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樹立法治精神

樹立法治精神

發布時間: 2022-05-29 13:14:24

A. 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要樹立法制精神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與否,就取決於對新一代接班人法律意識水 平。「青年的素質,關系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 只有當大學生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形成了排除外在強制的對法治的認 知、歸屬和信賴的內心自覺時,社會主義法治才有了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才有了社會主體的主體性精神,中國的社會秩序才會有廉價卻能自律抵禦違法犯罪的 精神控制器。
一、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容和現實意義。
1、自覺守法意識。 自覺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標志和歸宿,創製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從。 守法還是違法取決於大學生對法律的內心信服的程度,當他們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時,即使個人需要與法律規范發生沖突,源自其心靈深處對法律至上權威的深切認同,內在地驅動著他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因此,培植當代大學生守法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自覺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規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學生的意識里,達到大學生自覺自願服從法律、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目的。
2、嚴格執法意識 。 即嚴格適法和執行法律的意識。通過強調公正執法的重要性,培植起當代大學生 積極捍衛法律權威和尊嚴的意識,使當代大學生能夠在現實的法律生活中,嚴格 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而在具體的執法活動中,能夠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正確地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把法律當作唯一的 是非標准和行為准則。
3、訴求法律保護意識。 即各種合法權利的法律保護意識。西賽羅在《論法律》中說,羅馬人自孩提時便 受到如此教育:一個人要求助於正義,就去訴諸法律。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大學 生摒棄避訟、厭訟、懼訟的心理,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訴訟,樹立正義觀念, 主動追求正當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權利的正確實現,通過參加訴訟活動,監督司法公正。
4、法律監督意識。 依法行使監督權既是現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權利的表現,法律監督意 識 法制、在大學的法律意識培育中,我們應該把督法意識、守法意識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結合起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憲法至上觀念和主人翁觀念,使他們親近 依賴法治,最終實現法律意識的飛躍,形成強有力的法治信仰。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由於有某些社會風氣、傳統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存 在如下缺失:
1、法律知識不足或對法律一知半解,沒有正確的法律觀念。當代大學生從中小學政治理論課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較貼 近生活的法律規范,比如《憲法》、《義務教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而 對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就其對法律的了解深度來說.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純粹 靠死記硬背,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論和精神實質。要他們 在現實生活中按正確的法律意識去處理矛盾時,他們又表現出「知」「行」脫節, 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法律工具主義價值取向嚴重。 在對法律的社會效用的理解上,絕大部分大學生把法律理解為對人的行為的約 束,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用以統治社會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統治階級意 志的玩偶。現代社會的法治,也是國家尤其是司法機關用以嚴懲犯罪、制裁違法 的有力手段。這種工具主義價值取向,使大學生們在內心深處認為他們的遵紀守 法行為只是迫於國家和學校的強制,而偷偷進行的違法違紀行為只要沒有被學校 或司法機關抓住證據就是與強制力對抗的「偉大勝利」。有了這種錯誤思想,在大學生的心理底層,形成了對正確的現代法律意識教化的潛意識抵制。
3、強調權利,忽視義務、責任。大學生一般對我國法律規定的權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對於經常遇到的權利 內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確的認識,並強烈要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卻消極迴避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責任。經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物質 幫助權利、受教育權利、戀愛自由權利、參與社會活動權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擁有 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國家、社會、他人為其實現權利和自身價值提供條件並加以 保障,而在行使權利、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卻不考慮是否侵害了他人權利, 是否對國家、社會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應承擔哪些法律義務,權利與 義務發生了嚴重的偏差,責任心不強。
4、法律意識淡薄,崇尚權力,對法治沒有信心。當代大學生由於過分追求書本知識,法律意識十分淡薄,沒有法律的思維習慣, 一切強調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性和自我發展,看問題往往主觀偏激,缺乏足夠 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發生因一時沖動而不計後果的現象,導致違法和犯罪 行為的發生。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從個別現象中得出了「權大於法」的結論,對法 治缺乏信心,認為法治建設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視讀書為日後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階梯」。‍
從平時的媒體報告和資料顯示,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令人堪憂。缺乏法律意識主要會帶來兩大方面的危害:對自己的危害,對他人的危害,抑或兩者兼備。因此,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刻不容緩。

B.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是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

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2)樹立法治精神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1、鮮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政策、組織和權力基礎,其實現程度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 法治為政治建設提供了權力運行的規則與依據

2、徹底的人民性。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3、系統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

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

4、充分的開放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C.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是兩個內容互相銜接的科學命題。前者的關鍵在於強調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基本原則,諸如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後者的關鍵在於強調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適精神。

實行法治,沒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國實行法治,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在遵循法治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法治建設的途徑和方式。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等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為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要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繼續尋找建設法治的可行途徑和方式,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唯有如此,在中國厲行法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們所說的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內涵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協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建設,全面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諧。

我們所說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以人為本、人民主體、執政為民、社會和諧;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為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奮斗。

總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為普適價值的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既要堅持法治的一般原則和觀念,又要根據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和有效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探索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嶄新道路。

D. 如何培育法治精神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
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
理論聯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
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多參加社團活動多參加公益活動,多看報紙,多關照新聞等各種傳媒和輿論。

【補充】:
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義。法律包括憲法是由人民的代表制定通過的,是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的意志至上,任何人或組織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這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根本不同。在當代中國,法律至上要求執政黨要依法執政,國家立法機關要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的法律規范,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正確適用法律,廣大人民群眾要自覺遵守法律,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

E. 怎樣樹立法治意識

要樹立法治意識,一是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是堅決擯棄不良習慣,遵紀守法。《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F. 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宏揚法制精神

導入: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觀念,是指導人們進行法治實踐的思想基礎、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大學生應當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實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樹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義:1.有利於促進正確法治觀念的形成;2.有利於理解法律的內在精神;3.有利於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2)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1.依法治國;2.執法為民;3.公平正義;4.服務大局;5.黨的領導

(3)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基本含義:指人們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則和標准判斷、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 特徵:1.法律至上;2.權力制約;3.人權保障;4.正當程序

(4)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認識和把握幾種關系:1.民主與法治的關系;2.權利與權力的關系;3.權利與義務的關系;4.自由與平等的關系;5.實體與程序的關系

(5)培養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1.學習法律知識;2.掌握法律方法;3.參與法律實踐

(6)案例:王老漢的兒子是一橫行鄉里的惡霸,在鄉里民憤極大,而在家裡他對王老漢也是動輒打罵 ,一次,他向王老漢要錢出去讀博未果,將王老漢暴打一頓,然後揚長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這時王老漢越想越氣,用菜刀將兒子砍死,然後去公安機關自首,從公安機關立案開始一直到法院審判階段,鄉民們都在不斷為王老漢請願,要求對其從輕處罰並且認為王老漢的行為是大義滅親之舉。

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啊~~~·

G.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意識

如果是練習題(非考試)建議從書上找答案,然後整理背下來。
法治是調節回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答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H. 如何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

(1)領會社會主義法制精神,明確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版法治國家的權主要任務。
(2)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公平正義觀念,權利義務觀念等基本觀念,養成自覺遵紀守法,嚴格依法辦事的習慣。
(3)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是個人安全的前提並且有賴於每個公民的自覺維護,切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4)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

I. 如何增強全面的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

首先,要來建立黨員領導源幹部帶頭學法、用法的相關制度,形成黨員領導學法、用法、信法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黨員幹部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社會氛圍。
其次,要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立法要跟上社會發展需要,考慮社會接受程度,便於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易於營造群眾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氛圍。
第三,要有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國家行政機關是法律法規實施的主要部門,也是運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主要窗口和「前沿陣地」,人民群眾能否相信法律,是否願意使用法律去解紛止爭,與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執法方法息息相關。
第四,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證司法公正,通過公正司法營造全社會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圍。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第五,要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增進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J. 如何樹立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一、加強法治建設,提升整體法制觀念。推進法治建設,首先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引導公民自覺學法用法,使公民在參與法制實踐中堅定法治信仰,學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國家和個人的合法權利。經過多年的普法、宣傳等法治文化建設,廣大公民的法制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是法治理念的具體精神還沒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處於文化層次低、公民法治理念舊的傳統模式,固有觀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維權」,加上一些法律法規和執法部門工作的嚴重滯後,導致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阻礙了工作的正常開展,使人們對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產生了片面消極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在做好普法宣傳的前提下,兼顧抓好法治文化建設,既要抓公務員隊伍,又要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范圍,通過法律講堂、模擬鄉村法庭等宣傳教育載體,搭建法律直通車、法律宣傳周等渠道,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讓廣大公務員和人民群眾在參與法制實踐中學會法律,提高依法辦事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根據不同對象、人群的需求,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的法律「六進」活動,建立「城市法治顧問團」、「農村法律援助站」等機制,進一步拓展法律知識普及的覆蓋面,提高整體法制觀念。
二、改進形式方法,完善執法法治意識。公務員隊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進,是解決當前「民事糾紛、社會治安」的關鍵所在。然而當前公務員隊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舊、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數,一些執法者在行政執法中主觀臆斷、方式簡單粗暴,面對這樣的窘境,法治建設這張大網如何發揮實效,值得我們廣大公務員共勉。一是要加強執法隊伍,培養法治思維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完善廣大公務員執法隊伍學法制度。通過集中學習、法制講座、區別指導等形式組織學習行政法規和與履行職責相關知識,定期開設執法培訓班、執法知識競賽、執法專題討論會,並將學習成績作為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切實提高執法隊伍的整體法治素養。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領導幹部執法法治意識。通過強化法治權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制軌道,切實使群眾「信法不信權」、「信法不信訪」、「信法不信關系」,杜絕社會上輕視、無視法治和 「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等無理情況的滋長,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執法,百姓知法、自覺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圍。
三、推動管理創新,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法規和機制是政府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的重要前提,我們必須推動管理創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機制。一是強化行政監督與問責,促進行政公開透明。推行政務公開,把政府的決策、立法、行政和執法過程向公眾開放,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充分運用新聞媒體、網路、廣大人民群眾和紀委進行監督和制約,建立與民聯系溝通的公共事務平台,尤其是社會轉型期人民群眾所關心環保、醫療、養老、拆遷等熱點問題,積極推動公民參與,使他們的合理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法訴求得到充分體現。二是規范工作機制與流程,深化執法行政問責。通過實踐,完善政府決策運行的法規體系,及時修正與實際不符的政策法規,維護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避免「越權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現象」和「粗暴執法引起的群體性事件」,牢固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觀念,對違法行政導致群眾利益受損的,從嚴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熱點內容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
公司律師管理 發布:2025-01-14 16:06:04 瀏覽: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1-14 15:57:29 瀏覽:155
藝術品成交確認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15:53:25 瀏覽:95
民法中的過錯 發布:2025-01-14 15:46:58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