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義
1. 康德的絕對道德主義怎麼翻
Moral absolutism 基維網路上是這樣翻譯的。
2. 道德的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區別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是相對的。
道德普遍主義主張無論民族,宗專教,性別,性取屬向,國籍,種族等因素,人性都有著共同的弱點。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國籍,種族等因素會影響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個相對的范圍內成立的。
舉例,
在中國過去一夫多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這是一個會受別人指責的事情。這個就是道德相對主義主張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道德的范圍再改變。
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鮮啊等等國家不尊重人權,限制人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自己的文化影響得出的社會形態和美國所主張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國的邏輯就是道德普遍主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和美國一樣講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對社會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3. 絕對主義道德倫理是什麼急求回答,謝謝各位了!!!
道德絕對來主義是一種理論或信自仰,相信存在著判斷道德倫理問題的絕對標准,而且並不受社會或者場合的影響。依據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內存於普世規律、人類天性和其他基礎來源之內。道德絕對主義有時被拿來與道德相對主義相對應,並且經常被簡單地類型化為類似的語句:「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結果主義又稱結果論,是倫理學中的學說,指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該行為就總體而言是否達到最高內在價值(參閱價值學[axiology])來決定,即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取決於道德行為的後果。
結果論最簡單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它主張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就總體而言該行為的快樂抵消痛苦之後的凈效應是否達到最高。簡單地說,造成快樂的行為就是對的,造成痛苦的行為就是錯的,而不管動機與否。其他不同於古典功利主義的形式,若非以各個等級事物的內在價值來判定(即G.E.穆爾的理想的功利主義、倫理的利己主義),就是看各類事物的結果是否恰當合適。
結果主義相對於絕對主義。絕對主義(代表人物康德)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則和行為規范,只需注重動作的意圖,而不管結果如何。
4. 道德主義 歷史主義
從道德主義的立場來看革命有兩種,從狹義上講是一種暴力是一種對生命的摧殘版和輕視是非人權道的,幾千人的命瞬間即逝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負責.但從廣義上講是用少數人的生命去換的幾億萬人民的生命是一種偉大的犧牲精神.從歷史主義立場來看革命是一種政治意圖說好聽點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安定說難聽點就是某一個階級發展起來後的對舊的階級束縛的反抗和不滿的必然結果,是新的階級推翻舊的階級的為一途徑.
5. 國家是道德理念的現實什麼主義
我從政治理論(或者說政治哲學:這種區分在這里並不重要)的兩種粗略模式開始我的討論,這里所謂政治理論探討的是道德與政治實踐之關系。一種是制定模式(enactment model)。按照這種模式,政治理論系統地表達原則、概念、理想和價值;而政治(至少就理論對它的期望而言)則試圖通過勸導、權力的運用以及諸如此類的手段在政治行動中把它們表達出來。這種區分並不必然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區分(雖然通常是這樣)。而且,有一種可以被雙方共享的處於中間地帶的活動:這種活動根據環境形成關於原則和價值的特定觀念,並設計出有可能表達那些觀念的綱領。
一種蘊含制定模式的理論範式就是功利主義。除了採取那種聲譽掃地的「看不見的手」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放任自流並讓別人放任自流,政治就一無作為),功利主義也呈現出了對於通常蘊含在制定模式中的全景式觀點(panoptical view)的一種非常明確的看法,這種全景式觀點是指:這種理論對於社會的觀點是一種審視和改善的觀點。
不妨對比一下制定模式與結構模式(structural model)。按照結構模式,理論(只)確定在權力條件下共存的道德條件,在這種條件下,權力才能公正地行使。羅爾斯的理論是這種理論的典範。鑒於應用差別原則所帶來的後果,《正義論》(以下寫作TJ)中的理論也包含著某些政治行動目的,雖然即使在那種情況下,它也較少採取一種綱領的形式,而更多地是採取一種必要的結構的形式。在《政治自由主義》(以下寫作PL)以及導致此書之寫作的著述中,這個方面表現得不太顯著了。[1]這是因為羅爾斯希望在以下兩種觀念之間做出比《正義論》所允許的更明確的區分:一是權力被正當地行使的社會(秩序良好的社會)的觀念,一是滿足自由主義對社會正義之抱負的社會的觀念。(這種區分也許還蘊含著各種其他的區分:人權/政治權利/社會權利等等)
這兩種模式之間的差別無疑是重要的。但我現在關注的是它們的共同點,它們所表徵的是道德對於政治的優先性。在制定模式下,政治是道德的工具;在結構模式下,道德提供對於正當的政治行為的約束(在《正義論》中是相當嚴厲的約束)。在兩種情形中,政治理論就像是應用的道德。
6. 道德多數主義是什麼
完全朝黑暗傾斜,因此再也沒有方向
浮向深湖底有一星期之久。
超脫於凡塵.
旋轉
詳細詢問
常的戶外亮亮嗓哈哈
7. 道德主義行善和神本主義行善區別
道德主義行善
和神本主義行善
沒什麼大的區別
8. 道德絕對主義的危害
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又稱結果論,是倫理學中的學說,指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該行為就總體而言是否達到最高內在價值(參閱價值學[axiology])來決定,即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取決於道德行為的後果。結果論最簡單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它主張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就總體而言該行為的快樂抵消痛苦之後的凈效應是否達到最高。簡單地說,造成快樂的行為就是對的,造成痛苦的行為就是錯的,而不管動機與否。其他不同於古典功利主義的形式,若非以各個等級事物的內在價值來判定(即G.E.穆爾的理想的功利主義、倫理的利己主義),就是看各類事物的結果是否恰當合適。結果主義相對於絕對主義。絕對主義(代表人物康德)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則和行為規范,只需注重動作的意圖,而不管結果如何。結果主義代表人物:邊沁代表著作:《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代表理論:功利主義道德理論(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絕對主義:把事物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絕對化的思維方式。特點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和相對的關系,只承認其絕對性,否認其相對性。不承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此過程必然轉化為他過程,不承認絕對之中存在著相對。絕對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認為某一認識是一成不變的、永恆無誤的真理。絕對主義有時也作為現代西方哲學中新黑格爾主義的絕對唯心主義的別稱。起源於17-19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具有絕對權力的君主統治的國家形態。隨著中世紀封建經濟開始解體,商品經濟滲透農村,以手工業的發展為基礎,城市開始發達,絕對主義農民對封建領主的反抗日益強烈。另一方面,依靠行會制手工業和商業的資產階級也成長起來,加深了同封建領主的矛盾。於是,國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國王聯合資產階級,建立強大的常備軍和官僚機構,以此鎮壓農民的反抗,抑制封建領主相互間的抗爭,改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統治體制,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體制。在此過程中,通常是王權打破封建割據,促進國民的統一,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和擴大殖發地,通過國外市場和掠奪來積累財富。這個政治形態出現在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它不是被資產階級革命所推翻,就是在保存專制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況下,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兩條道路必取其一。在日本,一種看法認為,明治維新建立的天皇制國家是絕對主義。自日本資本主義論戰以來,圍繞著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絕對主義形成的問題,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9.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9)道德主義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