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道德小故事
① 有關道德的小故事
大海里的船
在大來海上自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曾從拍賣市場買下一艘船,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13次起火,207次被風暴扭斷桅桿,然而它從沒有沉沒
過。
勞埃德保險公司基於它不可思議的經歷及在保費方面給帶來的可觀收益,最後決定把它從荷蘭買回來捐給國家。現在這艘船就停泊在英國薩倫港的國家船舶博物館里。
不過,使這艘船名揚天下的卻是一名來此觀光的律師。當時,他剛打輸了一場官司,委託人也於不久前自殺了。盡管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敗辯護,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殺事件,然而,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他總有一種負罪感。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這些在生意場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當他在薩倫船舶博物館看到這艘船時,忽然有一種想法,為什麼不讓他們來參觀參觀這艘船呢?於是,他就把這艘船的歷史抄下來和這艘船的照片一起掛在他的律師事務所里,每當商界的委託人請他辯護,無論輸贏,他都建議他們去看看這艘船。
它使我們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溫馨提示:雖然屢遭挫折,卻能夠堅強地百折不撓地挺住,這就是成功的秘密。
② 關於道德修養的小故事
細節
在深圳赴朋友之約,於一酒家見面。其時正值盛夏,走進清涼世界,頓覺爽快無比。但幾位女士卻連呼太冷吃不消。服務員恰到好處地為每位女士送上了一款披肩,女士們稱贊酒店的服務到位。
返滬不久,我去東方醫院看望病人,正巧碰到一位護士拿著指甲鉗,在一張張病床前詢問誰要剪指甲。這令我想起一件往事,也是在一家醫院,有位老人想剪指甲,因所有病友都未帶指甲鉗,最後只能作罷。沒想到,東方醫院卻有這么一個服務項目。
細節鑄就完美。一個單位如此,一個人當也如此。日前去上海瑪亞克集團采訪徐理福董事長和夫人鄒莉,他們熱心關注貧困家庭學子的細節,讓我縈懷。那是一次按慣例的介紹,主持者讓學子匯報各自家庭的困難情況,徐理福夫婦當即阻止,他們不願意看到資助對象由此產生自卑心理,覺得不能再往他們的傷口上撒鹽。他們說,助學並不是憐憫,也不是施捨,而是出於自己的真心,再三勸慰學生不要有感恩心理,認為這是應有的社會公德。(摘自2005年2月21日《新民晚報》,作者尹學堯)
[點擊]
細節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則能反映出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它能代替財富,彌補缺陷,提升你的競爭力。通過細節來評價一個人,不失為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
[適用話題]
細節與完美、保留他人的尊嚴、關愛、感動……
流傳百年的契約
一個富甲一方的農場主深愛著他的兒子。然而,一次意外中,他的兒子墜崖而亡。農場主傷心欲絕。為了能夠天天「看見」兒子,他在庄園里壘了一個小墳冢。這一年是公元1797年。
幾年後,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轉賣自己的庄園。出於對兒子的愛,他對承買人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兒子的墳墓必須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不要毀掉。並且,將這一要求鄭重地寫進了契約。
多少年過去了,土地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孩子的名字都流失了。但是,這個無名孩子的墳墓在一張又一張契約的保護下完好無損。
一百年後,這塊風水寶地被政府圈定為格蘭特將軍的陵園。紐約市政府遵守關於墓地的契約,把這個無名孩子的墳墓保留下來。格蘭特將軍就安置在這個無名孩子墓旁。1997年,時任紐約市市長的朱利·安尼來到格蘭特將軍陵園,隆重紀念格蘭特將軍逝世一百年。與此同時,市長作為土地主人的代表親自簽約,承諾讓無名孩子墓永遠存續下去。(摘自《黃種人》2005年第1期,作者陳志宏)
[點擊]
墓地上的百年契約應作為一方神位牌,樹立在每一個丟失誠信的人的心裡,時刻鞭策,一生警醒。
[適用話題]
誠信、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細節、人性的美好……
失禮,沒有理由
在查爾斯小的時候,他常在父親開的雜貨鋪里幫忙。雜貨鋪里有一個不怎麼受歡迎的人,大家都知道他對妻子不忠的事;從道德上來講,他絕對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查爾斯對這個人的人品也有所耳聞,所以與其他孩子一樣,對他很不尊重。孩子們稱呼其他成年男性都是「某某先生」,而對於這人他們卻只願意稱他為「喬」。
查爾斯的父親有一天聽到了兒子與「喬」的對話,於是便把兒子叫到了辦公室里。兒子向父親解釋,「先生」一詞是留給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個傢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這樣對待他是你的問題,現在失禮的是你,年輕人!」父親說,「對另一個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禮的借口!」(摘自2005年2月28日《環球時報》,作者魯貝爾·謝利,劉俊成編譯)
[點擊]
失禮時展示的更多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我們所憎恨的人。
[適用話題]
禮節、素養、沒有理由……
拿生命為他人一搏
曾經看過一篇小說,是說一個酷愛打籃球的德國納粹軍官,對一群戰俘說:只要能把籃球投進籃內,就饒其一命,反之,立刻就地槍決。
戰俘群中剛好有一名籃球運動員,他目睹前面不少人悲慘地死去後,很鎮定而迅速地把籃球投進籃內。
德國軍官又想出新花樣。他說:「你可以走了;但留在這里的還有十餘人,你可代他們一一投籃。如全部命中,他們也可獲釋放,但如有一次不中,那你們都得……」
運動員堅毅的臉上肌肉抽動了一下,就點頭同意了。當然,人群幾乎都望著他那雙手。但是他一眼也不望別人,一下一下地,把籃球全部投進籃里。只在最後一次,籃球在鐵圈的邊上晃動了幾下,人群中發出絕望的叫聲,但籃球終於還是滾進圈中去了。
他望望自己的手——手在發抖。
人們獲救了,都敬重地望著他。(摘自2005年3月24日《今晚報》,作者潘淦君)
[點擊]
不是人人都肯這樣拿自己的生命去為別人做賭注的。
為了旁人,為了一群與你毫不相乾的人,你會拿自己的生命去搏一搏嗎?
[適用話題]
無私奉獻、勇氣、搏、為他人著想、心靈的選擇……
感謝那隻手
感恩節前夕,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報社向一位小學女教師約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貧寒的孩子畫的圖畫,圖畫的內容是他想感謝的東西。
孩子們高興地在白紙上畫了起來。女教師猜想這些貧民區的孩子們想要感謝的東西很少,可能大多數孩子會畫餐桌上的火雞或冰淇淋吧。
當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畫時,她吃了一驚:他畫的是一隻手。
這是誰的手?這個抽象的表現,使她迷惑不解。孩子們也紛紛猜測,這個說:「這準是上帝的手。」那個說:「是農夫的手,因為農夫喂養了火雞。」
女教師走近小道格拉斯——這個皮膚棕黑、又瘦又小、頭發曲卷的孩子面前,低聲問他:「能告訴我你畫的是誰的手嗎?」
「這是你的手,老師。」孩子小聲地回答。
她這才想起,在放學後,她常常拉著孩子們黏乎乎的小手,送他們走一段路。小道格拉斯的家很窮,他破舊的衣服總是臟兮兮的。老師這只手對小道格拉斯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他要感謝它。(摘自《西郊人月刊》2005年第2期,作者佚名)
[點擊]
關愛、信任和鼓勵——對很多人來說,也許這種給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卻常常難以估量。
[適用話題]
愛的力量、播種美好、回報、童心、師生之間……
愛心增長課
有個醫生,到英國南部一所小學去拜訪老同學。剛走進校園,她就看見一個拄著拐杖的男孩,一瘸一拐地從面前走過。不一會兒,又見一個眼睛上纏著紗布的女孩,被一個比她小三四歲的男孩攙扶著,小心謹慎地走進教室。
醫生帶著一臉的驚訝,問老同學:「怎麼你們這里有這么多殘疾兒童?」老同學笑著解釋:「這是我們學校的愛心增長課。為了使這些幼稚的心靈真正能夠理解和同情別人的疾苦與不幸,我們要求所有學生,在一個學期當中,每個人都要過一個盲日、一個病日、一個聾日、一個殘疾日和一個啞日。例如在盲日這天,他們的眼睛就要被包起來,什麼都不能看。然後我們再分派別的孩子去幫助他們。這就會使盲者和幫助他們的人都從中受到教益。」
於是醫生來到一個蒙著眼睛的小女孩面前,親切地問:「你看不見東西,不覺得難受嗎?」「不,開始的時候,是有些難受,但想想那些終生都看不見東西的人,自己就覺得太幸運了。」接著,小女孩又興致勃勃地說:「自從過了盲日、病日、啞日和殘疾日之後,我的愛心增長了10倍。因為給需要幫助者獻上愛心,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摘自2005年1月29日《團結報》,作者汪金友)
[點擊]
人的仁愛之心,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激發出來。一是對別人的艱難和困苦,能夠充分地理解和同情的時候;再是個人的關愛和救助活動,能夠得到他人乃至社會肯定的時候;還有是把自己幫助他人,真正當成是一種快樂的時候。而「愛心增長課」恰恰起到了這樣三方面的作用。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幫助才能願意幫助,讓別人快樂才能自己快樂。
[適用話題]
愛心、體驗與理解、高明的教育、珍惜、感受快樂、人生教益……
最後的衛生紙
一次我在寺院進香時,突然感到肚子非常難受。我急忙沖到離我最近的衛生間,可是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日子裡,哪裡還會有衛生紙剩下呢。於是我強撐著找到了另一個偏僻衛生間,人很少,我開始逐個隔間查看是否還有剩下的衛生紙。萬幸的是,在這里我居然找到了一小卷,薄薄的只有幾層。此時,急迫的我有一種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全都扯下來用掉的沖動。但是我轉念一想,如果哪個與我面臨同樣困境的可憐傢伙再跑到這里怎麼辦?出於對上一位把紙留給我的人的感激,我只使用了那些衛生紙的一小半,把其餘的留給了下一個使用者。
大約兩小時之後,我的肚子又開始難受起來!與上次一樣,我先跑到了離我最近的那個衛生間。可它的衛生紙還沒有補充進來。我只好懷著近乎絕望的心情又來到了原先那個偏僻人少的衛生間,我甚至確信,這里已經不會再有衛生紙剩下了。令我驚訝的是,在我上一次使用的隔間里,上一次我所留下的衛生紙居然都還在那兒。本來我想做點好事,把衛生紙留給別人,可那個人居然是我自己!我成了那「下一個使用者」!猜猜我是怎麼做的?出於對上一位把紙留給我的人的感激,雖然我知道他就是我自己,我還是盡量只使用了剩下的衛生紙的一半。(摘自2005年4月1日《環球時報》,劉俊成編譯)
[點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關愛他人,就是關愛自己。
[適用話題]
公德、助人即自助、「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感激恩德……
③ 道德小故事50字
1. 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可我沒有力氣。」牛說:「為什麼不吃一點我的糞便呢?它們很有營養。」火雞吃了一些牛糞,發現它確實 給了自己足夠的能量飛到第一枝樹枝。第二天,火雞吃了更多牛糞,飛到第二根樹枝。兩個星期後,火雞驕傲的飛到了樹頂。但不久,一個農夫看見它,迅速把火雞 射下來。生存之道一:「牛屎運」可以讓你達到頂峰,但不能讓你永遠留在那兒。
2.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兔子看見 烏鴉,就問它:「我能像你一樣站著,每天什麼也不幹嗎?」烏鴉說:「當然,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兔子在樹下的空地上開始休息,忽然,一隻狐狸出現了, 它跳起來抓住兔子,把它吞進肚子---生存之道二:如果你想站著什麼也不幹,那你必須站得非常高。
3. 一隻小鳥飛到南方 去過冬,天太冷,小鳥幾乎被凍僵了,於是它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里,覺得好溫暖,漸漸蘇醒過 來,它溫暖而快活的躺著,不久開始唱起歌來。一隻路過的貓聽到歌聲,便坐過去看個究竟。循著歌聲,貓很快發現了糞堆里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生存之道 之三: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便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里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還有,當你躺在糞堆里的時候,最好把嘴閉上。
4. 從前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群青蛙在比賽誰能爬上最高的鐵塔,比賽開始了,一大群的青蛙看著那高大的鐵塔異論紛紛:「這太難了!我們絕對爬不到 塔頂的......」、「塔太高了!我們不可能成功......!」聽到這,有些青蛙便放棄了。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 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它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它是個聾子!
④ 道德小故事,簡短,最好是新聞
黃 香 溫 凊 東漢時有個人,姓黃名香,字文強。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便病故了。雖然黃香只有九歲,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黃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親,常潸然淚下,鄉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稱贊他是個孝子。失去了母親的黃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傾注於父親,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親自動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親。 三伏盛夏,酷熱難當。每天只要吃過晚餐,就可以看到鄰居們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涼聊天。小孩子這時總是會趁機要求大人們說故事,要不就是追逐著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這么多人中,卻永遠找不到黃香的影子。原來細心的小黃香,擔心勞累一天的父親因天太熱,睡不好覺,正拿著扇子在床邊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換右手,右手酸了,再換左手。就這樣一下又一下的扇著,一直扇到席子已經暑氣全消,黃香才會去請父親上床睡覺。一夜、兩夜……整整一個夏天都這樣。 過了秋天,隆冬來臨,每到晚上整個屋子就冷得像冰窯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順的黃香,仍然有辦法讓父親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 只要天一黑,黃香就會鑽進父親冰冷的被窩里,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後再請父親去睡,這樣父親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黃香的孝行,傳遍了左鄰右舍,傳遍了全縣,也傳遍了全國。 仲 由 負 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⑤ 關於道德的故事有哪些
三個道德小故事
其一: 19世紀末美國紐約有某大富翁,翟華仆一個,名丁龍.數年後將之辭退但該富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名於難.丁龍聞訊後即自動返回侍候在側,翁不勝感致動,因問日:"我早將辭退,為何自願重返?"丁龍答日:"家父早有明訓;親鄰有難,必助之?"翁聽後又問:"令尊是否讀過孔孟這賢書有以教之?"龍答日:"家父乃草莽農夫,不識字"公繼問日:"令祖父心讀過書?"龍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讀過書,非書香子弟."翁聞後驚嘆不止.
丁龍在富翁處又工作多年,辛勞致病而死,死前對翁日:"余多年來所獲薪金未嘗多用悉數積存於此,有一萬余元,不如奉還."翁大慟遂又捐贈十餘萬美金,加原數總共約20萬美金,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丁龍漢學講座"以資紀念這位目不識丁,但積中國倫理道德於一身的華丁.
其二: 我們都知道在廈門附近有一個小島,叫鼓浪嶼.1949年前乃西人聚居之地,美國在此皆設有領事館,這可能是因為鴉片戰爭後吧!廈門得通商風氣之先的結果,其中當然有美國領事館,在解放前就僱用本地人看家門.
而解放後,西人都撤館歸國了,美國領事館也只剩下空屋一幢,矗立山頭.妙的是該館有一個看門人,在解放後照舊上班,每天看門,夜晚關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一個忠實的守門犬一樣,也許對他的稱呼有過於離譜,但是他這個人物做出了一個別人做不了的事,這個看門的後來怎麼了,在40年來竟然也相安無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美再度建交,美國人回來以館了,此時就面臨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這個守門人多年來欠奉的薪水,到底應該由誰來付?怎麼付法?據說些事一路拔到美國國務院,各部門官僚經多次爭論後,竟然沒有人願意受理.最後只好由浪嶼約的美國領事館務同仁自願捐款,湊成一筆錢,算是這位官運亨通門人的薪金,這件事就這樣告一段落了.
其三:據我所知,到西安去玩的遊客,必經的景點之就是碑林.這個碑林倒真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劉遵義教授早在1980年就去過那裡,西安這個古都現在已位屬一個"廢都"了,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有許多去參觀碑林的遊客都是在一種滿目瘡痍的廢墟中誤闖入"碑林"的,只見在一塊破亂不堪的荒地上胡亂擺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石碑.從我叔叔那了解,他那次去那旅遊時看到了以下的情形.他隨著導游等在人在"林"中漫步時,附邁卻圍著一堆堆的本地人,他們在幹嘛呢?個個衣履不整,蓬興垢面,令他們看的人有種不覺生厭的感覺."叔叔還告訴我:"在那時分看到了一塊石碑,通過他的敘述才知道,這塊石碑在中學課本上早已讀到"大唐景教碑"?可悲啊!這些群眾之中雙有多人知道這些碑都是中華文化的無階之寶?也許這些寶物剛剛出土,也許一些看來生厭的"無知"群眾之中就有不少人是"埋寶"的英雄.
這三個小故事帶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延續不見得完全由書本得知而是與生俱來,還有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鎖事,它們的種種都是由習慣的最基層滋養出來的.
⑥ 關於道德行為的小故事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一: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解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芸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詟為文景之治。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二: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肖看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綠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峧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三: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仙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四:
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伯准。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可姜肱這是什麼綠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瀲,並且很懊悔,就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五: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⑦ 道德小故事100字左右不要現代,要古代的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3、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
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4、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
5、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⑧ 關於道德品質的故事
1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飛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余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溫馨提示: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跡是執著者造成的。
(8)日常生活中道德小故事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
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故意欺壓自己。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⑨ 關於道德的小故事
1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飛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余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溫馨提示: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跡是執著者造成的。
(9)日常生活中道德小故事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
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故意欺壓自己。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⑩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