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學生道德缺失

大學生道德缺失

發布時間: 2020-12-23 06:31:48

Ⅰ 部分大學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學風不夠端正,道德缺失,實踐和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的主客觀原因

首先要真真的明白道德二字概念內涵;
道德,道遍萬物,貫穿一切,無不在道中。是宇宙不變的本體,老子釋有七律參明,並在一切存在、運動中普示普證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這一道的本體、究竟、統一、不變存在,才綱紀了一切生命行為的禍福生死、勝敗苦樂。說其有拿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說其無律不離、則不廢、果不昧。而且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都不外是在試圖超越著什麼,又試圖在得到著什麼。如果把這兩個東西統以道代稱究之,結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確,而且它們本來就一個不可變的東西。所以是否可結論,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的奔波、分爭、尋究其最終本質,都不外是在求道、識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弊之。若以識論之,道是絕對真理的極頂,若以在論之,道是相對至明的極心,普查人類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設想,無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確、更真實、更本然、更周圓。妙音賜禪,以究竟有而極虛、究竟無而極真、究竟尊而不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滅、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終統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實土之積,是智明的選擇,是主體我對依體眾順逆的利害。體用只可分解識而不能分立存,其合於道者曰積德自進道明,其背於道者耗德自墜苦暗。社會的權如此、勢如此、命如此,無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綱紀。德中包括德能、德為、德受,為是緣起之根、聚散之因、運命之本。為的最佳效果是無不為,為的最高形式是無以為,單從字面之識實難確見老子真面目,不免錯判出唯心、消積的反向誤導。有為執皮,無為及本,生活社會中如果不存在無效於有、柔制於剛的事實,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處理就本在著有無之別,而且無處不有,遍及世宇。無為不背有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確揭示為的最佳狀態。人墜水中不為何以救,世面淪喪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棄教治、不棄德治,這就是有無的統一,這就是不可能社會始終處在有為的法治狀態。當下生滅有亦無,當下執著無亦有,統一落實於生命的全部支撐是眾生。在這個實土上,古今聖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寧天下,此既德的無教無不教、無為無不為。

Ⅱ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危害性

大學抄生是一群代表受教育程度最高,未來的發展主要還是靠知識分子,而且大學生代表的是一群人,並且是整個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應該會產生以下幾點危害(個人觀點):
1.年輕時候是接受思想最活躍的時候,年輕時形成的思想往往會影響其一生,大學生正處以這樣的年齡階段;
2.大學生將會從事於各行各業,而且也是各行各業的技術及管理精英,他們的思想將直接影響下面一群的人。正如「兵熊熊一個,將孬孬一窩」;
3.大學生僅僅是社會群體中的一群人,而這樣的一群人僅僅是「冰山一角」,其道德缺失也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情況。一個人的思想會影響一群人,一群人的思想會影響一個社會的思想...

Ⅲ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

第一,藐視道德標准。
第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
第三,極度自私。
第四,輕視學習,沉迷玩樂。
第五,親和暴力,色情,賭博。

Ⅳ 造成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哪些

一、家庭因素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舉止、言行、品德及處事方式將對孩子產生深 刻的影響,父母舉止粗暴,家庭氛圍不和諧,父母行為不端,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忽視, 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行為約束,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行為准則。

二、學校因素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正值人思想成長成熟階段,對學生確立遠大理想抱負、形成高尚的 道德情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學校教育存在著些許不足,簡單論述如下。
(一)學校規章制度不完善。學校主要制度是學生日常行為管理規定,只是規定什麼事情不許做,做了會有什麼樣的 處罰,只是確定了道德下線和底線,而沒有細則去引導學生怎麼去更好的做。
(二)學校監督檢查力度不夠。大學教育更多的是監督式教育,大學輔導員作為最終的執行者,按照國家配比比例,一 個輔導員要負責200 名學生,有的學校甚至更多。這樣的主觀條件,客觀上就滿足不了對每 個學生全面的監督和檢查力度。而大學沒有道德評級,只有學習評等,這樣沒有道德目標, 自然缺乏道德前進動力。
(三)學校道德教育目標過高、內容脫節、方法單一。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宏觀描繪高級的思想動態,內容與現實社會基本道德內容脫節,教育方式單一,教 育目標是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目標過高,無法在現實社會的社會活動中起到切實的指導作 用。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不重視。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貫穿著大學教育的前兩年,看似重要,不過除了理論課程講述 之外,沒有拓展性的實踐性教學,學生更多的是被灌輸。我們知道,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 的浮萍。
(五)素質教育實施不徹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口號這么多年一直在強調,怎麼算是有素質的大學生?怎麼去培養有 素質的大學生?高談闊論終究要在實踐中去檢驗,而最終素質教育的理論體系還是要在實踐 中不斷總結完善,相輔相成。

三、社會因素
我們都知道,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隨波逐流。我們都說真理 要靠實踐去檢驗,而社會就是實踐的大舞台,社會因素是一切問題必須考慮的問題,無關好 與壞,對與錯,只是實踐結果罷了,對現實生活有指導意義。
(一)首要目標要是追求經濟利益,還是追求更高的理想 目前,有些人片面地把道德和金錢放在對立面。不可否認,有些時候,把金錢放在首要 位置,就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打折。但所有的事情我們不能看的片面,辯證地去看我們就會 更明白。市場經濟形勢下,大學生是否能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潔身自好,是一個很大的考 驗。
(二)社會大環境的不良風氣的影響 現實社會有過這樣的言論,寒門再無出貴子,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發 展。官二代、富二代富足,瀟灑的生活讓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羨慕不已。其實,這個不是 我們能左右的,更多人是羨慕不起,努力奮斗也未必追趕得上。至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改 變,變得比現在更好,何必讓自己心胸里充滿不平和辛酸。 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讓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嗤之以鼻,我們是該潔身自好,還是隨波 逐流。當然現實問題現實分析,保持最根本的道德底線,適應社會環境是有一定必要的。不 良風氣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摒棄,是時間問題,更是道德升華問題。
(三)網路的完全自由化 現今社會網路高度發達,網路是把雙刃劍,更多的是我們在網上能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 為精神、生活、工作所需提供便利。但網路也為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這樣使網 絡接觸者在分辨這些信息的時候自然或多或少攝入些不良信息。如何分辨和剔除不良影響, 正確使用網路的自由化福利,是需要正確引導和規范的問題。

四、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自身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生主觀的意向和自我要求遠比客觀影響要更為 重要。現在大學生客觀存在一些道德問題,不能有效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積極主動的接受 好的知識,就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提升,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問題。

Ⅳ 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現象有哪些

這個問題先從道德二字認識開始解決。
一、何謂道德?「道德。道遍萬物,貫穿一切,無不在道中,是宇宙不變的本體,老子釋有七律參明,並在一切存在運動中普示普證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這一道的本體、究竟、統一、不變存在,才綱紀了一切生命行為的禍福生死、勝敗苦樂。說其有拿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說其無律不離、則不廢、果不昧。而且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都不外是在試圖超越著什麼,又試圖在得到著什麼。如果把這兩個東西統以道代稱究之,結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確,而且它們本來就一個不可變的東西。所以是否可結論,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的奔波、分爭、尋究其最終本質,都不外是在求道、識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蔽之。若以識論之,道是絕對真理的極頂,若以在論之,道是相對至明的極心。普查人類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設想,無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確、更真實、更本然、更周圓。妙音賜禪,以究竟有而極虛、究竟無而極真、究竟尊而不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滅、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終統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實土之積,是智明的選擇,是主體我對依體眾順逆的利害。體用只可分解識而不能分立存。其合於道者曰積德自進道明,其背於道者耗德自墜苦暗。社會的權如此、勢如此、命如此,無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綱紀。德中包括德能、德為、德受。為是緣起之根、聚散之因、運命之本。為的最佳效果是無不為,為的最高形式是無以為。單從字面之識實難確見老子真面目,不免錯判出唯心消積的反向誤導。有為執皮,無為及本。生活社會中如果不存在無效於有、柔制於剛的事實,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處理就本在著有無之別,而且無處不有,遍及世宇。無為不背有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確揭示為的最佳狀態。人墜水中不為何以救,世面淪喪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棄教治、不棄德治,這就是有無的統一,這就是不可能社會始終處在有為的法治狀態。當下生滅有亦無,當下執著無亦有,統一落實於生命的全部支撐是眾生。在這個實土上,古今聖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寧天下,此即德的無教無不教、無為無不為」。
誠,誠於中,才能真成,成人、成事、有所成就;中,不偏不倚,是把握事物得度。把握事物就要認識所有事物都有兩端性,隱顯、有無、陰陽,進退、左右.....。誠中要認識物極必反這個規律,要把握超前認識,超前把握,時機節律適時覺轉、取向........。
信,信乃萬事之本,德能之覺生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仰,人人皆有,只是層次不同。信者是所從,仰者是所求。古雲:「信乃萬事之本」,甚至貪生怕死亦是信仰,所差,不過是正確和錯誤、覺悟和迷惑、近前和長遠、成形和未成形。絕對地講,凡是情動、念起、慾望都是信仰的作用,所以,以自己沒有信仰而蠻狂凌人者是無知無恥的蠢類之論。離信何所想,不仰何所為,信以得生,仰以為命,理當如此。
人的信仰,決定人生的價值取向,是人生一切行為的魂,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它的產生過程是從下意、迷茫中覺悟,因其社會活動層面、緣分、智慧,而逐漸走向成熟。嚴格地尋由,只要降生,基因中就包括了信仰,甚至連下生本身都必須是信仰地創造。」

下面再從老子《道德經》參學中進一步認識誠信---德恆信。
《老子》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為心
【原文】
聖人無常心1,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2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3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4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5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注釋】
1.無常心:說千道萬,聖人就是無時不在恍兮惚兮之中,處在恍惚、行在恍惚、說在恍惚、心在恍惚,一切狀態不生不滅中自自然然。故有佛無心之說,既恆無自見心,只有自然應照心。
2.不善者:是欲識轉化中動態的一側時象狀態,去極自反,因果自受。
3.不信者:不信真、執信偽這是慾障的必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信者並不是強其所能信,其墜到無明無路的絕止處亦將自反,自將棄濁取靜。總之不善不信也是一種因果現象,也要通過自身因緣生成發展消亡,其過程不完因果不了,欲以強行改變這不是規律允許的作法,而只能激化進入新的運動時空方式。所以因勢利導是唯一的選擇,且因勢利導的最佳方式只能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用氛圍場去禪化自心轉自能動變。
4.歙歙:是一種含默收寧不視不語不動的靜息狀態。
5.註:注塞、注閉。渾心之後無欲何以還能豎耳注意聽聞。所以將注理解為專注欲聽聞見視是背經之誤。

【今譯】
聖人處恆常無心的狀態,以普應天下百姓為自然心。善人聖人善待之,不善人亦善待之,德恆善與人而不分別棄責。守信的人信待之,不守信的人亦信待之,德恆信與人而不疏遠。聖人在天下,沉沉默默無語無現,為使天下渾消其分別欲執的心。百姓失去執求惑動,耳目自然注塞不欲見聞,聖人對百姓個個都會像愛護孩子一樣照料衣養。

【要旨參解】
一、聖人處本無心,善惡都是欲轉換中的現象,都不是絕對本質。所以以善者之心善之,以不善者之心善之,以信者之心信之,以不信者之心信之,普願天下的善惡、信否都能離欲得樂終究解脫。
二、所以聖人治天下,以沉默不語不動,而促使天下渾去分別欲執,統統安於原始民俗生活。耳目不欲外事,心朴不欲它為,天地君民合和,因因果果普盡祥和,聖明於未動之中理順天地萬物自得其所。
三、靜治之道,當從尚存的民俗保留中見證,實施民俗考證、調查論證,從中感悟這種可貴的民族遺產是怎樣傳承保留到了現在,從中促進現實理論的觸角和思維。

Ⅵ 如何看待部分大學生道德缺失問題

部分大學生道德缺失這種事情,是非常常見的,也是見怪不怪的,因為大學生也是正常的人,社會上的人會有道德缺失思想的現象,大學生也會這樣,不過這不是主流沒多大關系。

Ⅶ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是什麼

大學生道德觀缺失現象可大致歸納成三點:

一是對道德認同感降低;版

二是對道德的貶低;

三是權對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 「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等非道德行為已漸漸被青年人默許,反而讓座的行為卻被視為另類表現。究其原因,就是個人的本位思想過於嚴重,對於不利己的事堅決不予實施,哪怕冒些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完全按自我意願行事。

不少大學生推崇投機取巧,而對講原則卻持貶低態度。上課時間跑出去玩游戲已變成司空見慣,考試是否作弊不在於良心是否受到譴責,而是看監考教師是否嚴格。偷東西也變成了個別同學的生活來源,而不被認為是可恥的行徑……

這些行為,無不表現出是對 「善」的漠視,對 「惡」的縱容,對先進文化的麻木。

熱點內容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蓋圖版 發布:2025-01-25 07:43:53 瀏覽: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發布:2025-01-25 07:42:04 瀏覽:4
定陶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5 07:39:18 瀏覽:826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
民法自救行為 發布:2025-01-25 06:19:06 瀏覽:366
誅六族刑法 發布:2025-01-25 05:56:49 瀏覽:521
第五版國際商法翻譯 發布:2025-01-25 05:40:12 瀏覽:599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好考嗎 發布:2025-01-25 05:23:18 瀏覽:244
額頭的閉合性粉刺應該用啥防法治療 發布:2025-01-25 05:05:41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