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機關書籍
『壹』 有什麼簡單介紹中國現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立法機關體系的書 討
法學裡面來的憲法與行政源法有相關規定,類似於《憲法與行政法學》這類的。你的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不用買書看,只要搞清楚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等的概念就行了。嚴格來說,司法機關、執法機構並不是憲法上的詞語。國家機關是指從事國家管理和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包括國家元首、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軍事機關。其中並沒有司法機關。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政府及其下屬機構屬於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只有人大,審判機關只有法院,檢察機關只有檢察院,軍事機關和國家元首就不用多說了。銀監會、證監會屬於行政機關。
『貳』 關於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書籍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
『叄』 如何加深法律理論知識,有哪些書籍可以推薦
一、學習目標: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現代社會有一個法律職業群體,稱為「法律共同體」或者「法律人共同體」,包括法官、檢察官、仲裁員、律師、法學教授、企業法律顧問,等等。屬於法律人共同體的這些職業,差異很大,律師是自由職業者,法官是國家公務員、執掌裁判權,為什麼把他們歸入「法律共同體」當中呢?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共同的職責:實踐和維護法治。他們同是法治的實踐者和維護者;二是共同的思維方式,就是法律思維。法官裁判案件、律師代理案件和法學教授分析案件,採用的是同一個思維模式,即法律思維模式。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所共有的區別於其他職業人的思維模式。法律思維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看到,無論法官、律師、檢察官、仲裁員或者法學教授,其法律思維的整個過程,都是緊扣著法律規范進行的。這是與其他職業人的思維模式所不同的。
怎樣才算優秀的法律人?分為人格和理性兩個方面。先說法律人的人格:第一,是要有氣節、操守、尊嚴。法大校長2013屆本科生畢業致辭:做有尊嚴的法律人!7月30日海峽兩岸司法研討會上,談到法官和法院的氣節,不應當是趨炎附勢、看風使舵。不應當是,在上級領導面前,低三下四、點頭哈腰、奴顏婢膝,在下級(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張揚跋扈。第二,要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平等待人,同情弱者,有悲憫之心,富於同情心、富於正義感。第三,要信仰法律,信仰法治,才能以法律為業,執行法律,實踐法治。如果自身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法治,卻又從事法律職業,必然會對法律和法治造成巨大危害,並且最終也會毀滅自己,給自己的親人造成巨大傷害,這樣的事例很多。最後,是要格外的勤奮和嚴謹。現代社會,法律人是最為勤奮、嚴謹群體。我們知道,國內外知名律師,都是按照時間計費的。拖沓、懶散、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當不了法律人,至少不是優秀的法律人。馬馬虎虎、粗枝大葉、丟三落四,擔任訴訟代理人,弄錯了程序、引錯了條文、遺漏了證據、忘記了抗辯,導致不應該的敗訴,給委託人造成巨大損失,自己也須對此承擔責任。須特別注意的是,須從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天開始,就注重法律人的人格修養,就以法律人的人格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加強人格修養,培養自己具有法律人的高尚人格。
再說法律人的理性,通過法學院的學習,為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打下扎實的法律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掌握法律思維模式,及掌握從事法律實務的各種方法(裁判方法、研究方法、寫作方法),不斷積累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法律實務經驗,增長法律智慧。
二、學習法律的方法
(一)法律的規范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規范性是法律的屬性(嚴格言之,此所謂法律,特指成文法)。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也具有規范性。法學一般不直接研究社會現象、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而是直接研究「法律」。因研究對象之具有規范性,法學也就具有了規范性。你看法學者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必定先問「是否合法」,與經濟學家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必定先問「是否有效率」,是全然不同的。這就是法律和法學的規范性所使然。
每一個法律規范,都可以分解為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果等要素。這就是法律的規范構成。例如人們熟知的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可以判雙倍賠償。這是一個法律規則,從規范性分析:其適用范圍――消費者合同,即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欺詐行為;其法律效果――雙倍賠償。因此,學習法律一定要從規范性入手。法律思維與別的思維如經濟學的思維的區別,正在於規范性。
既然進入法學院學習的目的,在於掌握法律思維,而法律思維屬於規范性思維,則在學習方法上就要從法律的規范性入手,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不是記憶、背誦每一個制度、條文的詞句,而是要掌握每一個制度、條文的規范構成。只有理解、掌握了每一個制度、規范的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才算真正理解、掌握了這個法律制度、法律規范。
(二)法律的社會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以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為規范對象。如刑法,規范對犯罪行為的制裁;民法,規范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身份關系;經濟法,規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控和管理;行政法,規范國家行政權的運行、控制。簡而言之,法律是社會生活規范,使法律具有社會性。法律的社會性,也就決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學,即法律學、法學也具有社會性,並因此屬於社會科學。此對於法律學習,關系甚大。
學習法律,要求「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指不迷信書本、老師、權威;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進行一番分析、考察。對於張三的某種觀點,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說服力,是否能夠自圓其說。其次要「思考」:張三持這種觀點有沒有深層次的理由,與歷史條件、時代背景以及張三個人的社會地位、學歷、師承有什麼聯系?還要「思考」:張三發表這一觀點,是在何種場合?是針對現行法所作的解釋(解釋論),還是對法律將來的修改所作的建議(立法論)?等等。
因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甚至年齡、性別的不同,而影響其理論觀點,可以關於「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和「撞了白撞」的爭論為例。當年修改婚姻法關於是否規定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爭論中,反對規定過錯損害賠償的,大多是男性,而贊成規定過錯損害賠償的,大多是女性;關於「撞了白撞」的爭論中,贊成「撞了白撞」的大多是青年、中年而屬於白領階層,大多有車或者正准備購車,而反對「撞了白撞」的大多是老年或者屬於藍領,大多沒有汽車或者買不起汽車。
在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作出自己的判斷:贊成或者不贊成,贊成何種觀點。這就是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關鍵在「獨立判斷」。而「獨立判斷」的關鍵,又在於:以什麼作為判斷標准?概而言之,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的,有兩類「知識」:一類是「基本原理」,包括並不限於法律基本原理;另一類是「社會生活經驗」,亦即平常所謂「常理、常情、常識」。
以「基本原理」作為判斷標准,學術上的論辯大多如此,源於法律學的科學性。因為每一學科,均有其基本原理,而符合其基本原理的往往正確,違背其基本原理的往往錯誤。因此可以用基本原理作為判斷標准。以「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系法律的社會性所使然。因為,法律既然是社會規范,就應當與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相符。法律上和法學上的爭論和是非,可以「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是我根據自己和前人的學術經驗總結出來的。
(三)法律的邏輯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的規范性,與邏輯性是互為表裡的。法律的規范性,必然要求法律的邏輯性。制定法律或者法典,要將各種法律規則按照一定順序編排。這個編排順序,以什麼為標准?不是也不應該以所謂「重要性」為標准,只能以「邏輯性」為標准。因為,所謂「重要性」,是主觀的價值判斷問題,一項制度之是否重要及其重要程度,將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認識。例如,合同法按照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變動」、「責任」的順序,究竟「合同成立」重要,還是「合同生效」重要,還是「違約責任」重要?是很難判斷,很難有統一意見的。
制定民法典,哪一個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上,哪一個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之外,哪一個制度排在前面,哪一個制度排在後面,絕不可能以重要性為標准,只能以邏輯性為標准。這個邏輯性,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民事生活的共同制度、基本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上;特殊關系、特殊領域、特殊市場的特殊規則和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之外。
民法典上的安排順序,也以邏輯性為標准:「一般」的、「共性」的制度在前,「特殊」的、「個性」的制度在後。這就使法典形成「總則」(共同的規則)、分則(特殊規則)的結構。首先,民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物權、債權、親屬、繼承是分則);其次,債權法分為「債權總則」和「債權分則」(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是分則);再其次,合同法也分為「合同總則」和「合同分則」(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是分則);最後,買賣合同也分為「買賣總則」和「買賣分則」(特種買賣是分則)。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一「一般」和「特殊」、「總則」和「分則」的邏輯關系,也正好是法律適用的基本邏輯關系,這就是「特別法優先適用」的基本原則(合同法第123條)。制定法律的邏輯是從「一般」到「特殊」,愈是一般的規則愈在前,愈是特殊的規則愈在後;適用法律的邏輯剛好是倒過來,從「特殊」到「一般」,愈是特殊的規則優先適用,愈是一般的規則愈靠後適用。
法律上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個邏輯關系,邏輯混亂、支離破碎,法官就沒有辦法正確適用法律,他不知道應該適用哪一個規則才是正確的,他會無所適從,沒法下判,這當然是指公正的法官。反之,一個不公正的法官、受法律外因素影響的法官,卻可以想怎麼判就怎麼判。既然好幾個條文都與本案有關,相互間沒有嚴格的邏輯關系,他適用任何一個條文,你都沒法指責他,沒法批評他,就會使一些枉法裁判合法化。可見,法律有邏輯性,才能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法律沒有邏輯性不僅影響法律的正確適用,還會助長司法腐敗。
法律有嚴格的邏輯性,不僅可以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還可以增加法律的靈活性。當法官受理現行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的案件時,可以適用一般的規則予以裁判。
(四)法律的概念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是一套規則體系,也是一套概念體系。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都是通過法律概念來表述的,因此,要正確掌握法律規范,必須先正確掌握這些法律概念。前述消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雙倍賠償。從規范性分析:其適用范圍,是用「消費者」、「經營者」、「合同」和「消費者合同」這些概念表述的;其構成要件,是用「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概念表述的;其法律效果,是用「賠償」、「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等概念表述的。因此,你要正確理解和掌握消法第四十九條,你就要先正確理解和掌握「消費者」、「經營者」、「欺詐行為」、「賠償」等等法律概念。
因此,完整准確地掌握法律概念體系,是正確進行法律思維的基礎條件,可以說,法律人進行法律思維,就是運用法律概念進行思維。我們法學院學習,學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學習法律概念體系,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各種法律概念進行法律思維。
概念是人的發明,是用文字表述的,是科學思維的工具。因此,概念性是理解和解釋法律的根據。理解、解釋任何法律條文,必須先從該條文所採用的法律概念入手。概念有其內涵、外延。概念有其模糊邊界,即概念具有模糊性。這就決定了文義解釋可能得出多個解釋結果。當採用文義解釋,得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結果時,就需要進一步採用其他解釋方法。
學習法律的門徑,在於掌握完整的概念體系。法律是一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其基礎是一整套有嚴密邏輯關系的概念,掌握了這套概念,就掌握了法律思維的框架。經驗表明,法官在裁判中、律師在處理案件中、學者在分析案例中,如果出現失誤,往往源於沒有掌握好這套概念體系或者發生了概念混淆。因此,學習法律首先強調記憶這套概念體系。但法律概念有其專門含義,相互間有其邏輯關系,因此不能單憑死記硬背,在記憶的同時應強調對概念的理解。特別是初學者,一定要著重記憶和理解這兩個環節,邊閱讀、邊記憶、邊理解、邊運用,在理解的前提下增強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加深理解。
學習法律,不能不講究讀書方法。讀書的方法,有三種:其一,精讀,目的在於掌握概念體系。法學的每一個學科,都有一套法律概念體系。當你初學一門法律學科時,就應當選擇一本概念體系完整、准確,且簡明扼要的好的教材,通過反復精讀,把這套概念體系記在腦子里。所謂有扎實的基礎,就是指比較完整准確地掌握了這套概念體系。須知每一門學科的著作,都可以分為「教材」、「體系書」和「專題研究」三類。其二,泛讀,目的在於加深專業基礎、獲得廣博的知識。在精讀一部、兩部好的教材,比較完整准確地掌握該學科的概念體系基礎上,再選讀一些專題研究論文和著作,補充、完善自己的概念體系,加深專業基礎,開闊視野。其三,研讀,目的在於掌握研究方法,培養研究能力。結合具體的問題研讀體系書的有關章節,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在未掌握好概念體系之前,抱著大部頭的體系書通讀,讀到中間忘了前面,讀到後面忘了中間,必然是事倍功半。
法律概念,是法律思維的工具。法官、律師正是運用物權、債權、法律行為、權利、義務等等法律概念,進行思維,分析案件,裁判案件。以婚姻關繫上的違約金條款案為例,法官運用了「合同」、「婚姻」、「法律行為」等法律概念,並正確地分析了這幾個法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法律行為是上位概念,合同和婚姻是下位概念,當屬於下位概念的法律規則不能適用時,運用上位概念的「法律行為」的法律規則,正確地裁判了本案。
(五)法律的目的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則,是立法機關制定的,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制定各種法律,每一個法律規則都有其目的。因此,學習法律、理解法律,需要了解各個法律規則所要實現的目的。德國學者耶林發表《目的法學》,批評概念法學玩概念游戲,忘記了法律的目的。耶林將法律目的,比喻為在茫茫大海上指引航船方向的北極星。我們學習法律和解釋、適用法律,猶如在茫茫大海上的駕駛船舶,只要掌握法律的目的,即不致迷失航向。
法律的目的性,在學習方法上的意義在於,我們學習每一個法律制度、法律規則,不僅要理解和掌握每一個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不僅要正確理解和正確解釋所使用的概念,還要准確把握這一法律規則、法律制度的目的。一定要弄清楚:立法者設立這一法律規范的目的何在?在解釋、研究每一個規范和制度時,一定不要忘記它的目的。王澤鑒先生說,任何法律均有其目的,解釋法律時必須想到:立法者為何設此規定,其目的何在?可見,掌握每一個規范和制度的目的,是學習、研究、解釋、運用這一規范和制度的關鍵。
因法律的目的性,而有目的解釋方法。所謂目的解釋方法,指法官在解釋法律條文時可以用法律條文的立法目的作為解釋的根據,當採用文義解釋及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兩個不同的解釋意見而難以判斷哪一個解釋意見正確時,應當採納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解釋意見。即當存在不同的理解、解釋時,應當以該規范和制度的目的,作為判斷標准。
(六)法律的正義性與學習方法
所謂法律的正義性,指法律本身須符合於社會正義。是法律與其他行為規則,如技術規則,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人有「善、惡」,法律也有「善、惡」,這就是所謂的「良法」與「惡法」。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是「良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就是「惡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許多「惡法」,諸如規定對小偷砍手的法律,規定當眾將「私通」者亂石砸死的法律,規定對流浪者加以鞭打、監禁甚至處死的法律,規定對同性戀者予以懲罰的法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相繼被廢止。我國現已廢止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若乾地方規定「行人違章撞了白撞」的政府規章,就屬於「惡法」。
當我們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從規范性入手,掌握每一個法律制度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確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用「正義性」標准予以評價、批判。對於「惡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要通過解釋方法迴避其適用。至少是不要為「惡法」辯護,不要製造所謂的「根據」、「理由」,把「惡法」硬說成「良法」。在法學院學習或者畢業後從事法律職業,一定不能忘記法律的正義性,不能忘記維護社會正義是每一個法律人的神聖職責!
法律的正義性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予以體現。法律、法規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是理性的正義;通過法院裁判所實現的正義,才是實踐的正義、現實的正義。因此,法官和律師對於實踐法律的正義負有神聖職責。裁判案件,不僅要考慮裁判是否於法有據,而且一定要考慮所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妥當性。只有合於社會正義的判決,才是正確的判決。
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形式正義,著重於程序公正。只要所適用的程序規則是公正的,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是否實現了正義,則非所問。實質正義,則不滿足於程序的公正,而是著重於在具體的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正義。按照現代法律思想,強調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形式正義只是手段,而實質正義才是目的,形式正義須服從於實質正義,並最終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
因為法律有正義性,於是決定了,法律科學,既不同於自然科學,也不同於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中的其他學科也有本質的區別,而被稱為「善(正義)的藝術」。真正掌握了這套「善(實踐正義)的藝術」,才稱得上優秀的法律人。下面舉兩個法官提的問題,說明法律科學是「善(實踐正義)的藝術」。
一個人選擇了法學,選擇以法律為業,你就選擇了「公平正義」!選擇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作為自己行為、處世的價值目標!你應該有正義感,有是非觀!你如果還是學生,你也是弱者,沒有力量為人民主持正義,但至少你應該能夠判斷是非,判斷正義與不正義!你如果擔任法官,就應當斷然拒絕法律外因素的干擾,使你作出的每一個判決都合情合理合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人以實踐法治為職業。這絕不是一般的職業,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謀生。因此不是經營者(商人)。法律職業的神聖性在於:維護法律,維護正義!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當成正義的化身,就像神職人員之被視為上帝的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你是法學院的畢業生,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身處社會的上層還是中層,你一定不要忘記法律的正義性,法學是實踐正義的藝術。不要忘記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遭遇不幸的人們。
三、正確認識和對待法學論文寫作
(一)中文能力是法律人最重要的素質。此所謂中文能力,非指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文體寫作能力。是指法律文體(法學論文和法律文體)的寫作能力。中國的法律人是用中文進行法律思維,具有相當的中文能力是進行順暢法律思維的基礎條件。凡是水平高、能力強的法律人,無論法官、律師,其中文能力(口頭、書面)都很強。法官指揮庭審,律師在庭上答辯,應當用詞准確,有條有理,邏輯性強,撰寫判決書、答辯狀,應當文字准確,邏輯嚴密,富有說服力。中文能力差,語言拉雜,用詞含混,缺乏條理,邏輯混亂,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二)法律文體寫作與法學論文寫作。法學論文要求:文字准確、邏輯嚴密、富有說服力。同樣是一切法律文體的要求,如合同書、起訴狀、公訴書、答辯狀、判決書、裁決書。因此,法學論文寫作能力強,法律文體寫作能力就強。法學院學習中,通過法學論文(學科論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法律文體寫作能力,訓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文能力。
這里單說「文字准確」。古人有關於「推敲」的故事,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用「敲」還是用「推」?翻來覆去,拿不定主意,撞了賀知章的馬頭,賀不加責罰,反而共同討論。法律文體寫作也有類似故事,是「敲」門而入,還是「撬」門而入?「敲門而入」,說明二人認識,女方為男方開門,不過是通姦;「撬門而入」,說明違背女方意願,採用暴力,就是強奸,可能判死罪。現今民事裁判實踐中,有類似案件,「還欠款5千元」,究竟是「已經歸還了5千元欠款」,還是「仍然欠款5千元未還」。「全部貨款已結清」,是全部貨款「已經結算並支付完畢」,還是僅僅「結算清楚尚未支付」?
說明法律文體寫作,特別要求准確,一字不當,可能鑄成冤案、錯案。此與文學寫作不同,文學寫作用詞不當,不會造成冤案,而且作者可能故意採用多義詞,故意追求模稜兩可、語義朦朧的效果。法律文體寫作,特別要求用詞准確,避免歧義。這要通過法學論文的寫作來訓練。
(三)法律人的論辯能力與法學論文寫作。法律人的職業,特別要求論辯能力(口頭論辯、書面論辯)。你看民事審判的雙方代理人在庭上辯論,刑事審判的辯護人與公訴人在庭上辯論,一方主張違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方辯稱不違約,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訴人主張構成犯罪,辯護人辯稱不構成犯罪。雙方你來我往,針鋒相對,唇槍舌劍。法官在庭上聽訟,就看哪一方有理,辯論邏輯性強、有說服力?答辯狀、法庭辯論,當然最終靠證據。我們常說,靠證據說話,但證據自身並不會說話,而是在法庭質證時,由案件雙方,辯護人與公訴人、原被告的代理人,替證據說話(辯論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證據內容和意義)。如果辯護律師中文能力很差,說話拉拉雜雜,缺乏邏輯,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用詞不當,即使有充分的證據,也未必能夠勝訴。法庭辯論的真正目的是說服法官,必須思路清晰,用詞准確,條理性強,邏輯嚴密,才具有說服力,才能說服法官。法律人必須有高水平的論辯能力,掌握論辯的藝術、說服的藝術。法學院除在模擬法庭訓練外,主要靠法學論文寫作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論辯能力。
我們進入法學院學習的目的,在於把自己培養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有人誤以為,只要把十幾門課程學好了,各門課程都考試合格,成績優良,就能夠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我要告訴同學們,這樣的認識並不正確。刻苦學習各門課程,掌握各個法律學科的概念體系,打下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當然很重要,這只是法律人應當具備的素質之一,更為重要的素質是,能夠運用法律基礎知識進行法律思維,從事法律實踐,這就要求具有相當的中文能力。
我們在小學、中學階段主要是通過語文課和作文(主要是文學文體寫作),無論高考語文成績如何,都缺乏法律人的中文能力、法律文體的中文能力。因此,要重視法學院各科論文寫作、學年論文寫作,特別是畢業論文寫作。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法學院學生都認識到論文寫作的重要意義。一些同學不重視論文寫作,採取敷衍的態度,甚至從網路找兩篇題目相同或類似的論文,加以裁剪拼接,應付了事,只求老師給個及格分數就行了。這些同學在法學院四年畢業,中文能力沒有得到訓練和提高,即使各科考試成績優良,即使真的掌握了各門學科的法律基礎知識,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法律人。須知將來擔任律師寫起訴狀、答辯狀,擔任法官撰寫結案報告、判決書,擔任仲裁員寫裁決書,擔任企業法律顧問起草合同書,都是不可能從網路下載進行拼接所能夠解決的。因此,必須在法學院學習期間,重視法學論文寫作,按照法學論文寫作方法,自覺訓練、提高法律文體寫作能力。
四、自己造就自己
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原告優秀的法律人所應具備的素質,人格方面的素質和知識能力方面的素質。掌握學習方法。主動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通過主動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和訓練,把自己造就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肆』 依法治國出自哪本書
「復依法治國」的出制現: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拓展延伸】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伍』 中國法制通史的圖書目錄
第一卷:夏商周主編:蒲堅
緒言
第一章中國法律的起源
第一節古今法律起源說述評
第二節氏族戰爭與「刑始於兵」
第三節考古資料與法律起源
第四節中西法律起源比較
第五節「刑」、「法」、「律」字演變及其含義
第二章夏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立法概況
第二節行政法律規范
第三節刑事法律規范
第四節軍事法律規范
第五節經濟法律規范
第六節司法機構
第七節禮制的形成
第三章商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節立法概況
第二節行政法律規范
第三節刑事法律規范
第四節軍事法律規范
第五節經濟法律規范
第六節司法制度
第七節禮制的發展
第四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春秋時期的法律制度
第二卷:戰國、秦漢主編:塗世紅
緒言
第一章戰國時期的法律文化背景與變法概況
第二章戰國時期各國政權的確立與封建
第三章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和法律形式
第五章秦朝的行政法規
第六章秦朝的民事法規
第七章秦朝的經濟法規
第八章秦朝的刑罰體系
第九章秦朝的司法制度
第十章兩漢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第十一章兩漢時期的法律載體
第十二章兩漢時期的行政組織法
第十三章兩漢時期的官吏管理法
第十四章兩漢時期的民事與經濟法律
第十五章兩漢時期的刑罰體系與刑法原則
第十六章兩漢時期的司法組織
第十七章兩漢時期的管轄制度
第十八章兩漢時期的訴訟程序
第十九章兩漢時期的監獄制度
附: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三卷:魏晉南北朝主編:喬偉
緒言
第一章曹魏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蜀漢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東吳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四章西晉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東晉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十六國統治區的法律制度
第七章劉宋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南齊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南梁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十章南陳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北魏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北齊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北周政權的法律制度
第四卷:隋唐陳鵬生
緒言
第一章隋朝的立法概況和立法思想
第二章隋朝法律的基本內容與特徵
第三章隋朝的司法制度
第四章從「開皇之治」到隋末法制的崩潰
第五章唐朝社會及其立法思想
第六章唐朝的立法
第七章唐朝的刑事法律
第八章唐朝的行政法律
第九章唐朝有經濟法律
第十章唐朝有民事法律
第十一章唐朝的婚姻家庭法律
第十二章唐朝有司法制度
第十三章唐朝法律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第十四章五代的立法概況
第十五章五代法律的基本內容與特點
第十六章五代的司法制度
第五卷:宋主編:郭成偉
緒言
第一章立法思想與立法活動
第二章行政法律
第三章民事法律
第四章經濟法律
第五章刑事法律
第六章司法制度
第七章遼金法律制度
第六卷:元主編:韓玉林
緒言
第一章元朝法制概述
第一節蒙古汗國的法律
第二節元朝法制的指導思想和法典編纂
第三節元朝法律的主要特點
第四節對元朝法制的評價
第二章元朝的行政法律規范
第一節行政體制
第二節行政官吏
第三節官吏銓選
第四節行政(公務)活動規程
第五節各類行政管理
第六節行政監察
第七節官吏考課(考績)與獎懲
第三章元朝的刑事法律規范
第一節刑事法律的指導思想
第二節刑法的基本原則及適用
第三節罪名(甲)
第四節罪名(乙)
第五節罪名(丙)
第六節罪名(丁)
第七節刑罰制度
第四章元朝的經濟法律規范
第一節土地制度
第二節賦役制度
第三節財政金融制度
第四節造作管理
第五節市易管理
第六節倉庫管理
第五章元朝的民事法律規范
第一節物權
第二節債
第三節婚姻
第四節家庭
第五節繼承
第六章元朝的司法制度
第一節元朝司法制度的創建與發展
第二節機構與管轄
第三節告訴制度
第四節審判及審判監督
第五節證據原則及檢驗規則
第六節民間的治安、教化和調解活動
第七節監獄管理與獎勵平反
第七卷:明主編:張晉藩懷效鋒
緒言
第一章立法概況
第一節立法思想
第二節立法活動
第三節立法解釋
第四節立法權的行使
第五節立法編纂技術的運用
第二章行政法律
第一節行政法律的淵源
第二節皇室立法
第三節中央行政管理體制
第四節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第五節職官法
第六節監察立法
第三章民事法律
第一節民事主體與民事客體
第二節物權
第三節債
第四節婚姻家庭與繼承
第四章經濟法律
第一節農業法制
第二節土地法制
第三節商事法制
第四節手工業法制
第五節貨幣法制
第六節賦役法制
第五章刑法
第一節刑法的淵源
第二節刑事政策
第三節刑法原則
第四節刑法中的罪名類別
第五節刑法中的刑名
第六節刑法的實施及其特點
第六章司法制度
第一節司法機關及管轄
第二節訴訟制度
第三節審判制度
第八卷:清主編:張晉藩
緒言
第一章清入關前統治者的法律思想與立法概況
第一節統治者的法律思想
第二節立法概況
第二章清入關前行政法律
第一節確認行政等級制度
第二節確定八旗及六部二院的職掌
第三節官吏用與考核
第三章清入關前民事與經濟法律
第一節所有權
第二節編丁的身份和義務
第三節債權
第四節婚姻、家庭與繼承
第四章清入關前經濟法第
第一節加強對市場的管理
第二節收國家統管對外貿易
第三節保護農業生產
第五章清入關前刑法
第一節政治性犯罪
第二節一般刑事犯罪
第三節經濟犯罪
第四節刑罰
第五節科刑原則
第六章清入關前軍律
第一節關於行軍宿營
第二節關於按汛擊敵,協同作戰
第三節關於「戒殺、戒淫」
第四節關於俘獲的分配
第五節關於甲胄、軍器、馬具的管理
第六節以軍律部勒圍獵活動
第七章清入關前的司法制度
第一節司法機關的演變
第二節訴訟
第三節審訊
第八章順治、康熙時期的行政法
第一節完備行政立法
第二節確立中樞機構
第三節劃定六部職能
第四節強化司法監察機器
第五節系統規劃地方行政體制
第六節確立文官制度
第九章順治、康熙時期的民事經濟法律
第一節土地立法
第二節賦役法
第三節工商立法
第四節漕運及其立法
第五節清初民事經濟立法的基本特點
第十章順治、康熙時期的刑法
第十一章順治、康熙時期調整民族關系的法律
第十二章順治、康熙時期社會流行的宗族法
第十三章順治、康熙時期的涉外法律
第十四章順治、康熙時期的司法制度
第十五章雍正、乾隆時期的行政法
第十六章雍正、乾隆時期的民事經濟立法
第十七章雍正、乾隆時期的刑法
第十八章雍正、乾隆時期的民族立法
第十九章雍正、乾隆時期中央政府對宗族法政策的轉變
第二十章雍正、乾隆時期的涉外法律
第二十一章雍正、乾隆時期的司法制度
第二十二章嘉慶、道光時期的行政法
第二十三章嘉慶、道光時期的民事和經濟立法
第二十四章嘉慶、道光時期的刑法
第二十五章嘉慶、道光時期的民族立法
第二十六章嘉慶、道光時期的國際法
第二十七章嘉慶、道光時期的司法制度
第九卷:清末.中華民國主編:朱勇
緒言
第一章鴉片戰爭與中國主權的喪失
第一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
第二節鴉片戰爭後中國主權的喪失
第二章太平天國法律
第一節太平天國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變化
第二節《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土地法令
第三節刑事法令
第四節婚姻法令
第五節經濟法令
第三章清末制度
第四章清末修律的指導思想
第五章清末行政法
第六章清末民法
第七章清末經濟法
第八章清末刑法
第九章清末司法制度
第十章三民主義政綱與創建中華民國方略
第十一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與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第十二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十三章《中華民國參議院法》
第十四章南京臨時政府行政法規
第十五章南京臨時政府司法制度
第十六章南京臨時政府修訂法律情況概述
第十七章北洋政府憲法
第十八章北洋政府國會
第十九章北洋政府刑法
第二十章北洋政府民法
第二十一章北洋政府司法制度
第二十二章廣州、武漢國民政府的政權建設
第二十三章廣州、武漢國民政府主要立法活動
第二十四章廣州、武漢國民政府司法制度
第二十五章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原則與立法活動
第二十六章南京國民政府憲法與政權體制
第二十七章吸收西方經驗、保貿民族傳統的法律制度
第十卷:新民主主義政權主編:張希坡
緒言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綱領和上海臨時市政府的施政綱領
第二章工農運動中產生的革命政權組織
第三章工農運動中的行政組織和監督管理
第四章新民主主義勞動法的產生
第五章工農運動中的土地改革綱領和減租減息政策
第六章工農運動中的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改革
第七章工農運動中的經濟管理法規
第八章工農運動中的刑事法規
第九章工農運動中的司法機關和訴訟制度
第十章紅色政權的建立和新民主主義法制的初創
第十一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第十二章蘇維埃制度的確立和政權組織法規的創制
第十三章工農民主政權的選舉法規
第十四章工農民主政權的行政法規
第十五章工農民主政權的戰時動員法規
第十六章工農民主政權的土地法規
第十七章工農民主政權的勞動法規
第十八章工農民主政權的婚姻法規
第十九章工農民主政權的財政經濟法規
第二十章工農民主政權的刑事法規
第二十一章工農民主政權的司法機關
第二十二章工農民主政權的訴訟制度
第二十三章工農民主政權的新型監所制度
第二十四章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與抗日民主法制的發展
第二十五章抗日民主政權的施政綱領和保障人權條例
第二十六章抗日民主政權的政權組織法
第二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權的選舉法規
第二十八章抗日民主政權的行政法規和精兵簡政
第二十九章抗日民主政權的戰時動員法規
第三十章抗日民主政權的土地法規
第三十一章抗日民主政權的勞動法規
第三十二章抗日民主政權的婚姻和繼承法規
第三十三章抗日民主政權的財政經濟法規
第三十四章抗日民主政權的刑事法規
第三十五章抗日民主政權的司法機關
第三十六章抗日民主政權的訴訟法規
第三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權的人民調解法律制度
第三十八章抗日民主政權的獄政制度
第三十九章解放區人民民主法制的發展
第四十章解放區人民政權的憲法性法規
第四十一章解放區的政權組織法
第四十二章解放區的選舉法規
第四十三章解放區的行政法規
第四十四章解放區的戰時動員法規
第四十五章解放區的土地法規
第四十六章解放區的勞動法規
第四十七章解放區的婚姻和繼承法規
第四十八章解放區的城市房屋法規
第四十九章解放區的經濟管理法規
第五十章解放區的刑事法規
第五十一章解放區的司法機關
第五十二章解放區的訴訟制度和人民調解制度
第五十三章解放區的獄政制度
『陸』 尋找一本講國家機構的書
中國的政治體系首先是黨的領導,其次是國際機關的設置,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你的新華網看看就行了!
我都可以跟你講!
『柒』 關於國防知識的書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國防》、《國防教育普及讀本》、《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實務》、《國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是為了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國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
2、《國防》
《國防》雜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綜合辦公室主辦的軍事類學術刊物。
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3、《國防教育普及讀本》
《國防教育知識普及讀本》是2008年1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防教育編委會。內容介紹《國防教育系列教材·國防教育知識普及讀本(小學2年級)》依據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2006年11月13日公布施行的《全民國防教育大綱》的要求,我們編寫了「國防教育知識普及讀本」基礎教材。
4、《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實務》
《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實務》是2005年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偉仁。本書立足於全面介紹知識產權基本知識,並結合國防科技工業自身特色,從實務角度闡述了本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主要程序及內容。
5、《國防法》
《國防法》對國防的地位和作用是:國防法規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用於調整國防體制、武裝力量建設、國防科技建設等。
『捌』 學生閱讀的國外的法律書籍,比較著名的有哪些
盧埃林著:《普通法傳統》
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版
哈特著權:《法律的概念》
伯爾曼著:《法律與宗教》
伯爾曼著:《法律與革命》
韋伯著:《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