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有立法權
1. 國務院和各部委的稅收立法權怎麼區分
國家稅收立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法的權力,即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法享有的進行稅收立法的權力。
我國稅收立法權劃分的層次:
(1)全國性稅種的稅收立法權,即包括全部中央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和在全國范圍內徵收的地方稅稅法的制定、公布和稅種的開征、停徵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以下沉穩「黨委會」)。
(2)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全國性稅種可先由國務院以「條例」或「暫行條例」的形式發布施行。經一段時期後,再行修訂並通過立法程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正式立法。
(3)經全國從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有制定稅法實施細則、增減稅目和調整稅率的權力。
(4)經全國人大及其黨委會的授權,國務院有稅法的解釋權;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稅務主管部門(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有稅收條例的解釋權和制定稅收條例實施細則的權力。
(5)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違背國家統一稅法,不影響中央的財政收入,不妨礙我國統一市場的前提下,開征全國性稅種以外的地方稅種的稅收立法權。稅法的公布,稅種的開征、停徵,由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統一規定,所立稅法在公而實施前須報全國人大黨委會備案。
(6)經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省級人民政府有本地區地方稅法的解釋權和制定稅法實施細則、調整稅目、稅率的權力,也可以在上述規定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稅收徵收辦法,還可以在全國性地方稅條例規定的幅度內,確定本地區適用的稅率或稅額。上述權力除稅法解釋權外,在行使後和發布實施前須報國務備案。
地區性地方稅收的立法應只限於省級立法機關授權同級政府,不能層層下放。所立稅法可在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執行,也可只在部分地區執行。
2. 地方政府有沒有稅收立法權
你好,地方人民政府一般來講對於我國立法體系屬於中央立法,地方立法除西藏、特別行政版區外權是有制定稅收法律和法規的許可權,但要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或國務院備案的。像內地除稅收法律法規有立法授權,也可以制定稅收規章。
3. 徵收地方稅的立法權屬於誰
地方稅是由地方政府立法、征管、使用的稅。目前對於地方稅的定義內無外乎三個因容素的歸屬,即:收入歸屬權、徵收管理權、立法權。立法權和徵收管理權同屬於國家稅收管理許可權,其中稅收立法權包括稅法制定權、審議權、表決權、批准權及公布權,它屬於法律范疇,其職權屬於國家立法機構;徵收管理權則是一種行政權力,它包括稅法解釋權、稅種開征停徵權、稅目稅率調整權、稅收減免權以及征稅權,屬於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職權范圍。
4. 稅收立法權的具體特徵
稅收立法權是國家立法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政權機關依據一定程序制定、頒布、實施、修改、補充和廢止稅收法律、法規的權力。廣義的稅收立法權還應包括稅收法律的解釋權,因為任何一項稅收法律都只能由制定這項法律的立法機關或經授權的執法機關負責解釋。它與稅收行政權和稅收司法權一同構成了稅權。在稅收的立法、行政、司法權中,稅收立法權是最基本的、原創性的權力,是稅收行政權和司法權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稅權劃分和合理分權是其核心內容。稅收立法權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是一項專項立法權。稅法是專門用於調整稅收征納關系的法律規范,稅收立法權能規范稅收法律體系。2.是稅權中的最高權力。稅收立法權是整個稅權中一切權力的前提,它的行使對於稅收行政權和稅收司法權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3.具有廣泛性。它不僅包括了稅收法律、法規的擬定權、審議權、表決權、批准權和公布權,還包括了稅收法律法規的修改權、補充權、解釋權、廢止權和調整權等。
4.具有綜合性。除了包括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外,還包括稅收基本法和稅務機構組織法、納稅人權利保護法、稅務訴訟法和發票管理法等。因而包括制定上述各項法律的權力。
5. 稅收立法權的簡介
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基本原理、稅收立法基本制度和稅收立法基本技術三部分內容。基本原理是關
於稅收立法帶有普遍性和基本規律性稅法事項的理論概括,主要包括稅收立法的意圖與目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調整范圍、種類與部門、機構與職能界定等。稅收立法基本制度是指稅收立法活動與過程必須遵循的各種實體性准則的總稱,主要包括稅收立法的體制、主體、許可權、程序、監督等基本制度。稅收立法技術是指稅收立法活動中所遵循的旨在推進稅收立法現代化、科學化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的總稱,主要包括稅收立法的運籌技術和結構營造技術等等。
6.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7. 稅收立法權的介紹
這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據法定程序賦予稅收法律效力時所具有的權力。稅收立法權包括稅法制定權,審議權,表決權,批准權和公布權。
8. 我國稅收立法權主要由以下哪些主體行使
我國稅收立法權的行使呈多元性,包括以下主體: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2)國務院;
(3)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4)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5)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
(6)地方人民政府;
(7)其他主體。
9. 稅收立法權是怎麼劃分的
稅收立法權的劃分及其劃分依據如下:
(一)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種類
第一,可以按照稅種類型的不同來劃分。
第二,可以根據任何稅種的基本要素來劃分。
第三,可以根據稅收執法的級次來劃分——我國的稅收立法權的劃分就是屬於此種類型。
(二)我國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現狀
第一,中央稅、中央與地立共享稅以及全國統一實行的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平等競爭。
第二,依法賦予地方適當的地方稅收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