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正確
『壹』 如何正確學習道德經
學習道德經首先建立在興趣和古文基礎上,然後一小章一小章的閱讀原文,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熟讀並有自己理解基礎上看一下前人對它的註解來全面認識道德經表達的意思,切記不可想短時間看完道德經,不可能一蹴而就。
『貳』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2)道德經正確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叄』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講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從中回學到。道德經答由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貫穿全書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辯證,想要人們用辯證的思維去想事情思考問題,培養獨立的精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3)道德經正確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肆』 道德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顧名思義,講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後有德,德不過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折射,因此,道遠比德更重要。所以,說清了道,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什麼是道?古往今來,大家都是稀里糊塗矇混過關,道就成了胡說八道的道。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道,看起來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過,老子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總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這句話怎樣解釋?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而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老子當然不知道。
實際上,以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士兵聽班長的,班長聽排長的,排長聽連長的。
到這里,老子的說法非常正確。但是之後,老子開始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既然說人法天地,那麼在接下來就應該說人怎樣去適應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動,譬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譬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卻開始大講人類如何應該法道,如何應該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這,就好像不是教導士兵如何聽從班長的指揮,而是教導士兵去聽排長的指揮。於是,一切亂套。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幹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就是道。
問題是,老子用這個標准來要求人類。天地的運行,不需要個體的智慧,不需要慾望和追求。如果把這些投射到人類,那就必然是小國寡民、愚民政策和無為而治。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松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習了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是的,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慾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欲,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的道,是坐而論道的道。
『伍』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知常容,容乃公」的深意呢?
答:當我們體會到道、體會到宇宙的運轉法則之後,你就會體道、悟道、行道,順著天之道而做。包括我們了解道的特徵、特性之後,我們也會自然地呈現出高等的心靈品質,會與道合一的那一種心靈品質出來。過去心量狹窄,當你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了解道的特徵、特性,了解太陽是這么樣無我無私地普照天下眾生,那一種心量廣大、無我、無私,這時候你呈現出來的就會「知常容」。
後面是講體道、悟道之後會展現出來道的特徵、特性。「知常」你就會有非常廣大的包容量,心量不會再像過去那麼的狹窄了,你的心量真的就會非常地廣大。「知常容,容乃公」,你有廣大的包容量,甚至來到無邊無際的包容量,像太陽這樣普愛天下眾生。
因為你的那個自我已經淡化了,而且心量又是這么廣大,所以這時候你的所作所為,那個自我、自私自利的心就會淡化、淡化到最後沒有了。所以你的看法會很深入,你的作為會很公平、公正,不會偏頗、不會偏私。如果我們的心量沒有打開,我們對什麼事情會用很強烈的自我去判斷。這時候「順我則是,逆我則非」,有沒有公正?不會公正的。
所以當你了解真理實相之後,當你高等心靈流露出道的特徵、特性,你能自然地心量廣大無邊。而且對什麼事情都會看得很深入,而且會很公平、公正。「公乃全」,這時候我們考量什麼事情就會比較周全,我們不會偏袒、不會偏心、不會有那些私心,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秉公處理,我們就能夠大公無私。
『陸』 《道德經》如何正確理解落葉歸根的含義
《道德經》如何正確理解落葉歸根的含義?
答:一般提到萬物歸其根、落葉歸根,好像會有那種凋零、瀟瑟的感受?,好像無可奈何地接受命運,到後面:「好啦!那就葉落歸根吧」通常帶有一種負面的思維比較多。但是要知道,落葉歸根是客觀的、中性的,而且裡面含有很深的意義。
《道德經》裡面提到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這個根好像很多,樹葉有樹葉的根,當然在東北這邊的樹葉它掉落在附近,它不會掉落在台灣。它在哪裡長,它就掉在附近周圍,各復歸其根。
一般人都希望四季常青,要松柏常青。提到落葉、秋風掃落葉就會有那一種凄涼的感覺、會有那一種無常變化的感覺。所以一般人都會希望能夠常青、常駐、恆常不變。但是法界的運轉法則卻是這樣:萬物植物它們都很聰明的,冬天該休息的時候你不休息,萬物植物它告訴你:「我要休息,我才不理你!」所以冬天天氣開始變冷的時候,這些樹葉就開始轉變、轉黃、然後逐漸掉落。我們去體會:落葉歸根一樣很美、很神聖!有些詩人或是文學家看到這個秋風掃落葉、看到落葉歸根,會做很多聯想、會講出很多悲歡離合。我們站在很客觀的立場來看:落葉歸根,這些植物它們都是順天道而行啊!一般人,但是未必能夠看懂:萬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呢。
『柒』 道德經正確的叫法是什麼
正確叫法:《道德真經》
還可以叫做:《道德經》,《老子》,《五千言》(因為《道德經》全文大約有5000個字)
『捌』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含義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含義?
這一段一般不太容易了解,因為老子的語言,真的往往都超越一般人邏輯思維的這個層次:老子要我們跟天地看齊學習,又說「天地不仁」,那難道要我們學那個「不仁不義」嗎?我們會這樣地質疑。要知道,老子所講的「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一種「不仁、不義」。老子說「天地不仁」,並不是說天地無道、天地不道。《道德經》的「道」,並不是講不道。天地呈現出來的是「道」,而不是「仁」。在宇宙中心靈的層次:從最高、從上往下是「道、德、仁」,「仁」是降到第三個層次了。再來「義」、再來是「禮」、再來才是講各種世間的世「智」辯聰。「道德仁義禮」,有的中間還有一個「禮」,禮儀、禮節的禮。後面我們還會再解析。那到最後才是講「法」。到講法律法條那已經是心靈降到非常低的層次。所以老子是要我們回到最高的那個道的心靈品質層次。
這里講的「不仁」,不是說天地無情無義,而是說天地不會有一般人的那一種濫慈悲,或是那一種偏私、偏愛。「仁」,它就是一般所謂的慈悲、愛。如果你的心靈不是來到「道」的層次的話,這一種仁、愛,通常裡面它會含有自我自私的立場。所以這里講的「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說「天地」它沒有那麼多私心、沒有那些不平等,它不會偏愛。
就像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包青天」。平民百姓都很敬愛像「包青天」這樣的人,對不對?但是那些犯罪的王公貴族、或是包青天的親戚朋友中那些犯罪的人,他們就覺得包青天「不仁」。因為你沒有對我們特別招待、特別優厚。所以相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那些犯罪的王公貴族,他就認為包青天是「不仁」。這樣知道嗎?那難道是包青天錯嗎?他不仁不義嗎?不是,而是他是真正地大愛、真正地平等。
第五章要跟我們分享的就是:天地間流露出來的,就是真正的平等、大愛。沒有那些偏私、沒有那些偏心。它完全都是從「道」出發在運作的。那「道」的話,沒有那些錯愛、沒有那些假愛、沒有那些偏心、私心。「以萬物為芻狗」,我們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講,就是在「道」的心目中,山裡的植物、草,還有那些松樹、還有森林中的這些人,他們是不是都是「道」演化出來?全部都是「道」演化出來!那你說哪一種最高貴?都一樣。在道的心目中、在太陽的心目中、在山河大地的心目中,人類跟這些草、木都完全平等。這樣可以了解嗎?
再來體會這一句話,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講的就是天地沒有私心。在天地父母的心目中,人類跟植物平等、人類跟各種動物完全平等。這個叫做真正的平等心。
佛教裡面講到開啟最高的智慧,一樣它很自然地會流露出所謂的平等心、平等智。老子在這一章講的就是天地所呈現出來的那一種完全的平等心、平等智。所以不要再錯解以為說:天地是不仁不義、無情無義。絕對不是這樣。
『玖』 道德經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是否正確
肯定是錯的。抄
襲《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學著作。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由此還有一個相關成語典故:紫氣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