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審查

立法審查

發布時間: 2022-05-29 13:16:36

1. 立法程序四個步驟

立法程序四個步驟具體如下:
1、提出法律案,提出法律案是我國立法的第一個階段,是法律審議、通過、公布的前提。是指被授予專門許可權的機構和人員向立法機關提出法律草案,使審議法律草案列入議事日程,成為立法機關討論的對象。提出來出法律案是法律規定的國家機關和人員的專有職權;
2、審議法律草案,法律草案的審議,是指立法機關對於己列入議事日程的法律草案正式進行審查和討論;
3、通過法律,法律的通過是指立法機關對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為法律;
4、公布法律,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機關將己通過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自治機關發布;國務院通過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2. 我國《憲法》《立法法》對違憲行為有哪些審查途徑

你好,
立法法第九十條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分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立法法第九十一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查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而制定機關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員長會議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和予以撤銷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決定。
憲法第六十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四)解釋法律;

(五)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

(六)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七)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八)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

(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十)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十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

(十二)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

(十三)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

(十四)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

(十五)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

(十六)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

(十七)決定特赦;

(十八)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

(十九)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

(二十)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

(二十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3. 27家行業協會為何連續多年提起地方性法規審查建議

中國建築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2013年前後,很多施工企業向協會反映,一些地區出台了地方性審計條例或審計監督條例,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竣工結算依據」,企業因此在一些工程的結算方面遇到了困難和障礙。

2017年6月13日,應法工委邀請,中國建築業協會有關負責同志赴法工委辦公室聽取了此項工作的開展過程和最新進展情況,了解到各地已經完成自查,對相關條款的清理修訂工作亦在抓緊落實。

4. 政府預算的什麼是指政府預算的成立和執行結果都要經過立法機關審查批准

政府預算的【成立、預算執行中的調整】和預算執行結果都必須經過立法機關審查批准,

5.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一)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二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二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委會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二)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
法律案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權的機關或個人向立法機關提出的關於制定、修改、廢止某項法律的議案。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其中,法律草案文本是法律案中最重要的內容,它以條文的形式體現立法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法律草案,是立法工作的基礎性環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五年立法規劃經反復討論、徵求意見後報中央批准實施。如果沒有列入規劃和計劃,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認為需要制定法律的,也可以作出立法決策,組織起草。在作出立法決策時,應當初步明確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立法目的,立法應當把握的主要原則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二是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三是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四是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五是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使法律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基本可行,有時還要在一定范圍徵求意見和進行論證,並報起草機關的領導審定,以確保起草工作建立在良好的基礎上。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試擬稿」經起草部門或單位初步討論同意,有的報送有關主管機關批准同意後,形成為「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發各方面徵求意見。對於起草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復雜和敏感的問題,起草班子還要及時向上級請示報告,以作出正確決策和判斷。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比如,由國務院部門起草的法律案,在送審稿形成之後、國務院決定提出議案之前,先交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經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決定。軍隊各總部起草的法律案,報中央軍委決定前,交中央軍委法制局審查修改。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提出的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如修改現行法律的議案,一般附有修改前後的條文對照表。
(三)法律案的審議
審議法律案,是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實質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全國人大審議法律案,一般經過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委會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委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審議決定。這種情況,實踐中曾發生過幾次。比如,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審議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後,由於代表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等重大問題有較大不同意見,會議決定原則通過該草案,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關於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規定,參照大會審議中代表提出的意見,進一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審議修改後予以頒布試行。據此,1987年11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對草案進行審議修改後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2.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常委會會議舉行的7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委會組成人員,以便常委會組成人員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由提案人委託的人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法律草案的主要內容作出說明;三是常委會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在此基礎上,必要時可以召開聯組會議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常委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常委會提出審議意見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關於三審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般實行三審制,即一個法律案一般應當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才能交付表決。實踐證明,實行三審制,對於充分發揚民主,保證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對法律案進行深入審議,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立法法又規定了三種例外情況:一是,如果各方面對法律案的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二是,對屬於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如果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三是,如果法律案經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由委員長會議提出,經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根據立法法規定和實踐做法,三次審議之間的主要分工是:
一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草案進行初步審議。一審著重審議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法律的框架結構是否合理等問題。
二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二次審議稿」)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議。二審重點審議法律草案二次審議稿對若干主要問題的規定是否合適、可行。
三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新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三次審議稿」)再次進行深入的審議。三審的審議重點是,各方面提出的對法律草案中若干主要問題的意見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對沒有採納的意見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解釋和說明。根據常委會的分組審議意見,法律委員會在當次會議中再次召開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必要的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交分組會議作最後的審議。如果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建議表決稿沒有大的不同意見,則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以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過半數通過。
4.關於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在立法過程中,除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參加審議討論、提出意見外,還要廣泛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是我國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基本經驗。立法法總結實踐經驗,對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主要包括: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幾種制度。
書面徵求意見和座談會簡便易行,可以根據法律草案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書面徵求意見和參加座談會的機關、組織和專家,便於對有關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因此是我國立法實踐中最經常運用的兩種方式。
論證會,是就法律草案中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問題,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從科學性、可行性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論證意見。論證會制度主要是解決立法的科學性問題,論證意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對立法具有重要影響。為了保證論證意見的客觀、公正,舉辦單位在邀請論證會參加人員時.應當使持各種不同意見的專家都有代表參加,發表意見。論證結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由同意論證結論的人員簽署,並附少數人的不同意見及其理由,以供立法機關作出全面判斷。
聽證會,是面向社會公開舉行聽取意見會的一種方式。聽證會的主要特點:一是公開、透明。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內容一般事先向社會公布,如果公民有意願出席聽證會發表意見,可以報名參加。聽證會一般公開舉行,允許公眾旁聽和新聞媒體采訪、報道。但如果公開舉行會損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不公開舉行。二是充分、客觀。聽證會的組織者應當在報名參加聽證會的公民中選擇各種不同意見的代表參加聽證會,以使各種不同意見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反映和表達。三是程序性強。聽證會參加人員往往比較多,為了使參加人員都有平等的機會發表意見,也為了提高聽證會效率,聽證會一般都要制定聽證規則,對聽證會的發言順序、發言時間、會場紀律等作出規定,以保證聽證會有秩序地進行。聽證會結束後,應當將聽證記錄整理成聽證報告書,提交常委會作為參閱資料。
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是立法發揚民主的又一重要方式。對於一些重要的法律案,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案,除採取以上幾種方式徵求意見外,還採取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的方式,公開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向社會公布了憲法修改草案、民法通則草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婚姻法修改草案等十多部法律草案,公開徵求各方面的意見,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法律案的表決
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所謂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是指實有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是指代表名額或常委會組成人員名額,也不是指到會的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所謂過半數,是指贊成票超過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半數,贊成票剛好是半數,不是過半數。
(五)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6. 應當如何完善對我國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

行政立法監督,簡言之,就是指有權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是指權主體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對行政立法活動實施的監察和督促。我國法律未就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做出系統和具體的規定,致使我國的行政立法在其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較多。雖然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的立法監督效果並不理想。就行政立法來說,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的問題,有些甚至是很嚴重的問題,沒有通過立法監督的途徑去解決,並且如果立法監督制度不加以完善,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制度,這些問題將會長期存在。

一、 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方式

1、權利機關的監督

在我國,中央一級的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地方主要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就行政立法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國務院及國務院各部委的立法過程,同時也有權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有權監督該市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權力機關的監督既可以是事前監督,也可以是事後監督,事前監督主要是在行政立法生效前的監督,主要有聽證、審查、決定、備案等制度。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憲法第67條第7項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這里的「抵觸」從字面上理解似乎是就行政法規的內容而言的,而我們認為,對這里的「抵觸」不應僅僅理解為行政法規的內容與憲法、法律不一致,這里的抵觸還應該理解為行政法規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制定許可權上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2、行政機關的監督

上下級行政機關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之間的關系。上級行政機關當然享有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權,在行政系統內部監督行政立法活動的主體是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憲法第89條規定:「國務院有權改變和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和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對於」不適當的規章「的含義,《立法法》第87條規定了五項不適當的規章,即為超越許可權的;違反上位法的;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的;經裁決應當改變和撤銷一方的規定;規章規定被認為不適當的;違背法定程序的。目前我國行政機關的自我監督通過以下方式去實現:(1)改變和撤銷。(2)備案和審查。然而長期以來行政機關的自我監督一直不盡人意,改變和撤銷並沒有真正運行起來,往往是該改變的沒有改變,該撤銷的沒有撤銷,批准備案制度也不夠完善,行政機關的監督有「自己作自己的法官」的局限性。這樣影響了立法監督的嚴肅性,有效性和法制監督的統一。

3、司法機關的監督

對行政立法的司法監督主要是指法院作為掌握司法權的司法機關,對行政權從事立法活動進行制約與控制,《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和發布的規章。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參照使用規章,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就要對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審查其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越權、是否違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過審查,認為如果相應的行政規章違法、越權或違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應的行政機關或上級行政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建議。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規章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這也是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形式。

二、我國現行行政立法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建立了行政立法監督機制,但這一監督機制從建立之日起,可以說一直處於萎縮狀態。正如應松年教授所說:一些有利於實現民主,公開的原則,保障公民權益的程序制度沒有制度化、法律化和普遍化。可見我國的行政立法監督機制還存在許多問題,表現在:

1、行政立法監督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授權法,因此沒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雖然《憲法》和《組織法》賦予各級人大廣泛的監督權,如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程序,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無法運作,其次,行政機關內部監督也沒有建立起來,法律規定國家有權撤銷國務院各部,委與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章、決定、指示或命令。有權撤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同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決定和命令,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撤銷下級人民政府與上級人民政府不一致的命令、指示或決定。但在實踐中除規章通過備案制度建立起了可以運作的監督制度以外,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如何監督,尚沒有規定,也無法操作。

2、行政立法監督程序缺乏有效性

程序的作用在於「通過促進意見疏通,加強理性思考擴大選擇范圍,排除外部干擾來保證的成立和正確性。就行政立法監督的情況來說,現有的監督機制宣言性,原則性的規定較多,具體性,程序性的規定較少,因此缺乏可操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行政立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還是存在大量的問題,行政立法權的行使非常重要,但對這種權利的行使有一個完備的程序更加重要,我國在監督行政立法的程序非常不健全,可以說,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監督程序上,我國側重內部監督,如審查、通過、批准、備案這些都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自我監督,無行政機關外部有關的第三者的審查和監督。我國憲法賦予權利機關撤銷行政機關違法和不當的法規,規章的權利,但這種監督並沒有完整的程序予以保障,難以落實。在對行政機關的司法監督上,法院除在行政訴訟中可以對規章「參照」適用外,既除人為不合法的規章不予適用外,法院沒有對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權,這樣,當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法院和當事人也無能為力。在立法後評估上尚未形成穩定的行政立法評估體系,評估行為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很多地方沒有固定行政立法評估體系,另外還沒有嚴格的評估標准。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有效性,需要進一步完善。

3、行政立法監督主體缺位,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有限

目前行政立法監督的主體由政府法制機構充任,而法制機構以立法為主要業務,同時作為協助行政首長辦理法制事項的內設機構,不具有基本的獨立性,難以擔當監督行政立法的重任,以規章備案為例,盡管國務院法規備案制度行之有年,但基本上對於備案的規章難以審理,對於違反,越權,違反法定程序和內容沖突的規章也難以糾正。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決定長期以來,我國在民主行政過程中存在這樣幾對社會意識矛盾:一是人治觀念根深蒂固,而法治觀念難以樹立;二是行政支配社會的觀念相當發達,而民主監督行政的觀念仍很淡薄。人民形成依賴性,民主參與意識得不到發展、參政能力得不到增強,長此以往就形成公民參與意識淡薄,對政治缺乏熱情,認為那隻是政府官員們的事情。而人民參與的實質是以權利制約權利,而民主參與能加強民主監督的有效性,對防止腐敗都有一定效果,但是,恰好我國的行政法律監督民主參與度不高。導致監督出現諸多問題。

三、對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建議

(一)規范行政立法監督程序,加強行政立法的公開性

程序是權利運作的重要保障。行政立法作為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有必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有權利就要有制約,有權力而無制約,權力就會失控,導致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災難。加強和完善善行政立法監督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有質詢、詢問、調查、討論等程序,但十分原則,也缺乏連貫性,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尚需從程序上加以完備,使立法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在程序上更具有可操作性。雖然我國《立法法》第56條至62條,規定了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第71條至77條規定了規章的制定程序,但在行政立法過程中缺少完善的公眾參與和利益協調機制,行政機關雖然也往往通過咨詢,協商等方式收集民意,進行利益協調,但一般對此不負有法律上的義務,因此目前,行政立法亟待改進的程序環節就是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徵求意見,要逐步擴大聽證會的適用范圍;要建立科學的處理意見的不同機制。要在各方面充分發表意見和辯論的基礎上,通過民主程序決策,而不能憑長官意志定奪。與相對人利益相關的法規和規章必須以公眾熟悉的方式公布。加強行政立法公開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行政立法的草案應提前在公開刊物上公布,使公眾有合理有效的途徑了解法規、規章的內容,以便提出意見。其次,將聽取人民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程序。最後,公布對立法意見的處理結果。

我們只有擴大公眾對行政立法的參與權,而且在對參與者就行政立法事項提出的意見和觀點也要給予充分重視。行政立法監督的程序才能不斷的完善。

(二)拓展司法機關的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現代社會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辦事較之於普通民眾的守法更為重要,因此現代法制的精髓是官吏依法辦事,只有官吏依法辦事,才有法治可言。「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其重要內容,公正的司法,不僅在於懲惡揚善,弘揚法治,同時也是對民眾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的教化,是對經濟活動當事人高效有序地從事合法交易的規制,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判決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破壞了。在我國行政立法中,尚無法院對行政立法的司法監督權的規定,按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相對人對抽象行政行為不得提起訴訟,只能通過其他訴訟解決違法實施抽象行政行為的問題。隨著行政立法數量日益增多,《行政訴訟法》又排除對抽象行政行為的訴訟監督,而其他監督機制又跟不上,致使抽象行政行為的違法得不到司法救濟。泛濫趨勢嚴重。因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增強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審查:(1)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2)修改相關條款;(3)擴大原告主體資格。因抽象行政行為具有普便約束力,故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原告應是單個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一定數量的聯合。二是當抽象行政行為可能或者已經發生錯誤時,而在法定期限內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無人起訴時,可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三)加強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保障民意機關的立法者地位

目前,國家對行政立法的監督主要來自權力機關, 為了保證民意機關的立法者地位,行政立法必須受到立法機關的監督和制約。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決定、命令。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憲法和法律賦予立法機關廣泛的監督權,但實際上只是授權,卻無具體的保障措施,形成了權利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有權無法用的局面。因此我們應該在授權中明確授權的范圍,行使所授之權的目的、條件、方式、原則和程序。從而保障基本政策的決定權由民意機關去決定,使行政立法在立法機關的標准下進行。另外,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應增加一些措施,如國家權力機關還應明確立法的監督機構。其次,對行政立法監督的建議和要求應有相應的受理程序,這樣對於加強監督尤為重要。

(四) 加強備案審查和立法後評估,建立責任制

目前,我國行政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備案審查來實現的,但從幾年的實踐看,規章的備案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規章不備案或不及時備案的比較多,規章不備案國務院就失去了審查權,因此,規章的備案應受到高度重視。行政機關依據所授許可權制定出行政法規後, 要在一定時間內報送授權機關進行備案。國務院制定出行政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國務院各部委制定出部門規章, 應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地方各級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應當報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通過備案制度, 權力機關可以有效地對行政立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監督。我國的立法評估也沒有形成體系,並且缺乏評估標准。因此,我們應該構建立法後評估制度及其配套制度,規定立法評估的具體內容、程序、方法和標准。另外還要保證立法評估結果的運用,以便在之後的工作中加以運用。最後,無論是立法後評估還是備案審查制度都應該明確責任制,明確責任的程序、主體以及應該負的具體責任,使違法和越權等行為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也能減輕監督主體的壓力,更好的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7. 法制審查應當體現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法律制定的原則是指立法者在法的制定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准則,它是立法的指導思想在法的制定過程中的具體化。我國現階段立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
一、科學性和民主性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立法首先應體現科學性原則。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要為國家、社會以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一種正確的價值選擇,這就決定了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立法的科學性原則,首先表現為它的理性化方面。法律是一種有確定性、明確性、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它的制定是建立在人類能夠鑒別、判斷、評價和認識客觀事物真理基礎之上的一種高度自覺性的行為。 立法的科學性原則的第二個體現是合理化。同理性化相比,合理化則更進一步地體現了科學性原則,合理性是對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恰當界定。立法的科學性原則的第三個體現,就是主觀符合客觀,法律既不是一種純粹主觀的現象,也不是一種純粹客觀的事物。是一種主觀同客觀、理性和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二)民主性原則 在法律制定過程中,貫徹民主原則具有非常方泛和深刻的意義,它除了維護民主本身的價值外,還對其他的一些法的價值諸如平等、自願、自由、契約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了一個基礎性的條件和保證。(1)只有在一個民主的法律體制內,才能為全體公民提供一個平等地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權利機制,保證公民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實現其平等權利。(2)民主可以為公民提供自願和意志的機會,自願地從事在法律規定和允許的范圍內作為和不作為的事項,免受外力的強迫去干自己所不願乾的事情。(3)一個體現民主原則的立法體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公民以及法人的自主性,充分行使其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主發展等自主權,使公民和法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這一點對於處於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期的我國各類市場主體顯得格外重要,充分實現的自主性也是市場經濟的要義之一。(4)民主機制本身便意味著將為公民行使自由權利提供保證。沒有民主,便沒有自由,沒有民主機制的確認和保障,一切自由權利便會落空,與民主相對應的專制只能扼殺和窒息自由。(5)對於法治,民主就顯得更為重要。法治作為一種社會形態,一種治國方略,一種價值選擇,其本身就是民主的產物,沒有民主,就談不下法治,只能導致專制。當然,民主的實現也離不開法治,民主作為一種國家政治形式,為法治奠定基礎,而法治則是民主的實現形態,是民主的結晶。 二、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性相結合原則 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的生命之源,法律惟其穩定才有效力。但是社會是不斷變化的,為協調法律的穩定性與社會發展的變動性之間的矛盾,要求我們在制定法律時,必須堅持穩定性與適時性相統一的原則。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是指法律一經制定和頒布,必須保持其嚴肅性和權威性,決不能隨意修改、中斷、廢棄;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法律時應注意保持與原來的法律的承繼關系。 適時性原則,就是指一個國家的法的制定必須不斷地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及時地、適時地根據這種變化,去制定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律。 三、合憲性和法制統一原則 (一)合憲性原則 合憲性原則是指法律制定必須符合憲法的精神和規定,包括立法主體的全憲性、內容的合憲性和程序的合憲性等。 立法主體的合憲性,是指在所有法律的制定過程中,法律制定主體都必須有憲法賦予的權力,或經過特別授權,其制定的內容必須是屬於該職權范圍,不能越權制定法律。凡沒有法定職權或經授權制定法律的行為,均屬於無效行為。 內容的合憲性,是指經過法律制定產生出來的法律內容要符合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和憲法具體規定,不得有同憲法原則、憲法精神、憲法規定相違背、相沖突、相抵觸的內容。 程序的合憲性,是指所有法律制定過程都要依照法定程序進行。 (二)法制統一原則 法制統一原則要求立法機關所創設的法律應內部和諧統一,做到整個法律體系內各層級法律法規都能一致。

8. 《立法法》中關於規范性法律文件審查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00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一號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法律
第一節立法許可權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四節法律解釋
第五節其他規定
第三章行政法規
第四章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二節規章
第五章適用與備案
第六章附則

通常對於規范性文件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情況。
廣義
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
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當前這類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體非常之多,例如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

你這邊的審查,指的是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吧。
例如《江蘇省規范性文件制定和備案規定(省政府令54號)》
第十三條 規范性文件草案送審稿,由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負責審核。審核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內容是否合法,與其他相關規范性文件是否協調一致;
(二)程序是否符合規定;
(三)主要制度和措施是否合理、可行;
(四)體例結構和文字表述是否規范。
第十四條 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對規范性文件草案送審稿的審核,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初步審查;
(二)徵求和聽取意見;
(三)調研;
(四)協調;
(五)送審。
因突發公共事件等特殊情況,需要立即制定規范性文件的,可以對前款規定的程序進行必要的調整。

9. 為什麼財政預算需要經過立法機關審查批准

根據相關法律,本級財政預算需要經過本級人大審核通過

預算準則有四回條:
(1)完整性:答所有的公共收支都能得到反映,且以收支總額反映出來;
(2)年度性:各國預算年度的起訖日期並不完全相同,但必須嚴格按預算年度編列公共收支;
(3)可靠性:預算必須詳細地反映公共收支狀況,各項收支數據准確;
(4)公開性:全部公共收支須經立法機關審批,且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

中國的政府預算:
1、存在的問題
(1)缺乏明細的預算資料:提交給人大的預算報告過於簡單,人大代表無法審查。
(2)預算編制的時間晚而短:每年的11月開始,只有幾個月。
(3)人為因素比較多:隨意追加預算支出現象很多,尤其是地方預算。
(4)地方政府的赤字和債務禁而不止:縣鄉兩級政府尤為嚴重。
2、出路
(1)細化預算:政府各部門的所有收支都反映在預算上。
(2)早編預算:按國際慣例提前18個月編制。
(3)嚴禁隨意調整預算:硬化預算,不得隨意追加。

熱點內容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
公司律師管理 發布:2025-01-14 16:06:04 瀏覽: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1-14 15:57:29 瀏覽:155
藝術品成交確認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15:53:25 瀏覽:95
民法中的過錯 發布:2025-01-14 15:46:58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