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反饋。第十三條省政府工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先行開展調研論證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規定期限內向法制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
(二)起草說明;
(三)規章初稿:
(四)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對照表。
起草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決公共管理突出問題的主要制度措施、徵求意見和爭議處理情況,以及起草工作的組織和經費保障情況。
對上一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預備項目申請下一年度立項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項目論證報告和修改後的規章初稿。論證報告應當說明論證修改工作情況。第十四條法制部門應當對申請立項的立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審查評估、匯總研究,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實精當和立、改、廢並舉的原則,擬定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