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高峰
❶ 《法經》的歷史背景及其本質和特徵
《法經》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是李悝為魏文侯師時編纂的,這時正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過渡時期。
其本質和特徵是:
簡朴性。這是指構成古代法律秩序的法律規范體系並無科學的分類和層次,體現在法典的體例上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實體法程序法不分。《法經》的主要內容是以罪名為基礎的刑法條文,內容上,可以認定整個《法經》是一部民、刑、刑訴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從結構上看,李悝的立法思路也只是從其在魏國變法的最急切之處入手,先規定《盜法》、《賊法》;為了劾捕盜賊,再規定《囚法》、《捕法》;而後又將其他一些罪名統統收入《雜法》,最後將相當於後世的名例篇或刑法總則的《具法》列為尾篇。可見李悝在法典結構上還遠未達到中國封建法律體系高峰時的水平,尚處於比較凌亂的階段。
原始性及野蠻性。《法經》誕生於戰國初期,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雖然《法經》擺脫了《周禮》及《尚書·呂刑》中以刑統罪的刑法體系,改為以罪統刑,但是在對待刑罰的態度上卻沒有絲毫轉變。《法經》充分體現了法家重刑主義的思想。散發出原始氏族征戰與統治的血腥氣息。
❷ 深圳擬地鐵高峰女性車廂男士限乘,這么規定有用嗎
深圳地鐵「女士優先車」經營兩年多後。深圳人大常務委員會試圖通過立法規定峰值「優先車」限制殘疾人、未成年人、女士等集團以外的乘客乘車。深圳人民代表大會常任委員在修正案草案中建議:「地鐵可以先設置車廂,高峰時間,車廂首先只能坐殘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等需要的人,首先應該建議坐車的其他乘客離開。
鄭瑜認為,現實中我們要做的是使所有公共設施的環境變得更加友好。舉例來說,上下客人有更多的便利設施,殘疾人從輪椅上卸下,安裝電梯時的可訪問性設施更多,產婦和孩子餵奶室,以及安裝女性廁所時的人性化。
❸ 宰相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何時發展到頂峰,何時被廢除,求詳解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連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
從宰相制度的興廢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復雜多變。其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期、創立期、鼎盛期、調整期、衰落期。
黃帝至西周時期為萌芽期。在史書中,這一時期已有宰相名稱如「相」、「百揆」、「宰」的記載。這些職位實際已有輔助君王處理政務的職責,但尚未作為正式官稱,所以也還談不上建立宰相制度。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國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員後,天子與諸侯國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天子只管轄王畿地區,諸侯國對天子沒有交稅的義務,中央的財政開支靠王畿地區提供,諸侯國只是上貢,交一些土特產品;再就是軍事義務,遇有戰爭,天子可以借用諸侯國的軍隊,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關系。在西周以前那種政治形態下,不可能產生宰相制度,所謂國家實際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領,身邊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員和近親幫助處理事務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運轉體系在卿大夫那裡,具體權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處理家族事務的總管。雖然在當時的社會政治形態下,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一個很系統的中央管理體系,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宰相制度,但行政權力的萌芽和後來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的家臣制度。
春秋至秦為創立期。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其中與政治體制密切相關的變化有:(1)世卿世祿體系被官僚體制沖擊,形成了以官僚體制為主、世卿世祿為輔的政治體制。(2)血緣關系被地緣關系所沖擊,鄉里制度、郡縣制開始建立,形成了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並重的體制。(3)中央集權開始形成。因為政事繁多,國君一人難以應付,就出現了以宰相為首的朝官集團。為適應這種政治體制變化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普遍設立相職,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國招賢納士,選賢用能,一批賢相名宰應運而生,活躍在周秦之際社會劇變的歷史舞台上。經過幾百年的實踐,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創立,成為後世沿襲相承的定製。春秋時期,以世卿、世大夫執政,當時所稱的相,逐漸成為一個固定官名。到了戰國,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職在諸侯國內普遍設置。丞相作為官稱,始於秦國,後來也被他國採用。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實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時,便確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使之成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襲統一前的叫法,稱「丞相」。秦朝開始實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漢初至武帝時為鼎盛期。在秦統一中國、實行丞相制度後,相權日強。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更是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鼎盛時期。丞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的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論道」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由於相權的膨脹使皇權受到威脅,皇帝便想辦法制約相權,宰相也就很快迎來厄運。僅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的百餘年間,相權雖然很大,但宰相被殺的也達30多人。而且在漢武帝之後,由於加強了皇權,抑制了相權,相權就再也沒有翻過身來。可見,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創立時期雖然很長,但它的鼎盛時期卻很短暫,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漢朝,宰相已從一相發展到三公。其演變的特點是:(1)宰相人數多變。從西漢前期1人,到西漢後期和東漢時三公皆為宰相。(2)辦事機構龐大。漢朝設丞相府(相國府),三公並相時期,宰相辦公處稱為「三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司空府。最後改定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漢丞相府屬員多達300多人。(3)職責許可權大。西漢時期宰相的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幾乎參與所有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還掌握選用官吏、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執行誅罰、主管郡國上計與考課、封駁與諫諍等權,還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在兩漢時期,宰相涉權之廣、職權之重,是後代宰相無法比擬的。(4)出身雜。由於兩漢選官途徑廣泛,宰相出身也雜,從布衣到宗室,各種出身都有。(5)相權開始受到皇權的制約,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書台地位。
魏晉至宋為調整期。兩漢時期,由於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進入調整期。調整的核心是,皇權不斷集中,相權不斷被分割。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點和喜好,控制相權也就有不同的辦法,因而宰相權力時而強化,時而又被弱化。第一次調整開始於漢武帝時期內外朝的設立,皇帝開始靠身邊的心腹辦事機構控制相權,但心腹辦事機構日漸坐大後,又形成一個實際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權,最後形成了互相消長的內外朝。在進入調整期後,宰相制也屢有變化,最重要的是多相並存、三省出現。曹魏時,凡任錄尚書事、尚書令及尚書僕射者,便成為宰相,執掌政柄,但這時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義上仍不失為宰相之號。至兩晉時期,中書監、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職位。宋齊梁陳並相沿襲。這時所謂宰相,除錄尚書事、尚書令、僕射及中書監、令外,還有侍中。北魏、北齊時,因魏晉以來的門下省逐漸發展起來,侍中權柄尤重。後周改制,以大冢宰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隋朝廢三公,三省長官為相,稱為「真宰相」。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復雜。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是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長官稱尚書令,左、右僕射為之副。中書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國家機要大事、發布政令的機構,其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凡朝廷有軍國大事,則中書出令(決策),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受而行之(執行)。所以人們也簡稱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又因尚書省下設有六部,故習稱「三省六部制」。唐初右僕射加「知政事」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也是宰相。中書令遷右僕射,不加「知政事」亦為宰相。李世民繼位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均成為宰相。從貞觀元年起,以他官預宰相事便經常出現。一是以資格較淺的官員加「參議朝政」、「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專典機密」、「參議得失」等名號而預宰相事;二是給一些資格較老的元勛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號,使其可以繼續預聞宰相事務。宋朝正副宰相同設,多相並行,編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權。北宋沿襲唐代後期制度,設置中書門下省。在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
元至清末為衰落期。因為宰相制度無論怎樣調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得到徹底解決,所以從元朝開始,宰相制度便進入衰亡期。金朝罷中書、門下兩省,實行一省制,以尚書省總攬政務。元朝開始是一省多相制,後改為兩省多相制,又以中書省取代尚書省。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央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明洪武元年設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為其屬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廢除宰相制後,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明成祖時,在洪武年間設立殿閣的基礎上正式設立內閣。閣臣權力雖比宰相權力小得多,但人們還是習慣把閣臣看成宰相。清朝從三院長官到內閣大學士,再到軍機大臣、總理大臣、內閣政務大臣,宰相權力日趨淡化,皇帝集權則達到極點。而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中國古代的宰相制也終於走到它的歷史盡頭。
❹ 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推動房地產稅對買了房子的人有影響嗎
4月7日財政部發布消息,十四五期間將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消息一出,即引起了社交平台上的廣泛關注。
部分網友認為房地產稅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改革將有利於改善我國目前房價過高的狀況;也有部分網友認為房地產稅的進一步徵收也將會對其購置房產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筆者認為房地產稅的施行將會對買了房子的人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剛需房購買市場仍堅挺首先房地產稅的實行將並不會對剛需房的市場產生影響,因為房地產稅在實行之後,它的首要沖擊對象即是擁有兩套及兩套以上房產的人,而對於具有剛性需求而需要買房的人來說,房地產稅並不會對其需求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剛需房的購買市場將仍然處於一種堅挺的態勢。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因為房價過高,在挑破經濟泡沫後,發展停滯了30年。而今我國重拳出擊,對於推進房地產稅的立法與改革,規范房地產市場必將會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合理化運行產生積極的影響。
❺ 1、我國旅遊立法進程經歷了哪些階段
我國的旅遊立法應該是在1949年之後,在改革開放之後形成高峰期。
❻ 題目 論述西方法律的五大淵源 求高手幫幫忙 2000字左右!!可以加分!!
大陸法系
(一)大陸法系的形成
1.什麼是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成文法系、民法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因為它的歷史淵源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此外還有教會法、商法和城市法)。它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影響深遠的法系。它以歐洲大陸的法國和德國為代表,在羅馬法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法律成分,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在大陸法系內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的情況不盡相同,大體上有兩個分支——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拉丁分支和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日耳曼分支。
2.大陸法系的形成以羅馬法為基礎
(1)在羅馬全盛時期,羅馬統治者以武力擴大其版圖,強行適用羅馬法,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也因羅馬法的發達和完備而自願採用羅馬法,使羅馬法成為「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2)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後,日耳曼法採取屬人主義原則,使羅馬法得以保存。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編纂的法典受羅馬法影響。公元9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法律的屬人主義不再適用,羅馬法與日耳曼法融合。
(3)12世紀後,羅馬法復興運動興起,羅馬法研究同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成為西歐大陸國傢具有權威的補充法律。經過改造和發展的羅馬法成了歐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法律傳統,從而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礎。
(4)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西歐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鞏固以後,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間的聯系和共同特徵獲得進一步發展。首先在法國,以資產階級革命為動力,在古典自然法學和理性主義思潮的指導下,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開創了制定有完整體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國法典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標志著近代意義上大陸法系的模式的確立。隨後在德國,在繼承羅馬法、研究和吸收法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國法典成為資本主義從自由經濟到壟斷經濟發展的時代的典型代表。
(5)由於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適應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並且由於它採用了嚴格的成文法形式易於傳播,所以19世紀、20世紀後,大陸法系越過歐洲,傳遍世界。
(二)大陸法系的特點
1.在法律的歷史淵源上,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不僅繼承了羅馬法成文法典的傳統,而且採納了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術語。如《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模式。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陸法系國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對重要的部門法制定了法典,並輔之以單行法規,構成較為完整的成文法體系。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1791年法國憲法中的「人權宣言」就明確宣布,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確定。以法國革命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開展大規模的法典化運動。立法與司法的嚴格區分,要求法典必須完整、清晰、邏輯嚴密。法典一經頒行,法官必須忠實執行,同類問題的舊法即喪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體系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明文辦理案件,沒有立法權。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確,強調制定法的權威,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其他法律淵源,而且將全部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兩類,法律體系完整,概念明確。法官只能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不得擅自創造法律、違背立法精神。
4.大陸法系一般採取法院系統的雙軌制,重視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分。大陸法系一般採用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分離的雙軌制,法官經考試後由政府任命,嚴格區分實體法與程序法,一般採用糾問式訴訟方式。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採取演繹法。由於司法權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議制的立法機關制定,法官只能運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的作用在於從現存的法律規定中找到適用的法律條款,將其與事實相聯系,推論出必然的結果。
法國近代法的體系是在拿破崙時期確立的,它不僅為後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國是近代頒布憲法最多的國家,《人權宣言》確立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法制原則。 法國是西方國家中行政法產生最早,也是最發達的國家。 1804年《法國民法典》貫徹
了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 它的出現標志著大陸法系的形成,是繼羅馬法之後民法發展的里程碑。1810年《法國刑法典》是近代第一部刑法典, 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刑法原則。 法國的訴訟法奠定了大陸法系訴訟制度的基礎。 法國法是大陸法系的代表, 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 法國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法國封建制時期的法律制度,一般指9世紀上半葉到18 世紀下半葉持續近1000年的法蘭西王國時期的全部法律。 其起始時間的標志, 是公元843年法蘭克查理曼王國的分裂
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在法國封建製法形成和發展中, 歷經三個階段, 即
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以習慣法為主時期、公元13世紀至16 世紀習慣法成文化時期和公元16 世紀至18 世紀王室立法成為主要的法律淵源時期,它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 基本摧毀了封建制度。 由於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整套成熟的思想理論做指導, 所以, 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比較系統和完備, 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1799 年拿破崙發動政變上台執政, 在拿破崙統治時期, 為了肯定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成果, 維護私有財產制度, 鞏固資產階級統治,消除法律不統一的現象, 拿破崙親自領導了大規模的立法活動,編纂了一系列法典。 它們是: 1804年《法國民法典》、 1806年《民事訴訟法典》、 1807年《商業法典》、 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 和 1810年《刑法典》。 這五部法典連同法國憲法, 一起構成法國「六法」體系。法國六法的產生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形成, 它把近代法國的立法活動推向高峰。需要指出的是, 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制定, 不僅使法國有了第一部民法、 商法, 而且為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提供了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
英美法系:
一、英美法系的概念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以它的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制度的體系。普通法是與衡平法、教會法、習慣法和制定法相對應的概念,由於其中的普通法對整個法律制度的影響最大,所以,英美法系又稱為普通法系。美國的法律源於英國傳統,但從19世紀後期開始獨立發展,已經對世界的法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圍主要包括英國(蘇格蘭除外)、美國(路易絲安那州除外)、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非等國和中國的香港。英國法傳統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殖民擴展實現的。
二、英美法系的沿革
(一)英國法的歷史沿革
1、普通法的形成
(1)盎格如-撒克遜法:英國從公元5世紀到1066年由盎格如-撒克遜人控制,當時實行的法律多為習慣法,對英國法律的影響很小。
(2)普通法的起源:1066年諾曼公爵征服英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土地分封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其中御前會議就是中央集權統治的重要機構。這個機構是由國王親信、主教和貴族參加的議事機構。主要協助國王處理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事務,後來,處理司法事務的機構逐漸獨立出來,到亨利三世時期,御前會議已經建立了三個王室高等法院,分別為財務法院、普通訴訟法院和王座法院,處理直接涉及王室利益的重大案件。由於諾曼人以前沒有自己的法律,因此,他們的法律就是通過這些法院的判決形成的,即判例法。這些判決對地方法院的判決具有約束力。隨著王室法院管轄范圍和影響的擴大。其判例對全國的法律就形成了重大的影響。王室法院的判例法就是適用於英國的普通法。主要是針對各地的習慣法來講的。在王室法院出現之後的時間里,存在著王室法院和地方法院、教會法院並存的局面。地方法院(包括郡法院和白戶法院)主要適用習慣法,教會法院主要適用教會法,主要管轄婚姻、家庭、繼承、通姦。三者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而王室法院通過發布訴訟開始令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所謂訴訟開始令即原告可以請求國王主持正義,然後通過英王的大臣發布令狀,令狀的內容是要求各郡的郡長負責命令被告滿足原告的要求或在王室法院接受審判。
2、衡平法的興起
導致衡平法興起的根源是普通法院的令狀制和機械的訴訟程序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的需要,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需要。很多人轉而請求樞密院和國會主持正義,這些糾紛由樞密院中負責司法事務的大臣來處理。在1474年,樞密院大臣首次以自己的名譽作出判決。隨著案件的不斷增加。該機構終於獨立出來,成為和王室法院並列的衡平法院。衡平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適用和普通法院完全不同的法律規則。由此發展起來的法律成為衡平法。所以,衡平法的興起主要是適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同時,也是英王加強統治的措施,英王欲利用衡平法院制約普通法院。
3、制定法的必要補充
另外,需要專門指出的是,在英國,除了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外,制定法也得到一定的發展,最典型的是愛德華一世時期的《大憲章》和三個《威斯敏斯特條例》。以及亨利8世時期的《地產收益權法》。
4、資產階級革命和普通法傳統的正式形成
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英國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主要表現為:(1)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沖突、妥協和統一。大革命前夕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斗爭是國會和君主斗爭的表現。隨著革命的勝利,普通法和衡平法又相互妥協,協調發展。到1873年和1875年隨著兩個《司法法》的頒布,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合並,但普通法和衡平法並存的局面一直持續。(2)對教會法院管轄權的限制,1857年,取消了教會法院對世俗案件的管轄權,成立離婚法院和遺囑檢驗法院。(3)制定法大量出現。包括公法方面的法律,如《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人身保護法》、《統一訴訟程序法》、《普通法訴訟程序法》、《公司法》、《合夥法》、《票據法》、《貨物銷售法》、《侵犯人身法》、《盜竊法》等等。制定法的增加標志著議會地位的上升。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現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制定法都是單行法。
(二)美國法的歷史沿革
1、殖民地時期的法律
從1607年到1776年。在殖民地早期,即17世紀,英國法對北美殖民地的影響比較小,當時適用的法律主要是殖民地當地的粗糙的法律。但到了18世紀,英國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通過強制手段推行英國的法律。同時,熟悉英國法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對英國法在北美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美國法傳統的形成
1776年,美國獨立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法律。到19世紀,美國的普通法傳統終於確立。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國人是英國的移民,語言相通,傳統相通。而且英國法在殖民地時期已經對美國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加上法律學說的傳播。美國最終接受了普通法的傳統。但,美國的法律也表現出不同於英國法的一些特點。如採用了成文憲法,制定法佔有更大的比例。路易絲安那州保留了民法傳統。簡化了訴訟程序,取消了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院的區分。美國獨立戰爭後,其法律日益脫離英國法,成為普通法系中一個獨立的分支。
三、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主要特點
(一)在法律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上,英美法系運用的是區別技術(distinguishing technique)。這一方法的模式可以歸納為:1、運用歸納方法對前例中的法律事實進行歸納;2、運用歸納方法對待判案例的法律事實進行歸納;3、將兩個案例中的法律事實劃分為實質性事實和非實質性事實;4、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兩個案例中的實質性事實是否相同或相似。5、找出前例中所包含的規則或原則。6、如果兩個案例中的實質性要件相同或相似,則根據遵循先例的原則,前例中包含的規則或原則可以適用於待判案例。在對待先例的問題上有三種做法:1、遵循先例;一般來講,下級法院應當遵循上級法院的判例,上訴法院還要遵循自己以前的判例。2、推翻先例,在美國的聯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有權推翻自己以前的判決。3、避開先例;主要適用於下級法院不願適用某一先例但有不願公開推翻它時,可以以前後兩個案例在實質性事實上存在區別為由而避開這一先例。
(二)在法律的形式上,判例法佔有重要地位,從傳統上講,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佔主導地位,但從19世紀到現在,其制定法也不斷增加,但是制定法仍然受判例法解釋的制約。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級法院的判決中所確立的法律原則或規則。這種原則或規則對以後的判決具有約束力或影響力。判例法也是成文法,由於這些規則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創立的,因此,又稱為法官法(judge-made law)。
除了判例法之外,英美法系國家還有一定數量的制定法,同時,還有一些法典。如美國的《統一商法典》、美國憲法等。但和大陸法系比較起來,它的制定法和法典還是很少的,而且對法律制度的影響遠沒有判例法大。
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關繫上,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制定法可以改變判例法,同時,制定法在適用的過程中,通過法官的解釋,判例法又可以修正制定法,如果這種解釋過分偏離了立法者的意圖,又會被立法者以制定法的形式予以改變。
(三)在法律的分類方面,英美法系沒有嚴格的部門法概念,即沒有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法律分類,他們的法律分類比較偏重實用。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英美法系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令狀和訴訟的形式,這種訴訟形式的劃分本身就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因此就阻礙了英國法學家對法律分類的科學研究。2、英美法系重判例法,而反對法典編纂,判例法偏重實踐經驗,而忽視抽象的概括和理論探討。3、英美法系在法院的設置上分為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劃分從政治的角度看是國會和國王爭奪權利的表現,從法律技術的角度看是衡平法對普通法缺陷的修改和補充,衡平法是以普通法為基礎的。他的說明價值在於指出了一般正義和個別正義的沖突和矛盾。而沒有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區分。因此,對涉及政治權力的案件和普通私人案件在處理時沒有明顯的區分。這也阻礙了對法律的分類,尤其是難以形成公法和私法觀念。4、在英美法系的發展過程中,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法官和律師。而且其教育方式也是以學徒制為主,這就決定了他們更加關系具體案件。而輕視抽象理論意義上的法律分類。另外,像前面所提到的,英美法系有悠久的劃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傳統,盡管在他們那裡目前已經沒有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院的劃分,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區分仍然保留到現在。
(四)在法學教育方面, 英美法系主要是美國將法學教育定位於職業教育,學生入學前已取得一個學士學位,教學方法是判例教學法,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畢業後授予法律博士學位(J,D),而且各學校有較大的自主權,不受教育行政機關的制約。在英國,大學的法學教育和大陸法系有些相似,也偏重於系統講授,但大學畢業從事律師職業前要經過律師學院或律師協會的培訓,而這時的教育主要是職業教育,仍然受學徒制教育傳統的影響。
(五)在法律職業方面。職業流動性大,法官尤其是聯邦法院的法官一般都是來自律師。而且律師在政治上非常活躍。法官和律師的社會地位也比大陸法系高。
❼ 法本中國法制史網上作業 采西方以補中之不足是誰的思想
一、 正確看待和評價中國傳統法制\x0d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從理論上講,似乎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人們都認同對其應持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在論及中國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有哪些優良傳統時,仍是泛泛而論、空洞無物,而在說到其消極因素時卻生動具體,給人一種傳統法律文化「糟粕大於精華」的感覺,好像一部中國法律史除君主專制、刑罰殘酷、控制和鎮壓人民之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除了對基本的法律資料了解和研究不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囿於先入為主的框架,還沒有完全按照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去審視中國法律史,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還沒有給予恰當和充分的闡述.\x0d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如何對待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的問題上,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受法律虛無主義、「階級斗爭為綱」等左的思想影響,傳統法律被說成是封建主義的毒瘤,屬於被肅清的對象,受到全面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為篡黨奪權,批孔批儒,中國歷史被全面歪曲,更談不到傳統法律文化有什麼優良傳統.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期以後,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加強,法史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近二十多年來法史研究的實踐表明,凡是有建樹的學術成果,其成功之處都在於能夠實事求是地對待和評析傳統法文化,注重依據大量的史料得出研究的結論.但也應當看到,在法史研究中,一些非科學的認識論和研究方法論仍有市場.表現在脫離歷史實際,把中國傳統法制視為現代法治的對立物,割裂二者的傳承關系,簡單地以現代法學理念為尺度,凡是古代法制不符合現代法學理念的地方,就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受舊的「以論代史」研究方法的影響,不是論從史出,而是摘錄史籍中的只言片語去證明自己預設的、批判傳統法制的觀點.受這種非科學的思想方法論的影響,就很難對中國傳統法製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x0d要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法制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原則,也是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實事求是原則運用於法史研究,就是要以歷史實事為根據,客觀地再現中國法制史的面目,探討它發展的內在規律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無視古代法制在推進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認為中國傳統法制漆黑一團,都是落後的、反科學和反民主的東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種是苛救古人,無視古今法制的概念、內容及其他方面是否相同,以現代法治的理念套用、描繪和拔高古代法制.這兩種傾向都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不能正確地闡述中國法制史,也無法區分古代法制的精華與糟粕,達不到研究中國法制史的目的.在這兩種傾向中,前一種傾向是主要的,應特別注意予以克服.\x0d以實事求是的認識論研究中國法制史,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的發展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其一,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評價中國傳統法制.中國古代法制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護和推動當時社會文明的法律保障.盡管古代法制與現代法治在許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來也存在不少消極因素,但它總體上是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歷史進程相適應的.中華法系曾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為發達,並對周邊國家法制產生了重大影響.全面評析中國古代法制,應該說其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其二,要以科學的發展觀而不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去認識中國法制史.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社會在進步,法制也隨著不斷完善,後一代法制都是在吸收前一代法制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使當代中國的法制,也與歷史上的法制在許多方面有著傳承關系.因此,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不能割斷歷史,更不能以今天的進步否定古人的貢獻.而應當以科學的發展觀,對歷史上的法制產生的原因、社會作用、功過是非作出客觀的評價.其三,要用辯證的而不是絕對的觀點去研究中國法制史.對於中國古代法制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應以事實為依據,進行科學的分析.有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屬於消極的部分,在當時可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應實事求是地做出評價.古代法律注重禮教,維護等級制度,致使法有等差,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拋棄的.但是,禮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原則,親屬相容隱不為罪的原則,仍有借鑒的價值,不能因其屬於禮教範疇一概否定.總之,只有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學科的內容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正確地區分古代傳統法制的精華與糟粕,更好地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服務於當代法制建設.\x0d二、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法律體系\x0d要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制發展史,必須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有一個全面認識.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律典是國家的刑法典,其內容是對有關違反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財產犯罪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規定.律典屬於刑事法律的范疇,只是諸多法律中的一種.從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僅名目繁多,有關法律形式的名稱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盡一樣.如秦有律、命、令、制、詔、程、式、課等;漢有律、令、科、品、比;晉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於律令、格、式之外,重視編敕、又有斷例和指揮;元有詔制、條格、斷例;明、清兩代於律和各種法律形式的單行法外,廣泛適用例等.此外,歷朝還頒布了多種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規.每一種法律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以唐代為例,「律」是有關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令」是指國家組織制度方面的規定和行政命令, 「格」是皇帝臨時頒布的各種單行敕令、指示的匯編,「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的辦事細則,各種法律形式共同組成唐朝的法律體系.我們在了解中國古代法制的面貌時,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視其他形式的法律.\x0d中國古代法律如按內容分類,是由行政、經濟、刑事、民事、軍事、文化教育、對外關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構成的法律體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法律,其體例結構既有綜合性編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類單行法律法規.以明代為例.除《大明律》、《問刑條例》和一些單行刑事法律外,有關行政方面的單行法規有數十種之多,如《諸司職掌》、《六部條例》、《吏部條例》、《憲綱事類》、《宗藩條例》等.明代還制定了不少經濟、軍事、學校等方面的單行法規,制定了《教民榜文》這類民間訴訟和鄉里管理的單行法律,縣以上地方長官或衙門還以條例、則例、禁約、告示等形式頒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規.要全面地認識中國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須對各種形式的法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雖然我們不可能對每一種法律都進行深入研究,但起碼應做到不能把中國古代法律僅僅理解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僅僅理解為是打擊犯罪.\x0d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時,應充分評估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對中華法系的貢獻.如北魏拓跋氏創立的《北魏律》,宗承漢律,並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結構體系和基本內容都為隋唐律奠定了基礎,唐律實際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綜合體.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與元代的條格相同,說明明初修律時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經驗.滿族入關前的一些民族習慣和行為規則,也融進了大清律、例.對於少數民族貴族集團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華法系中的地位,應該予以恰如其分的評價.\x0d三、客觀地論述中國古代的社會矛盾與法律的功能\x0d中國歷史上任何一種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深層社會原因,都是為了解決某些社會矛盾,適應時局的發展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必須正確分析社會矛盾.傳統觀點在闡述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時,往往把當時的社會矛盾概括為階級矛盾.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社會,並非只存在階級矛盾,還有大量的並不屬於階級斗爭范疇的各類社會矛盾,有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平民與平民之間的矛盾等.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還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在社會矛盾之外,還存在著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朝代進行的各種立法活動,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並不完全相同,每次立法的針對性也是很具體的.在分析古代社會矛盾時,應當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對那些用於解決階級矛盾、鎮壓勞動人民反抗的法律,自然可以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予以評判.但對於那些用於行政、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管理以及處理民族矛盾和一些對外關系方面的法律,就應當按照歷史實際客觀地闡述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立法的背景.\x0d歷史上的各種類型的法律,因其內容不同,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如西晉的《晉令》,南北朝時期的《梁令》,隋朝的《開皇令》、《大業令》,唐代的《貞觀令》,宋代的《天聖令》等,其內容都是以行政法律為主,詳細規定了國家的各種基本制度,屬於令典性質,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典.而宋代的《吏部條法》、明代的《諸司職掌》、清代的《欽定吏部則例》,其內容是有關國家官制及其職掌的規定,是吏治方面的單行行政法律.至於行使國家經濟管理職能方面的法律,內容也十分豐富,其內容涉及到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等各個方面.就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的法律而言,漢以後各朝,都制定了鹽法、茶法,禁止私人經營,實行國家專賣.唐代的兩稅法、均田法,明清的一條鞭法,也都是為了簡化稅制、減輕人民負擔,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而制定的.至於明清兩代頒行的「里甲法」、「保甲法」,其功能是為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及時處理民間糾紛,維護社會治安.可以說,歷朝頒行的上千種法律,每一種法律都有特定的內容和功能,這些法律共同發揮著維護統治集團的權益、維護社會秩序、實行社會經濟生活管理、協調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相互關系和權益等各種功能,因而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兩種屬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和區分法律的屬性和功能,才能正確地評價不同形式、不同內容法律的歷史作用.\x0d傳統觀點由於只肯定法律的階級性而否定法律的社會性,所導致的後果不僅是許多著述忽視了對大量的刑事以外的其他形式法律的研究,還在評價律典與其他形式法律的相互關系和歷史作用時,把兩者對立了起來.如在對宋代的編敕、元代的條格、明清的條例等論述和評價方面,多是不加分析地對後者採取貶低或否定態度.事實上,律典的刑事職能,並不能包羅萬象般地替代古代國家的行政和社會經濟生活管理的多種職能.律典頒行後,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歷代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時局變化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生活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的問題,往往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立法以補充律典的不足.離開了其他形式的法律,律典在司法實踐的許多方面也很難操作.因此,我們絕不能貶低律典以外的其他立法的作用.以明清兩代為例.雖然在某一時期也曾出現過「以事制例」、「條例浩繁」的弊端,但從現知的數百種條例來看,基本上是按照「例以補律」的立法原則制定的,與律文和律義沖突的條例極其罕見,這就要求我們應當重新審視以前的研究結論是否正確.\x0d四、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制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x0d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法律作為歷朝治理國家和管理經濟、社會生活的工具,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和完善的.由於歷史的發展是曲折復雜的,法律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呈現出極其紛雜的現象.但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法律發展史,從總體上說,「因時變革,不斷發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進的主旋律.法律條文從表面上看是靜態的,而法律的制定過程和實施歷來都是動態的.即便是在國家政局比較穩定的時期,法律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司法活動的實踐,在逐步發展和完善,並未處於停頓狀態.因此,我們應當用發展的、動態變化的觀點去論證和闡述中國法制史.\x0d關於中國法制史的發展進程,學界通常是按照不同的歷史分期闡述它的發展線索.然而對於中國法制史的發展階段的斷限,因對我國古代的社會性質和法律的屬性認識不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見解是從階級和社會形態分析的角度上闡述的.認為法是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產生的,但對中華法系的斷限看法不一.相當多的學者認為中華法系是指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奴隸制和封建製法律的泛稱,至20世紀初期,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中華法系也就壽終正寢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法系歷經封建社會、近代社會乃至社會主義社會,雖有重大變化,但作為法系的外貌和沿革關系而言,依然存在.中國自有法以來,直到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律,均屬中華法系.爭論的焦點,實際上是涉及到中華法系是死法系還是活法系、古今法系有無傳承關系的問題.對於這一爭論,包括中國有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和是否存在奴隸製法制的問題,應繼續予以探討.然而,無論按照何種標准劃分法制的發展時期,古今法制存在著傳承關系這一點卻是無疑的.\x0d另一種是從中華文化與法律相互關系發展史的角度闡述的.認為中國古代法律起源於國家產生前的遠古時期,但對其發展階段的認識也存在差異.有的學者認為從太古終於戰國,是中國法律的創始期;秦至南北朝,可稱之發達期;隋唐至明清,可稱之確定期;清末以後,可稱之改革期.也有學者則認為,中國法律體系的形成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即:上古到堯、舜為黎明時期,夏、商至戰國為光輝時期,秦漢至隋、唐、五代為發達時期,宋至近代為沿襲時期.還有的學者認為先秦、秦漢為形成期,魏晉南北朝為發展期,隋唐為成熟或定型期,宋元明清為延續期.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宋元明清是中華法系的僵化期或衰退期.對於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國內外學術界歷來存在爭論.對此,應依據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地下挖掘,對中國法制發展的歷史階段和斷限繼續進行學術探討.\x0d對中國法制史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學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其中需要商榷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有些著述認為唐代以後法律制度沒有大的發展.事實上,宋元至明清是中國古代法制走向更加成熟的時期,也是中華法系進一步完善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頒行了大量的經濟類法律,其涉及內容之廣泛,為前代所不及.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強化,行政方面的立法多方位完善.地方立法在明清兩代成績斐然,僅現見的這類單行法規就達上百種.在民族立法方面,清代頒行了許多重要的法律,達到了中國歷代王朝民族立法的高峰.即是刑事法律,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法典編纂體例上,也都有創新和發展.這一歷史時期的西夏、遼、金、元、清諸朝的法律,因融入了契丹、女真、蒙古文化及其民族習慣,更體現出了中華各民族共創中華法系的特色.因此,不能只依據幾部律典而貶低唐以後法律制度的發展.\x0d法律思想是中國法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國法制史必須與研究中國法律思想史相結合,這樣才能深刻揭示法律形成的深層原因,揭示法律思想對立法司法的影響.中國歷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思想指導下制定和實施的.一些著述認為自西漢中葉「德主刑輔」成為立法、司法的指導原則之後近兩千多年中,法律思想基本處於停滯乃至僵化、衰退的狀態.這種觀點顯然是與歷史實際相悖的.在封建社會中後期法律不斷完善、歷朝頒行了上千部法律的情況下,法律思想反而一成不變,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固然,封建社會中後期歷朝奉行的是經官方改造了的儒家法律主張,其發展變化是在儒家學說的總框架內進行的.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不斷變化和治國實踐的需要,儒家的法律思想也在調整和發生變化.比如,形成於兩宋、盛行於明清的宋明理學,就對中國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行政、經濟、民事、軍事諸方面的法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明刑弼教」思想經過朱熹新的闡發,強調先刑後教,成為明初重典之治的理論支柱;明清兩代的律學不斷開拓了律學研究的領域,在應用律學、比較律學、律學史、古律輯佚和考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明人何廣的《律解辨疑》,張楷的《律條疏議》,王肯堂的《律例箋釋》,雷夢麟的《讀律瑣言》;清人王明德的《讀律佩觿》,吳壇等的《大清律例通考》等一大批著述,都不同程度地對律學有所建樹.現存大量的判例判牘及題本奏本,也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司法思想.明清兩代在法律思想領域最重大的建樹,是確立了律例關系理論,這一理論曾長期指導了立法和司法活動.我們應當開闊視野,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中國法律思想與法律制度互動關系,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律史.\x0d五、實事求是地評析中國古代司法制度\x0d中國古代的訴訟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形成了「德主刑輔」、「明德慎刑」、便民訴訟和慎刑等司法指導原則,建立起諸如起訴與管轄制度、上訴與直訴制度、聽訴迴避制度、會審制度、錄囚制度、死刑復奏制度、審判監督制度、司法官員責任制度、民事糾紛調解制度等相當完善的司法制度,在審判中確立了區分公私罪、首犯與從犯、過失罪從輕、自首免罪或從輕、二罪俱發以重論、刑事年齡責任等一系列詳細的審判原則,這些制度和審判原則與現代司法有不可分割的傳承關系,其中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x0d長期以來,司法制度研究一直是法史研究的薄弱環節.近年來,一些學者注意了這方面的研究,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著述,但與古代立法研究相比較,司法研究仍顯得滯後.加強對古代司法制度的研究,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x0d研究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同樣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古代的一些司法制度不符合現代法治的精神,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若干代人的智慧的產物.我們在研究這類制度時,必須結合時代條件做出有分析的、恰當的評價.比如,人們通常把「司法與行政合一」概括為古代法制的特徵,認為這是導致司法腐敗的重要根源.誠然,在現代法制建設中,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反對行政干涉司法,清除歷史上「司法與行政合一」的消極影響.但在評價古代這一制度時,採取簡單否定的做法卻是不公允的.其一,這種概括並不完全符合事實,古代地方的司法與行政機構是合一的,但中央的司法機構,如唐代設有大理寺,明清兩代設有刑部、大理寺,專主司法審判和覆核,稱其為司法行政合一就欠妥當.其二,對地方官府的司法與行政合一,應就這種機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做出正確分析.就縣級機構而言.當時各縣管轄的人口有限,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縣官的主要職責是理訟和徵收錢糧,每縣只設幾名官員和數額有限的吏員,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國家的財力還是從老百姓的承受力,都不可能設立行政與司法、立法分立的龐大機構.其三,就古代知縣的審判許可權而論,主要受理人命重事、詐偽和姦、盜等重大案件,對刑事案件只有判處笞、杖刑的權力;對於徒罪以上案件,則只能擬出審判意見,供上級官府復審.至於流罪以上案件,決定權在中央司法機構,死刑案件還需經中央司法機構復審乃至皇帝批准.因此,我們在闡述古代「司法與行政合一」這一歷史現象時,應客觀地闡述其歷史面貌,正確評價它的歷史作用及歷史局限性,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說明這一制度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中不能繼續延用.\x0d一些著述以「一任刑罰」概括古代司法審判的狀況,不加區分地把歷朝司法都描繪為君主專橫、官吏任意用法、冤獄泛濫.這種結論缺乏歷史根據.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司法腐敗的現象,也存在著某一君主在一定時期內因政治斗爭的需要濫殺官吏和臣民的問題.但縱觀一部中國司法制度史,幾乎所有的王朝都反對「一任刑罰」.從現存的歷代判例判牘看,司法審判程序是很嚴格的,絕大多數案件的審理是依法進行的.因此,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司法審判情況,應依據史料作出具體的有分析的判斷,而不能籠統地概括為「一任刑罰」,全面否定.\x0d要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司法制度,必須把立法與司法結合研究,把司法制度與判例判牘結合研究,把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結合研究.民事訴訟是司法研究中最為薄弱的領域,存在的爭議也較多.現存的民事訴訟資料相對較少,且散存在歷史檔案、地方誌、古人文集、野史筆記和判例判牘中,應當加強這方面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❽ 古代亞非地區奴隸制文明的產生與大江大河間的關系
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後,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2)古埃及文明發展歷程:
興起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
發展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之後經歷了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三個時代
強盛
在新王國時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古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衰落
此後,古埃及又幾度分裂,並不斷遭到外族入侵
滅亡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並古埃及;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後佔領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下去
(3)科學文化成就:
①特點:古埃及的科學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成就最為突出。
②表現: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1)含義:從古王國時代,法老為自己修建呈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因此,中國人稱為「金字塔」。
(2)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治
(1)君主專制制度的表現:
①權力象徵: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
②政治統治: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於一身。
③宗教統治: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大臣見國王時,要匍匐在地上,吻國王腳下的土地。國王發起怒來,還經常親自用王杖責打大臣。
(2)王權衰落:
①原因: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
②時期:胡夫金字塔之後,古王國時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
(二)古代兩河流域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
(2)奴隸制文明出現: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小國之間混戰不止。
(3)初步統一: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此後,兩河流域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
2.古巴比倫王國
(1)建國:古巴比倫王國原是幼發拉底河中游的一個小國。
(2)統一: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對外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3)強盛: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
3.《漢漠拉比法典》
地位
《漢漠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內容
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
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
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徵,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對妻子兒女有絕對權威,在欠債時甚至可以將妻兒送去抵債
法典中有許多關於租賃、僱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意義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三)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2)發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今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水量豐沛。
(3)奴隸制文明:
出現
遺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
這個文明一度繁榮,後來因不明原因衰亡,長期不為人所知
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
外族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
強盛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
政治: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經濟: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衰落
後來,印度多次受到外來民族的侵擾
2.森嚴的種姓制度
(1)產生: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2)內容:
最高等級
婆羅門
掌管祭祀
第二等級
剎帝利
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
第三等級
吠舍
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
第四等級
首陀羅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
在上述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
(3)特點: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創立時間
公元前6世紀
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後來被稱為「釋迦牟尼」
發展
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
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傳播
公元前3世紀後,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後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
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二、古代歐洲文明
(一)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1.希臘城邦
(1)地理范圍: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地理環境:
①自然環境:希臘半島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地理環境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②影響:一方面,多山不便於各地區間的聯系,影響了希臘的統一;而另一方面,希臘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3)希臘文明的發展歷程: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邁錫尼各國後來被攻佔,邁錫尼文明中斷,希臘進入相對落後的荷馬時代。
(4)希臘城邦:
①興起: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
②含義: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
③突出特點:「小國寡民」。
④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公民
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
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佔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權的必要保障
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
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
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
外邦人雖然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
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位於希臘中部。經歷幾次改革後,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經濟發達,國勢強盛,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
(2)民主政治
高峰
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內容
伯里克利擴大了公民的權利,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這些主席團由各地抽簽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簽產生
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里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
局限性
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亞歷山大帝國
(1)興起: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2)亞歷山大東征:
①伊蘇斯之戰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率10萬大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迎戰。亞歷山大出奇制勝,率軍直搗大流士所在的中軍。大流士驚慌失措,臨陣脫逃,他的母親、妻女都被亞歷山大俘獲
②繼續南下
亞歷山大繼續南下,攻佔地中海東岸地區,隨後,兵不血刃進入埃及
③滅亡波斯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轉而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大軍再度會戰。他以五六萬精銳之師取勝。一年後,波斯帝國滅亡
(3)結果: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這個帝國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4)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
①消極: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
②積極: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在帝國境內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後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二)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1.羅馬城邦
(1)地理環境:義大利半島位於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島內山地眾多,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西部地區河流縱橫,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
(2)羅馬城邦: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台伯河畔興起。
(3)羅馬共和國:
①建立: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
②統治:
元老院
由300名貴族組成,掌握國家統治的決策權
執政官
共兩名,權力相等,主持日常政務
公民大會
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
保民官
共兩名,平民自己選出,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
《十二銅表法》
時間
公元前450年左右
名稱
由來
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
內容
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
影響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③統一: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整個義大利半島。
④擴張:
● 隨後,羅馬滅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
● 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 在擴張過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區的人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
⑤衰落:奴隸起義不斷發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73年,角鬥士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起義隊伍迅速發展,聲勢浩大,多次打敗羅馬軍團,但是最終被血腥鎮壓下去。在斯巴達克起義的沉重打擊下,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❾ 目前我國最高的護理專業立法是
護理法。
護理法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總綱,護理教育,護士注冊,護理服務等四大部分,總綱部分闡明護理法的法律地位,護理立法的基本目標,立法程序的規定,護理的定義,護理工作的宗旨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及其社會價值等。
護理教育部分包括教育種類,教育宗旨,專業設置,編制標准,審批程序,注冊和取消注冊的標准和程序等,也包括對要求入學的護生的條件,護校學制,課程設置,乃至課時安排計劃,考試程序以及護校一整套科學評估的規定等。
(9)立法高峰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制定護理法必須站在世界法治文明的高峰,注意國際化趨勢,使各條款盡量同國際上的要求相適應。如隨著護理服務范圍的擴大,社區初期衛生保健護士日益增多,需對護士的種類、職責范圍賦予新的規定。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許多與護理相關的潛在性法律問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也需要從護理法中找到解決的依據等等。
從護理診斷到護理計劃的實施,評估乃至護理咨詢,護理管理等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只有經過正規培訓且檢驗合格的護理人員才有資格從事實際護理服務工作。護理法應能反映護理專業的這種壟斷性、技術性和義務性特點,以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提高社會效益的合法性。
❿ 護理立法的基本原則
(一)國家憲法是護理立法的最高守則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方面,它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護理法的制定必須在國家憲法的總則下進行,而不允許有任何與其相抵之處。護理法規不能與國家已經頒布的其他任何法律條款有任何沖突。
(二)護理法必須符合本國護理專業的實際情況
護理法的制定,一方面要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護理立法經驗,確立一些先進目標;另一方面,也要從本國的文化背景、經濟水準和政治制度出發,兼顧全國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的護理教育和護理服務實際,確立更加切實可行的條款。假若脫離本國實際,勢必難以實施不僅失去其先進性和科學性,且無生命力。
(三)護理法要反映科學的現代護理觀
近幾十年來,護理學從護理教育到護理服務,從護理道德到護理行為。從護理診斷到護理計劃的實施,評估乃至護理咨詢,護理管理等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只有經過正規培訓且檢驗合格的護理人員才有資格從事實際護理服務工作。護理法應能反映護理專業的這種壟斷性、技術性和義務性特點,以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提高社會效益的合法性。
(四)護理法條款要顯示法律特證
護理法與其他法律一樣,應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的特徵,故制定的條款措辭必須准確精闢、科學而又通俗易懂。
(五)護理立法要注意國際化趨勢
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經濟的飛速發展勢必導致法制上的共性,一國法律已不可能在本國法律中孤立的長期存在。所以,制定護理法必須站在世界法治文明的高峰,注意國際化趨勢,使各條款盡量同國際上的要求相適應。如隨著護理服務范圍的擴大,社區初期衛生保健護士日益增多,需對護士的種類、職責范圍賦予新的規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許多與護理相關的潛在性法律問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也需要從護理法中找到解決的依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