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法學
⑴ 仲裁和調解具體指的是什麼
1、仲裁的概念
關於仲裁的概念,中外學者們有不同的定義和解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副主任王生長對仲裁所下的定義是:「仲裁是指各方當事人自願將他們之間發生的爭議交給各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審理和解決,該裁決對各方當事人均具有約束力,能最終解決爭議」。 無論對仲裁定義如何界定,也就是說,無論怎樣表達仲裁的含義,下列一些因素都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遺漏的:
(1)仲裁作為解決爭議的一種方法,不是一種簡單的、隨機的方法,而應遵守一定的程序,這一程序的來源有:當事人的協議、仲裁員的決定或法律的規定。這種方法不同於訴訟,也不同於調解或其他解決爭議的辦法。
(2)仲裁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選擇的一種方法。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是仲裁的基礎,是否同意仲裁及仲裁如何進行均由當事人合意決定。協議一經達成,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任何一方不得反悔,惟有雙方共同協議才能推翻從前的協議。
(3)仲裁是由第三者以私人身份獨立裁判的一種爭議解決方法。第三人的知識、閱歷和決定權很重要。第三人行使的權力是爭議雙方共同讓與的,因此與雙方當事人只能保持等距離的關系,不得偏向任何一方,與任何一方不存在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仲裁員應當是一個中立的第三人,也是雙方當事人合意的決定者(參見王生長觀點)。
(4)仲裁是一種第三者裁判能最終解決爭議的一種方式。所謂「最終解決爭議」有以下兩個含意:①第三者的裁判為當事人各方事先接受,對當事人各方有約束力。這里,事先接受是問題的關鍵。②第三者的裁判是具有執行力的法律文書,國家法院承認其效力並依法執行。沒有國家法院的承認和執行,第三者裁判對當事人形成不了任何威懾力。
2、調解的概念
調解是一種傳統的非訴訟爭議解決方式,具有比仲裁更為悠久的歷史。《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對「調解」作了如下解釋:「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之間發生民事權益糾紛,由當事人申請,或者人民法院、群眾調解組織認為有和好可能的,為了減少訟累,經法庭或者群眾調解組織從中排解疏導、說服教育,使當事人互相諒解,爭端得以解決,是謂調解」。
調解的主要因素有:
(1)作為爭議解決的一種方式,同仲裁、訴訟一樣,調解也可以導致爭議的解決。當事人通過互諒互讓達成和解,消融糾紛,能夠徹底解決爭議。
(2)同仲裁一樣,調解是當事人自願採用的爭議解決方式。
(3)調解是一種協助程序,當事人出讓自己的處分權給中立的第三者。在法律和實際意義上這種出讓並不是完全出讓,而是有保留的出讓。
(4)調解是一種非法律化程序。調解員的任務不同於仲裁員的任務和法官的職責。後者必須依法律規則裁判,是爭議的最終決定者。而調解員的任務是協助當事人磋商,促進他們找到和解辦法。因此,調解員是當事人之間的說和者。
⑵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的辦學條件
2006年以來,學院共培養全日制本科生2443人,碩士研究生980人,博士研究生250人。歷年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在90%以上。學院現有在校學生2950人(其中本科生1602人、碩士研究生1178人、博士研究生170人)。就師生人數而言,民商經濟法學院是中國政法大學規模最大的學院。 知名教授學科姓名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學張楚知識產權法、網路法、電子商務法、科技法,以及網路安全與取證技術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孫佑海自然資源法、環境法、司法與環境資源保護民商法學夏吟蘭親屬法、繼承法、婦女人權民商法學趙旭東民商法學經濟法學徐曉松經濟法理論、公司與企業法、國有資產法訴訟法學宋朝武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民商法學李永軍民商法學民商法學管曉峰公司治理、以及與公司制度相關的金融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王燦發環境法、國際環境法民商法學王衛國民法總論、財產法(物權法、無形財產法)、債與合同法、侵權法、破產及重整法、企業法(公司、合夥、國有企業)、金融法、土地法、民法哲學、比較民商法、中外民法史民商法學費安玲民法學、羅馬法學、知識產權法、保險法訴訟法學楊榮馨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調解法學、公證法學、強制執行法學等經濟法學施正文稅法、國際稅法、財政法、金融法、公司企業法民商法學巫昌禎親屬法、繼承法、婦女法經濟法學劉少軍金融法(銀行法、信託法、證券法、保險法、民間金融)財稅法(財政法、稅法)法哲學(法哲學、經濟法哲學)知識產權法學來小鵬知識產權法學經濟法學時建中競爭法、公司法、金融法經濟法學符啟林經濟法學民商法學李顯冬民商法、侵權行為法、礦業法、土地法、能源法、農業法、中國民法史民商法學高祥民商法學經濟法學張穹長期從事檢察工作,在刑事領域頗有建樹。近幾年,由於從事政府法制工作,致力於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政府法制建設等諸多專業領域研究民商法學張俊浩民法學原理、知識產權法、公司法知識產權法學馮曉青專長於知識產權法學理論,特別是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提出並構建了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在知識產權法哲學方面了提煉了知識產權勞動理論、人格理論、激勵理論和平衡理論。實務研究領域專長於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經濟法學李曙光經濟法,破產法,金融法,法經濟學訴訟法學肖建華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證據法學民商法學江平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徐家力法學民商法學王勝明民商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曹明德環境資源法學
⑶ 法院調解的法律效力
對於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在簽收前,當事人可以反悔,人民法院應當在當事人反悔的情況下作出判決。
⑷ 上海政法學院法學(人民調解方向)就業如何
親愛的,我也是這個專業,今年剛設的,暫時還不懂就業如何。因為是首設,所以學校會重視的。咱可以私聊。。。
⑸ 請問和解和調解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含義不同
和解是指與他人解決爭執,重歸於好,在法律上指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為處理和結束訴訟而達成的解決爭議問題的妥協或協議。一般來說,和解的結果是撤回起訴或中止訴訟而無需判決。調解是指第三方斡旋於當事人雙方之間以便使雙方就爭執或矛盾達成和解。
2、所指向的主體不同。
和解是指向當事者雙方,調解是指向獨立於當事人雙方外的第三人。
3、法律效力不同。
根據法庭調解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庭外和解的訴訟中,則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5)調解法學擴展閱讀:
「和解」的法律效果:
1、撤訴:訴訟和解後,當事人申請撤訴,經過法院的准許後,訴訟終結,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對方當事人只能另行起訴。
2、製作調解書: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
「調解」的法律效果:
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調解結果。對於以下幾類特殊案件可以不製作調解書,將調解協議記入筆錄即可。
1、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2、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3、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4、其它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⑹ 法學人民調解專業全國排名
沒有見過這個排名
⑺ 在法院庭前調解和開庭後調解有沒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
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7)調解法學擴展閱讀:
民事調解的適用范圍
一、關於調解的適用范圍
訴訟調解,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爭議各方進行疏導規勸,促使其就民事爭議通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又是人民法院審結案件的方式之一。
訴訟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條、第155條,《民訴意見》第201條的規定,調解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若干規定》第2條用列舉和概括的方式,規定了除6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調解。這6類案件是: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
⑻ 民事訴訟中調解原則的意義
調解原則:調解貫穿於民事訴訟始終;自願、合法基礎上進行調解;不成要及時判決;
調解一般應當雙方自願同意。但離婚案件,法院應當依職權主動調解。
1、調解內容不受訴訟請求限制,調解協議內容超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2、人民法院對於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違約責任)的,應予准許。但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另一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對案件作出裁判的條款,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3、調解協議約定一方提供擔保或者案外人同意為當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案外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應當列明擔保人,並將調解書送交擔保人。擔保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生效。調解書確定的擔保條款條件或者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成就時,當事人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強制執行。
4、當事人就部分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就此先行確認並製作調解書。
5、自願的話還可以把法院對未調解部分的處理寫入調解書。當事人就主要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請求人民法院對未達成協議的訴訟請求提出處理意見並表示接受該處理結果的,人民法院的處理意見是調解協議的一部分內容,製作調解書並記入調解書。
6、當事人不能對訴訟費用如何承擔達成協議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當事人承擔訴訟費用的比例,並將決定記入調解書。
7、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⑼ 調解案件是按照什麼流程來的
調解過程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除法律規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應當公開調解。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內容及效力調解書內容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訴訟中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第九十七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
⑽ 談如何做好民事訴訟中的調解
民事訴訟中的調解是法院運用的最多的一種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但法院調解制度在實踐中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諸多弊端。本文將探究在新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發揮調解的功能,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民事調解制度。
一、搞好法院調解工作的意義
(一)它能及時、徹底地解決民事權益爭議,保持雙方當事人的團結和合作,有利於減少當事人的心理對抗。避免在訴訟中加劇和對方的隔閡和敵視。糾紛的發生,本身已表明當事人之間形成了某種對抗,這種對抗假如得不到正確引導,即使在訴訟終結後也無法消除。實踐中往往出現「打一場官司、記一世冤讎」的現象,正是這種對抗未能消除的集中體現,假如調解工作做的好,有利於雙方當事人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解決糾紛,增進團結。
(二)它有利於增強當事人和群眾的法制觀念,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當事人在調解中的活動主要是陳述事實和理由,審判人員的活動主要是查明事實和進行法制宣傳,在當事人充分陳述的基礎上以案講法,進行法制教育,促進當事人自覺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利於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
(三)調解有利於徹底解決糾紛和提高辦事效率。假如通過調解解決了糾紛,有利於消除矛盾,避免雙方當事人意氣用事,促進雙方當事人自動履行協議,能徹底解決糾紛。同時,由於以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不發生上訴新問題,這就減少了程序,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從而可以提高法院的辦案效率。
二、改進調解制度的措施:
(一)實行調審分離的調解制度。根據調解和審判間的關系不同,可將各國的法院調解制度分為以下三種模式摘要:一種是調審結合式,法院調解和審判可以動態轉換、交互進行;一種是調審分立式,把法院調解置於訴訟程序之前作為獨立的調解程序;一種是調審分離式,把法院調解程序從審判程序中分離,作為法院處理民事糾紛的另一種訴訟方式,筆者認為我國應實行調審分離式的調解制度。具體設想是摘要:將訴訟程序分為庭前預備程序和庭審程序兩個階段,將調解放在庭前預備程序中,庭前法官和庭審法官分而設立。庭前法官負責主持調解不參和庭審程序,庭審法官則負責案件審理,不參和庭前程序。之後在雙方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調解,如當事人不同意調解,或調解不成功將案件轉入庭審程序。在庭審程序中,法院不再進行調解,而是依法做出判決。這種調解模式的優點在和將調解權和審判權分離開來,使得當事人的合意免受審判權的干涉,實現合意自由,從而有利於實現調解結果的公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另外通過出示證據以及法官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幫助當事人重新評估自己一方的立場和主張,促使當事人和解或以撤訴等其他方式結案。
(二)調解程序應由當事人啟動,並規定調解的期限。為使自願原則在調解過程中得以實現,應明確規定在庭前預備程序中,調解程序的啟動應以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面申請為前提,法官不得依職權主動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另外可防止當事人無休止的調解拖延訴訟,為提高訴訟效率,應規定調解期限,調解期限以10日為宜。
(三)規范法院的調解方式。我國民事訴訟及相關解釋並未規定法院調節應採用的方式,實踐中最為流行的則是所謂「背對背」的調解方式,即法院和當事人各自協商,在雙方之間穿針引線,最終促成雙方達成一直的意見。實際上採用這種調解方式達成的協議大多數是在雙方當事人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意思下形成的,和調解的自願合法原則背道而馳。因此我認為,應該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對調解的方式應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加以原則性的規范,明確規定調解應當公開進行,禁止「背對背」調解,有利於杜絕調解人員的暗箱操作,有助於雙方當事人的自由協商達成協議。
三、調解操作中應注重的新問題
(一)在調解之前應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法制教育。在調解之前由審判人員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政策、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變更或放棄自己的訴訟請求,使當事人了解調解的好處,講明義務,劃清責任,實事求是提出訴訟請求,促使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
(二)抓住當事人的心理特徵,並把握他們的性格特徵。在調解時應善於抓住當事人的心理特徵,調查當事人的訴訟目的。把握當事人心理特徵,有助於我們有的放矢地開展調解工作。在調解過程中還應該注重當事人的性格特徵,根據當事人性格差別,採取不同的調解方法,有效地做好調解工作。這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人員將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三)調解時雙方當事人必須到庭。假如調解時當事人不出庭公開表示對調解的拒絕,就不能體現自願、合法的調解原則。但是假如當事人由於身體有病等非凡原因不能出庭,當事人可以委託代理人進行「請求調解」等訴訟行為。如因非凡情況不能出庭,就應向人民法院出具表明本人真正意思的書面意見書,表明對上述新問題的態度。
(四)制定調解計劃。為了使調解工作具有針對性、科學性、計劃性,可以在調解之前,先根據案情制定調解計劃,確定調解工作的重點和調解的具體步驟,並經合議庭探究,發揮集體聰明,保證調解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