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假仁義道德

假仁義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31 01:58:32

❶ 為什麼有些人認為劉備假仁假義呢

在三國那個動亂的年代,政權頻繁的更替,天下百姓陷入動亂之中。一直到魏、蜀、吳這三個國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動亂才稍微的減少。但是魏蜀吳這三家的領導人之中,卻獨獨劉備顯得與眾不同,這是為何呢?

綜上來說,劉備的仁義並不是裝的,而是他真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也是他為何能夠以一個賣草鞋的出身,最後卻能夠成為與曹操、孫權並肩的三國巨頭的原因。而且筆者還想要說一句,如果一個人裝仁義能夠裝一輩子,那麼他就是真的仁義。

❷ 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沒有絕對的真仁義,假仁義,劉備必須要表現出仁義出來,才能招攬更多的將軍,和軍師,因為當時是一個比較注重義氣的時代,劉備就比較適應那個時代,不像現在,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高學歷的流氓。我認為劉備活在現在的話沒有人會相信他,估計都會說他是傻子。

❸ 找一個成語

漢字:睿
拼音:rùi
筆劃:睿(14劃)
------------------------------------
詞 目 聰明睿智
發 音 cōng míng ruì zhì
釋 義 指聰穎明智。
出 處 《孔子家語·三恕》:「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示 例 則全地~之士,日盡其心思才力以思創新。

四鄉八鎮(sì xiāng bā zhèn)

解釋
泛指周圍的許多鄉村和集鎮。

簡拼

反義詞

近義詞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當下統率大隊走到鄉下,東南西北,四鄉八鎮。整整兜了一個大圈子。」

不仁不義 仁:仁愛;義:道義。不講仁德,不講道義。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殘忍
假仁假義 偽裝仁慈善良或虛假的仁義道德
藹然仁者 對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麻痹不仁 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覺
殘暴不仁 兇狠毒辣,一點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
成仁取義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大仁大義 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
當仁不讓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發政施仁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法外施仁 舊時指寬大處理罪犯。
奉揚仁風 奉揚:頌揚;仁風:施行仁政如同風行。舊時用作頌揚德政。
婦人之仁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觀過知仁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積德累仁 積累功德與仁義。
見仁見智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寬仁大度 大度:氣量大,能容人。為人寬厚,心胸豁達。
絕仁棄義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麻木不仁 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仁心仁術 心地仁慈,醫術高明。
仁人志士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仁心仁聞 聞:出名,有聲望。有仁慈的心腸,有仁愛的聲譽。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仁言利博 博:多,廣。指有仁德的人說一句話,別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處。
仁義道德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仁至義盡 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仁義君子 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後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色仁行違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為富不仁 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一視同仁 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志士仁人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槌仁提義 拋棄仁義。
蹈仁履義 遵循仁義之道。
含仁懷義 謂有仁義之德。
假仁假意 偽裝仁慈,其實內心奸惡
見智見仁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居仁由義 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履仁蹈義 履、蹈:執行。指履行仁義之道。
沐仁浴義 謂受仁義的熏陶。
親仁善鄰 見「親仁善鄰」。
求生害仁 謂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語本《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取義成仁 謂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語本《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漿義粟 指施捨給人的錢米。
仁民愛物 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仁人君子 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仁人義士 有德行並信守節義的人。
仁柔寡斷 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仁同一視 猶言一視同仁。
仁言利溥 見「仁言利博」。
仁義之師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仁者能仁 舊謂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深仁厚澤 謂深厚的仁愛和恩惠。
施仁布德 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為仁不富 要仁愛就不能發財致富。參見「為富不仁」。
止戈興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麻痹不仁 〖解釋〗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
仁義之兵 〖解釋〗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義漿仁粟 〖解釋〗舊指施捨貧民的食物。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解釋〗指對待同一問題,其見解因人而異,各有道理。

❹ 簡述老子和莊子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老子莊子思想的不同點
(一)道和人的關系
《老子·第25章》宣稱:「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個觀點表明盡管人無法與天、地、道相比,卻有別於萬物,具有萬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莊子的思想卻彰顯人與萬物的一致性,將人等同於物。人沒有任何特殊性,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處世哲學方面
老子和莊子雖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觀、天道觀方面有其共同點。然而兩人對道延伸出的不同的處世之道卻相去甚遠。具體地說,老子宣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同時老子強調要循著道法自然,推崇不爭、謙和。而莊子提倡齊物論,在莊子的視界中,世間的一切差異都是相對的。於是,無名、無功成為人生在世要修養的內容。
(三)老子與莊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莊子的道之於無的意識是最高的自由意識,將無視為道的根本特徵正是出於對自由的追求。從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等思想出發,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萬物。因此生命與道合一,這就是老子莊子所認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與莊子對這種境界的理解有些差異。老子的道是指純真質朴本性的實現;而莊子的所認為的則是高度的、絕對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學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而莊子更高地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脫。
通過對老子莊子思想的比較可以看出,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具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中「道」是老子莊子哲學的根據和基礎。他們都認為生命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道。但同時老子與莊子的哲學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差異性,所以不能將老子莊子等同起來。道家的哲學獨特而深邃、冷靜而超脫,對我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對現代社會的人們都具有巨大的啟示作用。道家的思想價值和作用——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
在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史中,最具有哲學底蘊的當首推道家哲學。道家以老莊並稱,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對道的推崇,在學說的許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學說可以互釋、互明。但莊子的思想並不只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延續這樣簡單,他們的思想也存在許多差異。
一、老子與莊子思想的相同點
(一)「有生於無」是老子與莊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命題的詮釋上。即萬事萬物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現象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有生於無」這一命題始於老子,老子在哲學上把道說成是宇宙的最高本體。《老子·第42章》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 是天地萬物的法則。老子主張萬物由道而生,只有順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則。老子的無為說法實際上是對人類在自然界所處的地位提出的一種質疑,是一種對人的行為方式的批判。
道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是因為道的「無為」。《老子·第14章》描繪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唆,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天下萬物生於道,也就等於說天下萬物生於無,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萬物來源於道,也就是「有生於無」。
到了莊子那裡,「有生於無」仍是其本體論的核心命題。所不同的是,在對宇宙之始的探索中,莊子熱衷於「有始、無始」的追問。《莊子·德充符》說:「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間的事物日夜都在變化,人們不能窺見到它們的開始,那麼,對於天地之始這類問題就只好撇開實證沿著邏輯推演的思路來尋找答案了。莊子在與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與老子相似的「有生於無」的結論。但老子的道旨在強調道的無形,莊子的道是說「有」都是從沒有、存在都是從不存在那裡演化來的。
(二)老子莊子的樸素的自然人性論
道是老子和莊子生命哲學的邏輯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價值,與道融合即是生命最高價值的實現。在老莊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對道的追求就是對自然的崇尚。
老子有「道常無名,朴」,朴指渾然未分的自然狀態,這是道的本真之態。「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以朴為道之本性即是以真為人性之本,人為的一切如道德教化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壞。莊子說:「性者,生之質也」,性是伴隨生命與生俱來的,是生命的本質,因此人性天然是至真至純的。道家從這種自然真朴的人性論出發,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的思想進行了激烈批判。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指出任意的出現是自然之道被破壞後的產物。所謂儒家的仁義道德實質是假仁義偽道德。莊子則指出儒家「以仁義易其性」,「失去其常然也」儒家宣揚的仁義越多,對自然人性的破壞性越大,離人的自然本性越遠。這一思想「標志著宗法、等級專制制度下個人的覺醒,具有重要的意義。

❺ 好多人都說劉備假仁假義,他到底如何假仁假義,能舉例說明嗎

曾國藩曾說:「謙亦有度,過謙則近偽。」這句話正應了《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劉備。

《三國演義》對劉備的描寫,魯迅先生做過評價:「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意思是說羅貫中為了彰顯劉皇叔的「仁義道德」,將其描寫的有點過猶不及了。

首先,我們看劉備懇切的言辭。

最後,我們看陳壽的一些評價。

陳壽對此有他的看法,《三國志》中將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稱為「聖軌」,聖軌即聖人的規范。總體意思是在肯定劉備與諸葛亮二人的君臣關系。同時,陳壽說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那麼,試想一個虛偽的人,一個不誠實,沒有擔當的人,如何能在這樣一個亂世成就帝業呢?

❻ 假仁假義的成語意思及歇後語

  • 假仁假義

    指假裝的仁義道德,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歷代一·唐》。

  • 假:虛假;仁:仁愛;義:道義。指假裝的仁義道德。

    戲台上的朋友 ——假仁假義;虛情假意

    氣死周瑜去弔孝 ——假仁假義

❼ 形容一個人很假

形容人很假的成語有虛情假意、假仁假義、裝腔作勢、裝模作樣、陽奉陰違。
一、虛情假意
1、拼音:xū qíng jiǎ yì
2、釋義:用虛假的情意待人,裝著對人熱情,不是真心實意。
3、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回:那妖精花言巧語,虛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兒好習弓馬,采獵為生。」(翻譯:那個妖精說虛偽動聽的話,裝著熱情地回答說:「主公,我從年幼時就喜歡練習騎馬射箭,以採集狩獵為生。)
二、假仁假義
1、拼音:jiǎ rén jiǎ yì
2、釋義:假:虛假,指假裝的仁義道德。
3、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歷代一·唐》:「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翻譯:唐太宗的一切行為都是假裝的仁義道德,其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
三、裝腔作勢
1、拼音: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2、釋義:意思是故意裝出一種腔調,做出一種姿勢,用來比喻故意做作。
3、出處:清·西湖墨浪子《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娘娘不消著急,他這兩三日請我不去,故這等裝腔作勢。」(翻譯:娘娘不用著急,他這兩三日不請我去,所以故意裝成這樣。)
四、裝模作樣
1、拼音:zhuāng mu zuò yàng
2、釋義:樣:模樣、姿態。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態。
3、出處:宋·史浩《荊釵記傳奇》:「裝模作樣,惱吾氣滿胸膛。」(翻譯:故意做作,讓我感到十分生氣。)
五、陽奉陰違
1、拼音:yáng fèng yīn wéi
2、釋義:指玩弄兩面派手法,表面上遵從,暗地裡違背(當眾同意背後反對)。
3、出處:《錢氏家訓》:「勿致陽奉陰違,凌虐幼孩。」(翻譯:不要導致表面上遵從,暗地裡違背,出現虐待孩童的現象。)

❽ 為什麼總有人假仁義道德

因為林子大了
什麼鳥都有!
正常
這樣你才會成長

❾ 形容虛偽的成語

形容虛偽的成語有:兩面三刀、口是心非、表裡不一、弄虛作假、陰奉陽違
1、兩面三刀
拼音:liǎng miàn sān dāo
釋義:比喻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也可比喻在兩方面搬弄是非。
出處:元李行道的《灰闌記》:「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
譯文:怎知道他兩面三刀,向主人搬弄是非。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陰險的人。

反義詞:實事求是、表裡如一
例句:這人平時總是陰陽怪氣、兩面三刀的,你要留個心眼,以免上當。
2、口是心非
拼音:kǒu shì xīn fēi,
釋義:指口所言說的與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
出處:東晉葛洪《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譯文:口所言說的與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反義詞:言為心聲、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用法: 作定語、賓語;指言行不一。

例句:這種口是心非的人很虛偽,我無法和他交朋友。
3、表裡不一
讀音:biǎo lǐ bù yī
釋義:指表面與內在不一樣。
出處:先秦佚名《逸周書·謚法解》:「行見中外曰愨。」
譯文:行為表現出他的內心和外表稱為愨。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反義詞:虛有其表、名不副實、徒有虛名
例句:我們不能做表裡不一的人。
4、弄虛作假
讀音:nòng xū zuò jiǎ
釋義:指製造假的現象以欺騙別人。
出處:近代廖魯言《一九五九年農業戰線的任務》:「在執行生產計劃的全部過程中,也應該實事求是,力戒浮誇和弄虛作假。」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欺騙。
近義詞 :招搖撞騙、歪門邪道
反義詞:實事求是、光明磊落、腳踏實地
5、陰奉陽違
讀音:yīn fèng yáng wéi
釋義:玩弄兩面派手法,表面上遵從,暗地裡違背。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嗣後不準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陽奉陰違,定行參辦不貸。」
譯文:以後不準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如果陰奉陽違,定嚴懲不貸。
近義詞: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假仁假義 口蜜
反義詞:誠心誠意、表裡如一
例句: 我最討厭那些陰奉陽違,兩面三刀的勢利小人。

熱點內容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