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謙讓
⑴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1)道德經謙讓擴展閱讀: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⑵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不爭之德」如何理解,你是否贊成
老子所說的不爭,在《道德經》中多有提到。
人生在世,過多的糾結勝與敗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不論是在事業還是學業上,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只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戰勝對方上面,而是時刻注意保持自己內心的清靜無為,保持著內心平和,戰勝自己比戰勝對手要厲害的多。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在不爭的心態上,你已經爭贏了。
⑶ 《道德經》講的什麼內容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維護宇宙和諧、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尊道貴德」的道德規范;既有「常道與可道」的真理學說,又有「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懷,又有「柔弱不爭」的修養准繩;
既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氣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處世之道;既有「歸根復命,深根固蒂」的養生之道,又有「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的價值取向;既有「愛民治國」的韜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
全文系統地闡述了道教的修道積德、處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
(3)道德經謙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不僅是道教思想的寶典,而且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以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
《道德經》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是難於盡言的,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開啟自己心靈的窗戶,體悟到其中之奧妙,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說,《道德經》不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生活的指南,有著利於社會、指導人生的功效。
⑷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弱者的生存法則
因為它給了弱者們一定的行為思想上面的指導,讓弱者可以擺正自己的思想,更順心的活下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⑸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它的主旨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要如何做到“道”和“德”。而它的主旨思想又是“道法自然”。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二期思想又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而且他的思想在很多地方讓孔子都不得不佩服,曾經孔子還特地就某個問題去詢問老子,讓老子為他答疑解惑。而老子也是道家的創始人。上面我們說到老子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理性,而《道德經》這本書就是老子所寫的,所以《道德經》是老子的一本哲學著作。
道和法本應該就這樣發展,不隨便干預,也就是“無為”,所以在《道德經》中,它鼓勵君主“無為”,不要對國家,社會,百姓過多的干預,因為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⑹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出自《道德經》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聖人施道,悠閑自在,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相關解析和哲理
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者根本不用費盡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夠的威信,悠閑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這種威信的來源正是「貴言」,即少發號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讓人民更加困苦,讓百姓不知所從。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權力機構,而只是調節人民、使人民做事順從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時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統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不是真正的毫無所為,他所說的「貴言」,也不是「無言」。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減少對人民的干擾,避免讓政令擾亂人民的正常生活,但並不是對人民過於放縱。相反,對於作姦犯科之人應及時糾正,對於不合理的政策應及時調整。
⑺ 道德經81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准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7)道德經謙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⑻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幾章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微之處,因此接近於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樣不爭名利,心靈像水一樣玄淵深沉,接人待物像水一樣仁愛相親,言語像水樣准時守信,治理國家像水一樣安定清明,處事像水一樣靈活應變,行動像水一樣靈活應變。正是因為他像水一樣與世無爭,所以聖人從來沒有過錯、沒有積怨。
在此,老子的重點不在於水,面是通過水形象來表現「道」體的品性,通過對水品性的詳細描述,來引導人們在為人處事當中應該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如果人們可以這樣做的話那就是對「道」的最高領悟。
(8)道德經謙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⑼ 道德經全文多少字
5162字。《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主題思想: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⑽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10)道德經謙讓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