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禮之道德之

禮之道德之

發布時間: 2022-05-29 21:15:38

① 關於「禮與德是什麼關系」

中國古代法律的突出特點是倫理道德性。「德主刑輔」「出禮入刑」一類的說法容易讓人感覺,所謂的「禮」就是道德,而禮與刑的關系其實也就是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實際上這種理解並不準確。 道德是指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的規范的總和。[1]其特點在於:第一,它評價人們行為或思想的標準是善與惡。第二,它依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持,不具有國家強制力。 「禮」淵源於祭祀,至遲在夏代已經出現,但並未形成整齊劃一的規范。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周公制禮」,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對以往的宗法傳統習慣進行了整理、補充,釐定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 禮與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2]禮所維護的價值理念,就是仁義,其蘊涵的價值追求就是「成德」「治世」。但禮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則的法律化。法律的質的特徵不外乎三者:一是行為規范,直接指示人們應為和不應為之事;二是有強制性;三是有公共機關去執行。禮是不是法律,關鍵在於它是否有強制性、執行性。孔子主張「導之以德,齊之以禮」[3],顯然表明德與禮是不同的,禮是有強制性的,因為沒有強制曰「導」,導之不靈,則要以禮「齊」之。孔子要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4],禮管到了人們視聽言行的各個方面,是明確而具體的行為規則。「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②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說學習到了《禮記》才停止,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出處:荀子《勸學》

選段: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譯文:

《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中和之聲的極致;《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說學習到了《禮記》才停止,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2)禮之道德之擴展閱讀:

《勸學》專論教育。首先肯定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重視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揭示了學習上的一條規律:從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而又超過前人。

其次,論述學習的基本內容,主張以詩、書、禮、樂傳授弟子,以禮為極則。人的教養,不能單靠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效法現實的榜樣。在聞、見、知、行的認識活動中,特別強調「行」。

《勸學》是古代教育史上的名篇。作者強調為學修身要鍥而不舍,循序漸進,專心致志;防止用心浮躁,朝勤夕怠;主張「博學」「省己」和身體力行等,這些都有積極的意義。

③ 道,德,仁,義,禮,法(說的是什麼)

其實早在魯迅之前兩千年,庄門後學就已反復預言,顛倒淆亂價值序列,必將導致「人與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魯迅《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老聃闡明的道家價值序列「道德仁義」,意為「道↘德↘仁↘義」。魯迅批判的儒家價值序列「仁義道德」,意為「仁義=道德」。

價值序列不同,個體的人生取向,群體的制度建構,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萬物之「德」,無不得之於道,所以「道」是第一價值,「德」是第二價值。唯有天賦真德,才有先天的終極依據。「仁」、「義」、「禮」、「法」都是後天的、人為的次要價值,沒有先天的終極依據。因此以「仁義禮法」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有價值障礙,也有制度防範。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甚至聖人、聖君,都不可能盡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價值「仁」拔高為第一價值,把第四價值「義」拔高為第二價值,而把第一價值「道」降為第三價值,把第二價值「德」降為第四價值。認為「仁義」即「道德」,「不仁義」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儒家祖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第五價值「禮」也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符合「禮」即符合「仁義道德」,違背「禮」即違背「仁義道德」。於是君主以「仁義禮」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義」聖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實際情形卻永遠是《老子》預言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儒家並未拔高第六價值「法」,而以「仁義禮」貶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貶抑「仁義禮」,而把「法」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樣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於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違背「天道」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聖君一出

④ 關於禮儀道德的作文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還有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以和為善」「平易近人」「舉案齊眉」「讓棗推梨」「賓至如歸」都說明了禮貌原則。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⑤ 「故學至於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中的「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⑥ 禮的道德范疇主要包括哪三個層面急急急

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 以禮「引」德:禮儀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行為規范,可以內「引導」人們加強容道德修養。

  2. 以禮「顯」德: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顯現」人們的道德水平。

  3. 以禮「保」德:禮儀作為一種操作性強的道德規范,可以「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禮儀這種規范和准則的操作性很強,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准確的描述和規定。

⑦ 「禮」有哪些倫理道德內涵

禮,lǐ,
(1) 會意。從示,從豊( 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2) 同本義 [offer sacrificer to gods]
1. 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喪(sāng)~。典~。
2. 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准則:~教(jiào)。~治。克己復~。
3. 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讓。~遇。~贊。~尚往來。先~後兵。
4. 表示慶賀、友好或敬意所贈之物:~物。~金。獻~。
5. 古書名,《禮記》的簡稱。
6. 姓

⑧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

出處:《論語·為政篇》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

孔子說:「用強權手段、法制禁令來管理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了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不但懂得廉潔是非,而且從心裡歸服。」

(8)禮之道德之擴展閱讀:

賞析:

「道之以德」,用道德來教導人民,又「齊之以禮」。「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規矩,要人民的思想行動,都合乎規矩。老百姓會「有恥且格」,既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又知道正確的做法是循規蹈矩,那就可以知過必改,口服心服。

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⑨ 道德禮儀有哪些

以下是幾點道德禮儀
一、儀表

1、儀表——第一印象的關鍵

儀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儀容、服飾、姿態和風度,是一個人教養、性格的外在表現。

講究個人衛生、保持衣著整潔是儀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條件,就必須勤梳洗、講衛生,尤其在社交場合務必穿戴整齊,精神振作。

要正確認識自己,不盲目追趕潮流,注意得體和諧,做到裝扮適宜,舉止大方,態度親切,秀外慧中,個性鮮明。

2、儀容——淡妝濃抹要相宜

儀容即容貌,由發式、面容以及人體所有未被服飾遮掩的肌膚所構成,是個人儀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潔是最基本、最簡單、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細部的整潔,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須、指甲等。要知道,有時「細節」也能決定一切。

風華正茂的學生,天生麗質,一般不必化妝。職業女性,尤其是社交場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妝。在某些場合,適當的美容化妝則是一種禮貌,也是自尊、尊人的體現。

化妝的濃淡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場合來選擇。在平時,以化淡妝為宜,注重自然和諧,不宜濃妝艷抹、香氣襲人;參加晚會、舞會等社交活動時,則應適當濃妝。

3、美發——並非時尚就是好

發型是儀容的極為重要部分。頭發整潔、發型得體是美發的基本要求。整潔得體大方的發式易給人留下神清氣爽的美感,而蓬頭垢面難免使人聯想起乞丐。

⑩ 禮節乃德也,無禮則無德,無節無身。終究是一個字「德」也的意思

德,德行,道德。
禮乃道德之外顯,無禮則無所謂徳,也無所謂道。做人不講禮,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就沒有成就。就象一根水管道,如果沒有外表的物質的管,而管中之通道也就不存在,水也就不能在管中流。在管中流是道德的性質,是內容。而表面現象是管道。而電線雖然是看不見里邊的空間,而電這種力的導體管道是人所看不見的。水管的內容是水,電線的內容是電。所以表面現象與內在實質的關系一定得明確,絕不能籠統的說無禮則無德更無道。應該把這種內外有別的關系明確地說明白才行。更不能把里作為外,也不能把外作為里而互相混淆。內外有別是有界線的限制。這種對於介界之限制的推理演繹正是道德產生的原因。

熱點內容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
淶水法院 發布:2025-01-15 11:34:38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