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維度
⑴ 「領導」的定義;「領導理論」的定義。
我只能引用通用電氣前CEO韋爾奇的話來回答你,所謂領導就是帶領你的員朝著一個即定目標去奮斗與發展,讓你的員工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這是韋爾奇的原話,我認為再准確不過,至於「領導理論?,個人認為,能做到上述觀點已經很不錯了,理論嘛,都是個人在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如果想知道,建議你去看看《傑克.傑爾奇自傳》,看完後你就會明白了,我已經看過很多遍了,百看不厭。
⑵ 溝通的道德維度是什麼
別觸碰對方底線
⑶ 社會學批評中道德維度的作用是什麼
道德維度,社會中人們給道德的定位標准,相信這個維數應該是多維的。回
社會學批評,首先應該去研究道答德的維度,應該給道德加上哪些坐標軸,也就是哪些內容是道德判斷的標准,搞清楚維度後才能去批判一個社會的現狀,找到社會道德是處在哪個位置。
維度是個數學概念,建議樓主可以參考維度的釋義。
最後引用一小段寫得不錯的話,希望能幫助樓主理解:
每個人都有尊重和服從秩序,並以此為榮的天然傾向,在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這無疑是一種美德,但是在一個運轉不那麼良好的社會,這會給秩序制定者以最大的可乘之機。在這里,所謂「道德」是完全模糊的,最服從秩序的人,在前一個社會里是良好的公民,在後一個社會里,會成為制度的幫凶。
⑷ 先秦儒家強調道德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道德是儒家的核心概念,關乎個人發展與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儒家試版圖以道德教化來拯權救禮壞樂崩的社會,為此構建了以修身為本的完整道德教化體系,並提出具體的道德維度與修養方法。道德的實踐路徑是促進個體道德向群體道德轉化,並最終達到改善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目的。
⑸ 求翻譯英文,謝謝
信息時代的五個道德維度:
信息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與義務
責任與控制
系統質量
生活質量
⑹ 急求!道德內在結構是由哪三個層次組成
我們實際上把古代傳統道德理念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本體」層次,實際上是對倫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認識,包括道、德、王、聖四個最基本的范疇。無論道家還是儒家或佛家,「道」無疑是最高的范疇,天道、天理成了萬有的根源和原則。「德者,得也。」「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於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構成了中國倫理道德的根據本體。「王」和「聖」分別指向目標本體的內聖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學和倫理上,國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實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為個體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為「聖人」。
第二是「工夫」層次,是對社會禮教和個人德性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包括「禮」和「仁」這兩個最基本的范疇,其各自又分別在知行兩個方面涵括諸多具體的德行概念。《禮記》雲:「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覯講得更為明確:「夫禮,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於禮而已矣。」(《禮論·第一》)「禮」可以說是整個古代社會治理的最高准則和群體生活的最高原則,是古人對維持群體秩序與人際和諧的文化創造。至於忠孝、廉潔、謙讓、直恕、正義等等,都只是對「禮」的原則和精神的一種遵循和具體體現。而「仁」則是立足於個體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復禮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從「禮樂」文化中獨立出來,它就成為人的道德踐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到宋明理學家更把「仁」提升為人格的最高標准。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因此,「仁」就是個人融貫宇宙萬物、天下國家於自我的最高原則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體-工夫」層次,這是對由工夫實現本體過程中的基本原則的把握。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之間的關系,通常認為,仁為至德,而其餘四德是對仁德的體現。正如程顥所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顯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層面或同一維度的道德范疇,這一看法一直延續至今。事實上,從上面的結構圖示來看,「智」和「信」並不是什麼具體的德行或一般的倫理原則,因為它們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道德內容,然而卻是所有具體的道德認識和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為道德的必要條件,而其自身卻是無條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體對道德情境的認識與判斷,是對道德行為的選擇,簡單說就是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和選擇。沒有這種能力就無法實現道德;沒有這種判斷和選擇,任何行為都不能構成道德行為。而「信」或者「誠」則是道德主體對道德認識與實踐的一種確信,表現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始終如一;沒有這種「誠」與「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種偽道德,一種最大的惡。這一點在《中庸》里說得非常明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說,「誠」、「信」是一切原則的原則,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原則,相當於康德意義上的絕對命令;從本體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誠」是「明」,從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歸結起來說,就是「中庸」的原則,「中和」的原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的這幾句話充分揭示了以「誠明信智」為內容的中和中庸原則之體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則,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終根據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實踐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則和衡量一切德行真偽的最終標准。
⑺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7)道德維度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⑻ 中國古代至今為止,有哪些重要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宮廷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藝術文化、教育文化、科學文化、軍事文化、中醫文化、飲食文化等。淵源流長、耳熟能詳的古代神話文化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牛郎織女、伏羲畫卦、神農嘗草、誇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