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源於動物

道德源於動物

發布時間: 2022-05-30 16:12:06

A. 道德的起源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要麼是主觀唯心主義,要麼是客觀唯心主義,要麼是舊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的分析,均無法正確揭示道德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的起源問題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一實際出發來認識和把握。
第一,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動物的本能行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勞動在創造人的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勞動的進一步發展,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日漸清晰,包含自由、責任等內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確認。
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第二,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可以說正是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調節各種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第三,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意識是道德產生的思想認識前提,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意識到自我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意識到自我與他人或集體不同的利益關系,並由此產生調節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是道德才得以產生。

B. 道德起源的說法

#先談談道德起源的問題,一個事物的起源無非有兩種:一個是大自然中原生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另一個是來自人類的,在人類生存發展當中創造出來的。對於道德起源的考察也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

道德源於世界本身:
超自然論:討論道德肯定繞不開宗教,道德行為准則一直是各種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觀認為:道德來源於某個更高級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這些存在本身就體現了至善,啟示人民什麼事公正或善,什麼是不公或惡。如果人們要有道德就得奉行這些原則或者這些存在物的教導,否則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並且通常因其罪過受到現世或永恆的懲罰。

超自然論存在的問題:宗教是基於信仰的,僅僅是一種信念,從古至今無數的神學家對神進行過論證,但至今也沒有任何確定性的證據表明超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此外,各宗教信仰的神和道德原則也各不相同,即使確證神的存在,那人們應該接受和遵循哪一種呢?
自然法則論:道德總是以某種形式蘊含於自然界當中,存在著物理定律般的道德「自然法則」,如果人們有道德就會從自然當中發現並堅守這些法則。

自然法則存在的問題:仔細考察物理自然法則,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它們同我們有關道德的法則是大不相同的。向空中拋出物體,物體總要落回地面,受萬有引力定律支配。牛頓描述了這種不斷發生的物理現象,並稱之為「自然法則」。這一過程的關鍵詞為「描述」,因為所謂的自然法則是描述性的,而道德法則是規定性的,規定人們「應該」或「應當」怎麼做。我們不能說空中的球應該落下,如同我們說人應該行善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說的是球將要落下,從而描述而不是規定了球的動作。

道德源於人類創造:

考察我們所知的道德命題幾乎都是關於人的,人應該怎麼做,人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和行為准則等等。設想有一天世界上如果沒有了人,那麼還有道德的存在嗎?當且僅當有了能夠評價事物的有意識的人在場時,事物才有了本身的道德價值,能被分為善,惡,正當或不正當。換句話說,若沒有人就沒有道德。

那麼道德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過程當中產生呢?
人擁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去做有利自己的事,避開對自己有傷害的不利因素,從人類這個物種誕生以來都是人類的生存策略。我們可以合乎邏輯的設想,在遠古時代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很早就發現他們團結在一起比相互隔絕能做更多的事。無論是狩獵,耕種,抵禦外敵,繁衍下一代,在結為團體的環境中比作為孤立的個人更能順利的完成這些生存任務。所以結群而居成為了人類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最符合人類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
群居生活有其優勢,但也隨即產生了一些問題。許多個體結為一個團體,雖然團體符合絕大多數成員的生存利益,但也無法完全避免團體成員與成員之間,成員與團體整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矛盾。若每個成員都為一己私利與其他成員發生爭斗,就會陷入「一個人與每個人的戰爭」,結果就是個體與種群都走向衰落。所以當這些沖突與矛盾發生之時,團體需要有一個評判標准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每個人都犧牲一部分非必要的個人利益,換取更基本更必要的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所謂道德也就此確立。人類依靠確定和遵循道德原則,鼓勵人們相互合作,使人們免於恐懼,不必擔心自己被殘害,被殺死,被欺騙,被偷竊等等。
道德規范即已產生,那麼保證其得以實行的社會手段也應運而生。人固有的一些原始的,自私的沖動有些必定會道德規范的實施起阻遏作用,此時道德就藉助團體中全體成員的輿論,宗教先知或政治領袖而施行。遵循道德得到社會輿論的贊賞與支持。違背道德的行動,必定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與排斥。宗教由於鼓吹道德規范的背後有全知全能之神的賞罰權力支持,「行善進天堂,作惡入地獄」成為一股強大的制裁力量鞭策人們按照道德規范行動。而政治領袖也將道德同他們的政治權威相聯系,頒布各種道德律令,告訴人們需要做什麼,禁止做什麼,遵守可得到相應獎賞,違背將得到嚴重處罰,這也是法律的起源。這時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壞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為這樣做我就受益,不這樣做就會被排出團體或受到懲罰。」
綜上,道德起源於人類的需要,由於認識到以合作和有意義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重大價值,所以依靠生活經驗和理性,制定了一套社會生活中共同遵守與維護的行為准則和價值觀,宣布善與惡的內容,鼓勵人們行善,禁止人們做惡,以促進共同的福利與發展,使得人們盡可能一起生活得和平幸福。

C. 動物具有真正的道德嗎

動物只有身為野獸的本能。當然是沒有任何的道德

D. 責任,道德,准則的起源是什麼

1、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動物的本能行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創造了人、社會和社會關系,也創造了道德。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勞動在創造人的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的關系,原始的勞動分工與協作,使相互依賴、相互扶持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當時最自然、最朴實的道德生活狀態。隨著勞動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分工與協作不斷增強,各種勞動關系逐步明確,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日漸清晰,包含自由、責任等內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確認。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在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中,人類必然要發生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個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各種利益關系更為凸顯,要求規范、協調或制約利益沖突的意識更為強烈,由此促進了人類道德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可以說,正是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調節各種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3、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意識是道德產生的思想認識前提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意識到自我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意識到自我與他人或集體不同的利益關系,並由此產生調節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時,道德才得以產生。 
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而全面地論述了道德的起源問題,為正確認識和理解道德的本質奠定了基礎。

E. 道德的起源

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麼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F. 3 間題反饋 道德的起源是什麼

道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關於它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歸納起來主要有:

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這是的觀點。

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族規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

G. 為什麼人類道德要用動物做類比

人與動物相比的重要區別,人的理性程度更高。
再次特別強調一下,只是相對而言的。
表現之一就是道德觀念。

不過,也不是絕對的。
有一句是這樣說的:
禽獸,禽獸不如。
這句話是鼓勵嗎?

H.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什麼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是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產生需要這么幾個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都統一於人的生產實踐。

I. 道德起源的四種理論

一、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二、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
三、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J.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10)道德源於動物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熱點內容
公司注銷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6 03:02:42 瀏覽:282
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6 02:54:26 瀏覽:441
勞動法對合同工的工齡計算 發布:2025-01-16 02:53:53 瀏覽:117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