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警全國立法
A. 輔警立法意味著什麼
勤務輔警可以從事協助開展治安巡邏、治安檢查,以及對人員聚集場所進行安全檢查等公安機關執法崗位的相關輔助工作。
文職輔警可以從事協助開展文書助理、檔案管理、接線查詢等公安機關非執法崗位的相關輔助工作。輔警不得從事刑事案件調查取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等必須由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從事的工作,確保了輔警用警的法治化、規范化。
(1)輔警全國立法擴展閱讀:
《條例》共分7章43條,主要對輔警的職責權利、招聘使用、權益保障、監督管理等作出規定。
一是法律地位。《條例》第七條規定:輔警在公安機關指揮或者人民警察帶領下按照規定開展警務輔助工作。
輔警依法履職的行為受法律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支持和配合。
輔警依法履職的後果由所在公安機關承擔。
二是履職保障。《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勤務輔警履行職責期間,應當配備必要的執勤和安全防護裝備,可以駕駛警用車輛、船艇等交通工具;遇有危害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緊急情況,可以在人民警察的帶領下,協助使用約束性警械。
三是履職禁止性行為。《條例》第十二條規定:輔警不得從事下列工作:辦理涉及國家秘密的事項;案件調查取證、鑒定報告出具、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執行刑事強制措施;作出行政處理決定;審核案件;保管武器、警械;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禁止從事的其他工作。
四是招聘方式。《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輔警招聘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由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會同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組織實施,或者由設區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按照批準的用人計劃單獨組織實施。
五是社保待遇。《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為輔警依法辦理社會保險,繳存住房公積金;為直接協助參與執法執勤以及高危險崗位的輔警,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六是教育培訓。《條例》第三十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對輔警進行崗前培訓、年度培訓、專項培訓,開展思想政治、法律知識、業務技能、安全防護、心理素質、紀律作風、保密等教育。
B. 輔警何時立法
根本不需要立法,輔警在國家層面本身就是禁止的。不是警察,(警察才是正式執法資格的公務員)
C. 2022年全國輔警都能改革嗎
摘要 1.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人民警察法》。將輔警寫入法律並明確規定輔警法律地位、輔警的許可權與職責。
D. 2020年輔警政策
一、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人民警察法》。將輔警寫入法律並明確規定輔警法律地位、輔警的許可權與職責。二、建議由國務院制定《公安機關輔警管理條令》。三、建議通過上述的法律、法規明確賦予輔警必要的權力。要徹底改變「輔警什麼都不能做、卻什麼都要做」的局面。基本原則是不行使案件調查權、偵查權、行政審批權、許可權,案件最後的處理決定權。我們認為可以賦予以下這些必要的權力:如駕駛警車、任職社區警員、調解不作為案件處理的一般群眾糾紛、社區重點人口管理、獨立管理外來人口、巡邏防控。緊急情形下控制犯罪嫌疑人;查閱監控錄像;疏導、維護交通;查糾交通違章、張貼罰單、攝像取證、查閱車輛登記信息等非交通事故案件處理權。
《輔警人員管理辦法》第一條為規范警務輔助人員管理,確保依法合理使用警務輔助力量,保障警務輔助人員合法權益,充分發揮警務輔助人員在公安工作中的協助作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范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警務輔助人員,是指依法履行本辦法規定的輔助性警務職責、納入警務輔助人員用人額度、經費保障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由公安機關管理使用、不具有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人員。
E. 交警輔警有執法權嗎
目前關於輔警沒有國家層面的立法,但多數地方法規和規章將輔警許可權和職責歸納為: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揮和監督下,履行崗位職責。警察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加強人民警察的隊伍建設,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質,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職權,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法律分析】
人民警察的任務是維護國家的安全,維護社會的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勞動教養管理機關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職責:(一)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二)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三)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處理交通事故;(四)組織、實施消防工作,實行消防監督;(五)管理槍支彈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六)對法律、法規規定的特種行業進行管理;(七)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的場所和設施;(八)管理集會、遊行、示威活動;(九)管理戶政、國籍、入境出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十)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十一)對被判處拘役、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執行刑罰;(十二)監督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十三)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九條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准,對其繼續盤問:(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經繼續盤問,公安機關認為對被盤問人需要依法採取拘留或者其他強制措施的,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作出決定;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能作出上述決定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F. 2020中央要求公安部改革完畢,輔警怎麼改
具體的改革如下:
一.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人民警察法》。將輔警寫入法律並明確規定輔警法律地位、輔警的許可權與職責。
二、建議由國務院制定《公安機關輔警管理條令》。細化規定輔警的有關法律身份、權利、義務、教育、訓練、待遇、保障、休假。
三.警務輔助人員的法律地位、職責許可權、教育培訓、待遇保障缺乏統一規范的法律規定和政策依據;一些地方的警務輔助人員管理不夠規范,警務輔助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對上述問題,必須統一思想認識,採取有力措施,痛下決心予以解決。
四.會議強調,要充分運用法治思維、藉助法治方式、依靠法律手段,在深入總結基層實踐經驗、借鑒國(境)外相關做法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和公安工作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和制度設計,進一步明確法律地位、釐清崗位職責、健全管理制度、強化職業保障,逐步推動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輔警的管理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拿出具體的施行方案,但2017年根據之前下發的文件,部分省份已經有了一些改進,江蘇、遼寧、黑龍江省都已經在施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范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在警服、證件以及警銜做了統一,還有部分省份在待遇方面也有改進,增設了輔警晉升機制,江蘇省已經給輔警購買了住房公積金,並有了可以入黨的政策。而中央要求在2020年完成公安改革,屆時輔警的改革也會如期進行。
(6)輔警全國立法擴展閱讀:
什麼是輔警
輔警(輔助警察)是指由政府出資,公安機關統一通過筆試、面試、政審、體檢招錄並與其建立勞動關系,在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揮和監督下從事警務輔助工作的人員。
為規范輔警隊員著裝行為,樹立輔警隊伍的良好形象,著裝規定參照《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著裝管理規定》。
中文名:輔警(輔助警察)
外文名:Auxiliary police
起源:海洋法系
職責:協助民警執法、維持公共安全
裝備:基本的警械如警棍等
參考資料:網路-輔警
G. 中央為什麼沒有明確怎樣規范輔警管理
中央有明確條例來規范輔警。
中央明確規定輔警國家立法嚴格禁止輔助警察參與執法。而且也從《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著裝管理規定》中規定:輔警隊員著裝,是指按規定穿著全市統一的輔警制式服裝。
在崗在職的輔警,在工作、執勤時必須著裝,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執行巡邏、守候任務不宜著裝的;女輔警懷孕後體型發生明顯變化的;
警非因公外出、旅遊和下班後不應著裝。因違法違紀正在接受審查或者停職期間不得著裝。
(7)輔警全國立法擴展閱讀
輔警改革十大建言:
一、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人民警察法》、《刑事訴訟法》、《治安處罰法》等法律。將輔警寫入法律並明確規定輔警法律地位、輔警的許可權與職責等基本事項。
二、建議由國務院制定《公安機關輔警管理條令》。細化規定輔警的有關法律身份、權利、義務、教育、訓練、待遇、保障、休假休息、招錄、獎懲、離職等具體事項。
三、建議通過上述的法律、法規明確賦予輔警必要的權力。
四、建立並擴大公安基層黨組織面向輔警發展黨員制度。實際上有的市縣公安局早就向輔警發展黨員先例。
五、建議建立推薦優秀輔警黨員到村、居委員任職制度,拓寬輔警職業發展空間。對優秀黨員輔警同志,根據其自願申請和組織推薦相結合的原則,可以到村、居委會任職書記、副書記、委員;可提名為村、居委會主任候選人。
六、建議建立專門面向輔警招警的制度。建立面向輔警招錄民警的機制。拿出部分公安編制來,專門面向輔警招警。規定服務滿5年的輔警即可報考。給予工齡長的老輔警政策關懷。
七、建立輔警內部層級晉升制度。設立輔警警銜等級與輔警職務、職級層級,建立輔警晉升通道。通過輔警層級掛鉤工資待遇。
八、建議由公安部統一全國輔警制服、標識。由公安部統一設計輔警制服與標識樣式。其制服標識既要區別於民警又不能差別過大。
九、建立縣以上財政保障輔警工資待遇、輔警的教育訓練、服裝、警務裝備等費用的制度。提高輔警待遇,建議學習大連模式,輔警人員的工資待遇參照事業編制人員發放。
十、建立輔警評先評優、立功受獎的制度。目前只有極少數省市准許輔警評先評優、立功受獎。充分調動輔警工作積極性。
參考資料鏈接:網路——輔警
H. 輔警有執法許可權嗎
法律分析:目前關於輔警沒有國家層面的立法,但多數地方法規和規章將輔警許可權和職責歸納為: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揮和監督下,按照相應崗位輔助履行下列職責:
(一)治安巡邏檢查、卡口值守、接處警、維持大型公共活動以及突發案(事)件現場秩序、現行違法犯罪嫌疑人的扭送、糾紛調解、治安宣傳教育等警務活動;
(二)疏導交通,勸阻、查糾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維護交通事故現場秩序,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等警務活動;
(三)社區管理、特種行業管理、養犬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活動;
(四)信息採集、數據統計、文字記錄等警務活動;
(五)專業技術、後勤等警務保障活動;
(六)公安機關確認的其他輔助性警務活動。
輔警,輔警隊伍是一支由公安機關直接指揮和管理的隊伍,協助民警執法、維持公共安全,功能與配備介於現在的保安與正規警察之間,賦予基本的執法權,輔警會配備基本的警械如警棍等,輔警主要來源於本地市民,採用合同制的形式使輔警成為一種新的職業。警務輔助人員簡稱輔警,警務輔助人員是公安機關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公安機關破解任務繁重與警力緊張矛盾的現實選擇,在協助民警維護社會治安、打擊違法犯罪、開展行政管理和服務人民群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輔警的管理已經納入公安機關重點研究課題和改革內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 第六條 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
(二)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
(三)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處理交通事故;
(四)組織、實施消防工作,實行消防監督;
(五)管理槍支彈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
(六)對法律、法規規定的特種行業進行管理;
(七)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的場所和設施;
(八)管理集會、遊行、示威活動;
(九)管理戶政、國籍、入境出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
(十)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
(十一)對被判處拘役、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執行刑罰;
(十二)監督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
(十三)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I. 輔警工資部門流的越多越不會高,全國立法入編,財政部門直發,才能真真到輔警手中,提高積極性和戰鬥力
輔警隊伍大龐大了,想立法入編可能性極低。目前只是擇優薦考,面試後招錄。這措施本身就是一項戰鬥力和積極性的措施了!
J. 輔警有執法權嗎
您好,輔警和協警是一樣的概念,不是正式的警察,沒有執法權,他們是輔助執法,也就是說,輔助警察執法,幫忙的。但是警察可以委託或者在場監督輔警來執法。也就是一般執行執法任務的時候,都必須要有正式警察在場。
輔警是在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揮和監督下,按照相應崗位輔助履行治安巡邏檢查、卡口值守、接處警、維持大型公共活動以及突發案(事)件現場秩序、現行違法犯罪嫌疑人的扭送、糾紛調解、治安宣傳教育等警務活動;
疏導交通,勸阻、查糾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維護交通事故現場秩序,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等警務活動;社區管理、特種行業管理、養犬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活動;信息採集、數據統計、文字記錄等警務活動;專業技術、後勤等警務保障活動;公安機關確認的其他輔助性警務活動。
由此可見,輔警不得從事其他執法行為,也不得對違法行為人作出行政處罰或者行政強制措施決定。輔警雖然沒有執法權,但並不是說他們不能實施執法行為。目前關於輔警沒有國家層面的立法,但多數地方法規和規章將輔警許可權和職責歸納為:
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揮和監督下,按照相應崗位輔助履行下列職責:
(一)治安巡邏檢查、卡口值守、接處警、維持大型公共活動以及突發案(事)件現場秩序、現行違法犯罪嫌疑人的扭送、糾紛調解、治安宣傳教育等警務活動;
(二)疏導交通,勸阻、查糾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維護交通事故現場秩序,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等警務活動;
(三)社區管理、特種行業管理、養犬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活動;
(四)信息採集、數據統計、文字記錄等警務活動;
(五)專業技術、後勤等警務保障活動;
(六)公安機關確認的其他輔助性警務活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七條 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違反治安管理或者其他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個人或者組織,依法可以實施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