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治角度評析地方政府重賞招商
⑴ 從依法行政的角度,談談你對政府自覺接受監督的認識。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共識。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所在,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依法行政的實行,有利於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免受行政權利的肆意侵害,有利於發揮行政權利的積極作用。依法行政是各級人民政府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推行公共行政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法律實施的活動。依法行政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活動,既是目標,也是過程;依法行政的本質就是行政權力的取得必須由法律設定,行政權力的行使必須依據法律,違法行政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依法行政是對行政主體即政府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要求,而不是對行政相對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依法行政的目的不僅在於對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依法進行規范,防止權力濫用,並使受到不法行政行為侵害的公民權利及時得到補償,而且也在於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政府行政機關要做好依法行政工作,應該從理念上、制度上、機制體制上、隊伍建設上,從依法行政的程序控制上即行政行為的設定、執行、核查、過錯責任追究上加強建設並不斷改進和完善。因此,我認為政府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以加強和改進依法行政。 一、正確處理「行政」與「法」的關系 要依法行政,必須首先正確認識和處理「行政」與「法」的關系。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關系是:法優先優位於行政,行政必須有法,無法律即無行政,行政必須服從於法,也就是行政法定原則。失去法律約束的行政權力就會像脫韁的野馬,無拘無束,行政活動中的人治必然抬頭、尋租必然出現、腐敗必然滋生。依法前提下的行政,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在行使國家公共權力時,必須按照法律、法規賦予的職權對管理相對人採取行政行為。「忠於國 家法律,堅持依法行政,認真履行職責,自覺接受監督,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是政府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應該牢記的行政工作原則。 二、明確提高行政能力的目標 政府依法行政,就要提高行政能力,因此要明確提高行政能力的目標,那就是:堅持行政為民,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建設團結、務實、高效型政府;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強化制度約束,規范行政行為,精簡機構,明確職責,加強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間的溝通和銜接,形成政府工作的整體合力;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把政府的行政行為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政府行政機關應認真貫徹落實《行政 許可法》、《行政 處罰法》、《國家 賠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 訟法》等規范政府行為的行政法律、法規,建設嚴格依法行政的法治型政府。提高行政能力的目標明確了,政府在實施依法行政之時,就能朝著目標邁進,改進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三、加強教育培訓,樹立依法行政意識 加強學習、教育和培訓,強化法律意識,提高行政水平,摒棄人治思想,樹立法治觀念,這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必備條件,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更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大家自覺遵守與執行法律,只有提高全體政府行政機關公職人員的法律意識,才能作到依法行政。 首先通 過教育和培訓,使廣大政府機關公職人員樹立法律支配權力的觀念,糾正權力支配法律的錯誤思想。公職人 員都必須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被追究、侵權要賠償的執法思想,自覺學法、用法、守法,自覺將行政權嚴格置於法律的約束之下,自覺從公民義務本位和政府權力本位向公民權利本位和政府責任本位轉變,自覺從以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權轉變,依法規范和制約行政權而非擴大和強化行政權,所有的行政行為都要在法律規定范圍內活動。 其次是通過教育樹立責任意識,使廣大政府行政機關公職人員必須從片面強調公民責任向強化政府責任轉變。現行的行政執法有的過於重視行使行政權力,不太重視承擔行政責任;少數地方和部門形成了以權力為資源,以執法為手段,執法護違法,違法養執法,執法與違法相互依存、惡性循環的「執法產業」;內部監督由於部門「利益關聯」,往往出現「相互禮讓」,外部監督盡管主體眾多,但不易形成監督網路,使得行政人員的責任意識逐漸淡漠,權力意識逐漸濃厚,這是不符合依法行政的思想和要求的。以上的這些不良現象都應通過教育,解決權力本位這個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決操作上的不合理性,使其牢固樹立依法行政責任意識,自覺維護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自覺依法行政。 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行政隊伍 在我國推行依法行政和依法 治國的新形勢下,只有建立起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通、法紀嚴明、吃苦耐勞的行政隊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由於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不同,法律意識的不同,在具體執法過程中,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事情經常發生,有的十分嚴重。如有的行政失職,應該作為的不作為,該管的不管,不履行法定義務;有的行政越權,不該管的亂管,違反法定職責;有的濫用職權,從個人私利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甚至有的幹部貪污受賄,成 為人民的罪人,等等。這些違法行為嚴重地侵犯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這是行政人員業務素質低、政治素質低、道德水平低的表現,這就要求要有一隻業務素質精湛、政治素質過硬的行政隊伍來改變這種狀況。 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行政隊伍,就必須有一套完善的培養、選拔、任用、考核體系,讓我們的政府公職人員願意提高素質,讓高素質的公職人員能進入更高的行政隊伍,讓公職人員的依法行政成為自覺行為,這樣的良性循環一旦形成,依法行政就有了可靠保證。為了保證隊伍建設得到不斷加強,還應該嚴格推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和持證上崗、定期輪崗、不合格者下崗制度等用人制度,要用制度管人。 五、堅持 政務公開,完善監督機制 建立政 務公開制度,大力推行陽光行政。政務公開能很好地解決行政中的不依法的問題。公開就能杜絕暗箱操作,公開就能透明,就能讓行政行為人、行政相對人形成被監督和監督的關系,讓行政人和行政相對人明確地共同遵守同一個法律法規。政務公開需要創新公開方法和途徑,如公開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依據、公開辦事程序、公開行政人員、公開監督辦法、建立行政許可網上公示制度等。通過公開,讓政府行政行為敞開在陽光之下,使政府的行政行為必須是陽光行為。 建立科學的行政程序並公開,嚴格做到依程序辦事。建立完善而公開的行政程序,使各種行政行為都有具體而明確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有明確的操作依據,有明確的行為人,使行政相對人知道誰來做,怎麼做,做什麼,標準是什麼,條件是什麼,要求是什麼,使他們能明明白白地接受行政行為,支持行政行為,使行政行為各個環節都能受到監督。 建立強有力的行政監督體系是依法行政的保障。行政權力屬於國家公共權力,具有強制性和單方面性。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時,依法作出各種行政行為都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與管理相對人協商,這極易造成違法和越權,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行政權的實施需要加強法制監督,使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置於嚴格的監督之下。 監督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機關內部監督機制,強化黨對行政執法的監督。二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會監督體系,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我國目前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專門行政機關的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和社會團體、人民群眾、社會輿論的監督從不同的渠道監督行政機關對行政法律規范的正確實施,對於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監督工作仍然不夠有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因此,加強監督體 系的建設,改進監督機制和體制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對行政權力的行使全面監督、全面規范和制約,才能使行政專橫、獨 裁、濫 用和腐 敗得到遏止,才能促進政府機關依法行政。 六、實施責 任追究制度,防止亂行政 由於行政權的特點和執法人員的素質不同,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存在著執法犯法等不依法行政的現象,這些損害國家行政機關形象,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行為必須要予以追究,所以要建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政賠償制度;使行政行為人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行政行為人自覺約束自己,自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黨和國家以及政府負責;使行政行為人自覺遵守各種法律法規,知道不作為、亂作為應付出的代價。國家頒布了《行政 訴訟法》、《國家 賠償法》等,就是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規定對違法行使職權、侵害人民群眾的人身權、財產權的行政工作人員,必須進行追償和追懲。政府行政機關應執行好這些法律法規,並可以在這些法律框架下制定適合本政府機關的實施細則,加強責任追究,杜絕亂行政行為。 七、積極推行以德 行政、以情 行政 我們在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之時,還應積極推行以德行政,以情行政。江 澤 民同志曾經提出了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方略。建立法治國家,就要依法治國,但是在建設高度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歷史潮流中,我們同時也應加強以德治國,同樣,在依法行政之時,我們還應以德行政,用行政人員良好的道德水準和道德行為開展依法行政工作。我們考核幹部要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這個「德」要貫穿於各項工作,從各項工作種得到體現,同樣要貫穿於行政工作,從行政工作中得到體現;我們在依法行政工作中,還要以情行政,我們現在一再強調以人為本,首先就是尊重人權、人格,那麼在依法行政之時,還應以情行政。以德行政和以情行政就是要求政府公職人員在依法行政之時,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能粗暴執法,野蠻執法,既要講法,又要依理,要文明執法,例如暴力拆遷就受到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即不是依法行政,也不是以德行政,更不是以情行政。我們就是要通過以德行政、以情行政來推進文明行政,文明執法,使我們的依法行政行為能更好地得到行政相對人的理解和支持。法律無情卻有情,只要政府機關在依法行政、以德行政、以情行政中找到平衡點,我們的依法行政工作就能得到更好地推進。 總的來講,政府要依法行政,就應在具體的行政行為中自覺體現科學、民主、依法的要求,不斷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圍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資源,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部門職能交叉問題,促進行政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局面的形成,為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環境。 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就必須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要通過實施行政許可法,規范行政許可行為,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創新管理方式,推進依法行政,提高依法決策、依法執政的能力,提高行政隊伍的執法水平。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是政府依法行政努力的方向。
⑵ 解答:談談你對法治政府的理解
法治政府應是政府從決策到執行那個及監督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權利與責任緊密相聯,集陽光政府,有限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於一身,並用法律加以固定即為法制政府。關鍵是要推進政府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據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含義
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編輯本段四項制度
(一)重大決策聽證制度方面:決策機關應當聽證而未聽證的,無正當理由不採納合理意見和建議的,未答復聽證申請,造成不良影響;聽證機關在公告聽證事項、遴選聽證代表、主持聽證會議、撰寫聽證報告和辦理聽證事項的過程中,違反有關規定,造成不良影響,或者聽證報告嚴重失實的;決策機關或決策發言人不出席或不派員出席聽證會,或者在聽證會上作不實陳述,以及提供虛假信息或虛假、錯誤資料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就要啟動問責。 (二)重要事項公示制度方面:縣級以上行政機關,對於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事項,涉及公共利益、群眾切身利益以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事項,公務員錄用、職稱評定、重要的評優評先、表彰、獎勵等事項,在實施前是否向社會進行公示,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並充分採納合理部分。如果該公示未公示,或公示內容虛假,或不採納群眾合理意見和建議的,應追究相關領導責任。 (三)重點工作通報制度方面: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進展情況及成效,重點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向社會公布的服務承諾事項和落實情況,公眾關注以及其他應當向群眾通報的重要事項等。其中,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進展情況及其成效、重點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政府部門服務承諾事項的落實情況等,要求每季度通報1次,公眾關注以及其他應當向群眾通報的重要事項,要適時進行通報,重大突發事件要及時進行通報。對應當通報或按時通報但沒有通報的,或通報情況失實、信息錯誤造成不良影響等情形,要進行問責。 (四)政務信息查詢制度方面:縣級以上行政機關,要通過「96128」政務信息電話專線、政府網站、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檔案館和公共圖書館等場所設立的政務信息公告欄和電子信息屏等設施、信函和來訪等方式,為公眾查詢政務信息提供服務。縣(區)政府和市、縣(區)政府職能部門要按照「首問責任制」和「限時辦結制」的要求,認真辦理和解答公眾查詢事項。對不履行主動公開義務的,不積極開展政務信息查詢服務工作的,不提供或不及時更新政務信息目錄的,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隱瞞或者不提供應當公開的政務信息的,公開屬於不予公開范圍的政務信息的,有償或變相有償的方式提供本機關已經決定予以公開的政務信息的,故意提供虛假政務信息的,在提供政務信息時,違反有關規定收取費用等情形,應當進行問責
⑶ 如何用法律手段為招商引資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1、律師加入招商引資工作,能更加樹立招商部門和地區形象
更多投資者願意看到政府及企業是嚴格依法律辦事、重規則、守誠信的招商的形象。有見識的投資者看重的決不是相對優越的地理、資源等物質環境,而最為看重的是投資環境。即政府的優惠政策和法制環境。軟環境才能讓投資者產生投資安全感,資本安全才有可能使他們下一步所期望的投資利益能落到實處。而軟環境中,法治環境又是重中之重。政府官員應在提升法治環境和行政高效服務上下工夫,而突出法治和行政高效。法治的建設和促進行政高效,律師的廣泛參與是不可缺少的。
2、律師加入招商引資工作,可以有效防範招商引資風險,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個別部門及企業領導不少還存在律師招商引資的參與是在找麻煩、挑刺的想法,從而聽不進律師的正確意見,或者盲目認為律師在項目洽談、簽約中作用不大,反正有關所簽合同正是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的範本。其實,這些看法存在很大誤區,因為認識誤區,我們的政府及企業已交了不少學費以買取經驗與教訓。律師介入招商引資,他們可做的具體事情包括:可行性法律論證,出具法律意見書、誠信狀況調查、起草審查法律文書、辦理有關法定手續、受託辦理爭議問題。對招商引資的企業為其提供日常法律顧問服務,從多個方面不同角度預防風險,促進招商引資工作健康有序按照法律的規定發展。
3、律師加入招商引資工作,可以幫助妥善解決招商引資中優惠政策與法律問題
很多地區雖然競相推出優惠政策,但到區、縣領導這一層面時,對政策的解釋很隨意,讓投資者難以放心。而當企業按這些政策投資以後,一旦遇到問題又往往投訴無門,使得外來企業畏首畏尾,自然不能安心留下。相似的情況在稅收方面表現得較為突出。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制定了各種各樣的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與稅法相違背的減免,使依法征管難以真正落實到位。更有甚者,竟然有不少地方為了局部利益實施所謂的引稅工程,將稅法和征管法置於非常尷尬的境地,使依法征管變成依當地政策征管,造成局部利益總體短收並侵蝕國稅稅基的局面。各地招商競爭白熱化,優惠政策隨時變化。但是企業真正需要的公開透明的、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高效率的政府辦事機構,以及讓人舒心的人文環境。
4、律師加入招商引資工作,具有一定的宣傳和促進作用
律師既懂法律又了解國家政策和當地的一些經濟發展政策,在為外地區投資者提供法律服務時,不但要宣傳應遵守的法律規范,還要向他們講明當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盡可能的介紹一些當地的經濟自然優勢和政府公布的投資項目,增加本地區規范性文件及發展政策的透明度,使投資者能夠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項目,消除疑慮,大膽投資。有的外商投資者因為在國外的投資慣例,對律師咨詢和顧問作用的信用度,有時要超過政府官員。比如有的地方,國外大型企業方不僅聘請律師作法律可行性論證,還聘請律師作為公司顧問和公司董事。
5、律師加入招商引資工作,可以為招商企業提供更完善的企業法律顧問服務。
律師加入招商引資工作,從項目論證到簽約,到項目基礎建設,都有律師的參與,企業全部投入生產經營後,律師對企業狀況經過前期的服務和交流已比較熟悉,這使律師可以全面專業的為企業提高生產經營上的法律顧問服務,企業在投產後,因自身的所處的行業,生產經營特點,管理模式,都有涉及更多的法律問題,比如勞動用工管理,特別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仲裁調法生效後,對企業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涉及知識產權,日常經銷合同的管理和應收款,企業對外投資發展,進出口貿易等,更需要律師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
⑷ 寫一篇以法治建設為主題的論文
制約我國法治建設前進的因素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傳統的文明古國,曾經的輝煌文明造就了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創造著人類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法治建設在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遇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本文將就此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從中國目前法治建設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感覺有以下幾大因素嚴重製約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行:
第一、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各級共產黨的機關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預過大。
除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較為獨立之外,各級司法機關均被置於黨委和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些司法機關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力都掌控在地方黨委和行政的手中。因此在涉及國家機關和黨政要人違法時,這些機構在行使職權時常常感覺阻力巨大,甚至工作人員都不敢涉足。這樣就造成了地方黨政部分的法律盲區,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出現的諸多腐敗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
第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衡。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廣大的貧困階層最需要法律的保護和幫助,由於經濟的因數,他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而被迫選擇忍受傷害和侵犯。當這種忍受達到一定限度時候,他們會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侵犯和傷害,從而成為法律懲罰的對象。因此,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成一種專制的工具。從這一角度來說,法律實施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平等」。
第三、中國傳統的法文化嚴重製約我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
我們國家有50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巨大。在處理日常的法律關系或相關問題時,我們常常習慣於 「私了」、「算了」,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方面使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人的讓度,使得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自覺遵守無從實現。因此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公共權利受到侵犯而無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憤憤不平但又都選擇忍氣吞聲。
以上我從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當然,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決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
挑戰就在眼前,當我們正確的把握和認識了挑戰,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比較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
⑸ 如何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了「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法治政府的目標」。目標既定,重在踐行。各級政府各部門要認真領會、准確把握《綱要》的精神實質,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結合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這一偉大工程。
堅持發展為上,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經濟動力和基礎。市場經濟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法治緊密相連。法治要得以堅持,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經濟體制之中,惟有市場經濟才能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我國法治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並與市場經濟的啟動大體同步的,是在改革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時,即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1992年,十四大將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取向於市場經濟後,1996年即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後,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目標。這說明,法治是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相聯系的,市場經濟越發達,對法治的需求層次也越高,市場經濟是法治和法治政府建設的經濟動力。所以,要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大力培育市場經濟。當前,我市經濟結構層次還不高,民營企業發展相對不足。針對我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市黨代會提出的宏偉目標,堅持既定的發展思路,大力招商引資,加大市場開拓,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要著力治理和優化發展環境。要在加快改善投資硬環境同時,著力加強以法治為主要內容的政務環境建設。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要求,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豐富多彩的市場經濟主體;要按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要求,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逐步完成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收縮政府權力的覆蓋范圍,為市場經濟主體提供更多的自由;要按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地位平等創造條件,營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堅持「一切從客商出發,一切為客商著想,一切對客商負責,一切讓客商滿意」的原則,抓好政務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提高行政服務效能。要樹立誠信是興商之本、依法辦事是最大的誠信的思想意識,善於從法律的角度與外商洽談項目,依法簽訂合同,依法履行合同,依法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要以公正執法為重點,強化對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事件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嚴肅處理向投資者進行敲詐勒索和吃、拿、卡、要的人員。總之,要通過多方努力,有效地吸引投資,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促進鶴壁經濟發展。
堅持民主決策、民主施政,積極促進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是與民主相生的,是與專制不相容的。沒有充分而廣泛的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實踐證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主制度越發達,它的法治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必須推進和發展民主。當前,我市少數地方、少數單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等現象還存在。這是人治觀念在實踐中的反映。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推進民主建設。今後,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依法、科學和民主的行政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程序。要擴大政府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公眾參與度,對一些重要的規范性文件,要完善聽證程序,提高聽證質量,重視聽證結果。對與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密切、社會影響大的規范性文件應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更好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之符合客觀規律,體現社會正義,反映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充分發揮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管理等手段對經濟和社會事務實施管理的作用,充分運用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體現民主精神的方法實施行政管理。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上網工程,進一步促進政府部門間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要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開,實行政策法規公開、崗位職責公開、工作流程公開、收費標准公開、服務時限公開、工作紀律公開、投訴舉報方式公開、監督結果公開,為公眾查閱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條件,著力打造「透明政府」。真正做到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良好的體制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容,又是建設法治政府的保障。所以,必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當前,我市行政管理領域還存在著交叉管理,多頭執法;職責不清,相互扯皮;管理方式落後,辦事效率不高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少數部門、工作人員的腐敗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改革和完善我市行政管理體制。一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要繼續按照《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三個優先」原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實際上也管不好的事,下決心交給企業、市場或者社會組織、中介機構。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市已完成行政許可項目的清理,除依法保留的234個項目外,凡是沒有合法依據的項目一律停止執行。這要作為優化發展環境的一條政治紀律來執行,對違反規定的,執法執紀部門要依法追究責任。二是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我市行政執法主體。在加強調研、學習外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以解決重復執法、交叉執法和執法真空問題,切實推進城市文明創建工作,促進城市管理。三是要完善依法行政的財政保障機制,解決「皇糧」、「雜糧」並存的現狀,使行政執法權與執法者的利益徹底脫鉤。要全面推行「罰繳分離」和「收繳分離」制度,堅決杜絕「以權生財」、「以權謀利」。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必須全部上繳財政,嚴禁以各種形式返還,行政經費統一由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責任在政府,關鍵在領導。各級政府和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要認清自己的歷史責任,帶頭依法行政。要把貫徹實施《綱要》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擺上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及時解決貫徹實施中的具體問題,確保《綱要》落到實處。貫徹實施《綱要》,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全局性工作,不單是政府法制機構的事情,而是政府所有部門的共同職責;不僅是主管法制工作的領導幹部的責任,也是所有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重要責任。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按照《綱要》的要求,科學制定規劃,落實具體方案,精心組織實施,一級抓一級,逐級抓落實,真正把依法行政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去。
⑹ 辯論賽求一辯資料(陳詞+攻辯小結)中國對外招商引資政策是否合理就經濟和環境問題做辯論
一、我國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角色錯位,職能未轉變
招商引資說到底是一種市場行為、經濟行為,其主角是企業和有關中介機構,政府應該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堅持政企分開原則。招商引資指標成為其工作績效完成情況的最主要、最硬化的指標。為了完成指標,有些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工作大包大攬、全程參與,實際上成了「企業搭台、政府唱戲」,這是政府角色的錯位、越位,使本應在市場導向下的企業行為與地方政府行為合而為一,扭曲了市場信號,不僅增大了招商引資成本,降低招商引資效益,而且政府行為具有更大的隨意性和專制傾向,政府及其官員追求壟斷租金最大化的行為極易產生各種不規范行為,滋生腐敗。
我國招商引資的審批體制雖經改革,但仍比較繁瑣和復雜,致使部分投資者望而生畏。加之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辦事效率低下,服務質量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大量存在。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多頭管理,缺乏有力的協調配合,有關部門重視項目的審批,忽視項目審批後的管理,外資管理出現漏洞,致使一些外商在項目啟動後不履行合同。
(二)法治環境不盡完善
我國的法治環境建設水平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相差較大。主要表現在:
1、法治觀念比較淡薄。在招商引資中,一方面忽視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對開發方和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意識較為淡薄。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2、相關立法不完善。急需的投資融資法律法規還沒有制定出來,對外資企業的優惠過於依賴稅收政策,沒有把產業開放做為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
3、法律的權威性不高,行政執法和司法不公現象仍然存在。在司法實踐中,法律至高無上的尊嚴,法律的權威性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法規,往往成了可以隨意踐踏的「軟法」。地方保護主義突出,為了一方的利益可以置法律於不顧,隨意分割或者封鎖市場,嚴重破壞了市場的統一性。
(三)單靠稅收優惠招商,造成競爭無序
近年來,為了吸引外資,各地區和部門都紛紛出台了土地、地方稅收減免、產業領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搞起「優惠政策大賽」,競相對外讓步,出現了種種不公平交易。許多地方均以土地成本價以下的價格招商,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零地價」或者「土地買一送一」。這種土地政策的優惠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同時,各地區和部門的過度競爭導致引資門檻降低,致使一批產業層次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項目紛紛落戶在我國,最終加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
在稅收政策方面,按我國現行稅制規定,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定名義稅率都是33%,由於減免稅優惠和費用扣除政策的不同,造成實際稅負相差一倍多(內資企業所得稅率為33%,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大約為15%)。然而,各地突破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及中央政策的底線,競相出台「土政策」,單純依靠稅收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這一方面助長了外商投資的短期行為和投機心理,另一方面稅收優惠給國家稅收利益帶來了一定的損失。據統計,1995年,中國對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使稅收收入減少66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1.2%。
(四)市場機制不靈活,市場秩序混亂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到位,政府直接投資責任缺失和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現象還普遍存在,權責利相統一的多元化投資主體體制尚未真正形成。資本市場缺乏有效性,尚未形成有利於社會資本擴散的制度。由於市場經濟法規不夠健全,執法力度不夠大,有些地區市場秩序混亂,信用狀況較差,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經濟犯罪活動較為猖獗,合法經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五)技術管理人才缺乏,社會服務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素質較低,中高級技術管理人才不足,一般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難以管理。此外,我國中介機構總體服務水平低,缺乏會計、審計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
二加強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解放思想,創新觀念
1、牢固樹立"環境是第一競爭點"、"環境出效益"的理念。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地區間競爭集中表現為發展環境的競爭,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發展環境的水平直接決定著招商引資的數量、規模和水平。
2、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把改善投資軟環境及其宣傳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使投資軟環境的好壞是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的決定性因素的觀念深入人心,逐年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
1、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必須是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為市場主體創造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要搞好環境建設,根本在於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強化公共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轉化社會管理職能,為整個社會提供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有效的公共服務。
2、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招商引資中的主導作用。在注重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政府應從招商引資的主角中退出來,從「台前」走到幕後,並利用政府對外聯系渠道廣、范圍寬的優勢為企業牽線搭橋。
3、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政府應依法改革外商投資審批體制,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從外資企業的特點出發,簡化許可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完善許可監督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通過搞好對外資企業的全方位服務,引進更多外資,留住外資。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稅務、商檢、海關、金融、電力等垂直部門的領導和協調,確保外企經濟的順利發展。
(三)優化招商引資的法治環境
1、完善招商引資法律制度。在WTO規則的框架內,結合我國實際,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特別是投資融資等法律法規體系;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不符合政府職能轉變要求、不利於優化發展環境的法規、規章和行政措施,依法及時進行清理。
2、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政府既要保護企業和客商的合法權益,又要支持職能部門依法行使職權。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強化行政執法監督,要公平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不得有任何歧視行為;樹立文明、效率、公正的執法形象,維護和完善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3、要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嚴格法律法規,特別是嚴格土地、營業執照、環保、安全生產以及興建工業園、開發區等審批手續,嚴厲打擊招商引資中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等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對招商引資涉及購買、盤活國有資產的,在拍賣時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群眾合法利益要堅決維護,涉及群眾利益損失的要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補償,依法保護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
4、規范收費行為,加大治理「三亂」的力度。要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規范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收費制度,堅決制止一切形式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在對現行各薦收費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
(四)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
1、從整體投資環境來完善各項優惠政策。在制定和完善優惠政策時,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從整體投資環境來考慮各項優惠的程度。各級政府應按照"十五"計劃和遠景發展規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引資計劃,特別是要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同時應注意稅收等優惠與國家經濟政策導向性相一致,避免為吸引外資而進行稅收優惠競爭,從而使國家的財政收入受損。
2、實現從稅收等優惠政策走向國民待遇政策,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單純用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既與WTO基本規則存在矛盾。從目前來看,要研究外商投資的心理,確定本地利用外資的目標定位;要嚴格控制濫用土地政策優惠為引資手段,堅持「寸土必盡其用」的原則,鼓勵「無地招商」新模式,用盡量少甚至不佔有土地的方式來吸引外資,拓展內涵式利用外資之路;由於取消優惠政策會造成較大的波動,因此,在需要繼續保持一些特殊優惠政策的領域,實行內外統一的政策,在保留外資企業優惠條件的同時,對非外資企業給予同樣的待遇,以盡可能體現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要求。
(五)建立新型的幹部考核懲戒機制
以招商引資數量的多寡來考核基層幹部政績是一種急功近利、違背資本流動規律的做法,會破壞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秩序,其危害性不可低估,應當予以糾正。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確立的新的發展觀的要求,建立與用科學發展觀相配套的幹部政績考核和懲戒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政績評價體系,全面、系統、歷史、辯證地看待政府工作和幹部政績。既要看外資引進的數量,又要看引進外資項目的質量或先進性;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有激勵措施,也要有懲戒辦法,特別是要推行要建立行政首長違規追究制。
(六)維護統一規范、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
1、培育現代市場體系,建立依靠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的機制。積極培育現代市場體系,應當重點加強證券市場、金融市場的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強化產權交易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構建現代意義上的銀企關系,建立良好的融資體制。
2、營造和維護統一規范、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應建立和完善市場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防止惡性競爭;加大對惡性降價、制假造假、不按時履行合同、拖欠貸款等問題的整治力度;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投資各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斷規范和完善信息、技術等要素市場,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⑺ 從法治角度評析政府重賞招商行為
招商是很多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招商行為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招商的決策、程序、形式、手段等環節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招商有關民生,涉及部門多。招商決策是想當然的拍桌子決定還是經過深入調研;出台政策法規是否經人大審議;優惠政策是否和現行法律法規有沖突;涉及的征地、資金、建設、宣傳等涉及的各種問題......這些才是關鍵。只有處理好這些才是正確的決策,惠及民生的招商;否則只是禍國殃民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⑻ 思品請從法制角度談談我國為什麼要加強法制政府建設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內容。各級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規章的主體,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必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並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如推進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化解行政爭議等,有很強的針對性,對建設法治政府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