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立法程序意義
①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是怎麼樣的
在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里,委員會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國會需要審議的法版案眾多繁雜,權參議院和眾議院把其不同性質的工作分成總共約250個委員會(Committee)和委員會下的小組(Subcommittee)處理。 任何新議案在送交全院表決前必須經過相關委員會的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有不同的委員會系統,不過功能相當類似。國會里有不同類型的委員會,包括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和特別委員會(Select or Special Committee)。
②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
③ 簡述一下美國憲法的意義!
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了橫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機關之間的權力的分立和縱向的聯邦與州之間的權力的分立。分權的目的在於制約,這就是第二層含義:以權力制約權力。其意在通過國家權力內部的相互制約以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於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抵制其他部門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趨勢只能以趨勢去抵消。 但是制約本身不是目的,分權制衡的精神在於平衡。政府結構必須能使各部門之間有適當的控制和平衡。使權力為公眾福祉和正義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職能,同時又保持對權力的優良控制,實現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政體的平衡是分權和制約的歸宿。美國憲政的一些觀念值得關懷中國憲政建設的人們深思:首先,憲法是無窮盡的、每代人都參與對話的過程。其次,美國憲法隱含了不完備性公理,認為人既能學習也能犯錯誤,個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建構完美的無缺陷的制度。這一思想對於崇尚三綱領八條目(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以及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華政制而言是陌生的,又是需要我們深切體會的。此外,美國制憲者認識到:優良的政制不可能滿足單一的價值如自由、平等、安全、效率等,而只能是多元價值的綜合平衡。政治家和政治學家的智慧就是在多種相互沖突的價值之間權衡,尋求社會、政治資源的優化配置。再其次,制憲者信賴個人的自治能力和人類的自治能力。自治的主體根源於自治的個體,美國憲法的理論假設是個人主義的。其以共和制對治共和病即多數派統治問題也建立在信任人類自治能力的基礎之上。最後,憲法是政治游戲規則,而制定規則的規則更為重要。深入地理解美國憲政的自生秩序,有助於我們平和中正地理解美國憲政的經驗、智慧以及局限,從而為中國憲政的建設積累學識和智慧。
④ 美國立法流程
美國立法程序:
1、首先由美國兩個參眾兩院提出法案
2、參議院和眾議院同時投票表決法案,如若決議過程中有分歧,兩院都有立法權,對法案進行修改,修改協商後,參眾兩院再進行投票決策。
3、參眾兩院投票法案通過後,交由總統簽署。
4、美國法案正式生效。
美國立法權:
國會通過立法,批准政府年度財政預算並進行撥款,批准其賦稅、貿易、徵兵、財政等重要內外政策,批准政府及總統與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締結的條約、協定,決定戰爭與和平。
國會須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提議,方能修改憲法,憲法修正案須經四分之三以上州議會批准後予以實施。
國會還有權提出、審議和通過大量無須總統簽署的各類決議案。
(4)美國國會立法程序意義擴展閱讀:
美國國會立法權及其立法制度:
如果總統簽署了議案,那麼議案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成為法律。如果總統否決議案,那麼議院可能會修改議案以獲得總統的支持,或者以2/3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不能投棄權票),使議案自動成為法律。
如果送達總統時國會會期只剩不到十天,而總統在會期之內沒有簽字,那麼議案被擱置,自動失效(即口袋否決權,a pocket veto)。議會可以在下一次會議時重新引入議案。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布,以便選民監督。
⑤ 美國國會的地位,作用
一、美國國會的地位(國會權力):
1、明示權力。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到第一條結束的條文賦予了國會在制定政策中所必需的權力包括征稅、貸款、規范州際和對外貿易、創建移民程序、立法規范破產、發行貨幣、規范度量衡、懲罰偽幣製造者、設立郵局和驛路、保護版權、建立法院系統、懲罰海盜、宣戰、募集、維持和規范陸軍、海軍和民兵、鎮壓叛亂和擊退侵略等等。
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征稅、規范州際和對外貿易和宣戰。其它的憲法條款賦予國會規范其自身、規范選舉人團、推翻總統的否決的權力。國會也可以規范州際關系、最高法院復審案件的范圍,以及提出憲法修正案。
後續的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一些國會的權力,例如在總統選舉中沒有候選人獲得多數選票時選擇總統和副總統(第十二條)、徵收所得稅(第十六條)、在總統死亡或失去工作能力時決定代總統(第二十和第二十五條)和統治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二十三條)。一些權利被指定給國會的一個部分,例如參議院:批准條約、批准或者拒絕批准總統提名的大使、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其他執行部門官員、在總統及下屬官員被彈劾時進行審判。眾議院:提出和財政有關的動議、在總統選舉中沒有候選人獲得多數選票時選擇總統和副總統、彈劾總統及下屬官員。
2、權力限制。
美國憲法也規定了國會受到的憲法約束。國會受到的限制包括不得立法確立國教(指導思想);不得區別對待各種理論與言論,限制宗教與言論自由;(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不得通過任何允許缺席審判的議案;不得通過任何剝奪公民權利、沒收財產、具有追溯效力的議案;不得通過任何徵收出境稅的議案等。最高法院負責判斷國會的行為和法律是否合乎憲法。
二、美國國會的作用(國會職能):
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具有立法、代表選民發言、監督、公眾教育、調解沖突等任務,其中立法和代表權是最重要的兩個任務。
1、立法任務。
國會的主要和最明顯的任務是立法。在美國國內,國會是最高級的立法機構,制定影響每一個美國人的法律。立法經常需要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作出決定,例如聯邦預算、醫療保險改革、槍支控制,以及戰爭和和平。但是,國會並不發起它最終考慮的大部分提案。大部分提案來自於執行機構,而很多其它的來自政黨和利益集團。通過一系列妥協和利益交換,以及大量的辯論和討論,提案的擁護者嘗試建立一個占據多數的聯盟來制定國家政策。
2、代表任務。
代表任務包含表達議員所在選區或者州的選民的意願和需求,也包含代表更廣范圍內的國家利益,例如環境保護。因為選民意志經常和國家政策發生沖突,代表人物經常和影響國家的立法任務發生沖突。例如,雖然實行反傾銷稅可能對保護某些州內的產業有利,但是國家的出口可能會因為面臨報復性反傾銷稅而受到損失。考慮到對於國家利益的代表,以及黨派和團體之間的政治交易,議員有時也會做出與所在選區或者州的選民意志相背的行為。
例如,盡管聯邦黨在紐約州占據多數,但是馬丁·范布倫在任職紐約州參議員期間,經常投票擁護民主共和黨對英國的軍事行動。但是,為了成功選舉連任起見,議員也經常傾聽選民的心聲來決定自己的立場,以及在投票時反對其所在的政黨和團體。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議員既不完全代表國家,也不完全代表所在選區或者州的選民,而是代表兩者之間的混合體。
3、服務選民。
議員及其雇員在面向選民的個案服務中花費大量時間。通過個案服務,議員幫助選民處理一些事務,例如和政府部門之間的糾紛、推廣本地商業、解釋特定提案的含義和對本地選民的影響等。
4、監督任務。
執行機構負責執行國會通過的法律。為了監視執行機構的施行,國會採取一系列行動來確保通過的法律得到執行。這是通過舉行聽證會和執行調查、改變某個機關的預算,以及對總統提名的執行機構和執法機構候選人進行審查來進行的。
5、公眾教育任務。
公眾教育任務是國會舉行公開聽證會、執行監督政府的權力,或者在舉行針對重要問題的公開辯論時執行的任務。通過執行這個任務,國會在影響到全國的問題上給公眾提供各方不同的意見。國會也決定是否以及何時舉行聽證會和辯論。這種日程式控制制也是公眾教育任務的多面性之一。
6、調解任務。
國會被認為是解決國內沖突的主要機構。代表各種種族、理念、性別、經濟團體的利益集團向議員游說來表達不滿和尋求幫助。這使得國會在通過法律的時候盡可能滿足各種利益集團的要求,解決各方的沖突。在獲得多數利益集團的支持的過程中,國會建立了民眾對於國家的支持。
⑥ 從美國議會立法過程中學到了什麼
1.國會議員向本院(參議院或眾議院)提出立法議案。
2.參議院或眾議院將議案列入回議程。
3.參議院或眾議答院對議案進行審議。
4.議案在本院通過則提交另一院進行審議。
5.國會另一院審議後如果對議案有修改意見,則將修改後的議案提交原審議議院再次審議並表決。
6.原議院審議修改議案之後再次向另一議院提交審議。5-6的過程可以無限反復直到兩院達成一致,全都通過議案。
7.兩院通過議案之後交由總統簽署生效。
8.總統如拒絕簽署,則經過兩院全體會議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則法案自動生效,無需總統簽署。
⑦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
①提出議案
在眾議院,一名或多名眾議員只要把議案文本送交書記官或投入議案箱,議案就提出了。
在參議院,一名或多名參議員只須得到會議主持人的認可,就可宣布議案。
同一議案可在兩院分別提出。提案權獨屬國會議員,總統在國會只能提出立法建議,無權直接提出議案。
②委員會審議
議案提出後,眾議院議員或參議院主持人按議事規程將議案提交給主管常設委員會審議。委員會主席通常會將議案交給下屬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審議,也可由全體委員會直接審議。
小組委員會審議時,就議案進行公開的或秘密的聽證會。邀請政府官員,利益集團代表,其他議員或公民到會作證:提供情況,陳述意見,回答各種問題。聽證後,進行議案審議。完成審議後,向全體委員會報告。全體委員會有時又舉行聽證會,再審改議案,才進行表決。如果表決拒絕該議案,則議案很可能就此夭折。事實上絕大多數議案在此關口夭折。
③全院辯論和表決
委員會表決通過的議案,附加一份報告回到議院,列入日程表。議員們對該項議案進行辯論,提出修正案,最後進行表決。
議案在一院通過後,即送另一院審議,再經過一套以上程序,最後再次表決。
④兩院協商
如果第二院對議案又加修改,從而兩院通過的文本發生分歧,則需要專門成立臨時兩院聯合委員會協商解決。這個聯合委員會協商一致後,文本送回兩院表決。這一次兩院不再修改議案。如都通過了,就送總統簽署。如果為某一院拒絕,再送回聯合委員會協商,或任命新的聯合委員會協商,直到兩院通過為止。
⑤總統簽署
總統接到兩院通過的議案後簽署,即成為法律。也可否決或擱置。否決後議會兩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無須總統簽署即成為法律。如擱置10天,議會並未休會,議案自動生效。如果10天內議會休會,則議案作廢。擱置否決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
現代美國,總統在立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
首先,總統否決議案後,兩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無效,而三分之二多數是很難爭取到的。
其次,總統可以通過咨文行使立法倡議權,事實上國會每年的立法工作主要就是圍繞總統的建議進行的。
而由行政部門起草的作為行政建議的議案,通常由擁有管轄權的國會常設委員會主席或小組委員會主席在一個議院提出。行政部門的議案總可以在議會中找到至少一個代言人為他們提出議案。
但是,總的來說,與英國不同,美國總統完全控制國會的時候很罕見。自30年代以來,只有羅斯福新政的「頭100天」,約翰遜在1963年─1965年,里根在執政的第一年,可以說是總統暫時主宰了國會,其他時間,行政和立法是相對獨立的,總統總要受到議會這樣那樣的反對。總統不可能命令國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他只能說服國會,或直接向選民呼籲形成輿論壓力,或通過討價還價、政治交易等手段,使國會通過他的立法計劃。
⑧ 美國總統和國會兩院在聯邦立法過程中各具什麼作用
二)美國國會與總統
美國的政治原則實行的是國民主權與有限政府原則以及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原則,而且美國在處理國家與地方的關系方面實行的是聯邦制。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劃分由憲法規定。美國是典型的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
美國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活躍、最有權勢的議會。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參、眾或上下兩院)。美國憲法規定,國家的立法權由國會行使,國會是惟一的立法機關,是三權分立中的一個重要部門。本來准備實行一院制,與英國決裂的,但因各州大小不一,對名額分配意見不一,最後妥協還是實行了兩院制。兩院制的另一個理由:在憲法起草過程中,立憲者認為,要防止國會專制,必須有制約。如果一個法案由兩個分立的團體(一個代表人民,一個代表州政府)批准,那麼就可以減少草率。
美國下院即眾議院由民選產生,各州代表名額按人口比例分配,最多的州50多人,最少的只有幾人。
美國的上院即參議院原由各州立法機關或州長選派,現在也改由各州民選,各州不論大小均為兩名。
美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形成了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的兩院制議會。除了兩院分別擁有少數特權外,憲法規定兩院享有同等的立法權。任何一項法律都必須得到兩院通過才能生效。美國參院享有的特權是批准總統的人事任免和總統締結的條約,如政府高官的任免,大法官的任免,審理眾院提出的彈劾案等。眾院的特權是對財政法案首先提出和審議,提出彈劾案等。
由於上院人數較少,只有100人,任期長,其威望高於眾院,往往處於優按勢地位。
1.美國國會的組織和結構
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在1913年以前參議員由各州選派,眾議員按人口劃分選區由選民直接選舉,現在都由選民直選。參議員性質上是代表各州政府利益的,但現在很難說代表誰。
美國參議院有議員100名,每州兩名。眾議院有議員435名按各州人口分配,每十年依人口統計數據在各州的變化,進行調整。
參議院議長由副總統擔任,但平時不參加辯論和表決,只在關鍵時刻投決定票。
眾議院議長由議員選舉產生,通常是多數黨議員。
參議院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議員任期兩年,到期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不得兼任議會以外的國家公職。議員均有年齡和成為美國公民年限的限制。兩院議員的選舉方法是簡單多數制當選。
參眾兩院均有各種委員會,根據情況還可以設立特別委員會。
兩院議長中,眾院議長位置顯赫,他負責主持全院大會,領導和決定各專門委員會的工作,裁決議事程序糾紛,任命特別委員會成員等。
美國國會與英國議會不同,主要活動在各委員會進行。委員會是美國立法機構決策過程中最具影響、最重要的核心組織。一般委員會通過的法案在大會都能通過(如與中國實行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議案在委員會通過後,在參眾兩院均順利通過)。兩院的常設委員會大致相當。主要有議事規則、賦稅、財政、撥款、國防、司法、外交等委員會。主席由多數黨議員擔任。主席的權力很大,對委員會工作程序和議員的表決影響很大。每一議案均先由相關委員會先行處理,若被委員會否決,等於喪失了在全院大會上表決的資格。一法案在一院通過後,須送另一院以同樣的程序進行,若兩院不一致,則由兩院組成協商委員會協調分岐。兩院通過後,送總統簽署後方生效。美國國會中有議會黨團,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政黨委員會和政黨督導員,但約束力不如英國議會中的政黨組織。與英國不同的是,美國兩院除少數特權外,均有首先提出立法的權力。
2.美國國會的職權,可分為立法職權和非立法職權。美國憲法第一條規定,立法權惟有美國國會享有。立法程序實行三讀。非立法權實際上就是國會行使部分行政權和司法權。如財政權,批准任免權,批准對外條約權,調查權,彈劾權。財政權是國會特別重要的權力。憲法規定,政府的財政支出法案必須要得到國會的通過才能執行。如國會對政府的財政法案不滿意,可以自己制定預演算法案,通過後交政府執行。總統任命高官和最高法院及聯邦法院法官須參院批准。對外締結的條約須參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調查權源於國會的知情權和立法權。國會的調查方法主要是各委員會召開的各種聽證會,目的是就某項立法的必要性收集材料,檢驗已通過的法律效力,調查議員及政府官員的任職資格及表現,或為提出彈劾案做准備。由於大部分聽證會是向公眾開放並廣泛報道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腐敗。彈劾權是憲法賦予國會的,對總統及其他高官、聯邦法官的重要監督權。由眾議院單獨提出並通過,參議院單獨審理並作出最後判決。
3.美國國會的特點
一是地方主義傾向。美國國會議員十分重視自己的選區,把選區選民的意見、利益和要求總是放在首位,這從議員公開的發言、辯論明顯表現出來。所以,美國國會形成統一意見的比率較低,議員之間個人的觀點差異大且毫不隱諱。這種現象與美國政黨對議員的控制力弱有很大的關系。美國政黨本身是一種沒有什麼約束的鬆散聯合體。
二是委員會作用突出。前面己經提到,國會中的委員會與國會本身一樣,同樣是全世界最有權威的議會委員會。它的經費有充分的保障,國會可以對某一委員會隨時追加經費。所以議員總是千方百計進入各種委員會。委員會被稱為「行動中的國會」。
三是重視資歷傳統。常有資深議員一說。一般擔任議長和委員會主席及重要委員會委員的都是資深議員。資深議員一般都任職三屆以上,有的直至終身
4.美國總統
總統由選民選出的選舉人選出,是一種近似直選。美國總統由美國獨特的選舉人制度選舉,表面上是間接選舉,實則是一種直選。在兩院,多數黨不一定是總統所在的黨,總統有時是少數黨,而在野黨有時是多數黨。由於美國總統是實際的直選,只忠於憲法,對選民負責,不對國會負責,獨立於國會,也不能解散國會,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總統的權力比較廣泛,既獨攬行政大權,又有一定的司法權,如赦免權和緩刑權,還是三軍的總司令,對內對外是國家的象徵。
美國各州依聯邦憲法和各州憲法組成政府和議會。各州體制與聯邦政府一樣,實行兩院制。但州立法中,有20個州的公民有創制立法權,有23個州的公民有復決權,有12個州的公民可依法提出罷免州政府官員,還有一些州可罷免地方政府官員。一些州政府官員由全民選舉,州長對他們的控制力較弱。包括州系統的地方法官有的是由全民或州議會選舉的。
地方除州一級外,還有市政府、縣政府、市鎮及鄉村政府。城市政府一般不受州政府領導,實行市長、市政委員會、市政會議加經理制。縣是州政府的代理機構、三權合一,與英國差不多。市政、鄉村政府一般實行直接民主制。
⑨ 比較英國議會與美國國會立法的三讀程序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參議院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
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 ,每州 2 名 。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 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 ,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6年,每 2年改選1/3 ,連選得連任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 ,人數固定為435名 ,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 2年,連選得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英國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一、上院——貴族院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上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
英國議會 上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開會時議長擔任主席。
上院開會時間與下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上院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
上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
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這個「養老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而不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貴族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塗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反對情緒。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二、下院——平民院
(一)平民院議員的產生和任期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目前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目前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目前全國總共650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得勢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形式上似乎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實際上要當選議員需要金錢和時間,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倫敦生活費用高,沒有相當的資財很難承擔,因而議員中多數是有錢者,很少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二)平民院的職權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據說,英國議會開會,怕議員們吵起來,特地備茶,以改善氣氛。這大概是中國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三)下院內部的組織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
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爭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長主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照一套機械的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
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
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⑩ 美國國會制訂的最重要、最具深遠意義的立法有哪些
1933年5月12日,國會通過了《農業調整法》,並成立農業調整局,以控制基本農產品產量和生豬飼養頭數,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購買力。到1935年,農業總收入比1932年增加50%以上。1933年6月6日,國會通過了《全國產業復興法》,給壟斷組織以各種優惠。羅斯福贊揚此法是「美國國會制訂的最重要、最具深遠意義的立法」。此外,政府還於1935~1938年間,先後通過了《聯邦動力法》、《機動運載工具法》、《運輸法》、《商船法》和《民用航空法》等法令,對動力、運輸、商船和民用航空等部門的經營管理作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