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法的立法理念
1. 票據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簡述下 謝謝
票據法作為商法的組成部分,遵循商法的基本原理,同時,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票據法也與民亭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票據的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有許多相通之處。票據抗辯以民法上的抗辯為基礎,但又明顯不同於民法上的抗辯。在民法中,出於保護債務人的利益,特別規定了抗辯權的繼續。依照民法抗辯權的原理,即使債權轉讓,債務人對原債權人的抗辯,對新債權人仍然有效,並且隨債務本身而始終存在。而在票據法中;為了維護票據的流通性,適應並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票據法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規定了「人的抗辯的切斷」原理,即票據受讓人在從前手受讓票據權利時,並不同時受讓該票據權利存在的抗辯事由,除法定特別事由以外,票據債務人不得拒絕履行其義務。因此,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性質不同,其不同點在於:民法上的抗辯辮屬於完全抗辯、繼續抗辯,而票據抗辯則屬於不完全抗辯、切斷的抗辯、限制的抗辯。票據抗辯限制是票據抗辯中最突出的特點。
(二)票據抗辯限制原理的原因
票據抗辯的限制是保證票據流通的必然要求,是標據無因性的必然結果。如果像民法上的抗辯權那樣,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任何票據債權人行使抗辯權,不論此票據被轉讓了多少次,那就意味著任何取得票據權利的當事人都將面臨被拒付的危險,而且,票據流通次數越多,這種被抗辯的可能性就越大。票據債權人時時處於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狀態,顯然不利於票據的流通性。同時,票據的無因性原理表明,票據上的債權債務法律關系既獨立於基礎法律關系,也獨立於其他法律關系,正是票據法律關系的無因性才保障了票據的流通。票據債權人通過正當途徑取得票據,考慮的是票據本身所包含的權利,而不是持票人尤其是持票人前手的權利是否有瑕疵。他要取得的是票據上的權利,而不是非票據本身導致的爭議,乃至訴訟糾紛。因此,票據理論與實務的需要,要求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對債務人的票據抗辯予以限制。
(三)對我國《票據法》票據抗辯限制的質疑
我國《票據法》第13條第1款規定:「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戊者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這一規定無疑是票據抗辯在我國票據立法中的充分體現。
但是,在實務中,票據抗辯限制的效力要大打折扣,不利於保護票據債權人的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票據立法的缺陷所致。我國《票據法》第10條第1款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從此規定可以看出:票據的流通依賴於真實的交易關系,依賴於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換言之,票據的流通要依賴於基礎法律關系。這一點既不符合票據的基本原理,也實質上阻礙票據抗辯效力的發揮,導致票據債務人既可以自己與出票人存在不真實的交易關系、不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來拒絕承兌、拒絕付款,也可以自己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債權債務關系對抗持票人現象的出現。因為票據債務人完全可以依《票據法》第 10條的規定,主張自己與發票人或與持票人的前手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來對抗持票人。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理,票據債務人通過毫無時間限制的調查取證,證明基礎法律關系不存在,甚至可以通過消極的不作為來拖延履行義務,從而實際上達到拒絕承兌、拒付票據金額的目的。簡言之,票據的債務人完全以《票據法》第10條為借口,採取拖的戰術以達到拒絕履行票據義務的目的。這顯然與立法者的初衷相違背。
此外,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規定:「匯票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並且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從中亦可以看出:匯票的流通要依賴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存在真實的法律關系,換言之,匯票的流通依賴於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存在的基礎法律關系。如依此規定,則付款人拒絕承兌、拒絕付款須證明自己與出票人無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因為法律沒有相應的舉證時間的約束,票據持有人的權利的實現就會長期處於未定狀態,這顯然不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實際上,無論出票人與付款人是否存在這種法律關系,並不影響持票人權利的實現。當票據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時,持票人完全可以立即做成拒絕證書而向包括出票人在內的所有前手行使追索權,從而實現票據權利。因此,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規定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顯屬多餘,甚至對票據的流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總之,票據抗辯限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對票據抗辯不加限制,必然與票據的無因性這一票據法的基本原理相左,與票據的流通性背道而馳。因此,票據抗辯的限制是票據抗辯的基本原則。但是,任何原則都有例外,票據抗辯限制同樣也有例外。
二、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
(一)惡意抗辯
1、惡意抗辯的含義
惡意抗辯系指對惡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票據的債務人即承兌人或付款人可主張抗辯。我國《票據法》第 13條但書規定:「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即對明知存在抗辯事由仍取得票據的持票人,票據債務人仍可以以自己與發票人或持票人的前手存在的抗辯事由給以對抗;我國《票據法》明確規定了惡意抗辯,該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
2、惡意抗辯的原因
如首所述,各國法律之所以規定票據抗辯的限制,目的在於保護善意的票據債權人,與此同時也保障了票據的流通。如果票據債務人不是依據票據本身字面含義的瑕疵來行使抗辯,而是依據此以外的理由采拒絕履行票據義務,那麼,票據債權人的利益就會受到威脅。但是,如果一味強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忽略票據債務人的。權益,就會有違法律的公正性。當票據持票人取得票據是出於惡意,而不能允許票據債務人行使抗辯權,這無疑會縱容惡意而有失法律的公允。因此,各國法律都規定惡意抗辯制度。因此,為了追求法律的公正性,票據法賦予票據債務人對惡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可以行使抗辯權。
3、對我國《票據法》惡意抗辯的質疑
從以上各國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各國對票據流通中的「惡意」含義的規定有所不同:有的認為惡意系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上是明知的,即故意而為之;有的認為惡意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重大過失。而我國則採取了模稜兩可、前後矛盾的態度。我國《票據法》第10條的但書之規定顯然以故意為惡意的主觀標准,而在該法13條卻可以看出以故意和重大過失都作為惡意的主觀標准。
筆者認為:不論行為人獲得票據是出於偷盜、欺詐、脅迫等故意的行為,還是出於未遵守印章使用管理的規章制度以至於導致票據被偽造或被無權代理的後果等重大過失,行為人主觀上都存在過錯,他應當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應當承擔票據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的法律後果。換言之,相對於票據債務人而言,他可依此為抗辯理由,主張抗辯。
(二)無對價抗辯
1、無對價抗辯的含義
無對價抗辯系指對沒有支付相應對價的票據持有人,票據債務人可以主張抗辯,行使抗辯權。對價本為英美法系的概念,但隨著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融合,對價的概念為大陸法系所吸收,如我國《票據法》第10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可見,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這是票據流通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民商法要求的等價有償原則在票據法上的體現。
對支付了對價的持票人無疑不得行使抗辯權,那麼,對沒有支付對價的持栗人能否行使呢?對此,我國 《票據法》第11條第1款規定:「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因此,依法而無償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在其前手的票據權利中如果存在有抗辯事由,票據債務人將仍能用來對抗持票人。這顯然是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
2、無對價抗辯的原因
無對價抗辯與惡意抗辯一樣,也是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當票據取得無對價,極有可能損害票據債務人的利益,而且無對價取得票據難免存在惡意,可能會損害票據債務人的利益。為對此予以防範,法律設置了無對價取得票據不享有優於前手的權利的制度。這樣既可以充分保障了票據債務人的權益,又不至於損害票據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從而在保障票據的流通與法律的公平上找到了平衡點。
3、對我國《票據法》無對價抗辯的質疑
從我國《票據法》第ll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無對價立法例上採取了嚴格限制的原則,並且採取了列舉的立法例,即無對價抗辯僅適用於稅收、繼承和贈與受讓的情形,別無他路。但在實踐中無對價獲得票據的情形顯然不是這三種類型所能全都包容的,如公司合並取得票據債權等情形。如果一公司非法獲取一票據,為了防範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那讀公司完全可以通過採取與其他公司合並的方式來實現,這顯然對票據債務人極不公平。因此,我國《票據法》對無對價抗辯採取列舉的的立法例不夠妥當。
三、立法建議
鑒於我國現行的《票據法》在票據抗辯限制及其例外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立法修改意見:
(一》刪除《票據法》第10條第1款中「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文句,僅保留「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的文句。
(二》將《票據法》第11條第1款修改為:「因稅收、繼承、贈與以及其他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
(三》修改《票據法》第13條第1款為:「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者與持票人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或應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
(四》修改《票據法》第21務第1款為:「匯票的出票人必須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
淺析票據法上的拒絕證明
吳萬群
拒絕證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外在形式不是單一的,具有多樣性。在持票人直接取得拒絕證明困難時,一些機關的文件也起著拒絕證明的替代作用。在法定的條件下,持票人可以免除提供拒絕證明而行使追索權。
所謂拒絕證明是指票據法規定的,對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或無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這一事實具有證據效力的文字證明,可分為拒絕承兌證明和拒絕付款證明。[1](P229)作成拒絕證明是追索權程序的重要手續之一,同時也是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重要程序之一。這是因為,追索權的行使雖然必須以持票人不獲承兌或不獲付款的發生為前提,即如果持票人未向付款人或承兌人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的話,就不得行使追索權。但是追索權是持票人向其前手行使的,而其前手若要得知持票人已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並確定持票人已享有合法的追索權,就是需要持票人向其前手提供拒絕證明。這樣持票人的前手才能相信持票人可以行使追索權並向其履行債務。因此,拒絕證明在保全持票人的享有的票據權利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
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是指能承擔拒絕證明內容任務的載體。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證據的作用與價值。一個國家的票據所規定的拒絕證明的形式具有多樣簡便的特性,就能更好的保全持票人的票據權利。反之,則使持票人的行使追索權時會遇到更大障礙和耗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將由一定的機關作成的拒絕證書作為唯一的法定的證明形式。但是,隨著票據交易的日益發展,拒絕證書也因其手續繁瑣而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形式。於是,拒絕證明多樣性勢在必行。因此,雖然當今各國的票據法對拒絕證明的形式有著不同的規定,但是多數國家除規定拒絕證書這一主要的拒絕證明的形式外,還規定了其他一些簡便易行的證明形式。
(一)拒絕證書
拒絕證書是傳統的法定證明形式,它是用以證明持票人曾經依法行使票據權利,但未達目的或無從行使票據權利的要式公證書。由此可見拒絕證書應具有這些特點:(1),拒絕證書只能有特定機關製作。拒絕證書是要式的公證書而非不要式的私證書,所以只能有一定機關作成而不能由私人作成。如《日本拒絕證書令》第一條規定:「票據或支票的拒絕證書,由公證人或執行官作成。」我國台灣地區的票據法第106條規定:「拒絕證書,由持票人請求拒絕承兌地或拒絕付款地之法院公證處、商會或銀行公會作成之。」但事實上仍只有公正機關製作。[2](P193)英國的《票據法》第51條第2款規定:「如果國內匯票遭到退票,只要持票人認為合適,得視具體情況或對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作成公證記錄。」[3](2),拒絕證書是法定的要式證明文書。拒絕證書作為要式的證明文件一方面可以為保護持票人的利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持票人易於獲得賠償;另一方面對被追索人亦有益處,要求持票人作成拒絕證書而後賠償,由於其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從而能更好的防止詐欺行為。[4](p295)(3)拒絕證書是證明持票人曾依法行使票據權利或無從行使票據權利的書面證明材料。因此,拒絕證書不具有證券的特點,它僅是為了證明一種法律事實的存在,而不表示權利[4](p295)。
我國的票據法雖然規定了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但是對於拒絕證書未作規定,這不能說不是立法方面的一個缺憾。在我國當前的《票據法》現有的規定下,雖然持票人在無拒絕證書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有其他形式來證明持票人已依法行使票據權利而被拒絕或無法行使票據權利。但是,拒絕證書作為拒絕證明最有證明力的形式,則更為適合面額較大和流通性較強的票據。另外,拒絕證書形式的拒絕證明是各國普遍存在的,而其他的拒絕證明形式是在各國規定的極不統一。因此,無論從對內完善票據制度還是從對外便利經濟交流來看,我國《票據法》都應對於拒絕證書予以明確規定。
(二)拒絕證明的其他形式
拒絕證明的其他形式是指除拒絕證書之外的,能證明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的事實的法律文書。相對於手續繁瑣的拒絕證書來說,其可被稱為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主要包括退票理由書以及承兌人或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行在票據上記明提示日期、拒絕事由、拒絕日期並簽章。
退票理由書,一般是指在持票人向承兌人或付款人委託的代理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遭到拒絕後,由付款人委託的代理銀行出具的,記載銀行不承兌或不付款理由的書面證明文件。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里,隨著銀行業的發展,銀行作為社會活動的中介機構作用的增強,通過銀行辦理票據結算和轉帳結算,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法人或公民進行資金清算的主要形式。通過銀行辦理票據結算時,付款人應在發票前或票據到期日屆滿前,將資金存入其委託的付款銀行,持票人可直接向付款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也可以委託其開戶銀行向付款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如果付款人在發票後或票據到期日屆滿時,其帳戶上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票據金額,或有其他原因使持票人未獲承兌或未獲付款時,付款銀行應填具退票理由書,直接退給持票人,或退回收款銀行轉交持票人。退票理由書是持票人已經行使票據權利而未獲結果的證明,和拒絕證書一樣是拒絕證明的一種形式,持票人持退票理由書行使追索權和持拒絕證書一樣能夠行使追索權。我國的《票據法》就規定了這種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並且將出具退票理由書規定為承兌人或付款人的一項義務。《票據法》第62條第二款規定:「未出具拒絕證明或者退票理由書的,應承擔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①
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承兌,或者向承兌人或者付款人提示付款時,如果被拒絕承兌或付款的,持票人可以要求承兌人或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行在被拒絕承兌或被拒絕付款的票據上記明提示日期、拒絕事由並簽章。這種簽章式的拒絕證明形式比退票理由書更簡便易行且有更廣的適用范圍。因此,不僅在我國,其他許多國家對此也都有規定,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第3-510條就規定:「下列事項應允許作為證據,並構成對拒絕證書和上述任何退票通知的推定:(一)前條規定的正規格式文件,其意圖是作成拒絕證書的;(二)則付款人、付款銀行或提示銀行在票據上或伴同票據所的專門蓋章或局面記載,載明承兌或付款因符合拒絕事由而遭拒絕的;(三)付款人,付款銀行,或任何托收銀行,在其通常業務過程中所作的任何簿冊或記錄,顯示拒絕的,即使由誰作的這種記錄沒有證明亦然。」[3]
二、拒絕證明的替代
無論是拒絕證書還是退票理由書都表現為直接從承兌人或付款人取得有關的證明。但是,在特別情況下,持票人無法直接從承兌人或者付款人處取得有關證明時,如果要行使追索權,則需要從有關機關取得相應的證明,以替代拒絕證明。
1、醫院、公安機關等有關單位出具的承兌人或付款人死亡的證明。依據《票據法》第63條的規定,持票人因承兌人或者付款人死亡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以依法取得其他證明。這里的「其他證明」一般是指醫院、公安機關等出具的死亡證明。另外,「其他證明」下可以是人民法院的宣告死亡判決書。
2、有關機關出具的承兌人、付款人逃匿的證明。依據我國的《票據法》第63條的規定,持票人因承兌人或者付款人逃匿而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依法取得其他相關證明。《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第28條將出具當事人逃匿證明的機關限定為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之外國家機關出具承兌人、付款人逃匿的證明法院也通常予以認定有效。
3、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文書。《票據法》第64條第1款規定,承兌人或者付款人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的,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文書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換句話說,在承兌人或者付款人依法破產時,即喪失了對匯票進行承兌或者付款的能力,持票人不可能取得當事人直接出具的拒絕證明。《票據法》即允許持票人無須取得其他證明,而將人民法院有關的司法文書直接作為相應的證明,此時,即認為持票人具備行使追索權的有關形式要件。
4、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票據法》第64條第2款規定:「承兌人或付款人因違法被禁令終止業務活動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與上述情形相同,承兌人或付款人因違法被責令終止業務活動時,承兌人或付款人不可能再為付款或承兌行為,持票人同樣也不可能取得當事人直接出具的拒絕證明,故《票據法》允許持票人將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作為相應的證明。此時,也認為持票人具備行使追索權的有關形式要件。
由此可見,依照我國《票據法》的規定,上述四種情形中持票人取得的有關合法證明都具有代替承兌人或者付款人出具的拒絕證明的效力,持票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權可依據這些合法證明而進行。國外的票據法對拒絕證明的替代問題也有所規定,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6款規定:「付款人不論其已否承兌,或不獲承兌匯票的發票人受破產宣告時,此種情況下,持票人行使追索權,只要出具法院的裁定書即可。」[3]德國的《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6款第2項規定:「提示登載在《聯合公報》上或登載在規定刊登法院公務公告的報紙上的法院裁決公告應受到與出示法院裁決同樣的重視。」[3]
三、拒絕證明的免除
一般而論,作成拒絕證明是為行使追索權的必經程序,如果持票人未在法定期限內請求作成拒絕證書,即發生喪失對前手的追索權的後果。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免除持票人請求作成拒絕證明。
1、在票據當事人有約定的條件下免除作成拒絕證明。作成拒絕證明雖為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必經程序,但由於作成拒絕證明的費用必須由被追索人負擔,且作成拒絕證明實際上等於向公眾證明該票據信用的不足,結果對票據債務人很不利。所以,票據法允許有關票據當事人在匯票上作「免除作成拒絕證明」或「退票時不承擔費用」的記載。這樣即節省了費用,又維護了票據債務人的信譽。[5](P120)如德國的《匯票本票法》第46條第2款就規定,經在匯票上加註「不負擔費用」、「免於作成拒絕證明書」的批語或具有類似含義的批語並簽名,出票人及任何背書人或保證人得免除持票人行使追索權而須作成拒絕證書或具有類似含義的證明的義務。[3]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6條第1款也規定,發票人、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得在票據上記載「退票時不承擔費用」或「免除作成拒絕證書」,或其他同義之文字並簽名時,持票人可以不作成拒絕承兌證書或拒絕付款證書而行使其追索權。第三款規定,第一款記載,如為發票人所為,對於匯票上一切簽名人均發生效力。發票人已為第一款之記載,但持票人仍作成拒絕證書時,應自負擔其費用。但該記載如系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所為,而已作成拒絕證書者,其費用得向匯票上一切簽名之人要求償還。[3]我國台灣地區現行票據法第94條的規定與此基本相同。但我國台灣地區現行票據法第94條所規定的記載「免除作成拒絕證書」之人不包括票據保證人。我國的《票據法》對此問題未有規定,一般認為發票人或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如作此類記載的則不生票據法上的效力。
2、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免除作成拒絕證明。從國際上的立法規定來看,法定免除拒絕證明的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4款規定:「如不可抗力之事由延至到期日後30日以外時,持票人得徑行行使追索權,無須提示或作成拒絕證書。」[3]我國的《票據法》對此也未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由於民法的基本原理在商法未規定問題上可適用,從民法理論方面來解釋可以認為:當不可抗力發生並延續一定時間時,持票人如無法提示或作成拒絕證明,則持票人應可免除請求作成拒絕證明。
3、在已作成拒絕承兌證明時對拒絕付款證明的免除。對於此規則,筆者認為不需要法律予以明文規定,這是因為付款人既然拒絕承兌,則其為付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所以能夠毫無爭議的認為拒絕承兌證明也可以當作拒絕付款證明。盡管如此,國際上的許多票據法都也進行了明確規定。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款規定:「拒絕承兌證書作成後,無須再為付款之提示,也無須再付款之提示,也無須再請求作成拒絕付款證書。」
[參考文獻]
[1] 范健。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謝懷栻。票據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3] 余振龍,姚念慈。國外票據法[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科學院出版社,1990。
[4] 王小能。票據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 趙威。票據權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 票據權利的概念及其權利內容
法律分析:一、票據權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它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付款請求權又稱第一次請求權,是指持票人對票據主債務人(如匯票的承兌人、本票的發票人、支票的保付人等)行使請求其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追索權是指因持票人在第一次請求權沒有或者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對票據的其他付款義務人(如匯票、支票的發票人,匯票、本票的保證人,票據的背書人等)行使請求償還票款的權利。也就是說,作為持票人,它首先應當要求票據的主債務人(付款人、承兌人)向其償付,如果主債務人沒有或無法(如賬上無款支付或者破產等)償付時,持票人才有權要求其他付款義務人(背書人、保證人、出票人)向其償付票款。 二、票據權利在下列期限內不行使而消滅 1、持票人對票據的出票人和承兌人的權利,自票據到期日起2年,見票即付匯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2、持票人對支票出票人權利,自出票日起6個月; 3、持票人對前手的追索權,自被拒絕承兌或者被拒絕付款之日起6個月; 4、持票人對前手的再追索權,自清償日或者被提起訴訟之日起3個月。三、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又稱票據的善意取得,他是票據法中規定的票據權利原始取得的重要方式。所謂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指依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法,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地從無票據處分權人處取得票據,即取得票據權利的制度。 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票據以其獨特的支付、匯兌、信用等功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票據立法的宗旨,在於促進票據流通,保護交易安全。如果在其一交易環節中發生了票據轉讓是由無處分權人所為的情況,在票據上原真實權利人與受讓票據的善意持票人的利益對應上,票據法明確規定保護善意持票人的利益,而犧牲真實權利人的利益。日本學者長谷川雄一認為善意取得是對於取得者對轉讓人為權利人這樣一種信賴的保護的制度,從而治癒了其前手無權利的瑕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第四條 票據出票人製作票據,應當按照法定條件在票據上簽章,並按照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持票人行使票據權利,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據上簽章,並出示票據。其他票據債務人在票據上簽章的,按照票據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本法所稱票據權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本法所稱票據責任,是指票據債務人向持票人支付票據金額的義務。
3. 票據無因性的制度變遷及內涵
(一)票據無因性
票據無因性,是對票據行為外在無因性和票據行為內在無因性的統稱。(所謂票據行為的外在無因性是指票據行為的效力獨立存在,持票人不負給付原因之舉證責任,其只要能夠證明票據債權債務的真實成立與存續,而無須證明自己及前手取得票據的原因,即可對票據債務人行使票據權利。所謂票據行為的內在無因性是指產生票據關系、引起票據行為的實質原因從票據行為中抽離,其不構成票據行為的自身內容,當形成票據債權債務關系時,原則上,票據債務人不得以基礎關系所生之抗辯事由對抗票據債權的行使。
改革開放以來,到我國《票據法》頒布施行的初期,由於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尚處於起步階段,信用經濟水平低下,人們的票據法律意識十分淡薄,在票據實際操作業務中,票據上的違法犯罪行為不斷發生。因此,雖然票據無因性原則早已引入我國的票據法理論中,(註:謝懷@①,《票據法概論》,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鍾凱林等編著:《票據實務》,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但我國的票據立法卻堅持以維護金融秩序、保證交易安全為首要目的,將票據基礎關系引入票據法律、法規的條文中,使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緊密結合。如在《票據法》頒布之前,中國人民銀行於1988年發布的《銀行結算辦法》第14條第3項就規定:「簽發商業匯票必須以合法的商品交易為基礎。禁止簽發無商品交易的匯票」,等等。1995年底至1997年底的3年中,我國《票據法》以及相關的行政法規相繼出台,但仍將保障票據使用的安全性作為其首要的立法宗旨,並緊緊圍繞維護市場秩序、防範票據上的違法犯罪行為這一主題展開,而不注重促進票據的流通和票據功能的發揮。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票據法》第1條的規定,表明我國票據立法的首要價值取向並不在於票據的流通性,而是注重規范票據行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即強調票據使用的安全性。其二,《票據法》第10條的規定,明確地將票據基礎關系引入《票據法》中,使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緊密結合,並以此作為我國票據法律制度中的一項普遍性原則,強調並擴大票據基礎關系對票據關系的影響。另外,依據第10條規定,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第74條、第83條第2款、第88條第1款及第90條第2款,也將票據基礎關系中的資金關系對票據關系的影響作為票據法的一般原則加以規定。相應地,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票據管理實施辦法》和《支付結算辦法》中也有類似規定。(註:如《支付結算辦法》第22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必須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務關系」。而《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第8條、第10條、《支付結算辦法》第74條、第82條等條款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必須具有真實的資金關系。)
由於票據立法的上述規定,加之我國票據法理論界對票據無因性原則的具體法律適用問題並未給予足夠重視,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對票據無因性原則在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局面,主要表現為有因說和絕對無因說觀念對司法實踐的影響。
如最高人民法院於1995年公布的一則案例中,原審判決的判理為:「航空公司和實業公司以幫助企業從外地拆借資金為誘餌,通過簽訂經濟合同騙取銀行承兌匯票,已構成欺詐行為。航空公司違反規定將匯票背書轉讓給工貿公司,工貿公司又將此匯票到乙銀行貼現。乙銀行明知匯票是航空公司欺詐得來的,沒有合法商品交易基礎,仍違反法律及有關規定辦理貼現,其貼現行為不應受到法律保護。進出口公司是根據其與實業公司簽訂的聯營協議而成為匯票收款人的,由於聯營協議無效,進出口公司依據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匯票應予返還。另外,進出口公司在收取了實業公司提供的銀行承兌匯票後,沒有付出相應對價,且在明知匯票是實業公司通過欺詐手段得來的情況下,仍拒絕將匯票退還給甲銀行,屬惡意佔有」,故依據《銀行結算辦法》的前述規定判決確認兩被告「非法持有甲銀行簽發的銀行承兌匯票的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兩被告所持上述匯票均不予承兌,全部退還甲銀行」。(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4)法經提字第1號」,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1期,第30頁。) 該判理內容明顯反映出有因說觀點對司法實踐的負面影響。最高人民法院對上述原審案件進行了提審,並經審理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銀行結算辦法》雖然規定簽發商業匯票必須以合法的商品交易為基礎,但這並不是對匯票效力的規定。票據關系的存在並不以原因關系的成立和有效為前提,票據關系與其原因關系相對獨立。甲銀行以其簽發承兌匯票無合法商品交易基礎且屬受騙為由主張匯票無效,缺乏法律根據。雖然甲銀行與鋼管廠約定甲銀行簽發的匯票不得轉讓和貼現,但該約定對簽約人之外的匯票收款人不產生約束力。……乙銀行作為合法的持票人,有權向甲銀行主張匯票上的權利。進出口公司收到承兌匯票後,為實業公司支付了款項,故應認定進出口公司取得承兌匯票已付出相應對價,是承兌匯票的合法持有人。綜上,原審法院的判決是錯誤的,故判決撤銷原判,駁回甲銀行的訴訟請求」。(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1994)法經提字第1號」,載《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1期,第30頁。) 從而糾正了原審判決中有因說觀念的錯誤認識,明確提出要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
一方面,有因說佔主導地位的票據立法和司法實踐,引起了我國票據法理論界的激烈爭論,特別是招致了諸多持絕對無因說觀點人士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判例形式對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予以充分肯定。於是,在司法實踐中又逐漸出現了盲目適用票據無因性原則,濫用票據權利,無原則地保護持票人利益的帶有絕對無因說色彩的傾向。如北京市某基層法院於1998年對一起票據糾紛案件的審理。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了建築工程承包合同,雙方約定乙公司承建甲公司的一座辦公樓,工程款項於工程完工並經甲公司對工程質量進行驗收合格後全部結清。一年後,該工程完工,甲公司未經對工程質量進行驗收,就簽發了一張以乙公司為收款人的全部票據事項記載清晰的支票交給乙公司,作為對工程款的結算。次日,甲公司在對工程質量進行檢查時,發現有不合格之處,遂立即將付款銀行帳戶中的款項轉移。當乙公司向銀行兌付票款項時,被銀行以支票空頭拒付。乙公司遂向法院起訴票據糾紛,要求甲公司支付支票款項。甲公司以工程質量不合格為由進行抗辯,並經法院審理後查證屬實。於是,審判人員對於本案應如何處理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根據票據無因性原則,票據關系應與基礎關系完全分離,本案支票為有效票據,基礎關系的瑕疵對票據關系不產生任何影響,且乙公司為正當持票人,因此,甲公司應向乙公司支付全部票款。至於工程質量不合格給甲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甲公司可另行以基礎關系主張賠償,票據法律不應予以保護。而另一種意見認為,本案存在票據關系當事人與票據基礎關系的直接債權債務人相互重合,即票據關系的當事人甲公司和乙公司又是票據基礎關系的直接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情形,《票據法》第13條第2款規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義務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據此,甲公司的抗辯理由成立,此案應將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合並審理,以確定雙方當事人的責任。最終,此案經過該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後,以第二種意見予以審結。而第一種意見,反映出絕對無因說對司法實踐的影響。試想此案如果依第一種意見進行處理,則勢必導致因片面強調保護持票人的利益,而犧牲與持票人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票據債務人(票據基礎關系的直接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結果。
雖然上述兩案中體現有因說和絕對無因說的錯誤認識均已得到糾正,表明我國司法實踐對於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票據無因性原則問題已有所意識,但是,這種意識仍過於具體化和淺表化,並未真正觸及此問題的實質內容,可以說,對此問題的探討尚處於初步認識階段。而如果我國票據立法中與票據無因性原則相背離的立法宗旨及其法律規定不予以矯正,票據法理論研究對票據無因性原則的法律適用問題仍不予以關注並及時加以明確,則對我國票據法律制度、票據法司法實踐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果所起的負面影響將會是深遠的。
(二)當前我國票據法理論與實務對適用票據無因性原則的再認識
1.對相對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理念的提出與認同
隨著票據法理論界的不斷探索,以及對司法實踐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的深入考察,許多學者和司法實踐者對票據無因性原則的性質及適用問題進行了反思和再認識,逐步形成了應相對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的基本觀點。持此觀點的學者和有關人士繼而又對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之間發生牽連的特殊情形進行探討,但結果過於模糊和分散,至今尚未見對此有完整、全面而系統的總結,更未對票據無因性原則之射程距離和例外情況加以明確。(註:上述分析,參見張旭娟:「也談對《票據法》第10條的一點意見——兼與林毅同志商榷」,載《中國法學》1997年第3期,第115頁;劉曉陽:「論票據的票據關系及其基礎關系」,載《青海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第104頁;李幼明、宋志國:「對我國票據立法中無因性限制的探討」,載《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但根據我國票據法理論界的探討結果,以及部分學者已將此作為目前我國票據法理論和實務對票據無因性原則的認識寫入票據法教程的情況,(註:王小能:《票據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3頁。)可以看出,近年來,相對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的理念已為我國票據法理論界所接受和共識,並逐步趨向系統化和理論化。
4. 票據無因性與票據法第十條是否矛盾
你好,票據無因性與票據法第十條不矛盾。 票據屬於無因證券,票據法雖沒明確票據無因性,票據法第十條規定限制了票據無因性,實為票據相對無因性。另外可參考1995年2月21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草案)》的說明。
附:票據法第十條 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5. 票據法的立法宗旨
票據法的立法宗旨
1、規范票據行為。
2、保障票據活動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4、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6. 倫票據法原則
我國票據法的基本原則:
1.票據行為無因性原則。為了充分理解和運用這一原則,首先有必要具體地分析和把握票據關系和票據基礎關系。票據關系是指當事人因發票人發出票據,收款人取得票據而形成的關系。至於當事人之所以授受票據,亦即授受票據的原因或實質,不屬於票據關系的范圍。這種授受票據的原因或前提在票據授受之前就已存在,而票據關系則只能發生在票據授受之後。票據基礎關系就是指這種作為票據授受前提而發生的關系。它包括票據原因關系,資金關系,票據預約等三種形式。
票據原因關系又稱票據原因,即當事人間授受票據的原因。發票人之所以發出票據,將之交付與受款人,受款人之所以接受票據,在經濟上和法律上必有一定原因。例如;A向B購入貨物,需支付價金給B,因而出具匯票一張,委託另一人向B付款,或者出具本票一張,約定自己付款,或者開出支票一張,使B向銀行取款,A、B之間發生票據關系。其原因也就是A與B之間存在買賣關系。票據原因關系可以是等價的,也可以是不等價的;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可以是合同給付,也可以是非合同給付;可以是無因管理付給,也可以是侵權給付。票據原因種類很多,即使是賭博金錢給付等不法原因,也可視為票據原因。
票據資金關系存在於匯票發票人與付款人之間,支票發票人與銀行之間,匯票與支票的發票人之所以委託付款人付款,付款人之所以願意付款(或承兌),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資金關系,或者是發票人在付款人處存有資金,或是發票人又與付款人之間訂有信用合同,付款人答應為發票人墊付資金,或者付款人對發票人已有債務,藉此為清償,或者付款人願為發票人付款,或是付款人付款後,再向發票人請求補償。在資金關系中,借給資金的人為資金義務人,通常是發票人,資金關系必然在於匯票和本票之中,本票因為是付票據,不存在資金關系問題。
票據預約是指票據當事人之間有了原因關系之後,在發出票據之前,就票據的種類、金額、付款地等事項達成的合意。它不僅存在於發票人與付款人之間,而且存在於背書人與被背書人之間。
基礎關系存在與否、有效與否,對票據關系並無影響,特別是票據關系與原因關系存在於不同的當事人之間時,尤其如是。就原因關系而言,票據債權人只須持有票據,即可行使票據權利。而不必說明取得票據的原因,更勿需證明其原因關系的有效。例如,甲乙間的買賣合同解除,甲方發出的本票即為有效,乙方仍有權向甲請求付款,乙仍是本票上的權利人(至於甲可以提出抗辯,則是另一回事)。若乙將本票轉讓於善良第三人,該第三人持票向甲請求付款,甲更不能以甲乙之間的原因關系來影響甲與丙之間的票據關系。同時,乙亦不能憑甲交給自己本票來證明自己已履行了交貨義務。
資金關系是否存在或有效對票據法律關系也不發生影響,持票人對付款人的票據權利(付款請求權)是來自其持有票據,與發票人(資金義務人)提供資金與否並無關系。資金之有無不影響持票人的權利,發票人在不存在資金關系時發出票據,其票據仍有效。匯票付款人雖受資金,卻無承兌和付款的義務。但如已承兌,即使未受到資金,也不能脫卸承兌人應負的責任。同時,發票人不得以已供給資金於付款人為由而對持票人的追索不負責任。從票據預約看,發票人即使違反預約發出票據,其票據仍為有效。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票據關系與票據基礎關系的分離並非絕對的分立,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首先,票據基礎關系構成票據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先有基礎關系後有票據關系。其次,在原因關系中,如果原因關系與票據關系存在於同一當事人之間時,債務人可以用原因關系對抗票據關系。如甲因向乙購貨而交付本票於乙,以後甲乙間的買賣關系解除,乙持票向甲請求付款時,甲可以其原因不復存在而拒絕付款。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知,票據關系一經形成即與基礎關系相分離。它與原因關系雖有牽連,但是,票據債權人對票據債務人行使權利時,就其取得票據的原因,不另外負舉證責任,此即票據行為無因性原則的內涵。它也充分地體現了票據法的主要特徵。
確立票據行為無因性原則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確保正常而迅速的流通,但也可能誘發票據的濫用。因此,在票據立法上,我們面臨著如何處理這一原則的問題。首先,我國票據法原則應當肯定無因性原則。票據一經簽發,就產生獨立的票據法律關系,並與簽發該票據的原因關系相分離,票據原因關系遵循有關的法律規定,後者遵循票據法的規定。流通中的票據即使它原來的票據原因有瑕疵,付款人在承兌或付款時,不得以自己與發票人及執票人的前手之間的票據原因上的糾紛向執票人抗辯。其次,我們要考慮到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宗旨,簽發商業匯票和本票必須以合法商品交易為基礎,票據行為的合法性勢必受制於原因關系的合法性。凡是違反國家計劃、政策、法律而簽發的無商品交易為基礎的虛擬票據均為無效,不能產生票據法上的效力。因此,我國票據法有必要對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加以適當限制。這樣,不僅可以堅持傳統票據法的無因性特點,同時,又可以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票據行為無因性原則的合理運用。
2.流通轉讓原則。作為流通證券,票據可以依背書而輾轉流通,美國甚至將票據法稱為流通證券法或流通票據法。流通性原則在票據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貨幣流通的作用,從而可以加速資金周轉,節約現金流量,靈活資金調度,從而促進票據市場的發展。我國現行《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辦法》中規定匯票可以貼現,但並未規定流通。《上海市票據暫行規定》盡管規定了票據可以流通,但實際上還是一種有限制的流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金融市場的縱深開拓,對票據流通的限制將被打破。兩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票據法規定,票據在到期日到來之前可以自由流通。我國票據立法借鑒這一原則無疑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
有人擔心票據流通會出現信用貨幣干擾正常的貨幣流通的狀況。其實,票據作為信用貨幣雖可替代現金流通,但畢竟不是法定貨幣,它是在特定場合經法律許可和債權人同意的條件下使用。同時,我國在制訂信貨計劃和發行貨幣時,把票據流通因素考慮進去,完全可以保證貨幣的正常流通。
3.平等自願,公平等價原則。平等自願原則是對票據關系主體前提條件的規定,公平等價有償原則是關於票據關系內容的規定。
平等自願原則主要涉及票據關系主體的能力問題,它包括票據權利能力和票據行為能力。
http://www.doc88.com/p-274339485439.html
7. 票據權利有什麼
一、票據權利
票據權利,指票據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 票據付款請求權,是指持票人向匯票的承兌人、本票的出票人、支票的付款人出示票據要求付款的權刮,是第一次權利,又稱主票據權利。行使付款請求權的持票人可以是票載收款人或最後的被背書人;擔負付款請求權付款義務的主要是主債務人。票據追索權,是指票據當事人行使付款請求權遭到拒絕或有其他法定原因存在時,向其前手請求償還票據金額及其他法定費用的權利,是第二次權利,又稱償還請求權利。行使追索權的當事人除票載收款人和最後被背書人外,還可能是代為清償票據債務的保證人、背書人。二、票據權利在下列期限內不行使而消滅
1、持票人對票據的出票人和承兌人的權利,自票據到期日起2年,見票即付匯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2、持票人對支票出票人權利,自出票日起6個月;
3、持票人對前手的追索權,自被拒絕承兌或者被拒絕付款之日起6個月;
4、持票人對前手的再追索權,自清償日或者被提起訴訟之日起3個月。三、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又稱票據的善意取得,他是票據法中規定的票據權利原始取得的重要方式。所謂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指依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法,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地從無票據處分權人處取得票據,即取得票據權利的制度。
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票據以其獨特的支付、匯兌、信用等功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票據立法的宗旨,在於促進票據流通,保護交易安全。如果在其一交易環節中發生了票據轉讓是由無處分權人所為的情況,在票據上原真實權利人與受讓票據的善意持票人的利益對應上,票據法明確規定保護善意持票人的利益,而犧牲真實權利人的利益。日本學者長谷川雄一認為善意取得是對於取得者對轉讓人為權利人這樣一種信賴的保護的制度,從而治癒了其前手無權利的瑕疵。
8. 票據法是怎麼規定的
都對!
9. 票據法的特徵是什麼
票據就是指是出票人依票據法簽發的,由自己或委託他人於到期日或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種有價證券,包括匯票(bill of exchange),本票(promissory note),和支票(cheque)。
票據的特徵有:
1.設權性,即票據權利的發生,必須以票據的設立為前提。
2.無因性,票據是一種無需過問原因的證券。原因是指票據的權利和義務發生的原因。
3.要式性,票據是一種要式不要因的有價證券,票據的作成必須具備法定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其所記載的必要項目必須合乎規范。
4.文義性,指票據上的一切權利義務均以票據上記載的文字為依據,不受票據所載文字范圍以外的事由的影響。
5.流通轉讓性,票據的權利可以背書或交付而轉讓。並且,票據的轉讓不必要通知債務人,票據的受讓人獲得票據的同時取得票據的全部權利。
所有的特徵中,特別是票據的流通轉讓性,無因性和要式性,強調保護了持票人的權利,促進了票據的流通,也是票據成為國際貿易結算的主要工具。
10. 大陸法系中的票據法與英美法系中的不同
世界法律體系大致可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世界票據法體系也可分為英美法系的票據法和大陸法系的票據法。英美法系國家的票據法是以《英國票據法》為藍本的。大陸法系國家的票據法是以《日內瓦統一法》為依據的。前者是英國的國內法,後者則是一種國際公約。
英國於1882年頒布施行票據法,美國及大部分英聯邦成員國如加拿大、印度等都以此為參照制定本國的票據法。美國在1952年制訂《統一商法法典》,其中第三章商業證券,即是關於票據的法律規定,也就是美國的票據法,它在英美法系國家的票據法中也具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力。美國和其它英聯邦國家的票據法雖在具體法律條文上與英國票據法有所不同,但總體說來,英美法系國家的票據法基本上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是建立在《英國票據法》基礎上的。
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為主的20多個國家參加了1930年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票據法統一會議,簽訂了《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公約》。1931年又簽訂了《日內瓦統一支票法公約》。兩個公約合稱為《日內瓦統一法》。眾所周知,國際公約等是國際法最重要的淵源。《日內瓦統一法》是有關票據方面的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無疑,參加簽字的大陸法系的國家在制訂或修改本國的票據法時都要依循這一國際公約。這一點合乎國際法大於國內法的原理(對參加某一國際公約的國家而言)。具體來說,大陸法系國家的票據法又以法國和德國的票據法最有代表性。另有一些非大陸法系國家的票據法也參照《日內瓦統一法》制定本國的票據法(如我國的票據法)。在實際內容上大陸法系國家的票據法基本趨於統一。
由於英美兩國及其他一些英美法系國家並未參加日內瓦公約,因此在當今世界上存在兩大票據法體系-大陸法系(也稱日內瓦法系)和英美法系。雖然1982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律委員會公布了《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草案)》,設想將兩大票據法體系統一在一個「公約」范圍內,至今因簽字國過少而未果。
對兩大法系的票據法進行比較研究有其重要意義。票據法作為一種國內法,主要是規范制定國票據行為,調整制定國票據法律關系。但是,在國與國之間發生的國際票據關系的調整,除了依據有關的國際公約、國際慣例之外,票據關系方面的國際私法的另一個重要淵源即是各國的票據法。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 在國際經濟交流或其它交往中必然會發生國際票據關系,其中各種票據行為、票據方面的糾紛或爭議等由於各國票據法規定的不一致而發生法律沖突時,應以哪一個國家的票據法為准,或者說應適用於哪一個國家的票據法。這個問題是國際私法中的法律適用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或沒有精力將每一個國家的票據法都逐一進行對照、研究,但我們可以循著兩條線索對世界各國票據法有一個大致的概括了解,這兩條線索分別是《英國票據法》以下簡稱(「英國法」)和《日內瓦統一法》(以下簡稱「日內瓦法」)。兩大法系國家的票據法各以這兩個票據法為基礎,並各自基本趨於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已於1995年5月10日頒布,並於1996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經濟立法, 對調整我國國內票據關系及涉外票據關系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有關涉外票據關系法律適用的規定成為我國國際私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國際票據法律適用的原則大致為:第一,有關出票及票據的合法性適用出票地法律。第二,其他票據行為適用行為地法律。在我國對外經濟交往中發生涉外票據關系時,既要依照我國票據法,有時也要適用別國的票據法。
1.兩大法系國家的票據法在立法體例上,表現為英美法系國家採用票據包括主義,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票據分離主義。如「英國法」包括匯票、本票和支票,並將本票、支票作為匯票的特殊形式加以處理(我國票據法類同於「英國法」,在體例上採取三票合一的形式,匯票一章按各種票據行為分節作了詳細規定,而對本票、支票與匯票相同之處則採用「適用」的辦法處理,以避免重復)。
2.在規定票據定義時,兩大法系票據法有不同。如講到票據定義時,我們就依照「英國法」來解釋。因為「日內瓦法」中沒有象「英國法」那樣有嚴謹的文句對票據下定義,它只是規定票據的必要項目給票據下定義。
3.票據是一種要式證券,「日內瓦法」尤為強調票據的要式性。所謂票據的要式性是指票據的作為格式和記載事項只有符合法律規定,才能產生票據效力,不依法定方式作成的票據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導致票據無效(我國的票據法也強調票據的要式性)。
在票據的必要項目方面:
(1)「日內瓦法」強調票據上要有票據名稱的字樣, 即標明是匯票或本票或支票(我國票據法也有此規定)。「英國法」無此要求。
(2)在票據金額方面,兩法都規定如大小寫不一致, 以大寫金額為准(我國票據法規定,此種票據無效)。「日內瓦法」還規定,如果有兩個大寫不一致,以數額小的大寫為准。
(3)關於票據的收款人抬頭, 「英國法」規定三種票據均可作記名抬頭和來人抬頭(我國票據法規定均不可作來人抬頭)。
(4)關於出票日期, 「日內瓦法」將此作為必要項目(我國票據法有相同規定)。「英國法」認為無出票日期,票據仍然成立。
在其它記載方面,兩法也有一些不同規定。如「英國法」認為,出票人和背書人可用「免於追索」的文句來免除在票據被拒絕付款時受追索的責任。而「日內瓦法」認為出票人只能免除擔保承兌的責任,而不能免除擔保付款的責任(我國票據法認為此種責任不可免除)。
4.票據的要式性除票據的格式、內容要符合要式,票據行為也是要式的。票據法對各種票據行為都有詳細嚴格的規定。這樣可以使票據糾紛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保證票據的順利流通。
(1)「英國法」規定,限制背書的被背書人無權轉讓票據權利。「日內瓦法」認為不得轉讓背書的票據仍可由被背書人轉讓,轉讓人只對直接後手負責,對其它後手概無責任(我國票據法同英國票據法)。
(2)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應該包括取得票據時無惡意或重大過失。「英國法」對是否知道前手權利缺陷是以「實際知悉」為原則的。「英國法」認為,只有出於善意並付對價的正當持票人不受對抗。「日內瓦法」不強調是否付過對價(我國票據法同英國票據法)。
(3)票據應在時效內提示。「日內瓦法」規定, 即期票據必須從出票日起1年內作付款提示;見票後定期匯票必須在出票日起1年內作承兌提示;遠期票據必須在到期日及以後的兩個營業日中作付款提示。「英國法」規定,即期匯票必須在合理時間內作付款提示;見票後定期匯票必須在合理時間內作承兌提示。遠期匯票必須在到期日當天作付款提示(我國票據法規定,即期匯票自出票日起1個月內作付款提示, 遠期匯票自到期日起10日內作付款提示)。如果持票人未在規定時效內提示票據,那麼他就喪失對前手的追索權。然而承兌人對持票人仍有付款責任。其責任時效「日內瓦法」規定為到期日起3年, 「英國法」規定為承兌日起6年(我國票據法規定為到期日起2年)。
(4)作成承兌的時效, 「英國法」規定付款人須在習慣時間內(24小時)作成承兌。「日內瓦法」規定2天內作成承兌(我國票據法3日內作成承兌)。
(5)「日內瓦法」規定付款人付款時不需要認定背書真偽。 「英國法」規定付款必須認定背書真偽(我國票據法同英國票據法)。
(6)持票人遭到拒付時,根據「英國法」, 只有國際匯票才必須由公證人作成拒絕證書。「日內瓦法」允許在匯票人或付款人破產時,以法院判決代替拒絕證書(我國票據法有相似規定)。
(7)「英國法」沒有「保證」規定, 「日內瓦法」允許「保證」票據(我國票據法同「日內瓦統一法」)。
以上我們分析了「英國法」和「日內瓦法」規定上(主要是匯票)的一些差異,同時兼及了我國票據法的規定,在這些方面的把握和了解對准確使用涉外票據,處理涉外票據糾紛,在實際工作中適用票據方面國際慣例,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和其他對外經濟交往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