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法治建設調研報告
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實踐活動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本次調研,我通過組織座談、發放徵求意見表、入戶等方式徵求了200餘人的建議和意見,對武趙村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思考。
一、基本情況
武趙村位於渭南市區以北17公里處,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145戶,583口人,耕地面積1260畝,栽植冬棗1200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95%,其中大棚冬棗200畝。2003年被省農業廳評為「一村一品」示範村,2007年在楊凌農博會上獲「一村一品」引智基地稱號,同年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冬棗示範基地驗收,2008年全村農業生產總值達到800萬元,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441元。現2.9公里村道已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襯砌渠道7公里;已建沼氣池26口,在建24口;投資13萬元建成150平方米村級活動場所1個;投資30餘萬元新修村道排水溝4680米;人畜飲水工程全面完工,入戶率達100%;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0%;村道實施了「三化」(硬化、綠化、美化),建成了2個固定垃圾堆放點,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村安裝了警鈴,村民法治意識普遍增強。村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秩序良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村民素質普遍提高。
二、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觀念落後,對新農村建設認識欠佳。在農村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群眾都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詞,但問其涵義,知道者聊聊無幾,更不用說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由於農民知識較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時,對新農村建設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
(二)民主管理與民主決策缺乏公眾參與。雖然說近幾年武趙村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民主管理方面仍存在些許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但是在村某些重大事項的建設上,村兩委會沒有廣泛的徵求群眾意見,在建設當中,部分群眾對此提出異議。
(三)現代產業發展較慢,制約農民增收。一是目前冬棗作業主要以傳統的方式為主,受自然的影響較大,遇到好的年份,產量、價格還不錯,遇到不好的年份,直接影響農戶增收;二是在冬棗收獲的時候,部分村民錯誤地追求提早上市,往往提前20-30天就開始采買,此時冬棗的品質不好,賣「青棗」會對冬棗銷售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四)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有待加強。一是環境衛生的整治都是臨時性的、任務性的,在遇到上級檢查時,進行突擊打掃,沒有形成長效機制,科學管理;二是由於基層管理漏洞和群眾自身原因,宅基地常常出現超高及規劃不合理現象。
(五)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近幾年,群眾都比較重視發展經濟,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文化生活單調,導致賭博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抓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利用宣傳欄、標語、宣傳單及廣播等有效宣傳媒體,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使全體村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二是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和全體村民大會,組織學習有關文件精神,提高群眾認識,使廣大村民了解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增強村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使村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角色、主體作用。通過這些方式,調動廣大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抓制度建設,完善民主管理機制。
建設新農村為了群眾,新農村建設要依靠群眾,新農村建設的成果由群眾共享。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從群眾最需要解決,最關注的問題入手,充分聽取、採納群眾的建議和意見,讓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上急下冷」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要嚴格按照《渭南市村級組織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的總體要求行事,一是從加強兩委會班子建設入手,對村兩委會成員的職責進行細化分解,逐項落實;二是落實村民自治,不但要進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議事、村民議事和公示公開制度,重在落實好,讓村民廣泛享有村務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通過這些舉措,使全體幹部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新農村建設之中。
(三)抓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一村一品」工程。
一是按照《武趙村五年規劃》的發展思路,做好對村民的培訓、引導,擴大冬棗設施大棚的規模,推廣透光、高產新技術,實施標准化作務,打響「渭樂天」品牌。2008年底,投資約28萬元建成具有現代設施的冬棗試驗棚10畝,目前效果十分顯著,要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冬棗設施大棚的規模;二是成立秦東冬棗合作社武趙分社,在以前合作社運營的基礎上,查找問題和不足,進一步完善制度,真正實現農村合作社是保障農戶利益,實現經營管理的目的。
(四)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制定村莊規劃方案,落實道路紅線和庄基高程紅線,實現村莊建設科學管理;二是成立村級環境衛生管理機構,制定衛生管理辦法,落實清掃人員及其工資待遇,使此項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經常性組織村民開展房前屋後衛生大清理、大掃除活動,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四是把好報建關,對有問題的不予報建;五是積極與相關部門聯系,免費為農民群眾提供一些建設項目的設計圖紙,保證鄉村建設的設計規范;六是把村建設管理同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五)抓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村民關系。
一是要村、組幹部帶好頭,節儉辦理農村紅白喜事,努力減少鋪張浪費;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娛樂氛圍,成立武趙村鑼鼓隊、籃球隊和群眾自樂班,不定期的開展活動,不斷繁榮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認真組織開展「五好家庭」、「好婆婆」、 「好媳婦」等的評選活動,在村裡樹立榜樣,在廣播里對她們的先進實際進行宣傳,號召全體村民向她們學習,樹文明新風,構建和諧村民關系。
(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保證。二是要切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不斷完善議事制度和民主生活會制度,實行村務公開,建立村規民約。三是要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廣大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員幫扶制度。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主體地位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逐步得到鞏固,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堅持20字方針不動搖,全力推進武趙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本文作者系官道鄉武趙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大學生村官)
❷ 急求一篇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文章
我寫的是法制建設
關於農村法制建設的報告
摘要
農村一直是社會熱點之地,至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換,尤其是近幾年的法制建設。而我身為法學專業的學生,對農村法制建設成就十分欽佩,於是針對農村法制建設進行了社會實踐研究。在春節以後,我與同學相約在周遭農村進行了實地考察,看到了農村法制建設的成就,了解了農村法制建設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在總結我們的實踐之後提出的一些建議。利用訪談的方式我們從村委會認識到當今農村法制的現狀,通過對村民的調查也看到了進行法制建設的必要性。
關鍵詞:農村 法制建設 社會基礎 措施 建議
前言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我們的黨走過了90年艱苦奮斗的道路。在黨的90歲生日之際,我們每一個人都懷著感概和感激之情。
中國共產黨自從1921年成立至今,走過了90年坎坷而光輝的道路,從一個只有五十多人的黨組織發展成為擁有八千多萬黨員、執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
可是多年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建國後法制建設也是幾經曲折,農民朴實而單純,隨遇而安,安土重遷,在接受新思想方面比較滯後。但是為了確保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開展,農村的法制建設也全面的鋪開,並且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和同學深入農村見證了法制建設的成就,如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吸收優秀法律人才到農村工作,使其能夠更好的發揮法律服務職能,為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提供保障。在訪談和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建議。
1. 增加錄用高校法律專業的畢業生
2. 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網路
3. 完善的司法體系
正文
我們提前對村委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預約,一聽說我們是來了解新農村法制建設的,工作人員很熱情,我們以訪談的方式總結出一下內容。
問題一:農村法制問題存在的原因什麼。
主任回答的提及了歷史上的很多現象,強調了一些舊思想在農民腦海中根深蒂固。他說,在古代,中國農村的社會治安保障主要依賴於族人之間自治,除非是殺人越禍等重大案件及政治案件,政府一般少有問及。族人自治主要靠得的是傳統道德信念及族規家法。再加上封閉落戶的自然,讓這種方法長期有效的。所以,農民習慣於自己解決矛盾和糾紛。
的確,我們事後通過查閱歷史資料,認識到中國農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基本上是聚族而居,在社會結構上,人們有著血緣或類血緣的家族構式;在經濟關繫上,人們相互依存,有一定的利益共同性;在人際關系方面,則有著「相約的」的「宗法倫理性」,無論是同宗還是異姓,他們都相約為叔侄爺孫等倫理關系。這種關系很大程上維系了農村的安定平和。
村委會主任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農村的社會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結構方面由原來的里族制轉為行政區劃制,負責管理農村社會治安的不再是里族長,而是國家的行政主管部門;經濟方面則實行了公有制;維系社會安定的人際關系則是對政治的熱情及平等的思想觀念。這種狀況在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前,的確實現了農村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因為在公有制下,人們在經濟、政治及文化方面都是「平等的」(或平均的),加之,經歷過近世以來的社會戰亂給人們帶來的苦痛,使他們對安穩的生活十分依賴。這時候呢,人們有吃有喝不會鋌而走險。
改革開放使得人們將其注意力轉向了致富之路,而人們的逐利、自私、個人中心主義等價值觀逐漸上了上風,從而加劇了農村社會治安矛盾和不安定局面。
問題二;現在農村法制建設現狀如何。
聽到這個問題,主任很高興,可見他對自己轄區的法制建設十分滿足。他說,
「我先說說農村廣大幹部群眾,首先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都明顯增強,而且經常對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廣泛地宣傳普及,使廣大農民的法律知識不斷豐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農村法制環境不斷改善。
而農民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意識明顯提高,自覺履行法律義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大大增強,民主權利得到了落實,農民渴望參政議政的意識明顯提高。
不但如此,農村廣大基層幹部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觀念開始樹立,管理農村事務的能力逐步提高,黨群干群關系比較理順,通過調防一體化系統工作,農村矛盾糾紛得到了有效解決,過去依靠家族勢力解決矛盾糾紛事件,現在基本依靠調委會,依靠法律解決矛盾,鬧訪、纏訪個案也逐步減少。
問題三:那民主選舉進行的如何呢。
主任是這樣回答我的,「民主選舉我們做的更加規范了,村民都很積極的參加村民自主選舉村委會等活動,利用村民會議決議我們的大事像一年一度審查我們的財務……」
問題四:當前新農村法制建設需要採取的主要措施
主任說:「第一,得狠抓農村普法教育,我們自己要努力建設家園,只有我們的條件好了,才能吸收更多的優秀法律人才到農村工作,創建更好的社會基礎,讓我們的幹部群眾學法、懂法、守法,起到良好的模範帶頭作用。我們的特色就是充分利用黨校,舉辦基層農村幹部法制培訓班,集中時間(農閑時間)對農村幹部分期分批進行輪訓,或結合工作實際舉辦相關的法制講座。通過多種形式促使農村幹部掌握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並運用法律知識指導和管理村務,推動農村的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第二,要認真總結推廣近幾年來普法教育的成功經驗,突出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勞動合同法等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
第三,多渠道地吸收熟悉法律、精通法律並具有現代民主法治觀念的優秀人才到農村工作和服務。
還有像規范幹部行為,規范群眾行為等都是必要的。」
結束了對村委會主任的訪問以後,我們便隨即調查了遇見的一些村民,就是否滿意如今的生活,對法律有什麼用途等問題進行了通俗易懂的提問,還是得到了現今農村法制建設的一些不足之處。
1.農村法制建設方面,還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農民總是覺得「錢是一切」,有錢就可以打贏官司。
2. 有些幹部不學法、不懂法現象還比較普遍,不會依法治村、依法行政問題仍然存在,總是依賴個人權威處理問題。
3.由於受「重人治,輕法治」封建思想的影響,農民的法治觀念還是相對淡薄,使農民群眾對法律失去信任感。
4. 農村普法宣傳急需創新思路,普法手段仍需完善。在普法過程中,方式也過於單一,局限於發一發傳單,張貼幾條標語口號,送幾本書,農民對抽象枯燥的法律條文難以理解,影響了學法積極性,使得農村普法宣傳難以取得明顯效果。
5. 農村法律服務不到位,法律服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基層法律服務量多質弱,缺乏穩定性,不適應農村法律服務的需要。
對以上各種訪談信息以及調查資料,我們歸納出以下對新農村法制建設的建議。
首先加強這一地區的法制工作者隊伍建設,最好的辦法是增加錄用高校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再從城市中抽調一名有經驗的司法人員作為負責和領導者,兼培養新來的大學生的工作,支援農村法律建設。「支法」人員可實行輪換制,每2至3年一換,一旦大學生取得了工作經驗,能獨當一面,可以不再調派「支法」人員。
新來的大學生們有知識、有能力、有熱情,而且在當地沒有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沒有各方面的利害沖突,因此能夠秉公辦事。只要他們取得了工作經驗,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這樣做還有另一個好處,即能夠有效地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目前我大學里學法律的畢業生就業十分困難,即使是學其他文科方面的畢業生,如學歷史、中文、經管、思政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亦很困難。通過擴大農村法律工作人員就業,可以使高校調整招生計劃,即擴大法律專業的招生,並有針對性地培養到農村工作的法律人員。如是既能滿足完善農村法制建設的需要,也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其次,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網路,一是將應有的鄉(鎮)司法人員分派到各個村民點,深入、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其轄區內的民情和「糾紛事件」,能當場處的就當場處理,否則應及時匯報鄉(鎮)司法部門,或更高一級的司法部門。同時,這些信息還可以作為鄉(鎮)黨政機關決策的參考。
再次,完善的司法體系,有利於地方的法治宣傳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法律講座,既要在村民中宣傳法律知識、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提高村民的法治觀念和公民責任感,也要對黨政工作人員進行法治宣傳,讓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因為他們中的多數人法治意識淡薄,由此而帶來行政違規、違法事件)充分認識依法行政的重要意義,以及違規行政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結束語
我們整個實踐過程便告一段落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提問和與人交談,而且學會了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我對我們一起總結的農村法制建設的建議最為滿意,那是我們此次社會實踐的目的,旨在通過對現狀的剖析中得到對未來農村法制建設的發展建議,真心的希望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不僅是法制,在方方面面都能大展宏圖。
謝辭
首先特別感謝能積極配合我們采訪和調查的鄉親們;其次,感謝我的高中班主任為我提供了實踐論的方向;特別感謝我的高中同學與我形成搭檔一起完成社會實踐,我們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提供建議,以及搭檔提供的電子版的網路技術,共同完成最後的截稿;最後,感謝網友提供的各種有關農村法制建設的信息與資料。
參考文獻
《關於農村法制建設的幾點思考――以蘇北農村為例》
作者:中國民主同盟江蘇省委員會
《城區農村法制建設現狀淺議論文》
❸ 誰告訴我大學生村幹部農村調研報告範文
大學生村官述職報告2007年6月,我參加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大學生村幹部考試,很榮幸成為一名村官。由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學生來到文水縣某村任村長助理,新的工作、新的環境,對我來說又是一次新的考驗。自己的心情是既興奮,又緊張。喜的是自己即將去農村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憂的是自己去了能否適應,能否順利的開展工作。在這上崗之前,我決心自己在調整磨合中不斷地適應著農村工作,在與村委會其他工作人員以及村民的廣泛接觸中逐漸地熟悉了村情,而自己也逐漸地對這份工作充滿了樂觀和自信,定會體會到「廣大農村,大有作為」這八個字的深刻內涵。
「農村村官」、「天之驕子」,這兩個名詞看似不協調甚至矛盾。但是,只要有心,只要能夠在磨合期積極調整情緒,在成熟期積極投入工作,一個大學生便一定能夠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村村官在農村這塊舞台上體現自己的價值、做出自己的貢獻。大學生要在農村有所作為必須實現兩個轉變。而我們只要做好了兩個轉變,便能夠順利的度過工作的磨合期,成為農村工作的一塊有用的人才。
首先,我們要實現從「同學」到「同志」的轉變。作了十幾年的學生,主要工作是學習知識,吸收知識,然後再通過考試強化知識,檢測所學知識。而深入基層,當一名「村官助理」則意味著要運用知識,要利用所學知識幫助所負責工作的順利和高質量的完成;學生時代,一般是以自己為中心,以學業為重點。但是作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則是與周圍班子成員以及村民關系的和諧。沒有和諧的關系,沒有村委會成員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創新和點子就會沒有施展的平台,就會失去發展的根基。
其次,我們要適應從『城區』到『農村』的轉變。農村的各項娛樂措施以及各項基礎設施遠不及城區便利齊全。工作伊始,這種落差會引發我們的失落感,影響我們的工作情緒。只有適應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夠安心的投入到農村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調整心態。農村條件雖然相對艱苦,但農村工作是一項光榮的事業。適應並利用好相對艱苦的條件,不僅是對自己素質和能力的一種磨練,更是人生難得的一筆財富。另一方面,我們面對現實,適應環境,轉變自己以往生活方式,要以充實的生活內容來彌補這項落差。學生時期,基本上靠打牌,唱歌等娛樂打發時間;而在娛樂相對貧乏的農村,可以利用空閑時間讀書、鍛煉,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不僅能夠使我們順利地解決失落感,投入到農村工作中;而且有利於我們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我們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硬體條件。
當逐漸地適應了農村的工作生活環境後,我們也成功地由「磨合期」進入到了「成熟期」,如何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如何發揮自己的大學生優勢促使所在村和諧發展便成為最為重要的課題。
一 形成「三情」的工作態度
首先,我們對於自己所在行政村要有感情。我們不應該僅僅把農村當成是我們的工作單位,而應該將之作為我們自己的故鄉。這種親切感有利於從根本上促進村民之間的溝通,增強工作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其次,對待自己的工作要充滿熱情。村官的權力取之於民,理應用之於民,為村民做好各項服務,這是民主集中制的具體體現。但作為社會的最基層和最底層,農村的具體工作細微、瑣碎、復雜。惡劣的態度會直接引起干群關系的緊張,甚至會誘發村子整體的不穩定,給村子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後果。因此,熱情的工作態度是拉近村民距離、了解村民需求的重要因素。再次,我們要一直保持激情。黨和政府選擇大學生擔任村官助理,看中的是大學生所具有的文化素質以及勇於創新的激情。我們一方面要驅除「學生氣」來熟悉農村工作;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保留「學生氣」,堅持提出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提出新辦法。要讓這些創意,這些新鮮觀點成為村發展的良好建議,是自己能夠成為村『錦囊團』的強有力的組成部分。
二、堅持「三勤、三到」的工作作風
對於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說,農村是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農村工作也是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堅持三勤三到,不斷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斷地總結工作得失,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村工作者。
首先,眼睛勤快,事情要看到。「村長助理」是一名村委會工作人員。對於日常問題的處理,除了村長的「開班授課」外,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觀察。如:對於村中經常出現的私搭亂建問題,如何對村民進行勸阻,引用什麼樣的政策來說明其行為是不合法的。「事情看到」還要求我們對農村的各項政策方針,規定條例要熟悉,這使得我們在向村民解釋有關問題是做到有規可依,有法可循,體現了工作的權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嘴要勤快,事情要問到。農村不同於城市社區,「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點。這使得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事論事」,要多問村長,多問村委會其他工作人員相關背景,避免因為過於簡單的工作作風而造成問題難以解決。再次,手要勤快,事情要干到。「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是行不通的,農村是最基層的組織,基層幹部所作的也是最具體、最細致的工作。多做事,多幫忙,是打開工作局面的唯一鑰匙。無論是協助村委調節村民矛盾,處理村務,還是協助村長編寫資料,整理檔案,甚至於打掃衛生等,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細致,干漂亮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大學生的素質。
❹ 急求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 論文,
2008年中國新農村建設進程調查報告
2008年2月11——18日,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赴江西東北部東鄉、余江、余干3個縣、5個鄉鎮、52個村莊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調研。調研對象包括:農民個人、家庭、自然村、村委會、鄉鎮。既含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莊(往往是臨近城鎮的村莊),也包括非試點村莊。全面調查(對村領導進行系統訪談,並對每家每戶進行上戶全面調查)的村莊有招賢沅何村、河山村、桂家山村。其他村莊為部分抽查或個案抽查。調研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與組織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另外,還通過對農民工的隨機訪談調查了湖南、湖北、廣西、四川、安徽等省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報告認為,新農村建設不應是一般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
成績:環境普遍得到改善
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路、電、電話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村鄉之間一般都連通了水泥公路,但村與村之間很多地方尚沒有連通水泥公路。農村個人交通工具主要為自行車與摩托車,其中摩托車越來越普及。鄉縣之間全部有公交系統,但鄉與鄉之間尚無公交系統直接相連。電話普及率在95%以上。靠近城鎮的農村有的也連通了寬頻網路。
宗教組織發展迅速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村民自治基本實現;宗教組織發展迅速,特別是基督教組織,信教群眾一般約占當地人口的3%——9%之間,不同村莊比例差異較大,有些家庭是全部信教。據調查,招賢沅何村人口數約為32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28人,有1個教堂。河山村委會約2600人,信基督教者約為120人,有3個教堂。
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經濟建設方面,農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有改善,農村能源利用由木材、草、糠逐漸為電與燃氣取代。農民全年總支出一般在萬元以上,多則達30000——40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多則有達8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在1000元以下,甚至500元以下。農業人口中農民工比例高,農民外出打工比例一般占當地總人口的40%以上,占青壯年勞動力的70%以上,務農農民在農閑時一般也在當地打工,打工收入一般占農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純粹靠務農收入的家庭已不多見。據調查,招賢沅何村外出打工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81%,桂家山村為23%,河山村為50%多。往往離城鎮越遠,打工人口比例越高。打工的主要城市為上海、廣東深圳、東莞、廣州、福建廈門、泉州、浙江溫州、寧波、義烏等地。打工的主要行業集中在建築裝潢、家電、紡織服裝、酒店餐飲等。打工者月工資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600——800元之間者,甚至500元以下者。也有農民在沿海城市自主創業,有的辦公司,有的從事各種零售、傢具製造、發藝與餐飲服務。自主創業者的收入一般年人均在2萬元以上。
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 社會建設方面,住房條件大有改善,80%以上的農民住上了鋼筋水泥磚頭房,住房面積達到當地一般標准。普遍參與合作醫療,大部分村莊的參合率在95%以上。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原五保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農村老齡化尚不嚴重,一般以子女養老為主。據調查,河山村委會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當地人口比例)約為8%,河山村為8.4%,桂家山村約為15%,招賢沅何村約為12.5%。政府對耕地實行補貼,每畝平均100元左右。
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 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農民工普遍受到發達地區思想文化風氣的影響,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生活有更樂觀的預期。義務教育完成達標率一般在80%以上,有許多村莊達到100%,也有少數貧困村莊達標率極低,甚至只有10%左右。
生態系統逐漸恢復 生態建設方面,農村環境普遍得到改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人均耕地面積在0.8——2畝之間不等。由於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數量日益增多,也由於沿海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就業工資較高,去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居高不下,致使農村資源環境壓力不斷減輕,環境逐漸好轉。
問題:存在「豆腐渣」工程
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整個村莊顯得雜亂無序,嚴重影響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欠美觀。原因在於:一方面,農民往往根據合作化以前的土地產權建房,另一方面,土地批租時缺乏規劃。清潔飲水嚴重缺乏,基本沒有自來水,有自來水的地方自來水也沒有經過科學凈化,直接飲用的井水沒有經過技術檢測鑒定合格。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尚未完善,有的地方公路損壞極其嚴重,一方面在於缺乏日常維護與管理,另一方面直接與公路質量相關。有線電視還沒有普及,寬頻網路極其有限。除家庭電視與體力勞動外,文化娛樂健身設施欠缺。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等方面尚需加強。這次暴雪凍雨暴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是新電線干大量折斷,這一方面固然與本次惡劣天氣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對其質量是個嚴峻考驗,暴露了其明顯的質量不良。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定要注意質量管理與質量監督,堅決保證建設工程質量,而不能再製造「豆腐渣」工程。
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除勞動力單向輸出外,城鄉聯動缺乏體制的系統建構。各類社會經濟組織不發達,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名存實亡。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經濟建設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單一,一般以種植某種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鄉鎮民營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有限,缺乏規模經營。青壯勞動力基本上外出打工,打工收入佔全部家庭收入來源70——100%。
養老等社會保障體制欠缺 社會建設方面,除合作醫療、低保外,其他社會保障體制欠缺,如養老,應對各種突發事故等。一胎計劃生育達標率低,普遍生育在兩胎以上。直接原因在於:養老保障主要依靠兒女,尤其是兒子。維持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兒女打工。由於收入有限、觀念限制與勞動力轉移,家庭農業主要勞動力來源也主要靠兒女,而不是依靠僱傭。維持家族地位與勢力也主要靠兒女數量多。由於法治不完善,保障家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靠兒女。還有養兒防老、多子多富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由於城市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健全,許多城市的社會保障不是直接與戶口掛鉤,而是與就業單位掛鉤,因此,一些已轉移出農村的農業人口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合適就業,生活極其困難,期待恢復農業戶口,出現了一種逆城市化現象。
文化娛樂單調貧乏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除看電視、打撲克、打麻將外,文化娛樂單調貧乏。家庭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一般為初中,女性則為小學。義務教育流失率高,達標率低。原因在於: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依靠打工,許多初中未畢業的農村學生紛紛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新農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農民工未經過專門培訓,留在農村的農民更缺乏社會教育。消防意識淡漠,亂搭電線與違規使用電器與燃氣現象比較嚴重,火災隱患多。
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廢物與污物處理欠缺,廁所建設不合理,沒有良好的排污系統。生態農業、生態農村與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生態經濟不發達。
思路:新農村建設的六大誤區
有人把新農村建設歸結為「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環境,四看樹」,新農村建設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新農村建設與以前一再反復倡導的鄉村建設、農村建設究竟有什麼不同?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般
意義的農村建設,而是要根本改變傳統的城鄉分離、工農分離、城市單向抽取農村資源的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重新定位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農村全面告別土地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自足經濟,走上城鎮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化、產業化、新工業化的現代化軌道,使土地農業文明轉型為市場工業文明與市場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往的農村建設根本不同之處,應在於制度創新、觀念變遷與文明轉型。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新農村建設就只能是重復以前一再倡導的鄉村建設而已。
從這一思路看,新農村建設必須澄清以下六大誤區。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但它並不等於基礎設施建設 清潔用水、沼氣、電力、燃氣、通訊、網路、消防設施、住房、道路、橋梁、水利、農業機械、文化娛樂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完成這些工作,只是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端,而不是意味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功告成。
新農村建設固然離不開國際開發機構、政府、企業部門的援助與救濟,但它並不等於外來的援助與救濟 農村資金與技術薄弱,外來的援助與救濟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僅僅只能發揮協助功能,並不能完全替代農村自身持續的成長活力。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仍然只能是農村與農民本身。
新農村建設固然需要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新農村建設並不等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醫療、教育、養老、撫恤、轉移就業等,都應該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之內,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新農村建設中的風險因素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但社會保障僅僅是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安全網,是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基礎與保證。
新農村建設固然要提高農村大多數地區與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但它並不是以平均主義的方法去進行建設 中國農村區域的地方資源特點不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不能以同等的投資、技術、方法去進行建設,而應該在原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資源與風情,建設富有地區特色的新農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就單個村莊而言,新農村建設也不是平均分配集體財富,而是按照集體與家庭(或個人)的雙層經營模式,根據要素與效益進行分配,不能完全取消集體這一層次的分配收益,要留夠集體自主發展的空間。
新農村建設不是農村與城市分別建設 不是要農村獨立自主地發展,使農村永遠成為農村,而是要農村更加緊密地與城鎮結合互動,進一步融入城鎮化的軌道,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
新農村建設不應該進一步污染和破壞農村生態環境,而主要是保護、修復和改良農村生態環境 大規模地耗用土地資源、林木資源、水資源,不斷污染空氣、河流、土壤,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方向。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構建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經濟(生態農業)、旅遊經濟(觀光農業)、服務經濟。
對策:向著社會和諧化方向邁進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在以下六個方面需要切實加強:
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使城鄉基礎設施差異不斷縮小,使農村也能夠較快地趕上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服務化、城鎮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潮流。因此,需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清潔飲水、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消防設施、太陽能利用、沼氣利用、水泥公路與公交系統、文化娛樂健康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步伐。
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 制度與組織建設方面,要通過制度建構使農村向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和諧化、生態優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邁進。著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農村管理規范化制度、城鄉市場一體化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生態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制度,農村環境責任制度與保潔制度,文化教育技術創新制度,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村經濟社會組織。必須在農村構建包含資本市場、信息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人力市場在內的完善的市場制度。穩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漸進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健全農民自組織化的制度,維護農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改良並發展以合作投資、合作管理、合作承擔風險、合作收益為基礎的農村各項合作制度。有序建設城鄉一體、互助、聯動的城鄉和諧融合制度。健全有關法律與管理制度,切實轉換政府管理職能,建設以引導和服務農民為職責,而不是以創業贏利為目標的新型鄉政府。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經濟建設方面,要使農業向著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公司化、多樣化、科技化、生態化、綠色化、服務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邁進。大力發展節水節能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創新。
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 社會建設方面,要使農村社會向著安全保障化、社會和諧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邁進。進一步完善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推進老齡、孤兒、貧困與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社會。對農民工要普遍推行綜合保險,包括勞動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等,有條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斷地使長期在該城市服務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市民。
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 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使農村文化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多彩化、現代化,農村道德向著規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邁進。在文化教育建設方面,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娛樂健康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確保義務教育的完成與達標,大力發展多種形式與內容的社會教育。在核心價值觀與道德建設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觀、八榮八恥觀、生態文明觀引領新農民培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積極推進傳統道德的科學化、規范化、合法化與現代化。從觀念變遷看,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主性與自覺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面向市場、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新農民。因此,新農村建設應該成為對農民的一場思想、行為與文明的現代化啟蒙運動。政府及有關開發機構不僅要傳授農民各種實用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知識及其技術,以提高農民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尤其要著力培育農民的市場與創業意識、法律與維權意識、風險與安全意識、生態與社會意識,使新農村建設普遍成為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洗禮,真正使農村迸發出持續發展的內在活力。
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使整個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與改良,切實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在農業生態經濟方面,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科學使用農葯與化肥,加強食品生產的檢查與監督;在生態農村發展方面,要積極推進生態村落與綠色家園建設,全面推進農村保潔制度建設。
❺ 誰幫忙寫分調研報告卅以以下幾個重點方向寫(一)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度;
關於當前我省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現狀的調研報告 2010-04-27 14:04:00 來源: 法治廣東網 2008年10月29日,我辦發出《關於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加強我省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決定精神,圍繞依法維護農村金融秩序、促進土地流轉、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等8方面問題開展調研。各依法治市辦公室及部分依法治縣(市、區)辦公室通過調研,對當前我省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其中有18個地級以上市依法治市辦報送調研報告。現將調研情況匯總如下。 一、關於依法維護農村金融秩序、保障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問題 汕頭、陽江、茂名等市認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不斷加快,涉農金融部門的支農實力不斷增強,農村金融秩序總體上保持穩定,較好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農村民間借貸以其手續簡單、成本低、利率靈活的特點,較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村不同主體的貸款需求,對農村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要求仍然不相適應。特別是從農村金融秩序方面來看,存在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農村民間借貸對金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問題。河源、肇慶等市認為,當前農村民間借貸很不規范,極易引起經濟糾紛,影響社會穩定,同時對金融運行造成沖擊,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二是農村信用建設嚴重滯後的問題。汕頭、陽江、茂名、肇慶等市認為,農村信用狀況相當惡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滯後,致使農村惡意逃廢債務的情況還十分嚴重,這是造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劣、金融資金大量外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汕頭、陽江等市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一是依法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多元化、競爭性的農村貸款類金融組織體系,多主體、多形式的擔保體系,以及「三農」保險補償機制、金融租賃公司等,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二是強化農村信用制度建設。完善信用立法、執法,規范信用徵集主體、信息徵集及使用行為和范圍,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為農村信用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大力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的示範活動,加快農村企業及個人徵信系統建設。三是進一步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依據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盡快出台民間借貸條例,引導民間依法成立借貸機構,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同時加大對非法民間借貸行為的打擊力度,促進民間借貸有序發展。 二、關於依法保障農民權益的問題 汕頭、韶關、東莞等6個市從不同層面對這個專題進行調研,普遍認為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有進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形成、農村救助體系初步建立,各項農村保障制度正在不斷完善。但是,農民「減負」增收的基礎仍不牢固,「就醫難、就學難、就業難」仍然是增加農民負擔的源頭,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存在報銷比例低范圍窄、收費高、醫療服務水平低等突出問題,變相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村征地補償過低,農民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特別是東莞等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失地農民越來越多,他們的就業和生活得不到有效、長久的保障,怨氣很大;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農民工勞動保險和工傷保險還不完善;一些地方村級組織運轉成本迅速上升、新村建設盲目攀比、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也成為農民負擔反彈的壓力,農民反映強烈。對此,韶關、肇慶等市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進一步探索農村集體養老方式,建立多層次、多途徑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工作,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第二,建立健全土地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土地補償金經營運作等的路子,保證補償金真正到位,不被轉移、不被挪用、不被分光,確保失地農民長期受益。第三,加大勞動執法力度,推動農民工勞動合同、工傷保險等制度的落實。積極探索建立企業勞工工資保證金等制度,健全企業裁員和欠薪預警防範機制。第四,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覆蓋面,提高基層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調整住院補償封頂線、報銷比例和起付線,推行門診統籌制度,探索建立醫療救助機制,加強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監督管理。 三、關於依法促進土地流轉的問題 汕頭、韶關、茂名、梅州大埔縣等5個市縣的調研材料表明,近年來特別是取消農業稅以後,農村土地流轉日漸活躍,主要分為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兩大類型。當前,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基本處於農民私下交易的自發狀態,流轉手續不規范、管理不到位,市場機制尚未形成,而且農民社會保障滯後,影響了土地流轉;我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自省政府100號令突破《土地管理法》限制規定後,成為了合法的行為,但是相當部分的農村沒有按照省政府100號令提出的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且必須入市公開交易的規定,暗中交易、非法買賣,交易秩序混亂,給農村社會埋下了不穩定的隱患。因此,建議:一是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省政府研究制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實施細則,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管理機制,推動土地流轉規范化、有序化;二是建立城鄉統一、運行規范的土地市場體系,完善農村土地有形市場建設,從根本上杜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過程出現暗箱操作、損害集體和農民利益的行為;三是制定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土地權屬,推動農民依法自由流轉土地,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保障農民權益。 四、關於依法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 佛山、河源、惠州等7個市認為,農村「四民主兩公開」的自治機制不斷完善,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進程明顯加快,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但是,農村法制建設仍相對滯後、部分村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不高、「四民主兩公開」落實不夠到位,鎮村關系還未理順、部分村委會有行政化傾向,部分地方村民自治程序不夠完善、出現「村官自治」傾向,這些問題都制約了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因此,建議:一是著力轉變鎮政府原有的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理順村鎮關系,還權於民,確保村民自治。二是健全和完善農村法制建設,著重修訂換屆選舉的「一法兩辦法」有關條款,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投票、賄選的界定及對賄選的查處辦法、處罰條款,明確對破壞選舉活動的處罰措施,規范選舉;將村委會每屆任期由現行的三年改為五年,與鄉鎮政府同步換屆,穩定村官隊伍,節約選舉經費。三是理順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系,提高「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率,建立健全「兩委」統籌分工制度,增強「兩委」工作協調性。四是以開展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結合點,扎實開展農村普法教育,提高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五是進一步落實好「四民主兩公開」制度,著重建立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和民主監督制度,健全民主評議村委會及其成員制度,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信息公開平台、農村會計代理制和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六是循序漸進地推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直至條件成熟時才完全實施。 五、關於依法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和掃除「黃、賭、毒」現象的問題 佛山、河源、茂名等5個市認為,當前農村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社會治安狀況日益復雜,一些不法勢力滲入部分農村基層的管理,擾亂農村社會生產生活秩序,並呈蔓延態勢。尤其是個別地方以宗族勢力為代表的農村惡勢力有所抬頭,利用復雜的農村社會關系作掩護,通過暴力、引誘、脅迫等手段操縱農村選舉工作,甚至左右村政,公然對抗基層黨政組織;同時農村黑惡勢力不同程度地介入農村土地招投包、農副產品流通等經濟活動,破壞農村經濟秩序。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農村基層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削弱了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威望。另外,茂名等市通過調研發現,由於農村文化娛樂形式單一,加上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和封建文化殘余的影響,以及「留守」農村青少年缺乏家庭管教等原因,農村「黃、賭、毒」現象逐年有所發展,雖經嚴厲打擊,但是一直無法根除,並有蔓延之勢。對此,建議:一是強化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著力抓好以村(居)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以及村委班子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從根本上遏制農村封建宗族勢力的產生和發展。二是以平安農村建設為載體,加強農村社會綜合治理。大力加強農村治安管理和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適時組織專項打擊活動,集中力量對那些長期盤踞在鎮、村,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及農村政權的黑惡勢力給予有力打擊。三是將打擊黑惡勢力犯罪與打擊涉槍、涉毒、涉黃、涉賭等違法犯罪活動相結合,聯動出擊,合而治之。四是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城鎮無業人員、刑釋人員以及社會閑散人員的就業安置工作,加強對農村青少年的管理教育,防止他們被黑惡勢力拉攏引誘,減少黑惡勢力的「後備軍」。五是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增強農村基層警力,著力構建農村治安防範長效機制。 六、關於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大調解格局的問題 珠海、江門、汕尾、清遠等11個市從不同層面對這個專題作了調研,認為農村基層調解組織、隊伍、制度建設逐步健全,調解工作領域不斷拓寬,大調解格局初步形成,在預防和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糾紛中較好地發揮了「第一道防線」的作用。農村人民調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調解認識缺失,一些基層黨政領導重信訪輕調解,把調解工作當成軟任務,可有可無;重訴訟輕防範,認為有了糾紛找法院,發生案子有公安,對調解工作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二是調解法律缺失,調解已經成為與訴訟、仲裁並行的糾紛化解制度,但是沒有一部統一的調解法律,致使調解工作缺乏應有的法律權威。三是調解人員缺失,調解員隊伍人員少、不穩定,而且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和調解技能。四是調解經費缺失,人民調解不收費,而村委會沒有調解工作經費、調解員也沒有生活補貼,影響了調解工作的有效開展。五是調解效力缺失,人民調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低,相當一部分難以執行,仍然要進入訴訟程序,導致群眾不願意通過調解解決糾紛,轉而選擇訴訟。因此,建議:一是充分正視農民群眾「和為貴」的傳統思想,切實發揮人民調解作為調處民間糾紛「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進一步重視和加強調解工作;二是加快調解立法工作,盡快出台調解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提高調解工作的法律權威;三是創設人民調解協議書的司法審查和確認制度及公證制度,確立人民調解的執行效力;四是探索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整合民間、行政、司法的調解資源,努力構建聯合調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五是以政府雇員的形式,建立專兼職結合的調解隊伍;六是引入績效考核機製作為評估和管理手段,推動大調解工作扎實開展。 七、關於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支持的問題 潮州等5個市認為,近年來,農村基層法律援助機構網路初步形成,法援工作管理逐步規范,服務渠道不斷拓寬,農民法援意識與日俱增,維權實效日漸明顯。農村法援工作由於開展時間不長,涉及范圍廣,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一是編制配備不充分,人員隊伍不穩定;二是工作經費欠缺,開展工作舉步維艱;三是宣傳工作華而不實,法援工作的社會影響力較低;四是職能部門配合脫節,整體協調能力有待提高;五是法援服務水平不高,辦案質量亟待改善;六是法律援助條例沒有明確鄉鎮政府的法律職責,基層政府重視不夠。因此,建議:一是明確並提高區縣財政法援經費撥付標准,探索設立地區法援基金,加強法援工作的財力保障;二是向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備專職人員,賦予其調解職能,充分發揮基層法援機構的作用;三是加強培訓,提高法援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四是明確經濟標准,重新界定申請和審批權,確保法律援助「應援盡援」;五是加大法援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知道、了解和獲得法律援助;六是從法律法規層面上,進一步明確鄉鎮政府的法援工作職責;七是建立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拓寬法律援助資源;八是統籌律師資源,健全法律援助協作機制,提高全社會參與協作度。 此外,深圳市對寶安、龍崗兩區「村改居」後基層管理體制等問題作了調研,認為近年來兩區全面完成了「村改居」工作,推行了「站居分設」、「一站多居」試點,在健全基層管理體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但是,由於對「村轉居」後的運作模式等研究不夠,「村轉居」社區存在著社區幹部角色轉換不到位,新老居民權利義務不對等,社區管理體系交織,承擔過多的行政事務等問題。對此,建議:一是加快社區工作站建設,將居委會的行政功能轉移到社區工作站,還原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二是把股份公司從社區居委會剝離出來,從根本上避免經濟利益之爭演變成政治性事件的發生;三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建立和完善社區建設和管理制度,營造和諧的社區環境。
❻ 請問農村調查報告怎麼寫
農村調研報告範文
為全面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根據鄉黨委《關於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學習調研段的調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20字針」,為了解xx村的農村現狀,摸清該村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確保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我們村兩委班子,多次深入我村5個自然村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村地處銅川市東區與東坡礦相鄰,銅罕線穿村而過,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農戶369戶,人口1489人,佔地面積16平方公里,有耕地2680畝,其中蘋果780畝,蔬菜350畝,黨員42人,兩委會成員5人,組幹部5人,黨小組5個,村民沿川道居住,分散復雜,村道長,路面老化,低窪不平,基礎較差,屬村礦結合部。近年來,由於黨的政策好,落實到位,加之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我村在基礎設施上有所改善,新建了村兩室、村衛生室,實施了移民搬遷,使我村向新農村建設邁進了一步。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區、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xx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當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xx村現有耕地2680畝,人均耕地面積1.8畝,全村主要是以蘋果、蔬菜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08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3100元。
產業結構情況:xx一、二組以蘋果、糧食種植為主;xx三、四組以蔬菜種植為主;xx五組以林木、干雜果,煙草和糧食種植為主。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訊。現xx村建設有一所衛生室,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村上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戶120人,65周歲以上老黨員生活補貼6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411人,參合率90%。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4人,村民委員會委員3人;全村共有黨員42人,其中:男性黨員39人,女性黨員4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下幾方面:一是村組道路多年得不到修繕、巷道沒有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下雨天仍無法行走,從而影響了民村的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的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村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小組村還未實現道路硬化等;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投入資金不足、投入困難,均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增加了勞動成本,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受到制約和影響,使農業增效、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產品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08年,xx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3100元,在高樓河乃至全區村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蘋果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蔬菜土地面積太小,無法建溫室大棚,形成蔬菜產業化,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煙草、干雜果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xx村委會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村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路子不寬。
5、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移民搬遷、鄉村道路等農村公共基礎設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措施不力、制度辦法不到位。
四、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要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統籌規劃,統一布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在項目規劃上,近兩年xx村委會在項目規劃上的重點一是加強鄉村公路修繕、養護,保障公路的暢通,爭取能列入路面硬化項目;二保障部分村組的生產、生活用水;三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衛生共廁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外出打工人員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村級事務決策管理機制和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村幹部、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農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用3至5年,或更長時間,使我們xx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❼ 基於國內外研究進行文獻梳理,概述鄉村振興戰略的法治保障目前的研究現狀與研
❽ 農村政策法規作業 調查報告
某某基層農村民主法制建設調查報告
為了進一步抓好基層農村民主法制建設,開展好民主法制示範村的創建活動,2007年3月至5月,我們組織了司法、派出所、政府辦工作人員組成調查組,先後三次深入到某某鄉某某村進行實地調查,通過採取座談、走訪等方式,初步了解了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現狀及特點
××村位於××鄉西北部,地處某某交界處,轄20個村小組,共769戶,總人口3794人,農民收入主要依靠飼養牛、豬、家禽和種植水稻等,2004年度人均純收入為548元。該村地處邊僻,交通閉塞、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較低,法制觀眾淡薄,生活還比較困難。2004年至今一直被列為重點扶貧村。
該村的民主法制建設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層政權組織機構健全。該村有村黨總支和村委會,兩委組織都經民主選舉產生,村兩委班子分別由黨總支書記、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各5人組成,班子工作分工明確,團結協作。
(二)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各崗位工作職責等規章制度,設有簡易的村務公開欄,通過該窗口欄目基本能做到不定期在向村民公布村務、財務收支及計劃生育工作等情況。
(三)村幹部和群眾在強烈渴望上級給予項目扶貧的同時,更希望能知法懂法用法和依法治理,渴求社會治安狀況好轉,社會穩定、安居樂業。在調查和座談的過程中,從幹部和群眾的語言中流露出了因不懂法而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經常過程中經常吃虧甚至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違法犯罪,遇到糾紛不知如何打官司等不懂依法維權的苦處。因此,村民在渴求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更迫切希望法律知識在農村得到普及。
(四)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農副產品價格不斷上升,群眾收入也隨之提高,但是由於該村地處三省五縣交界處,地理位置特殊,外地往來人員較多,加之長期以來很少開展綜合治理工作,社會治安較為混亂,治安、刑事案件時有發生,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村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迫切要求建立一個社會治安群防群治網路,各村村民小組建立一支巡防隊伍,讓群眾加入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去,保一方平安,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營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主制度尚未健全,村民自治氛圍沒有形成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該村的村民大會只在每屆村委會換屆時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議也很少召開,村民參政議政、民主決策和議事程序不規范。干群之間缺乏經常性溝通交流,群眾缺乏知情權,同時,民主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村委會雖然建立了村民會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財務公開制度,村民議事制度等規章制度,但還不夠系統和規范,並且,現有的規章制度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實。另外,該村無依法治村規劃,《村規民約》中一些規定也流於形式,如《村規民約》規定:村民對自家飼養的牲畜看守不力損害其他農戶莊稼,每損毀一株,賠償人民幣2元,但在實際操作上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村務公開制度不健全、及時,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相差甚遠。
(二)村民法律意識低,法制觀念淡薄,不能依維權
村委會沒有成立普法領導組織,普法工作尚未納入班子的議事日程,無農民普法學校,未建立學法「中心戶」、「培養知法懂法明白人,學法用法新戶主」制度,村民只是單純地通過日常身邊發生的一些案例和電視里播放的節目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因此,經常出現因不懂法而發生一些不應發生的事,如該村某小組一姓王農戶家耕牛被盜,其私自調查認為是鄰村的楊某所為,就邀約其親戚朋友將楊某強制押到其家裡,非法逼供,控制楊某人身自由並與對方寫下保證書互相承諾,結果造成了違法犯罪事實。又如,安馬小組一農戶在經濟來往中別人賒欠物款時未立依據,至使資金多年無法回收,欲用法律手段解決又因無效有依據,缺乏法律依據,眼看自己的血汗錢難以收回,該農戶心急如焚,欲哭無淚。
三、主要體會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對於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和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推進我國民主政治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保證農民當家作主,增強廣大農村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提高農村依法治理水平,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三卡村民主法制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今後工作中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完善村級民主法制建設領導機構
(1)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建設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充分發揮作用;(2)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列入工作目標,做到與各項工作、項目同時布署、同時規劃、同時實施;(3)鄉黨委、政府領導在各項工作實行掛鉤聯系、責任分工時要把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工作納入其中,做好指導工作;(4)在考核村委會各項工作指標的同時,也要對民主法制建設情況進行考核,督促該項工作的落實。
(二)認真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要建立《村黨總支議事規則》、《村民議事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兩委幹部帶頭學法制度》、《民主評議村幹部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規章制度》,健全村民委員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等自治組織,正確處理相互關系。村委會要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在鄉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廉潔奉公,熱心為村民服務,增強黨的觀念,自覺接受村黨組織的領導和群眾監督,凡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事項,尤其是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都要依法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逐步規范村級重大事務民主議事、決策的范圍,程序和方法,保證村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保證村民自治組織的自治作用,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積極推進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建立健全村幹部任期、離任審計制度和過失責任追究制度,使村幹部切實受到教育和約束。發揮好「民主理財日」「民主議政日」等行之有效的民主監督形式的作用。
(三)加強法制教育,加大普法力度,進一步提高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 要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農村改革、穩定,發展的實際,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特別要宣傳黨的關於家庭聯產承包,減輕農民負擔等政策,宣傳憲法,農業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宣傳農業生產與流通,稅費改革,家庭婚姻,計劃生育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動員和組織幹部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著重培養權利義務一致的法治觀念,增強農村幹部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法制宣傳教育要與公民道德教育相結合,認真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納要》,使二者互為促進,提高幹部群眾法制道德水平。
(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充分發揮村治保會、調解委員會作用,加強矛盾糾紛調處,積極疏導民事糾紛,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堅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一般事情不出村,化解不穩定因素。建立健全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範體系,加強社會治安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安全防範意識,以村委會為中心,設立社會治安聯防中隊,各村小組相應成立治安巡防隊,形成一支由村、組、戶聯防互防的打、防、控一體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為農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❾ 關於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研究成果(主要就是有哪些學者關於這一方面有些什麼著作)
《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研究》作者:袁達毅等
導 言
農村基層民主是基層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已走過了50多年的路程。在這50多年的時間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圍繞著農村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進行的。基層民主建設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與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50多年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國家民主政治建設一樣,走過的是一段曲折的路程。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制度,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這一制度經1982年憲法確認後,成為國家憲政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後,經過80年代前期的農村政治體制改革,全國農村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和小隊的基礎上建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不再是行政機關的下屬機構,而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廣泛深入地開展村民自治,已成為此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主要任務。
北京市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始於1981年,完成於1984年。自20個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市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其它省市一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情況,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
本項目研究由基本情況研究和對策研究兩大部分組成。
(一) 基本情況研究部分
這一部分是對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歷史和現狀的描述和分析,共11章。各章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章,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的沿革。從解放初期到人民公社制度解體以前,北京市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程,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本章的任務和目的是:考察這一歷史時段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情況,分析、研究不同時期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現實,更好地把握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未來。本章將這一時間段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即解放初期(1949-1950)、互助組及合作社時期(1950-1958)、人民公社時期(1958-1983)。由於1983年以後的情況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在後面的有關章節中要專門進行研究,因此,沒有列入本章討論的范圍。
對於解放初期的情況,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村基層政權的建立,介紹了摧毀偽保甲制度的基本做法以及建立鄉、鎮、行政村人民政府的具體過程,同時簡要敘述了自然村組織、農民協會、婦女聯合會的建立和它們的歷史作用。二是土地改革運動,介紹了北京市土改前的土地、階級狀況,土改政策的制定,土改運動的步驟、做法及成果,闡述了京郊土改的基本經驗和意義。
對於互助組及合作社時期的情況,主要介紹並分析了這一時期北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概況、農村基層組織體制、農村基層民主選舉、農村經濟組織的民主建設與民主管理、黨組織與農村基層民主的關系等。著重描述了農村經濟組織在民主建設、民主管理方面不斷探索、積累經驗、糾正偏差和逐步發育成熟的過程,總結了互助合作運動中農村經濟組織在民主建設、民主管理方面取得的有益經驗,並對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合作化實現後在京郊農村普遍出現的深層次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
對於人民公社時期的情況,主要介紹並分析了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人民公社產生的歷史背景,對北京農村的「大躍進」運動作了客觀描述;二是人民公社的初期形態,包括公社的規模、體制、所有制形式、分配製度、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狀態;三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後果,即浮誇風、瞎指揮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及其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影響;四是人民公社體制的調整和穩定;五是人民公社體制的特徵和弊端以及人民公社制度解體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章,農村基層組織。這一章的主要任務是,介紹北京市農村基層組織的設置情況和職責任務。北京市的農村基層組織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即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關於村級黨組織。北京市村級黨組織的建制形式主要有村黨委、村黨總支和村黨支部。在村級黨組織介紹中,介紹了全市村級黨委、黨總支和黨支部設置情況,村級黨委、黨總支和黨支部的人員設置、職責任務及其下設機構的情況。由於黨的文件和國家法律對村級基層黨組職責任務的規定,沒根據組織的建制形式分別進行規定,因此,在介紹村級黨組織職責任務時,也沒有分開進行介紹。從實際情況看,不管村級黨組織的建制形式如何,其職責任務基本相同。
關於村民自治組織。北京市村民自治組織的機構設置主要有: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民主監督理財小組和村民小組。在介紹村民自治組織時,對各種自治機構的設置和職責任務分別進行了介紹。
關於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村合作社。北京市和其它很多地方不同的是,村合作社是村級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村合作社主任一般由書記兼任,在村務決策和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介紹村合作社的情況時,主要介紹了村合作社的性質、社員的權利義務、合作社的集體資產、職能和任務、機構設置及職責等方面的情況。
第三章,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本章討論的問題,部分與第四章的內容相同,但討論問題的角度不同。此外,不能納入第四章討論的制度建設問題,都將在本章予以討論,因此,討論問題的范圍也要寬些。本章對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討論,分中央、地方和基層3個層面進行。之所以叫「中央層面」而不叫「國家層面」,主要考慮是,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黨的中央組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把黨的中央組織納入國家范圍之內,似有不合理之處。
在介紹和討論中央層面進行的制度建設時,對中央層面制度建設的歷史進程、基本特徵和主要作用等進行了研究分析。在歷史進程的介紹中,對每一階段的主要做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項目研究涉及的地方層面情況,是北京市的情況。對於北京市的情況,又分市和區縣兩級進行介紹和討論,主要內容是,市和區縣兩級制度建設的基本進程、與中央層面制度建設的關系、特點和作用等。同地方層面一樣,基層層面涉及的情況,都是北京市的情況。基層層面的情況分為鄉級和村級進行討論。其主要內容是,鄉村兩級進行制度建設的主要過程、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作用等。
第四章,法律法規與農村基層民主。本章主要探討國家和地方立法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和完善立法的措施等。本章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國家法律法規、北京市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等。第二部分總結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中的經驗與成就。第三部分指出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第五章,村級規約與農村基層民主。本章對村級規約的涵義和基本特徵,北京市村級規約的制定、基本內容與功能,以及村級規約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提出了加強村級規約建設的建議。
第六章,民主選舉。本章介紹了村民委員會選舉在全國發展和改革開放後北京市村委會選舉的情況,並根據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情況,介紹了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本做法,總結了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的主要經驗,對村民委員會選舉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為了進一步探討選舉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本章還介紹和分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第七章,民主決策。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的決策主體作用,積極發揮農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的主導作用,同時大力倡導村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開展民主(議政)日活動,促進決策活動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決策活動的主要特色。本章主要對民主決策基本形式、主要程序、主要做法與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建議。並選擇了祖村、常屯村、漁兒溝村、北庄村等村民主議事的案例,說明了北京市農村村級民主決策正在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第八章,民主管理。村級民主管理是現階段村民群眾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具體體現,體現了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本章主要介紹了北京市農村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與經驗,重點探討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的制定與實施。通過萬泉寺村民主管理、以章治村的典型案例剖析了以制度治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只要是按照制度辦事,無論誰來具體辦理,都可以說是全體村民在行使管理權。
在研究中,我們將村級民主管理、村級財務管理、村級政務管理、村級事務管理以及印章管理、村級幹部管理分別進行了介紹和探討,既總結了這些民主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完善民主管理的一些建議。
第九章,民主監督。北京市村級民主監督的主要做法就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報告制度來實現廣大村民群眾的監督權。本章主要介紹了北京市開展村級民主監督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並以柏崖廠村的公開辦事制度、南海村的亮相制度以及新房村的民主評定幹部報酬制度為例,考察了北京市農村在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方面的制度創新。最後,指出了民主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若干對策。
第十章,城市化與村民自治。本章討論的問題是,城鄉社會變遷與村民自治的興起和發展,村民自治主體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城市化與村民自治中「兩委」關系的建設,城市化對村民委員會和鄉鎮行政關系的影響,城市化進程中村民自治的變遷對立法的訴求,城市化發展與村民自治價值的實現。
第十一章,經濟全球化、北京城市功能建設與村民自治。這一章,考察和分析了3個問題。一是描述和分析了北京市由封建帝都轉變為人民首都後,首都北京城鄉功能的形成與變遷。二是從政治安全與城鄉社會穩定、「首都經濟」的發展與鄉村經濟的功能、文化多元化與首都文化建設3個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全球化對首都北京城鄉功能建設的影響。三是分析了國際化首都城市建設與村民自治的發展關系。
這樣安排上述各章的內容,與本項目研究的定位密切相關。在結構上的考慮是,從歷史到現實,先介紹和分析歷史過程,然後再進行現狀描述和現狀分析。在進行現狀描述和分析時,先介紹農村基層組織設置情況,然後再描述和分析制度建設和實施情況。第九章是村民自治中的特殊問題,第十章是北京專有的問題,這兩章在一定意義上講,屬於專題性研究,因此放在最後討論。
(二) 對策研究部分
這部分由4篇調查(研究)報告組成。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篇,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發展農村基層民主——關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自治法」的建議與思考。這篇研究報告於2000年下半年完成,並提交給了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司,後被收入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村民自治論叢》一書。該研究報告對制定「村民自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村民自治法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了探討,同時,對村民自治及立法中的有關問題,諸如立法的思路、村民委員會同其它村民自治機構的關系、村民自治中的基層黨組織民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二篇,村民委員會選舉:經驗、價值、問題與對策—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調查與思考。這篇調查報告於2001年下半年完成,並提交給了北京市民政局。2001年上半年,應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辦公室邀請,參加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調研工作。這篇調查報告就是根據調查的情況寫出來的。該報告描述了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基本情況,介紹了換屆選舉的基本做法,總結了這次換屆選舉取得的經驗,分析了選舉的成就、價值和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進工作的建議。
第三篇,規范村民自治,發展農村基層民主——關於北京市村民自治情況的調查。這篇調查報告於2002年初完成。2001年下半年,參加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組織的調查研究工作。2002年初,完成了這篇研究報告,並提交給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該報告總結了北京市在開展村民自治過程中的做法與經驗,指出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第四篇,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後的情況調查。這篇調查報告完成於2002年下半年,並交給了北京市民政局政權處。2002年上半年,是新一屆村委會工作的第一年。應北京市民政局政權處的邀請,參加了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後的情況調查。這篇調查報告就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該報告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對新一屆村委會的工作成效進行了總結。對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存在的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民主程序建設相對滯後、村務公開不夠規范、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和分析,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❿ 我需要一份關於農村法制建設的調查報告誰給個範文啊
給你個大約3000字的 好的話給我加分
調查結果(一)農活的壓力大,勞動強度高農活的繁重,使得老人們長期勞動過度,身體狀況不佳。農村老人可以說是活到老勞動到老。很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風濕或身體酸痛等慢性病。案例:吳某漢,男,61歲,有一兒子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家中有稻田1.5畝,在我調查期間因為農忙勞累過度,舊病復發,一直在家卧床休息,剩下的農活只能由老伴一個人完成。(二)農村老人經濟來源有限,金額少,生活支出多,生活沒有穩定的保障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十分有限,而且是通過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然而生活之處的項目卻是五花八門。老人最忌諱的是生病,一旦患有重病,指出就佔有收入的大部分。案例:吳某平,男,67歲,經濟來源於自己每天到鄰村倒賣青菜所賺的微薄利潤,每天在15元到20元不等,兒女又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兩個小孫子給老人撫養,自己每月大約能賺400元到450元,兒子每月寄回300元,一個月總共75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經濟支出的項目卻比較繁多。首先,一部分用於日常生活,購買家庭必須的油鹽醬醋等,用於家人必需吃、穿;自己和老伴又患有風濕病,每天吃葯,這兩項支出大概要650元。家裡老小免不了會生病,還有一部分的生活開支就被用於醫療方面的支出,患小病時,醫療支出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說,省吃省用還能夠承受,然而家人患的是重病,那麼醫療的費用將成為一家所有的人的負擔,一家人只能無助的面對高昂的費用而無能為力。(三)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過於平淡,沒有合適的娛樂設施供老人在農閑時期娛樂老人在農村過慣了平淡的生活,對於精神生活缺乏足夠的認識,普遍認為精神生活可有可無。農閑時只是自己或家人慢慢打發。同時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缺乏情感的交流,一方面,年輕人忙於自己的工作,彼此之間的交流機會比較少。另一方面,老人不願與年輕人進行交流,擔心自己的事情給孩子們帶來煩惱和不便。事實上,這樣簡單生活著的老人很多,他們的生活平淡缺乏情趣。案例:吳某妹,女,72歲,喪偶。孩子都在外,家中只有自己一個人,她平時出來種了點菜就沒事在家,老人眼花又沒有文化,無法看電視,家中只有一台舊收音機,生活極其寂寞。鄰居親人又都忙於自己的事情,沒有人能夠常與她往來,村裡沒有可供娛樂的場所,也沒有任何老人組織,沒事干就天天呆在家裡,生活極端的單調乏味。(四)農村的醫療缺乏保障老人身體虛弱,容易得病,本村沒有醫生,看病只能到鄰鎮,而且鄰鎮也都只是一些個體診所,對付小病還行,但如果患上重病、急病,只能到很遠的地方醫治,而遠水根本解不了近火,很多突發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案例:吳某勝,男,73歲,去年因為突發腦溢血,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現偏癱在家,日常生活皆由家人照顧,家人又都沒有任何醫療常識,所以照顧起來十分吃力。四、對調查結果的建議通過本次關於農村老年人生存狀況的社會調查活動,發現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農村老人貧困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使老人能夠安度晚年,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一要加快建立新型農村醫療制度,為老人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在農村的一些地區,老人生活艱難,尤其是生病的老人窮困潦倒,看不起病可以說只能是在家慢慢的等死。二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增加農村救濟投入支持。農村老人收入有限,收入方式也很單一,加大對經濟困難的老人的經濟補助。老人們普遍希望政府能夠考慮到老人的實際情況,健全農村老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老人能夠安度晚年。三要改善農村老年文化環境。改變農村老人單調的生活環境,使老人感到生活的樂趣非常有意義。希望有關部門能幫助農村村委會建設好村級的老人會,滿足老人在空閑時的精神需求。同時加大農村社區文化基礎建設力度,使農村所有老人也能像城鎮的老人安度晚年。
調查結果分析(一)老人的日常勞動量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免不了要干農話,如種菜和養殖家禽等。由於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經商,農活大多交給老人,老人們每天都起早貪黑的操勞,農忙季節往往不得不進行超體能的勞動。調查時剛好趕上農忙季節,我親眼目睹了很多老人頂著烈日、冒著大雨在田間勞動的情景。調查的老人中,我79%的人還具備田間勞動的能力,這些老人在非農忙時節的作息時間差不多都是這樣:早上6點左右起床開始到菜地勞動,拔草澆菜,准備一家人一天菜,一般忙到上午8點回家吃早餐,吃完就開始煮豬食、喂豬。喂完豬就到稻田去巡視,看看稻穀的長勢如何,及時灌溉施肥,中午11點回家吃飯休息到下午4點再到菜地澆水,一直忙到下午6點多再去喂一次豬,就這樣結束一天的勞動。一天的勞動時間大概9個鍾頭,到了農忙季節其勞動量之大更是讓人難以接受。(二)老人的日常經濟來源由於本村地理位置偏僻,老人全部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所以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來源不是來自於退休金,大部分都來源自己的勞動所得。在所調查的200位老人中,平均年收入5400元,最低的年收入居然只有2080元,有61%的老人經濟來源於自己的日常所得,其中有28%的老人靠種地和養豬,有19%的老人靠養豬賣豬所得,有14%的老人是靠白天外出打工掙錢。其餘有35%的老人經濟來源於子女或其他親人,還有4%的老人要靠當地政府部門的接濟和以前的積蓄生活。由此可見,農村大部分的老人生活還不能得到穩定的保障,只能依靠自己辛勤勞動來維持生活或者依靠子女來贍養。(三)老人的日常開支本村的老人都是從貧窮的舊社會走過來的人,他們都知道錢來之不易,他們都會精打細算,合理的花每一分錢。由於年輕人多數在外打工,為了給外出的子女減輕負擔,許多老人還擔負著撫養和教育孫子、孫女的重任,所以生活的經濟壓力還是比較重的。數據顯示,農村老人平均有54%的生活支出主要在於飲食消費。由於本村老人長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很多人積下了陳年老病,醫療上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除了飲食消費之外平均有30%的支出都在醫療費上有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老人在補品支出上也佔了醫療費用的一部分。目前,本村老人基本上沒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剩下的支出有7%用於補貼家用,6%用於農田灌溉、農葯之類的支出,還有3%用於其他如人情支出等。加上近期豬肉以及各類物價持續上漲,所以在飲食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多。(四)老人的日常娛樂方式農村老人生活比較單一。由於經濟落後,本村基本上沒有老人鍛煉的健身器材,大部分老人沒有文化,看電視看不懂其他語言的節目,只能看本地電台。其他時間只能在家與自己的家人或鄰居聊天,在與人的交流過程中獲得相關信息,同時也可將自己的煩惱向別人訴說,以獲得幫助。在調查的老人中,有28位老人由於經濟困難,家中沒有電視等電器,所以他們只能到鄰居家電視度過農閑時間,要麼天一黑就上床睡覺,精神生活非常單調。有的老人甚至怕使用過多電費而很少看電視。農村消息相對閉塞,一件家長里短的事情往往就是老人們幾天的群資,可見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比較空虛。原來村裡有一個老人會,但由於經費困難,已經關閉幾個月了,原來可以讓老人們一起聊天、玩樂的場所就這樣因為經濟困難而關閉。(五)老人享受醫療保障的情況在有1000多人的村子裡居然沒有一個衛生所或者個人診所,全村人均醫生量為0。根據了解,大部分老人遇到身體不適,為了節省醫療費用,只能是小病不看,大病小看。"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一般看病都要到鄰鎮。有時迫於經濟、路途和時間的關系,有些老人只是根據經驗,自己拔些草葯用。除非等到非看不可才去醫院。存在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經濟條件太差,醫療費用開支過大,承受不起,慢性病長期得不到康復,重病不能及時治療,導致老來貧困,一些貧困家庭,"看病難"成為老人最大的心病。根據調查,村裡76%的老人有高血壓,63%的老人有風濕病、慢性關節炎等慢性病,85%的老人需要長期服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