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產生的原因
㈠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經中的闡述,道襲德一詞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1)道德產生的原因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㈡ 道德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有以下四個基本原因:
1 社會關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3 生產實踐產生內了需要。
4 社會出現分工容。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是社會物質社會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㈢ 簡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徵。
道德的起源:
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道德的特徵: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3)道德產生的原因擴展閱讀: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㈣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什麼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㈤ 職業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麼
職業道德產來生的根本原因是社自會分工和經濟發展。職業和職業道德的產生及其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客觀基礎是社會大分工。
職業道德產生的直接原因是職業行為,曾經為這個答案還有過爭議.但是,請看清是直接原因.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是根本的原因.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
㈥ 什麼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回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答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伊斯蘭教《古蘭經》說,人間的善惡乃真主的旨意。
除獨一的安拉以外別無主宰"。中國古代,董仲舒把天視為最高的人格神,認為仁義制度之數,盡取於天'唯理主義說把道德說成是理念或「天理」的產物。蘇格拉底、柏拉圖斷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靈魂對至善的回憶;黑格爾也認為美德是對精神或倫理精神的向我意識;中國宋明理學家二程和朱熹認為「天理」、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倫理學家把道德起源歸結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康德認為道德律令是由「先於經驗純乎自發」的善良意志所產生的,聲稱: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㈦ 道德產生的原因是由個人的什麼決定的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7)道德產生的原因擴展閱讀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
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㈧ 人類為何會產生道德是生存需要嗎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為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為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1),「德」的本義為「得」.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得即德也」.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為——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並非都是道德.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規范,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群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社會、人際關系由此產生.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系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為的規范問題.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為規范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為德治.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為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為目標的行為規范.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為規范.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凈余額」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同一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沖突的發生.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所以說,當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凈余額」的原則.即,行為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為.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為.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舍車保帥」的招數.
(二)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在這樣的原則要求下,只要你損害了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數人的利益,都是不應該、不道德的.由此可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的道德目標?我們現存的道德規范距離終極的道德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構建起有效塑造全體社會成員高尚品德的道德規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種道德規范總是流於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難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投身於道德文明的建設,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㈨ 品德形成的過程中,有什麼內部原因
引言:其實在孩子形成品德的時候,需要關注一些因素,其中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這時候克服這些因素,學生的品德形成會更加順利更加正確。所以在品德形成的過程中,你知道有什麼內部的原因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生活在社會上就是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因為有高尚的品德,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團結,更加和諧。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他的人生必將是燦爛的,輝煌的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有自己的准則,而且也有自己的思想,不會做一些違反規則的事情,所以人需要一些美好的品德,需要一些高尚的品德。
㈩ 責任,道德,准則的起源是什麼
1、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動物的本能行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創造了人、社會和社會關系,也創造了道德。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勞動在創造人的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的關系,原始的勞動分工與協作,使相互依賴、相互扶持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當時最自然、最朴實的道德生活狀態。隨著勞動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分工與協作不斷增強,各種勞動關系逐步明確,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日漸清晰,包含自由、責任等內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確認。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在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中,人類必然要發生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個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各種利益關系更為凸顯,要求規范、協調或制約利益沖突的意識更為強烈,由此促進了人類道德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可以說,正是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調節各種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3、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意識是道德產生的思想認識前提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意識到自我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意識到自我與他人或集體不同的利益關系,並由此產生調節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時,道德才得以產生。
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而全面地論述了道德的起源問題,為正確認識和理解道德的本質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