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區別
①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異同
相同點: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都是我國重要的治國方針。
不同點:
一、提出時間不同
1、依法治國: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
2、以德治國:2001年1月提出。
二、作用不同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以德治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三、內容不同
1、依法治國: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2、以德治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落腳點。
②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和區別
依法治國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道德建設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道德是立法和執法的基礎;
2、依法治國對道德建設起保障和促進作用。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律按照合法與否的標准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則是根據善惡、美醜、榮辱、誠實與虛偽、公正與偏私、正義與非正義等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教育等力量來影響和規范人們的行為。
(2)法律是一種硬約束,道德是一種軟約束。
(3)法治強調法律的懲治作用,德治則強調思想道德的規范作用。
(4)法律以其強制力規范人的行為,道德以說服力和勸導力來規范人的行為。
(5)對抑制、防止犯罪行為而言,法律重在治「標」,道德重在治「本」。
③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考試要用的,求詳細答案。
(1)法律按照合法與否的標准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則是根據善惡、美醜、榮辱、誠實與虛偽、公正與偏私、正義與非正義等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教育等力量來影響和規范人們的行為。
(2)法律是一種硬約束,道德是一種軟約束。
(3)法治強調法律的懲治作用,德治則強調思想道德的規范作用。
(4)法律以其強制力規范人的行為,道德以說服力和勸導力來規范人的行為。
(5)對抑制、防止犯罪行為而言,法律重在治「標」,道德重在治「本」。
法治與德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一方面,道德建設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道德是立法和執法的基礎。
另一方面,依法治國對道德建設起保障和促進作用。
④ 辯論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 以德治國 人治的區別
依法治國是按照法律規定來治理國家,以法治國是以法律為依據治理國家,以德治國以教育手段提高品德,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人治是用權力治理國家。
⑤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互區別表現在
C
二者實現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實現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力量,
依靠公民的思想覺悟、
良好的道德修養,
也就是依靠非強制力的手段去實現。
即
「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
」而法治的實現,
雖然也有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力量,
也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維護和遵守,
但最
主要的是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
通過國家強制力,
通過對
違法者予以應有的法律制裁來保證法治的實現。
⑥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嚴肅的政治問題!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主要區別在於社會控制和國家治理的方式不同
⑦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一)「法治」與「德治」區別
1、治國方略上的差異
「法治」與「德治」的最終歸宿都在治國上,但二者在治國的側重點上卻截然不同。換言之,前者主要側重於先「治法」,後者則主要側重於先「治人」。理論上,就「治人」與「治法」的輕重而言,「治人」應重於「治法」。這是因為:首先,「治人」在內容上實際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 治人」,在本末順序上,應當是「治人」為本,而「治法」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託,「治人」有助於更好地「治法」。作為一種規范,法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對人的內心世界則無法涉足;要涉足人們的內心世界還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沒有具備應有素質的人去執行,仍無異於一紙具文。因此,單純「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要把最終的依賴點放在「治人」上。否則,即便將完善至極的法律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也仍難以實現我們最初設想用法制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現代社會之所以更加強調「治法」,並不是基於「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末端治理模式」。現階段,由於對人的本性問題在認識上難以得出共論,「治人」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存在較多障礙,難以真正實現科學地「治人」;相反,對於法,由於人們在許多實質或重要方面都已經達成共識,且這些共識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漸成熟化和科學化,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治法」都更較為容易地得到實現。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
從「法治」與「德治」所涉足的領域來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僅僅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實現治人,它對人們的內心世界無從干預,屬於治外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它不僅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還可以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並通過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來達到約束人們行為的目的,屬於治內之治。由於人們的行為總是受一定思想意識所支配的,因而從這一點上來說,「德治」是更高層次的治國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則是最終實現「德治」 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治標之治。
此外,從他律與自律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推導出二者之間的如下區別:如「法治」是懲惡之治,「德治」是 揚善之治;「法治」是事後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與「德治」聯系
1 、「法治」與「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控制、促進社會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兩種手段,他們密切聯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著社會的進步。作為一種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於「懲惡」,而「揚善」則主要應依靠道德的自律來進行,因而在「勸善」方面,法律有著自身先天的缺欠與不足,需要道德來加以支持。同時,法律的創制和運作也必須要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同樣,「德治」也離不開「法治」的支持與配合。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推動的,其軟弱與蒼白無力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某些嚴重違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行為,客觀上也必然要求運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在此種意義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維護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會道德。
2 、「法治」與「德治」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法治」與「德治」的聯系還表現在,二者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與「德治」都以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為使命。秩序是「法治」與「德治」存在的價值基礎,又是二者可以同步並舉的理論依託。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法治」與「德治」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為人們所認同並可以成為並駕齊驅的兩種治國理論和模式,主要就在於它們能夠給人們帶來秩序。秩序意義在於,它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一旦脫離了秩序這一前提,無論是「法治」還是「德治」都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以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前提。這兩者的實現都既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後的國家強制力保證政治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種資源,及時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可以有力的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和社會的顛覆和破壞活動。而道德則可以利用其內在的意識制約力來防止各種邪惡思想的產生,防止社會混亂;可以限制人們的某些慾望,減少其利益沖突,以加強人們的團結,增強其凝聚力;還可以對法律的創制和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和協調。可見,「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法治」與「德治」的這種辯證關系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⑧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什麼區別二者結合有什麼意義
建設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同時也要堅持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
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
治國方略問題是指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問題,它帶有全局性、長遠性與根本性。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法律具有高於一切的決定性作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以德治國是基礎
以德治國就是要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其覆蓋面又廣於法律。道德在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他一切社會規范莫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道德是立法的基礎。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必須是反映人民意願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法,是合乎理性、正義、公平觀念的法。要制定這樣的法律,從參加人員、制定過程到法的內容,都必須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充分考慮道德因素和道德標准。
道德是執法的基礎。公正執法是法治最重要的內容。社會關系是復雜多變的,而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和僵硬性,且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現實中,執法者還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和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因此,能否公正、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恰當地運用好這些權力,公正執法,就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取決於執法主體的道德能力,如果執法者的素質低,濫用權力,就會出現執法不公的情況。
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外在的法律規范必須轉化為大多數人的內心自覺。當大多數人對某一法律不屑一顧時,該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在正常社會里,道德水準的高低與守法自覺性的強弱成正比。守法的自律心態是法律他律性目標實現的基礎。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必然選擇
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緊密結合,統一發揮作用。
總之,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⑨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作用方式是迥然不同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二者都是正確的
1*首先,法與德是不沖突的,但是以德治國是不常取的,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法更是一種制約人們行為的強制性方式。因此,依法治國更為可取,但是要明確二者並不矛盾。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制定的重要治國方略,只有弄清和把握其辯證關系,並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偉大戰略。
「德治」與「法治」二者之間既是相互區別,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依法治國」是一種相對而言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實行「法的統治」,依法治理國家,依法管理社會。而「以德治國」則是在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的基礎上努力使進步道德精神貫徹在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切活動中,使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切活動都符合和體現進步道德的要求。
2*道德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雖然道德和法律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道德規范作用的更好發揮,需要法律支撐;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實現,則以道德建設為重要條件。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3*推動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進。一是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應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二是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要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要堅持公正司法,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三是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強相關立法工作,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
4*法治和德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兩種方式,如車之兩輪或鳥之兩翼,忽視其中任何一個,都將難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只有讓法治和德治共同發揮作用,才能使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⑩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功能有什麼不同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重申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一論述,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概括,它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目標,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客觀要求。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把屬於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設和屬於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設都放到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高度來論述,並強調兩者的結合,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思想的新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貢獻。兩個治國方略的提出完全植根於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現實,它對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深刻理解和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的關系,也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