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道德
『壹』 簡述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特點為:
1、道德判斷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具有客體性。
2、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此類兒童的思想以道德實在論為基礎。
3、此期兒童認為,制定規則的人是權威,規則是神聖的、不可改變的,必須絕對服從。
(1)他律道德擴展閱讀
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觀點來自於皮亞傑。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貳』 「他律」是什麼意思
他律指指接受他人約束,接受他人的檢查和監督。或者指他律為除本體外的回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答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讀音:[tā lǜ]
由來:
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傑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是早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本質特點。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准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所謂道德自律,就是指兒童自覺地依照道德規范,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
近義詞:自律
造句:
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應從他律和自律著手。
就是要做到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結合起來。
『叄』 簡述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他律道德節,道德階段,兒童特點,這個的話特點也很詳細,我建議你去搜狗搜索一下。
『肆』 他律什麼意思
狹義來說,他律指非自願地執行涵蓋道德標准、法律體系(包括懲治和預防)和其專他社會規范。廣義來屬說,他律為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心理學名詞解釋]
他律:青少年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觀的價值標准支配。
他律,與「自律」相對,所謂「律」,即約束之意,他律是指非自願地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督.
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傑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是早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本質特點。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准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所謂道德自律,就是指兒童自覺地依照道德規范,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
他律的年齡階段: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3-15歲的兒童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將權威人士的意見作為道德判斷的標准。
『伍』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陸』 簡述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簡答題
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這是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柒』 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捌』 皮亞傑認知理論前道德他律自律分別是多少歲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早來在20世紀源30年代,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原理,採用對偶故事對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
根據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
無律階段(0—4歲)、
他律階段(4—8歲)、
自律階段(8—10歲)、
公正階段(10—12歲)。
『玖』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中道德他律的名詞解釋
道德他來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自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是皮亞傑的一個重要術語。七八歲以前的兒童,由於思維發展的社會性相互協作發展的局限性,認為規則是來自父母、政權或上帝,因此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單方面尊重的強制性規則。但是這種權威性要依賴於發出命令的人是否在場,如不在場命令就失去效力,這時兒童也只產生短暫的不安。使兒童的道德判斷從他律向自律過渡是家庭和學校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