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道德與法治建設
① 淺談如何加強法治與德治建設
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堅持公正司法、加強檢察監督,更好守護公平正義、弘內揚美德善行。在司法辦案活容動中,各級檢察機關既要嚴格以明確的法律規范為遵循、為依據,又要深入領會和准確把握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內涵,充分考慮司法行為的社會效果,使司法活動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要把維護公共道德作為司法辦案的重要價值追求,加大對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行為的司法保護力度,使執法辦案過程成為懲惡揚善的過程。
② 如何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的結合起來,如何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1、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方略重要意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必然要求。要注意防止和糾正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誤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錯誤傾向。強調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不是反對和排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也不是反對和排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而是要使二者協調配合、共同發展。以為重視依法治國就可以忽視思想道德建設,重視以德治國就可以忽視民主法制建設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和片面的。
2、著力構建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體系。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綱領,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要緊密結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和群眾實際生活,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不同群體的特點和要求統一起來;把理想信念與群眾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實踐性統一起來;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教育群眾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建設。
一切大眾傳媒、一切文化場所、一切精神產品,都要成為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斗爭,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要高度重視黨員幹部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示範和導向作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原則,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帶頭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努力成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表率。要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在全社會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3、切實加強依法治國進程。
推進依法治國,一是在法律的價值方面,要形成以權利為基礎的新格局。法治社會要求法律建築在尊重人類的人格、尊嚴、自由、合理願望、進取精神和財產權利的基礎之上。
二是在法律的地位方面,要確立法律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重要領域中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在國家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法治社會的顯著特徵,法律的權威性要求任何政黨、團體、國家機關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就是要消除任何不受限制的權力,形成法律支配權力的權力運行秩序。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如果法律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即使制定大量的法律,也是沒有意義的。
三是在法律的運行方面,要形成獨立的、合理的法律運行機制。在法治社會中,法律要實現其合理組織社會的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獨立的合理的運行機制。如果沒有獨立的法律運行機制,就根本談不上法律在社會中的保障地位。司法機關要相對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和政治組織,依法獨立地行使職權。惟有如此,才能構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格局,形成全體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自覺依法辦事的局面,從而實現中國社會的法制化。
③ 思想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有什麼關系
思想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是引導和約束人們行為,保持社會穩定的兩個重要手段。思想道德教育是倫理教化,引人向善,是通過學習,宣傳和耐心細致的說理工作去啟發人們取向正確行為的自覺性;而法制建設則是規矩方圓,懲惡揚善,是通過法律去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強制性手段。
從它們的關繫上說,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代替法制建設,法制建設也不能代替思想道德教育。兩者比較起來,應當以思想道德教育為主。但是,由於道德與法制的內在聯系和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系。
思想道德修養在生活中的主要任務:
1、積極推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
2、貫徹落實「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
3、教育和引導高職生正確認識高等職業教育、認識自身、認識環境、認識時代特徵。
4、對高職生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5、提高高職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評價能力,培養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6、引導和幫助高職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觀、成才觀,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念。
7、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④ 如何促進鄉土社會的法治化建設
善待民抄間法,確保民間法擁有發揮作用的空間在鄉土社會法治化進程中,善待民間法的關鍵是處理好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關系。從一般意義上說,國家法與民間法存在著既對立沖突,又統一互動的辯證關系。二者在調整范圍、運作程序、實施效力以及判決保證等方面都明顯不同,但同時,國家法與民間法又相互促進①。鄉土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實際上就是國家法與民間法對立統一的博弈過程。在此過程中,不能偏廢其一而不顧其他,既不能把國家法簡單地向鄉土農村無限楔入,更不能無情地消滅和壓制民間法,較為可行的作法是善待民間法,保證民間法享有一定的運作空間
⑤ 統編人教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匯編匯總
第一單元 我們的好朋友
我們的好朋友
1. 在學校生活(三)年多了,你一定交了不少好朋友。
2. 與(朋友)在一起是那麼開心、美好。
3. 友誼總是給我們(溫暖),讓我們感受到(真情的存在)。
4. 我們都渴望獲得(友誼),但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5. (不合理的要求)會傷害朋友之間的友誼。
6. 友誼來之不易,需要(珍惜)。學會(與朋友相處),友誼才能(深厚長久)。
7. 在學習和生活中,哪些原因能讓你們成為好朋友?
①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能談得來;
②經常在一起學習;
③同學非常友善。
8. 哪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會讓人難以交到朋友?
①嫉妒心強
②小氣、自私
③瞧不起別人
④欺負弱小的同學
(意思合理即可)
9. 要珍惜我們的友誼,我們應該怎樣做?
①當朋友有困難時,我願盡力幫助。
②當朋友犯錯誤是,我要提醒他,並幫助他去改正錯誤。
③當朋友幫助我時,我會表示感謝。
10. 你和好朋友之間有哪些開心事?分享一下。(合理即可)
說話要算數
11. (說話算數)是人的一個重要品質。說話不算數不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12. 「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勸導人們為(人處世要講信用)。
13. 我們敬佩(說到做到)的人,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14. 我們不僅要對(別人)說話算數,也要對(自己)說話算數。
15. 對別人說話算數,會有人(監督),對自己說話算數就只能靠(自覺)了。
16. 如果你的同學說話不算數,你會做些什麼呢?
①對他做出的保證進行監督。
②陪伴他完成他所保證的事情。
③在他做違反承諾的事情的時候提醒他。
(意思合理即可)
17. 從哪些由於失信而導致害人害己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①我們要做誠實守信的人,要說話算數。
②失信不但會傷害別人,還會傷害我們自己。
18. 一個人對他人說話要算數,對自己就可以說話不算數嗎?你有幫助自己說話算數的妙招嗎?
①我們不但要對他人說話算數,對自己也要說話算數。
②我們可以對自己承諾的是做出一個計劃表。
③在完成自己的承諾時,給自己一個禮物。
當沖突發生
19. 校園生活(充滿快樂),但也會(出現一些沖突)。
20. 在我們身邊存在這各種各樣的(沖突)。只有正確認識(產生沖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沖突)。
21. 能否避免發生沖突,往往取決於(我們處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
22. 產生沖突並不可怕,採用(正確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沖突。
23. 在生活中,我嗯不僅會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會遇到被他人欺負的情況。
24. 被人欺負是(痛苦)的,如果我們不抵抗,欺負可能(變本加厲),(痛苦)也會加劇。
25. 在校內受到欺負可以(請同學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老師請求保護)。我們必須(採取正確的方法來應對欺負)。
26. 在校外受到欺負時,也需要(果斷採取措施),保護自己。
27. 我們在學會(保護自己)的同時,也需要學會(用合理的方式擺脫煩惱)。
28. 在校園中容易導致沖突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遵守校園中的規則
②做錯了事強詞奪理,拒絕道歉
③處理矛盾的方式不妥當
29. 面對沖突,你有哪些方法來化解沖突?
①控制情緒,保持冷靜
②交換意見,講清道理
③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④商議辦法,和諧相處
⑤請人調節,解決沖突
30. 看到同學被欺負了,你應該怎麼辦?
①跟被欺負的同學站在一起,對欺負行為說「不」。
②向老師家長報告,希望他們趕來制止。
31. 如果你在校園里被欺負了,你應該怎麼辦?
①請同學主持公道
②向老師請求保護
第二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買東西的學問
32. 我們都有過購物的經歷。怎樣才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這裡面可有(不少學問)。
33. 正規商品的外包裝上一般都有(廠名廠址、使用說明、生產日期)等內容,這是我們了解商品的重要渠道。
34. 購買食品時,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盡量購買(綠色、天然)的產品。購買商品時如有「(三包)」卡,以便(維修和退換)。購物時,要盡量選擇(正規廠家)的產品。總之,要注意產品(有無質量檢驗合格證、商標、生產廠名、廠址和生產日期、有效期)。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有權索要(發票),發票是消費者更換商品、保修商品、解決糾紛、索要賠償的(憑證),也是國家管理財政、徵收稅款的重要工具。
36. 我們在購物時需要培養良好的(購物習慣),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這既是必要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
37. 在購物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權益)的行為,我們要有(維權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8. 購物時要有(自我保護意識),要在(正規商店)購物,購物後保留好憑證,了解自己有哪些合法權益等。
39. 購物時遇到矛盾和問題,首先應與(商家、廠家)協商解決,協商未果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或工商管理部門投訴。
40. 消費者享有人身、財產不受侵害的權利,商家(無權)搜查顧客的身體或背包。
41. 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12315)
42. 怎樣做一個文明的顧客?
①要講文明禮貌
②商品要輕拿輕放
③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位
合理消費
43. 生活中有(許多商品)對我們具有吸引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總是希望父母能夠(滿足自己需求)。
44. 當我們提出一些要求時,父母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決定。(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會拒絕。
45. 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我們可以做到:(體貼父母,想想父母的辛苦和難處,不提讓父母為難的要求。不趕時髦,不要攀比)。
46. 通過(合理比較、自我剋制)等方法,我們可以學會做出正確的購物選擇。
47. 學會(克制),根(實際需求)合理消費,是擁有健康生活的重要條件。
48. (合理開支)並不意味著一味省錢。我們既要(精打細算、量入而出),又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有滋有味)。這樣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49. 同學們,請你像想一下合理(有計劃)消費和過度消費的不同行為,分別舉例描述。
合理消費行為:按實際需要采購日用品;飲食適量,按需就餐;有儲蓄,可以進行投資理財。
過度消費行為:買東西不知節制,超過預算;暴飲暴食,不知約束;不僅沒有儲蓄,還可能到處借錢。
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
50. 我們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食時,也可能會(產生浪費)。
51. 這種浪費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也許每次浪費的量看起來並不多,但日積月累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52. 浪費行為更是對(勞動成果)的不尊重。
53. 節約糧食是(習慣),更是(美德)。大家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情做起。為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作出自己的努力。
54. 很多浪費行為是(我們錯誤的想法)導致的。
55.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56. 關於節儉的名言警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57. 關於節儉的名言警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58. (浪費行為)更是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不尊重。
59. 浪費有多種表現,請你就幾個實際生活中浪費的例子。(合理即可)
把不愛吃的事物扔掉是浪費;衛生間長流水現象是浪費;教室沒有人是燈常亮著是浪費。
第三單元 美好生活哪裡來
我們的衣食之源
60. 生活中,我們要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61.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種類多樣,有(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聯系密切。
62.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我們(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樣樣離不開農業。農業為我們(提供食物),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
63.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日)定位「(中國農民豐收節」),體現了我國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感恩勞動的文化傳統。
這些東西哪裡來
64.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很多生活用品是由(工業生產)提供的。
65.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需求的提高,工業產品的生產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和方便)的生活。
66. 工業產品的(創新和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方便,我們要感謝那些(發明和製造產品)的人,是他們用(智慧和勞動)為我們創造著幸福的生活,我們應當倍加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將來,我們也可以(發明、製造)新的產品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67. 如今,走到世界各國,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製造)」的商品。這些商品上都印著「(Made in China」)。
68. 過去,高科技領域「(中國創造)」的身影還不算多。現在,這種局面已經有所改善,「中國創造」也有了一席之地。
生活離不開他們
69.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付出。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人們提供了不同的服務,才使這個社會有序地運轉起來。
70. 我們家庭中的成員每天都會接受來自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服務。
71. 盡管人們從事著(不同的勞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勞動者)」。我們的父母和其他親人也是其中的一員。
72. 社會的良好運轉需要(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盡管不同的職業在勞動方式上存在差別,但勞動者之間是(平等)的。
73. 人們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74. 很多勞動者從事的工作看起來也許非常普通和簡單,但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
75.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每年的(5月1日)。
76. 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每天(辛勤地勞動),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謝)他們的勞動。
第四單元 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
當地的風俗
77.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俗),這些風俗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78. 有很多伴隨著我們成長的風俗,這些與我們成長有關的風俗寄託了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
79.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伴隨我們成長的很多風俗體現了(愛幼)的傳統,相應地,也有很多風俗體現了(尊老)的美德。
80. 中國有許多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但是,相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異的節日風俗。
81. 春節常見習俗:過小年掃塵、吃灶糖;貼對聯、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飯,守歲;初一拜年等。(各地風俗稍有不同)
82.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賽龍舟。(各地風俗稍有不同)
83.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賞月。(各地風俗稍有不同)
84. 元宵節習俗:觀燈展,猜燈謎,吃湯圓。
85. (清明節)在每年4月5日前後,古時也叫三月節。也被稱作「踏青節」。
86. (重陽節)的日期是農歷九月九日。又稱「雙九節」或「老人節」。
87. 除了這些共同的節日,許多地方還有不少當地特有的節日,這些節日也會涉及(許多獨特的節日風俗)。
88.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特有的傳統活動。
89. 不同的風俗體現了不同的文化,都寄託著人們(美好的祝願),表達了人們多樣的情感。
90.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
91. 有些風俗不符合時代需要,應該(淘汰);有些風俗是否保留,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92.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些優良的風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令人心痛。為了留住這些優良的風俗,國家和社會都在努力。
93. 請你說一說你知道的常見的關於敬老的一些行為。(合理即可)
94. 給過生日的老人祝壽、表演節目;扶老人過馬路;給家中老人洗腳;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
95. 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每年都有因放鞭炮而發生事故,有人建議禁止燃放鞭炮。請你談談你的看法。(合理即可)
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
96. (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和民間手工藝)都是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各地有許多著名的民間藝術。
97. 只要(用心去觀察),你就會發現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驕傲的(民間藝術)。
98. 著名的民間藝術:(北京京韻大鼓,東北秧歌,廣東舞獅,天津楊柳青年畫,江西景德鎮瓷器,陝西華縣皮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木卡姆藝術,江蘇蘇州刺綉,四川川劇變臉等)。
99. 民間藝術由(勞動者)創造,用來滿足(生活和審美)的需求,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
100. 民間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民間藝術的成就裡蘊含著這些藝人的(努力與智慧)。
1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沖擊,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正面臨著衰落的困境。
102. 面多一些民間藝術衰落的現狀,我們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它們。
103. 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我們少年兒童也能貢獻一份力量。
家鄉的發展
104. 家鄉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巨大改善,這是看得見、體會得到的。
105. 家鄉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面對問題我們不能(迴避)。
106. 學校開展「家鄉發展建設」的調查活動,請你做出一份簡單可行的調查方案。
(5)家鄉道德與法治建設擴展閱讀:
方案1:
以收集、觀察等方式,了解家鄉生活服務設施方面的變化。①方便人們休閑的設施建設(公園、廣場、圖書館、體育館等)
②方便人們購物的商業設施建設(超市、商場、農貿市場等)
方案2:
以采訪家人的方式,了解家鄉教育方面(可以改為其他方面,如城市建設方面,出行方式方面)發生的變化。
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說,他們小時候的情形,再看看現在的情形。
方案3:一實地參觀、采訪的方式,了解家鄉醫療事業的發展。(或了解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變化)
⑥ 我愛家鄉道德與法治幾年級
二年級下冊 望樓主採納
⑦ 求一份3000字的家鄉道德或法治建設調查
1、你在家經常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嗎,你都做過哪些事?
2、家裡來客人了,你能主動問好,回並答熱情招待他們嗎?
3、回家晚點,臨時有事,你做到了及時告知家人了嗎?
4、見到老師你做到主動問好了嗎?
5、走進辦公室,你能做到敲門並打報告嗎?
6、同學有困難,你能做到熱情地施以援手嗎?
7、路遇不平的事,你是袖手旁觀,還是盡其所能做一點事情?
8、你如何看待街上的那些乞丐?
⑧ 如何發揮道德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我國法治建設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法治的道德基礎十分薄弱,公民的道德水平比較低,國家公職人員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意識較差,這是制約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的統一性
法治道德屬於政治道德的范疇,因為法治本質上是國家政治的一種運行方式,法治不可能也不應當超越於政治之上。人類政治活動指的是對於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過程,而政治的推行方式不止一種。從歷史發展來看,基本的政治手段有自然政治(無為而治)、德治、禮治、刑治和法治等,法治僅是政治手段和政治運行方式之一。政治必須講道德,法治作為政治的一種方式,同樣必須講道德。但這里講政治道德和法治道德,並不是簡單地將道德置於政治和法治之下,使道德成為一種可有可無、可大可小的隨機物,而是內含著這樣一種基本的推論:國家政治和法治必須符合人類的基本道義精神和正義原則,必須在明確的善的道德價值指引下建立正義的法律體系,保持合理和公正的執法與司法過程,從而造就和諧、自由和有序的社會發展局面。也就是說,國家政治和法治只有從其出發點、過程和效果上都符合人類的道德准則,才能真正體現政治和法治的本來目的。 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本是完全統一的人類行為規范和治國方式,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利益驅動的影響,人們對德、法關系的認識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法治建設需要不需要道德基礎,道德在法治建設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這是世界范圍內法治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西方現代法學界,對此問題的解答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一是新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認為道德和法律分屬於兩個領域,是兩種相互矛盾和作用各異的社會規范,因而現代法治建設不能夠容納道德,而必須以純粹的法律手段治國,這樣才符合現代平等、民主和唯法是從的法治理念。哈特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二是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強調法律的正義標准和善惡判斷性,主張法律與道德的內在統一,力求把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富勒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國法學界,除了與上述兩種法學理論相類似的觀點外,還有一種中和性的觀點,就是認為道德與法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有統一性又有矛盾性,因而主張人們在一般社會事務上應當遵守道德規范,而在法律領域里則應當堅持法律至上,以法為據,從而避免道德對法律的干擾與消解作用。這種觀點看似公允,實質上還是把道德與法律作了二重劃分,使之形成了難以融合的兩張皮,因而它在傾向性上還是接近純粹法治論的觀點的。 我以為,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相對而言是比較正確的觀點,與古希臘的正義法理論和中國法律傳統中的道德法思想具有一致性。但這種觀點仍然力圖統道德於法律之中,忽略了道德的先在性、法理性和引導性。
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從道德和法律的本質與功能上加以認識。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人類正義精神的體現,是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道)及其在人類社會各種事物中的顯現(德),因而它本身就具有先在性、自證性和自為性,從
而也就成為判斷萬事萬物的第一價值標准。相應地,法律則是人類社會生之於道德、依據道德而建立的外在規則,是在道德不能推行的地方對道德規范的一種加強和強制實現。法不具有先在性,而是後起的;法不具有自證性,必須依據可以自證自明的人類規則來確立,這個可以自證自明的規則就是人類道德(反映在具體的社會事物上即稱之為「理」,探討法律的這種根本依據和實質的學說就稱之為「法理學」),非依道德,法就難以解決因何而建立的問題;法也不具有自為性,(孟子說「徒法不足以自行」),它必依賴於人才得以推行,而人推行法律的內在動力就是道德(正義感、利眾心和責任意識)與智慧。由此可見,道德的本質是自具的(本來如此),而法的本質是由道德確立的(依理如此)。離開道德,法將失去判斷社會萬物價值(善惡、是非)的根本依據。這種本質上的統一性,正說明了一個社會的基本規范的一致性,也說明了社會目標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那種認為道德和法律本質不同的看法,實際上是否定了統一國家中社會規范的一致性,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從功能上來說,道德和法律則是內外互補的共同規范關系。道德和法律共稱為「社會觀范」,其目的都在於使社會秩序化,所以二者在功能上的目標是一致的,不存在什麼沖突和矛盾的問題。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規范方式的不同。道德是以人的自覺性為基礎,從人的內在意識上建立善惡是非的人生准則,從而起到指導和約束人的行為的作用。法律則是以人的強制性為基礎,從人的外在行為上明確其善惡是非的走向,從而約束、限制和導向人的行為。在人類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是只有道德沒有法律的,那時人們的心靈純朴、道德自覺性強,一切社會問題都通過內在自學和由此形成的外在習俗就基本上解決了。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加強,利益競爭出現,僅靠道德自覺已無法滿足社會規范的要求,尤其是對於道德自律意識淡薄的人來說,內在的自我約束已很難奏效,這樣就不得不適用外在的強制力(尤其是國家強制力)來迫使其遵循人類的道德要求。可見,法律是以道德補償和保障的功能出現於人類社會的。自從有了法律,人類社會就具有了內外一致的雙重規范機制。但不論哪個社會,這兩重社會規范都力求統一。在一個得到良好治理的社會里,法治總是以人類的道德正義精神為其存在的前提和依據的,而道德也總是以法律規范作為其保障。所謂「禮法結合」、「出禮則入於刑」正是說明了這兩者的互補共治性質。因此,道德和法律是統一的社會規范的共有一致的兩個方面,它們本質上不存在矛盾。二者存在某種看似矛盾的問題,主要是兩種情形造成的:一種是後起的法律背離了道德精神,因而造成了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之間的矛盾(這種情況不能反過來說是道德規范背離了法律規范,因為先在自證的道德無須以法律的認可為其存在的前提,相反,法律應當以道德的認可為其存在的前提)。另一種情形則是由於體現道德、推行法律的主體——人的素質修養不夠,因而造成人為的對道德內涵的誤解和對法律規范的誤解,由此造成了道德與法律的某種矛盾局面。
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共同以理的形式存在,理的最高原則是人類正義精神。德、法兩種規范共同指向的目標是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在社會層面上即是情和事,由情和事而構成一定的關系。所以,德、法兩種社會規范的本質內容是社會關系,表現方式則是情和事。有人認為,法律是無情的,所以法律與情相沖突,不能講情。這種看法仍然是片面的。情和事均是人類社會客觀的存在現象,正由於情(如血緣之親情、性愛之感情以及廣義的人類慈悲心、仁愛心、側隱心和同情心等)和事的交織運行,人類才產生了各種各樣難以理清的復雜的社會關系。道德和法律正是要通過理而對情和事進行合理的調整和梳理,從而建立良性的社會關系。所以道德和法律正是從人心和人的行為兩個方面合理地建構理、情、事的相互關系的社會規范,而德治(以德治國)和法治(依法治國)則是對理、情、事這三個方面的具體把握與建構過程。法治社會雖然以法律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的主導規范,但同樣不能免除的是法治必須以道德為基礎才能完善有效地確立起來。否則,唯法而治,只能造成舍內而取外、舍本而逐末,忽視人的內在自覺修養而求外在行為的合理化的局面,其結果必然是社會的混亂
無序狀態。因此,現代法治必須在社會層面強調人的道德修養,並以道德為處理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首要方式;在道德不能消解矛盾的地方,法律才成為主導的裁決手段;公正執法的有力保障之一仍然是人的道德責任感;遵守道德是遵守法律的人格基礎,遵守法律是遵守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和道德並行不悖,共同為治,真正的法治社會才可能建立起來。 二、法治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將道德規范貫穿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就是要求社會建立一種道德化的法治,體現一種法治的道德精神,使德、法相融,互相助益。
在法治建設中強調道德並不意味著道德僅僅被看作為法治過程的一種口號,而是要求法治建設必須以人類道德正義精神為指導,執法者和司法者必須具備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公正執法的能力素質,整個社會體現出正氣流行和和諧有序的風貌。也就是說,道德必須作為一種實體的社會規范融化於法治建設的全過程。具體來說,法治道德應當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法正義,即立法活動要從人類正義原則出發,充分考慮到人類的道德要求和人道性質,使普遍確立的法律成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良法」,避免非道德的「惡法之治」。這是法治走向合理化的根本之點。衡量立法正義的根本是一切立法必須以人民利益為重,為保障人民權利、自由和福利而創製法律,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此,要避免法律的特權化、階層化傾向,建立平等的法律制度。
第二,政治與行政廉潔。廉潔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主張。廉者不貪,潔者不染。廉潔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廉價(小而精乾的政府可以最低限度地耗費社會財富)。官員清廉(清廉不染,即是把權力視作為民服務、為民造福的工具和盡職盡責的手段,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政權運作簡單有效(政治與行政行為簡明單純,不擾民,不搞排場,不搞虛誇,而政府權威很高,推行政務的效率很高)。 第三,執法與司法公正。政府的執法行為與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以道德為基礎,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平等地對待一切法律關系主體,避免權力關系(權權庇護)、親屬關系(家天下和家地方)、金錢關系(利害勾結,賄賂公行)、鄉友關系(近者庇護,遠者欺瞞)等社會關系對法律事務的扭曲和影響。
第四,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高度道德水平。法律由人建立,法治賴人推行,人的道德素質是造就道德政治的根本所在。其中,處於「公共權力邊緣位置」的普通公民的道德素質固然重要,但起根本影響的還是那些處於「公共權力核心位置」的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的素質。中國歷史上的聖賢之治的思想和科舉取士的制度,古希臘柏拉圖的「賢人政治」的主張,都力圖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值得借鑒。
表現在上述諸環節中的人類道德對於法治建設的作用十分巨大,它本質上不再是外在於法治過程的游離物,而是構成法治建設的血肉和靈魂。具體來說,法治道德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基礎作用,即在法治建設中構成推動法治運行的有力的道德基礎,為創立「依法治國」的良好氛圍提供基本的動力保障。第二,風尚化作用。社會道德具有通過社會輿論迅速傳播、滲透一切的普遍化功能,因而能對社會起到一種風尚化的作用,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和心理嚮往,同時也就造成了對一切社會成員的強大的心理壓力,從總體上制約法治建設朝良性發展。第三,內在規范化作用。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是從人的內在自覺性入手解決社會規范問題的,因而它以人的「自我信任」和「自我修養」為基礎,通過社會成員的自我評價和內心羞愧建立自律機制,實現「道德自律」,由此引導人的外在行為的合理發展。可見,道德規范把人的心理、人格和行業三者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對確立法治建設所要求的健康心理、正義人格和公正作為十分有益。第四,外在示範化作用。社會道德雖然不如法律規范那樣具有明確的外在強制性,但它仍然具有外有影響功能。這個功能主要是通過道德高尚、正直、誠實、公正的人們的行為,為社會提供一種可借鑒和學習的「模範體系」,從而引導人們走上道德正義之路。道德修養好的人對於一般的人會形成一
同時是一個法治建設的過程,而法治建設的過程則必須同時是一個道德建設的過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在我國現階段,改變道德缺失狀況的任務很繁重,需要從各方面綜合努力才行。這里從幾個主要的方面入手,簡單討論一下道德建設之路:第一,從社會道德建設的角度來看,社會應當把弘揚道德正義精神放在首位,把遵守道德和遵守法律統一起來,引導人們按照道德標准判斷是非,衡量行為,由此養成全社會誠、信、公、正的道德風尚,為法治建設提供良性的社會道德環境。第二,從法律體系本身來看,必須建立道德先在和法律依道德而立的信念,解決法律和道德兩張皮,法律不依道德而立,道德行為得不到法律肯定和支持的悖異現象,使道德和法律真正成為本質相同、目標一致、功能互補的兩大社會規范,為法治建設提供內在的道德動力和依據。第三,從社會成員尤其是公職人員的個體素質入手解決道德缺失問題。社會成員道德信念的建立來自於不斷深入、勇猛精進的個體修養。因而,從教育、學習、政治宣傳等方面入手強調和激勵個體道德修養行為,建立穩固持久、代代相傳的個體道德素質,是建立法治道德的根本所在。黨中央布置和推行的「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活動,本質上就是要解決為政者的政治道德問題。第四,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大量優秀的道德理論、德法共治理論和個體修養理論,因此,揚棄繼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是改變道德缺失狀況,建立法治道德,推行道德政治的重要舉措。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是道德,它曾在歷史上對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起到過無以替代的作用,至今仍是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切實的行動,才可能發掘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文資源和精神動力,也才會找到法治建設的真正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