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氛圍盛行
『壹』 如何加大法制宣傳,營適法治文化氛圍 調研
一是大力實施法治文化「四大工程」,奮力助推「文化繁榮」。將法治文化融入崇州機關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旅遊文化、社區文化等活動中,把弘揚法治文化與實施「文化強市」結合起來,把培育提高公民法律素養與建設結合起來,為崇州「十二五」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為提升西蜀文化繁榮發展增添創新力。
二是全面實施普法規劃,著力增強普法對象法治理念。結合「法律七進」活動,崇州將通過實施普法教育「個十百千萬」工程,努力實現公民法律素質、公務員依法辦事能力、黨委政府和其他組織依法管理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在崇州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濃厚氛圍。
三是深入開展依法治理,著力創新社會管理。督促責任單位打造一批社會規范體系建設和法治崇州建設的示範點,把深化普法依法治理與創新社會管理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更加註重運用法律手段回應群眾訴求、引導群眾行為,在法治框架內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在目標考核、日常督促方面下大力氣,推進法治建設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
四是加強法制教育陣地建設,實現普法教育全覆蓋。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完善城鄉公共活動場所法制宣傳教育設施,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和產業功能區建立法制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在崇州「法的傳播」宣講隊的基礎上,成立普法講師團,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使法治文化隨時隨地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在傳統宣傳模式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網路媒體的使用,進行有效的法治傳播,擴大法治文化的受眾面,強化法制宣傳,使創建法治城市工作做到家喻戶曉,為崇州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貳』 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高度重視法治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
『叄』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3)法治氛圍盛行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肆』 法制文化建設對依法治國有什麼好處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會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貫徹落實這一重大部署,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對依法治國的促進作用。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精神支撐作用,營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氛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在我國法治實踐中長期積淀形成的,對法治建設起著無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征程已經開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弘揚法治精神,需要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氛圍。一是樹立法律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們對法律越是尊重與信仰,法治意識與法治氛圍就越濃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應以此為契機,加強法治文化教育,引導人們逐步形成對法律的信仰。二是堅定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信心。引導公民樹立崇尚法治的信念,培育和發展法治文化,促進全社會尊法、護法、守法、用法,使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信念和追求目標。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塑造作用,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風尚。法治文化由法治價值內化而來,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和調控功能,能夠凝聚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與行為共識。只有法治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核心價值觀,全社會才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風尚。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塑造作用尤其重要。一是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精神。重視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思想,是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思想資源。二是借鑒國外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我們既要認真學習西方國家法治經驗,又絕不照抄照搬。應根據我國社會實際借鑒國外法治經驗和法律條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動力保障作用,開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局面。法治文化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力,是推動我國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強化領導、完善機制,多措並舉、持之以恆。一是充分發揮黨對法治文化建設的領導作用。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根本保證。二是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建設運行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機制與規范體系,將法治文化建設上升到制度高度,為落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提供重要保證。三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為法治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大力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使全社會真正理解現代法治精神,自覺弘揚法治文化,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揮應有作用。
『伍』 南寧城市或鄉村為全民守法營造了哪些社會氛圍,建設了哪些法治文化
摘要 您好親,很高興由我來為您解答這個問題。我整理答案可能需要幾分鍾的時間,請您耐心等候哦……☺️
『陸』 試論如何推動我市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法理不外乎人情,首先,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不允許徇私枉法、「走後門」等現象的發生,如今微博、網路的的宣傳就是一個良好的、開放的監督機制,但同時需要媒體以及有關部門的正確引導;其次,再健全的體制也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們需要道德的「介入」,積極推廣當今盛行的正能量,來彌補我們法律中的漏洞和不足。
『柒』 法治氛圍形式意義的法治和什麼意義的法治
法治文化,從文化學復的角度而言,制屬於法律文化的一個部分,是法律文化中的高級層次。它 是一種與法治緊密關聯,體現著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則和制度、運作實踐和生活方式的,與人治文化相對立而存在的進步文化形態,其核心和實質是一種現代人的 法律文化共識、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物質載體。法治文化有其本體的內涵意義和社會價值意義。它將引領、主導著現代法治社會的發展進程,是我們需要著力倡導 和培育的主流性法律文化。
『捌』 要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圍,需要處理好哪幾個重要問題
1.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圍要求我們必須將精神文明建設提到一版個更加突出的權地位。
2.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圍的重要保證。
3.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豐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圍。
『玖』 為什麼西方更推崇法治
雖然我不認為「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是所謂法治的源頭。但我確實認為,猶太教—基督教傳統是法治得以誕生、成長的必要環境。這項傳統至少為法治提供三項營養:
權利在先的自由主義傳統。用《獨立宣言》的話講,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其若干不可褫奪之權利,如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為保存此權利,人們建政府於其中。」由此,政府的存在目的是為保護公民的權利,權利約束權力,為自然之理。
經驗主義的認識論。「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11)從亞里斯多德到洛克,甚至目前經典科學哲學都認為,人只能通過有限的感知和經驗去認識世界。既然人的知識是有限的,我們怎能斷然判定別人的知識錯誤的。由人組成的政府亦復如是。因此,政府只能在大多數認可的有限范圍內行事。
性本惡的人性觀。「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人是容易被權力誘惑而犯各種錯誤的,必須對權力進行約束。除去限權之外,還須分權。將立法、行政和司法交由三個機構分別行使,相互制約。
在以上觀念的支持下,加之西方從古希臘時既已盛行的商業文明、法制傳統為其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制度借鑒。西方法治思想得以逐步發生和成長,最終通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波及整個西歐。