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
⑴ 行政法的性質是什麼
行政法性質突出地表現為國內公法,這一性質也體現了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國內公法這一特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一是公法而非私法;二是國內法而非國際法。
行政法屬於公法從而與私法相區分。所謂公法與私法,概括地說,即:公法是關於國家的、政治的、支配的、法律的、公益的規范的法。行政法規范的內容是國家公共管理問題,它所調整的對象是政府與公民間的關系,它所規定的行政的主體、行政活動往往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因此,行政法一般被公認為典型的公法形態。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社會福利國家的形成和給付行政的發展,使得公法與私法的區別日漸相對化和淡薄,出現私法的公法化(如社會保障法)、公法的私法化(如經濟行政法領域)趨勢,公私法的界限更加模糊。行政法雖可借鑒司法規則,但它不可能完全適用相同的規則,總會有所區別,在性質上主要表現為公法性質。公法與私法的相對差異,無論在現實的法律制度上還是在理論解釋上,都是不能否認的。正如陳新民教授所斷言:「中國遲早要承認公、私法的差別」。
行政法屬於國內法從而與國際法特別是國際行政法相區分。行政法基於一國國家主權而制定,效力及於本國領域。因此在性質上屬於國內法而非國際法(主要規范國與國之間或國際組織的法)。隨著國際關系日益密切,各國政府及其部門在行政領域內的合作日益廣泛和頻繁,「國際行政法」名稱也開始出現於行政法論著之中。但國際行政法在性質上應屬國際法,屬於國際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法律淵源主要表現為國際條約及行政協定、國際組織自身的章程和國際慣例。我們不能將國際行政法定性為行政法(國內法)的一部分。國際條約及國際慣例也可作為行政法的法律形式淵源,但也不能因此認為行政法屬國際法范疇。
⑵ 請簡要闡述行政立法的必要性
行政立法的必要性
1.「積極行政」的需要
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復雜化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行政對象的復雜化要求行政管理日益走向專業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又導致行政對象的變動性加大,要求行政管理必須及時、准確和高效。在這種情況下,完全通過專門的立法機關來創制規范,行政機關只是執行規范的「消極行政」已經很難滿足專業和效率的要求,迫使行政機關由「消極行政」向「積極行政」轉變,通過積極主動地創制規范來彌,補立法機關立法活動的不足,快速高效地處理復雜多變的行政問題,現代意義上的行政立法正是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漸從國家立法機關的立法權中演化出來的。行政立法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對行政機關的必然要求。
2.依法行政的需要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行政立法雖然不是一種立法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的行為,但行政立法具有立法性質,其表現形式屬法的范疇。它介於立法機關的立法與行政機關的純粹執法活動之間,常常起著一種中介作用,實際上是為執行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在這一點上,行政立法具有行政性質,但採用的是制定規范的形式,是行政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
3.完善民主的需要
民主與法制是統一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法制通過對民主成果的鞏固和民主行為的規范等從各方面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也就是要把體現廣大人民共同利益的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國家制度和法律,以保證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行政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行政立法在國家立法活動中的重要性也越發明顯。加強行政立法,完善行政法體系,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大課題。
4.提高效率的需要
在目前我國行政法制並不完善的情況下,即使有了一些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但現實中往往涌現出新的或僅為某些地區、某些領域所獨有的技術性、專業性或區域性較強的問題要及時加以解決,或者雖有憲法、法律原則的規定但缺乏更詳細的辦法。此時就需要行政機關及時以行政立法的方式加以解決,以使憲法、法律的原則規定得以具體落實,或彌補行政管理領域中因缺少法律而造成的立法「真空」。同時,行政立法的存在還可以調動和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地制宜地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行政立法經驗和規律的積累還可以使行政立法的成果在條件成熟時上升為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廣的空間內指導行政管理的實踐,從總體上實現行政效率的提高。
⑶ 行政立法是什麼性質的
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質和立法性質的結合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回式將某些立法答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⑷ 簡述行政立法的概念及其特徵
(一)什麼是行政立法
對行政立法的理解,目前在法學界尚不一致。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立
法是泛指行政性質的立法,其內容是關於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規范,屬於
行政部門法。基於這種認識,凡是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
關制定並發布行政法律規范的活動,或稱制定行政法的活動叫行政立法。
其定義的核心基礎,是關於行政管理方面的內容,以別於刑事和民事立
法,可謂廣義之說。就依法行政的實質來說.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行政
法律規范是國家行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依據和准則。另一種見解
是,行政立法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
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簡言之為行政機關立法。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的規定,具體是指國
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活動;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
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
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其定義的著眼點在於立法者,可謂
狹義之說。此說之「行政立法」,從「立法」性質上看,立法是以國家名
義制定、發布規范性文件,並具有與法律相同的效力;所立之法屬於法的
范疇,體現法的基本特徵。就「行政」性質而言,立法者為行政機關;法
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或與行政管理有關的事務;其適用的程
序是行政程序;目的是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憲法和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
能。在近現代社會,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中部分也是行政機
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標准和規則。我們這里是從後一種理解而論。
(二)行政立法的特徵
狹義的行政立法行為是行政權作用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就行政機關實
施行政行為與相對人所形成的關系結構來說的。與其對應的有行政執法行
為、行政司法行為。它有別於立法機關(即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行為和
其他行政行為。
補充說明: (1)行政立法的立法者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授權的受權性組
織。行政立法職權和許可權須由法律特別規定。不是所有的國家行政機關都
享有行政立法權。除上述指出的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和《中華人民
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的五個層級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法律特別授權的某些
組織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外,其他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
均無權從事行政立法行為。至於縣(市)、鄉(鎮)兩級人民政府制定和
發布的決定、命令的行為,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不應視為行政立法行
為。其他行政行為,一般指具體行政行為,所有法定行政機關或經行政機
關委託的組織都有權在其職責許可權內實施,無須法律特別規定。
(2)行政立法行為必須在法定許可權內進行。行政機關立法是代表國家
從事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強制力的特殊行政行為,不僅必須具備法定
的職權,而且必須在其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進行。例如,根據法律或法規的
要求制定實施細則,根據法律或法規的授權制定規章等。超越法律、法規
的要求或授權的事項立法無效,應予撤銷。這是較之其他具體行政行為更
為嚴格的特別限制。
(3)行政立法行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而具體行政行為則富特定性。
前者不是針對特定的人和事,後者的對象是特定的、個別的;前者作出的
規定一經發布即對法定范圍內的人和事具有普遍約束力,僅為後者提供依
據,並非對特定的人和事的具體處理;後者是依據前者的規定對具體人和
事作出的處理。
(4)行政立法行為較之具體行政行為具有更長的時間效力。行政立法
行為的效力具有延續性和無溯及力,它對同一類型的人和事可以多次反復
適用,且只有向後的效力;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通常是一次性的,一經履
行或實現即告消滅,某些具體行政行為還可追究既往,如行政處罰行為就
是對已經發生的違法行為的制裁。
(5)行政立法行為須遵循更為正規和嚴格的程序規則;而具體行政行
為的程序相對較簡單靈活。而且兩種行為的形式要件不同。行政立法行為
必須採取特殊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公開發布;具體行政行為的形式要件,可
以是公開發布的書面形式,或是一般的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
(6)行政立法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同還表現在其不可訴性上。根
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規定,行政立法行為不能成為訴
訟或訴願的對象,即對行政法規、規章不能提起訴訟或申請復議;而對於
涉及人身權、財產權方面的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可以提起訴訟
或申請復議。
⑸ 什麼是行政立法行為
1�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第二,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所為的行為。這是行政立法同其他行政行為 的顯著區別。行政立法必須經過起草、徵求意見、討論、通過和公布等立法程序,這就使得 它與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由行政機關單方面作出決定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同。
第三,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抽象行政行為。從行為的結果看,行 政立法的結果是產生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這些規范性文件並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 人或具體的事,而是普遍適用。
2�行政立法的特點
我國的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質和立法性質的有機結合。它既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 行為,又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准立法行為。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主要表現在:①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②行政立法所調 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及與行政管理密切關聯的事務;③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 和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主要表現在:①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名義創制 法律規范的活動;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 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③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二)行政立法的分類
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行政立法作不同的分類。
1�一般授權立法和特別授權立法
行政立法依其立法權力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授權立法和特別授權立法。
(1)一般授權立法
所謂一般授權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直接依照憲法和有關組織法規定的職權制定行政法規 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2)特別授權立法
所謂特別授權立法,是指依據特定法律、法規授權或者依據國家權力機關或上級國家行政機 關通過專門決議的委託,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行為。特別授權立法通常有以下特點:
①特別授權立法是單向的,即只能由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進行立法授權,或者上級行政 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立法授權。
②特別授權立法的授權方和承受方,都必須是憲法和組織法賦予有立法權的機關。
③特別授權立法的 「 立法權 」 基於法律、法規授權或委託決議而取得,因此,承受機關取得 代理權的,可以超出該機關原職責范圍內的立法權,而代行授權方機關的立法權力。
④對特別授權立法的程序、內容、范圍、時間必須有所限制。
⑤特別授權立法不能同憲法、法律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定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依據行使行政立法權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1)中央行政立法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各部門制定部門規章的活動稱為中央行政立法。
(2)地方行政立法
地方行政立法是指一定層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
3�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試驗性立法
依據行政立法內容、目的的不同,可以將行政立法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試驗性立 法。
(1)執行性立法。它是指為了執行法律或地方性法規以及上級行政機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而 作出具體規定,以便於更切合實際情況的行政立法活動。
(2)補充性立法。它是為了補充已經發布的法律、法規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3)試驗性立法。它是指行政機關基於有權機關或法律的特別授權,對本應由法律規定的事 項,在條件尚不充分、經驗尚未成熟或社會關系尚未定型的情況下,先由行政機關作出有關 規定,經過一段試驗期以後,再總結經驗,由法律正式規定下來。
(三)行政立法的主體及其許可權
1�行政立法的主體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 根據我國憲法、組織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行政立法的主體為:
(1)國務院。國務院是我國最高的行政立法主體,既有依職權立法的權力,又有依最高國家 權力機關和法律授權立法的權力。
(2)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這類行政立法主體,在其許可權內可以依法律授權立法。
(3)國務院直屬機構。它們的行政立法權來源於單項的法律、法規的授權,它們享有不完整 的規章制定權,即制定的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後才能作為行政規章發布施行。
(4)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從我國組織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來看,省、自治區、直 轄市人民政府在其許可權內可以依法律、法規的授權進行行政立法。
(5)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根據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 地的市人民政府,在其許可權內可以根據法律和法規制定行政規章。
(6)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組織法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 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法規,就其職權范圍內的行政事項制定行政規章。
(7)作為經濟特區的市人民政府。
2�行政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行政立法許可權,是指行政立法主體行使相應立法權力的范圍和程度。它是行政立法的核心問 題,因為它既涉及到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行政機關之 間的立法許可權。
(1)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憲法》第89條第1款規定,國務院有權 「 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 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 。由此確定了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立法權。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國務院是由各部、各委員會、審計機關和直屬機構組成 的,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 決議、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由此確定了國務院各部委的行政 規章制定權。
(3)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根據《地方組織法》第51條的規定,省、自治區、 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 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另外,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據同級權力機關制 定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四)行政立法的原則
行政立法原則是貫穿於行政立法的始終,通過各種行政法律規范所體現的一種基本准則。根 據我國的法律理論,結合我國的行政立法實踐,我們認為下述原則應當作為行政立法的基 本原則。
1�依法立法原則
「 依法 」 中的法主要指憲法和法律,但也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依法立法包含四層含義:(1)依據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許可權立法;(2)依據法律、法規關於 相應問題的規定立法;(3)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立法;(4)行政緊急立法權的行使必須 符合憲法所設定的緊急狀態條件。
2�民主立法原則
民主立法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行政立法時,應通過各種方式聽取各方面的意 見,保證民眾廣泛地參與行政立法。
民主立法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行政立法草案應提前公布,並附以立法說明,以便 讓人 民有充分的時間發表對特定行政立法事項的意見;(2)將聽取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環節和法 定程序;(3)要向人民公布對立法意見的處理結果;(4)要正式公布已通過的行政立法文件, 對直接涉及公民權利義務的行政立法應特別規定實施時間;(5)設置專門的行政立法咨詢機 關和咨詢程序,對特別重要的行政立法進行專門咨詢,並作為必經程序;(6)違反民主立法 原則的行政立法應當視為無效。
3�加強管理與增進權益相協調原則
行政立法一方面要為國家行政管理活動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從而保證行政活動的順利進行 ,維護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當行政立法涉及到對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行 為的管理時,必須注意規定得合理適當,不能不當地限制以至剝奪公民的合法權益,要注意 正確處理好維護行政權力的有效性與保障公民權利之間的關系。
(五)行政立法的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體依法定許可權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所應遵循的步驟、方 式和順序。具體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制定、修改、廢止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活動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應由憲法、法律作原則規定,然後再由配套的法規作具體、詳盡的規定。根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結合近年來的立法實踐,行政立法程序可以概括為 :
1�規劃
規劃,是指各級人民政府的法制機構,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所規定的任務,編 制有指導性的行政立法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在一定時期里行政法規、 規章的擬定、修改、補充、清理等各項工作。
2�起草
起草是指對列入規劃的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門分別草擬法案。
3�徵求意見
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最具有實質意義的程序是徵求意見。在起草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過程 中和初稿擬定之後,應當徵求公民、社會各組織的意見。
4�審查
審查是指行政法規、規章草案擬定之後,送交政府主管機構進行審議、核查的制度。
政府法制機構對法規、規章草案審查的主要內容有:(1)制定法規、規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以及上一層次規范性文件的規定;(3)是否在本 機關的許可權范圍內,是否有越權或濫用職權的現象;(4)法規、規章草案的結構、文字等立 法技術是否規范;(5)是否符合上報手續,以及有關的資料、說明是否齊備等。
5�通過
通過是指法規、規章在起草、審查完畢後,交由主管機關的正式會議討論表決的制度。
6�發布與備案
發布是行政法規、規章生效的必經程序和必要條件。發布的法律意義在於讓人們知曉必須遵 守和執行的行為規則,有利於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正確實施。
(六)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對行政立法監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既可以是事前監督,也可以是事後監督。事前監督主要是針對 授權立法。權力機關無論是授權行政機關進行創制立法,還是授權行政機關進行執行性立法 ,都應該嚴格規定授權立法的目的、性質和范圍。授權必須是有限制的,不能無限制地授權 。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 行政法規或規章。事後監督既可針對特別授權立法,又可針對一般授權立法。
2�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立法的監督
上下級行政機關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
根據行政隸屬關系,上級行政機關不僅有權撤銷下級行政機關違法的行政規章,而且有權撤 銷下級行政機關不適當的規章;不僅有權撤銷下級行政機關違法、不當的規章,而且有權改 變下級行政機關不適當的規章。
3�人民法院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人民法院享有審理行政案件、裁決行政爭議的許可權。由於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裁決行 政爭議時要參照行政規章,因此就要對行政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就要確定行政立法是否合法 有效,是否越權,是否違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過審查,如果認為相應行政規章違法、越 權或違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應行政機關或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人民代表大 會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建議。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和規章與憲法、 法律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人民法院雖然沒有撤銷行政法規、規章的權力,但法院對違法 的行政法規、規章不予適用,也是對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形式。
⑹ 行政具有哪些性質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主要表現在:①行政內立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②行政立法所調 整的對象容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及與行政管理密切關聯的事務;③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 和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主要表現在:①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名義創制 法律規范的活動;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 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③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⑺ 行政立法的不同理解
對行政立法的理解,目前在法學界尚不一致。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立法是泛指行政性質的立法,其內容是關於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規范,屬於行政部門法。基於這種認識,凡是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並發布行政法律規范的活動,或稱制定行政法的活動叫行政立法。其定義的核心基礎,是關於行政管理方面的內容,以別於刑事和民事立法,可謂廣義之說。就依法行政的實質來說.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規范是國家行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依據和准則。另一種見解是,行政立法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簡言之為行政機關立法。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的規定,具體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活動;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其定義的著眼點在於立法者,可謂狹義之說。此說之「行政立法」,從「立法」性質上看,立法是以國家名義制定、發布規范性文件,並具有與法律相同的效力;所立之法屬於法的范疇,體現法的基本特徵。就「行政」性質而言,立法者為行政機關;法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或與行政管理有關的事務;其適用的程序是行政程序;目的是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憲法和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在近現代社會,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中部分也是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標准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