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小楷的立法者
1. 文徵明和文徵明是同一個人么
是的,文徵明,字征明,所以有時也叫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徵明自小並不聰明,字也寫得不好,但學習卻很刻苦。 在學堂里,學生們常在郡學中或飲酒閑聊、嘯歌相樂,或品茗對奕 、消磨時光。惟獨文徵明不與眾人湊趣,獨自在一旁讀書寫字。 剛到郡學時,學生們對新 來的文徵明有點瞧不起。文徵明平時沉默寡言, 好象有點笨拙,沒有讀書人那種瀟灑才氣, 而且還公然頂撣學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幾年以後,同學們不得不對這位外拙內秀的同學刮日相待。象娛樂場一 樣的郡學, 絲毫沒有影響文徵明,他獨自磨墨提筆,臨寫《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罷。有時他給人寫信,稍有疏忽寫錯一點,他一定要重寫,反復好幾次也不嫌麻煩。他的書信簡札往往都用蠅頭小楷來寫,筆畫細若毫發, 結體工穩停勻,有的同學勸他說:「一般書信,草草了事,足可應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徵明回答說:「我是以練書法自娛,並不是為他的。」果然功夫 不負有心人,幾年後,文徵明的書法就遠近聞名。有一次,大書法家李東陽看到他的隸書,感嘆道: 「我的篆書,你的隸書,都絕了」。李東陽素以篆書自負,可見他對文徵明的評價。 古人讀書,多數是為了中舉踏上仕途。文徵明在這方面不太順利。明 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習慣上所謂 的「秀才」。文徵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規定,秀才參加「歲考」,也就是參加本省學政巡迴各地舉行 的考試及格以後,方能到省城參加「鄉試」。鄉試中了 ,就是「舉人」。中了「舉」,就有資格去京城參加「會試」,以博取「進士 」的功名。文徵明在 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卻徒增了不少煩悶,白了少年頭。文徵明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有的人還公開說:「我們翰林院門又不是畫院,怎麼會容留畫 匠在這兒呢?」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 才獲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焉,晚年以戲墨弄翰自遣,過著自在的藝術家生活。 文徵明被稱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藝,書畫精絕,還因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這里舉幾個例子: 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原在溫州做官,為官清廉,故文家比較清貧。文徵明三十歲時,文林在溫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徵明獲訊後趕赴溫州,但文林已經去世三天了。當地官吏見文家清貧,按照當地官場習慣,湊集了千金為賻,他堅辭不受。他們還想把這筆重禮送到蘇州,也被他去信辭卻了。 文徵明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留下什麼資產,他早年的生活比較清苦。寧王朱宸濠為了篡奪皇位,廣攬人才,備了厚禮來聘請他,他非但不去,還把朱宸濠的禮金原封送回,聘書連看都沒看一眼。右僉都御史俞諫得知他很有才學,家境不夠寬袷,很想借故接擠他。俞諫問他:「你早晚有什麼困難嗎?」文徵明說:「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諫又指著他的衣服問:「怎麼破成這個樣子?」答曰:「這是暫時淋了雨的緣故。」俞諫深知他不肯隨便受惠,一直難以啟口。
文徵明晚年聲望很高,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傳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文徵明有「平生三不肯應」,即決不賣字畫給藩王貴族、宦官與外國人。有個商人想以十金高價請文徵明作字畫,文徵明當面斥責說:「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銀來沾污我!」堅辭不寫。有些達官貴人路過蘇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卻不肯接受禮物,更不回拜,只是當面說明「恕不答謝」就算了。 這成了他的慣例,連嚴嵩這樣的權貴,文徵明也不破例。據說嚴嵩曾說: 「別人,他不回拜就罷了,我路過蘇州特去拜他,他也不來回拜!」 回答說:「如果不回拜別人,卻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這些人無論給多麼高昂的代價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書畫。對於窮書生, 他甘願奉送,不收分文。
文徵明成為一代書法大師,除了他對書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氣質外,還同家庭熏陶、老師教導、朋友切磋分不開。他學字是從蘇(軾)字入手的,他父親的字,現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贈給他親家吳愈赴官敘州的一篇《序》,就在蘇州。後來文徵明從吳寬學文學,從李應禎學書,從沈周學繪畫。吳寬曾官侍讀學士,後進禮部尚書,「書法蘇學士(軾)」,得蘇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畫壇巨匠,兼擅書法,得黃庭堅遒勁奇崛之勢。文徵明筆下不時流露出蘇、 黃風采,因受他們的影響。李應禎書宗歐陽詢,平正婉和,清潤端方,雖非書 法大師,卻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徵明人物的啟蒙老師。文徵明在《甫田集》中記述了他對文氏的教誨:「家君寺丞在太僕時,公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給事左右,所承緒論為多。一日書《魏府君碑》,顧謂征明曰:『吾學書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無益矣,子其及目力壯時為之』。因極論書之要訣,累數百言,凡駝指凝思、吮豪濡墨與字之起落轉換、大小向背、長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蓋公雖潛心古法,而所自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學書心得悉數傳授給文徵明外,還鼓勵他突破傳統,自創新格。
在文徵明22歲時,李應禎看了他的蘇體字,對文徵明說:「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這些話影響了文徵明一身,無怪文氏對他這位不太出名的老師頂禮膜拜了。此外,蘇州此時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後世稱為「吳門四大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畫家外,還有一大批有成就的書畫家生活在蘇州,如祝允明、王寵、蔡羽、徐禎卿、吳奕、張靈等 ,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四人被稱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又被稱為「吳中(書法)三家」。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寫字作畫, 互相觀看切磋,結伴遊山玩水,開闊胸懷,他們對文徵明的藝術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和影響。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 小法,可寶也。」但文徵明很少作草書。從總體看,他的書法寫得最精彩的, 還是小楷和行書。「小楷師二王」,「行書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 《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文徵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書者不精小楷, 不能稱書家」,不管這樣評論是否准確全面,但可看出古代書法評論家對小楷的重視,也說明書法的確頗為難寫。文徵明的小楷脫胎於鍾繇、王羲之, 筆勢輕靈飛動,如金聲玉潤;點畫精整勁健,似鐵劃銀勾;結構疏密勻稱,「 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體勢清麗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愛,頗有魏晉人楷書虛和舒徐的氣息。《文嘉行略》里說文徵明「小楷雖自《黃庭》、《樂毅 》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朱和羹更直稱「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徵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歲高令時仍能伏案揮毫作小楷《後赤壁賦》,用筆精妙處,與二十多年前寫的《前赤壁賦》無差,似為同時寫成 ,先後相映成輝,足見文徵明年老而筆力未衰。據說,他年近九十歲時,還為人書;寫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他在藝術上活到老學到老 ,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至今為書家們稱道。在中國書法史上,自魏晉以來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徵明當為翹楚。
文徵明的行書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師承 上出於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門風范,並從宋元諸家(尤其是蘇軾、米芾、黃 庭堅、趙孟頫、康里夔夔等)擷取精華,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詩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離騷》、《赤壁賦》、《漁父辭》、《北山移文》等。 試看他的《滕王閣賦》,行草羼雜,渾然成篇。用筆清爽勁利,圓熟流暢,提按頓挫明晰,使轉靈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韻律感,頗有《聖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筆和結體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劃及「門」、「頁」等偏旁部首均襲趙孟頫而出。點畫掩映間一派瀟灑秀逸的風姿,又不失古澹閑雅的韻味,稱之為韻法兩勝,當不為過。只是有些筆鋒凌厲過甚,略有薄瘠之嫌,但僅為小疵,瑕難掩瑜。
文徵明的行草大都書於尺牘文稿之上,字體屬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師法宋代黃庭堅,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韻。在書法創作中,有一個從來未被重視卻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規律,這就是由筆法和結體等形成的風格特點,決定了有的書家(或碑帖)的字宜書大字,有的由適寫中、小字。以楷書而言,顏體適 合寫大字,歐體、趙體適合寫中、小字。以行書論,包括歐陽詢、蔡襄、趙孟頫 等在內的二王一路風格的字不宜寫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書家由於不諳此理,硬要以二王風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顏真卿的豐偉之體去書蠅頭小楷, 這種悖謬於藝術規律的創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書家,也只能導致失敗。文征 明恰恰獨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這個規律。縱觀他的全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 ,有些抒發性情發現個性的,他從正宗的二王風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書家,字體趨於中、小類;而書寫氣度恢宏的大字時,則專出之以風格鮮明的山谷之體 ,「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澗」。文徵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種風格字體並揚長避短的本領,此為他較之其他前後輩書家的高明之處。
文徵明是詩、書、畫俱佳的藝術大師,他與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吳門畫派」、「吳門書派」在繪畫上是對畫院派的沖擊,在書法上則是對台閣體的沖擊。作為「吳門書派」中堅人物的文徵明與祝枝山的書法藝術,主張直追鍾繇二王,抒發心靈胸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從當時或後人的評價看,文徵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藝術上敢於直抒胸臆,故他的書法比較激然而奔放。文徵明雖然正直而有膽魄,但他處世很 注意進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於閑適。他講求藝術的自娛,藝術中自得其樂,故他的書法較少火氣,有韻味,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祝枝山做官僅應天通判,文徵明雖然官入翰林,但時間不久,故他們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當時宮廷雅化藝術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們都認為藝術和人性、情感直接關聯。祝枝山曾說:「情之喜怒哀樂,各 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文徵明也直截了當地說:「人品不高」則「用墨無法」。鑒於這種見地,同樣是在趙孟頫復古的基礎上,走向大眾化、通俗化,為帖學中興作出了貢獻。生活在明中葉的文徵明和祝枝山,由於傳統帖學由晉唐而歷經宋元已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他們可以廣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經驗,博採眾長,無論晉唐還是宋元,他們幾乎全部涉獵。但又同時都以晉人為主,兼取宋元簡明、尚意的特點,把書法推向了一 個新的高峰。 不過也有人對文徵明的用筆提出批評,清人鄒炳泰說:「衡山格法精遒, 無一度失度,而多見側鋒。」其實在文徵明書法里,正鋒、側鋒是參差互見的 。
王世貞說:「正鋒偏鋒之說,古本無之。近來專欲攻祝京兆(允明),故藉此為談耳。蘇(軾)、黃(庭堅)全是偏鋒,旭(張旭)、素(懷素)時有一 二筆,即右軍(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盡廢。蓋正以立骨,偏以取態,自不已容也。文待詔(征明)小楷時時出偏鋒,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損法書? 解大紳、豐人翁、馬應圖縱盡出正鋒,寧救惡札?不識丁字人,妄談乃爾,可恨可笑。」正鋒立法取韻,側鋒揮灑取勢,是文體的一個特點。 文徵明的家庭,象東晉的王羲之、元代的趙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樣 ,是我國古代書法史上少有的幾個著名「書法世家」。他的兒子文彭、文嘉, 侄兒文伯仁、孫文元善,以及後輩文從簡、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書善畫,聞名於世。他的學生也人才輩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徑,一時豐碑巨碣 ,無不出其手;」陳道復:「從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業日進。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篆籀畫詩,咸臻其妙,稱入室弟子。」陸師道「師事待詔 (文徵明),刻意為文章及書畫,皆入能品,」一時文氏書風,風行於世.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
2. 魏晉時期楷書的代表書法家有哪些
我國文字的字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秦和秦以前主要是篆書,漢代用隸書。到了三國曹魏時期,又產生了楷書,並逐漸被當作正規的字體來使用。楷書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有一個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楷書的初創時期,曹魏時代最傑出的書法家,當推鍾繇(元常),他的楷書以渾厚朴實,自然茂密見長。傳世的字帖有《宣示表》,《立命表》,《薦季直表》等。南朝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人為代表,世稱「二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北朝長於碑版。人們平常所說的魏碑就是這個時期楷書的統稱。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鄭道昭的《鄭文公碑》。朱義章的《始平公造像》。王遠的《石門銘》以及《張猛龍碑》。他們的筆畫渾厚朴實,結構謹嚴自然,這個時期的書法已具有永字八法這個楷書的基本特徵。顯然與隸書有了區別,但它又繼承了漢隸的遺法,在用筆和結構上多存濃重的隸意還保留著隸書向楷書演變的明顯痕跡。
3. 魏晉 唐 宋 元 明 清時期的小楷作品以及對應的書法家
小楷作品有,趙孟頫的《赤壁賦》,柳公權的《金剛經》《歸林寺》等等作品的
4. 魏晉時期鍾王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魏晉時期鍾王主要是指魏晉南北朝書法家主要是鍾繇、 王羲之、 張芝 、索靖中的鍾繇和王羲之。
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5. 魏晉書法家叫鍾什麼
鍾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都有誰
三國(魏)時期的鍾繇是第一個確立楷書地位的書法大家,他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他與衛覬分庭抗禮,形成南北兩派書風。
晉時玄風大熾,談玄論道、風流倜儻為時代之風氣,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恬淡之美,一時"父子爭勝,兄弟競爽",南朝縑素流傳,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論著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乃書家所難,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郗(鑒)、庾(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光炳千秋。
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之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7. 中國古代小楷第一人
小楷的發展共有三個階段,一個是魏晉鍾王初創高峰;另一個是隋唐眾書家及大批抄經高手;最後是元明的復興。
如果要說中國古代小楷第一人,那隻能是這三個時期單獨列舉,所以最初的第一人是魏晉時期的鍾繇,其次是唐代的歐陽詢,最後是明代的文徵明。
8. 中國魏晉時期著名書法家及其書體形式和風格特點
魏晉時期的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交響發展,涌現出了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就出現了影響中國書壇數千年的「書聖」王羲之,還有王獻之、鍾繇、衛瓘、索靖等。
王羲之的書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著名的帖子有《十七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等,尤其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那真是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千百年來無數習書者為之傾倒。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他在書法上更是別創新法,自成一家。其代表作有《鴨頭丸帖》、《中秋貼》等,尤其是《鴨頭丸帖》,用筆外拓,結構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鍾繇在書法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其書法作品眾多,但最著名的就是小楷,有《賀捷表》、《力命表》等,被稱為「正書之祖」。他的書法如雲鵠游天,行間茂密,長期影響了歷史上的小楷書家。
除此之外,還有衛瓘,索靖等書法家,索靖代表作有《月儀帖》、《出師頌》等,衛瓘最著名的就是《淳化閣帖》,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千古的著名書法家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在這一時期行、草、楷都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深深影響了後世書法的發展。
9. 為什麼歷代書法家都推崇魏晉小楷
第一、鍾王小楷和館閣體小楷比較:鍾王的小楷既工整又不呆板。
第二、鍾繇和王羲之王獻之比較:二王的小楷既古樸又有新意。
第三、鍾王的小楷既古樸又有秀美。
第四、鍾王的小楷既點畫清秀又肥厚。
第五、鍾王的小楷結構既寬綽舒朗又呼應緊密。
10. 除了文徵明,中國還有哪些以小楷聞名的書法家
楷書出現在曹魏時期,其中,王羲之,王獻之也是著名的楷書書法家。後來,有的書法家在以前的楷書書法的基礎上,又繼續向前發展,在魏晉時期開創了楷書書法的巔峰時代。
張洪慶
張洪慶從小就愛好書法,當然這與他出生書香門第是分不開的。以及他的文化底蘊的熏陶,使他的書法很有名氣,幾代人都飽讀詩書,流露出滿堂書香氣息。張洪慶先生,沉默寡言,愛好書法,平時沒事的時候就練習小楷,有時候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還用小楷的書法抄寫了唐詩300首,論語,道德經等等。
不管怎麼來說,古代有歐陽詢,王羲之等人著名的書法家,從以前的楷書傳承到現在的小楷書法也是一種文化的創新。
小楷書法的風格給人氣勢磅礴的感覺,這種說法體現了大唐的繁盛,與美相結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