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規范法治化

規范法治化

發布時間: 2022-06-01 21:43:59

Ⅰ 如何做好涉檢信訪工作規范化,法治

一、源頭處理。源頭控制是檢察院根據檢察工作的實際,在檢察執法活動開始前、進行中、結束後的各個階段,設定若干控制點,以便最大限度地防止產生和減少信訪案件的活動。主要是:
(一)控申疏導。主要是及時發現和適時分流社會矛盾。控申部門的接待工作,是檢察院信訪工作的前沿,各類社會矛盾糾紛聚集於此,控申檢察官通過解答法律、提供法律咨詢等方式,防止矛盾激化、引導當事人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可以有效地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減少後續壓力。
(二)其他職能部門受案時注意排查。主要是在受案時提前預估案件中可能蘊含的社會矛盾和糾紛。多數涉檢信訪案件涉及國家政策的變化與實施、政府職能的運用、社會自行調節行為、法無明文規定的事項等,如果在受理案件後不仔細審查、排查,大量本應由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管理和處理的矛盾糾紛,就可能轉化到訴訟程序中來,不僅因擴大服務外延相對增加檢察機關負擔,而且還可能造成當事人久訪不息、久訪不罷的局面,既嚴重影響當事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也嚴重浪費社會司法資源。
二、機制處理。規范處理涉檢信訪需完備的機制保障。建立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確保各項制度落到實處。
(一)信訪一體化。信訪一體化是全國各級檢察院信訪部門採取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在涉檢信訪的接訪職能上不分彼此,在信訪案件處理上體現總體控制意識,在內部領導與管理上側重以接訪的上級檢察院給出處理結論為主,由下級檢察院配合調查處理的原則,內部操作上體現分工合作精神。信訪一體化可以強化信訪信息資源共享,節約檢察院和當事人信訪資源及其成本,防止因信訪接訪與處理脫節造成重大失誤,有效地促進涉檢信訪工作的良性開展。
(二)涉檢信訪聽證制度。涉檢信訪聽證制度是近年來全國各地檢察機關推行的處理涉檢信訪問題的一種新的工作模式,對妥善處理群眾的信訪問題,維護信訪人合法權益,促進息訴罷訪,化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採取聽證制度處理涉檢信訪,主要針對的是檢察機關能自己作出最終處理決定的涉檢信訪案件。涉檢信訪聽證包括聽證會、公開答詢會、對話會、座談會等公開審查和答復形式。涉檢信訪聽證是由當事人選擇的糾紛解決機制,它以「公開、公正、透明、便民、合法、合理」等為原則,實行「陽光作業」,將群眾信訪問題擺在桌面,讓社會各界群眾廣泛參與、跟蹤監督,聘請有關問題專家、學者、當地知名人士、親朋好友等對信訪事項進行研究、論證,弄清信訪案件事實,查找出問題結症,依法作出處理。涉檢信訪聽證制度因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其作出的處理往往能使信訪人息訪、罷訪。
(三)律師介入制度。一些涉檢信訪案件的當事人不太理解法律,容易陷入不當申訴甚至久訴不息。為了幫助這部分信訪人正確運用法律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可以從當地律師事務所中挑選部分資信較好、願意為信訪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建立信訪律師資源庫。
當涉檢信訪案件的當事人沒有能力聘請律師,又確實需要幫助時,由檢察官推薦、信訪人挑選律師介入自己的信訪案件。檢察機關充分配合律師全面了解案情,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這樣,不僅有利於律師幫助來訪人及時與檢察機關聯系和溝通,從法律的角度給來訪人解疑釋惑,消除疑慮,避免來訪人因對法律的誤解而產生對立情緒;同時,在處理涉檢信訪案件中,律師可站在來訪人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或建議,幫助檢察機關及時發現問題,改進信訪接待工作方式,消除誤解,鈍化矛盾,更好地維護信訪人的正當權益。
(四)聯合接訪制度。對復雜的長期上訪案件由控告申訴部門與相關業務部門、承辦過案件的檢察院就地聯合接訪,對涉及到其他司法部門的,協調有關部門聯合接訪,對無理訪案件,商請公安機關派員聯合接訪,除釋法說理進行疏導外,可由公安民警進行必要的教育和訓誡。
(五)下訪巡訪制度。以「帶案下訪、定期巡訪、有案辦案、無案宣傳、維護穩定」為下訪巡訪制度的基本要求,基層檢察院在各鄉鎮、社區設立聯系點、聘請信息員,定期或不定期到鄉鎮、社區巡訪宣傳,現場接待群眾來訪,化解矛盾糾紛,接收舉報材料,依法維護群眾利益。
三、流程處理。利用信息化平台,按照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要求,依據國家信訪條例和檢察院信訪有關規定精神,制定接訪程序、處置突發性事件和重大惡性事件等網路流程管理程序,將所有涉檢信訪案件列入流程管理范圍。

Ⅱ 規范化法制化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

A、歐盟條約簽訂於1992年,排除;
B、世貿組織成立於1995年,其成立促進了世界貿易體系的內規范化、容法制化進程,正確;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於1945年,排除;
D、蘇聯解體時間為1991年,排除;
故選B.

Ⅲ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Ⅳ 什麼叫法治化

中國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規范體系,健全的法律運作機回制以及相答關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們自願接受法律約束的社會狀態。

·人治人治狀態下,治國的主體是個別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權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賢民順的社會治理狀態;法治強調治國的主體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應當遵守法律。不過,無論人治還是法治,都不可能脫離人。在法治的狀態下,也並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Ⅳ 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內容 是什麼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對國家行政管理的各項活動、各個環節進行調節和規范,將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術方法、協調手段、行為方式、步驟和程序法律化,為國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內容:
1、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這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根本要求。對於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動,而無須法律授權。但是,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則沒有這種自由,而必須嚴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這是行政行為與公民個人行為的最大區別。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機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包括事務、時間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規定在憲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當成文法規定不明確時,行政法院根據法的一般原則對成文法的規定進行補充和解釋。行政機關不得超越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自由行動,否則,構成「無許可權」。無許可權行為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在越權之訴中,「無許可權」是行政行為被撤銷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無許可權機關所作出的行為,屬於羈束行為,且該行為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有管轄權的機關在同樣的情況下也只能作出同樣的決定,行政法院對這種行為並不撤銷,因為撤銷該行為「並不影響行政決定的結果和當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費訴訟時間。」
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僅要求行政行為的存在須有法律依據,而且進一步要求行政行為的實施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說,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過程必須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對行政行為全程的監督和控制,使行政權在法律所設定的軌道上運行。但是,我們不能把行政法治的這一要求,簡單理解為行政機關只能機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則適用於具體事件而沒有任何斟酌選擇的餘地。行政行為有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它們受法律制約的程度上是有所區別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受制於法律這一點是共同的,不可動搖的。根據行政法治原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往往出於不同的目的和考慮對行政行為規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條例的咨詢、討論和公布程序,行政處理的說明理由和書面形式等。由於法律規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於保障相對人權利的考慮,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否則行政法院將宣布該行為無效。但是,出於行政效率的考慮,行政法院對於形式違法的行政行為也並不是一概予以撤銷,而是根據形式違法的具體情況分別作出撤銷、不予撤銷和補正等不同形式的靈活處理。
明確的管轄權與合法的形式共同構成了控制行政權行使的主要條件,無許可權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銷行政決定的最初的兩個理由。在當代的法國,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因為「手續不僅限制每個公務人員的權力,也使每個公務人員受到其他公務人員的制約和補充。」 比如,法國在 1978 年公布實施了《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79 年公布實施了《說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實施了《行政機關與其使用人關系法令》等單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則的重要內容。首先,任何行政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須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而不能出於以私人或黨派或者所屬團體的利益。例如,當某家旅館與市長的某個親戚開辦的旅館形成競爭時,該市長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為借口關閉該旅館。其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授權的特別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訴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銷了省長作出的關閉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場的決定,理由是該行為的目的不是法律與規章授予他權力時要保障的目的,而是為了維護國家財政部門的利益。
行政行為的目的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是行政法治原則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在法國行政法治進程的初期,只要一種行政行為是由具備法定許可權和資格的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會認定該行為合法,而不問該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隨著行政法治的進一步發展,行政法院發展了濫用權力的理論,根據該理論,行政法院可以審查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如果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符合法律規定,該行為將被行政法院以濫用權力為由予以撤銷,從而使每一項行政行為都處於行政法院的監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目的和動機的審查極大地擴展了行政法治原則的內容,狄驥認為這導致了自由裁量行為概念在公法領域的消失。
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還要求行政決定的內容和法律根據合法。
3. 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積極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法治有兩層含義:消極的行政法治和積極的行政法治。消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方式、程序和目的。積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機關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這是法國行政法治原則的最新擴展。
根據積極行政法治的要求,不僅行政機關拒絕作出實施法律的具體行政處理決定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而且當法律和上級機關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制定條例,而行政機關不履行該義務的行為同樣也是違法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個判決中聲稱,行政機關在情況需要的時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條例來維持秩序,就是違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觀點:當制定行政條例為實施某個法律所必要時,行政機關有義務制定這個條例。

Ⅵ 推進工會工作法治化建設,使工會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的道路,有沒有相關的書籍

《分工會主席工作手冊》《新編女職工權益實用手冊》《互聯網+工會——現代工會幹部互聯專網思維與改革創新意識屬》《中國職工普法手冊》《新編工會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解讀與案例剖析》《新編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解讀與案例剖析》《新編職工勞動權益實用手冊》《現代員工法律意識讀本》《怎樣當一名合格的職工代表——新編職工代表履職能力提升培訓教材》《新形勢下基層工會工作創新實用手冊——中央黨的群團工作精神工會幹部輔導教材》《新編基層工會幹部履職能力提升與綜合業務素質培訓教材》《新編群眾安全監督員培訓教材》《基層工會「雙爭」活動工作指南—— 爭創模範職工之家 爭做職工信賴娘家人》《基層工會「建會、建制、建家」工作實用手冊》《圖解基層工會工作指南》《基層工會工作手冊》《基層工會文體娛樂大全 》《職工代表培訓教程》《工會小組長工作手冊》 這些都是工會方面的書 ,有個叫「中工圖書網」的網站裡面更是品種齊全,希望你去網上搜索一下那個網站,非常棒喔!

Ⅶ 探討如何著力增強法治意識、規矩意識、程序意識,促進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

摘要 您好,很榮幸幫您解答-

Ⅷ 如何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決定》規定: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決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決定》提出的「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體化。《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目前政權結構組織形式來看,我國基層社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組織形式。現行憲法第111條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並行的還有各種基層社團組織、各種形式的自治組織以及行業協會、社區組織等等。
這些基層組織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層組織所制定的自治章程、鄉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國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別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等領域,國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因為部分群眾或少數人的利益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特權而侵犯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基層人民政府必須依法對基層社會進行嚴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執法渠道,注重基層政府與基層組織之間的溝通協同,要盡量使基層政權的執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進社區、進課堂、進居民家中,真正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法治工作落地實處,不留死角,通過基層依法治理,夯實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維護基層繁榮和穩定。

Ⅸ 如何理解推進社會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

建立健全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制,對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具有重大的意義。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建設的任務和內容比過去要繁重和復雜得多,對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推進社會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問題,黨中央多次加以強調。2003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建立健全社會管理機制。他指出,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務質量。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城鄉社區管理機制等,是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抓緊建設。社會管理機制涉及方方面面,要統籌安排,逐項加強,同時要注意加強各種社會管理機制之間的銜接,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

熱點內容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