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文章
Ⅰ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抄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各種繽紛美麗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無暇看其它的事物;各種美妙的聲音充滿了耳內,陶醉在其中,使人聽不到其它聲音;各種美味使人吃得很香甜、口爽,激發食慾;在田野中騎馬賓士打獵,使人心潮澎湃,心態張狂;很難獲得的珍貴物品,帶上它走路,就會影響著正常行走,因為要時刻提防著被賊人盜竊。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合於道的人,只求實實在在的事物本原,修煉內在的身心,並不會被外在的各種誘惑影響心性,產生貪妄之心,追求外在慾望。因此合於道的人會去掉貪妄之心,取其事物的實在的本原。
Ⅱ 道德經原文及解釋
這個的話有很多的,但是總體的話就是叫人家遵守道德,一心向善。
Ⅲ 《道德經》內容主要是什麼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Ⅳ 道德經主要內容是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經》就被奉為答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Ⅳ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Ⅵ 道德經有多少篇文章詳細的原文跟解釋有
老子的《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共計八十一章,其中:《道經》三十一章,而《德經》五十章。
現代版的《道德經》分為兩類,一類為:原文加註釋,一類為:原文加註釋加翻譯。如果你選擇後者,建議你閱讀貴州版的《老子全譯》
Ⅶ 《道德經》解讀的文章
近數日來,看到關於《道德經》的一些文章。也揀來看了一些,說起來倒還真是有不少收獲,感謝這幾位朋友的帖子,感謝他們的勞動。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裡陰暗地想:這人的目的和動機不純潔啊。。。。。。我沒有打擊誰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還是有數的。只是把心裡邊的話,一吐為快罷了。
於是記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個故事:有一位中醫,在他年輕的時候,得到一個任務,校訂兩本古代葯方集。他選擇了其中一本——且稱為甲本吧——後來行醫的日子裡,他窮盡一生的時間來校對這本錯漏百出的葯方集,而當他在生命中最後的時刻終於將這葯方集甲本校訂完之際,人們在一座古墓里發掘出一本葯方集,與他校訂出來的幾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認為應該結束了,後面的幾段話,便沒有留心——那無非是講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罷。哦,講故事的人還提了一個假設:假如他當初選擇校訂的,是另一本呢?由這個假設來看,這個故事定位了一個悲傷的調子。
看完這個故事,當時想了些什麼,現在是完全記不清了,總是些傷感之類的,應該很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當初選擇了校訂另一本,那麼,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沒有錯誤的甲本葯方集之後,這兩本葯方集都將以正確的葯物來為人們服務,這是一種幸運。
現在回想起來,卻大有餘味:他用一生的時間證明了:1、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還需要有這個三么?也許還有更多吧——他沒有因為校訂這葯方集而誤了行醫,在他行醫的過程中,他不斷的檢驗這葯方集中的葯方,這有著很多錯誤的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個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新出土的葯方集證明了他的價值,他是幸運的。
以上只是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幸運的悲傷的故事。
行文至此,這個故事應該是完全可以結束了,而我要說的才剛剛開始。
《道德經》流傳兩千餘年,在這兩千多年中,沒有哪一本書與它一樣,數千個版本,且各個版本都是不盡相同的。自從漢末道教興起之後,這本書與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撲朔迷離起來。
老子究竟在這五千言里說了些什麼?
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哲學;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治國之道;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權謀;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兵法;有人說老子講的是養生。。。。。。解讀《道德經》的人,有平民,有官員,還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還有佛門弟子。。。。。。從流傳的典籍來看,在先秦的時候就有人開始進行解讀了。 看上去都說得挺在理的,細想想,卻多數讓我更加疑惑了。
人們對於《道德經》一次次的解讀,想要得到些什麼?是了解老子的思想,還是借老子的這本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看過幾個版本的《道德經》,也看過前人解讀大軍中一些影響較大的人的觀點,更多的是在各地的書店裡看今人的解讀。我訝於這些解讀的豐富多彩,這些解讀讓《道德經》更加廣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無數的人想在這短短五千字中發現些什麼,他們的確發現了;更多的人想要借這五千字的解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也做到了。無論是持哪種觀點的人,他們的解讀文章的字數遠遠超過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讀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讀文章加在一起,這字數應該是在五千後面添一個萬字才能勉強夠用吧。
然而,這所有的解讀,是否真的是從《道德經》中得出來的?我不敢妄下結論,但從《道德經》幾個版本(王弼本、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簡本)相比較來看,我所能確定的是,《道德經》不講養生。
至於權謀,兵法,我想,是個人都多少會有點這方面的聰明吧,若是一本書里有幾個字有幾句話講到殺人,那就是講殺人的書么?顯然這樣的邏輯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當多的書和文章都要頂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麼是哲學?很慚愧,到現在這定義我都沒弄懂。第一沒上那麼多學,沒老師教過這個名詞的定義,第二自己也實在是捉摸不透這兩個字湊在一起究竟是表達了什麼意思。從人們用到這個詞的頻率來看,還挺高的,什麼處世哲學,什麼電影哲學,什麼讀書哲學,什麼經商哲學,什麼戰爭哲學。。。。。。由此揣測,哲學這個詞里,有道理這樣的意思,也有怎麼樣的意思。那麼,作為老子來講,寫一本書,做一篇文章,裡面透出點道理,透出點怎麼樣,也就透出哲學了。那麼說《道德經》講哲學,沒什麼可說三道四的罷。
那麼,老子的這本《道德經》是講治國的嗎?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講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講的天下,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天下,這個范圍是很不同的,老子講的天下,是周天子統治的地盤,在這個天下里,有數百上千的國,至於實際數目,對不住,還請大家去看歷史書。
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但上面這些話有不少跑題了,現在扯回來,說正題。
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解讀《道德經》?
首先,態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個人認為,有兩種態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經》要告訴我們些什麼;其二,借《道德經》來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而第一種態度是正確的。
第二,字義。看書,有不認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詞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經》成書於兩千多年以前,而這兩千多年裡,漢字不斷地發展豐富著,大多數字的意思都是隨著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個字也是難免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意思。這字書的選擇,《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餘的什麼《古代漢語字典》《現代漢語之典》《辭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麼,《道德經》里的字都應該採用哪些意思呢?個人認為:應該首先考慮字的本義,解釋不通,才考慮引申義,且這引申義出現的時代不能晚於老子生活的時代——這是個難辦的事情,有的字無論用哪個意思也解釋不通。那麼,考慮這些個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這又是難辦的事情,沒有相當的水平是無法作出判斷的,沒有相當高的水平是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很坦白地說,我只能看專家們的判斷來自己選擇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應該是什麼。尤其是楚簡本於我而言直接天書一般。
第三,句讀。眾所周知,標點是從外國引進使用的,沒多少年。古代中國人寫文章不怎麼用標點的,有的文章會有一些符號,來意思意思,但遠不如現代這套標點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帶標點的字句,要靠個人根據個人理解來選擇停頓,而不同的斷句會出現不同的意思——這也是《道德經》引起這么多爭論的一個原因。個人讀《道德經》都是忽略其中的標點的,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斷句,當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斷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斷句引起歧義(個人觀點)的句子。並且,還有一些斷句並不能確定下來。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話「近古多存真」。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卻是一個可以指導的方向,也是一個極可能最為正確的方向。從《道德經》以外的別的文獻來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謂的正本清源,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經》之內尋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證始終是旁證,不是直接證明。
第六,盡量撇開別人的解讀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觀點。這里所說的不是對字義的理解和爭論,而是對句段乃至於全文的觀點。
第七,也可以只針對一個版本,弄清楚這個版本的《道德經》都說了些什麼。上面這六點,也同樣適用於某一個版本的解讀。
第八,所謂的校堪、復原,都是瞎扯淡。連原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怎麼能確定校堪的標準是什麼?怎麼能知道所「復」的是不是「原」?在沒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經》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無用功,都是極不負責任的。
說了這么多,跟開頭的那個故事能沾上邊的,也就這個「第八」了。
故事裡的那位中醫的校訂葯方集,他之所以能夠做到成功,離不開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個標准,而這個標準是可行的——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這么簡單。
而《道德經》呢?根本是兩碼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獻研究的都有些什麼樣的標准和准則來作為校堪和復原的依據。估計是根據出土文獻的年代來的。向年代早的文獻上靠攏應該是指導方向吧?那麼,到目前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經》文獻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總計約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為甲乙丙三個部分,這些竹簡內容有重合。竹簡文獻與年代晚一些的帛書甲乙本還有王弼注本,內容有相對應的,但從文字解讀來看,有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說,應該重新進行理解,那麼,要做校堪復原的話,應該如何來做呢?這種令人頭疼的事情,是專業人員應該操心的,跟咱沒啥關系。
以哪個版本為底本?簡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這是一些年代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說以後不會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沒准誰家的箱子底下就藏著一本原本的《道德經》。。。。。。
每個人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會產生一些感想和看法,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為指摘和攻擊的理由,正相反,這種感想和看法的交流會有助於別人。但自己訂一些標准且這些所謂的標准還沒有說清楚道分明就來搞什麼校堪復原之類的活計,是在製造新的版本,這叫添亂,不象話嘛。
Ⅷ 老子道德經全篇文章意思是什麼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Ⅸ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Ⅹ 《道德經》的詳細內容有哪些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客觀世界是否存在著能適應萬物萬事的總法則──它應是介於科學(知道的認識)和宗教(相信的認識)之中的某種"可能的認識"范疇──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統一起來的「道」。一般學科只是研究社會現象的一個側面或一個層次,而面對社會萬物萬事這一錯綜復雜的系統,卻無法給予有力的全面解釋。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卻是宇宙物理與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則。自然界的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基本法則的規矩,事物順之則生成,逆之則敗亡。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皆應循「道」而為。梁啟超說:"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實為人類所當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麼?「道」就是化生為萬物的原物質和這原物質化生的萬物演化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這種法則當然也是人應當遵循的人事法則)。「德」是什麼?「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萬物各自的一種內在的品質。《道德經》就是論述宇宙間的這種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首先,強調一點,《道德經》不是哲學,至少不是通常所謂的哲學。 其次,說明一下,對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經》可以讀出不同的內容,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你讀出來的就是《道德經》,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後,指出一點,《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用來修,用來證的。 (老子說得很清楚了,必須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實際上不是不說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辯的意思,因為思維必然是藉助於語言的;老子又說:「絕學無憂」,學是什麼?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因而,學也是與道德無關的,所以說要「為學日損」而「為道日增」。故,上述三點非常重要,是證悟《道德》的必要條件。) 答案補充 那麼,到底《道德》是什麼呢? 《道德》,說的就是「得道」的途徑。 這在書中說的本來是相當清楚的了,可惜後人不懂裝懂者有之,人雲亦雲者有之,故弄玄虛者有之,著書立說,搬弄是非,使本來很明白無誤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無所適從。 到了近代,國學不興,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現代人很少會有興趣探究傳統文化的實質,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傳統文化在現代人面前變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讀。 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經典說的也無非是這四字(當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這里)。作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這部《道德》。學人可以自己細細品味,必會獲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訴人如何證道的方法或途徑。但這個方法,卻不是一般言語思辯的方法,也就沒辦法用言語來思考學習,只能用心(這個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來體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答案補充 所謂見人見智,這就是理解的問題了。也就是思的問題,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證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們理解原子,分子,電子一樣,誰都沒辦法說出這些粒子真正的樣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測而已。因而,我們並沒有得到這些粒子的樣子。道也一樣,我們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個'道',可卻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們變成一個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與道相合才能知道。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