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嵌入

立法嵌入

發布時間: 2022-05-31 19:42:26

❶ 在中國怎樣為網站搜索引擎立法

看看這里也許你就明白了﹕ 李長青:互聯網搜索引擎立法建議書
日期:2012-02-28 19:42 來源:網路收集 作者:佚名 閱讀:2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互聯網技術與生物克隆技術一樣,同屬現代最前沿技術,同樣具有兩面性,同樣應該受到法律的規制和約束。不受法律約束的技術,一旦淪為資本的附庸,必將異化為不利於社會進步的力量。

中國網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為70%左右,成為互聯網應用中僅次於新聞信息瀏覽的第二大應用。2008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用戶增長了2300多萬,半年的增長率達到了15.5%。

互聯網搜索引擎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獲取信息方式,這樣的改變已經超越了經濟層面,上升到了社會文化和政治層面。互聯網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最終勢必涉及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主權」。國家應該像重視領土主權一樣重視「信息主權」,重視傳統媒體一樣,重視互聯網新興媒體。

為了保證公眾客觀獲取信息的權利,該「國家互聯網信息搜索中心」應該完全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禁止從事營利活動,這是其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地方。國家不與民爭利,通過搜索服務營利的權利應該完全讓渡給民間資本。

但是屏蔽網站的權力作為一種行政執法權由該「國家互聯網信息搜索中心」來行使,通過與民間搜索引擎的實時聯動關系發出屏蔽指令,除此之外的屏蔽是非法的。

因此,建議國務院考慮吸納如下十條建議,制定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規范搜索引擎市場:

1、為了保證國家信息主權安全和公眾使用互聯網信息的客觀公正,通過國家出資設立「國家互聯網信息搜索中心」,禁止該中心進行營利活動。

2、禁止搜索引擎屏蔽合法注冊網站,禁止搜索引擎人工干預搜索結果,屏蔽決定應由國家有權部門做出。

3、建立國家對搜索引擎實時監控制度,要求各搜索引擎使用的搜索技術和搜索過程對國家監管部門透明化,禁止在搜索過程中嵌入針對特定信息的「黑名單」。

4、搜索引擎提供競價排名服務或者付費顯示搜索結果應辦理廣告經營許可證。

5、搜索結果左右分列顯示,左側顯示自然搜索結果,右側顯示廣告。

6、競價排名要明確標注「廣告」二字,禁止使用「推廣」或「贊助商鏈接」字樣。

7、搜索引擎應嚴格審核廣告主的資格,並承擔廣告發布者責任。

8、禁止點擊欺詐和惡意點擊,24小時之內來自同一IP的點擊,無論數量多少只能算作一次。

9、搜索引擎應該向廣告主提供消費清單,具體到每一次點擊的時間、地點和費用,以使廣告主明明白白消費。

10、與知識產權法結合,規范關鍵詞使用,對於有專屬權的商標一類的關鍵詞實行知識產權保護,禁止不正當使用。

建議人:李長青 北京市邦道律師事務所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❷ 盤點政府推動大數據應用及發展的舉措

盤點政府推動大數據應用及發展的舉措
一、政府:推動大數據應用的最關鍵力量
(一)政府掌握大量最具應用價值的核心數據,是推動大數據應用的最關鍵力量
根據麥肯錫大數據研究報告指出, 各個行業利用大數據價值的難易度以及發展潛力 對比下,政府利用大數據難度最低而潛力最大。
大數據
另一方面政府開放大數據運用已經是大勢所趨:
1、 政府掌握了大量最具應用價值的核心數據。 過去十多年來政府投資進行了大量電子政務或者稱為政府信息化的工作,後台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和公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有研究表明政府所掌握的數據使政府成為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信息保有者,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核心數據存在於政府的後台 。
2、 開放數據本身就是政府在大數據時代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 政府數據本質上是國家機關在履行職責時所獲取的數據,採集這些數據的經費來自於公共財政,因而這些數據是公共產品,歸全社會所有,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3、 政府開放數據供社會進行增值開放和創新應用,推動經濟增長乃至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數據是互聯網創新的重要基礎,如果政府不開放這一部分數據,很多創新應用沒有數據作為支持,數據開發者能利用政府開放的數據,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個過程能夠提高整個國家在大數據時代的競爭力。
4、 政府開放數據推動經濟增長獲得的稅收高於單純賣數據獲得的收入。 201 年世界經合組織在關於開放政府數據的報告中提到政府通過開放數據推動經濟增長,從而獲得的稅收收入遠高於單賣數據所能獲得收入。開放數據激發經濟活力從而得到稅收提升,這是一個良 性循環,更是一個能創造巨大公共價值的全局性的戰略。
(二) 國內外政府開放數據的情況
在 2009 年奧巴馬簽署開放政府數據的行政命令後,這些年來開放政府數據已成為了世界性的一個趨勢。美國聯邦數據平台 Data.gov 上線後,在美洲、歐洲、亞洲等地,開放政府數據已成為了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美國聯邦政府的開放政府數據平台開放了來自多個領 域的 13 萬個數據集的數據。這些領域包括圖中所列的農業、商業、氣候、生態、教育、能源、金融、衛生、科研等十多個主題。這些主題下的數據都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各個部委所開放的。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在 2009 年之後都建立起了政府數據開放平台,成為 了國際信息化和大數據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
大數據
在我國, 2011 年香港特區政府上線了 data.gov.hk,稱為香港政府資料一線通。上海在 2012年 6 月推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數據開放平台。之後,北京、武漢、無錫、佛山南海等城市也都上線了自己的數據平台。
大數據
(三)、 大數據對於政府治理具有極大的價值
大數據其實對政府的治理帶來了全新的價值,無論是對宏觀經濟的決策能力、產業聚集能力、協同治理能力、社會管理能力、公眾服務能力、快速響應能力的提升,大數據都可以在有很大層面上幫助政府治理。
大數據大數據
(四)、大數據上升至國家戰略成為共識。
大數據時代,對大數據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爭奪日趨激烈,制信權成為繼制陸權、制海權、制空權之後的新制權,大數據處理能力成為強國弱國區分的又一重要指標。國際上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布局大數據產業,相繼推出大數據相關政策,大力支持大數據產 業在本國的發展。以美國為例,美國從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推動大數據應用和開放政府數據三方面布局大數據產業,尤其在開放政府數據方面非常積極,通過 Data.gov開放 37 萬個數據集,並開放網站的 API 和源代碼,提供上千個數據應用。我們認為,大數據未來將 引發新一輪大國競爭,大數據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力會呈現爆發性增長趨勢,因此包括我國在內的國家會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斷提升,大數據戰略將上升至國家戰略已毋庸臵疑。
大數據
(五)、 我國 高度重視大數據未來發展
自去年 3 月「大數據」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年內 6次提及大數據運用。近期在 6 月 17 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我們正在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而大數據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 7 月 1 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
大數據
大數據大數據
(六). 各部委行動時間表已經確,我國大數據發展面臨歷史性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國務院出台文件對各個部委推進大數據任務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很多推進工作任務要求在 2015 年 12 月底前出台政策並實施,近期將是我國大數據發展政策出台的密集期。

表 3: 各部委推進大數據應用時間表
序號工作任務負責單位時間進度1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發展改革委、中央編辦、公安部、民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2015 年 12 月底前出台並實施2全面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 「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工商總局、中央編辦、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稅務總局2015 年 12 月底前實施3建立多部門網上項目並聯審批平台,實現跨部門、跨層級項目審批、核准、備案的「統一受理、同步審查、信息共享、透明公開」。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2015 年 12 月底前完成4推動政府部門整合相關信息,緊密結合企業需求,利用網站和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為企業提供服務。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實施5研究制定在財政資金補助、政府采購、政府購買服務、政府投資工程建設招投標過程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的政策措施。財政部、發展改革委2015 年 12 月底前出台並實施6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改進經濟運行監測預測和風險預警,並及時向社會發布相關信息,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發展改革委、統計局持續實施7支持銀行、證券、信託、融資租賃、擔保、保險等專業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商會運用大數據為企業提供服務。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民政部持續實施8健全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匯總整合和關聯分析有關數據,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提升政府科學決策和風險預判能力。各市場監管部門2015 年 12 月底前取得階段性成果9在辦理行政許可等環節全面建立市場主體准入前信用承諾制度。 信用承諾向社會公開,並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各行業主管部門2015 年廣泛開展試點, 2017 年 12 月底前完成10加快建設地方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部門和行業信用信息系統,通過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實現互聯共享。各省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2016 年 12 月底前完成11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將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領域、各環節,作為必要條件或重要參考依據。在各領域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和失信約束機制。建立各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推動將申請人良好的信用狀況作為各類行政許可的必備條件。各有關部門,各省級人民政府2015 年 12 月底前取得階段性成果12建立產品信息溯源制度,加強對食品、葯品、農產品、日用消費品、特種設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重要產品的監督管理,利用物聯網、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商務部、網信辦會同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農業部、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 年 12 月底前出台並實施13加強對電子商務平台的監督管理,加強電子商務信息採集和分析,指導開展電子商務網站可信認證服務,推廣應用網站可信標識,推進電子商務可信交易環境建設。健全權益保護和爭議調處機制。工商總局、商務部、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實施14進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和數據開放力度。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將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自作出行政決定之日起 7 個工作日內上網公開。各有關部門,各省級人民政府持續實施15加快實施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制度。建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依法對企業注冊登記、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基本信用信息以及企業年度報告、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進行公示,並與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實現有機對接和信息共享。工商總局、其他有關部門,各省級人民政府持續實施16支持探索開展社會化的信用信息公示服務。建設「信用中國 」網站,歸集整合各地區、各部門掌握的應向社會公開的信用信息,實現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方便社會了解市場主體信用狀況。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網站要與 「信用中國 」網站連接,並將本單位政務公開信息和相關市場主體違法違規信息在「信用中國 」網站公開。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其他有關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2015 年 12 月底前完成17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已建、在建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交換共享。在部門信息系統項目審批和驗收環節,進一步強化對信息共享的要求。發展改革委、其他有關部門持續實施18健全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加快推進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統籌建立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宏觀經濟等國家信息資源庫,加快建設完善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發展改革委、其他有關部門分年度推進實施, 2020 年前基本建成19加強對市場主體相關信息的記錄,形成信用檔案。對嚴重違法失信的市場主體,按照有關規定列入「黑名單」,並將相關信息納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各有關部門2015 年 12 月底前實施20探索建立政府信息資源目錄。各有關部門2016 年 12 月底前出台目錄編制指南21引導徵信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加強信用服務產品創新,進一步擴大信用報告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的應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2017 年 12 月底前取得階段性成果22落實和完善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產業、人才等政策,推動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民銀行、網信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2017 年 12 月底前取得階段性成果23加快研究完善規范電子政務,監管信息跨境流動,保護國家經濟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出台相關法律法規。網信辦、公安部、工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會同法制辦2017 年 12 月底前出台(涉及法律、行政法規的,按照立法程序推進)24推動出台相關法規,對政府部門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務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作出規定,為聯合懲戒市場主體違法失信行為提供依據。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法制辦2017 年 12 月底前出台(涉及法律、行政法規的,按照立法程序推進)25建立大數據標准體系,研究制定有關大數據的基礎標准、技術標准、應用標准和管理標准等。加快建立政府信息採集、存儲、公開、共享、使用、質量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技術標准。引導建立企業間信息共享交換的標准規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准委、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網信辦、統計局2020 年前分步出台並實施26推動實施大數據示範應用工程,在工商登記、統計調查、質量監管、競爭執法、消費維權等領域率先開展示範應用工程,實現大數據匯聚整合。在宏觀管理、稅收征繳、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安全生產、信用體系建設、健康醫療、勞動保障、教育文化、交通旅遊、金融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工業製造、現代農業、商貿物流、社會綜合治理、收入分配調節等領域實施大數據示範應用工程。

❸ VOCs治理的常見方法有哪些

1、立法控制

繼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氟利昂之後,揮發性有機物的污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修改法律,一再降低VOCs的排放濃度。

1990年美國修正的《大氣污染法》規定了189種VOCs的排放標准,2002年日本的《惡臭防治法》規定了149種VOCs的排放標准,歐洲經濟共同體也於1994年建立了共同體內VOCs的統一排放標准,並要求未立法的國家限期立法。

由於上述原因,國外關於VOCs治理技術和裝置的發展很快。我國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GB 16297--2004)和《惡臭污染物排放標准》(GB14554--1993)對十餘種VOCs的排放標准作了限定。

2、技術控制

有機廢氣種類多,往往成分復雜、濃度呈無規律的變化,這就給治理帶來了難度。近年來,有關居住區居民對工業廢氣的污染問題投訴越來越多。因此,尋求該類廢氣的有效處理技術已經迫在眉睫。

進入21世紀後,由於我國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進一步加劇,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國家和地方加大了環境立法工作和技術研發投入,我國固定源有機廢氣的治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十一五」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都明顯加大了對於有機廢氣治理技術的研發力度,推進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

(3)立法嵌入擴展閱讀

VOCs對健康影響

室內空氣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過高時很容易引起急性中毒,輕者會出現頭痛、頭暈、咳嗽、惡心、嘔吐、或呈酩醉狀;重者會出現肝中毒甚至很快昏迷,有的還可能有生命危險。

長期居住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污染的室內,可引起慢性中毒,損害肝臟和神經系統、引起全身無力、瞌睡、皮膚瘙癢等。有的還可能引起內分泌失調、影響性功能;苯和二甲苯還能損害系統,以至引發白血病。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經國外醫學研究在證實,生活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污染環境中的孕婦,造成胎兒畸形的幾率遠遠高於常人,並且有可能對孩子今後的智力發育造成影響。同時,室內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造成兒童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兒童後天疾患的重要原因。

❹ 現在什麼專業比較好

女生適合報考哪些專業?還不知道的同學今天高頓ACCA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理科女生適合選擇的專業,供參考!

理科女生熱門專業有哪些

管理類適合理科女生的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貿易經濟、國際文化貿易、外交學、教育學類、職業技術教育類、地礦類、儀器儀表類、能源動力類、電氣信息類(工科)、水利類、測繪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工科)、航空航天類、農學類、醫學類、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廣告學、酒店管理、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等。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簡稱ACCA,成立於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專業會計師團體,也是國際學員眾多、學員規模發展迅速的專業會計師組織。

ACCA自1988年進入中國以來,經歷近30年快速發展,目前在國內學員和會員人數已分別超過10萬人和8000人(不包括香港),並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沈陽、青島、武漢、長沙、香港以及澳門設有共11個辦事處,ACCA總部位於110 Queen Street,Glasgow,United Kingdom。

在英國,立法許可ACCA會員從事審計、投資顧問和破產執行的工作。ACCA會員資格得到歐盟立法以及許多國家公司法的承認。ACCA在歐洲會計專家協會(FEE)、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和加勒比特許會計師協會(ICAC)等會計組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際上,ACCA是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的創始成員,也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成員。

會計ACCA方向就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還不清楚自己適不適合學習ACCA?ACCA學前評估,測一測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學習ACCA,自提,戳:學前評估

會計專業ACCA,簡單來講,就是專業培養ACCA對口方向的人才。

會計學ACCA方向是全日制方向班,方向班隸屬於學校會計學、審計、財務管理等專業,學制四年。大一入學即組班,全日制正常上課。

是大學本科教育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通過把ACCA課程

大綱嵌入財會專業本科教學中,

學生不僅能學習本科教育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學習國外最先進的財會和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讀會計學ACCA方向班的學生,

畢業時不僅可以獲得本科畢業證、學士學位證書,還能同時考取全球認可的ACCA資格證書。

一般來說,ACCA方向班由學校官方舉辦,並針對全校各專業新生統一招生、學籍轉換及管理,獨立成班、全日制正常行課,並採用量身定製的培養方案。

ACCA課程將被嵌入到會計學專業課程中,納入必修課的范疇,並實行學分制,學生只要通過各科目期末考試,即可獲得相應學分,順利畢業。

理科女生適合的服務型專業

社會工作、國際事務、教育學類、幼兒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類、儀器儀表類、能源動力類、電氣信息類(工科)、水利類、測繪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工科)、航空航天類、武器類、農學類、醫學類、雷電防護、農學、醫學、護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公共管理類、護理學、助產等。

理科女生藝術型專業

農藝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類)、園藝教育(職業教育類)、食品工藝(職業教育類)紡織工藝(職業教育類)、染整工藝(職業教育類)、化工工藝(職業教育類)、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裝潢設計與工藝教育、漢語言文學類、外語類、藝術設計、舞蹈學、舞蹈編導、戲劇學、戲劇影視文學、景觀設計、動漫設計、工業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園林、園藝、城市規劃等。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❺ 企業的解散和清算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上的區別

公司解散是指已經成立的公司,因公司章程或者法定事由出現而停止公司的對外經營活動,並開始公司的清算,處理未了結事務從而使公司法人資格消滅的法律行為。

公司清算,是指公司出現法定解散事由或者公司章程所規定的解散事由以後,依法清理公司的債權債務的行為。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因股東會決議解散、因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因陷入僵局時解散或者因違法被強制解散時,公司應當在15日內成立清算組。

2、緣由上的區別

公司解散的原因有一般解散原因、強制解散原因、股東請求解散。一般解散原因是只要出現解散公司的事由公司即可解散;強制解散原因是由於某種情況的出現,主管機關或人民法院命令公司解散;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股東可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公司清算是基於公司面臨終止的情況下發生的。公司終止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公司的解散,另一種是公司的破產,即公司基於宣告破產而終止。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引起公司的清算,只是清算組織和清算程序存在不同。

3、程序順序上區別

解散程序是否導致公司法人資格的終止因國家而異,我國實行「先散後算」的體制,解散並不導致公司法人人格消滅,只是導致清算程序的發生。

只有在對公司清算後,才能使得相關權利義務得以消滅和轉移,公司才能最終終止。公司清算的目的在於使得公司與其它社會主體之間產生的權利和義務歸於消滅,從而為公司的終止提供合理依據。

❻ 數字簽名是什麼

什麼是數字簽名?數字簽名與電子簽名是不是一回事?

電子簽名和數字簽名的內涵並不一樣,數字簽名是電子簽名技術中的一種,不過兩者的關系也很密切,目前電子簽名法中提到的簽名,一般指的就是"數字簽名"。

電子簽名

要理解什麼是電子簽名,需要從傳統手工簽名或蓋印章談起。在傳統商務活動中,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與真實,一份書面合同或公文要由當事人或其負責人簽字、蓋章,以便讓交易雙方識別是誰簽的合同,保證簽字或蓋章的人認可合同的內容,在法律上才能承認這份合同是有效的。而在電子商務的虛擬世界中,合同或文件是以電子文件的形式表現和傳遞的。在電子文件上,傳統的手寫簽名和蓋章是無法進行的,這就必須依*技術手段來替代。能夠在電子文件中識別雙方交易人的真實身份,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和真實性以及不可抵懶性,起到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同等作用的簽名的電子技術手段,稱之為電子簽名。

從法律上講,簽名有兩個功能:即標識簽名人和表示簽名人對文件內容的認可。聯合國貿發會的《電子簽名示範法》中對電子簽名作如下定義:"指在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或在邏輯上與數據電文有聯系的數據它可用於鑒別與數據電文相關的簽名人和表明簽名人認可數據電文所含信息";在歐盟的《電子簽名共同框架指令》中就規定?quot;以電子形式所附或在邏輯上與其他電子數據相關的數據,作為一種判別的方法"稱電子簽名。

實現電子簽名的技術手段有很多種,但目前比較成熟的,世界先進國家普遍使用的電子簽名技術還是"數字簽名"技術。由於保持技術中立性是制訂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目前還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公鑰密碼理論是製作簽名的唯一技術,因此有必要規定一個更一般化的概念以適應今後技術的發展。但是,目前電子簽名法中提到的簽名,一般指的就是"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

所謂"數字簽名"就是通過某種密碼運算生成一系列符號及代碼組成電子密碼進行簽名,來代替書寫簽名或印章,對於這種電子式的簽名還可進行技術驗證,其驗證的准確度是一般手工簽名和圖章的驗證而無法比擬的。"數字簽名"是目前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中應用最普遍、技術最成熟的、可操作性最強的一種電子簽名方法。它採用了規范化的程序和科學化的方法,用於鑒定簽名人的身份以及對一項電子數據內容的認可。它還能驗證出文件的原文在傳輸過程中有無變動,確保傳輸電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不可抵賴性。

數字簽名在ISO7498-2標准中定義為:"附加在數據單元上的一些數據,或是對數據單元所作的密碼變換,這種數據和變換允許數據單元的接收者用以確認數據單元來源和數據單元的完整性,並保護數據,防止被人(例如接收者)進行偽造"。美國電子簽名標准(DSS,FIPS186-2)對數字簽名作了如下解釋:"利用一套規則和一個參數對數據計算所得的結果,用此結果能夠確認簽名者的身份和數據的完整性"。按上述定義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ino 公鑰基礎設施)提供可以提供數據單元的密碼變換,並能使接收者判斷數據來源及對數據進行驗證。

PKI的核心執行機構是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即通稱為認證機構CA(Certificate Authority),PKI簽名的核心元素是由CA簽發的數字證書。它所提供的PKI服務就是認證、數據完整性、數據保密性和不可否認性。它的作法就是利用證書公鑰和與之對應的私鑰進行加/解密,並產生對數字電文的簽名及驗證簽名。數字簽名是利用公鑰密碼技術和其他密碼演算法生成一系列符號及代碼組成電子密碼進行簽名,來代替書寫簽名和印章;這種電子式的簽名還可進行技術驗證,其驗證的准確度是在物理世界中對手工簽名和圖章的驗證是無法比擬的。這種簽名方法可在很大的可信PKI域人群中進行認證,或在多個可信的PKI域中進行交*認證,它特別適用於互聯網和廣域網上的安全認證和傳輸。
「數字簽名」與普通文本簽名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可以使用個性鮮明的圖形文件,你只要利用掃描儀或作圖工具將你的個性簽名、印章甚至相片等,製作成BMP文件,就可以當做「數字簽名」的素材。

目前可以提供「數字簽名」功能的軟體很多,用法和原理都大同小異,其中比較常用的有「 OnSign」。安裝「OnSign」後,在Word、Outlook等程序的工具欄上,就會出現,「OnSign」的快捷按鈕,每次使用時,需輸入自己的密碼,以確保他人無法盜用。

對於使用了「OnSign」寄出的文件,收件人也需要安裝「OnSign」或「OnSign Viewer」,這樣才具備了識別「數字簽名」的功能。根據「OnSign」的設計,任何文件內容的竄改與攔截,都會讓簽名失效。因此當對方識別出你的「數字簽名」,就能確定這份文件是由你本人所發出的,並且中途沒有被竄改或攔截過。當然如果收件人還不放心,也可以單擊「數字簽名」上的藍色問號,「OnSign」就會再次自動檢查,如果文件有問題,「數字簽名」上就會出現紅色的警告標志。

在電子郵件使用頻繁的網路時代,使用好「數字簽名」,就像傳統信件中的「掛號信」,無疑為網路傳輸文件的安全又增加了一道保護屏障。
回答者:gufanyy - 魔法師 四級 12-4 15:00

--------------------------------------------------------------------------------

數字簽名可以用來驗證文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數字簽名使用強大的加密技術和公鑰基礎結構,以更好地保證文檔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受認可性。 該流程非常安全,一些政府已經立法賦予數字簽名法律效力
在與包括 Entrust 和 VeriSign 在內的一流安全供應商的合作中,Adobe 使所有行業都可以將數字簽名嵌入到 Adobe® 攜帶型文檔格式 (PDF) 文件中。 使用 Adobe 解決方案,您可以:

將數字簽名結合到往返工作流程中
在防火牆內外安全地發送已簽名的文檔
驗證簽名人的數字身份
通過在發送之前進行數字簽名來認證電子文檔
核實文檔沒有被欺騙性地更改
降低成本並加速批准流程

❼ 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及具體案例說明網路安全立法有什麼重要性

日益嚴峻的網路信息安全問題,正越來越嚴重威脅著各國及全球的社會與經濟安全,要求各國政府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加拿大頒布了《網路加密法》、《個人保護與電子文檔法》、《保護消費者在電子商務活動中權益的規定》。
美國參議院去年提交了一份有關保護網路安全的法案,要求政府機構實施反黑客計劃,目前正在計劃制定新的法律條文以保護網路安全;1999年7月,美國政府責成聯邦調查局組建了聯邦入侵偵測網路(FIDNET),以監控政府機構計算機系統安全。另外,還計劃2003年建成計算機安全防護系統。今年初,在黑客對美國網站進攻不到一周時間內,美國總統立即主持召開了網路安全會議,尋求對付黑客的策略。美國政府要求國會今年增加20億美元用於提高網路安全,2003年將達到83億美元。美國政府正在修改關於監視電子郵件的法律,以使執法部門能夠更容易地監測互聯網上的通信內容。政府表示,這項法案將增強對合法隱私的保護,因為它要求聯邦調查局在進行互聯網監聽時,要像進行電話監聽一樣,獲得司法部高級官員的批准。主要目的是更好地防治網路犯罪。
日本政府決定2000年度撥款24億日元開發網路安全技術。國際刑警組織的總幹事肯達爾曾宣布,該組織要與美國的AtomTangerine公司商談,建立反計算機犯罪情報網路,以幫助各國政府和公司應付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及網上犯罪活動。這個反犯罪情報網路一旦建成,就可以收集計算機及網上犯罪活動的情報,特別是犯罪分子即將攻擊的目標和他們可能使用的手段,並將這些情況向各國政府和公司通報,以作防備。國際刑警組織也正在擬定防止計算機及網路犯罪的規章,但是,隨著計算機及網上犯罪行動的日益猖獗,國際刑警組織認為,不僅要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還要進一步採取行動。
歐盟執委會也宣布起草一份作戰計劃對抗網路犯罪行為,並與歐盟成員國及一些上網的公司舉行一系列會談,敲定書面政策。這套政策可能要求執法機關培訓打擊網路犯罪的技術,並著眼於加強歐盟諸國警力跨國合作。

❽ 如何對羅馬法進行分類羅馬法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有哪些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羅馬法的分類
羅馬法學家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標准將羅馬法劃分為下列四類:
1、公法和私法;
2、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市民法長官法(裁判官法)。
4、萬民法和自然法;
和其他的古代法律相比,羅馬法頗為人們所稱道,其理由不僅在於羅馬尤其是其私法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模範文本的事實,更在於從羅馬法中體現出來的統帥整個羅馬法律制度的靈魂性內核——羅馬法精神。

大體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制度包含的法的觀念,[1]是指支配法律現象和法律文化體系的價值信念系統,[2]是時代精神在社會法律領域的貫徹,是時代法律文化的內在精神特質,是對法律制度運行和發展起支配作用的法律價值基礎,是一個民族法律價值的靈魂。[3]依上述界定,羅馬法精神乃指適應羅馬社會商品經濟交易要求、反映羅馬時代文化特質與政治結構的抽象的觀念性原則,這些觀念性原則統帥、指導著羅馬人的生活包括法律生活;並且它們——盡管曾被歷史塵封——能夠被現代的人們從歷史的故紙堆中發現,它們是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

一、 自然法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說羅馬法蘊含了豐富的自然法精神就象說教會法充滿了上帝的意志—樣不會令人懷疑。梅因說:「我找不出任何理由,為什麼羅馬法律會優於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論給了它一種與眾不同的優秀典型」。[4]但是,如果要追問羅馬法如何就體現了自然法精神,則需頗費一番口舌。

自然法首先表現為一種哲學思潮,此可在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土多德處略見端倪。其後,它被斯多葛派學者所繼承,並與法律發生密切的聯系,在此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的靈魂人物當推西塞羅。西塞羅教導我們說: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種與自然相符合的正當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並且是不變雨永恆的。羅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並不會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會不同,這是因為有的只是一種永恆不變的法律,任何時候任何民族都必須遵守它;再者,人類也只有一個共同的主人和統治者。這就是上帝,因為他是這一法律的制定者、頒布者和執行者」。[5]

西塞羅及其學說成為當時羅馬社會的流行話語,此影響了羅馬法學家。在公元6世紀的《法學階梯》中我們可以直接目睹自然法被這些法學家嵌入羅馬法中的效果。在《法學階梯》第一、二卷里,羅馬法被明確地區分為三部分;自然法、萬民祛和市民法。自然法被界定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給——切動物的法律。因為這種法律不是人類所特有,而是—切動物都具有的,不問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動物。由自然法產生了男女的結合,我們把它叫做婚姻:從而有子女的繁殖及其教養。的確我們看到,除人而外,其它一切動物都視為同樣知道這種法則。[6]

在羅馬法文本中,這種直接賦予自然法以顯明的力量的情形並不多見,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得出羅馬法受自然法精神的浸潤的結論。因為羅馬法學家把自然法哲學注入法律決不是採取機械的、教條的方式進行的。「如果我們只計算那些肯定歸屬於斯多葛派教條的法律條文的數目來衡量斯多葛派對於羅馬法發生的影響,這將是一個嚴重雖然是報普通的錯誤」。[7]斯多葛派對於羅馬法的貢獻,「並不在於它們提供給羅馬法的特殊論點的數量,在於它們給予它的單一的基本假設」。[8]這個基本假設被後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那就是:人是生面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財產和幸福的自然權利——法律的—切規定都必須以此為最高原則。

到此為止,我已經初步闡述了自然法滲透入羅馬法這—事實。與此同時,有關自然法的概念及其內涵還未及說明,而這二者對於把握自然法精神是頗有助益的。

前已述及優氏《法學階梯》對自然法的界定,但這僅僅是諸多版本中之一種而已。實際上,人們對自然法的理解從來就投有取得過共識;他們把它或者理解為某種物質、行為或概念的性格和品質;或者認為是宇宙的天然秩序及其體現的特徵;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特定關系的天然緣由,例如血緣關系;或者是人類的善良感情和普遍的道德意識;或者是理性。[9]透過這紛紛擾擾的爭論,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東西。

首先,自然法不是為體現立法者意志而產生的,並且同公正和正義永遠相符合。因此,自然法總是正義的衡量標准和保護傘。在現實中,某件事物或行為是否公正、正義,不局限於拿它和實定法相比較,更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於自然。與自然相符合便是自然的,因而也是正義的。此明顯區別於實定法。一般而言,實定法「表現至少部分表現為立法者的任意創制的法」,[10]因而它是否公正、正義則是有待進—步確證——一般的說法是,它並不總是如此。

其次,與上述相聯系,由於自然法的正義化身的形象以及自然普遍存在的理論,導致了自然法的普遍性的結論。從空間效力、對人效力而言,實定法只局限於特定的地區和特定的人,如羅馬市民法只適用於共和國境內的羅馬市民。而自然法穿越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分種族、性別、財富、智力而適用於所有人,不拘是貴族抑或平民,自由人亦或奴隸,也不僅是現在如此,將來亦如是。在自然法慈祥的目光下,現實中的種種差異都已被自然法所過濾,剩下的都是同樣赤裸的平等靈魂。

再次,由於自然法並不體現立法者的意志,人們可能會問:它是如何產生的?對這個問題照例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自然法產生於自然,有人認為其來源於上帝,亦有人認為其源自於人之本性,不一而足。但不管歧義是如何之大,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來源上的先驗性。先驗性賦予自然法以神秘性,而神秘性又往往與神聖性有著莫名其妙的關聯。

歷史地看,自然法觀念雖歷經數千年,其間命運多舛,但迄今仍有著重要意義。

首要的意義在於它為人們批評社會安排提供了參考坐標。

現代社會愈來愈趨向於認為實定法是唯一的法的淵源,從而導致法律淪為肆意統治的合法根據。這與羅馬法是相違背的。在羅馬法中,自然法與市民法二者是不一樣的,市民法只是自然法抽象指令的具體化。自然法高於市民法,市民法必須以自然法為坐標和准繩。「法學家顯明地把『自然法』想像為一種應該逐漸吸收各種民事法律的制度」,[11]因為自然法是正義的化身。

自然法描繪的公正、正義的美麗圖景,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燈塔。在它的指引下,人類穿越歷史的驚濤駭浪從野蠻走向文明。自然法是一種理想,一個座標,雖然並不能夠(很快)實現,但它「能夠提供一種用於評價國家法和限制政府權力的普遍性的准則」[12];並且,「幸虧由於自然法觀念的發明,對社會安排進行激烈批評才第—次了可能」。[13]所以梅因說:「這個概念的所以有其價值和作用,是因為它能使人在想像中出現一個完美法律的典型,它並且能夠鼓舞起一種要無限接近於它的希望。」[14]

其次,自然法有助於確立法律信仰精神。

伯爾曼有言曰,「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僵化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為狂信」。[15]這樣的聲音現在聽起來仍震聾發饋。一個人沒有信仰會導致狂妄,一個社會沒有信仰會導致混亂。非法治國家自不待言,因為那裡從來就沒有法律信仰。法律只不過是治理的工具,必要時用一用,但不用也無妨。所以在那裡,法律總是淪為人們的笑柄。即使是在法治國家,受各種現代思潮以及行政權力擴張的事實影響,法律信仰也正遭受嚴重的危機。因此,當前的形勢與未來的目標要求我們確立法律信仰的精神,而自然法恰有志於此。

自然法是正義的法、理性的法,是與人的本性、自然本性相協調的法,因而自然法是神聖的法。在自然法面前,單個人是卑微的但是平等的。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對自身的認同產生了對自然法的信仰,歷史上相繼出現的古典自然法學派、復興自然法學派的興起即為明證。自然法與實定法之間雖有區別,但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兩者皆為正義的繩索而捆綁——畢竟實定法是自然法抽象原則的具體化。因此,人們對自然法的信仰移情為對法律的信仰;信仰實定法是因為其中蘊涵的自然的正義,是對正義的頂禮膜拜。

再次,自然法為法律全球化提供了理論上的一個腳注。

當前法律發展的—個顯明特徵乃是法律的全球化運動。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立法過程中相互借鑒與吸收對方成功的範例,兩大法系之間也逐漸開始了其相互融合的實踐。此種現象的成因或許很復雜,自然法也許能成為其中的一個腳注。

蓋尤斯在《法學階梯》中宣稱:凡依靠法律和習慣統治的國家……,部分地運用了為整個人類共有的法律……。而自然理性在整個人類中確立的東西則是為全人類平等遵守的,它被稱之為萬民法(jus gentium),因為它是萬國適用的法律。[16]在蓋斯看來:由於萬民法是一個普遍的或者極為普遍的規則體系,所以萬民法就是自然法(jus natural)。

既然自然法為整個人類所共有、為全人類所遵守,因而全球各個國家之間的法律趨同現象也就並不令人驚訝了。事實上,自然取得中的先佔原則、男女關系中的自然婚姻以及貿易制度中的讓與、買賣等,各國法律規定皆大同小異。因為它們都是與自然相—致的。相反,那些各國法律規定大不相同的原則是否都與「自然」相一致倒是值得認真探究的。

二、私法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討論羅馬法的私法精神,也許應從公、私法的劃分開始。《法學階梯》第1卷第1篇第4段:法律學習分為兩部分,即公法與私法。公法涉及羅馬帝國的政體,私法則涉及個人利益。在羅馬法文本中,《法學階梯》只論述私法,附加一些刑法和程序法的媒介性主題;《學說匯纂》也是如此,但在第1卷不成系系統地論了一些官員的職責;《法典》十二卷只有最後三卷涉及公法。[17]因此,僅從數量而言,羅馬法大量篇幅皆為有關私法之規定。「事實上,僅僅私法才是許多世紀以來人們認真注意的對象,公法彷彿是個徒有其名的、無用的、甚至是危險的對象。羅馬沒有我們所理解的憲法或行政法。刑法也只是在私法周圍發展,因而它基本上似乎是有關私人(犯法者和受害者或其家屬)的事務,刑法實際上從未成為公法部分,從未達到私法那樣的發展程度。」[18]

私法條文的多寡只是從側面說明了羅馬人對個人利益的重視,還不能必然推論出羅馬人已經具有了現代人的私權意識。但是在自然法精神的沐浴下,羅馬人做到了這一點,其私法精神迄今仍為學者津津樂道。那麼什麼是私法精神呢?承認個人有獨立的人格,承認個人為法的主體,承認個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預的,即使國家在未經個人許可時也不得干預個人生活的這一部分。[19]此即為私法精神的真義。私法精神主要表現為平等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20]

體現羅馬私法精神的第—個理念為平等。假如說羅馬法制度是不平等的,那麼這個結淪幾乎不需要論證,因為羅馬法規定「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隸」,階級差別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的不平等。既然如此,那我們緣何說羅馬私法精神體現了平等觀念、原則呢?因為盡管羅馬社會是奴隸社會,但羅馬法的制度安排卻蘊含了平等性的因子,蘊含了對平等的樸素追求,不平等的瑕疵不應該掩蓋平等的光輝。

羅馬法首先是調整平等市民之間的法律制度。在羅馬法中,「一切權利均因人而設」,但並非一切人均為羅馬社會的權利主體。除了是人以外,還需具備其它基本條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關系而言,還應當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個條件的就可以成為羅馬法上的平等主體。奴隸,一般不是權利主體而是權利客體,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後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變成為自由人和羅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嬰兒,也處於同新生兒完全同等的地位。[21]所以保羅說:「當涉及胎兒的利益時,母體中的胎兒象活人一樣被看待,盡管在它出生以前這對他人毫無裨益」。[22]

從行為能力而言,在羅馬法中,精神病人和幼兒沒有行為能力,未適婚人包括「近幼兒」只有限制行為能力,他們未經監護人准可不能履行某些可能使其財產減少的行為,而且在新法中,未成年人受到保佐。被禁治產的浪費人被等同於未適婚人。奴隸雖然沒有權利能力,但他擁有為主人的利益並以其名義履行適法行為的能力。除上述人以外,所有人皆可以因一定的法律事實或適法行為而取得或喪失財產。並且在此財產流轉過程中,他們的地位始終是平等的,因為在羅馬法中,「在作為其核心的債務法裡面基本上從當事人平等情況出發,不大考慮不平等人之間的合同」。[23]所以任何意思瑕疵包括障礙性錯誤、詐欺、脅迫、非法行為等有違平等原則的行為都為法律所否棄。

羅馬人對平等的追求發展到後來逐步侵蝕了奴隸制度和家庭制度。奴隸在羅馬帝國後期地位已大大改善;羅馬的已婚婦女在帝國時期實際上己獨立於其丈夫,妻子可以自由地很容易地同丈夫離婚。家子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如軍功特有產;甚至帝國後期還規定了父親在撫養子女方面的義務。[24]總體而言,羅馬法體現了樸素的平等精神。如果要追究這一現狀的原因,那可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歷史上的每一發展都是由許多同時發生的相互影響的因素決定的,而且要衡量其中某個具體因素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困難的。

羅馬私法精神的第二個體現為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意味著法律主體能夠依己的意志獨立地作為或不作為,不受外部其它人的干涉。但這種作為或不作為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和社會的利益。羅馬法的原則「公法不得被私人簡約所變通」、「私人協議不變通公法」[25]即為意思自治的外部制約的表現之一。所以在《法學階梯》中,自由的定義是;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權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強力阻礙為限。[26]

在羅馬的法律制度中,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較為廣泛。例如,脅迫行為往往會導致其在法律上的無效、主體擁有一定程度上的遺囑自由等。但能夠較為成功地說明羅馬法意思自治原則的也許是有關債的轉移、變更以及契約制度。在羅馬法中,最初債權同債務一樣也向繼承人轉移,而且產生於私犯的債最可能也是可向繼承人轉移的。但是,它們不能以其它方式在不同的人之間相互轉移,這是羅馬法的原則。但這一原則在羅馬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貿易的需要作出讓步。既然債具有財產制度的明顯特點,就不可能遲遲地不變為貿易的手段。因此後來,「任何債權均可轉讓,無論產生於契約、私犯或其它債因。」[27]

債可以轉讓的同時,也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無論是為了減少、增加,還是為了根據各種原因改變其初始的效力,或者是為了在主債上附加配有自己的訴權但仍具有附屬性的債。當事人可以通過「無形式簡約」或要式口約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債加以變更。[28]更能體現意思自治原則的也許是契約。在羅馬法中,當事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來創設權利義務關系。如在口頭契約中的誓約、嫁資口約中,只要當事人作出允諾後,債即產生。在更為普遍採用的要式口約中,未來債權人獨立地提出問題,未來的債務人自主地對應回答。比如:「你給嗎?」「我給」:「你答應嗎?」「我答應」:「你承保嗎?」「我承保」:「你擔保嗎?」「我擔保」:「你做嗎?」「我做」。只要這些公式般的問答相互完全吻合,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即告成立。在合意契約、實物契約、簡約和協議中,無處不能發現當事人獨立自主地設權行為。

平等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作為私法精神的體現,一直以來就沒有被人們所遺忘。相反,在當代社會尤其是當代中國,重提私法精神還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首先,被歷代學者所傳唱的私法精神的彰顯隱含了—個共識性的前提,即對把法律兩分為公法與私法表示認同,而這種法律的劃分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論的和實踐的意義。對法律進行分類是學者們樂此不疲的事情。公、私法的劃分引導人們在法律學習、法律研究中對復雜的法律現象有較為清晰的全面把握;同時,它還揭示出法律有著不同的功能指向,其一指向「公」即國家,其二指向「私」即個體,這種二分法的利益功能指向有助益於人們認識法律。

羅馬法高揚的私法精神還造就了這樣一種信念;私權不應為國家公權任意粗暴干涉。某種意義上此限制了國家公權力的誤用與濫用。雖然在羅馬法中私人的合意不能違反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但同樣國家強制力也不應蠻橫地干涉公民之間的合意以及隸屬於公民自身的基本權利。從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洛克、孟德斯鳩到法國的人權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皆對政府權力的擴張性、侵略性表示了懷疑和擔心,並分別從理論上和制度上給予了切實地制約。現代社會全球性的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國家廣泛運用立法、司法、行政手段規制和調節社會生活,司法管轄權的法律體系的多元化日益被單獨的中央立法和行政法規取代,法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密切,私權在強大的國家面前更顯弱不禁風。因此,重提私法精神,再塑私人品格在當代社會尤顯必要。

不惟如是,羅馬私法精神的全球傳播也激發了社會主體的獨立意識,為主體擺脫各種形式的依賴關系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平等原則的深入人心不但影響了羅馬法律制度,在當代社會也激勵著人們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努力,它是人類擺脫依附的前提與基礎;意思自治原則給予了主體自我行為的自由,主體有權利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如何做、和誰做等,此為主體擺脫依附性創造了現實可能性或提供了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一句話,私法精神不會因時間而褪色。相反,在文明過程中它愈來愈為人們所珍重。

三、理性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羅馬法包含豐富的理性,這是中世紀與現代人的共識。人們總是在不同的場合提醒我們羅馬法是理性化身。蓋伊。柯克雉爾認為:

羅馬法不是我們的普通法,在法國不具有強制力,但它因被看成是理性。……「求助於羅馬法」,我們這個意思是說,求助於羅馬法的靈活性和羅馬法的性,而不是我們迫於無可奈何。……德。杜則認為法蘭西習慣法和成文法才是我們的普同法,他把羅馬法僅僅看成是寫下來的理性。[29]

這樣一種理性的羅馬法給予後人的並不僅僅是一些可資參考和憑吊殘章段句,相反,「羅馬法的敕令和解答,無論是單個的或整體的,都構成了在羅馬法學家自己心目中絕沒有構成的一種書面自然法,一種書面理性,他們將羅馬法連同《聖經》、教父著述以及教會的法律—起視為神聖的典籍。」[30]

羅馬法的理性主要表現為:法律推理與研究的方法、模範的法律制度、法律的分類模式和法典化傾向及成就。就法律方法而言,盡管羅馬法學家在他們對法律的探索過程中是極其講究實際的,他們將規則僅僅視為是「對事情的簡要陳述」。但是,他們在公元2世紀和1世紀引進了希臘辯證推理方法,[31]同時對一般的法律制度進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其導致的結果是——正象馬克思在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所說——「其實是羅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財產的權利,抽象的權利,抽象的人格權利。」「羅馬入主要興趣是發展和規定那些作為私有財產的抽象關系的關系。」

模範的法律制度是羅馬人值得驕傲的一面。羅馬法中債的制度、物權制度、人格權制度歷經二千年依然顛撲不破,為後人所親睞。確實,羅馬法為後世提供了基本的術語體系,這從當代民法學的經典文本與古羅馬經典文本之間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大量的證據。另一「方面,羅馬法有關法律體系的分類也浸淫了理性的光輝。首要的並且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分類方法乃為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次要的則為自然法、市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萬民法的分類模式。人們很難想像這種觀點,即認為這種分類模式不是理性指引的結果。

也許最為突顯的理性的表現為法典化傾向及成就。一般而言,「法典自身是高度理性的體現」[32].事實上,羅馬法開始於一部法典(十二表法),也結束於一部法典(優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典化來源於對法律的普遍性和系統性的追求的沖動,這種追求的成功實現的前提在於人們承認人本身具有相當程度的理性,依據它人類能夠認識、解決法律中的問題,從而最終獲致法律的完美狀態。因此,任何——部法典都散發出程度不等的理性氣息,羅馬法文本亦如是——近現代以來的法典編纂逃不脫優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事實即為此—觀點的例證。

當然,古典時代羅馬人的理性觀念是古樸的——和現代相比。它在概念上屬於一種自然理性,而在方法上則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辯理性。盡管如此,羅馬法的理性精神迄今仍有借鑒意義。

盡管在今天看來,羅馬人事實上還是比較關注對實際問題的探討,但這一事實並不能抹殺羅馬人非凡的抽象思維與邏輯能力。理性的力量盡管並不是無窮的,但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在法律創制過程中,是以理性為先導還是以經驗為先導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如果在立法中全部遵循「摸著石頭過河」或「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思路而不充分利用理性的超前性、預見性,有可能導致法律體系的互相矛盾、混亂並且可能產生立法嚴重滯後的狀況,這對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而言頗為不利。

重視理性的作用,在某程度上亦有助於法律專業化的目標實現。羅馬時代法學家的作用空前高漲,他們的言論和觀點被寫進教科書和法典中。一般而言,法學家和法律職業者所受的訓練足以使他們擺脫各種偶然性的支配,他們更多時候是依賴於他們所受訓練,運用分析推理、辯證推理的方法來運作法律;並且,高瞻遠矚是他們區別於非法學家職業群體的標志之一。他們也重視經驗,但他們不是用直覺去體驗,而是理性地去分析、歸納、推理這些經驗。總之,盡管他們的理性有限,但他們會最大程度地運用理性並且其結果總是大多符合於理性。

結 語

❾ 能源和資源怎麼區分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礦物質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
【詞目】資源 【拼音】zī yuán 【注音】 ㄗㄧ ㄧㄨㄢˊ 【英譯】resources;natural resources 【基本解釋】可利用的自然物質。如:煤、鐵、石油等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等的來源。 葉劍英《浣溪沙·登大興安嶺》詞:「伐後更生延百歲,祖先遺樹值千年。資源利用慎材艱。」 冰心《再寄小讀者》四:「這十多天之中不知又發現了多少新的資源,增多了多少個發明創造。」
開放分類:
詞語,漢語
2.經濟學名詞 編輯本義項資源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資源「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目錄

簡介
人類對資源的認識概述
勞力經濟階段
自然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階段
新的資源觀定義
資源系統觀
資源辯證觀
資源層次觀
資源開放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系統及其分類按資源性質分類
按資源用途分類
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資源系統的特點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中國資源狀況
中國的資源問題
資源應用
經濟學中的資源
項目管理中的資源
編輯本段簡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本段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概述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經濟的關系。
編輯本段新的資源觀
定義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編輯本段資源系統的特點
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編輯本段中國資源狀況
中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中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中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中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中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我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編輯本段中國的資源問題
中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 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編輯本段資源應用
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發達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發展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乾的問題: 資源枯竭 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環境退化 公地悲劇 資源詛咒
編輯本段經濟學中的資源
一般來說,經濟學上的資源指的是通過使用或直接可以為企業、社會產生效益的東西。如土地、人、設備、廠房等等
編輯本段項目管理中的資源
現代企業很多都是以項目管理的形式組織企業生產與管理。資源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在項目管理中的資源,更多的時候指的的「人」,即可使用的項目組人員。另外,也有用於指需要用於項目管理中的項目設備。
開放分類:
項目管理,項目管理軟體
3.信息技術名詞 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資源計算機編程中的資源 計算機中資源這個概念很早就有,恐怕可以追溯到在程序中使用的常量。比如我們在C語言中定義: Const floatpi=3.14; 這里的常數pi其實就是最簡單的一種資源,在以後的程序中,在遇到圓周率的時候,就可以用pi來代替: Float r=1.2; Float d=2*pi; Float area=pi*r*r;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需要修改參數pi值時(如要提高計算精確度),只要在一個地方修改pi的值即可,而不必在所有用到pi的地方去逐一修改。這是資源出現的最早的形式。 在後來開發OS2和Window程序時,正式引入了資源的概念。如Borland的C++,Delphi把會話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程序的邏輯,另一部分是對話框及其上面的控制項的大小、位置、字體等信息。這些信息就是資源,它在程序中就是不變的常量。早期的資源文件一般都被嵌入到程序中,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在dll或exe中讀取這些資源。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資源的類型也越來越豐富,例如圖片、音頻、視頻等等。從軟體國際化(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的角度,可以把資源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需要隨使用者所用的語言而改變的資源,如軟體的中文版、英文版等; 另一類是不需要隨使用者所用的語言而改變的資源,如:音頻、圖像等。 從資源出現的方式來看,資源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嵌入在程序集(Assembliy)中; 第二類是以單獨文件的形式出現在本地的存儲介質上(通常是硬碟); 第三類是以單獨的文件存在在異地的存儲介質上,如網路硬碟等。
4.廣西地名 編輯本義項

❿ 制度主義

政治學的制度主義:流派、整合,以及在中國的應用(導論)

Kielboat

作者按:工作論文, 未經許可請勿引用。歡迎將任何意見發往:[email protected]

提要:在過去20年裡,新制度主義從經濟學進入政治學,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對政治學的影響不可謂不巨大。但是,就其現狀而言,各種流派並行,有互相消解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制度主義在政治學內的繼續發展。本文即試圖對政治學中現有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和歷史制度主義作一整合,並為未來這一可能的制度政治學更有效地解釋制度轉型尋求方法論的基礎。

關鍵詞:制度主義,認識理性,折衷主義,制度轉型

什麼是制度政治學?盡管在過去20年裡的政治學領域內,制度主義這個術語已經被廣泛接受,而且,「現在占據了政治學的更有理論性、更有解釋力的中心」(Pierson, 2000) ,今天,制度政治學仍然處在爭論中的未成熟狀態。我們知道,政治學的制度主義是從新制度經濟學移植過來的,因此也很自然地克隆了新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上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論爭。1即使是最早試圖把幾種制度主義統一到「一個粗糙的綜合」的嘗試,——即里程碑似的論文「政治學和三種新制度主義」,其中,霍爾和泰勒(Hall & Taylor, 1996)努力將政治學中的歷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達成「一個更開放和更擴展性的相互置換」,當然也有人主張這種整合只有依靠本體論即歷史制度主義才可能超越所謂「計算的和文化的方法」(即理性選擇與社會學的制度主義) 2,——也被批評為功能主義化,太多的注意制度的影響,卻未能夠充分地解釋制度的起源和變遷。(Pierson, 2000)

對一個成熟的政治制度,這樣「制度的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的方法論缺陷或可容忍,畢竟,目前西方冠之以「制度政治學」的著作,基本上都是研究議會政治或社會政策的績效和產出問題,這是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但是,當面對如何解釋及預測一個正在經歷全面深刻的制度變遷的社會轉型, 比如中國特別是中國的社會組織轉型,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組織分析對於這類動態變遷就顯得有些不足以勝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從制度主義的方法論也是哲學基礎出發,即根據杜威的實用主義3,就有邏輯上的必要將制度主義的各種流派綜合起來。不論它們源於經濟學的還是社會學,不論韋伯的或凡勃倫的還是科斯或諾斯的,形成一個包括宏觀機會、微觀行為、中觀網路及慣習和趨勢政治學的制度主義分析的綜合4。 當然,如何綜合,如何協調不同的制度主義流派並整合到我們所需要的轉型制度政治學中,下面分別從每一個流派的定義、假設、和方法等角度依次考察。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RCI)

按照巴里.韋嘉斯特(Barry R. Weingast, 2001),RCI在政治學中主要運用理性選擇理論(RCT)的方法闡釋「制度的影響,為什麼制度是必需的,對特定製度的選擇,及制度的長期持續性和生命力」等5,也就是拿新古典經濟學解釋上述制度問題。這種政治學的「計算」學派可以追朔到唐斯(Downs, 1957)、布坎南和杜洛克(Buchanan & Tullock, 1962)、 里克爾(Ricker, 1962),他們最早運用關於理性行動的數學模型在投票行為和聯盟形成分析等領域,這些後來構成公共選擇理論的主幹。稍後,包括產權理論、組織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的新制度經濟學(Coase 1937, Moe 1984, Williamson 1979)逐漸滲透進政治學並在一些重要領域內形成了帶著理性選擇印記的「新政治學」,如交易成本政治學(North, 1990a),國家和官僚理論(Ostrom 1990, Niskanen 1973), 和新近出現的「新制度政治學」(Lane & Ersson,1999)或「結構政治學」,後者主要關注立法過程或社會政策。

大體上,作為政治學中RCI基本資源的上述新制度經濟學(NIE)理論,只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擴展,早期的公共選擇理論則直接借用新古典經濟學,從而把大部分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和方法也照搬到政治市場和制度中,比如經濟人(理性人)的行為假設-意味著他的偏好是基數的、可傳遞的,因而連續光滑、可微的,導出這個「政治人」傾向於最大化他的偏好。 在這個意義上,制度影響或政治角色之間的互動就不過是計算後的交易。相關制度背景可以給定或視作偏好的外生約束。 從而,制度的政治產出就是可預測的,即「偏好×制度=產出」6。還需強調的是,系統平衡和均衡分析工具的假設在RCI中相當重要。大部分最新的NCE和NIE的發展包括博弈理論,在過去20年裡基本上集中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等方面,都可以看作理性選擇理論的補充和修訂。

社會學制度主義

嚴格的說,最早是社會學家從19世紀開始涉足制度問題,如馬克思、韋伯、凡勃倫、杜克海姆等。比較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大部分文獻似乎集中在組織研究上(March and Olsen 1984,1989, DiMaggio and Powell 1983,1991, Tolbert and Zucker 1994),如官僚體制、商業組織、利益集團等;而且,對制度的定義相當廣泛,包括RCI意義上的非正式制度, 例如,傳統、文化、規范、價值觀等等。因此,社會學制度主義有時也被看作文化主義的,運用文化的術語將組織解釋為文化實踐而非效率的結果。

然而,黑卡松(Heckathon, 1997) 認為, 許多社會學家如彼得.布勞「已經隱含地(implicitly)依靠理性選擇作為他們工作的基礎」,而且,「處理個人和社會層次的現象均基於微觀水平的選擇」。7 這樣,就排除了社會學的結構分析可能與理性選擇理論的沖突,即前者的個人的原子論假設與後者的個人主義方法論之間的沖突,也開辟了將「選擇約束的新制度主義(the Choice-Within-Constraints New Institutionalism)」8引進社會學和組織分析的道路。

另一方面,盡管社會學制度主義無力像RCI那樣提供精確的數量分析模型,它對社會變遷的過程和本質的內在洞見在闡釋制度變遷時卻似乎佔有方法論的優勢更有說服力。例如,與通常社會學的原子論假設(這也是經濟學中社會選擇理論的假設9)相反,社會學制度主義是強調「一個基本的認知過程」(Zucker, 1983),而且不僅僅是RCI意義上的行為主義的、「介於制度和產出之間的聯結」。10 具體來說,社會學制度主義對這一制度化形成過程的描述主要體現在兩個核心概念上:由以文化資本理論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bieu)最早強調的"慣習(Habitus)」的概念,和舒爾茨(Schutz 1962,1967)意義上的代表另一種制度化形式的「慣習化(Habitualization)」,即指「為了解決正在發生的問題而被一個行動者或一個行動者集合經驗地發展並採用的行為」11。因此,社會學制度主義對制度主義理論最突出的貢獻是將認知理性引入個人和制度的整個互動過程,即制度起源和變遷的微觀與中觀層次。如果整合進制度政治學,這種大體上和博弈論中的序貫均衡(sequential equilibrium)對應的實證社會學方法將對認識均衡的動態轉換有相當助益。

歷史制度主義

霍爾和泰勒(1996)在文章的最後指出,在政治學的三種制度主義流派中「歷史制度主義居於特別關鍵的位置」,並被歸因為它的折衷主義方法:「所有這些(文化和計算的)方法都被用來闡明具體的制度和行動」即制度分析政治學的中心問題( Rothstein 1996:159, Thelen 1999:370) 。 出於同樣的方法論原因,歷史制度主義對制度的定義也大體上接近社會學制度主義的視角,包括「嵌入政治或政治經濟的組織結構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程序、規范、規則、傳統」12。進而,如果考慮到歷史制度主義中的另一個方法-政治經濟學,它在制度行動者間的戰略互動結果方面賦予了歷史制度主義「一個比羅格夫斯基(Rogowski)的理性選擇方法清晰得多的微觀基礎」13,那麼,這一流派的所謂「超越計算和文化方法」的主張就不會令人感到驚奇了( Hay and Wincott, 1998) 。

簡而言之,歷史制度主義的這種優勢是基於它的折衷主義方法和「道路依賴」的哲學基礎,就是歷史主義學派的內在原則——「連續性原則(continuum specierum)」。汪丁丁就此一直追朔到康德。在他看來,「康德把分殊原則(species)與一般性原則(forms)當做理性演進的對立統一,把連續性原則(continuum specierum)當做對這一對『正題-反題'的超越的綜合」。14可能正是基於這種本體論的挑戰,即如何解釋長期的集體選擇或制度的起源與變遷,歷史制度主義確實有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RCI或社會學制度主義都不得不吸收歷史制度主義並改變自身,至少也應把後者作為理論證偽的工具。15

上述新發展暗示,不同的制度主義流派存在共同基礎的可能,盡管,它們之間仍然存在鴻溝,比如基本的行為和偏好假設、有關制度的定義、RCI的理性(或有限理性)與社會學制度主義的認知理性或歷史制度主義的歷史理性之間的關系,也即宏觀和微觀方法、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等等間的鴻溝。同樣源於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的馬歇爾的折衷主義方法,可能是解決這些問題並構造出一個新的統一的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方法論選擇。

相應的,我們也許應當重新思考什麼是制度理性, 並從客觀制度的合理內核中歸納出認知理性。比如,在對待中國歷史也即我們的制度傳統問題上,是否應當反思性地探索在它的道路依賴的現象後面的內在歷史理性和制度理性?這樣似乎更符合最近的回歸本體論趨勢。就是說,當且僅當基於問題導向的本體論,才可能有機會、空間和工具,在社會科學內不同制度主義流派間搭起一座橋梁,從而引致一個新的方法論的排列組合和隨後政治學從「制度的理論」到「制度主義理論(Theory of Institutionalism)」的轉變(Diermeier and Krehbiel 2001)。

具體到制度政治學的學科建設-關聯如何對待中國極其復雜的制度環境的問題,這一趨勢也極有意義地暗含了學科本土化的要求。首先,有必要尋求符合中國特殊的制度傳統和資源的內生的方法論基礎,能夠反映中國的制度理性、在道路依賴-轉型的歷史過程中充當認知理性核心的某種思想資源。比如儒家哲學,經歷「三期」或「四期」的發展,既是一種實踐哲學,又是一種認知 結構,既有長期的制度應用與連續性,又富相對獨立性和自我變革的傳統與邏輯16,似乎能夠滿足在制度政治學的發展中實現霍爾主張的「建立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聯盟」17,在以中國特別是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轉型為研究對象的制度政治學的發展中促成本體論與方法論統一、即問題與方法統一的學科本土化。在這個意義上,與杜威的實用主義及社群民主具有某種學理相通的儒家哲學18,如果結合進經過前述整合的制度主義的制度政治學,名之為(新)儒家制度主義政治學,大概也不為過。對這個問題的詳細闡述,另有專文。

熱點內容
商場垃圾房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1:16:38 瀏覽:68
網上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1:13:26 瀏覽:931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