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道德
㈠ 品德高尚的普通人的故事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
吳運鐸,1917年生,祖籍湖北武漢,生於江西萍鄉。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礦工。全國抗戰爆發後,吳運鐸不遠千里,奔向皖南雲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製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葯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貝多芬
他發現他有耳鳴現象,太大聲他受不了,太小聲他又聽不到。
一八O二年夏天,貝多芬經常在維也納郊外散步,但是他聽不見風聲、聽不見鳥鳴,命運給了他最無情的打擊——他的耳朵完全聽不見了。
失去了音樂家最重要的一種感官能力,是否就此向失敗和絕望投降呢?不然,外面雖然靜寂,但內心的音樂卻洶涌澎湃,貝多芬的決心是:「我將用力扼住命運的脖子。」他憑藉著一種心靈的力量,繼續他的音樂創作。
「英雄交響曲」是他第一個向命運挑戰的成果,它不僅是第一個偉大的現代交響曲,更是心靈深處的表白。之後,許多偉大的創作持續問世,貝多芬藉由音樂闡述:精神可以超越痛苦,甚至是超越死亡的。
㈡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道德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這人一點都不道德;你的行為要符合道德的標准,等等。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究竟怎麼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標準是什麼呢? 可能有人說:只有你的行為在法律的允許的范圍內,那麼你就可成為一名道德的人?是這樣的嗎?想想,答應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寬廣的多。也許有人說:你的行為只要符合社會習俗,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應也是不一定。因為道德內涵不僅僅只是指符合風俗習慣。也許有人說:沒法給「道德」的標准下個定義,因為道德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風俗習慣變化而變化的,在一定的社會階段,道德的標準是不同的。此點,我也承認,確實「道德」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的。但如果否定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准,我又覺得是不可能。 那麼究竟拿什麼來衡量「道德」的水準呢? 在思考以上問題時,我想起了兩個小故事。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名小偷在機場偷了一名乘客裝有機票的錢包,導致該名乘客無法按時登機,誰知該次航班因故卻在空中爆炸了。這名乘客因錢包被小偷偷,卻因禍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請問:該小偷是道德的呢,還是不道德? 第二則故事是:一個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沒有幾天了,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里安逸的度過,當朋友問此人:我的病要緊嗎?要住多久的醫院?此人回答:你沒事,一點小病,你不用擔心,住幾天就可出院了。請問:此人對他的朋友說謊,此人道德嗎?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想大家都是摻進了自己的情感的,因為我們以一般的人情世故來作的判斷,以「情感」作為了我們判斷的主旋律。 那麼怎樣來判斷「道德」呢?怎樣的判斷才是有說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斷的標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這就看我們判斷「道德」的標准與視角了。 一般來說,我覺得判斷一個人或其行為的是否道德的標準是:「意識」與「結果」兩者。(這里補充一點:判斷「道德」與法律上判斷「犯罪」是有區別的。法律上只看其行為是否對社會造成了影響,而不涉及意識。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為,我們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識本身。)從意識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從結果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沒把真相告訴朋友,讓朋友沒有心理准備。 從以上我們可看出:通過「意識」或「結果」來判斷,兩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讓我們產生混亂了嗎?沒有一個有效的標准來衡量我們的行為是否道德了嗎?通過思索與尋找,我們只能找到判斷人類的行為道德的最底線,人類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則,即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形形成的社會美德。這種美德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皮膚人群共同認可,共同遵守,約定俗成的「共識」。然而,用這種「共識」來判斷行為道德與否,又會讓人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會混亂人的思維與視野。那麼,究竟道德的標准在哪裡呢? 也許,大家會說:沒有一個標准,因為世上本沒有「道」,又哪來的衡量「道」的標准呢?也許真的是這樣,因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於無形無聲無名中,探討本就虛無的東西,也只能虛虛實實罷了。
㈢ 為什麼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
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佚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青年是社會的未來,長輩的希望。青年的希望,是長輩希望的希望。青年應當奮力去實現,長輩也應當說盡力幫助去實現。用汗水澆灌事業的大樹,將會收獲甜蜜的碩果,把青春消磨於吃喝玩樂之中,終將嘗到惆悵和痛苦。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經過上述討論,經過上述討論,這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岡察洛夫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愛情包括的靈和肉兩個方面應該是同等重要,要不愛情就有完備,因為我們不是神,也不是野獸。這句名言發人深省。那麼,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濟慈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氣餒是絕望之母。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唐·李白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九曲黃河萬里浪,浪淘風簸自天涯。這句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今天,我們要解決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威·柯珀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人有沒有信念並非取決於鐵鏈或任。這啟發了我。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因何而發生?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在面對這種問題時,要想清楚,尊敬的道德是人本的道德,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托·德雷克斯曾經提到過,慢些,我們就會更快。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聯翩。列寧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群氓接受了精神價值,就會破壞它。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其中的陰郁不禁讓人深思。三毛曾經提到過,在朋友交談之間語言需要當心,成年人要步步為營,不傳壞話,便可促進雙方的友誼。減少是非是促進人際關系重要的一環,好話要多傳,壞話一句也不傳。這句話像一盞指引我進步的航標燈,處處照亮著我人生前進的道路。
㈣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抄。對父母的孝襲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4)普通人的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㈤ 人為什麼要講道德
說來話長。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裡。我們總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區分為「好的」或「壞的」,總是藉助「善」與「惡」的視角來評價和理解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情形。道德的存在,幫助我們建立起較為穩定的人際關系、較為合理的倫理秩序,以及較為長遠的社會預期。就是人類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來的生活狀態。
幾乎所有的倫理學家都曾直接或間接地回答過這個問題,幾乎每一位對生活有所經歷和思考的普通人也會給出自己的答案。然而,這個問題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當我們如此提問的時候,內心其實已經生出了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人可不可以不講道德?」
提出後面這個問題並不會讓人感到愉快,但它卻必須得到嚴肅認真的對待。這不僅因為兩個問題其實「一體兩面」,更是因為它們共同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的反思和選擇的產物。人類並非天生完美,更談不上是一種始終向善的生物。資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糾纏,往往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識和原則,也依然不能按照這些知識和原則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來行動。所以,我們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中。我們賴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們具體實施的道德活動,實質上,全是我們在「講道德」與「不講道德」的兩可之間經過權衡、反思而選擇了前者的後果。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動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於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物。相應的,「講道德」成為人這種生靈不僅顯著而且引以為豪的標志,也正是因為它構成了對人性本質的展示和呈現。
㈥ 普通人的高尚品德
高尚的境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便決定把家產分給三個兒子,但在分財產之前,他要三個兒子去游歷天下做生意。臨行前,他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年後要回到這里,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財產不想分割,集中起來才能讓下一代更富有;只有一年後,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個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財產!」
一年之後,三個兒子陸續回到家裡。老大先說:「我在游歷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將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後來他不幸過世,我就將金幣原封不動的交還給了他的家人。」他的父親評價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誠實是你應有的品德,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二兒子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的村落,見到一個小孩不幸落水掉到河裡,我立即跳下馬,奮不顧身的把那個孩子救了上來。」他的父親稱贊說:「孩子,你真了不起!但是救人是你應盡的責任,這件事也稱不上是高尚的事。」三兒子遲疑了一下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的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崖邊的一棵樹下,我只要輕輕一腳,就能把他踢下懸崖;但我沒這么做,我叫醒他,讓他繼續趕路。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他的父親卻正色回答:「我的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聖的事,你辦到了。來,我所有的產業將都是你的。」
是啊,專行善事雖然也可稱為好人,但還算不上是世間最高尚的事。以德報怨而不以惡制惡,以善心感化仇人,這才是世間最高尚的事
㈦ 人們遵循道德原則規范所表現出的外在活動,稱為什麼
人們遵循道德原則規范所表現出來的外在活動稱之為:德行。
但是這種德行與普通的德行還有點不一樣。
為什麼不一樣呢?我們知道,著名哲學家康德的一種思想是:人們遵循道德律的原因不應該在於外在,而是內在,並不是因為遵循道德律有好處,也不是因為不遵循道德律有壞處才去遵循。人們遵循道德律僅僅是因為應該去遵循(應然)。所以康德感嘆,那天空中浩瀚無垠的星系和人們心中的道德律,是越想越覺得驚奇的東西,顯得不可思議和值得敬畏。這樣也就把上面的內容做了一個定義。
具體展開來看,第一,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有個條件,就是自己已經覺知道德律,只有知道了道德律才能很好的按照原則性的去遵循。套用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的話就是,人們只有覺悟了,懂得道德知識了,去遵循道德律的時候才是道德境界。所以,不滿足這個條件,即便是你所有行為都符合道德規范,也不是道德境界,因為你並沒有覺知,這就是普通的道德者和道德境界的區別。
第二,知道了道德知識,做到了道德行為,是高標准,按照道德原則辦事是道德境界,也就是康德所說的德行,這一點對比於普通人的情況能夠很好的說明。普通人怎麼做的呢?通常而言,就是靠輿論,輿論是外在的,通過他人言談反饋回來做出的被動的行為,因為不是主動的,所以即便是行為符合道德律,也不是康德所說的德行。普通人的道德建立在零散的道德覺悟和功利層面上,可以看成馮友蘭說的處於道德境界與功利境界之間。
第三,如果再往下滑,到了功利層面,表面上看來是符合道德,背地裡卻是為了自己,功利境界最大的體現就是不管行為符不符合道德,最終目的都是利己。而合理的道德,不但考慮自己的問題,也要兼顧眾人的利益,關鍵時候還能為了眾人之利益來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在佛家稱之為大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利他之精神呢?因為道德境界的人考慮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所以才會出現比較極端的不利於己有利於人(損己利人)的情況。
所以,道德行為與道德境界是高標準的,跟普通人的德行還不一樣,普通的也就為了自己或者迫於輿論做出讓步,而高標準的則是自願為了利他之精神做出讓步。
這里還要涉及一點,就是道德的合理性問題,我們知道,古人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都是高標準的道德,做到的人是非常值得敬仰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自己生活都會有無數的問題,人作為生物,總有各式各樣的需求,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來講,自我實現是高級階段,下面都還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交的等需求,只有人們充分的滿足好這些需求,才能夠更好的為他人服務,這是道德行為一個基礎。這種思想,被稱之為合理的利己,站在合理利己基礎之上,在考慮利他之精神,才會讓道德行為更加健全發展。如若不然,很容易出現表裡不一,前後不一,人前人後不一的各種矛盾的情形(人格分裂或扭曲),也就是普通人的迫於輿論或者習俗而做出的那種行為,未必是自覺自願的。
這樣,關於德行,用兩點論來討論,第一點是合理利己作為基礎,第二點是自覺的利他之精神,也就是康德的遵循道德規范。需要補充的是,合理利己的意思是在不侵犯他人之利益(尊重他人之意願與自由)的基礎之上的利己,如果一個人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沒考慮他人的情況,只能是馮友蘭說的功利主義,兼顧好社會和他人情況下面的利己,才是合理利己。
建議可以閱讀道德哲學方面的知識,道德哲學也可以稱為倫理學,同時,也要了解西方哲學史上那些人文主義之精神,比如功利主義、自由主義,這些哲學思想,本身既能夠屬於道德哲學,也能夠屬於社會哲學或者政治哲學,牽扯的東西就多了。所以,要達到道德境界,不但要覺悟,而且要能夠按照覺悟來嚴格執行,也就很不容易了。
最後,引用幾句話來共勉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朝,張載)。加上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㈧ 請問,道德是什麼
東方道德多指德行和品德,西方道德指純粹的理性。個人意見
㈨ 一個道德品質高的人 有什麼特點
這個很寬泛,標准也不一樣。就普通人而言,道德品質高的人應該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特點(不一定能體現全部,但至少應有所體現);至於有更高追求的道德之士,比喻修佛的會體現「善」,修道的會體現「真」,一般人就不一定理解了。
㈩ 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麼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而原本中國人認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父母有過而子女不諫為不孝。
節:中國傳統社會中僅片面要求女性守貞、從一而終,男人則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國人認為:三妻四妾,人慾也。是不應該的。雖然男女均遵從婚姻包辦,但只有男性有離婚權利。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義是從天下之志,與統治者無關。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其實還是四點,不過含義有了變化
忠:忠於祖國,民族
孝:孝順父母,長輩
節:遵守社會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邊人之間講基本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