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
1. 建設法治政府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一環。如果我們的政府不夠法治,那麼將會對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產生負面的影響。相反,我們如果我們的政府能夠做到帶頭。守法。那麼將會為整個社會樹立起積極的榜樣作用。
2. 為何建設法治政府怎樣建設法治政府
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目標是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職責依法全面履行。
二是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目標是提高政府立法質量,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使政府管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是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目標是行政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責任明確,決策法定程序嚴格落實,決策質量顯著提高,決策效率切實保證,違法決策、不當決策、拖延決策明顯減少並得到及時糾正,行政決策公信力和執行力大幅提升。
四是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目標是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規章得到嚴格實施,各類違法行為得到及時查處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秩序得到有效維護,行政違法或不當行為明顯減少,對行政執法的社會滿意度顯著提高。
五是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目標是科學有效的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基本形成,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健全,各方面監督形成合力,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切實保障,損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違法行政行為得到及時糾正,違法行政責任人依法依紀受到嚴肅追究。
六是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目標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公正、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全面形成,行政機關在預防、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充分發揮,通過法定渠道解決矛盾糾紛的比率大幅提升。
七是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目標是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明顯提高,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推進政府各項工作。
措施:
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總結新一屆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主要舉措,要求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提高取消和下放許可事項的「含金量」,規范行政許可事項辦理,堅決整治「紅頂中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是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明確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公布權力清單的要求和時限以及國務院部門開展編制權力和責任清單試點。強調進一步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要求建立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清單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的收費基金項目,減輕企業和公民負擔。
三是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要求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
四是完善宏觀調控。要求健全發展規劃、投資管理、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法律制度,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制定並公開企業投資項目核准目錄清單。制定並公布政府定價目錄,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五是加強市場監管。要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市場監管方式,2015年年底前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建設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全國一張網」,實行綜合監管,推廣隨機抽查,探索「智能」監管。
六是創新社會治理。要求加強社會治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和法治化水平。
七是優化公共服務。要求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八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3. 現代法治政府執法人員樹立哪些執法理念
一、建設法治政府,必須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認真落實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政治責任。當前,需要結合實際,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設質量、確保法律實施、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等方面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體制保障。為此,需要抓緊四項工作: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落實「三個優先」原則。「三個優先」原則是行政許可法確定的重要原則,其基本內涵是: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行政機關不要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落實「三個優先」原則,首先需要認識三個問題:(1)人民的政府,並不意味著人民群眾的一切事情都要政府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2)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意味著政府要成為一個「經濟人」。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繫上,市場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盡管市場中的一些問題有時需要超市場的力量——政府權力去解決,但總的來說,政府不能凌駕於市場之上,更不能試圖改變市場的運行規則。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要善待各類市場主體。(3)社會中介組織通過自律來解決某些問題,比政府通過行政權力來解決更有效、成本更低廉、副作用更小、更具親和力。我們的政府要大力培育中介組織,克服兩個「不放」:不放心、不放手。
第二,恪守信賴保護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是現代憲政的重要基礎,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必須全面、准確、真實;行政機關發布的政策和作出的決定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確需改變的要盡可能給相對人合理的預期,由此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行政機關要依法予以補償。落實這個原則,要求政府想問題、辦事情務必縝密、周到、慎重,切忌出爾反爾。做到這一點,實踐中會有難處,也要付出一定代價。但是,該負的責任、該承擔的風險、該付出的代價是躲不過的。分散風險、分別解決矛盾總比積攢風險、集中解決矛盾要好得多。因此,遵守信賴保護原則說到底就是化解風險、分散責任的有效辦法。
第三,公開透明。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曉、執行的政策、決定,都要公開;凡是老百姓比較關注且需要他們遵守執行的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中應當多聽老百姓的意見。這是確保決策科學合理的保障,是決策得到老百姓認同並執行的社會基礎。公開透明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行政機關的信息資源應當盡量共享。這是樹立規則權威(由服從組織到服從規則的轉變)、克服部門保護主義、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礎。
第四,創新管理方式。我國現行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權力導向型管理為特徵的,這種管理方式的缺點是隨意、沒有預期、強調命令,而且副作用大。規則導向型的管理方式的優點是比較穩定、規范、有預期且副作用小。其具體要求是:在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之間,重在間接管理;在靜態管理和動態管理之間,重在動態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後管理之間,重在事後管理;在管理與服務之間,強調服務。總之,規則導向型的管理方式要求具有間接、選擇、協商的特點。政府管理方式體現這一特點,就會最大程度地減少因管理方式不當而引起的問題。
二、建設法治政府,必須提高包括立法在內的制度建設質量
(一)對制度建設要有科學認識。制度建設是一門科學。制度建設是國家機關的權力活動,具有權力的一般特性;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國家權力,它屬於決策權范疇,具有決策的一般特性和理論基礎。從認識論上講,制度建設是一種認識活動,制度建設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從事制度建設工作,研究制度建設問題,必須善於認識、把握制度建設的基本規律和內在規律。
第一,制度建設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這是認識、把握制度建設規律的認識論前提。從根本上說,制度是人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反映,一方面,制度是依據人的主觀認識來制定的,一項制度制定的好與壞,與制度建設者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制度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所要解決的問題)又是客觀的。因此,制度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從本本、概念出發,不能搞土教條,也不能搞洋教條。
第二,制度建設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的統一。應然性是指所確立的制度應當是什麼樣,實然性是指所確立的制度實際上是什麼樣。制度建設的應然性要求:所確立的制度必須符合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符合人們本來的價值追求,具有公認的道德基礎。制度建設的實然性要求:一切制度必須符合客觀現實的需要與可能,對客觀條件不具備或者目前還過高的一些要求,在制度建設中就要注意加以避免,否則,所確立的制度就會行不通,改革時期制度建設的應然性與實然性矛盾非常突出。理想與現實是一對永恆的矛盾,也正是這一矛盾,制度才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因此,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必須善於發現問題和矛盾。一方面,要力求實現制度建設的科學性,使制度符合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對一些問題由於實踐經驗不足,人們的認識還難以統一,可以暫不予規定,待條件成熟時再作補充。
第三,制度建設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制度所規范的社會現象是紛繁復雜的。做好制度建設工作,首先,必須善於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及個案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以從中抽象出普遍使用的規則。其次,任何普遍規則都有例外,要在確立普遍規則時,妥善地規定例外,以保持制度的適用性。第三,在研究、確定規則時,對重大原則問題必須是非分明,態度明確,敢於堅持,同時又要注意照顧各種具體情況和不同意見,實事求是地靈活處理各種矛盾。
4. 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健全完善立法 1.科學立法科學立法是黨科學執政、科學決策的...
5.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要求:
1、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版設的發展不斷提高對法治的思想認識,權自覺地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
2、樹立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對加強和改進立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努力制定符合實際的、確實管用的、群眾滿意的法律法規,更好地發揮法律的規范、引領、推動和懲戒作用。
3、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方面,要進一步鞏固已有成果,解決存在問題,把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改革繼續推向前進。
(5)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擴展閱讀
思想和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只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才能破私立公,革故鼎新,除弊興利,切實做到嚴格依法、公平公正、剛柔並濟、文明便民,有效地懲處違法犯罪,調解民間糾紛,維護群眾權益,確保社會安定。在執法和司法中,一定要秉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的根本遵循,堅守對法律的敬畏和執著,排除各種客觀主觀障礙,做到唯法是從、唯民是重,積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境界。
6. 法治政府建設是什麼和什麼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必須更加深入有力地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更加高度重視有效發揮法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的目標,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堅持依法行政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點。
在我國,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政府主導推進為基本特徵。我國的「強政府」在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法治發展目標任務得以實現的主導性因素。
因此,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要按照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的戰略部署,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7. 如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法律實施的重中之重。要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通過依法全面履行職能,發掘市場潛力,激發社會活力,釋放改革紅利。
堅持職權法定。職權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我國與其他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把發展規劃、投資管理、重大產業布局等都納入宏觀管理體制框架下,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也是國土空間開發、資源合理配置等的綜合導向,因此我們的宏觀調控更具協同性、綜合性、有效性。堅持發展和完善這種特有的宏觀管理模式,就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快發展規劃、政府投資、經濟安全等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初步構建起以此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法律體系,為落實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提供製度保障,也為我們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制度自信提供支撐。
堅持全面履職。全面履職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核心環節。要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職能。一方面要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行政權力,防止權力任意擴張,行政行為的主體、許可權、依據和程序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做到不越權、不濫權。另一方面要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履行到位,該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不失職,防止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等問題。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的需求和關切,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不避難,敢抓敢管,切實履行好法定職能。此外,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修法建議。
堅持權責統一。權責統一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是現代責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法治的核心是約束權力,尊重公民和企業的權利和自由,保障其權利;監督政府的權力和行為,制約其權力。要堅持有權必有責、權責要相當、違法受追究、侵權需賠償,強化內部監督制約和行政問責。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全國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督。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支持審計和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職責。虛心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重視新聞媒體報道和反映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理並改進工作,並向社會公布處理結果。
建設法治機關,加快機關轉型
去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按照切實轉變職能轉變作風的要求,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大調研大討論大轉變」學習推進活動中,堅持問題導向,用法治機關建設統領各項制度建設,組織編制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法治機關建設規劃(2013—2018年)》,提出了「職權法定、運行規范、公開透明、權責統一、廉潔高效」的法治機關建設目標。四中全會的召開和《決定》的發布,對建設法治機關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法治機關建設作為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的一項重要舉措,狠抓落實、抓出成效。
持續深入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解放思想,自覺破除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強化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法治意識,切實轉變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風,真正實現微觀向宏觀、審批向監管、項目安排向制度供給的轉變。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多提創新性建議,多做原創性工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當好參謀助手。
加快職權法定進程。落實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首要任務,就是要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形成權力與責任相匹配、調控與監管同加強的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管體制。我們將配合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爭取用幾年的時間,在政府投資條例、發展規劃法、經濟安全法、價格法、信用法等宏觀調控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上取得大的進展。
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認真落實四中全會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要求,繼續堅持「開門立法」。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重大決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建立重大投資項目會審機制,建立重大政策委內協調機制、委外會商和溝通機制,健全重大決策評估機制等,強化依法科學民主決策。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在已取消和下放44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完善行政審批程序規定,按照條件明確、環節優化、高效便民的原則,優化審批流程。建設政務服務大廳,行政許可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統一受理。健全行政審批公開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完善網上審批制度,做到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在線運行、限時辦結,把審批變成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針對行政審批事項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務實有效的監管體制,建設統一的行政審批事項在線監管系統,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建立縱橫協管的監管機制,形成權責統一、分類指導、部門協同、地方聯動、制度保障、科技支撐、系統覆蓋、全程監管的新型監管格局。
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制度執行力,打牢結實管用的制度籠子。編制行政權力清單,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向社會公開。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規范行政行為,推進行政審批裁量權基準制度,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進一步加大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政策、項目等信息公開力度,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群眾、媒體的監督。持續深入根治作風頑疾,健全加強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持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支持紀檢監察部門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決不手軟、絕不姑息,努力打造廉潔高效法治的政府機關。
8. 法治政府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內容
1、法律必須公開,為公眾知曉;
2、法律必須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針對一些人特別制定,必須是對所有的人同等適用;
3、法律必須是可預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依據事先公開的、制度化的程序規則,法律不能溯及既往;
4、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必須能為公眾所認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
5、法律必須沒有內在矛盾,不僅同一法律內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
6、法律必須合乎情理,切實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8)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
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基本治國方略,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執法是關鍵。國家的法律法規都需要各級政府來實施,與群眾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的決策與執法活動是否合法、是否適當,不僅關系人民福祉和社會穩定,也關系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實。
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如果能夠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在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方面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產生重大作用。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
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
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9. 法治政府的特點是什麼
1、建設法治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各地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方面採取了許多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
2、建設法治政府,是基於行政權在我國政治架構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政權易於擴張的特性,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法治政府的內涵決定了法治政府必須是守法政府、民主政府和透明政府。
3、法治政府是守法政府。法治,在邏輯起點和制度目的上均在於通過法律制約公權力。因此,法治政府必然是在實體和程序上都嚴格遵守法律的守法政府。守法政府的內涵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它必須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核心不在於權力的大小,而在於政府權力是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的,其邊界是確定的、明晰的,政府行使其權力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當
4、法治政府是民主政府。法治的重要價值在於實現民主、保障公民權利。因此,法治政府必須是民主政府,其權力的行使要充分、真實地代表民意,成為人民意志的執行者。這一方面要求行政立法和行政決策必須民主。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應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廣泛聽取有關專家、社會公眾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實現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5、法治政府應當是透明政府。只有透明的政府才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政府權力依法行使,成為法治政府。這就要求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事項外,政府作出什麼樣的決策以及如何決策都要向公眾公開,行政執法的依據、程序和結果都要及時公布,以方便公眾監督政府是否依法行使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